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搖頭針刺手法如何治療頸椎病

時間:2022-03-04 09:42:37

導語:白虎搖頭針刺手法如何治療頸椎病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白虎搖頭針刺手法如何治療頸椎病

[摘要]目的:觀察白虎搖頭針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CSR)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3例CSR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1例)采用常規針刺法治療,治療組(42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白虎搖頭針刺法治療。觀察2組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積分、NorthwickPark頸痛量表(NPQ)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5.24%(40/42),高于對照組的85.37%(35/41),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中醫證候積分、NPQ評分、VAS評分治療第1、3個療程后與治療前組內比較及治療第1、3個療程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結論:在常規針刺基礎上加用白虎搖頭針刺手法能有效改善CSR的臨床癥狀,提高近遠期療效,較單純常規針刺方法更具優勢。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針刺;白虎搖頭;手法

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radicu-lopathy,CSR)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癥狀主要表現為頸項僵硬、功能受限以及上肢麻木、酸脹等[1]。CSR在頸椎病臨床分型中占60%~70%,目前其治療仍以保守療法為主。近年來針刺已廣泛運用于CSR的治療,大大提高了療效,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如袁柯等[2]運用針灸治療CSR取得了顯著效果。針刺得氣后,為達到治療目的,往往需要施展一定的手法,但目前臨床很少重視針刺手法的運用,因此針刺后的近遠期療效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筆者在常規針刺的基礎上加用白虎搖頭針刺手法治療CSR42例,取得顯著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4~12月在蕪湖市中醫醫院針灸科門診及病房住院的83例CSR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單雙數字制成隨機卡片放入信封,按照患者就診的次序,單數者納入對照組,雙數者納入治療組。治療組42例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齡(42.12±5.06)歲;平均病程(2.11±0.43)年。對照組41例中,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齡(43.05±4.52)歲;平均病程(2.34±0.23)年。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診斷標準

符合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制定的CSR診斷標準[3]。1)癥狀:頸肩部疼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2)體征。頸部活動受限,相應神經根支配皮膚感覺減弱,臂叢神經拉伸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呈陽性。3)影像學:X線片顯示頸椎椎間孔變小,椎間隙狹窄,椎體增生及鉤突關節增生,頸椎CT及MRI提示椎間盤突出,相應神經根受壓。

1.3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標準;2)年齡18~60歲;3)患者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4)本研究開始前1個月內未接受其他療法。1.4排除標準1)患有頸椎腫瘤、頸椎結核等疾病;2)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3)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嚴重原發性疾病;4)患有精神疾病或其他危重疾病;5)依從性差。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

采用常規針刺法治療。選穴:頸夾脊、風池、天柱、肩井(患側)、后溪(患側)、外關(患側)。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充分暴露頸肩部及上肢,常規消毒穴位后,選用華佗牌0.35mm×40mm一次性針灸針。頸夾脊穴直刺0.5~0.8寸;風池穴向鼻尖及下頜方向斜刺0.8~1.2寸;肩井穴直刺0.5~0.8寸,避免引起氣胸;后溪及外關均直刺。進針后得氣以局部酸脹為度,均采用平補平瀉手法治療。30min/次,1次/d。

2.2治療組

采用白虎搖頭針刺法治療。選穴同對照組。其中風池(患側)、肩井(患側)、外關(患側)、后溪(患側)穴行白虎搖頭針刺手法。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充分暴露頸肩及上肢部,以75%乙醇常規消毒穴位后,選用華佗牌0.35mm×40mm一次性針灸針,針刺方法同對照組。得氣后實施白虎搖頭針刺手法。風池穴:針尖朝向患側頸椎椎體,以右手拇指、食指將針體調整到45°,左右慢慢搖動,搖動時勿做捻轉提插等手法,使針感向頸項傳導。外關、后溪穴:針尖朝患側手臂與頸椎方向,白虎搖頭手法同風池穴。肩井穴:針尖朝向患側頸椎椎體方向,白虎搖頭手法同風池穴。頸夾脊、天柱穴的針刺方法同對照組,采用平補平瀉手法。1次/d。2組均以6次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之間休息1d,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

3療效觀察

3.1觀察指標

1)中醫證候評分。根據文獻[4]中的有關標準對2組的中醫證候積分進行評價。主要包括頸肩肢疼痛的程度、時間、頻率及上肢麻木、頸項僵硬、頸部活動度、臂叢牽拉7個方面,按無、輕、中、重4個等級分別計0、1、2、3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2)NorthwickPark頸痛量表(NPQ)評分。該量表涉及頸痛程度與持續時間、睡眠、攜帶物件、閱讀、工作、家務、社交活動、駕駛9個方面指標[5]。3)頸肩部及上肢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2組頸肩部及上肢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方法:紙上有一條長約10cm的橫線,兩端分別為“0”和“10”,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讓患者根據自身感覺標出最能反映疼痛程度的位置,測評者根據患者標出的位置給出分數[6]。

3.2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頸椎病的有關標準進行判定。治愈:頸、項、肩、背疼痛和(或)上肢疼痛、麻木不適完全消失,臂叢牽拉試驗陰性,能正常參加勞動和工作;顯效:頸、項、肩、背疼痛和(或)上肢疼痛、麻木不適基本消失,無明顯壓痛點,臂叢牽拉試驗陰性,基本能正常參加勞動和工作;有效:頸、項、肩、背疼痛和(或)上肢疼痛、麻木不適部分消失,無明顯壓痛點,臂叢牽拉試驗可疑陽性,能參加少量勞動和工作;無效:頸、項、肩、背疼痛和(或)上肢疼痛、麻木不適無好轉,無明顯壓痛點,臂叢牽拉試驗陽性,不能參加勞動和工作。

3.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治療結果

3.4.12組綜合療效比較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5.24%,高于對照組的85.37%,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4.22組不同時間節點中醫證候積分比較2組中醫證候積分治療第1、3個療程后與治療前組內比較及治療第1、3個療程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2)3.4.32組不同時間節點NPQ評分比較2組NPQ評分治療第1、3個療程后與治療前組內比較及治療第1、3個療程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3.4.42組不同時間節點VAS評分比較2組VAS評分治療第1、3個療程后與治療前組內比較及治療第1、3個療程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4討論中醫學認為,CSR屬于中醫學“項痹”“痹證”范疇,其發病機制主要是由于感受風寒、頸肩勞損致局部及上肢經絡氣血不通,不通則痛,從而引起一系列癥狀[8]。其以頸肩背部疼痛及上肢、手指放射痛、麻木、無力等為主要癥狀[9]。目前針對CSR的治療多以保守方法為主,針灸療法已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運用,減輕了患者的癥狀及痛苦。白虎搖頭針刺手法為“飛經走氣”四法之一[10],最早出自明代的《金針賦》:“白虎搖頭,手似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后經明代汪機繼承、李梴發展、楊繼洲推陳出新和現代醫家傳承發揚。該手法具有調和氣血,增強循經感傳達至“過關走節”的作用[11]。白虎搖頭針刺手法是引針下經氣以達病所,通過飛經走氣,以手法刺激,使氣沿經絡走向項部,最終直達病處,達到行氣活血止痛之效。研究證明,針刺治療CRS可以改善局部組織微循環,促進炎癥吸收,緩解肌痙攣,減輕病變對頸椎附近神經、血管的刺激[12]。白虎搖頭針刺手法可以通過穴位刺激大腦釋放內源性阿肽片以發揮鎮痛效果[13]。風池穴位于頸項,屬于局部選穴,具有疏通局部氣血之效;肩井穴位于足少陽膽經,位于肩頸交匯處;外關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穴;后溪為手太陽小腸經穴,為五腧穴之輸穴,同時為八脈交會穴之一。基于“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運用白虎搖頭手法針刺上述穴位時,針刺方向指向病所,使經氣直達頸項部,共奏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之效。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24%,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中醫證候積分、NPQ評分、VAS評分治療第1、3個療程后與治療前組內比較及治療第1、3個療程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說明在常規針刺基礎上加用“飛經走氣”之白虎搖頭針刺手法治療CSR的臨床療效優于常規針刺,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宋來娜 唐偉偉 李思康 單位:安徽中醫藥大學蕪湖市中醫醫院專項研究生 蕪湖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