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護理方法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10:41: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基礎護理方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基礎護理方法

基礎護理學教學方法論文

一、基礎護理學特點和培養目標分析

高職中對《護理學基礎》來講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的學科,所以在日常的護理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的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具體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不斷的加強自身教師的學習和充電,改善教學方式與方法,使教學質量提升一個新的高度。教學過程是一個錯綜復雜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因人施教,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靈活地掌握教學方法和恰當的應用教學手段,為祖國培養更多適應新世紀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優秀專業護理人才。

二、基礎護理學教學方法分析

《護理學基礎》在護理學科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現代護理學科教育的多樣化、專業化發展,傳統的護理觀念也在進行著一定的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首的教學模式在現今的新環境在那個已經不能使用,因此,不斷的進行模式改善,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逐步適應新的發展方向,這也是促進《護理學基礎》課程科學發展的重要基礎。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必須結合教學現狀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確保教學模式和質量由單純的傳授知識技能,逐步向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力、職業道德水平和勝任能力的方向轉型。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經過護理學科教育界的不斷研究與探索,目前應用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比如情景模擬、多媒體、角色扮演等等數不勝數,雖然每一種教學方式都有其自身的優缺點,但每種都有適合其運用的空間,屬于實用性與局限性相結合的矛盾體,因此在應用中必須進行綜合的評定,不能單純的只看表面。筆者在本次研究中根據《護理學基礎》的課程特點與教學現狀,對教學模式、方法與考核制度等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改革,實施《護理學基礎》教學改革后,學生在學習該課程理論與實驗知識的基礎上,逐步養成了獨立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綜合能力素質得分明顯高于之前的成績。學生也普遍認為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并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對于總體教學效果的反映較好,這對于今后的職業發展也是十分有利的。教師作為教學改革的設計者與具體執行者,在《護理學基礎》教學改革中,雖然學生是主體,但教師的自身素質與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水平的發揮,對于學生而言從他們的角度考慮,教師素質能力的提高直接關系到教學改革成效的成敗,學生作為受教者是不具備獨立學習和掌握全部知識能力的人群,這就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引導和幫助,只有不斷的利用這些外界因素使自己多學習一些知識來充實自己。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教師不但要注重對于教學經驗的總結與分析,更要關注《護理學基礎》相關課程的最新動態,及時對學生的教學方法進行調整,使教育質量達到最大化。

三、關于新時期基礎護理學教師隊伍建設分析

(一)更新教育新觀念,適應教師專業化的需要

查看全文

護理美學實訓教學研究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山西中醫學院護理學院2011級本科護生154名,均為女生,年齡19~22歲。均為高中起點通過全國高考的普招生,學制4年。現正進入護理學基礎實訓課程學習。帶教老師均為本科畢業,并獲取教師資格證,具有較豐富的臨床和教學經驗。將第1組75名護生列為對照組,將第2組79名護生列為實驗組。兩組在年齡、基礎理論課程成績、帶教老師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先由老師進行操作示教,再由學生進行模仿練習。實驗組采用革新的教學方法,①對帶教老師進行護理美學和護理禮儀的培訓;②課前進行集體備課,尤其對于上課過程中應該注意的護理美學體現環節加以強調和統一。③結合PBL教學方法,檢驗學生對于操作和美學融合的程度。1.2.2調查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4],通過帶教老師考核護生,來填寫對護生的人文素質和操作等方面的評級,調查問卷采用好、較好、一般、差4級評分,好和較好合計為優良。問卷由專人監督發放,教師填寫好后立即收回。向帶教老師發放問卷共154份,收回154份,有效回收率100%。1.2.3統計方法使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將“儀容儀表形象”、“行為舉止”、“與患者的交流能力”、“操作完成程度”、“操作總體得分”等5個變量進行單因素χ2檢驗分析。

2結果

查看全文

高職護理三校生教學策略

摘要:通過對三校生的生源、學習目的、實習經歷、基礎護理曾經的學習基礎、護士執業資格證書獲得情況、學業自我效能感的調查,針對性地探索適合護理三校生的基礎護理教學方法,以提高護理三校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

關鍵詞:基礎護理;三校生;高職

三校生是普通中專、職業中專(職高)、技校三類學生的總稱。醫學類三校生中職階段學校主要是普通衛校(含護校和中醫藥學校)、縣級職教中心(含職業中專)兩類[1]。目前本校護理專業生源均為浙江省內的三校生。由于三校生來源不同,進校時成績相差懸殊,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尤其在基礎護理實踐操作上差別較大,這就需要任課教師通過進一步了解三校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自我效能感,探索適合三校生的基礎護理教學方法。

1三校生基礎護理學情分析

1.1調查對象。本研究的調查對象是護理專業2017級三校生,每班45人,共90人。1.2調查內容。調查問卷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該問卷包括三校生的一般情況、是否喜歡護理專業、實習經歷、有無護士執業資格證書、具體基礎護理操作項目學習情況等內容。問卷后半部分內容采用由華中師范大學的梁宇頌等參考國外相關量表編制而成的《學業自我效能感量表》[2]。該量表采用5級評分制,一共22個條目,滿分110分,66分為量表中點。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各包含11個條目,滿分分別為55分,量表中點分別為33分。1.3調查方法。調查者為本校護理專業教師。護理三校生集中在教室,分別獨立、如實完成問卷內容后當場上交。共發放問卷90份,回收有效問卷9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結果

查看全文

多課程融合兒科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新疆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全日制護理高職2012-1班和2012-2班。兩個班級均已開設《護理學基礎》、《護士禮儀和美學》、《人際溝通》,《兒科護理學》為研究階段開設課程。

1.2方法

1.2.1依據Bloom教育目標分類理論,設計護理專業基礎知識測評問卷,內容涉及《護理學基礎》、《護士禮儀和美學》、《人際溝通》課程。兩個班級均在已完成專業基礎課程后發放問卷。發放問卷131份,當場回收有效問卷130份,回收率99.24%。

1.2.2整合專業基礎課程和《兒科護理學》專業課程實驗教學內容,設置《(兒科護理學)綜合實驗教學大綱》及《實驗教學指導手冊(教師版)》和《實驗教學指導手冊(學生版)》。

查看全文

骨科病患護理重要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本院骨科2011年1~12月期間的14名護理人員與50張病床作為研究對象。14名護理人員中,年齡22~43歲,平均(27.5±1.4)歲;學歷:本科4名、專科10名;職稱: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3名、護師3名、護士7名。本次研究中的50張病床均為本院骨科住院部的病床。

1.2基礎護理方法

(1)腫脹的護理方法,護理人員協助患者調整肢體的位置,以促進患者淋巴液與靜脈血液的回流,進而減輕肢體出現腫脹現象[1]。另外,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鼓勵患者盡早進行患肢的小幅度活動,必要時可以進行理療,以促進患者水腫現象的消退。

(2)創口的護理方法,在骨科手術患者的基礎護理中,為了避免患者出現創口不愈合或腫脹的現象,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功能的中西藥及制劑。在骨科患者的創口護理中,早期采取局部冷敷方法,有利于降低患者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滲血現象,達到創口及時凝固與止血的效果。

查看全文

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摘要:目的構建跨文化護理背景下的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方法樹立專業教師跨文化護理教育理念,提高其跨文化護理教育能力;建設具有跨文化護理特色的課程體系模塊;編寫具有跨文化護理特色的教材;采用有利于提升本科護理學生跨文化護理能力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建立連續性的跨文化護理教學評價體系。結果教師的跨文化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就業單位和考研學校的檔次迅速提升;學生對培養模式滿意度高;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學生的跨文化護理能力較強。結論改革后的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護理能力。

關鍵詞:多元文化;護理學;人才培養模式

“多元文化”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指兩種文化現象,即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社會的文化,前者是指殖民國家的統治文化和原住民的種族文化,后者是指具有不同社會和文化來源的民族雖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各民族之間以及各民族群體之間的文化特性有較大的差異[1]。因此,多元文化背景包含多元文化的差異、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美國護理專家Ma-deleineLeininger于20世紀60年代在人種學及對護理和健康—疾病照顧相關習慣、信念和價值的文化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跨文化護理的概念。她認為護理的本質是文化關懷,同時強調文化因素對健康的作用,強調因人施護,即護士應根據人們的文化價值和對健康的認識,為其提供有意義和有效的護理保健措施[2,3]。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的迅速發展,跨國界、跨區域的人,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社會群體越來越多,也就是具有多元文化的人群越來越多,同一所醫院的護士面臨著從護理一種文化的病人到護理另一種文化的病人,即跨文化護理。因此,跨文化護理已成為我國現代護理的發展趨勢,跨文化護理教育也成為護理專業學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1我國跨文化護理教育存在的問題

研究表明,現階段我國跨文化護理教育存在許多問題:①缺乏具備開展跨文化護理教育的高素質教師;②護理教育課程設置偏重基礎醫學,教育理念不符合現代國際護理的要求,對語言應用及文化素養的關注不夠,從而導致跨文化護理內容的缺失;③缺乏規范化的跨文化護理理論和實踐教材;④現有的跨文化護理教育多以英語教學為主,未能將本土化的跨文化護理理念融合到護理教育體系中;⑤缺乏有針對性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4-9]。針對以上問題,我院嘗試對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改革措施

查看全文

對口護理專業項目教學的思考

1項目教學學情分析及重要意義

對口護理專業的學生在中職階段,已經較系統學習過中等護理專業課程,并進行臨床護理實習,對于理論和專業知識已經有了基本的掌握。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如果仍然按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學習護理專業知識,從理論講理論,枯燥無味,認為是在重復學習,開小差不想學。尤其是對口護理專業學生基礎理論功底較差,學校有責任改革教學方法,研究教學模式,要據實創新教學思維,針對對口護理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嘗試項目教學,讓學生在項目教學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護理職業的綜合能力。基礎護理技術作為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內容涉及到臨床護理常用50多項護理技術及必備的理論知識,是臨床護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因此,課程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護理專業教學質量,也直接關系到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對臨床護理實踐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施項目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學生能快速有效地掌握基礎護理技術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和臨床護理技能,有助于護理專業學生更好地適應臨床護理工作。

2項目教學基本條件

2.1項目教學準備

對口護理專業基礎護理技術實施項目教學,主旨是將臨床常用護理技術和和護理崗位實踐技能課程變系統為實用,變課程為項目。項目的教學設計主要是護理技術課程內容和臨床護理實踐技能有機融合。在實施過程中要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實踐實習場所或模擬臨床學習環境,配備教學水平高的臨床護理指導教師和必備的臨床實習儀器設備,為項目教學的實施創造有利條件,使學生能較好地完成項目教學學習任務。同時,教師要深入研究基礎護理技術課的技能操作,以及項目教學任務的重點和難點,要充分將基礎護理技術課程內容與臨床護理實際操作實踐技能無縫對接。

2.2項目教學設計

查看全文

質量改進下骨科護理論文

一、方法

1.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積極治療原發病,并行相應護理。

我院骨科自2013年8月始,開始進行持續質量改進項目,具體內容分為如下幾步。發現(F):發現問題,這是提高護理服務水平的基礎和關鍵,在此階段,我們組織各科高年資護師集中討論和調查骨科護理工作中可以改進的問題,指定改進提綱。組織(O):在此階段,我們組織科室人員共同思考和探討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并成立質量改進小組,由片區護士長任組長,在之后的改進工作中發揮作用。明確(C):明確現在護理工作中的問題及解決思路,歸于書面形式的報告。理解(U):理解和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探討是否存在規章制度方面的障礙。選擇(S):在此階段,我們應選擇性的解決問題,原則是優先解決容易解決的問題和對患者體驗提升較大的問題。計劃(P):在此階段,應由科室領導、醫生和護士共同探討具體實施的步驟,并建立有效的溝通和反饋機制。實施(D):此階段是將之前計劃好的內容,應用于臨床工作,此階段應一直貫穿于整個過程的始末。檢查(C):此部分主要用于評估實施效果,并就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做進一步的解釋或改進。處理(A):此部分應是一個考核的過程,對于計劃、實施及反饋過程中有積極表現的團體或個人進行表揚和獎勵,對于存在問題的團隊或個人,則應先分析原因,之后共同提出改進措施。這一系列過程是一個循環,并沒有絕對的先后順序,應以效果為先,注重效率。

2.研究指標及評價方法:本文研究指標包括三部分

首先是對兩組患者接受的基礎護理項目水平進行比較,主要包括基礎護理操作、護理文書質量、護理安全及消毒意識三項。基礎操作采用不定時抽檢方式,護理文書質量則在事后由專人評分,護理安全及消毒意識由每位患者的主管護士填寫。此三項滿分皆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結果越積極。本研究第二部分是對兩組患者的心理護理水平和健康教育效果進行比較,心理護理水平采用《心理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評價,在患者入院第五天進行調查,健康教育效果采用《骨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評價問卷》進行調查,在患者出院前一天進行。本研究第三部分是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住院期間生活質量進行比較,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服務評價卡》進行評價,生活質量采用《WHOQOL-100》問卷進行調查。比較兩組患者如上指標間的差異。

3.統計方法:所有數據經Epidata3.10雙向核查輸入計算機

查看全文

中職護理學基礎課程改革實施方案

一、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

以滿足社會發展和企業創新對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新的需求為目標,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人為本、以德為基;以學為尊、自強不息及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結合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實際情況,探索護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

二、課程改革目標

對護理學基礎進行課程改革后在教學中全面推廣,可使更多學生受益,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受用人單位歡迎的實用型、技能型護理人才,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教賽結合”的目的。

三、課程改革步驟

第一階段:調研階段。布置2016級護理專業學生填寫護理學基礎教學質量調查問卷,匯總調查情況,形成調查報告。第二階段:實施階段。1.制訂護理學基礎課程改革實施方案,嚴格按方案執行教學改革。2.將2016級護理4個班250人,分為兩組,1、2班作為試驗組采用新教學模式開展教學,3、4班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選取近年國賽、區賽項目中的心肺復蘇、靜脈輸液、吸痰、無菌技術、鼻飼技術、口腔護理6個項目對2016級學生進行前后兩次測試,通過測試了解護理學基礎課程改革后教學質量的改變。3.選拔及培訓選手,參加2016年欽州市級、廣西區級護理技能比賽,總結比賽結果,對比研究,完成相關研究論文。4.進行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課時調整,將研究結果形成護理學基礎研究報告,完善課程改革實施方案。第三階段:總結階段。1.對課程改革實施方案進行總結、反思、修改。2.出版《護理學基礎》教材,建設護理學基礎課程資源庫。

查看全文

基礎護理分析論文

一、對象與方法

I.對象:被檢查的科室涉及全院各個科室,其中第1次檢查護士長42人,護士60人。第2次檢查護士長54人,護士68人。年齡18-45歲;學歷為中專及以上。

2.方法:培訓內容包括病房接到接診室人院通知后病床單元的準備和病房護士第一時間接待病人兩項內容。要求護理人員掌握具體內容及評價標準。第1次培訓對護士長及部分護士集中進行,并要求護士長再對每位護士逐一進行培訓。第2次培訓對全院護理人員集中培訓。每次均采用多媒體授課、模擬場景演示的方法。

3.檢查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人院基礎護理—病房接到接診室入院通知后病床單元的準備、病房護士第一時間接待病人的檢查標準,分別在2次培訓之后的1周進行檢查。

4.統計學方法:運用Excel97中文版和SPSS10.0統計分析軟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二、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