當前生產者道德體系的探究
時間:2022-12-31 11:43:41
導語:當前生產者道德體系的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王瑞韓云工作單位:蘇州科技學院
1.信息非對稱與生產者道德自律的關系在現實中,信息常常是不對稱的。市場經濟本身不能夠生產出足夠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們。正是由于缺乏足夠的信息,生產者的生產可能會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有些產品生產過多,而另一些產品又生產過少;消費者的消費選擇也可能會出現失誤,比如購買了一些有害健康的偽劣商品,而錯過了一些有益健康的優良商品。由于信息的非對稱性,并且生產者往往相比消費者處于信息的優勢地位,導致生產者冒著道德風險,不顧消費者的生命安全,生產劣質有害的產品,去追逐更大的利潤。2.信息非對稱弱化生產者道德自律的主要機制首先,生產者的道德追求欲望降低。愛爾維修說:“如果我生在一個孤島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中就沒有什么罪惡與道德了。我在那里既不能表現道德,也不能表現罪惡。那么,我們對道德和罪惡這兩個名詞必須怎樣了解呢?必須了解對社會有益的行為和有害的行為。”[1]企業并非獨立于社會之外,而是社會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生產者在生產有形物質產品的同時,也在生產一種無形的產品———社會效應。在改革初期,百廢待舉,百業待興。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各行各業的人嗅到了較為自由、較為開放的商業氣息,紛紛下海經商,力求賺得第一桶金。這種人員的復雜構成,也造成了生產者不同的倫理價值觀。當生產者生產或者銷售劣質、假冒產品的時候,首先對消費者的權益甚至人身安全造成了危害,造成消費者的恐慌,特別是目前環境惡劣的食品行業,給消費者造成一種“吃什么都是錯的”定性思維。其次給其他誠信的生產者也造成了損害,如果這些生產劣質產品的生產者同樣可以獲利,甚至獲利更多,那么久而久之,其他一些誠信的生產者也會加入,造成惡性循環。這種行為導致了生產者誠信的缺失,給社會也會帶來嚴重的負效應。在利益面前,生產者的道德追求欲望越來越低。其次,來自生產者外部的約束軟化。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展是一切發展的重中之重,被提到了首要的位置。由于我國不同于西方或者較發達國家的國情,在變革初期并沒有一個可以全盤照搬的成功模式,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所以只有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去檢驗,去創新,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麥金太爾說過,“假如在一特定社會中,對外在利益的追求變得壓倒一切,那么,美德的觀念可能首先被削弱,然后也許就幾乎被全然抹殺,雖然其模擬物可能還很豐饒。”[2]雖然我們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一起抓,但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水平同精神文化的發展還是存在一定的現實落差。我認為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制度的約束不夠,我們的重心還是較多放在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比重相對較輕。二是精神文明建設并不像經濟發展這么立竿見影,它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更長久的過程,所以相比于經濟發展,效果沒有那么顯著。這樣更加給人造成一種道德的滑坡和缺失的影響。道德淪喪的問題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存在,并不是現階段特有的問題,更不應因此就消極面對。雖然存在著道德滑坡的現象,但是并不能說大家都不講道德,如果大家普遍沒有道德的話,那社會肯定比現在要混亂的多,正是因為我們沒有放下對道德的追求,有道德需要,社會的發展才可以呈現穩定的局面。最后,社會規范向生產者的內化產生障礙。第一,受教育水平以及個人素質的制約。不同的教育,鑄就不同的個體。甚至同樣的教育,對于不同的個體也有不同的效果。這種外在的不同,導致生產者內化的結果也是不同的。當個體的外部正確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開始自覺的內化成內心的信念,自覺的規范自己的行為,進行自律,達到更高的境界。而對于那些錯誤的積累,即使產生內化,也是錯誤的,甚至導致嚴重的后果。素質較高的生產者,對道德會有強烈的需求,更加積極主動的去努力實現自我價值。而素質較低的生產者,對道德的需求較弱,大多數是被動的去接受,而不是主動實現。另外,就是社會風氣的制約。一種良好的社會氛圍會帶來良好的效應,如果道德自律是多數生產者的追求和做法,那些少數的不自律者以及處于觀望中的生產者自然也會效法,不然肯定會受到輿論的壓力和譴責,進而形成良性的循環。但是目前的情況看,社會風氣并不樂觀。食品生產者不吃自己生產的東西,足見食品的不安全。但是民以食為天,即使不吃自己生產的東西,并不能保證不吃到別的生產者生產的有毒有害食品。生產者相互投毒,每個人都會成為受害者,即使生產者得到了利益,但是拿命去賭的代價也是很大的。這種不好的風氣,使一些原本自律的生產者也慢慢被同化,導致惡性循環,嚴重阻礙了生產者道德自律的內化。
生產者道德自律的原因分析
對生產者而言,他所追求的主要目標是獲得利潤,而和生產者相關的利益者中,尤以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利益沖突更為顯著,這里以塔克的“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博弈模型,從短期和長期兩個角度來分析生產者道德行為。(一)從短期博弈分析短期博弈是指生產者和消費者在短期內,根據各自所掌握信息及對自身能力的認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決策的一種行為。(參見圖1)圖1是生產者是否自律和消費者是否購買的短期博弈的收益情況。生產者在他的兩列中選擇,消費者在他的兩行中選擇。生產者有兩種選擇:是自律,還是不自律。消費者也有兩種選擇:即購買,還是不購買。將生產者和消費者所選擇的兩種決策組合起來,共有四種結果,將其放在ABCD四個格子中,每個格子中的數字代表了生產者和消費者在四種結果中的獲利情況。右上角的數字代表生產者的獲利,左下角的數字代表消費者的獲利。一個極端是A格,生產者選擇自律,消費者選擇購買,生產者獲得穩定的收益2,消費者獲得穩定的收益2。因為此時生產者賣出產品獲得利潤,而消費者買到好的產品對自身有利,二者獲得了雙贏。另一個極端是C格,生產者選擇自律,消費者選擇不購買,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得到了負收益,分別是-3和-1。因為生產者生產好的產品沒有賣出去,較大的成本卻沒有回收,是一種損失。而對消費者而言,沒有買到好的產品,相對來說也是一種小小的損失。在這兩者之間的選擇是,生產者不自律,消費者購買,如B格,在生產者不自律的情況下,消費者購買產品得到的是負收益,而生產者則獲得了最大收益6。因為消費者花了錢,買到的東西確是有害的、偽劣的,對自身是一種很大的損失;而生產者花費很小的成本,卻得到了很大的收益。同樣在生產者不自律的情況下,如D格,消費者選擇不購買,收益為1,而生產者的損失也很小,為-1。因為生產者雖然沒有賣出產品,可是成本很小,所以損失相應也小;而消費者沒有購買差的產品,相對來說,是做了對自身有利的決策。從這個簡單的模型中,我們看到不自律對生產者來說是最好的選擇。比如生產者選擇自律,消費者購買的話,生產者得到的利潤較小,但是消費者選擇不購買的話,得到的損失卻相對較大。而在生產者不自律的情況下,消費者購買,生產者得到最大的利益,即使消費者不購買,生產者的損失也較小。所以在這種信息非對稱的條件下,生產者在考慮了對方可能的策略之后,選擇一種對自己最優的策略———不自律,以獲得更大的收益。從短期來看,信息是非對稱的,消費者一般來說不能辨認出產品的好壞。如果生產者選擇自律,那就勢必會增加生產成本,從而產品價格上升,銷售量下降,競爭力減弱,因此而遭受損失甚至破產。在短期內,生產者更多的是關注生存,而不是建立長期的品牌效應或者良好的社會效應。未來充滿了很多的不確定因素,也許三五年后,企業早已不復存在。在快速發展的商業大潮以及激烈的商業競爭中,生產者首先想到的是短期利益。因此,在利益的驅使下,生產者將會拋棄自律帶來的較少收益和較高的風險,而選擇不自律帶來的暴利以及較小的損失。也就是說,在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短期博弈中,生產者選擇不自律,能夠獲得最大的收益和最小的損失,是最優的策略。(二)從長期博弈分析長短期博弈是指生產者和消費者根據各自所掌握信息及對自身能力的認知,既考慮短期,更考慮長期,所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決策的一種行為。(參見圖2)圖2是生產者是否自律和消費者是否購買的長期博弈的收益情況。生產者在他的兩列中選擇,消費者在他的兩行中選擇。生產者有兩種選擇:是自律,還是不自律。消費者也有兩種選擇:購買和不購買。將生產者和消費者所選擇的兩種決策組合起來,共有四種結果,將其放在ABCD四個格子中,每個格子中的數字代表了他們在四種結果中獲得的收益情況。右上角的數字代表生產者獲得的收益,左下角的數字代表消費者獲得的收益。一個極端是A格,生產者選擇自律,消費者選擇購買,生產者和消費者得到共同的最大收益5。因為各取所需,達成共贏。另一個極端是C格,生產者選擇自律,消費者選擇不購買,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得到了負效益。因為都沒有實現對各自有利的結果。在這兩者之間的選擇是,生產者不自律消費者購買,如B格,生產者得到較小的利益1,而消費者是負收益-2。因為消費者花錢買到的卻是劣等品,是一種較大的損失;而生產者雖然賣出了產品,得到了收益,但是長期來看,消費者不會再上當,不會繼續購買,所以收益很小。而D格,生產者不自律,消費者不購買,對于消費者來說至少沒有損失,對于生產者來說,是負收益,因為成本沒有收回。在這個類似圖1的模型中,我們看到自律對于生產者來說是最好的選擇,將會得到最大的收益和最小的損失。比如無論消費者選擇什么策略,生產者選擇自律都是有利的。從長期來說,信息相對來說是對稱的,消費者在長期的購買行為中,能夠辨別出產品的優劣,購買行為大多是理性的。而對于生產者來說,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好的產品也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以及一定的品牌效應。壞的產品自然也得到消費者的一致拋棄。生產者在長期的發展中,他所看重的不再僅僅是企業的生存,更多的是企業的長久的發展和興旺。在激烈的競爭中,怎樣才能長久的獲得收益,怎樣才能長久的得到肯定,只有生產者不斷地自律,不斷地保證產品的質量,提高產品的性能,做良心產品,做良心企業,企業方可不斷超越。因此,在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長期博弈中,生產者自律是最優的選擇。不僅有利于自身的發展,獲得最大的收益,也有利于消費者的安全和利益,同時也可以帶來正的社會效應,形成良性的循環。綜合以上生產者和消費者短期和長期博弈的兩個模型,我們看到,從短期來看,生產者更注重生存,更看重眼前利益,而不想寄望于不確定的長遠利益。生產者在短期博弈中,選擇不自律,是獲利的。但是從生產者發展的長遠來看,自律是最好的選擇。生產者持久的道德自律,會帶來品牌效應,誠信效應,這樣也會帶來更多更穩定的利潤。不僅對自身很有益,對消費者和社會也很有益。這種持久的道德自律,帶來的社會效益將是不可估量的,社會的良性發展需要生產者的道德自律,以達到和諧穩定持久的發展。
生產者道德自律的實現途徑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產者目前更多的是依靠利潤的驅使以及他律的規范,依靠社會對其進行的法律法規的強制力、道德原則的規范以及社會輿論的壓力。從短期看,生產者不自律可以獲得利潤;但是從長期看,只有生產者自律才可以獲得利潤。因此,生產者道德自律的實現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引導生產者正確的道德自律指向。馮友蘭說,“凡可稱為道德的行為,必同時亦是有覺解的行為。無覺解的行為,雖亦可合于道德律,但嚴格地說,并不是道德的行為。”[3]單純地依靠法律法規并不能從根本上改善現狀,它只是規范社會的一種基本的強制性的手段,盡可能維持社會的穩定,但是很多時候,它并不是一種有效的手段甚至充滿滯后性。“歷史進程的合理性體現于人們的行為、社會的行為逐漸有了明確的目標,而不限于生存和繁衍;假定缺少精神力量,沒有一定的倫理觀念作為目標理性化的內核,社會的持續進步將是不可能的。”[4]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利潤的支撐,在利益的驅使下,怎么引導生產者正確地追逐利潤,怎么引導生產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生產者過度注重短期利益,忽視長遠利益,就會出現上面所分析的普遍的道德不自律,從而侵犯消費者權益,導致生產者的惡性競爭,造成不良的社會效應。因此,我們要給生產者正確的引導,使其確立正確的道德自律指向。生產者只有道德自律,才能獲得長遠利益,實現企業的長久發展;而企業要想長久發展,長久獲利,必然要道德自律。其次,重視外部規范對生產者自律的影響。亞里士多德說,“道德德性則通過習慣養成,因此它的名字道德的(ethike)也是從習慣(ethos)這個詞演變而來。”[5]他還說,“德性不同:我們先運用它們而后才獲得它們。這就像技藝的情形一樣。比如,我們通過造房子而成為建筑師,通過彈奏豎琴而成為豎琴手。同樣,我們通過做公正的事成為公正的人,通過節制成為節制的人,通過做事勇敢成為勇敢的人。”[6]如果生產者重視外部規范,按照規章制度去行為處事,用規章制度不斷地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久而久之,習慣將變為自然的事情,而這些外部的規范也將內化為生產者內心的準則以及信念,自覺地進行道德自律,從而進行道德生產。而生產者重視道德習慣的養成,不斷地運用,帶動其他生產者的道德自律,會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更進一步地改善生產者行為,完善生產者道德。那么由此看來,發展一種良好的制度文化,使制度和倫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也是至關重要的。當飽含倫理性的制度內化為生產者的內在信念時,生產者也可以形成一種正確的正面的影響,從而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形成各利益相關者共贏的局面;而包含制度性的倫理,在引導生產者的時候,也不會顯得太空泛,而是有著制度的可依循性。再次,減少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非對稱性分布。由于信息的非對稱性,掌握信息較充分的一方,將處于有利的位置。而生產者相對于消費者而言,掌握更多的信息,更加了解產品的質量;而消費者只有通過購買經驗、廣告宣傳、輿論的傳播、購買能力以及品牌效應,去選擇產品。特別是有些產品,短期內并不能分辨出好壞。在這種不對等的情況下,“政府的積極干預,是將普通消費者從水深火熱的狀態中拯救出來的最為迅速有效的方法。……信息不對稱瓦解了市場,當人們不能相信商家時,他們只能相信政府,而政府應當為他們提供這一信心,保證他們的消費是出于自愿的、知情的,而非受到欺詐的。”[7]可見,政府應該盡可能全面及時地公開信息,使信息相對均衡分布,使消費者和生產者處于同等的位置,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消費者,也應積極地增強自身的維權意識,擴大知情權,盡可能多地了解產品信息,購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而消費者對生產者的有效監督,也會促使生產者自覺地生產出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當信息處于較為均衡的分布,而不是被生產者壟斷的情況,那么生產者必然會生產質量合格的產品,以維護企業的發展。最后,構建生產者道德自律機制。一種良好的機制,可以帶動機制內部各相關者的積極性,協調各方利益,充分有序的發揮每一個參與者的能力與熱情,從而也帶來良好的外部效應。從生產者的角度看,應激發生產者道德需求的內在動力以及長期利益追求的意識。生產者在道德自律機制下,進行道德生產,和消費者之間建立起信任,那么消費者也可放心的進行消費,反過來也保證了生產者的利潤和持續發展,社會整體處于一種良性運行中。在利益以及共贏的激勵下,激發生產者主動的追求道德,以及對長遠利益的重視。而消費者,增加知情權以及維權意識,對生產者也可以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從社會的角度看,應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創造信息對稱的條件,加強制度和道德的規范。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增加倫理職位,構建互聯網有效的信息平臺。以管理良好的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引導消費者選擇質量好、有保障的產品,對生產者進行有效的監督,嚴防腐敗。只有當手握實權的關鍵人物采取恰當的行動之時,道德自律行為才能充分發揮其效用。除非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否則提高生產者道德水平的目標將是一場空想,而對我們社會問題的道德爭鳴也只能是蒼白無力的紙上談兵。因此,構建生產者道德自律機制對改善生產者道德失范,是很必要,也很重要的,有著積極持久的意義。
- 上一篇:和諧社會的道德理論透析
- 下一篇:淺議劉少奇的道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