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貿易互補性

時間:2022-03-23 10:20:00

導語:中印貿易互補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印貿易互補性

1中印貿易摩擦的現狀分析

1.1立案數量多

中國歷年來在全球遭遇的反傾銷調查中,雖然美國和歐盟的涉案金額占大頭,但是,印度的立案數位居第一。而在發展中國家當中,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無論是立案數和涉案金額,印度都是位居前列。自2003年以來,印度每年對我發起反傾銷調查數量至少在6起以上,2006年,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最為“粗暴”的國家——土耳其立案數不過5起,涉案金額5996萬美元;東盟10國對中國反傾銷調查總共4起,涉案金額1.4億美元。而同年,印度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案件共有9起;2007年度截至8月31日印已對我發起7起反傾銷調查。

1.2涉案產品范圍和涉案金額都有所增長,且出現了涉案金額超億美元的大案子

中印發生貿易摩擦的行業比較集中,以往主要是中醫藥化工產品,在所有案件中占了50%以上的比重。近年來,中國的紡織品和輕工產品也開始逐漸遭遇印度的反傾銷調查。2005~2006年,中國絲綢在印度被提起反傾銷調查,雖然經過了中方政府、行業協會和應訴企業的共同努力,最后的終裁限價平均大幅下調了30%,但這是中國在印度遭遇的最大的反傾銷案,涉案金額近2億美元。

1.3應訴案件的裁決結果大多令人滿意

以往中國出口企業對印度反傾銷案的應訴率非常低,即使應訴,勝訴率也不高。在2002年前印度對華70余起反傾銷調查中,除了3起起訴方撤回申請,1起印方裁定要求起訴方撤訴,以及1起因中國進口份額較低而結案,其余所有調查都被裁以傾銷或損害,最終以征收反傾銷稅結案,反傾銷稅率最高達1069%。而現階段隨著企業對貿易摩擦認知加強,加之政府和中介組織的大力宣傳,我企業應對印度案件的積極性有了大幅提高。應訴企業在政府的交涉、商會的指導和律師的幫助下,在大多數個案中取得較為滿意的結果。如綢緞案的裁決對我企業出口的影響較小。

2中印頻發貿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2.1中印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的相似性

中國和印度都屬于勞動豐富的國家,兩者的比較優勢有一定的相似性。就制造業而言,彼此的優勢產品均為勞動密集型,所以兩國在貿易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競爭關系。①兩國都是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主要出口市場,后者同時也是它們吸引外資的重要來源地。②兩國的傳統產業都比較雄厚,出口產品結構相似,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紡織品、醫藥化工原料、輕工產品等是外匯來源的主打產品。相比之下,中國的勞動力素質較高,生產效率優于印度,因而商品的生產成本具有更大的優勢,物美價廉,在印度市場受到消費者歡迎。而印度雖然高等教育比較成功,但基礎教育落后,文盲率高,熟練技術工人的數量較少,低效率的生產導致產品的價格缺乏優勢,質量也較為低劣,中國產品對印度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當地市場。

2.2印度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目前中印兩國的若干經濟貿易政策已經成了雙邊經貿發展的阻礙,印度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據世界銀行報告,印度貿易壁壘在南亞目前居第一位。自1995年以來,印度的出口額穩步上升,2002~2003年一度達到了18%,全球排名第二,僅次于中國的22%。同期對GDP貢獻也達到了9.4%。而印度在促進出口的同時,其進口政策卻是謹慎、保守甚至是防范的,其一直強調運用WTO的例外條款保護民族工業。印度官方長期將300多種進口產品視為“敏感產品”并進行重點監測,只要不是明顯違背WTO規則就對其盡可能進行限制。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中國產品頻繁遭遇印度反傾銷調查就不足為奇了。其次,印度對授予我出口企業市場經濟待遇問題上表現消極,2005年以來,印度對我做出終裁的14起案件中,沒有一起授予我應訴企業市場經濟待遇。

2.3印度國內蓄意制造“中國產品威脅論”

近年來,雖然印度的GDP和出口增長的勢頭都很快,但是同中國相比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印度政府認為如果不對中國有所遏制,今后的增長空間有可能受到限制。一些西方學者比較中印的時候,往往會有意無意地運用零和博弈的觀點來觀察中印的崛起,卻很少或不愿考慮兩國如何在發展中不斷互補共進。在他們看來,中印貿易發展的最終結局只能是一勝一負或兩敗俱傷。正是由于有著復雜的內外因素,印度方面一直對中國產品存有戒心,對中國出口鐵礦石等戰略性資源也加以限制,“中國產品威脅論”在印度國內甚囂塵上。

2.4中國出口企業的無序競爭時有發生

中印貿易中,我國出口的商品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因為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很多,內部競爭激烈,加上企業自律性較差,所以相互壓價出口現象比較多。有關調查表明,每當中國產品初入印度市場,只要賣的好,短期內中國企業就蜂擁而至,同類產品鋪天蓋地,價格愈做愈低。這在紡織服裝、低端機電產品、建筑材料等領域尤為明顯。另外,中國企業有個錯覺,認為印度窮人多,消費水平低,就不注重產品的質量和信譽,這都引起了印度方面的不滿,再經媒體渲染后,中國企業形象大為受損。

3減少貿易摩擦的政策選擇

3.1挖掘互補性,淡化競爭性

從中印兩國貿易的商品種類上看,主要還是集中在初級產品、中間產品等領域。從雙邊經濟結構、商品的構成等因素分析,中印兩國的經濟互補性較小,但兩國擁有的市場潛力尚未充分挖掘,中印在雙邊經貿交往中更應強調互補性而非競爭性。比如在鋼鐵、煤炭等能源領域建立合作機制,兩國經濟都將因此受益。在信息產業的軟硬件合作方面,中印也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及潛力,印度的軟件技術舉世公認,不但人才雄厚且出口優勢很強,但是硬件建設不足。中國市場對軟件需求量大,而軟件業的規模及水平均落后于印度;然而,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硬件生產已經轉向了高附加值的生產領域,并且迅速成為全球信息硬件產品的生產基地,其產值僅次于美國。中印兩國在制藥業、農業如水稻種植、水果貿易等領域都有許多可以相互學習的地方;而在紡織品如絲綢制品、生絲貿易等領域也具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另外,在行政管理方面,中國的特區經驗、基礎設施發展經驗等,也是值得印度學習的。

3.2創造便利的貿易政策及貿易環境,積極擴大經貿合作

中印兩國在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方面截然不同,兩國應本著求同存異的態度處理雙邊關系,將尋求共同利益的雙贏原則作為發展兩國關系的準則。兩國關系之所以發展迅速,經濟利益的互惠互補是最大的動力。中印兩國應進一步加大開放程度,努力創造便利的貿易政策及貿易環境。目前,印度正在進行“第二代改革”,將進一步簡化外國投資的相關法規,改革金融部門,鼓勵外國公司進入保險市場。在擴大對外貿易方面,印度不斷推出新的進出口政策。兩國政府應堅定樹立雙贏觀念,加強雙邊經貿合作。這種經貿合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印雙邊貿易;二是中印投資環境,提供相應優惠政策。對雙邊貿易中的不平衡問題應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妥善解決由于人為限制引起的貿易逆差,避開貿易爭端。

3.3調整產業和市場結構,做到有序出口

在開拓印度市場的過程中,要避免中國企業之間的盲目競爭。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情勢下,非價格競爭已取代價格競爭而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潮流。我國出口企業必須理性對待印度市場,盡快轉換現有競爭模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增加研發投入的力度,認識到技術創新是產業調整的源泉,摒棄以廉取勝的戰略,通過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學會運用商標、包裝、廣告、公關等多種非價格競爭手段,提高出口產品檔次、附加值和技術含量,多發展高科技產品,以出口產品多元化、優質化、美觀化來增強產品的競爭能力。另外,還應注重開拓國際新市場,加快實施市場的多元化戰略,力求分散市場,改變市場過于集中的狀況和降低由此所帶來的風險,采取開拓、鞏固和擴大外銷基地和市場的出口戰略。

3.4完善機制,應對摩擦

面對日益增多的貿易摩擦,要建立多層次的應對機制,在實踐中,我國已逐步建立起包括我駐外經商機構、涉案企業、相關商會和律師參與的多渠道的貿易救濟措施信息交流網,初步形成了商務部、地方商務主管部門、中介組織及企業“四體聯動”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應訴反傾銷、反補貼大要案的指導工作成效顯著。同時,從微觀上中小企業也要不斷提高應對貿易摩擦的能力,積極參加商協會等行業中介組織的應訴協調會,加強與相關部門和行業中介組織的聯系,收集貿易摩擦預警信息、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不斷提高對出口產品預警信息的敏感度,及時向協會、地方商務部門反映本企業在出口貿易中遭遇的國外不公正待遇,提供準確的信息的資料。此外,中小企業要建立健全內部管理機制。為做好應訴工作,在生產、銷售、會計等方面要規范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財務會計制度,加強財務管理,這將有利于在貿易摩擦中保持主動。

3.5加強文化交流,創造協調的外部空間

在一個逐漸開放的體系中,文化交流導致信息的均衡化,對于消除誤解和猜疑,達成更多的共識有著重要的作用。中印兩國之間的溝通對雙邊關系事關重大,這種溝通基于持續不斷的思想與經驗的交流以及對兩國未來長期友好關系的清晰洞察,這體現在印度所提的“包容性增長”和中國所提的“和諧社會”中。兩國的教育機構、媒體、旅游行業、政府和商業等部門必須努力縮小雙方交流鴻溝。中國和印度同為WTO重要的發展中國家成員,在很多方面是有著共同語言和共同利益,都有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良性競爭是二者發展的推動力。中印兩國政府應樹立長遠的目標,加強合作,創造協調的外部空間,實現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克魯格曼,奧伯斯法爾德.國際經濟學(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李天華.中國與印度經貿關系發展分析[J].國際貿易,2004,(1):50-54.

[3]周厚才.入世以來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及其發展趨勢[J].對外經貿實務,2004,(7):3-6.

[4]冉宗榮.發展中國家對華反傾銷的動因及我國應對之策[J].國際貿易問題,2004,(4):122-126.

[5]江勇,王磊.中國印度經濟發展比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2):69-72.

[6]黃榮芳.貿易摩擦高發期中國之對策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5,(10).

[7]劉瑛華.理性應對國際貿易摩擦[J].學術交流,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