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7 02:35: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知識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知識化

知識化素質交流

十六大產生的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在全世界面前亮相時,有一個現象令人矚目:九名政治局常委全都有工程師職稱,24名政治局委員中有16人具有工程師職稱。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中國多年來大力推進干部知識化的一個結果,也是中國將進一步推進干部知識化的一個強烈信號。

在昨天召開的北京市組織工作會議上,也傳來干部隊伍知識化建設的喜人消息:今年,北京市將選拔100多名具有研究生學歷或高級職稱的高素質人才,充實到區縣局級領導干部隊伍之中,一些熟悉金融、法律、現代經濟管理、國際貿易規則、現代服務業等方面工作的專業人才,也將進入各級領導班子,以提高領導層科學決策、宏觀管理和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適應改革開放的要求,“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四化”方針成為選拔任用領導干部的一個相對量化的標準。“革命化”是思想政治素質標準,是干部隊伍建設的一個基本前提,“年輕化”是干部隊伍代際更替的大勢所趨,“知識化”、“專業化”則被視為提高干部素質的有效途徑,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其中“專業化”突出強調了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專業化”也可以看成是“知識化”的一部分。

說到領導干部的知識化,人們也許會聯想到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格局中的“學而優則仕”。以前我們對科舉制度幾乎全盤否定,認為是封建專制王朝鉗制思想學術發展、扼殺人才創造活力的工具,但近來年國內外的大量研究發現,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造就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官僚結構,為西方現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資源。雖然科舉考試培養選拔出來的官員,不乏那種“平日袖手談心性,臨難一死報君王”的書呆子,但它畢竟為許許多多既飽讀經史子集,又身懷經世濟民之術的知識分子開辟了一條報效國家、服務社會的通道,堪稱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政治文明的一個貢獻。今天我們強調干部隊伍的知識化方向,吸收了中國科舉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髓,反映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建設和制度建設對知識型、技術型領導人才的現實需求。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任務,迫切需要的則是大批知識型領導干部。知識型領導干部具有講求實效、辦事條理清晰、尊重科學、注重研究并解決具體問題的實干精神,又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面向世界的眼光和銳意創新的魄力,完全可以成為引領時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知識化是提高干部素質、優化干部隊伍人才結構的必由之路。堅持不懈地加強干部隊伍的知識化建設,中國的政治生活必將出現新的亮色。

查看全文

勞動知識化的影響與啟發

勞動的知識化改變了生產過程中勞動與資本的相對地位

在傳統的勞動過程中,資本處于優勢地位,勞動受資本的控制。馬克思曾詳細描述了勞動從屬于資本并受資本支配,從而受資本剝削的情況。“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商品來支配,另一方面,他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東西”。[1](P197)勞動者的這種狀況,決定了勞動對于資本的從屬和被支配地位。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并沒有減弱資本對勞動的優勢,相反卻使之強化了。“由于機器的發展,農業的改良等等,生產同樣數量產品所必需的工人越加減少了,這種完善,也就是這種使工人過剩的現象,甚至比資本的增加更要快得多。這種不斷增加的工人人數將招致什么結果呢?他們形成產業后備軍……在所有的情況下,這種產業后備軍卻會破壞在業的工人的抵抗力量,使他們的工資保持在低下的水平上。”[4](P596)機器的使用使生產過程中需要的勞動力越來越少,而人口總體來說是不斷增加的,由此導致了工人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使得資本相對于勞動有了更大的優勢,進而可以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品的生產,甚至物質產品的生產,在需要以資本形式存在的物質生產資料的同時,更加需要知識勞動的參與。但知識只能存在于勞動者大腦之中,不能與勞動者本身分離開來,也只有在勞動過程中發揮作用,因此也就不能為資本所占有。這種情況下,資本面對的不僅是勞動力,更是一種在生產過程中起支配作用的生產要素———知識的所有者。也就是說,知識勞動者并不像傳統勞動者那樣“自由得一無所有”,他們身上有著最具競爭力的生產要素。知識勞動者不是由傳統勞動者自然轉化而來的,二者之間的鴻溝并不能輕易跨越,因此,傳統勞動者之間的競爭對知識勞動者收入的影響微乎其微,由傳統勞動者所組成的龐大的“產業后備軍”也不會影響到知識勞動者與資本所有者力量的對比。由于知識不能脫離知識勞動者而得以保存、發展和應用,資本也不可能離開知識勞動者而獨立地保存、發展并應用于知識生產。擁有知識生產要素的知識勞動者便在生產過程中確立了對資本的相對優勢,傳統勞動者的從屬或被支配的地位被徹底改變了。離開了資本,知識勞動本身也無從發展并創造價值;離開了知識勞動,資本在激烈的競爭中也無法生存。但資本有著更強的逐利性和增殖欲望,資本對知識勞動的依賴比知識對資本的依賴更強烈。在勞動與資本的結合與談判中,知識勞動的話語權與傳統勞動相比已經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具體來說,知識勞動對資本的相對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知識在生產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傳統的生產過程,資本、土地和勞動是基本的生產要素,知識的應用僅局限于有限的范圍,遠遠不能成為一種獨立的生產要素。而在科學技術大生產條件下,知識已經作為一種獨立的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其他生產要素相比,知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知識被“資本化”(如知識產權)而存在;另一方面,它又被“人化”了,即附著于勞動者身上,在勞動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無論是資本化的知識還是人化的知識,都是知識勞動的結晶,也只有在知識勞動中發揮作用。因此,知識便成為生產過程中的支配性因素,知識勞動對其他生產要素的優勢也就不言而喻了。(二)知識勞動者在價值分配方面的優勢。傳統勞動者得到的工資只是其創造價值的一部分,其他的作為剩余價值被資本所占有。知識勞動者以其本身的勞動力與其所擁有的知識的統一體的身份參與分配,地位與傳統勞動者不可同日而語。其收入在價值分配中的比例已經大大提高,相對于資本所得也有了一定的優勢。這一點可以從知識勞動者多樣化的收入形式中體現出來,尤其是國家通過權力保障知識勞動者的收入,這是資本難以享受到的權利。國家參與組織知識勞動與知識生產,使得知識勞動者的收入往往采取國家支出的形式。基礎科學的勞動者和教育勞動者基本上是以國家支出的形式取得收入的。國家保證了科學勞動者的勞動條件及其生活條件,同時組織科學勞動成果在全社會的推廣與傳播。科學勞動成果的推廣需要大批的技術勞動者,他們分布于各個企業,以把科學成果應用于生產過程為職責,他們的收入主要有工資、獎金、專利收入、政府補貼等。他們還能夠以技術勞動入股,即技術勞動資本化,從而在勞動成果中分到相應的部分。現代企業中的傳統勞動者和管理者的勞動也越來越多地滲透著知識的因素,盡管不能把他們歸于知識勞動者之列,但他們的收入也包含了知識勞動的收入。(三)知識勞動者的稀缺性。科學技術大生產促進了經濟的全球化與世界的一體化,各種生產要素更加自由地在國際上流動,尤其是現代金融業的高度發達使得金融資本在國家間的流動可以瞬間完成。在世界性的生產要素市場上,獲取貨幣資本并不十分困難,而要獲得具有科技知識和先進管理知識的人才卻不太容易。知識經濟條件下,知識勞動者是比資本更為稀缺的資源。一方面社會對知識勞動者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知識勞動者的形成既需要勞動者個人、國家和社會的大量投資,其成長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另一方面,知識與技術的積累使得勞動者的專用性增強,企業的技術積累不可能離開知識勞動者而進行,有時甚至離不開某幾個知識勞動者的勞動,這樣就減弱了知識勞動者的流動性。

勞動的知識化促使企業組織形態和經營戰略發生重大變化

與傳統的資本雇傭勞動的組織形態不同,一些高科技企業出現勞動雇傭資本的新現象。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以科學和技術為代表的知識因素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不斷增強,知識勞動以及知識勞動者在生產中的地位越發重要,資本雇傭勞動的基礎或條件都在發生變化。而隨著生產的發展,資本的積累越來越多,資本的積聚也越來越龐大,現代金融業的高度發達使融資成本大大降低,經濟全球化更使得國際金融資本加速形成,促使資本在國際間更加自由地流動。面對龐大的生產需求,知識勞動者遠遠不能滿足資本逐利性的需要,資本稀缺性降低與知識稀缺性的提高同步發展,導致知識及知識勞動者成為比資本更為稀缺的生產要素,從而逆轉了資本對傳統勞動的相對優勢,出現了知識勞動對資本的相對優勢,進而出現了勞動雇傭資本的現象。風險投資就是勞動雇傭資本的一種表現方式。風險投資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當時一些富有的家庭和個人投資者把資金提供給一些新辦的公司,培育了東方航空、施樂、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等世界性大公司。美國其他的一些新興高科技企業如微軟、雅虎等都是通過風險投資模式發展起來的。按照全美風險投資協會的定義,風險投資是指由職業金融家投入到新興的、迅速發展的、有巨大競爭潛力的企業中的一種權益資本。目前,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領域是風險資本的投資重點。通過風險投資,一些高科技企業發展速度之快,令人嘆為觀止,如蘋果公司、康柏公司等都是不到5年的時間便步入全球500強企業的行列。有人甚至總結出了這樣的公式:知識經濟=科學技術+風險資本。按照這個公式,知識經濟就是資本與知識的最佳結合方式。但這種結合首先體現的是知識的力量,資本除了與其所承擔的風險相符合的投資回報外,知識經濟生產過程中,資本的發言權已經降低了很多。傳統企業作為物質生產的組織,具有濃厚的物質氣息。剛性的生產紀律與鋼鐵鑄造的機器設備一樣,在生產過程中“創造了一種兵營式的紀律”。[1](P488)現代知識型企業越來越具有文化的特征。企業組織往往是由企業文化凝結在一起的,各種制度也成為企業文化的體現。“兵營式的紀律”開始變為各種調動知識勞動者積極性的手段。由于知識勞動者收入的資本化,知識勞動者以知識參股,使得企業越來越具有社會化的特征。傳統企業的經營是圍繞生產與銷售進行的,市場份額的爭奪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現代企業則更側重于創新與服務的理念,高級人才的爭奪成為企業的中心工作之一。只有有了高層次人才,創新與服務工作能更好地開展,銷售市場才得以保持并拓展。現代企業已經把人力資本當作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予以經營和管理。傳統企業中,生產處于第一線,知識勞動者身居幕后,為生產服務。而現代企業里,生產已處于幕后,我們所看到的是企業的文化、服務、理念,是知識勞動者的勞動。四、勞動知識化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啟示當前,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正在從工業經濟時代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而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過程的中期,面臨著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和知識化的重大任務。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全球科學技術大生產體系中仍處于不利地位。我們曾用了60年走完了發達資本主義200多年的工業化進程,能否還用較短的時間趕上發達國家經濟知識化的步伐,是21世紀面臨的重大挑戰。如何成功地迎接這一挑戰?一是要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資源不是礦產資源,也不是日益豐裕的貨幣資本,而是人力資源。誰擁有的人力資源多、質量高,誰就站在了競爭的制高點上。但人才不是自然形成,而是通過教育、開發形成的。在談到我國國情時,我們總說人口多、底子薄。人口多證明我們潛在的人力資源豐富,一旦通過教育和開發,使之轉化為現實的人力資源,人口多便成為一種優勢。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們必須采取措施,把人口多的劣勢轉化成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最重要途徑。應不斷加大投入,完善各項配套政策,在擴大教育規模的同時,更加重視教育質量,培養適合科學技術大生產的創新型、實用型人才。二是應在積極吸引國外高層次人才的同時,更加重視留住本國的高層次人才。發達國家早就開始了在全球范圍內爭奪高端人才的活動。人才爭奪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不爭取,勢必為他人所用。我們也應主動出擊,發揮自身的優勢,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為我所用。當前我國面臨的更大問題是人才流失現象。發達國家以及一些跨國公司,利用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特點,采取各種措施,吸引我國人才為其所用,以致我國幾乎成為發達國家的人才基地。這說明我們在留住人才方面做的不夠好。除了物質條件不夠外,制度與環境也是重要的因素。應著力建立靈活多樣的用人機制,創造人盡其才的用人環境,改善政策環境、人文環境與工作環境,使人才愿意進、留的住。三是國家應加大組織知識生產、傳播與應用的力度。知識及知識勞動的特殊性決定了國家在知識的生產與應用中的重要作用,這一點在發展中國家尤為重要。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知識生產與應用機制,加之企業規模大,資本與技術積累雄厚,除了一些關鍵性、導向性、戰略性的科學技術研發仍由國家主導外,大部分的科技創新活動都由企業和非政府機構完成。在我國,知識生產與應用機制仍不健全,絕大部分企業處于成長期,實力相對薄弱,非政府機構也尚在發育期。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借助于政府強大的動員能力,組織知識的生產與應用活動。同時,應采取相關措施,扶持企業及非政府組織在知識創新中逐漸壯大,并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四是著力營造知識勞動者發展與壯大的經濟社會環境。目前是我國社會矛盾的多發期。長期經濟高速發展中積累的各種矛盾開始顯現,其中最大矛盾是收入差距的持續擴大造成的兩極分化問題,使收入分配呈現出“金字塔”的結構,即低收入群體龐大,中等收入群體較小,高收入群體更小。實踐證明,這是一種不利于穩定、不利于社會和諧的社會結構。中央收入分配政策中重點強調的“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就是基于這一點而提出的。中等收入階層往往是知識勞動者,因此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主要途徑就是促進傳統勞動者向知識勞動者轉化。應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的氛圍,改進企業經營方式,促進知識型員工持股,鼓勵科技人員自主創業等,大力提高知識勞動者的收入。

本文作者:武靖州工作單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查看全文

政治知識化與知識政治化:中國傳統政治形態探析

【內容提要】本文是從知識發生學的角度,運用知識社會學的方法,對中國傳統政治形態的探析。本文認為,中國傳統政治形態是對圣人政治倫理語言世界中的真理世界的模仿與復制,帝王聯結天地,是合法性的賦予者。而知識貴族作為真理世界的確證者和實踐者,在文人與官僚之間獲得了二重角色統一,這使得他們既是知識化秩序的維持者,又淪落為政治收購的對象。而真理世界在沉淀到社會機體之中的時候,并沒有將整個社會完全納入到經典知識體系之中。中國傳統政治形態在知識的政治化與政治的知識化之間既包含著一種神奇的統一,又潛藏著一種內在的緊張。

【關鍵詞】真理世界知識政治化政治知識化

本文是從知識發生學的角度,探討古典知識體系是如何在天人相與的背景中逐漸生長起來,并構成傳統政治形態之知識基礎的。

天人相與:古典真理世界誕生的知識背景

在中國人看來,宇宙是單一的實體,在天與天體、地與其創造物、人與其活動這幾大領域之間沒有嚴格的分野。渾然一體的宇宙觀使人把自己安放在一種整體性的秩序之中。天人關系就是從中引發出來的,天人感應對于人們的生活乃至政治統治都是異常重要的。[1]天人關系構成了中國古典知識體系孕生和演展的最原始也是最持久的一道背景。[2]《說文解字》中說:“天,顛也,至高無上”。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是一個方位之天,即高與廣的結合,同時作為一種意志象征的預設之天呈現在我們面前。《尚書》中說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3]

如果說方位之“天”是一種直觀的話,那么作為國家意識形態中的“天”就是來源于人造和預設,這就是獨特的“造天”現象。預設之天導致了一般知識和經典知識中的神秘感,因為它把人造的社會秩序(社稷)看作與天然的自然秩序等義等值的存在,從而是某種不須討論的自在者。[4]

查看全文

哲學教學中的知識化傾向研究

將哲學知識化其實是對求真、向善、尋美之哲學真正精神的背離,是以反哲學的方式對哲學的曲解。哲學教學中的知識化傾向造成了學生對于哲學的消極倦怠,這不僅危及到了哲學本身的良性發展,而且嚴重影響到了學生在人格健全意義上的全面發展。面對這種知識化的現狀與困局,哲學教學必須實現自我突破并由此擔負起人文教育的重要使命。我們認為,要克服知識化傾向,當下的哲學教學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實現自我突破。1.立足生活世界。胡塞爾指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學的被遺忘了的意義基礎。“我們所發現的這個世界是一切已知的和未知的實在的東西的世界。時空的形式以及一切以這種形式結合起來的物體的形狀,都屬于這個實際的經驗直覺的世界。我們本身生活在這個世界之中,我們的人的身體的存有方式是與這個世界相適應的。但是在這個世界中我們看不到幾何的理念存有,看不到幾何的空間、數學的時間以及它們的一切形狀。”生活世界囊括了人類所有社會實踐的意義充盈的場域,是人類真實生活的自然發生與展開,是知識得以發生的存在根基;知識是對生活世界的人為劃界和理智主義區分,是我們脫離混沌與蒙昧的基本工具,但過分的知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們的本原遺忘和生存無根。哲學要保持對知識的批判性超越,就必須要扎根于現實的生活世界,對人類生活于其中的整個場域保持積極開放的態度和熱切融入的胸懷。作為哲學內在發展動力的自我意識深深扎根于現實的生活世界之中,脫離生活世界的哲學是空洞的,哲學必須對生活世界中的現實問題做出反思才能贏得智慧女神的青睞。對于我們的哲學教學而言,自然也是如此。要讓哲學教學拒絕空洞的說教和知識的頒布,并由此培養起學生對于哲學的興趣,必須要引入五彩斑斕、繽紛多樣的日常生活世界這一源頭活水。在具體的哲學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社會現實,而且要積極促成學生在活生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自我獨立的價值判斷和道德意識,承擔起應該擔負的道義使命和生活責任。將社會熱點問題(比如當下普遍受到社會關注的“90后”現象、“文化熱”問題等)引入哲學教學實踐,鼓勵學生闡述自身觀點,在交流與引導中培養起學生的追問態度、獨立意識和批判精神。當然,現實生活世界的復雜多樣,可能會讓學生感覺到困惑與迷茫,但是哲學本身所具有的求真、向善、尋美的獨特魅力將成為學生辨識復雜生活世界的有力心靈支撐。故而,讓哲學融入生活,在生活中理解哲學,這將是我們在哲學教學中擺脫知識化傾向的最基本選擇。2.面向哲學經典。黑格爾說,哲學就是哲學史。離開了偉大哲學家的哲學經典著作,哲學自然無法承擔起智慧養成和人文提升的重要使命。然而,在我們現實的哲學教學知識化中,哲學經典著作的重要作用遭到了普遍忽視,哲學被嚴重的“原理化”,仿佛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人被摧殘得形容枯槁。哲學的“原理化”就仿佛是把一個活生生的人按照生物學意義上的器官組成進行機械的分解,我們看到的是骨肉分離的框架、條分縷析的單個組織,但卻感受不到任何生命力的存在。面對此種狀況,學生自然對被知識化的哲學倍感乏味,提不起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脫離哲學經典的哲學教學,讓學生的頭腦“白板化”,在一些基本的價值判斷面前失去了分析和選擇能力,陷入到了后現代所謂的“怎么都行”的思維模式之中,“這樣的教育無異于宣傳,而且是毫無用處的宣傳,因為塞給孩子的各種意見或價值是飄忽不定、不著邊際的,缺少作為道德推理依據的經驗或情感基礎”。我們要讓哲學恢復思想感召的魅力,就要讓哲學經典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煥發生機。在哲學教學實踐中,讓孔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等張口說話,讓學生感受這種跨越時空的思想深度和哲學經典背后的風云變幻。當然,在將哲學經典引進課堂的過程中,需要“我注六經”的經典解釋態度而非“六經注我”的肆意曲解和盲目實用。在具體哲學學科的教學中,要安排好哲學教科書與哲學經典著作之間的關系,選取合適的哲學經典著作以印證哲學教科書,以好的哲學教科書來引導哲學經典著作的研讀。同時,以哲學共同的思想面向和反思意識來打破所謂馬哲、中哲、西哲之間人為的學科壁壘,讓哲學經典的智慧穿透民族文化的罅隙、打破意識形態的封閉。3.貫穿問題意識。“哲學的歷史,就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歷史;哲學的歷史之所以是發展史,就在于它歷史地發現新的問題和提出新的問題,并歷史地轉換自己的提問方式和理論‘范式’。”哲學經院化、教條化、空洞化的最大癥結就在于其缺少了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哲學能夠隨著時代演變而自然延展的內在動因,是對于生活于其中的現實生活世界的好奇心,是保持高度生活熱情和積極人生態度的源泉,是能夠積極融入時代的沸騰生活但又不媚俗趨同的理智自覺。我們強調的哲學問題意識并非哲學的實用化和功利化,而是要突破狹隘自私的個人觀念,以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態度去觸摸、感受、體會、領悟人類在當前共同面臨的時代境遇、思想主題和命運摳問,在一種將自身融入時代、融入人類生活共同體、融入漫長歷史延續的境界中展開積極自我反思,從而能夠尋求自身在宏大時代主題和歷史背景中的適當位置。在我們當前的哲學教學實踐中,這種真正的問題意識被扭曲為知識化的方法論規則,仿佛我們學習了哲學就是掌握一門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技能與技巧,就可以幫助我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順利勝出、出人頭地。面對如此現狀,我們要在哲學教學中貫穿境界教育,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偉大哲學家的思想傳記和生活傳記,讓學生感受來自先哲的生活境界與思想魅力,防止哲學被片面化為一種生存技能的教條。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面向哲學思考人生的自覺意識,讓學生直面人生的終極問題,比如“什么樣的生活是值得過的?”等哲學的亙古迷思在當今時代的回答。也許,諸如此類的問題是沒有最為完美答案的,但關鍵是要引起學生對這些哲學問題的積極反思,因為哲學知識化的一個嚴重后果就是讓人漸漸失去了反思能力。

哲學教學中知識化的問題的真正化解需要我們站在時展的高度上,積極反思近代以來人類不斷形成并強化的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在此基礎上回到哲學教學實踐之中進行大膽探索和審慎嘗試。結合上述所探討的立足生活世界、面向哲學經典、貫穿問題意識這三個哲學教學中的關鍵點,要在具體的哲學教學實踐中化解知識化傾向及其消極后果,至少還必須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教師本身應具有深厚的哲學功底。綜觀人類哲學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真正對人類自我完善與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教育家基本上都是偉大的哲學家,比如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霍布斯、盧梭、康德、黑格爾、杜威等。對于我們的哲學教師而言,必須要廣泛而深入地研讀古今中外的哲學經典著作,接受哲學經典著作對自我心靈的滋養和對自我靈魂的撞擊,避免狹隘的思想偏見對自我接受經典著作的誤導,報著虔誠和敬畏之心與那些圣哲展開心靈對話,以開放的胸懷容納和接受來自于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哲學家對自我的啟迪與教誨,全面提升自身人文素養和哲學理論水平。同時,還要努力處理好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之間的關系,離開了學術研究的哲學教學注定無法深入,作為哲學教師而言必須要秉持嚴謹規范的科研態度開展扎實深入的哲學學術研究,把握哲學研究最前沿領域的學術成果并積極向哲學教學過程轉化,從而為哲學教學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二是靈活的哲學教學藝術有助于增強哲學的魅力。哲學理論本身的形而上學性、思辯性、基礎性需要靈活的教學藝術才能得以更好的呈現。教學藝術體現了對于所講授學科的創造性把握和傳神性意會,本身就是一個難度很大的教學實踐問題,更何況對于哲學這樣一種最為基礎性的學科,要達到高度的教學藝術水平更是一個難上加難的問題。但是,要真正克服哲學教學的知識化傾向增強哲學的魅力就必須要講求一定的教學藝術,只有這樣才能讓哲學理論煥發思想魅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學生以達到良好育人的目的。“總體線條的勾勒,微觀細節的闡述,邏輯分析的獨白,講解視角的轉換,背景知識的引用,典型事例的穿插,恰倒好處的板書,思想感情的交流,疑難問題的提示,理論想象的激發,人格力量的感染,理論境界的升華,所有這些必須是成竹在胸,水乳交融,揮灑自如,引人入勝。”哲學教學體現了哲學教學者對于哲學的總體把握和深度領會,也滲透著哲學教學者對哲學學習者的了解、期待和希望,更展現著教與學之間所能形成的良性互動氛圍和相互促進的和諧關系,必然是一種因人而異的創造性探索工作。三是哲學教學過程要貫穿平等對話的基本意旨。哲學形成于對話之中,哲學的魅力也體現于平等對話所促進的思想激蕩和靈感觸動之中。對話是對日益抽象化和脫離語境的知識化的自覺抵制,是對知識灌輸的簡單粗暴做法與居高臨下的傲慢的真理傳播態度的拒斥,是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對于理應引起關注的共同問題的協同思考,其中滲透了對話雙方和諧互動的激勵與啟發關系。離開了對話的哲學教學,無疑是使哲學在知識化中趨向僵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哲學教師而言,必須要改變自身真理頒布者和智慧掌控者的獨斷地位,要清醒地意識到對學生的哲學啟蒙也是自我啟蒙的過程,必須要將學生放置于平等對話者的地位對其進行激發、引導,從而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學生的活躍思維與教師的理性演進能夠在平等對話中相得益彰,真正的哲學思想傳遞和哲學精神升華就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實現了。具體到哲學教學的實踐中,教師要力求客觀地呈現哲學背景知識,引導學生對哲學家及其哲學思想形成自我理性判斷,然后圍繞學生的獨特視角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相互之間進行交流與對話,讓哲學真正在自我與他者的思想碰撞中實現進步與超越。借助于這樣一個過程不僅深化了學生對哲學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形成了獨立判斷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理性表達能力,教師也在學生獨特的視角和活躍的思維中獲得了提高與發展。四是哲學教學過程要積極融入境界意識。哲學教學的過程不是冷冰冰的知識傳遞過程,哲學作為人文教育最為基礎性學科就在于能夠以理論和人格的雙重力量實現對哲學學習者的境界提升。真正打破了知識化傾向的哲學教學過程本質上就是一種境界教育,哲學與一般實用性學科的最本質區別就在徹底拋棄了所謂“事實”與“價值”的絕對對立思維,崇尚在對話與交流中實現對理想、信念、情操與教養的提升,在趨向人格完滿中實現自我超越與境界提升。我們迫切地需要這種融入了境界意識的哲學人文教育,因為“它們能造就一個值得人類在其中生活的世界;它們能使人們將其他人看做完整的人,有各自的思想和感情,應當受到尊重與同情;它們能造就這樣一種國家,它能戰勝恐懼和懷疑,以支持富于同情心的、講理的辯論。”融入境界意識的一個很重要方式就是讓學生在哲學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哲學所具有的理論境界以及偉大的哲學家在其生活歷程中所展現出來的人生趣味及境界。通過以上四個環節的教學,我們引導學生一步步從認識面塑的各種形狀、叫出不同形狀的名稱(二級文化詞語)、理解不同名稱面塑的文化內涵(三級文化詞語),最終幫助學生在模擬實際場景(民俗事象)中領會并認同面塑在中國人婚禮中的“禮品”用途,即“禮品”所起到的密切人際關系的作用。這種作用恰恰是中國人價值觀念的表現,也是應該讓學生認識體味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在以上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面塑在中國歲時節令、人生儀禮中的功能:食品、祭品、禮品。作為食品,有果腹之余體現的自適自娛之樂;作為祭品,有對天地神靈敬畏之情體現的娛神之樂;作為禮品,有溝通人際關系體現的人情之樂。如此,人與自身、人與天地神靈、人與人之間相互構成和諧的關系世界,這是人類通過面塑所體現出的一種天人合一的追求。這種追求實質上正是面塑的真正功能。

余論在具體教學環節中,我們認為還要注意以下幾點:一,針對中高級漢語水平學習者,針對學習者所在的地域,斟酌選擇所要介紹的民俗文化事象及文化詞語;二,要顧及不同國別學生的文化禁忌;三,避免流于對相關民俗文化事象的過度詮釋;四,對三級文化詞語的認知,給足語用環境,漸趨引導而不是強行灌輸,起濡化之效。

查看全文

詮釋新時期物流從信息化走向知識化的體系

物流管理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傳統儲運物流階段、系統優化物流階段和物流信息化階段。傳統儲運物流階段以倉儲、運輸為主要物流業務,并將倉儲和運輸看成是兩個獨立的環節,把商品庫存看成是調節供需的主要手段,因而物流功能簡單、系統性差、整體效益低。系統化物流階段是將系統論的理論和方法應用于物流活動中,把物流活動的各環節看成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機的整體,管理上尋求物流過程的整體優化,以提高物流系統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一階段人們對物流的認識已不再是原來僅指儲存和運輸的概念,而是包括包裝、裝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在內的物流系統。物流信息化以信息技術的應用為重要標志,實現信息標準化和數據庫管理、信息傳遞和信息收集電子化、業務流程電子化。物流信息化雖然使物流系統反應敏捷、效率提高、整體效益明顯,但由于信息管理對象的局限性,難以實現物流系統智能化的目標,使得物流信息化必將走向知識管理階段。

1物流信息化的價值

1.1信息化物流功能得到整合

物流系統是由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搬運、加工、配送等多個作業環節(或稱為物流功能)構成的,這些環節相互聯系形成物流系統整體。在物流信息化之前,即使從觀念上考慮了系統整體優化,但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傳遞速度慢、準確性差,而且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間的銜接不協調或相互脫節。運輸規模與庫存成本之間的矛盾、配送成本與顧客服務水平之間的矛盾、中轉運輸與裝卸搬運之間的矛盾等,都是現代物流系統經常需要平衡的問題。解決這些矛盾,需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上述物流環節進行功能整合,聯合運輸、共同配送、延遲物流、加工--配送一體化等都是物流功能整合的有效形式。

1.2信息化使供應鏈各環節之間協調運行

物流信息化通過物流信息網絡,使物流各環節上的成員能實現信息的實時共享。處在銷售終端的零售商直接面對消費者,他們充分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能詳盡地紀錄客戶的信息,制造商與分銷商借助物流信息網絡,幾乎可以同時共享零售商所獲取的市場信息以及零售商的經營狀況,從而迅速調整各自的生產和運營計劃;同樣,物流信息網絡也使制造商的產品調整和銷售政策能及時被其他物流成員了解,也有利于他們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在這種物流信息實時反應的網絡條件下,物流各環節成員能夠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以適應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

查看全文

市場化、全球化、知識化、城市化過渡中的農村經濟與遠程開放教育

江蘇向市場化、全球化、知識化、城市化發展進程中,"三農"(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始終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1999年江蘇總人口7700多萬,農村人口占68%左右;農業就業人數1550多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0%以上;城鎮化水平只有34.94%,近2/3是農村,1/3是城鎮;江蘇鄉鎮企業發達,在工業中,"三分天下有其二"。因此,江蘇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和質量直接關系到江蘇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和質量,關系到江蘇能否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跨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

一、江蘇向市場化、全球化、知識化、城市化發展的態勢

中國即將加入WTO,標志著中國經濟正式加入世界經濟的大循環,真正成為世界市場經濟主流的一部分。江蘇地處東南沿海,是中國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比較發達的省份,處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江蘇農村經濟在向市場化、全球化、知識化、城市化的過渡進程中,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1、江蘇經濟較早地加入了世界經濟的大循環

隨著溝通人們往來的各種交通工具和國際貿易突飛猛進地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極大地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超越國界的投資、生產管理、市場營銷、勞動和技術交流,促進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今世界最根本的時代特征和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江蘇比較早地確定了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戰略,對外開放起步較早,開放程度較高,經受了國際市場的考驗,綜合實力較強。1999年江蘇GDP總量達7700億元,居全國第二;人均GDP約合1288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國家下限水平;進出口總額312.6億美元,居全國第三,外貿依存度達到33.6%,其中出口占GDP比率為19.7%;"三資"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5.1%,出口額占全省總額的53.8%,涉外稅收占全省"兩稅"的24.4%;1999年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的20.2%,累計實際利用外資428億美元,全球500強中有180家在江蘇投資興辦項目;設立國家級、省級開發區80個,逐步進入收獲期,成為吸引外資和外貿出口的基地、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查看全文

市場化、全球化、知識化、城市化過渡中的農村經濟與遠程開放教育

江蘇向市場化、全球化、知識化、城市化發展進程中,"三農"(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始終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1999年江蘇總人口7700多萬,農村人口占68%左右;農業就業人數1550多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0%以上;城鎮化水平只有34.94%,近2/3是農村,1/3是城鎮;江蘇鄉鎮企業發達,在工業中,"三分天下有其二"。因此,江蘇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和質量直接關系到江蘇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和質量,關系到江蘇能否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跨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

一、江蘇向市場化、全球化、知識化、城市化發展的態勢

中國即將加入WTO,標志著中國經濟正式加入世界經濟的大循環,真正成為世界市場經濟主流的一部分。江蘇地處東南沿海,是中國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比較發達的省份,處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江蘇農村經濟在向市場化、全球化、知識化、城市化的過渡進程中,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1、江蘇經濟較早地加入了世界經濟的大循環

隨著溝通人們往來的各種交通工具和國際貿易突飛猛進地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極大地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超越國界的投資、生產管理、市場營銷、勞動和技術交流,促進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今世界最根本的時代特征和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江蘇比較早地確定了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戰略,對外開放起步較早,開放程度較高,經受了國際市場的考驗,綜合實力較強。1999年江蘇GDP總量達7700億元,居全國第二;人均GDP約合1288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國家下限水平;進出口總額312.6億美元,居全國第三,外貿依存度達到33.6%,其中出口占GDP比率為19.7%;"三資"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5.1%,出口額占全省總額的53.8%,涉外稅收占全省"兩稅"的24.4%;1999年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的20.2%,累計實際利用外資428億美元,全球500強中有180家在江蘇投資興辦項目;設立國家級、省級開發區80個,逐步進入收獲期,成為吸引外資和外貿出口的基地、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查看全文

創建學習型團組織打造學習型知識化青工隊伍

黨的十七大已向全國人民發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偉大號召。作為黨的青年群眾基礎的共青團組織,理應成為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的排頭兵。青年興,則企業興。青年的學習力,是企業發展的活力;青年的創造力,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只有重視青年成長的企業,為青年成才創造良好環境、搭建舞臺的企業,切實激發青年學習力、創造力、凝聚力的企業,才是最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因此,按照“構筑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的要求,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發揮團組織自身優勢,創建“學習型團組織”,打造學習型知識化青工隊伍,對于提高企業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更新觀念,提高對創建“學習型團組織”意義的認識

學習型組織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管理模式之一,是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競爭需要而進行的管理創新,它適用于各種組織。首先,建設“學習型團組織”是時代進步的客觀要求。21世紀是科技更加迅速發展、全面進入信息社會與知識經濟的時代,發展要靠知識,知識被凸顯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對知識的獲得,學習是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徑,也是唯一的途徑。我國已經加入WTO,我們將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上參與到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不學習就要落后,落后就要被競爭淘汰。可見,創建“學習型團組織”是時代進步的客觀要求。其次,建設“學習型團組織”是加快發展的戰略選擇。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向全國人民發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偉大號召,為完成黨賦予共青團組織的歷史使命,團組織在積極發揮生力軍、突擊隊作用的同時,應大力打造學習型、知識化的青工隊伍,不斷促進青工隊伍素質的提高,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第三,建設“學習型團組織”是提高團組織整體素質的需要。當今世界,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面對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知識經濟時代,每個人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理念,把學習作為工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共青團是黨的后備軍,共青團干部是黨的干部的一部分。總書記對共青團組織提出了“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的總體要求。共青團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落實這一總體要求,就必須強化責任意識,樹立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勤于學習,刻苦鉆研,不斷提高理論政策水平和業務工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共青團組織的整體素質,創造共青團事業的嶄新局面。

二、激發熱情,著力倡導創建“學習型團組織”的嶄新理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觀念創新是建設“學習型團組織”的前提和靈魂。推進“學習型團組織”創建,必須著力倡導與學習型團組織建設相適應的嶄新理念,激發青工的學習工作熱情。一是樹立“學習為本”的理念。教育引導青工認清學習是工作的基石,是前進的動力,是為自己未來投資,是為自己生存和發展而學,樹立起“學習為本”的理念,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意識。二是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引導青工樹立時時處處學習、終身接受教育的思想理念,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和工作水平,取得長足發展的空間,在企業發展進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三是樹立“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理念。引導青工把學習與工作有機結合,實現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不斷適應工作發展需要,適應企業發展要求。四是樹立“創新性學習”的理念。教育青工將學習轉化為創新性的行為,通過“創新性學習”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同時,使企業通過創新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帶動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

三、構建體系,健全完善創建“學習型團組織”的推進機制

查看全文

知識安全管理創新論文

【論文關鍵詞】知識管理安全管理創新

【論文摘要】21世紀是“知識世紀”,知識管理作為一種嶄新的管理形態,已經成為現代管理的主體。為適應形勢的變化,部隊的安全管理理念必須進行更新,內容必須進行變革,以此促進部隊安全管理的模式的創新與發展。文章在簡要闡述知識管理的含義和特征的基礎上詳細論述了部隊安全管理模式如何進行創新與發展。

一、知識管理的含義

知識管理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種全新的管理.它是人類歷史上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泰勒模式的科學管理以來的一次最偉大而深刻的革命,是信息化和知識化浪潮的產物。知識管理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知識管理是指知識經濟環境下管理思想與管理方法的總稱;狹義的知識管理是指對知識及知識的作用進行管理。本文所指的知識管理,是其廣義含義。

二、知識管理的特征

與傳統的管理相比,知識管理具有以下特點:

查看全文

知識管理對部隊安全的影響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知識管理安全管理創新

【論文摘要】21世紀是“知識世紀”,知識管理作為一種嶄新的管理形態,已經成為現代管理的主體。為適應形勢的變化,部隊的安全管理理念必須進行更新,內容必須進行變革,以此促進部隊安全管理的模式的創新與發展。文章在簡要闡述知識管理的含義和特征的基礎上詳細論述了部隊安全管理模式如何進行創新與發展。

1知識管理的含義

知識管理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種全新的管理.它是人類歷史上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泰勒模式的科學管理以來的一次最偉大而深刻的革命,是信息化和知識化浪潮的產物。知識管理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知識管理是指知識經濟環境下管理思想與管理方法的總稱;狹義的知識管理是指對知識及知識的作用進行管理。本文所指的知識管理,是其廣義含義。

2知識管理的特征

與傳統的管理相比,知識管理具有以下特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