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醫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05:57: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整體醫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整體醫學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論文
【摘要】整體醫學是一種弱整體觀,理論基礎是還原科學觀。未來的整體醫學是以中醫學為核心的功能與結構統一的醫學體系。中醫學的整體觀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中醫現代化必須從《內經》的整體觀開始,而中醫基因組學和中醫心理學是關鍵。中醫現代化的目的就是用現代的語言和當代科學技術重新描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平衡條件下的人整體及其運動規律。整體醫學的崛起將給中醫藥學的國際化帶來機遇。
【關鍵詞】整體醫學;基因組;中醫心理學;中醫基因組學
1整體醫學
整體醫學是現代社會正在興起的一種醫學體系,將醫學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整體上來認識醫學的性質、對象和目的。整體醫學與傳統中醫藥學在外表近似,但是本質有所不同。整體醫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系統論。整體醫學就是用整體觀認識醫學的各個要素。而整體醫學的整體觀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所認識的所有聯系的基礎上,從科學的長遠發展上來說,這是一種弱整體觀,一種綜合論,理論基礎是還原科學觀。
醫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時代,即經驗醫學時代、實驗醫學時代和當前的整體醫學時代。經驗醫學時代為自然哲學醫學模式,實驗醫學時代為生物醫學模式,而整體醫學時代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當今醫學的特點是處在實驗醫學時代向整體醫學時代的過渡時期,整體醫學的理論體系尚未正式形成,但已具雛形。現代的整體醫學是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生命科學發展的結果,但是生命科學——基因組學正在走向完善的基因組聯系,將來的發展必然在基因組的普遍聯系上證明中醫的基本理論,所以隨著基因組學的整體化發展,以及中醫學的跨越式發展,現代整體醫學必然走向更完備的、以中醫學為核心的整體醫學。
2中醫學現代化
整體醫學對中醫學發展影響論文
【摘要】整體醫學是一種弱整體觀,理論基礎是還原科學觀。未來的整體醫學是以中醫學為核心的功能與結構統一的醫學體系。中醫學的整體觀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中醫現代化必須從《內經》的整體觀開始,而中醫基因組學和中醫心理學是關鍵。中醫現代化的目的就是用現代的語言和當代科學技術重新描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平衡條件下的人整體及其運動規律。整體醫學的崛起將給中醫藥學的國際化帶來機遇。
【關鍵詞】整體醫學;基因組;中醫心理學;中醫基因組學
1整體醫學
整體醫學是現代社會正在興起的一種醫學體系,將醫學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整體上來認識醫學的性質、對象和目的。整體醫學與傳統中醫藥學在外表近似,但是本質有所不同。整體醫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系統論。整體醫學就是用整體觀認識醫學的各個要素。而整體醫學的整體觀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所認識的所有聯系的基礎上,從科學的長遠發展上來說,這是一種弱整體觀,一種綜合論,理論基礎是還原科學觀。
醫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時代,即經驗醫學時代、實驗醫學時代和當前的整體醫學時代。經驗醫學時代為自然哲學醫學模式,實驗醫學時代為生物醫學模式,而整體醫學時代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當今醫學的特點是處在實驗醫學時代向整體醫學時代的過渡時期,整體醫學的理論體系尚未正式形成,但已具雛形。現代的整體醫學是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生命科學發展的結果,但是生命科學——基因組學正在走向完善的基因組聯系,將來的發展必然在基因組的普遍聯系上證明中醫的基本理論,所以隨著基因組學的整體化發展,以及中醫學的跨越式發展,現代整體醫學必然走向更完備的、以中醫學為核心的整體醫學。
2中醫學現代化
海量離線醫學影像整體系統設計探討
【摘要】為將海量離線醫學影像數據一次性恢復到近線狀態,使用LinuxShell腳本完成磁帶調度、數據拷貝,并使用開源庫MDCM解析轉存醫學影像文件。在不依賴于原有離線歸檔還原系統數據庫情況下,實現了離線醫學影像數據自動化、高效率的恢復,滿足了日常病歷回顧的影像數據調閱和科研對海量數據訪問需求。
【關鍵詞】DICOM;分級存儲;磁帶庫
醫學影像歸檔與傳輸系統(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是醫院信息系統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數字化醫院的基礎系統之一。歸檔和傳輸各種醫學影像設備所產生的海量數據是PACS的核心功能。大型醫院PACS多采用“在線”“近線”“離線”策略的分級存儲方式[1]。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研究如火如荼的今天,數據具有更大的利用價值。離線存儲的醫學影像數據調取困難,已成為數據利用的障礙。因此需要將離線存儲影像數據一次性恢復到在線狀態。
1需求分析
1.1某醫院醫學影像存儲現狀
某大型三甲醫院于2006年建成包括放射科、超聲科、病理科、內鏡室、介入室等在內的全院PACS。早期受限于磁盤陣列單位存儲空間價格高昂,采用了成本低廉的分級存儲方案。“近線”存儲是定期將超過在線數據保存時間的影像數據轉存到性能較低的磁盤陣列中。“離線”存儲使用的是歸檔備份軟件操作磁帶庫將“近線”存儲的影像數據轉存到LTO3規格的磁帶中。當磁帶庫中的磁帶寫滿數據后,將存儲較舊數據的磁帶從磁帶庫退出,人工放入磁帶保管柜中,再加入新磁帶。2016年后,由于磁盤陣列單位存儲空間價格下降,分級存儲策略已改為“在線”和“近線”兩級存儲方式,以高性能閃存盤陣列存儲“在線”數據,以磁盤陣列存儲“近線”數據,不再將數據離線存儲到磁帶中。目前總計有255盤磁帶存儲“離線”數據,這部分數據的調閱仍然需要采用單個檢查影像恢復的作業流程。
傳統醫學哲學思想和方法論文
摘要:探析傳統醫學文獻中的哲學思想,指出《易經》《黃帝內經》是中醫學形成的哲學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最具影響的哲學思想和方法,天人相應、心身統一、臨床診治整體觀與氣血變化恒動觀是哲學思想的具體應用。認為挖掘和研究傳統醫學哲學思想,對于我國現代醫學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醫學哲學;醫學哲學思想史;醫學人文精神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秦漢時期。在“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時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得到長足的發展,當時盛行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中醫學將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一種思維方法引入中醫學,與中醫學自身固有的理論和經驗相融合,以說明人體的形態結構、生命過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因而形成了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與中醫學固有理論和知識相融合的獨特醫學理論體系。挖掘和研究傳統醫學哲學思想,對于我國現代醫學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易經》、《黃帝內經》為中醫學的形成奠定哲學基礎
中醫學的形成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有理論準備和積淀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春秋時期的扁鵲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醫”為“六不治”之一,標志巫醫相混的時代結束,不科學的巫術開始從醫學剝離出去。古人還認為疾病產生于人類“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時昧甘辛之節;六氣斯,易愆寒燠之宜。”于是“飲食伺釁,成腸胃之眚,風濕候隙,遘手足之災”。還認為“暨炎暉紀物,識藥石之功;云瑞名官,窮診候之術”,才有了中醫中藥。“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于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圣道,則不能致之矣”,即只有伏羲、神農、黃帝的書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許多醫學史書籍也都普遍認為“醫之始,本岐黃。靈樞作,素問詳。難經出,更洋洋”。而《黃帝內經》問世前,醫學理論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人充當醫生,許多文獻所談都過于粗疏。筆者認為在這個時期奠定中國醫學的哲學基礎主要是來自于“六經”之一的《易經》,其充當醫生的人也多來自于早期“儒”的社會職業之中。
“六經”之一的《易經》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的哲學內容,如陰陽學說、天人合一的理論等,而且在思維模式、方法上也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而后者比前者在支配這一醫學的行為上則更為重要。例如:在思維模式上,《易經》提出了"形而上為之道,形而下為之器"的道器論,在由“器”(物)升華為“道”(意)的過程中,《易經》主張要經過“觀物取像”、“立像盡意”、“以像喻意”的過程,這里的“像”應該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個特色之處,作為哲學體系,在取譬中,它也成為醫學的思維模式。在方法上,取像類比是典型的《易經》,也是中醫學被廣泛應用的方法。“天人合一”原本是中國先民的重要思維方式,并被《易經》中的每一卦相包含。在中醫學形成的過程中,吸納了這一重大命題,以人取譬于自然,因此就有了“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的對應關系。古人把物質世界的陰陽五行學說運用到醫學的領域,借以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成為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醫學文獻的哲學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探析傳統醫學文獻中的哲學思想,指出《易經》《黃帝內經》是中醫學形成的哲學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最具影響的哲學思想和方法,天人相應、心身統一、臨床診治整體觀與氣血變化恒動觀是哲學思想的具體應用。認為挖掘和研究傳統醫學哲學思想,對于我國現代醫學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醫學哲學;醫學哲學思想史;醫學人文精神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秦漢時期。在“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時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得到長足的發展,當時盛行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中醫學將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一種思維方法引入中醫學,與中醫學自身固有的理論和經驗相融合,以說明人體的形態結構、生命過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因而形成了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與中醫學固有理論和知識相融合的獨特醫學理論體系。挖掘和研究傳統醫學哲學思想,對于我國現代醫學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1《易經》、《黃帝內經》為中醫學的形成奠定哲學基礎
中醫學的形成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有理論準備和積淀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春秋時期的扁鵲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醫”為“六不治”之一,標志巫醫相混的時代結束,不科學的巫術開始從醫學剝離出去。古人還認為疾病產生于人類“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時昧甘辛之節;六氣斯,易愆寒燠之宜。”于是“飲食伺釁,成腸胃之眚,風濕候隙,遘手足之災”[1]。還認為“暨炎暉紀物,識藥石之功;云瑞名官,窮診候之術”[1],才有了中醫中藥。“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于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圣道,則不能致之矣”[2],即只有伏羲、神農、黃帝的書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許多醫學史書籍也都普遍認為“醫之始,本岐黃。靈樞作,素問詳。難經出,更洋洋”[3]。而《黃帝內經》問世前,醫學理論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人充當醫生,許多文獻所談都過于粗疏。筆者認為在這個時期奠定中國醫學的哲學基礎主要是來自于“六經”之一的《易經》,其充當醫生的人也多來自于早期“儒”的社會職業之中。
“六經”之一的《易經》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的哲學內容,如陰陽學說、天人合一的理論等,而且在思維模式、方法上也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而后者比前者在支配這一醫學的行為上則更為重要。例如:在思維模式上,《易經》提出了"形而上為之道,形而下為之器"的道器論,在由“器”(物)升華為“道”(意)的過程中,《易經》主張要經過“觀物取像”、“立像盡意”、“以像喻意”的過程,這里的“像”應該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個特色之處,作為哲學體系,在取譬中,它也成為醫學的思維模式。在方法上,取像類比是典型的《易經》,也是中醫學被廣泛應用的方法。“天人合一”原本是中國先民的重要思維方式,并被《易經》中的每一卦相包含。在中醫學形成的過程中,吸納了這一重大命題,以人取譬于自然,因此就有了“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的對應關系[4]。古人把物質世界的陰陽五行學說運用到醫學的領域,借以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成為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中醫藥的內涵及價值
傳統觀點認為,中華醫藥知識是伏羲、神農、黃帝等上古圣人傳下來的,如唐代醫學家王冰認為中醫學是“三圣道——伏羲、神農、黃帝”3。因此,《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等早期醫學經典均托上古圣人之名。另外,根據伏羲畫八卦有了陰陽學說;神農嘗百草有了中醫的藥物學知識;黃帝與天師岐伯問答,始有《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四部中醫巨著,現今仍為中醫院校學生及中醫人學習的圭臬。廣義的中醫學包括我國的民族醫學及民族醫藥,護佑著各民族的健康,又與民族醫藥文化及各民族的語言、宗教、哲學、政治、經濟、民俗等更多的文化元素交織在一起,共同營造出了各個民族生存的文化環境;狹義的中醫藥的產生或有其偶然性,是其通過不同方式、若干時期的傳承而逐漸得以形成。它以哲學、宇宙觀、生命觀為基礎,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融入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通過“望、聞、問、切”,重視“舌象、脈象”的變化而進行辨證論治;利用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復方配伍、加工炮制等特點糾正陰陽失衡;運用推拿、針灸、氣功、食療、茶療、酒療等各種方法以恢復健康。這其中既包括了哲學的文化內涵,又包括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專業內涵兩個方面。
一、中醫學的特點
一門科學的特點,是由其本質特征,即它的科學對象和特有的科學定義、概念體系以及為之服務的科學方法所決定的。中醫學是一門科學,是以唯物觀認識為前提,歷經幾千年的積累和揚棄而不斷發展的適用醫學科學。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特點
整體觀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辨證論治為中醫學所獨有,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精華。中醫學理論體系是建立在整體系統之上的醫學模式,它把人看成為一個整體,認為人與自然環境、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人的正常心理狀態,有賴于人體陰陽平衡和“天人相應”協調一致,這種有序的平衡狀態就是“健康”的標志。一旦平衡遭到破壞,就會產生疾病。因此,中醫的治療目的是以調整人體整體的陰陽平衡而為原則,其揭示生命和疾病的宏觀整體系統規律是有別于西方醫學理論的。這種差別既是中醫學理論自身的特點,也是中醫學發展的一大方向。如果脫離這一特點,刻意從微觀局部去解釋中醫學理論,就違背了中醫學的合理內核,進而導致錯誤的結論。
(二)中醫學臨床實踐的特點
中西醫與醫學融合創新理論哲學基礎
構建創新的中西醫結合醫學基礎理論體系是一個跨世紀的世界性難題,在20世紀50年代就提出“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以貢獻于全世界。”國家衛生部部長陳竺認為,我們應該逐步突破中西醫學之間的壁壘,建立融中西醫學思想于一體的21世紀新醫學,這種醫學兼取兩長,既高于現在的中醫,也高于現在的西醫,值得我們為之奮斗和努力[1]。可見中西醫結合的目的和任務是發展新的醫學范式,創建新的醫藥學理論,以豐富世界醫學。由目前中西醫結合的現狀看,距離這個標準仍有較大的差距。目前我國的醫學界中醫學、西醫學、中西醫結合醫學三個學科已經形成,但其發展極不平衡,從理論發展、學科地位、發展規模看西醫學科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已經成為現代醫學的代表;中醫學科作為傳統醫學在解放后獲得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成立了專門政府管理機構,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醫療機構、學術發展等方面獲得了一定發展,但其規模與地位無法和西醫學科相提并論;中西醫結合醫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雖然已經得到了體制的認同,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并沒有形成相對系統的學科基礎理論,獨立發展的趨勢還沒有形成,仍然處于脫胎于中醫又依附于中醫的階段。造成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滯后的根本原因是直到目前仍沒有形成具有中西醫結合特色的創新的醫學哲學觀和創新的基礎理論。
1西醫學與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1西醫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西醫學的發展與現代西方科技的發展同步,西方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有賴于17世紀興起的機械唯物主義世界觀,法國醫生拉美特里(Lamettrie)著作《人是機器》就是把人體醫學研究納入機械唯物主義的主要代表。還原論是機械唯物主義的主要方法論,主張將物質的高級運動形式(如生命運動)歸結于低級運動形式(如機械運動),用低級運動形式的規律代替高級運動形式的規律的形而上學方法。還原論認為,各種現象都可還原成一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獨立,通過對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體現象的本質。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通過不斷的醫學實踐逐步建立了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微生物等學科,為現代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促使醫學研究日益向微細方向深入,從大體水平、組織水平、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甚至到達基因水平[2]。迄今為止,以還原論為哲學指導的醫學研究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重組DNA理論和技術更是引起了生物學、醫學的革命性變化,分子生物學將各個學科的研究內容引入到分子水平,使人們對生物學原理和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接近生命的本質[3]。可見西醫理論的世界觀源自于西方機械唯物主義世界觀,西醫學研究的方法論傾向于還原論。
1.2中醫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中醫學理論是以中國古代自然辯證法為指導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其理論基礎,注重整體觀、聯系觀、平衡觀是其主要的特點。系統論作為一門學科是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L?V?貝塔朗菲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性質。同時,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4]。中醫理論誕生于中華文化的母體中,其指導觀是以中國古代自然辯證法為指導的,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理論的核心理念,以陰陽平衡觀和五行相關學說貫穿于中醫理論的全過程。陰陽學說代表著人體與環境,機體內部、臟腑間、氣血津液間的動態平衡觀,五行學說代表著機體內部的多系統、多層次相互間的聯系觀,因此整體觀、平衡觀、系統觀、聯系觀是中醫理論的主線。經過近千年的臨床實踐,形成了一套融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于一體的較系統的臨床醫學理論,對疾病診治有著較強的整體性、系統性性、聯系性,其研究方法完全符合系統論思想。可見中醫學理論的世界觀源自于以中國古代的自然辯證法,中醫學研究的方法論符合系統論。
醫學影像技術與醫學影像診斷的關系
【摘要】目的:分析探討醫學影像技術在醫學影像診斷中的作用,如何提高影像學診斷水平。方法:以我院醫療機構以及醫療設備為基準,從個人臨床實踐經驗處罰,從醫療體制改革下醫學影像技術與醫學影像診斷的應用入手,分析醫學影像技術與醫學影像診斷之間的關系。結果:醫學影像技術是醫學影像診斷的技術支持,兩組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醫學影像診斷的需求推動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醫學影像技術是醫學影像診斷改革的推動力,兩者是相互辯證統一的整體。結論:醫學影像的診斷需要強化醫學影像技術的額支持,通過臨床診斷需求以醫學影像診斷技術為主,提高醫學影像診斷正確率以及診斷水平,提高醫院診斷水平以及醫療服務質量。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醫學影像診斷;關系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醫用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醫學影像技術的創新發展進程逐步推進,醫學影像技術開始引入計算機技術,實現計算機X線影像技術,超聲、SPECT、ECT、PET、MRI等等,這些技術的引入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醫療質量的發展,雖然不同技術的成像原理以及檢查手段各有千秋,實際適用范圍存在一定差距,但影響技術對影響診斷的影響性越打越大,從傳統單一的形態轉變到如今多樣化的代謝改變,功能與形態的多元化發展,滿足綜合性診斷的需求,尤其是體層攝影技術(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RI在醫學影像診斷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1醫學影像技術與醫學影像診斷專業特性
現階段我國醫療機構的醫學影像技術人員處于飽和狀態,但在影像診斷人員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醫學院中影像診斷人才較少,由于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對于影像急速以及診斷的培養目標發生改變,多數院校注重于影像技術的掌握,對于影像診斷的培養實踐性不足,因此比較符合醫療結構醫學影像技術人員的需求,導致影像診斷人員出現斷層現象。熟悉醫學影像技術以及醫學影響診斷的專業人才處于缺失狀態,能夠在臨床中具備生物醫學工程能力的專業人才是醫療體制改革的社會急需人才。因此在醫療改革背景下,醫學院校應該強化對影響診斷以及影像技術人才的綜合性培養,從培養目標到課程體系實現改革與發展,針對各級醫療機構的需求實現人才與醫療設備的共同發展,從影像診斷與影像技術的關聯性入手,實現綜合性課程的設定,通過醫院實踐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醫學診斷技術人才的培養,是提高醫學影像診斷以及醫學影像技術發展的根本,也是聯系兩者和諧共進的必要條件。專業獨立性是醫學影像診斷技術的人才培養特點,由于涉及到多個學科內容,因此人才培養中,既需要從電子學,臨床醫學以及基礎醫學理論知識入手,提高對醫學影響診斷技術以及臨床影像診斷知識的了解,從X線影像技術,超聲、SPECT、ECT、PET、MRI等設備以及技術掌握入手,強化基礎理論與操作技巧的提升,實現醫學影像學的各個分支理論知識與發展方向,從而促進影像診斷技術人才的培養,提高其對疾病診斷以及醫療設備使用的準確性,提高臨床診斷正確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療的針對性。這是目前論醫學影像技術與醫學影像診斷的綜合型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高校需要進一步提高對醫學影像人才的培養。
2醫學影像技術與醫學影像診斷的專業互補性
我國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與培養
摘要:本文基于對人文、人文教育以及醫學人文教育內涵的梳理,分析我國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整體偏低之因,進而給出相應對策。認為:文化斷層、市場經濟、相應師資水平配備以及課程設置不合理是其主因。為此,應完善醫學院校的醫學人文課程設置,提升醫學人文教育師資配備水平,著力抓好臨床實踐教學環節。
關鍵詞:醫學人文教育;文化斷層;市場經濟;師資水平;實踐教學
伴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市場經濟大行其道,工具理性日益成為國人的主要價值訴求。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在對對醫學研究生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漸漸疏離了所應同時對其施行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和培養,致使其整體人文素質偏低,難以滿足現時代的新要求。為此,探究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提升醫學研究生的整體人文素質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
一、人文、人文教育與醫學人文教育
何為人文?至今尚無定論。相比較而言,我們傾向于如是的理解。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人文”一詞都包含著兩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一是關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觀念,一是為了培養這種理想的人(性)所設置的學科和課程。前一方面的意思往往與“人性”(Humanity)等同,后一方面的意思往往與“人文學科”(Humanities)等同。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方面的意思總是結合在一起的,有著內在的關聯:學科意義上的人文總是服務于理想人性意義上的人文,或相輔相成。[1]我們可由此人文的定義,引伸出人文教育以至于醫學人文教育的內涵。人文教育就是通過相關教育途徑,使人成為具有完美理性和德行的人。醫學人文教育是人文教育在醫學領域的延伸。而且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醫學這一特殊的領域表現得更為突出,但與普通的人文教育密切相關。“醫學人文教育是一般人文教育在醫學這一特殊領域中的特殊作用。因此,一方面它不可能游離于一般人文教育的本質內涵之外而獨立存在,沒有一般的人文教育也不可能有醫學人文教育。另一方面,由于醫學領域的特殊性,使得人文教育在醫學中的作用比在其他領域更加重要。”[2]可見,醫學人文教育與普通的人文教育的內在理念相同。一個具有良好的普通人文素質的人進入醫學領域往往也能夠表現出良好的醫學人文素質,相反一個沒有良好的普通人文素質的人一旦進入醫學領域也往往難有良好的醫學人文素質表現。
二、我國醫學研究生的人文素質整體偏下之原因探析
醫學生思維培養思考
1醫學思維的概念及培養現狀
醫學思維是指在醫學實踐、臨床以及研究中,基于醫護人員感性認識基礎上,經過思考、概括而反應的理性認識[1]。廣義上是指客觀認識生命與健康的原理,是集方法和模式于一體的思維。醫學思維對于醫學生的成長和職業生涯發展有重要作用,但醫學教育制度并未專門關注醫學生思維培養,且培養過程中醫學思維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醫學教育歷來強調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雖然近年來加大對人文素養的關注,但仍未獨立設置醫學思維培養的課程。而將醫學思維培養與自然科學知識學習的融合,主要依賴于教學實施者的言傳身教和零散的醫學實踐接觸,難以系統、合理地引導和培養醫學生的醫學思維,有悖于培養初衷[2]。
2當代醫學生醫學思維培養的短板
2.1思維觀念缺乏整體性。大部分醫學課程的知識點多且序貫性差,常導致醫學生對于醫學缺乏整體認識,造成學習過程中難以從高層面上對醫學知識進行理解。而國內外醫學教育都在積極推動從基礎到臨床的器官-系統課程整合嘗試,是現行分科過細的醫學課程割裂其內在聯系和整體性,并一定程度上影響思維整體性培養的一種佐證。2.2思維模式限于被動性。隨著科技的發展,醫學已從宏觀發展到微觀,涵蓋的領域越來越廣。雖然標準化路徑的不斷推進規范大部分疾病的診治流程,但醫學生仍需積極的思考和靈活的思路,以便處置千變萬化的臨床現狀。由于經過長期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和應試教育,醫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3]。另一方面,醫學發展迅速,而教材更多依賴于經典理論,更新相對滯后,如果無法積極主動學習涉獵多方面知識,會導致部分學生對于新理論、新知識的接受過于被動。2.3思維方式存在局限性。醫學因其特殊性,更貼近專科教育,盡管許多醫科院校合并成為綜合性大學的醫學系,但由于課時長、壓力大,醫學生并沒有更多時間去廣泛涉獵,并且我國不像歐美國家一樣實施預科教育的培養模式。從格式塔學派的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看來,醫學生局限的思維方式不利于今后全面發展[4]
3醫學生應重點培養的思維品質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本研究進行一些反思,并進一步探討在醫學生成長中需要培養以下幾種比較重要的思維品質。3.1整體思維。要求分析事物內在的邏輯性,以全面的視角把握對象。對于疾病的認識,大多數人停留在局部和表征的階段,但疾病本質是一個全身過程,各個系統密不可分。從內部外部、結構功能等方面綜合分析,有助于準確認識疾病[5]。臨床上,如治療不可逆盲的眼底病,常只進行眼底病專科診治,這樣容易忽略基因、免疫、環境、精神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病因,導致治標不治本[6]。作為系統性學科,除專業屬性外,醫學還有社會。屬性的一面,主要表現在決定臨床醫療服務效果的一些非技術性要素,如人文素養的提高。總體而言,整體思維涵蓋面廣,基礎知識、臨床、科研都需要通過整體思維分析。3.2創新思維“定勢”是人在長期活動中形成的穩定行為模式,表現為遇到類似情形時自覺反應出相同的心理狀態,而醫學研究缺少突破性的成就便在于定勢思維的阻礙。創新作為探索解決醫學問題的創意過程,能有力擺脫定勢思維。但不是簡單的創造與發現,還包含評估、批判、質疑能力的綜合發展[7]。創新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有“創造”“借鑒”“遷移”和“整合”等多種表現。就遷移而言,研究西地那非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過程中,意外發現其引起陰莖勃起的作用,合理遷移后,成功研發了“偉哥”[8]。此外,像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腸系膜是一種器官,打破經典解剖學的觀點[9],改變人們的認知。作為不斷發展的一門學科,醫學領域不斷涌現新的技術、方法和理論,比如3D打印移植器官,以及新診療模式的研發都給醫療帶來極大的便利。創新思維的培養,能幫助醫學生開拓思想,杜絕盲從,推進醫學的發展。3.3逆向思維。又稱求異思維,旨在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對于某些特殊復雜問題,從結論往回推,逆向思考,或許會使問題簡單化。但逆向思維最難的是打破常規,不走尋常路。醫學是一門將理論用于實踐,再由實踐支持理論的科學,但醫學生對其理解卻仍停留在由因到果的階段,逆向思維的培養能夠加強醫學生對醫學的全面理解,擺脫認知局限性。同樣,逆向思維能夠引導人們從不同角度看待、解決問題。比如利用逆向思維的發明創造:骨創傷出血較多是因為骨髓內的血竇通透性大,發明者利用這個特點,發明了骨內輸液器,從而在靜脈塌陷時,使液體通過骨髓迅速融入血液循環而搶救生命[10]。又如傳統的口腔修復方式只有當修復體植入口內時,才能看到修復效果,而逆向思考,基于修復最終狀態和患者需求為導向,通過各種技術和階段導向性分步實施,也可以達到滿意效果。3.4辯證思維。是指按照唯物辯證法,在聯系發展中把握對象,在對立統一中認識事物。健康狀態本身就是一種動態平衡,機體免疫和致病因素,孰強孰弱都會引起疾病的發生。中醫陰陽學說中的對立制約、相互依存轉化都是對于辯證思維的詮釋。進入臨床,醫學生更應該用辯證思維去分析疾病的現象與本質。比如目前對女性冠心病的特點認識不全,臨床上常出現診斷及治療的不足。但通過辯證分析,醫師能夠了解女性冠心病癥狀、危險因素、診斷,以及機制中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在具體情況發生時方能做出正確的判斷[11]。3.5個性化思維是一種結合理性邏輯和感性經驗互補的思維方式,有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內涵。在各種標準化路徑、醫療指南等規范診療流程和技術標準中都有所體現,如不同國家、地區的診斷標準盡管大。致相同,但因疾病的區域性,仍會有所差異。醫療實踐面對患者個體時,對疾病診斷和療效判斷是單稱判斷(即“個體判斷”)。因此,臨床醫師在實踐個體化醫療中,應杜絕機械看待每個患者或者每種疾病,盡可能多地為患者進行個性化的最佳診治。比如在高血壓的治療上,遵從目前推崇的“生物—心理—社會”的醫療模式[12],考慮患者年齡性別、心理狀態、靶器官損害嚴重程度等個體情況,選用適宜的降壓藥物,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