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貿易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03:44: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韓貿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韓貿易協定對貿易的影響
1中韓貿易協定對山東半島與韓國貿易關系的影響
1.1中韓貿易協定對山東半島與韓國貿易關系帶來的正面影響
(1)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有利于實現山東半島與韓國的共贏。從近些年的產業產值結構看,山東半島的第二產業比較發達,而韓國的第三產業比較發達,從產業要素互補條件看,韓國在資金、移動設備以及高技術等產品上具有出口優勢,但是韓國缺少能源、勞動力等,因此山東半島與韓國可以基于共贏的目的實現貿易的進一步擴大。(2)有助于擴大山東與韓國的貿易種類。據韓國海關統計:2015年1-3月,韓國與中國的雙邊貿易情況(如表1所示)可知:中國為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在紡織品及原料、家具玩具這類勞動密集型產品上,中國繼續保持優勢。通過實施中韓貿易協定,山東與韓國的貿易種類會更加豐富,比如山東的迪尚集團成功收購韓國著名的上市服裝企業Avista公司,為加強山東與韓國金融領域的深度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3)有助于降低山東與韓國貿易的費用。依托中韓貿易協定,建立中韓自由貿易區,實施雙方貿易零關稅制度,這樣在具體的貿易過程中可以為雙方節省大量的經濟費用,以此提高企業的經濟利潤。以韓國對山東出口的化妝品為例,實施自由貿易協定之后,韓國化妝品有望變得更便宜,這無疑會進一步提高韓國化妝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而且國內還可以享受到韓國醫療整形服務。
1.2中韓貿易協定對山東與韓國貿易關系帶來的負面影響
(1)中韓貿易會造成技術差距進一步擴大?;谥许n貿易協定的簽訂,韓國高端電子產品進入山東的價格會更低,尤其是高端電子產品在中國的投資會提高山東高端電子技術的發展,但是從長期發展看,如果山東受到中韓貿易協定優惠的影響,而不思進取長期受經濟結構精細化分工的影響,比如正是基于韓國高端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價格比較低,因此中國企業就滿足于當前的發展,而不進行技術創新,其結果是導致國內技術與韓國的技術差距越來越大,最終導致雙方的貿易順差越來越大。(2)低質量的產業貿易會導致貿易逆差不斷加大。中韓貿易一直處于逆差的狀態,雖然山東與韓國的貿易比較密切,但是雙方在出口貨物的附加值上卻存在很大的差距,山東出口韓國的貨物以出口量取勝,但是其很難彌補價值上的差額。另外韓國在山東投資的企業,其主要是從韓國進口精密配件,但是生產的產品卻主要在中國市場銷售,因此這些問題造成山東與韓國貿易逆差雖然有所減少,但是依然存在。
2提升山東與韓國貿易的措施
中韓FTA對貿易結構的影響
一、中韓FTA對兩國貿易結構的影響研究
1、中韓貿易結構的競爭性。中韓FTA締結之后,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也做出了新的調整,中國與韓國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貿易數額在不斷的增大,中國與韓國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上具有較強的競爭性,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貿易結構的變化,由勞動密集型逐漸轉向為技術密集型。而中國與韓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貿易數量下降,這也就意味著中國與韓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競爭性日漸減弱。盡管如此,但是就當前中韓兩國的經濟發展現狀來看,中國和韓國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分工中還是處于不同的位置,中國主要生產、出口低附加值的產品,而韓國則正相反,其主要生產、出口高附加值的產品,如三星手機、LG電視等享譽世界。所以說盡管兩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相似指數總體上逐步增加,但并不能改變兩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貿易競爭性的特征。2、中韓貿易結構的互補性。中韓兩國的資源特點存在有較大的差異,這也促使兩國在貿易結構上具有較為明顯的差異,而貿易結構上存在的主要特點就在于互補性。在FTA締結之后,兩國的貿易交往更加的頻繁和自由,在貿易交往的過程中,二者可以針對產業上的技術問題進行交流和溝通,就當前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交流,并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的戰略方案, 這些行為對于兩國貿易結構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二者之間的互補性比較強,如上文中提到的我國技術密集型產品主要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而韓國則以高附加值產品為主。
二、中韓FTA背景下兩國貿易發展的政策建議
1、利用中韓FTA改善對韓貿易結構。當前,中韓兩國的資源及經濟發展水平等都存在有一定的差異,就我國來說,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比較好,而韓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占據有一定的優勢,二者在發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互補性。然而,中國在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由于技術因素的影響生產產品技術含量低,發展處于劣勢,貿易持續逆差。因此,筆者認為中國在發展對外貿易時,應當抓住FTA的優勢,積極的引入先進的技術,調整經濟結構,做好產業轉型,改善中國對外貿易的結構,尋找適合兩國良性貿易互補的新機遇,在對外貿易發展的過程中, 共同實現和擴大兩國的經濟利益。2、利用中韓FTA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在發展對外貿易時,造成貿易結構的失衡根本原因就是產業結構的失衡。中國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韓國則已經躋身發達國家,韓國經濟發展時間雖然不是十分長,但是其發展勢頭良好,技術密集型發展在亞洲地區占據較強的優勢,而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時間短,起步晚,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產業以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兩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有一定的優勢和劣勢。從我國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韓國優秀的發展經驗,承接韓國轉移的產業發揮自己在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產業上的優勢,盡可能的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提高國家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調整。3、利用中韓FTA擴大對外投資服務合作。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了,中韓FTA是當前我國涉及別國貿易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自由貿易協定。中韓兩國在發展的過程中應當積極探索多元化和高水平的合作,根據兩國當前經濟發展形式盡可能的實現貿易和投資一體化。如可以在一帶一路的基礎上,擴寬韓國對外投資向中國流入的領域,加強多種類型產業的合作,消除政治隔閡,加強政治互信,加強在聯合國、世界經濟貿易組織的活動中的合作,結合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共同謀求兩國經濟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
總之,中韓FTA的締結主要目的也是為了使兩國經濟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貿易結構的變化對于國家產業結構的變化有著較大的影響。相較于韓國來說,我國的技術密集型產品生產雖然有所增加,但是其附加值比較低,市場競爭優勢還不是十分的明顯,在未來只有積極的做好轉型工作,創新和研發新技術,我國對外貿易才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中韓服務貿易現狀分析論文
一、中韓貿易的簡要回顧
與韓國為友好近鄰,交往淵源流長,文化背景極其相似,這為中韓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并且,兩國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結構互補,各有所需,也為兩國的經貿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現實性。自1992年8月中韓兩國正式建交以來,貿易形式從間接貿易轉為直接貿易,貿易額迅速增加。中國成為繼日、美之后韓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而韓國也保持了繼日、港、美之后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的地位。與之相伴隨,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特別是韓國在華的投資,從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開花的局面,占其海外總投資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間,中國累計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75.7億美元,成為韓國的第一大投資對象國,而韓國在所有來華進行直接投資的國家中,也占據了第七大投資來源國的地位。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帶動了大量原材料、技術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從而大大促進了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中韓貿易存在的及原因
中韓貿易的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過程,取得這些成就當然可賀,但也屬正常。隨著中韓貿易基數越來越大,發展漸趨成熟,其間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問題,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地采取應對之策。
(一)中韓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中韓雙邊貿易在宏觀層面上存在較直觀的問題有:
中韓兩國食用菌貿易研究
摘要:中韓兩國是世界食用菌貿易大國,本文運用DTL指數和TC指數得出中韓兩國食用菌貿易關系緊密、貿易互補性高,中韓FTA的簽訂為兩國食用菌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關鍵詞:FTA;食用菌;DTL;TC
一、引言
中韓兩國地理位置臨近,歷史文化相似,貿易往來頻繁,自1992年中韓正式建交以來,兩國的貿易發展也十分迅速,韓國已成為中國在亞洲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兩國的食用菌貿易也呈總體增長趨勢,從1992年的537.65萬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1.94億美元,增長了約35倍。經過14輪的談判,兩國政府在2015年6月正式簽訂中韓自貿協定,該協定的簽訂必然會推動兩國貿易的發展,對兩國食用菌貿易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中韓兩國食用菌貿易現狀
我國食用菌貿易發展迅速,食用菌品種高達900多個,已成為世界上食用菌生產、消費、出口的大國。韓國食用菌起步較晚,但韓國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實施工廠化栽培管理,尤其是近幾年發展十分迅速,成本不斷降低,產量和貿易量都呈不同程度的上漲趨勢,韓國食用菌產量已在2008年進入了世界食用菌產量的前十位。中國是世界食用菌生產和出口第一大國,2015年中國食用菌總產量已超過世界總產量的2/3,出口額占世界食用菌總出口額的85.5%,韓國作為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和飲食習慣相似,是我國食用菌貿易的主要出口市場之一,而中國已成為韓國食用菌最大的進口市場。從表1可知,中國對韓國食用菌貿易呈巨額順差,且順差在不斷擴大。2001-2015年中韓兩國的食用菌貿易額總體呈增長趨勢,年均增速為122.14%,兩國食用菌貿易發展速度很快。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兩國的食用菌貿易額有所下降,2012年韓美FTA正式生效,中韓兩國的食用菌貿易也受到了影響。
人民幣對中韓貿易的影響
摘要:在當前人民幣逐步實現國際化的背景下,中韓雙邊的貿易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相應的貨幣合作也隨之增加,有效提高了中韓兩國的貿易依存度。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推動中韓貿易更好的發展應加深雙邊貿易合作,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深化金融體系改革,促進雙邊貿易發展。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中韓貿易
人民幣國際化主要指的是人民幣在國際化的范圍內行使計價、結算和儲備貨幣功能的一個過程,這也是人民幣逐漸從中國的主權貨幣發展成為主要國際貨幣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自然形成與政府導向的結合,而且也是整個國際力量博弈的過程,更是中國軟實力增強的過程。通常一個國家的貨幣國際化的常見標準主要包括:該國貨幣在世界外匯儲備的比重;該國貨幣在國際結算貨幣中的比重;該國貨幣在國際債券計價貨幣中的比重和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交易貨幣的比重等。通常在當前“一超多元”的國際貨幣格局之下,人民幣想要真正改變整個國際市場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美元、歐元的使用慣性和路徑的依賴,不斷強化網絡效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將中國經濟和貿易地位相匹配的貨幣地位凸顯出來。[1]
一、中韓雙邊貿易的發展狀況
通過對2018年商務部和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韓國是中國十大貿易伙伴之一,而中國又是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這兩個經濟體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中,韓國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國家主要有中國、美國和越南。2018年,韓國在中國的出口額則達到了1621.6億美元,且增長的幅度為14.1%,基本上占據了韓國總出口額的26.8%;韓國進口排名前三名的國家主要有中國、美國和日本。韓國在2018年則從中國進口了1064.8億美元,這樣中國的進口增長率為8.8%,主要占據了韓國進口總額的19.9%。通常韓國的貿易逆差主要來源于日本、德國和中東的產油國家,而貿易順差則主要是來源于中國、中國香港和越南。但2018年,對中國的順差額則達到了556.8億美元。這兩個國家在發展貿易的過程中主要是因為各個要素的稟賦不盡相同,而韓國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相關產業都比較完善,且主要出口的零部件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同時,資金充足,所以需要有較大的市場。中國的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所以在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因此,韓國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主要出口的是一些豐裕要素資本的產品,而中國則主要出口的是密集型的豐裕要素勞動力的產品。中韓兩國是在1992年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讓兩個國家從此結束了長期互不承認和相互隔絕的歷史。[2]中韓兩國家在政治經貿方面的往來不斷加深,貿易規模發展不斷擴大。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進行關稅下調,并逐步將進口限額和進口審批等限制性的措施取消,讓中韓經濟貿易更加的深化。
二、人民幣國際化對中韓雙邊貿易的具體影響
中韓貿易結合度研究論文
隨著全球化發展和國際經濟交流的擴大,具有地理,文化接近等優勢的中韓兩國貿易規模迅速增長。早期的中韓貿易始于中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1979年前后。那時是通過香港,以間接貿易方式進行小規模的商品貿易。到20世紀80年代前半期,也只處于一個貿易規模不到10億元的低水平上,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隨著韓國政府推進北方政策,主辦漢城奧運會,中國對韓國企業開放山東半島等兩國經濟交流條件的逐步形成,貿易規模急劇擴大。1988年,雙邊貿易已經超過30億美元,創下高增長的新記錄。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兩國建交為契機,貿易迅速擴大,進入飛躍增長時期。通過香港的間接貿易大部分轉換為直接貿易。中國韓國出口商品所征收的關稅也從一般關稅轉變為優惠關稅,為韓國企業開辟中國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得1992年貿易額達到63.8億美元。韓國出口增長率創下了165%的驚人記錄。1994年,貿易額超過100億美元,1997年達到235億美元,1998年,由于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韓國經濟萎縮,進口需求急劇下降,韓國銀行嚴格限制信用證的開具導致雙邊貿易額急速滑坡,飛速增長的韓國出口劇減,中韓貿易首次出現負增長,降幅達11.6%,然而,伴隨著亞洲市場的全面回升,進入2000年以后,韓國對中國出口和進口比前一年度分別增加了34.8%和44.3%,貿易規模首次突破300億美元大關。2003年,韓國對中國出口高達357億美元,占韓國總出口額的18.4%,中國一躍成為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國。
中韓貿易結合度分析
中韓雙邊貿易發展可用貿易結合度來直觀反映。貿易結合度是一個比較綜合性的指標,用來衡量兩國在貿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貿易結合度是指一國對某一貿易伙伴國的出口占該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與該貿易伙伴國進口總額占世界進口總額的比重之比。其數值越大,表明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越緊密。貿易結合度的計算公式如下:
TCDab=(Xab/Xa)/(Mb/Mw)(1)
式(1)中,TCDab表示a國對b國的貿易結合度,Xab表示a國對b國的出口額,Xa表示a國出口總額;Mb表示b國進口總額;MW表示世界進口總額。如果TCDab>1,表明a,b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緊密,如果TCDab<1,表明a,b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松散。
依據中韓兩國建交以來歷年貿易數據,分別算得自1992年至2004年間中國對韓國和韓國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其中,建交的第一年(1992年),中國對韓國貿易結合度為1.33,以后各年份,數值逐年遞增。到1997年,中國對韓國貿易結合度增至1.84。然而,1998年,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該數值下降至1.37,1999年又激增至2。到2000年,達到歷年最高點,為2.88。2000年以后,該數值略有下降,但都在2附近波動。另一方面,韓國對中國的貿易度亦呈逐年遞增趨勢。1992年的數值為1.75,增至1997年的3.99,達歷年最高點。1998年同樣下降至3.33,而1999年又回增至3.81,以后各年均在3.3附近波動。
經濟貿易便利化的中韓交流論文
摘要:文章立足于國際貿易的發展變化趨勢,利用對貿易便利化政策及其理論的演進,根據中韓貿易合作的現實基礎及發展的現狀、特點及存在的問題等,分析貿易便利化對中韓兩國未來經貿合作發展的影響及前景。
關鍵詞:貿易便利化;韓國;中國
“貿易便利化”泛指貨物跨國界移動時,如何在確保在實現合法管理目標的前提下,減少不必要的程序和控制,從而減少相關的成本,使效率達到最大化。“貿易便利化”一詞在理解和運用上迄今尚無一個被普遍接受的定義。該詞通常被一些旨在提高政府機關和貿易商處理越境管理效率的組織所使用。
1WTO貿易便利化規則下中韓貿易存在的問題
①貿易不平衡。中韓建交以來,雙邊經貿關系不斷取得新進展的同時,雙方貿易逆差規模連年增長,以2008年1-5月為例,中國對韓進口466.4億美元,出口291.8億美元,雙邊貿易逆差達164.4億美元。據相關數據統計,自1992年兩國建交到2008年底,中國對韓國貿易逆差額累計已達2900多億美元,韓國成為中國對外貿易逆差最多的國家。如此巨大的貿易對中韓貿易的合理健康發展形成了一定的隱患。
②貿易商品結構不合理。由于中韓兩國經濟發展及產業重點的差異,韓國向中國大量出口的商品主要為資本及知識密集型產品,如技術附加值較高的通訊設備、高檔家電、精密儀器、以及汽車機零配件,而中國向韓國出口的產品卻主要是初勞動密集型產品,如鋼鐵原材料、化工原材料、農業機械、重型機械以及諸如農礦產品、紡織服裝、皮革等。據統計,2008中韓貿易中,韓國對中國出口電子產品142.2億美元,中國對韓國出口電子產品僅86.9億美元。正是由于雙方這種產業結構的差異帶來了貿易結構的不合理。
中韓電子產品貿易現狀及對策探討
摘要:中國與韓國具有深厚的文化和歷史淵源,兩國之間的經貿往來由來已久。隨著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中韓兩國之間的經貿關系也越來越緊密。電子產品作為中韓兩國之間最主要的貿易產品在中韓經貿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來隨著中韓兩國電子產品貿易規模的快速擴大和中韓FTA的逐步深化,兩國電子產品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顯現。本文就中韓兩國電子產品貿易的現狀、問題以及對策進行探究,以期為推進中韓兩國電子產品貿易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韓;電子產品;貿易現狀;問題;對策
一、前言
中國和韓國同處于東亞,隔海相望,地理位置臨近,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兩國正式建交以來,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韓兩國的經貿關系得到快速發展。自2012年以來,中國超越美國成為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貿易出口國,而韓國也成為僅次于美國與日本的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國和第二大進口國,雙方對于彼此經濟與貿易的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中韓兩國之間貿易的快速發展不僅受到兩國地理位置相鄰的影響,更是與兩國之間產業結構較互補、資源互補有著明顯的關系。電子產品作為中韓兩國貿易中重要的一部分,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就受到了較高的重視。多年以來,中國積極吸引外資以推動我國電子產業的發展,效果顯著,我國電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整體來看中韓兩國電子產品貿易的發展規模也不斷在擴大。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韓民國政府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逐步落實,兩國之間的貿易合作不斷深化,電子產品貿易的發展呈現出新的趨勢。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中韓兩國貿易的基本現狀,然后考察中韓電子產品貿易的發展現狀,在此基礎上指出目前中韓電子產品貿易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并為促進兩國電子產品貿易高質量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二、中韓雙邊貿易的發展現狀
自1992年我國與韓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以來,兩國在政治和經濟等方面有了良好的互動,并在多個領域展開兩國合作,在經濟和貿易上的合作也越來越緊密。在中國和韓國經過八年的精心準備和共同努力之下,在2015年6月1日兩國正式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韓民國政府自由貿易協定》,雙方之間的合作又上了一步臺階,更進一步推動了中韓雙邊經貿的發展。根據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近年來中韓兩國的雙邊貿易額整體仍然保持著良好的增長態勢,中韓雙邊貿易額在2015年高達2273.8億美元。雖然在隨后的兩年里,中韓因為“薩德事件”等原因導致貿易額有所下滑,但并沒有影響兩國長期合作的良好趨勢,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貿易迅速重回增長的軌道。在2017年,中韓雙邊貿易額快速回升,貿易增速達到了13.5%;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與韓國雙邊貿易額達到了2686.4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1.9%,繼續保持著較快的增長。由上可知,近年中韓兩國的貿易發展速度與規模都展現出良好態勢??傮w來看,未來中韓兩國的貿易與合作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這兩個國家不僅地理位置毗鄰、在文化習俗上相似,而且兩國在貿易合作的各個領域上都在努力逐步推進,這些共同努力與客觀因素也為中韓兩國貿易的更進一步合作提供了便利,兩國貿易發展前景較光明。
淺談人民幣國際化對中韓貿易的影響
摘要:在當前人民幣逐步實現國際化的背景下,中韓雙邊的貿易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相應的貨幣合作也隨之增加,有效提高了中韓兩國的貿易依存度。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推動中韓貿易更好的發展應加深雙邊貿易合作,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深化金融體系改革,促進雙邊貿易發展。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中韓貿易
人民幣國際化主要指的是人民幣在國際化的范圍內行使計價、結算和儲備貨幣功能的一個過程,這也是人民幣逐漸從中國的主權貨幣發展成為主要國際貨幣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自然形成與政府導向的結合,而且也是整個國際力量博弈的過程,更是中國軟實力增強的過程。通常一個國家的貨幣國際化的常見標準主要包括:該國貨幣在世界外匯儲備的比重;該國貨幣在國際結算貨幣中的比重;該國貨幣在國際債券計價貨幣中的比重和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交易貨幣的比重等。通常在當前“一超多元”的國際貨幣格局之下,人民幣想要真正改變整個國際市場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美元、歐元的使用慣性和路徑的依賴,不斷強化網絡效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將中國經濟和貿易地位相匹配的貨幣地位凸顯出來。[1]
一、中韓雙邊貿易的發展狀況
通過對2018年商務部和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韓國是中國十大貿易伙伴之一,而中國又是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這兩個經濟體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中,韓國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國家主要有中國、美國和越南。2018年,韓國在中國的出口額則達到了1621.6億美元,且增長的幅度為14.1%,基本上占據了韓國總出口額的26.8%;韓國進口排名前三名的國家主要有中國、美國和日本。韓國在2018年則從中國進口了1064.8億美元,這樣中國的進口增長率為8.8%,主要占據了韓國進口總額的19.9%。通常韓國的貿易逆差主要來源于日本、德國和中東的產油國家,而貿易順差則主要是來源于中國、中國香港和越南。但2018年,對中國的順差額則達到了556.8億美元。這兩個國家在發展貿易的過程中主要是因為各個要素的稟賦不盡相同,而韓國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相關產業都比較完善,且主要出口的零部件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同時,資金充足,所以需要有較大的市場。中國的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所以在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因此,韓國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主要出口的是一些豐裕要素資本的產品,而中國則主要出口的是密集型的豐裕要素勞動力的產品。中韓兩國是在1992年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讓兩個國家從此結束了長期互不承認和相互隔絕的歷史。[2]中韓兩國家在政治經貿方面的往來不斷加深,貿易規模發展不斷擴大。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進行關稅下調,并逐步將進口限額和進口審批等限制性的措施取消,讓中韓經濟貿易更加的深化。
二、人民幣國際化對中韓雙邊貿易的具體影響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的意義和不足
摘要:《中韓自貿協定》正式生效后,兩國經濟關系邁上新臺階。本文擬結合中韓雙邊貿易發展背景,試探討中韓FAT對雙方經貿往來的積極意義,并研究其仍存在的不足之處,為兩國企業抓住機遇、共同發展給出參考。
關鍵詞:中韓;自由貿易協定;意義;不足
黨的十七大后,我國把自由貿易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要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韓國自2003年將國家間自由貿易協定(FTA)列為國家外交戰略。韓國總統樸槿惠就任后對負責對外經貿(含FTA協商)機構進行了專業化改革,更加凸顯對經貿和國際關系的重視。2012年5月中韓自貿協定談判正式啟動。在當年11月于北京舉行的APEC會議上,兩國元首宣布結束中韓自貿區談判,進入推進落實階段。2015年6月,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與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官尹相直簽署《中韓自貿協定》。同年11月經韓國國會批準,12月20日正式生效。
一、雙邊貿易快速發展為自貿協定出臺打下基礎
2000-2014年,中韓貿易增長了8倍,貿易總額從312億美元躍升至2354億美元,中國在韓國對外貿易中的占比從9%上升到12%,成為了韓國的最大進口和出口對象。雙邊服務貿易總額從2000年的46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361億美元,年均增長約7%。占韓國對外服務貿易總額的16%,僅次于美國的21%。韓國對華服務貿易出口自2000年以來每年平均增長21%。過去20年內中,韓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了349%,其中對華投資增長了6倍。2014年,韓國對華直接投資占所有外商投資的18.4%,大多集中在移動通訊和IT生產設備方面,同時也開始更多關注中國消費需求,如化妝品等。
二、協定對促進兩國經貿往來具有重要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