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4 03:55: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針刺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針刺

針刺治療對痙攣型腦癱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針刺治療對痙攣型腦癱(SCP)患兒肌張力及功能康復的影響。方法:選取86例SCP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觀察組加用針刺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均連續治療12周。對比兩組臨床療效、肌張力、運動功能及不良反應。結果: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改良Ashworth肌張力(MAS)評分低于對照組,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GMFM)、腦癱兒童精細運動功能評估表(FMFM)評分及大腦前動脈(ACA)、大腦中動脈(MDA)血流速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SCP患兒施以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針刺治療的效果較佳,可改善肌張力和運動功能,提高腦血流速度,利于患兒恢復。

關鍵詞:黃芪桂枝五物湯;針刺治療;痙攣型腦癱;肌張力;功能康復

腦癱屬致殘性疾病,臨床以痙攣型最為常見。據統計,痙攣型腦癱(Spasticcerebralpalsy,SCP)占所有腦癱的70%[1]。SCP以肌張力、運動障礙、姿勢異常等癥狀為主,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生長發育。SCP始終是臨床治療的難點,目前尚無明確的治療方法,現階段主要以現代康復訓練為主,通過功能鍛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病情,但整體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中醫學基于整體觀念,結合辨證論治,從多靶點、多角度出發,為SCP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2]。中醫學認為SCP與氣血不足、經脈痹阻有關,治療當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為原則。而針刺則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具有調理氣血、疏通經脈的作用,且《傷寒雜病》所載的黃芪桂枝五物湯具有和血通痹、益氣溫經之效。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針刺治療SCP患兒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8月—2021年1月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收治的86例SCP患兒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3例,西醫診斷符合《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標準及臨床分型》[3]中的診斷標準:嬰幼兒時期即出現;腦損傷非進行性;姿勢異常及中樞性運動障礙。中醫診斷符合《實用中醫兒科學》[4]中肝強脾弱型的診斷標準:頭暈目眩、手足麻木、形體消瘦、口眼歪斜、口流清涎、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舌質淡、脈弦。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10個月至5歲,平均年齡(2.74±0.19)歲;痙攣程度:13例輕度,24例中度,6例重度;病程7個月至3年,平均病程(1.58±0.27)年。觀察組男27,女16例;年齡11個月至5歲,平均年齡(2.86±0.21)歲;痙攣程度:12例輕度,26例中度,5例重度;病程5個月至3年,平均病程(1.68±0.30)年。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納入標準納入標準:年齡10個月至5歲;臨床資料完整;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混合型腦癱患兒;合并嚴重智力低下、行為異常的患兒;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的患兒;暫時性運動發育遲緩患兒;患有病毒性腦炎、腦腫瘤等腦進行性病變的患兒。1.3治療方法對照組患兒給予西醫常規治療:給予營養支持藥物、腦神經活性藥物、維生素等治療,同時進行康復訓練,包括爬行、頭部控制、坐位、站立等,30~40min/次,5次/周。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予以針刺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①針刺:取下肢穴位(陽陵泉、三陰交、承山、環跳、足三里、解溪等)、上肢穴位(手三里、曲池、肩井、臂孺、外關、肩貞、陽池、極泉、少海等)及頭部穴位(風市、百會、伏兔、風池、神庭、四神聰及顳三針等),常規消毒所選穴位,采用1.5寸毫針與皮膚呈15°刺入上、下肢穴位,采用2寸毫針與頭皮呈20°刺入頭部穴位,得氣后留針20~40min,1次/d,5次/周;②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12g,茯苓、地龍、當歸、甘草、水蛭、赤芍、遠志、白芍各6g,雞血藤、益智仁、桂枝、黨參各9g。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1劑/d。兩組患兒均連續治療12周。1.4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70%為顯效;癥狀、體征部分好轉,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30%~69%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每組總例數]×100%。中醫證候積分即將患兒所有中醫癥狀按由無到重度計0~3分,并將所有癥狀積分相加而得。②肌張力: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張力(MAS)[5]于治療前、治療12周后評估,共0~Ⅴ級(0~5分),肌張力越嚴重,評分越高。③運動功能:采用腦癱兒童精細運動功能評估表(FMFM)[6]和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GMFM)[7]于治療前、治療12周后評估,前者包含抓握能力、視覺追蹤等5個方面,共計61項,分值0~183分,后者由88項組成,分值0~264分;兩量經顱多普勒超聲于治療前、治療12周后檢測患兒的大腦前動脈(ACA)、大腦中動脈(MDA)血流速度。1.5統計學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珚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中風針刺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中風后遺癥;復視;針灸療法

中風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復視是腦干血管病的癥候。筆者在深入研討其中、西醫發病機制基礎上,探索采用針刺治療中風后復視,積累了一定經驗,現介紹如下。

1西醫認識

復視有將一個物體看成2個的癥狀表現。分為單眼復試和雙眼復視,以后者多見。大多是由于眼肌運動障礙,外界物體不能投射到兩眼視網膜的對應點上所致。其病因以血管病最多見[1]。可見于延髓背外側綜合征、基底動脈綜合征、腦橋下部內側綜合征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等腦干血管病[2]。另外,動脈硬化、高血壓病、糖尿病等疾病基礎上,血管腔狹窄,血栓形成、微栓塞或出血等微血管病變引起顱神經供血障礙,也可導致顱神經功能異常而出現復視[1]。如果微血管病變發生在眼部,神經末梢供血障礙,其支配的眼外肌麻痹,也可出現復視,呈現部分性單神經功能障礙和非神經解剖關系的定位體征[3]。后2種情況是由于微血管病變造成,其發病也呈現血管病的發病特點,突然發病,僅以復視為主訴,不伴有其他顱神經及上下行傳導束受損體征。廣義來說,也屬中風范疇。近年來,由于各種血管病發病率的不斷增加,微血管病變造成的損傷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

2中醫病因病機

復視屬中醫學“視一為二”癥。《靈樞·大惑論》謂:“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審視謠函》曰:“視一為二癥,此癥為目視一物而為二也,乃光華耗衰,偏隔敗壞矣。病在膽腎,膽腎真精不足,而陽光失其主倚,故錯亂而緲視為二。”其病機以本虛為主,病位在肝、膽、腎,可見肝腎陰虛、氣血兩虛證,并可兼夾風、痰、瘀等標實證。治宜滋補肝腎,填精益髓,濡養筋脈。目前認為中風病機為肝、腎、脾不足,風、火、痰、熱、瘀內邪阻閉經脈。兩者發病有共同之處。所以,視歧癥也是中風的一個臨床表現,有研究把它歸屬于類中風范疇[4]。

查看全文

針刺治療神經外科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治療神經外科術后偏癱的最佳療法。方法將本病患者5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25例)和對照組(25例)。對照組采用內科西藥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術后3天加用針刺,取內關、水溝、曲池、合谷、三陰交、極泉、委中等穴,并合用頭針,治療30天(每天1次),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進行治療前后的功能評價。結果采用針刺法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6.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42.4%,經統計學處理,兩組間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采用針刺配合西藥治療神經外科術后偏癱有協同作用,療效更好。

【關鍵詞】針刺療法;偏癱;手術后

偏癱是額、頂、顳部腦外科手術后常見并發癥,為觀察針刺在癱肢恢復過程中的促進作用,2007年10月~2008年4月,筆者采用針刺療法對25例腦外科術后偏癱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病例選擇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專業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選擇在我院腦外科術后24h內即出現單側上下肢肌力均下降者(按照0~5級分類法記錄術后肌力),除外術前已有肌力下降或術后有意識障礙者。

1.2一般資料50例腦外科術后偏癱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針刺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齡17~76歲,平均56.0±15.6歲;原發病:腦瘤12例,腦出血13例;肌力:上肢0級9例,1級5例,2級4例,3級4例,4級3例;下肢0級7例,1級5例,2級7例,3級3例,4級3例;左側16例,右側9例。對照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齡19~73歲,平均52.3±14.0歲;原發病:腦瘤13例,腦出血12例;肌力:上肢0級9例,1級4例,2級5例,3級4例,4級3例;下肢0級6例,1級5例,2級5例,3級5例,4級4例;左側12例,右側13例。兩組患者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神經信息學與針刺機理透析

【關鍵詞】神經信息學;針刺機理

針灸的理論基礎是經絡,針灸臨床治療時的辨證歸經、循經取穴、針刺補瀉等,無不以經絡理論為依據。近幾十年來,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結合現代多種學科知識,綜合運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從不同的角度對針刺機理及經絡的實質提出了種種假說,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目前對針灸治病的作用機理尚不完全清楚,經絡的實質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神經科學和信息科學是當今自然科學研究的兩大熱點。神經信息學是這兩大學科相結合的新興的邊緣學科,涉及醫學、生物學、物理學、計算機學、數學、工程技術等多種學科。

先進的信息科學手段和神經科學研究相結合的神經信息學的提出和初步應用為針刺機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徑。

1經穴的神經信息學特征

人體信息是客觀存在的,它的傳輸途徑是經絡,針刺療法是一種信息輸入法。當人體某些調節系統或部位發生病變失去穩態時,就必然在其相應的系統或部位產生異常信息。這種異常信息會通過一定的渠道(即經絡)被傳輸到一定的體表(如穴位及一些特定部位)上來,從而出現壓痛、松弛、凹陷、變色、結節狀、條索狀、電阻值改變等病理信息。這種信息的輸出與反饋為信息診斷提供了客觀指標,如皮膚凹陷提示慢性炎癥、潰瘍;點片狀隆起或軟組織增多提示慢性器質性改變;局部結節狀隆起、色灰暗多提示腫瘤;病理反應點所居部位提示病位等。現代研究已經證實:經穴具有聲學、光學、電學、磁學、溫度、離子濃度等物理化學相對差異性;經穴與非經穴、經穴與經穴之間在臨床療效方面也存在相對特異性。

根據穴位-臟腑相關理論可知,穴位既是探知體內信息變化的一個窗口,又是接收外界負熵信息的一個入路。針刺療法則根據此客觀指標,結合四診所得,獲得人體信息狀況,從而確定適當的刺激方式及刺激量,如補虛或是瀉實,輕刺激或是重刺激,這些特殊的信息由反應病變的穴位輸入人體。由于穴位與失穩的系統或部位特異性相關,此負熵信息能夠迅速到達發生偏差的內臟、組織、器官,加上經過神經中樞修正、整合的負熵信息,來糾正和調整異常信息的偏離,從而起到精確的調節作用,臨床針刺治療當中出現的“氣至病所”現象就是這種信息調衡作用的具體體現。可以說,針灸正是利用對人體失衡之信息系統進行間接調控,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一種信息療法。針刺療法的這種診療過程是符合信息接收、傳遞、存儲、處理和反饋過程與控制規律的。

查看全文

柴附疏肝和胃湯聯合針刺治療胃炎的療效

柴附疏肝和胃湯聯合針刺治療胃炎的療效慢性萎縮性胃炎(CAG)為消化系統常見病、疑難病,以上腹部脹痛、噯氣、納差為主要表現,常伴有消瘦、貧血,通過胃鏡和胃黏膜組織病理學檢查可明確診斷,其發生發展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黏膜屏障功能減弱、胃黏膜損傷因子的作用以及自身免疫機制和遺傳因素等有關[1]。該病造成患者消化功能減退,可并發胃出血、胃潰瘍,部分可發展為胃癌,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除外避免損害胃黏膜的各種因素,西醫常以弱酸、增加胃黏膜營養、抗幽門螺旋桿菌和改善胃動力等為主要治療措施,同時配合勞逸結合、戒煙酒、保持良好情緒等日常護理和少食多餐、規律進食、忌辛辣刺激食物等飲食調理,雖可短期收到一定療效,但患者病情容易反復[2]。中藥和針灸被廣泛用于治療CAG,在改善CAG癥狀、降低復發率和癌變率,以及保護胃黏膜完整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3-4]。筆者于2018年10月—2020年12月采用自擬柴附疏肝和胃湯聯合針刺治療CAG肝胃不和證患者32例,收效明顯,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取杭州市拱墅區祥符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的CAG(肝胃不和證)患者64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32例。對照組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齡24~75歲,平均年齡(4928±635)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621±096)年。觀察組男性13例,女性19例;年齡27~76歲,平均年齡(4937±624)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29±087)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診斷標準

1)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精簡版(2017年,上海)》[5]中CAG的西醫診斷標準;2)符合《胃脘痛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中“肝胃不和證”的中醫辨證標準[6]。

查看全文

針刺對膽囊收縮功能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針刺、穴位注射刺激陽陵泉穴、膽囊穴等對膽囊收縮功能的動態變化,用以證明穴位的特異性,以指導臨床對膽囊疾病的治療。方法分別設立針刺組(針刺陽陵泉穴),穴位注射組(穴位注射膽囊穴)和對照組(不給任何刺激)進行觀察。結果針刺組和穴位注射組在針刺前與針刺后經過統計學處理差異均有極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針刺陽陵泉、穴注膽囊穴對于膽囊收縮功能變化有明顯的作用。

【關鍵詞】針刺膽囊收縮試驗觀察

針刺膽囊穴、超聲波刺激對膽囊收縮功能的影響[1]及針刺陽陵泉穴對膽囊的影響[2],國內早有報道。用以治療肝膽疾病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療效肯定。為了探討膽囊穴、陽陵泉穴的特異性,即對膽囊收縮功能的影響,我們用針刺和穴位注射的方法刺激穴位,然后用B型超聲波診斷儀觀測膽囊體積變化共60例,被測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觀察方法

1.1使用儀器日本AlokaSSD-256型超聲波診斷儀,頻率選擇3.5MHz。

1.2注射藥物及劑量VitB1100mg,VitB12500μg,胎盤組織液2ml。

查看全文

針刺心血管疾病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針刺干預心血管疾病伴發抑郁的臨床療效。方法將98例心血管疾病伴發抑郁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5例采用針刺加支持性心理治療和一般藥物治療;對照組43例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療加一般藥物治療。2組均28日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結果2組治療后自評抑郁量表分值(SDS)、自評焦慮量表分值(SAS)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甘油三酯(TG)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甲狀腺素(T4)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針刺干預心血管疾病伴發抑郁,可以改善負性情緒,降低血脂水平及T3升高。

【關鍵詞】抑郁;心血管疾病;針刺療法

Studyofcardiovasculardiseasewithdepressioninterferedbyacupuncture

【Abstract】ObjectiveToresearchtheeffectofcardiovasculardiseasewithdepressioninterferedbyacupuncture.Methods98caseswithcardiovasculardiseasewithdepression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Fiftyfivecases(treatmentgroup)weretreatedwithacupunctureplussustainpsychotherapyandgeneralmedicine.Otherfortythreepatients(controlgroup)underwentsustainpsychotherapyandgeneralmedicine.Beforeandaftergivingtreatment,thechangesofbloodlipid,T3,T4,SDSandSASweremeasured.ResultsAftertreatmentsymptomsofdepressionandanxietydisorderwereimprovedinbothgroups.TGdecreasedandT3andT4increasedinbothgroups.DecreaseofCHD,LDL-CandTGintreatmentgroupwereobvious.ConclusionTherapyofcombinationofacupunctureplussustainpsychotherapyandgeneralmedicinecanimprovenegativityemotion,decreasebloodlipidandT3,abateseverityofcardiovasculardisease.

查看全文

針刺補瀉法與刺激量關系研究論文

【關鍵詞】針刺方法;補瀉方法;刺激量

針刺的治療作用是通過針刺的補瀉手法來實現的,而補瀉手法是提高針刺療效的關鍵。針刺補瀉的過程同時也是對機體產生刺激的過程。由于患者的個體差異和生理病理功能狀態的不同,補瀉過程中,機體所需的刺激量和所適應的刺激量則不相同。所以,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掌握針刺補瀉的量的大小尤為重要。

1補瀉法與刺激量的關系

《內經》首先提出了“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的針刺治療原則,在《內經》補瀉法中,迎隨補瀉是補瀉法的總則[1],徐疾補瀉法是其它補瀉法的基礎。補瀉法與刺激量的關系我們從《內經》及后世補瀉中加予探討。

《靈樞·終始》中說:“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靈樞·九針十二原》也談到:“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說明補法要比瀉法刺激輕,如果留針時間相同,則補法刺激量小,瀉法刺激量大。

關于捻轉補瀉法和開闔補瀉法,《靈樞·官能》中說:“瀉必用員,切而轉之……搖大其孔,氣其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皮……微旋而徐推之”。在瀉法中捻轉用“切而轉之”,出針時搖大其孔,在補法中捻轉用“微旋”,出針按壓針孔,因此可以說補法的刺激量也是小于瀉法的刺激量的。

查看全文

白虎搖頭針刺手法如何治療頸椎病

[摘要]目的:觀察白虎搖頭針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CSR)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3例CSR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1例)采用常規針刺法治療,治療組(42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白虎搖頭針刺法治療。觀察2組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積分、NorthwickPark頸痛量表(NPQ)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5.24%(40/42),高于對照組的85.37%(35/41),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中醫證候積分、NPQ評分、VAS評分治療第1、3個療程后與治療前組內比較及治療第1、3個療程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結論:在常規針刺基礎上加用白虎搖頭針刺手法能有效改善CSR的臨床癥狀,提高近遠期療效,較單純常規針刺方法更具優勢。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針刺;白虎搖頭;手法

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radicu-lopathy,CSR)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癥狀主要表現為頸項僵硬、功能受限以及上肢麻木、酸脹等[1]。CSR在頸椎病臨床分型中占60%~70%,目前其治療仍以保守療法為主。近年來針刺已廣泛運用于CSR的治療,大大提高了療效,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如袁柯等[2]運用針灸治療CSR取得了顯著效果。針刺得氣后,為達到治療目的,往往需要施展一定的手法,但目前臨床很少重視針刺手法的運用,因此針刺后的近遠期療效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筆者在常規針刺的基礎上加用白虎搖頭針刺手法治療CSR42例,取得顯著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4~12月在蕪湖市中醫醫院針灸科門診及病房住院的83例CSR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單雙數字制成隨機卡片放入信封,按照患者就診的次序,單數者納入對照組,雙數者納入治療組。治療組42例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齡(42.12±5.06)歲;平均病程(2.11±0.43)年。對照組41例中,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齡(43.05±4.52)歲;平均病程(2.34±0.23)年。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查看全文

數字化虛擬人體針刺手法論文

摘要:數字化虛擬人體研究是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真實人體信息數字化的研究。針刺手法是針灸的精華和針刺療效的關鍵,雖然采用一般方法對針刺手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都不令人滿意。在穴位融合三維數字人體的基礎上,將針刺過程以力反饋形式表現出來,在針刺研究領域中可實現針刺手法的三維立體表達,可以精確形象地展示針刺操作的手法過程,可使針刺手法的效應機制研究取得更大的進展。借助數字化虛擬人體從力反饋角度進行針刺手法的深入研究意義重大。

關鍵詞:可視化人體計劃;數字化虛擬人體;針刺手法;三維;力反饋

自美國1989年提出“可視化人體計劃”以來,數字化虛擬人體研究進展迅速。我國于2001年香山科學會議第174次學術討論會,啟動了中國數字化虛擬人體研究。數字化虛擬人體具體指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將采自真實人體的形態學、生物物理學等數據信息及高級計算算法整合成一個研究環境,研究人體對各種外界刺激的反應,實現人體的數字化描述。數字化虛擬人體研究匯集了當前較新的科技成就,為醫學及多學科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一個基礎技術研究平臺。筆者認為從力反饋角度進行數字化虛擬人體的針刺手法研究,可以多層次、全方位顯示穴位的立體構筑,可以三維立體地觀察針刺過程,有助于針刺手法研究的精確形象展示,為研究針刺手法提供了更直觀的操作平臺;有利于針刺手法客觀化研究,并可使針灸學習者快速掌握各種針刺手法,為推動針刺手法的研究意義重大。特作如下探討。

一、進行針刺手法研究的重要性

針刺手法是針灸之精華,歷來被視為針刺療效的關鍵。清代著名針灸學家李守先在《針灸易學》云:“不知難不在穴,在手法耳。”《神灸經論》云:“用針之要,先重手法,手法不調,不可以言針灸。”自從《黃帝內經》為針刺手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之后,歷代醫家通過其豐富的醫療實踐對針刺手法進行了不斷的探索,而明代針灸大家楊繼洲就極為重視針刺手法,在《針灸大成》中就廣錄前賢手法,且記載了楊氏許多家傳手法。近代針刺手法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承澹安、趙熙、朱璉、魯之俊、陸瘦燕等一批針灸大家。其中針灸大家承澹安就強調指力練習;而針灸巨擘陸瘦燕認為正確熟練地運用針刺手法,是治療疾病取得療效的關鍵之一,并且注重針刺手法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皆極大豐富了針刺手法的內容。

隨著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深入和擴大,作為中國傳統醫學重要組成部分的針灸療法逐步走向世界,為人類的衛生保健事業日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關于針刺手法的研究方興未艾。厲氏在臨床治療時,發現運用解剖學知識可使針刺臨床療效提高。王氏認為應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模擬手工操作以闡明針刺手法的本質。運用數字化虛擬人體技術則可以多層次、全方位逼真表達人體腧穴的立體構筑,為探討經絡腧穴實質及針刺手法提供了數字化平臺,操作者基于數字化虛擬人體可很好地實現腧穴精確定位,可動態模擬針刺過程,實現逼真演示針刺觸及解剖結構及相關空間位置關系,可以在一個三維交互式虛擬環境下體會。為了更好地為人類的衛生保健事業服務,保持我國在針灸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璀璨明珠的針灸學,更應采用數字化虛擬人體進行針刺手法的深入探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