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貿易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22:24: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印貿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印貿易

中印貿易互補性

1中印貿易摩擦的現狀分析

1.1立案數量多

中國歷年來在全球遭遇的反傾銷調查中,雖然美國和歐盟的涉案金額占大頭,但是,印度的立案數位居第一。而在發展中國家當中,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無論是立案數和涉案金額,印度都是位居前列。自2003年以來,印度每年對我發起反傾銷調查數量至少在6起以上,2006年,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最為“粗暴”的國家——土耳其立案數不過5起,涉案金額5996萬美元;東盟10國對中國反傾銷調查總共4起,涉案金額1.4億美元。而同年,印度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案件共有9起;2007年度截至8月31日印已對我發起7起反傾銷調查。

1.2涉案產品范圍和涉案金額都有所增長,且出現了涉案金額超億美元的大案子

中印發生貿易摩擦的行業比較集中,以往主要是中醫藥化工產品,在所有案件中占了50%以上的比重。近年來,中國的紡織品和輕工產品也開始逐漸遭遇印度的反傾銷調查。2005~2006年,中國絲綢在印度被提起反傾銷調查,雖然經過了中方政府、行業協會和應訴企業的共同努力,最后的終裁限價平均大幅下調了30%,但這是中國在印度遭遇的最大的反傾銷案,涉案金額近2億美元。

1.3應訴案件的裁決結果大多令人滿意

查看全文

中印貿易互補性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我國與印度之間的貿易摩擦也越來越多。究其原因既有中印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的相似性、貿易保護主義等外在因素,也有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不均衡、地理方向集中等內在因素。面對新的復雜多變的貿易摩擦,我們應該理性分析,從不同角度采取多種措施積極應對。

關鍵詞:貿易摩擦;現狀;原因;政策選擇

1中印貿易摩擦的現狀分析

1.1立案數量多

中國歷年來在全球遭遇的反傾銷調查中,雖然美國和歐盟的涉案金額占大頭,但是,印度的立案數位居第一。而在發展中國家當中,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無論是立案數和涉案金額,印度都是位居前列。自2003年以來,印度每年對我發起反傾銷調查數量至少在6起以上,2006年,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最為“粗暴”的國家——土耳其立案數不過5起,涉案金額5996萬美元;東盟10國對中國反傾銷調查總共4起,涉案金額1.4億美元。而同年,印度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案件共有9起;2007年度截至8月31日印已對我發起7起反傾銷調查。

1.2涉案產品范圍和涉案金額都有所增長,且出現了涉案金額超億美元的大案子

查看全文

淺析商品貿易環境下的中印貿易論文

[摘要]中國和印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且發展最快的兩個發展中國家,兩國地理位置相鄰,產業結構和自身優勢有很多相似之處。雖然兩國之間的國際貿易額并不很大,但是近年來的貿易發展速度卻十分驚人,兩國間貿易發展空間仍然寬裕。所以,兩國應共同尋求南南合作的新途徑。從對兩國商品貿易的結構分析,可以有針對性地對雙方貿易商品做出合理安排,從而充分利用各自的稟賦優勢和規模經濟優勢,達到增強兩國貿易緊密度和雙方和諧利用外資的目的。

[關鍵詞]國際貿易商品結構比較優勢產業內貿易

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兩國人口約23億,占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面積1200多萬平方公里,GDP總額約2萬億美元,外貿總額1.5萬億美元。然而,從歷年的外貿統計數據中可以發現,中印貿易額占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的分量卻不到2%,占印度對外貿易總額的份量不到6%,從這些基本數據的對比就可以發現,雙方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會存在很多互利的投資與合作機會,貿易增長潛力巨大。事實也正如此,印度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傳統合作伙伴,兩國的貿易額近年來呈現出以較高的增長率逐年遞增的態勢。另外,由于兩國領土接壤,在云南、西藏地區,兩國邊境貿易也有很好的發展空間。雖然由于歷史原因,中印邊境貿易在一段時間里面有所衰退,但是兩國自身都客觀具備在貿易和投資領域互補和合作的優勢。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中印乃堆拉口岸的開放、主席2006年底成功出訪印度等一系列增進雙邊交流合作的利好消息的到來,中國和印度的貿易發展前景被十分看好。

一、加強中印貿易合作對雙方的經濟騰飛具有戰略意義

曾經有人預言,中國和印度在將來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許多學者也曾提議并探討了關于建立中印自由貿易區的設想。這些都說明這兩個國家應該在經濟發展的方向上尋求某種共同的道路。但是,在現實中,中印雙方各方面的相互合作的確還存在一定困難,單從貿易方面來講,由于受到政策、文化、歷史、國情等諸多方面的影響,中印貿易的實際開展遠不如理論上那樣順利。總結阻礙中印雙邊貿易發展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三個:首先,中印之間由于歷史原因,印度對我國有一定戒備心理;其次,兩國同屬于發展中國家,都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和市場,在對外出口和吸引國際投資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競爭格局;第三,兩國陸運貿易不發達,雖然接壤,但是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目前兩國之間大部分貿易的開展是通過海運進行的,路程遠、費用高,不利于雙邊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筆者認為中印加大互利合作是兩國的明智之舉,中印雙方應根據自身具體情況,尋求一種南南合作的新格局。其中中印貿易緊密程度的加強,是這種南南合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主要表現在:

查看全文

中印自由貿易區研究論文

一、北美自由貿易區可資借鑒之處

(一)經貿聯系密切

美加墨之間具有密切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關系。加拿大、墨西哥都是美國重要的貿易伙伴;投資方面,加拿大與美國互為最大的投資場所;這樣密切的貿易與投資關系對促進三國經濟合作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美國看來,美國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增加,越來越依賴于對外貿易的擴大,而加墨這兩個巨大的市場自然對美國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對加拿大而言,它一向對美國市場存在嚴重依賴,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除了可以進一步密切與美國的經貿聯系外,還可以獲得墨西哥這個潛在的市場。

中印經貿關系在兩國各自對外經貿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印經貿往來愈益密切,雙邊貿易額由1990年的0.3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86.5億美元。中國對印度出口的主要產品為電機、有機化學品、礦物燃料、礦物油及其產品、蠶絲、特種機織物等,自印度進口的主要產品為礦砂、鋼鐵、有機化學品、塑料及其制品、珠寶、棉花等。截至2007年底,中國公司在印度累計完成承包工程營業額39.6億美元;完成勞務合作合同金額2290萬美元。2007年,經中國商務部批準或備案,中國在印度的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為1580.5萬美元。2007年,印度對華投資項目78個,實際使用金額3404萬美元。目前中國是印度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印度是中國在南亞最大的貿易伙伴。2008年1月,雙方確定到2010年,實現雙邊貿易額600億美元的目標。

(二)地緣關系占優

地理臨近是區域一體化的重要方面,地理臨近為國與國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提供了便利。高昂的運輸費用增加商品成本,使之失去價格競爭優勢;長途運輸過程中復雜多變的氣候可能使某些商品變質,使之失去品質競爭優勢。同時,地理臨近的國家,尤其是地緣相鄰區域的居民,歷來在文化社會方面的交流較多,且比較熟悉各自的消費習慣,從而更有利于相互間的通商往來。

查看全文

中印貿易發展制約因素

一、經濟因素

(一)中印貿易商品結構具有明顯的重疊

由于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規模經濟以及產品差異性的存在;中國和印度均存在著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以及中印經濟技術水平差距不大;中國和印度國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相似,對產品的需求結構或需求檔次相似。中印在參與國際分工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進出口結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印2005年出口產品構成:中國農業原材料、食品、燃料、礦物和制成品分別為0.5%、3.2%、2.3%、1.9%、91.9%,印度1.5%、8.9%、11.4%、6.9%、70.3%;進口構成:中國3.6%、3.3%、9.7%、8.1%、75.1%,印度2.0%、3.3%、36.3%、5.0%、52.4%。中印2005年進口來源出口去向構成:兩國出口到發達國家的貨物分別為55.2%、45.1%,出口到發展中國家分別為44.8%、54.98%;從發達國家進口分別為38.5%、34.4%,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分別為61.5%、65.6%。從以上數據得知,除制成品的進出口額及個別外,各項基本一致,這表明中印兩國進出口和經濟結構雷同,發展水平相似。明顯這成為雙方貿易發展的一大障礙。

(二)印度高關稅與非關稅壁壘

印度的貿易保護水平之高在全球開放經濟體中位居前列,除了近30%的制成品平均關稅之外,印度還對進口維持著一系列的額外收費,各種非關稅措施紛繁復雜,貿易爭端的立法不規范,解決程序也缺乏透明性。近年來印度關稅已陸續下調,但仍居較高水平,最高關稅由400%降至50%,平均關稅由87%降到27%。高關稅阻止了外國商品的進入,中國商品同樣也難以進入,阻礙中印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此外,印度非關稅壁壘相當普遍,行政干預多。印度進口商一般還須交納附加稅、增值稅、預期收入稅、調節稅及基礎設施建設費、進口許可費等各種進口費。

(三)投資領域重疊

查看全文

中印貿易發展制約因素

一、經濟因素

(一)中印貿易商品結構具有明顯的重疊

由于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規模經濟以及產品差異性的存在;中國和印度均存在著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以及中印經濟技術水平差距不大;中國和印度國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相似,對產品的需求結構或需求檔次相似。中印在參與國際分工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進出口結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印2005年出口產品構成:中國農業原材料、食品、燃料、礦物和制成品分別為0.5%、3.2%、2.3%、1.9%、91.9%,印度1.5%、8.9%、11.4%、6.9%、70.3%;進口構成:中國3.6%、3.3%、9.7%、8.1%、75.1%,印度2.0%、3.3%、36.3%、5.0%、52.4%。中印2005年進口來源出口去向構成:兩國出口到發達國家的貨物分別為55.2%、45.1%,出口到發展中國家分別為44.8%、54.98%;從發達國家進口分別為38.5%、34.4%,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分別為61.5%、65.6%。從以上數據得知,除制成品的進出口額及個別外,各項基本一致,這表明中印兩國進出口和經濟結構雷同,發展水平相似。明顯這成為雙方貿易發展的一大障礙。

(二)印度高關稅與非關稅壁壘

印度的貿易保護水平之高在全球開放經濟體中位居前列,除了近30%的制成品平均關稅之外,印度還對進口維持著一系列的額外收費,各種非關稅措施紛繁復雜,貿易爭端的立法不規范,解決程序也缺乏透明性。近年來印度關稅已陸續下調,但仍居較高水平,最高關稅由400%降至50%,平均關稅由87%降到27%。高關稅阻止了外國商品的進入,中國商品同樣也難以進入,阻礙中印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此外,印度非關稅壁壘相當普遍,行政干預多。印度進口商一般還須交納附加稅、增值稅、預期收入稅、調節稅及基礎設施建設費、進口許可費等各種進口費。

(三)投資領域重疊

查看全文

中印貿易合作共贏求發展論文

[論文摘要]中印同作為亞洲經濟發展最快的經濟體,其兩國的雙邊貿易在未來的發展中將越來越重要。雖然目前中印貿易額迅速增長,但在各自的貿易總額中分量尚輕。文章分析了中印貿易發展的制約因素,并提出了簡單的建議。

[論文關鍵詞]中印貿易經濟因素非經濟因素

自20世界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兩國關系的改善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印貿易也發展迅速。進入21世紀,特別是中國成為WTO成員國后,雙邊貿易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中印雙邊貿易額以年均超過30%的速度增長。2004、2006、2007年分別達到136、250、387億美元。但中印雙邊貿易總額占各自對外貿易總額都很小。以2005年為例,中國對印度貿易額僅占對外貿易總額的0.8%,印度對華貿易額也僅占印度對外貿易總額的5%。其原因是還有諸多因素制約著中印貿易的發展。

一、經濟因素

(一)中印貿易商品結構具有明顯的重疊

由于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規模經濟以及產品差異性的存在;中國和印度均存在著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以及中印經濟技術水平差距不大;中國和印度國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相似,對產品的需求結構或需求檔次相似。中印在參與國際分工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進出口結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印2005年出口產品構成:中國農業原材料、食品、燃料、礦物和制成品分別為0.5%、3.2%、2.3%、1.9%、91.9%,印度1.5%、8.9%、11.4%、6.9%、70.3%;進口構成:中國3.6%、3.3%、9.7%、8.1%、75.1%,印度2.0%、3.3%、36.3%、5.0%、52.4%。中印2005年進口來源出口去向構成:兩國出口到發達國家的貨物分別為55.2%、45.1%,出口到發展中國家分別為44.8%、54.98%;從發達國家進口分別為38.5%、34.4%,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分別為61.5%、65.6%。從以上數據得知,除制成品的進出口額及個別外,各項基本一致,這表明中印兩國進出口和經濟結構雷同,發展水平相似。明顯這成為雙方貿易發展的一大障礙。

查看全文

中印經濟貿易發展探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中印貿易往來的歷史和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原因透析;中印經貿發展前景展望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印兩國貿易關系經歷了互補、中斷、恢復、增長的過程、中印的政治、經貿關系出現了轉折性變化,雙邊經貿活動越趨頻繁、中印雙邊貿易總額與各自對外貿易規模很不相稱、雙邊貿易摩擦日益加劇、宏觀因素、中國經濟、貿易的持續快速增長、印度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使然、微觀因素、印度獨特的產業結構是造成雙邊貿易額偏小的重要原因、中國自身存在的問題,比如出口企業的惡性競爭、增進兩國官方的高層次互訪、增進兩國工商界的了解、加強對出口產品的宣傳力度,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熟悉度和認可度、實事求是地解決貿易摩擦等,具體請詳見。

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近幾年來,隨著中印政治關系的改善,中印貿易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本文擬對中印之間貿易往來的發展現狀和前景作一分析。

一、中印貿易往來的歷史和發展現狀

建交五十多年來,中印兩國貿易關系經歷了互補、中斷、恢復、增長的過程。1990年代以前,中印兩國的關系是多變的,當時雙方都不是對方的主要貿易伙伴,而且兩國經濟落后,可以互補的空間極其有限,所以雙邊經貿的規模很小。1950至1962的13年,雙邊貿易額總共才2.6038億美元。此后雙邊貿易中斷了14年,到1977年得以恢復。雖然基本趨勢是穩步增長,但貿易額仍然很小,1990年才達2.64億美元。從九十年代末開始,隨著雙方關系的逐漸回暖,中印貿易、投資開始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

印度總理瓦杰帕依2003年6月訪華,標志著困擾兩國關系發展的政治堅冰已被打破,中印的政治、經貿關系出現了轉折性變化,雙邊經貿活動越趨頻繁。?近幾年,中印雙邊貿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每年的貿易額均保持了兩位數字的增長。2003年,中印貿易額達到75.95億美元,同比增長53.56%。2004年達到136.04億美元,較上年增79%,比預計提前兩年突破百億元大關,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2005年雙邊貿易增加到18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2%。而2006年到目前為止,中印雙邊貿易額已達230億美元,比去年4月總理訪印時提出的到2008年達到200億美元的目標提前兩年實現。而十年前兩國貿易額僅為10億美元,10年內貿易規模增長了220%。

中印雙邊貿易總額統計單位:億美元(根據中國海關和WTO的相關統計數據整理)

查看全文

戰略構想下的金融合作論文

一、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建設的內容及意義

(一)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的提出

中國、印度、緬甸、孟加拉四國陸地總面積達134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8億,占世界總人口的40%,2012年生產總值達10萬億美元。四國物產豐富,資源能源富集,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中印緬孟次區域包括緬甸、中國西南地區、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在內,陸地面積約40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7億。次區域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核心區和亞洲各次區域的重要樞紐,入有中、印、緬、孟廣袤腹地,出有加爾各答、吉大港、仰光等著名港口,是中國、南亞、東南亞地區三大市場融匯地,聯動全球1/3以上人口的大市場,同時也是中國開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必經之地,通道價值、地緣區位和戰略意義極其重要。中印緬孟次區域經濟合作的設想最早由云南省的學者于1998年提出,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有關學者的策劃下,1999年昆明市舉辦了首屆中印緬孟地區經濟合作國際研討會,至今已經舉辦了十一屆,一直以來以非正式官方交流為主。從空間經濟理論、國際經濟理論和經濟發展理論的綜合視角,中印作為兩個大國和大市場,盡管共有邊境線較長,但出于地理特征和政治安全等因素,需要選擇恰當區域開辟狹長的安全緩沖區和經濟交往區,并依托本國的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優勢,開展基礎設施建設、貿易金融投資、產業園區建設、商貿旅游文化等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個最大發展中國家及周邊緬甸、孟加拉等國家的經貿往來。該區域具有明顯的“跨境經濟走廊”特征,涉及中印緬孟四國,因此該區域稱之為中印緬孟經濟走廊。近年來,中印緬孟四國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相互貿易、投資等不斷增加,為地區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2013年5月,總理訪印期間與印度總理辛格達成一致同意在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等領域加強合作,共同倡議建設印緬孟經濟走廊,推動中印兩個大市場緊密連接。這也標志著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筆者認為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建設重點應包含以下內容:1.以交通為主要內容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的基本條件;2.互補性產業結構和巨大的相互貿易需求,是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建設的動力所在;3.分布在交通沿線的產業園區各具優勢,人才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集聚明顯;4.包括貿易、投資、金融、旅游在內的互聯互通便利;5.以經濟走廊為依托增強中印兩個世界最大人口國家的經濟金融合作;6.提升對緬甸、孟加拉的投資水平,充分利用兩國的資源、能源優勢。

(二)建設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增強經濟增長動力。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經歷了一輪較快增長后,但自2011年以來開始下滑,突出表現為對外貿易拉動量能不足。2012年,中印貿易額由2011年的739億美元回落至664.7億美元,同比減少10.1%,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明顯減弱。因此,兩國都迫切需要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擴大出口市場,遏制出口貿易下滑態勢,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基于此背景,中國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基礎上面臨加快西向和西南向開發開放的歷史重任和現實需求;同時,印度也面臨東北部和北部開發開放的戰略要求;緬甸、孟加拉也需要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和世界市場中有所作為。可見,建設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符合四國的共同利益,次區域的進一步開發開放有望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對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也將注入新的活力。第二,有利于深化經濟文化交流,增進各方政治互信。長期以來,緬甸和孟加拉與中國的關系較為穩定,經濟交往十分密切,民間往來十分頻繁,但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變化,中國有必要加快在該區域的經濟布局,以此進一步鞏固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地緣政治關系。中印兩國關系近年來也不斷改善,但領土邊界問題始終懸而未決,制約了兩國在更多經濟領域的深度合作。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的建設,將有助于四國擴大經濟合作范疇,以此為根基不斷增強各國的文化交流和政治互信。可見,從深化經濟務實合作入手,鞏固全方位合作關系,對中國進入南亞進而連接西亞和非洲等環印度洋地區意義重大,對中國出海口戰略、能源戰略、資源戰略等一系列政治經濟利益影響深遠。第三,有利于資源技術互通,增進各方國民福利。中印緬孟次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是世界上最為貧困的區域之一。但是也要看到,四國在資源、技術、資本、人力等方面各具優勢,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互補性,發展潛力巨大。經濟走廊建設將推動各方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建設和貿易投資往來,對促進次區域農業、工業、服務業協調發展,增加投資和貿易機會,減少投資和貿易壁壘,帶動就業和提高收入水平,進而增強物質文化交流,增進人民相互了解和提升福利水平。可見,建設好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將促進中印兩個人口大國和最具潛力市場的互聯互通,同時帶動緬甸和孟加拉國的發展,對開發亞洲欠發達地區、消除貧困、加快次區域融入全球化具有積極影響。

二、中國推進中印緬孟次區域金融合作的SWOT分析

查看全文

農產品貿易結構特征分析

一、農產品的范圍界定

農產品是一大宗產品,其種類豐富,產品差異較大,明確農產品的分類是農業貿易統計數據研究以及經濟研究的前提,只有清晰明確地劃分,才能使每一種產品代碼所對應的農產品與其相似或者相同的農產品在一個類別之中。統計口徑的不同將會使貿易統計出現諸多問題,細致的劃分產品種類,對于農產品貿易數據統計是一項非常必要的基礎工作。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農產品體系為:SITC和HS,兩種統計方法對產品分類不一致。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五種統計口徑有:(1)烏拉圭回合農產品協議的農產品口徑。該種統計口徑排除了水產品,要求相關研究者對貿易統計非常熟悉,該口徑下的數據范圍較為復雜,并有一定局限性(2)HS的前24章。該種統計口徑對農產品范圍的劃定清楚,通過對HS前24章貿易數據匯總統計,較為簡單方便。(3)烏拉圭回合農產品協議的農產品口徑,加上HS前24章中的水產品。該種貿易統計具有第一種口徑的優點,此外還加入了水產品,使統計更加完整。(4)烏拉圭回合農產品協議的農產品口徑加上全部水產品。該種統計口徑具有第一種口徑的優點,水產品種類齊全,產品范圍較為復雜(5)其他口徑。包括SITC農產品口徑和UNCTAD和ITS口徑。這些統計口徑與農產品對應關系密切,但是統計很難精確,數據過大或較為粗糙。本論文采用HS前24章的統計口徑,考慮數據的來源,本文是基于HS2位水平的貿易統計分析,其范圍劃定清晰,數據較為明確,因此,采用該種貿易統計口徑。

二、中國與印度農產品貿易總量的特征分析

(一)中印兩國進出口貿易額歷經大幅度增長,10年增長最高近10倍,2003-2013年中國與印度的進出口貿易額歷經了大幅度的增長,2003年中印雙邊,貿易額為759461萬美元,2013年中印雙邊貿易額增長到6540266萬美元,10年內,中印雙邊貿易額增長了近8.61倍.特別在2005年后增長加劇,到2008年中印貿易總額達5184427萬美元,相比2005年翻了近3倍。2009年中印貿易額有所下降,過后兩年持續增長,在2011年達到7390824萬美元,達到最高,相比2003年增長近10倍,過后兩年,中印貿易額有所下降。

(二)2005年是中印貿易平衡的分水嶺,2005年后中美貿易出現順差,并且逐年遞增,2005年以前,中國對印度的進口大于出口,中印貿易額呈逆差,2005年以后,中印貿易額有逆差轉為順差,并且逐年遞增,在2013年達到3146216萬美元,從中印進出口結構來看,印度對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是初級產品,其中礦產品和農產品占其出口額較高。而中國對印度出口的是機械設備及化學制品等。印度對中國出口的產品主要為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的產品,而中國對印度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所占出口產品額比額較小,主要是附加值較高的工業制成品。由于長期的貿易不均衡,使得2006年中國對印度貿易出現順差,并且逐年遞增。

(三)2003年以來中印農產品貿易額呈增長狀態,中國對印度農產品貿易呈逆差狀態,中國對印度的進口是兩國農產品貿易的主旋律。兩國的農產品貿易中,中印農產品貿易呈逆差狀態,并且逐年增加,2003年為—5718萬美元,2008年,中印貿易逆差達—44021萬美元,2009年,中美貿易逆差有大幅度的減少,2010年—2011年大幅度的上漲,2011年達到最高為—70066萬美元,此后兩年中,中印農產品貿易逆差逐漸下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