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針刺治療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18 12:52:00
導語:中風針刺治療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中風后遺癥;復視;針灸療法
中風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復視是腦干血管病的癥候。筆者在深入研討其中、西醫發病機制基礎上,探索采用針刺治療中風后復視,積累了一定經驗,現介紹如下。
1西醫認識
復視有將一個物體看成2個的癥狀表現。分為單眼復試和雙眼復視,以后者多見。大多是由于眼肌運動障礙,外界物體不能投射到兩眼視網膜的對應點上所致。其病因以血管病最多見[1]??梢娪谘铀璞惩鈧染C合征、基底動脈綜合征、腦橋下部內側綜合征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等腦干血管病[2]。另外,動脈硬化、高血壓病、糖尿病等疾病基礎上,血管腔狹窄,血栓形成、微栓塞或出血等微血管病變引起顱神經供血障礙,也可導致顱神經功能異常而出現復視[1]。如果微血管病變發生在眼部,神經末梢供血障礙,其支配的眼外肌麻痹,也可出現復視,呈現部分性單神經功能障礙和非神經解剖關系的定位體征[3]。后2種情況是由于微血管病變造成,其發病也呈現血管病的發病特點,突然發病,僅以復視為主訴,不伴有其他顱神經及上下行傳導束受損體征。廣義來說,也屬中風范疇。近年來,由于各種血管病發病率的不斷增加,微血管病變造成的損傷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
2中醫病因病機
復視屬中醫學“視一為二”癥?!鹅`樞·大惑論》謂:“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審視謠函》曰:“視一為二癥,此癥為目視一物而為二也,乃光華耗衰,偏隔敗壞矣。病在膽腎,膽腎真精不足,而陽光失其主倚,故錯亂而緲視為二?!逼洳C以本虛為主,病位在肝、膽、腎,可見肝腎陰虛、氣血兩虛證,并可兼夾風、痰、瘀等標實證。治宜滋補肝腎,填精益髓,濡養筋脈。目前認為中風病機為肝、腎、脾不足,風、火、痰、熱、瘀內邪阻閉經脈。兩者發病有共同之處。所以,視歧癥也是中風的一個臨床表現,有研究把它歸屬于類中風范疇[4]。
3針刺治療
局部選穴、辨證取穴與神經解剖結合。遠端穴位:風池、天柱、頸夾脊、足三里、太溪、太沖。局部穴位:內直肌麻痹者,取睛明、攢竹;外直肌麻痹者,取太陽、瞳子骨羽人彡、絲竹空;上直肌麻痹者,取陽白、魚腰;下直肌麻痹者,取球后、四白,并配印堂。
操作方法:針具用30號1.5~2寸毫針,穴位與針具常規消毒,針刺攢竹時針尖向外下方淺刺,刺絲竹空時針尖向內下方淺刺,其他穴位按常規進針方法。行捻轉或提插補瀉手法。針刺眼部穴位時進針要緩慢,不可大幅度提插,退針時要用消毒干棉球輕壓針孔,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休息3日可繼續下1個療程。
4體會
復視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現,是機體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的局部反映。故治療時當局部與整體相結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睛明、陽白、魚腰、四白、太陽等為局部穴位,針之可疏通局部氣血,通調經筋;風池、天柱分別屬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其經脈循行過頸項而至目系,針刺風池、天柱可疏通經氣,調理經筋;足三里、太溪、太沖分別為足陽明胃、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經穴,針之可起到補肝腎,熄肝風,運脾胃,調理脾、腎、肝三經經氣的作用。諸穴配伍,局部取穴與整體調理相結合,共奏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疏通經絡、通達經筋之功效,氣血沖和,陰平陽秘,則目正睛復,視物正常。
從神經解剖來看,眼外肌為動眼、滑車、外展3對顱神經所支配,眼球向各方向活動需要各個眼肌間的十分精細的協調運動,這種協調運動要求與眼球運動有關的所有神經核團間的相互緊密聯系,這種基本聯系是通過內側縱束實現的。內側縱束在腦干中線兩旁走行,上自中腦下至頸髓,連接眼肌運動神經核,并接受來自頸髓(支配前后頸?。⑶巴ド窠浐恕⒕W狀結構以及皮質和基底節的神經沖動[5]。頸夾脊為華佗夾脊穴的頸部延伸,與風池、天柱同位于頸項部。通過刺激頸項部穴位興奮內側縱束,從而協調與眼球運動有關的神經核團,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使眼球運動恢復正常。另外,通過針刺眼周腧穴,刺激動眼、滑車、外展顱神經的神經末梢,其釋放的沖動可促進局部肌肉運動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同時,針刺興奮周圍神經可將刺激反饋到中樞,促進中樞與周圍神經的聯系,使復視得以改善。我們通過臨床觀察和實踐,認為在中醫辨證和西醫神經解剖理論指導下,針刺是治療復視的有效療法。
【參考文獻】
[1]夏群,關航,崔寶華,等.131例老年人復視的臨床分析[J].中華眼科雜志,1996,32(3):212-215
[2]馮毅,周麗華.中風后雙眼復視的中醫治療[J].湖北中醫雜志,2003,25(5):38
[3]謝小玲,譚塔林,林喜湘.21例眼肌麻痹性復視臨床與病因探討[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0,26(3):171-172
[4]郭蓉娟,王建華,解慶凡,等.類中風研究(Ⅲ)-類中風病類診斷方案及臨床驗證[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23(3):55-56
[5]PeterDuus.神經系統疾病定位診斷學-解剖、生理、臨床[M].劉宋惠譯.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102
- 上一篇:脾胃學說分析論文
- 下一篇:五苓散治療腹瀉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