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補瀉法與刺激量關系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4 06:11:00
導語:針刺補瀉法與刺激量關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針刺方法;補瀉方法;刺激量
針刺的治療作用是通過針刺的補瀉手法來實現的,而補瀉手法是提高針刺療效的關鍵。針刺補瀉的過程同時也是對機體產生刺激的過程。由于患者的個體差異和生理病理功能狀態的不同,補瀉過程中,機體所需的刺激量和所適應的刺激量則不相同。所以,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掌握針刺補瀉的量的大小尤為重要。
《內經》首先提出了“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的針刺治療原則,在《內經》補瀉法中,迎隨補瀉是補瀉法的總則[1],徐疾補瀉法是其它補瀉法的基礎。補瀉法與刺激量的關系我們從《內經》及后世補瀉中加予探討。
《靈樞·終始》中說:“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靈樞·九針十二原》也談到:“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說明補法要比瀉法刺激輕,如果留針時間相同,則補法刺激量小,瀉法刺激量大。
關于捻轉補瀉法和開闔補瀉法,《靈樞·官能》中說:“瀉必用員,切而轉之……搖大其孔,氣其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皮……微旋而徐推之”。在瀉法中捻轉用“切而轉之”,出針時搖大其孔,在補法中捻轉用“微旋”,出針按壓針孔,因此可以說補法的刺激量也是小于瀉法的刺激量的。
明代李梴在《醫學入門》中也作過這樣的記載:“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于后而濟其虛也;瀉則從榮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取其榮氣迎之于前而奪其實也”。也即補法刺激量小,瀉法刺激量大。
徐疾補瀉法見于《靈樞·九針十二原》“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徐疾補瀉法的關鍵在于速度及留針時間。由于補法中,進針時所用力量大,進針時間長,因此,補法的刺激量要比瀉法的刺激量大。《素問·針解篇》將徐疾法解釋為出針時間的長短:慢出針即留針時間長,疾出針指留針時間短,所以從刺激時間來看,徐疾補瀉法中,補法的刺激量大,瀉法相對于補法則刺激量小。
在《內經》中沒有明確提出提插補瀉法,只是在《難經》中才得到進一步闡述。提插補瀉法的關鍵在于指力的輕重。將針重插輕提為補,反復重提輕插為瀉,分析其操作,顯然重插輕提的刺激量要大于瀉法輕插重提的刺激量。
《千金翼方》提出了“補瀉之時,以針為之,重則為補輕則為瀉”。在明代《金針賦》中“燒山火”“透天涼”“子午搗臼”“龍虎交戰”等補瀉法就是一種分別在天地人部分層補瀉的一種刺激量大的補瀉法,無論是從刺激強度還是從行針次數上,都說明補法刺激量大,而瀉法刺激量小。
因此,在同一補瀉手法中,捻轉補瀉法和開闔補瀉法中,補法刺激量小,瀉法刺激量大,而徐疾補瀉法和提插補瀉法則正相反。針刺補瀉與刺激量應根據生理狀態病情虛實來決定。
2補瀉分大小與刺激量的關系
在各種補瀉法中,同一種補法或瀉法,其刺激量是有大有小的。
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中提出了補瀉要分大小。《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提出了刺有大小:“有平補平瀉,謂其陰陽不平而后平也”。“有補大瀉,惟其陰陽俱有盛衰。”從原文分析可以看出,楊繼洲首先提出了補瀉的量的大小問題,即有刺激量大的大補大瀉,也有刺激量小的平補平瀉。
3臨床運用
通過對針刺補瀉法與刺激量的分析,可以看出,補瀉法與刺激量的強弱大小是有區分的,同一種補瀉法也有刺激量的大小。補瀉手法的實質是因指力、針刺深淺、捻轉方向、進針出針、留針時間、呼吸配合等諸多因素作用的結果。任何一種因素的變化,則會引起刺激量的變化,因此補瀉方法則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有不同的刺激量。
明確針刺補瀉法與刺激量的關系,對指導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針刺補瀉效應是以受到刺激者本身的機能狀況決定的。刺激量的大小取決于機體的反應性、刺激的強度、刺激方法和持續時間。同樣的刺激可產生不同的補瀉效果,臨床應分清虛實,判斷病位及機體狀況來選擇強弱不同的刺激。
針刺補瀉手法的強弱,留針時間的長短,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而變化。對于年老、久病及嬰幼兒,應選用弱刺激、少留針;對于針刺敏感及懼怕針刺者,應適當減小刺激量,以防病人發生暈針。現代經絡研究表明,循經感傳存在明顯差異,如患者針感差,則可適當增強刺激或延長留針時間以達到適宜的刺激量。
由于患者病位深淺不同、病程長短、病情輕重及疾病的寒熱性質的不同,所以應根據患者機能狀態、疾病虛實靈活施治。如楊繼洲說:“輕者,一補一瀉足矣,重者至再至三也。”在臨床中對各種脫證,證屬虛象,則可采用大補之法,選用人中、素髎、神闕、關元、涌泉等穴,施予大的刺激量;如對某些疼痛劇烈、持續不減或狂證等則可采用大刺激量的瀉法。而對一些慢性疾病,需施以持續的大的刺激量,在臨床上就可采用皮內針、穴位埋線、化膿灸或穴位注射來增強刺激,延長刺激時間。
應根據腧穴的特異性,選用適當的補瀉量。如針刺人中、十二井穴、十宣穴等,病人反應強烈,其刺激量大,應掌握病人的適當情況,少留針或不留針。某些穴位如承山、外關穴等,針刺過量,則可能產生不適的后遺針感。另外,在臨床上為增強穴位刺激量還可應用透穴法,如條口透承山、地倉透頰車、丘墟透照海等。
另外,患者針刺時,精神狀態、思想情緒是否緊張、注意力是否集中,對針刺有著較大影響,因此應根據具體情況選用適當的補瀉法及刺激量。
總之,針刺補瀉法是提高療效的關鍵,補法和瀉法中,何種方法刺激量大,何種刺激量小,在《內經》及后世醫家中,有不同論述。操作中,應根據患者機能狀態、病情虛實、腧穴特異性等情況來選擇刺激量不同的補瀉法,以達到最佳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陸壽康.迎隨是針刺補瀉的原則[J].中國針灸,2003,23(12):725.
- 上一篇:中醫學與生態醫學論文
- 下一篇:醒腦通脈膠囊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