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1 16:49: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原生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原生態

原生態農業的特性綜述

我國現在的人均耕地占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4]。每年直接損失達540億[5]。大氣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國土面積的1/3左右受到酸雨影響。上述情況都是由于石油農業的生產特點帶來的結果。過度依賴農藥化肥等雖然保證了產量,卻對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破壞,甚至是毀滅。作為主流農業模式,石油農業興盛的短短30年,中國具有千年歷史的農業陷入了“農藥化肥投入———生態環境破壞———畝產下降———農藥化肥追加投入———生態環境更加惡化”的泥潭。曾經的農業生產在青山綠水間開展,如今,這些地方只能作為旅游風景帶給人類對自然的回憶。顯然,這是一種無度索取、資源消耗、殺雞取卵式的農業模式。它既無法保護生態環境,也無法支撐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縱觀中國現有的其他農業模式,無論是生態農業、綠色農業還是有機農業,雖然它們的發展特別強調對環境的保護。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要通過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本投入來刻意追求對環境的•79•維護和改造。這種修復不但消耗巨大,還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這幾種農業模式只是對主流農業模式的修修補補,既未形成石油農業那樣的規模化發展態勢,也沒有承擔起農業應該承擔的職責。

原生態農業釋義

1、原生態農業的內涵

第一,原生態農業的開展空間基礎是未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或被人為破壞極小的自然生態環境,那些被化肥農藥浸染、生態破壞嚴重、污染程度極深的區域無法開展原生態農業生產;第二,原生態農業的思路是與傳統農業的理念一脈相承的,講究對自然規律的認可和遵守,講究“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持續發展。農業生產要依賴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而不是人為地改造自然;第三,原生態農業崇尚傳統的農耕方式,卻也不排斥現代科學技術與科學管理理念。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任何有益的科學元素都可以在原生態農業中應用;第四,原生態農業追求內源式發展,盡量減少外部投入。因此,它主張拋棄農藥化肥,因地制宜地開展農、牧、漁、林等多種循環互補式生產。通過作物間互補共生的原理和循環使用、變廢為寶的機制開展農業生產;第五,自然提供給我們的都是經過千百年進化而來的物種,因此,原生態農業也要求保持自然的味道,排斥和拒絕一切轉基因的元素。

2、原生態農業中“原”的釋義

原生態農業區別于生態農業在一個“原”字上,這個“原”字有四層含義:(1)原生態農業開展的生產環境要求更接近原始的、原來的、未被人為破壞或破壞極少且容易修復的生態環境。一般來說,應該是遠離工業化的污染,遠離城市化的浸染,森林覆蓋與綠化率較高,極少使用農藥、化肥等添加劑,大體上保持了傳統農業時期農業生產環境的地區。這是原生態農業開展的基礎。(2)原生態農業種養的品種應是本地原有的物種。原生態農業主張充分發揮當地物種資源的優勢,外來物種不應強行引入本地區進行生產,要盡量避免出現“南桔北枳”的現象。(3)對原有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回歸和對傳統農業哲學的尊重。原生態農業強調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尊重,對自然規律的崇敬,對傳統農業哲學觀念的認同。原生態農業生產要求順應自然規律與生態平衡,不逆季生產,不提倡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和人工的方法人為地干預和扭曲作物的生長。從生產方式上看,達到了一定程度的回歸與溯源。(4)原產地含義。農產品達到最佳品質是需要生長條件得以滿足才能實現的。其中,不能忽略的一點是物種生長所處的地理位置。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物種獲得特定的生態環境、光照、溫度、降雨等。所以,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農產品,諸如“五常大米”“陳倉核桃”“南江黃羊”等。原生態農業就是憑借最自然的生長環境和最自然的生產方式保持本地區農產品的原汁原味,保證其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的品質。

查看全文

原生態唱法特點論文

摘要:**年,“原生態”民歌手首次亮相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第十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上,他們身著民族盛裝,亮出天籟般的歌喉,頓時,引起了廣大觀眾的強烈震撼,他們如一縷清新且帶著泥土芳香的春風吹進了觀眾們的心田,又如一股甜絲絲、涼透透的甘泉,洗滌了人們整日被現代音樂強烈音響刺激下的躁動的靈魂。“原生態”唱法的突然出現引起了音樂界的很多爭議、質疑,有人對它的命名提出疑問,有人認為它是沒有科學性、沒有藝術性等。筆者作為聲樂教育工作者在此想談談對原生態唱法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原生態唱法

一、什么是原生態唱法

以前聲樂界公認在我國具有三種唱法,即: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但在2004年8月山西左權舉行“全國民歌南北擂臺賽”以后,專家發現許多民歌不經過任何雕琢、包裝和美化,他們如自然界原始狀態的東西清新自然,歌聲美如天籟之音。這使專家們引進了“原生態”這個自然科學的概念。自然科學上的原生態是指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原生態是一切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原生態民歌則是由本民族環境下的老百姓在生活與勞動中自然生活的一種表達。他們穿著本民族的服裝,使用本民族的語言,唱著具有本民族風格的歌,由本民族獨特的樂器伴奏。那什么是原生態唱法呢?它是區別于學院派民歌唱法(學院派民歌唱法以民間音樂為基礎,吸取了西洋唱法的長處)的一種說法,是我國各民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未經過專業訓練、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因此命名為原生態唱法。

二、原生態唱法的科學性

當代一些學科如音樂人類學、音樂美學深入研究結果表明,一種唱法是否具有科學性不能完全用美聲唱法的審美標準來衡量,每種唱法各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用某種唱法去改造其他唱法,無異于用某種文化去取代另外一種文化。就拿美聲唱法的審美原則來說,也是隨著地域、階段的不同而改變的。十七、十八世紀是“美聲學派的黃金時代”,有人問著名的歌劇作家羅西尼,演唱歌劇需要什么條件,他回答說:“第一是聲音,第二是聲音,第三還是聲音。”這就是美聲學派黃金時代的聲樂美學原則——唯聲論。到了十九、二十世紀,歌劇更加要求演唱必須字正腔圓、聲情并茂,這也是進步的表現。由于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歌劇在法國、英國、德國、俄國等不同國家的演唱方法和審美原則也是不一樣的,在中國亦是如此。

查看全文

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論文

一、通過文化旅游來保護傳承原生態民族文化是順應時展潮流的必須選擇

當前,旅游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已成為人們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之一。旅游是關聯性很強的民生產業。相關研究統計,旅游業投資每增加1元,可帶動其他行業投資5元;旅游業每創造1元錢收入,可間接創造7元錢社會財富;旅游業直接增加1個就業崗位,可間接帶動7個人就業;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帶動相關行業增收4.5元,產生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旅游業成為一棵“搖錢樹”。但是,旅游與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不可分割,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沒有旅游的文化就沒有活力,沒有文化的旅游就沒有魅力,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價值,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旅游業還是一種綠色產業,因其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發展潛力大,已成為綠色發展的重要引擎,成為各國各地區爭相發展的產業。目前,全球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旅游產業列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我國已有28個省區市將旅游業定位為支柱產業或主導產業,其中13個省區定位為戰略性支柱產業。黔東南有33個民族和2個待識別民族,是全國30個民族自治州中少數民族人口數量最多、比重最高的自治州,是全國苗族、侗族最大聚居區,也是我國苗、侗民族文化的核心區。黔東南有眾多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有國家級、省級、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53處、88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座、名鎮2處、名村3處,還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世界級1項,國家級52項68個保護點,省級175項206個保護點,州級186項218個保護點,有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1人,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77人,州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96人。此外,從江侗鄉稻魚鴨復合系統被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九侗六侗地區侗族村寨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傳統村落225個(占全國、全省總數的14.4%和77.1%)。因此,黔東南被外界授予“歌舞之州”、“百節之鄉”、“原生態博物館”、“世界上最大的民族生態博物館”、“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后家園”、“返璞歸真的地方”、“世界苗侗原生態民族文化遺產保留核心地”、全球10個少數民族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中國有兩個,其中一個是西藏)等桂冠。改革開放以來,黔東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但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依舊突出,消費率偏低、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還不夠強,“一產不穩、二產不強、三產不足”的問題還存在,縮小城鄉、區域差距的任務依然繁重,資源環境的約束依然強化,發展方式還較粗放,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需要依托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稟賦優勢,搶抓打造發展升級版的歷史契機,以民族村寨為根、以原生態民族文化為魂,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滿足外界對異質文化的消費心理需求,打造在全省、全國具有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文化旅游產品,在打造旅游發展升級版中實現提質轉型。經濟落后、民眾貧困是民族文化式微的重要原因,通過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讓文化擁有者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體面,培育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也有利于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在推進“科學發展、趕超跨越、同步小康”中能有效保護傳承民族文化。

二、文化旅游發展時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面臨的挑戰及原因分析

20世紀80年代初期,黔東南就開始在雷山郎德等民族村寨開發民俗旅游,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帶來了嚴峻挑戰,民族文化正面臨淡化消亡的險境。如在民族服飾方面,愿意穿著民族服飾的人越來越少,自覺學習、懂得制作民族服飾的人更少,現在的年青人幾乎不想再制作民族服飾,民族服飾文化傳承漸顯后繼無人之勢。在民族歌舞方面,許多地方酒歌不再廣泛傳唱,情歌不再時興游方活動,失去生活載體而逐步消失。如在水族村寨,結親當天男方派一男兩女未婚青年到女方唱一夜歌,是全寨最熱鬧的事,當天全寨人都會來欣賞對歌,可現在年青人不會唱、不愿唱也不愿聽了,原來走進新娘家的門、走出新娘家的門以及整夜唱歌的習俗已不再。在民族語言方面也呈逐漸萎縮之勢。外出務工是當前鄉村民眾收入的主要來源,他們紛紛外出甚至舉家外出務工、經商,一些既會講民族語言又會講漢語的父母,已不再教自己的孩子講本民族的語言,而是更愿意讓孩子說漢語甚至標準的普通話等等。民族文化保護的保護傳承已成為一道世界性難題。這是因全球化、工業化浪潮所帶來的標準化、有序化,對人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巨大變化,對自由化、無序化的農耕文化帶來巨大沖涮,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和不適應性日漸凸顯。此外,文化旅游的開發不當也帶來一定的破壞性,原因表現如下。

原因一:資源特征相似與開發中的“重建”問題黔東南的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灑落在全州境內的廣大民族村寨,苗族文化主要集中在環雷公山的苗族同胞村寨,以及部分存留于月亮山上的苗族同胞村寨。侗族文化又分南侗文化和北侗文化,南侗文化主要集中在南侗的黎平、從江、榕江三縣的廣大侗族村寨,北侗文化主要集中在錦屏、天柱、劍河、三穗等縣的侗族村寨,水族文化主要集中于榕江以及從江、雷山、丹寨、劍河等縣的水族村寨,不管是苗族文化、南侗文化、北侗文化,亦或水族和其他民族同胞文化,在同一文化區域內同一民族的文化資源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甚至相同性,這對打造極具個性特色的景區景點帶來巨大難題。與此同時,在民俗文化旅游開發進程中,有時以“重建”方式打造旅游景區景點,不僅導致旅游產品的高度同質化,還造成旅游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破壞。

原因二:重資源開發與創新不足的問題當前,黔東南的民俗文化旅游開發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大部分還處于把旅游資源直接當作旅游產品來打包和兜售。在開發中以追求經濟利益為主要目的,甚至把文化當做發展旅游的唯一“資源”,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出現旅游至上、唯利是圖的傾向。為迎合和滿足游客的欲望,任意復制、篡改、偽造文化。側重于餐飲、住宿、娛樂等基礎設施“硬建設”,側重打造“農家樂”,千方百計地向游客提供具有農村風味的吃喝玩樂的設施招徠游客,以盡快賺取利潤,而在“文化”兩字上下工夫還不足,對于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充分利用還不夠,對文化旅游產品、旅游開發模式的創新有待加強。

查看全文

原生態音樂文化傳承與傳播分析

摘要:原生態音樂文化屬于我國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極為必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現階段原生態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中所面對的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多角度入手拓展文化傳承路徑、加大信息傳播量、充分發揮出新媒體的作用、引入數字化技術這些原生態音樂文化的傳承路徑。

關鍵詞:原生態音樂文化;傳承路徑;文化保護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在長時間的發展中,各個民族均形成了自己的音樂文化,促使我國整體的音樂文化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基于歷史、自然、生活、民族等因素,原生態音樂文化逐步形成,具有極強的民間特色。當前,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原生態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需要展開路徑的更新,促使我國原生態音樂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

一、原生態音樂的概述

對于原生態音樂來說,其在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因此,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普遍依照一般的理解完成定義。筆者認為,對原生態音樂的理解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完成:第一,內容方面。即原生態音樂的表達內容、方式、情感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從而產生的結果。通常情況下,在不同的場合與環境,所形成的原生態音樂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第二,形式方面。依托多樣性的表現形式,原生態音樂可以表達出更為多樣的、豐富的情感內涵。一般來說,不同民族所形成的音樂表演形式有所不同,且無法使用統一標準完成評價。

二、原生態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困境分析

查看全文

原生態雞養殖技術要點分析

摘要:本文闡述了山地生態雞養殖的重要意義,從合理選擇養殖地點、雞舍的搭建、科學選擇雞的品種、合理控制養殖密度、加強各方面的管理等角度探討了山地生態雞養殖的技術要點,進而提高生態雞的養殖質量,使養殖戶利潤最大化,促進養殖業的發展。

關鍵詞:雞;山區;原生態;養殖技術

近年來,我國畜牧業發展迅速,家禽生態養殖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山區原生態雞養殖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山區農民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而且減少和避免了疾病發生的機率,提高了雞的成活率,雞肉鮮美安全,營養價值高。因此,根據山區具體情況,采取科學合理的養殖技術,加強原生態雞的養殖十分必要。

1原生態雞養殖的意義

原生態雞的養殖是運用地理優勢,把雞進行散養,因此不需要專門的養殖設備,也不需要專門給雞喂食,減少了這部分的資金投入,節約了成本。與此同時,飼養者無需給雞添加飼料、打掃糞便,既保證了環境衛生又減少了飼養者的工作量。山區原生態雞養殖,雞在自然環境中生長,增進了雞的健康,促進了生長發育,無論從體重的增長速度還是產蛋的數量和質量,都比傳統的養殖方式獲得更多的利潤,提高了經濟效益。雞在自然環境下生長,提高了免疫力,增強了抵抗各種疫病的能力,藥物的使用減少,特別是在產蛋期間藥的注射量大大減少,保證了雞蛋的質量。因此,原生態養雞提高了產品質量,保證了產品安全。原生態養殖減少了由雞糞便、飼料等造成的環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環保作用,促進了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1]。

2技術要點

查看全文

草原生態補助獎勵辦法

我區天然草原占國土總面積的47.2%,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和生態屏障,也是廣大農牧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年5月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區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不斷加強草原保護和建設,在全國率先實施了天然草原全面禁牧封育,并不斷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加快實施退耕還林(草)、退牧還草、草原圍欄等重點工程,大力推動牲畜養殖由自由放牧向舍飼圈養轉變,天然草原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草原植被明顯恢復,以舍飼和標準化規模養殖為主的現代畜牧業穩步發展,初步走出了一條草原生態保護建設與經濟發展“互促雙贏”的新路。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在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決定,進一步促進我區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推動牧區經濟社會持續平穩較快發展,根據《農業部、財政部關于印發2011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農財發〔2011〕85號)精神,結合我區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為核心,以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全境禁牧封育、山川互濟、農牧互補,構建草原生態保護建設與現代畜牧業良性互促長效機制,推動牧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禁牧封育不動搖。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關于禁牧封育的各項政策措施,嚴格落實禁牧各項規定,加快推進退牧還草、草原圍欄等重點工程,加快恢復草原植被,鞏固和提高草原生態功能。

查看全文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金管理方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是國家為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而設立的專項資金。為了加強資金監督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指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包括草畜平衡獎勵、牧草良種補貼和績效考核獎勵資金。

第三條對于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的管理,縣、鄉、村應當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加強協調,密切配合。

縣財政部門按照省、市實施方案要求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所需的工作經費和業務經費,會同農牧部門制定資金分配方案,確保資金及時到位,監督檢查補貼資金使用和管理情況。

縣農牧部門負責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落實的協調工作,編制實施方案,復查核實各項數據,指導鄉鎮劃定草畜平衡區域及面積,核定農戶的補助金額等。

查看全文

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機制動員會講話

同志們:

剛才,旗政府副旗長同志宣讀了《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方案》,旗政府與各蘇木鎮簽訂了責任狀,盟農牧業局局長作了重要講話。請各地、各部門按照方案、責任目標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下面,就如何落實好草原生態獎補工作,強調以下幾點:

一、前一段工作回顧

今年盟里落實草原獎補工作會議結束后,旗委、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并專門聽取了業務部門的匯報,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按照旗里統一部署,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成立組織機構。旗里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副書記、紀檢書記、副旗長任副組長,各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單位的草原獎補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專門辦公室,確保了此項工作的順利實施。二是精心安排部署。為確保獎補政策的落實,旗委、政府成立了以旗人大副主任、政協副主席帶隊的調研組,按照農區、半農半牧區、牧區的分類,對14個蘇木鄉鎮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在此基礎上印發了《關于上報草原獎補政策有關數據和措施的通知》和《草原獎補工作基本情況調查表》,從落實政策的基礎數據搜集、方案制定細節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各地都能夠按要求組織上報材料,為全面落實獎補政策贏得了主動,奠定了基礎。三是討論制定方案。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全旗《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方案》,方案已經獲得區盟審核批復。各地也都能夠按照要求結合實際著手制定本地區的落實補獎政策的方案。四是落實工作經費。為確保此項工作順利實施,旗里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撥付專項經費,保證了工作的正常開展。五是試點工作成效顯著。為確保政策落實到位和資金切實發揮效益,按照盟委、行署要求,在盟農牧業局的指導下,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烏蘭毛都蘇木勿布林嘎查等五個嘎查村進行了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試點工作。截止目前,試點工作已結束,沒有接到任何反饋,群眾對試點工作比較滿意。可以說試點工作是比較成功的。在試點過程中探索出了大量符合全旗實際的操作方法和措施,為全旗推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從總體上看,全旗落實草原補獎工作著手早、行動快、基礎工作扎實,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個別地區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把落實草原補獎政策作為事關全局發展的大事來抓,政策研究不透,抓落實的力度不夠,有些地區不能及時上報本地區的實施意見和措施。二是各地開展不平衡。由于領導重視程度不同,有些地區草原勘界確權等基礎性工作完成的較好,比較扎實,但也有個別地區還沒有真正啟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落實獎補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進一步統一思想、切實提高對草原生態補獎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

查看全文

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藝術特點論文

【摘要】文章從五個方面對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的藝術特點進行了初步的探究,旨在更進一步地了解和認識這種珍貴的、體現人性光輝的舞蹈的藝術內涵。

【關鍵詞】西南少數民族舞蹈;原生態舞蹈;生命;藝術特點

隨著大型原生態舞蹈《云南印象》的推廣,人們被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原汁原味的原生態舞蹈的獨特魅力深深吸引。在這些舞蹈中蘊涵著原始的生命態度,舞者為生命而歌,為生命而舞。這些舞蹈表達的人性的光輝與眾不同,散發著一種巨大的自然能量。英國哲學家科林伍德認為:舞蹈不僅是一切藝術之母,而且是一切語言之母。而人類學家認為: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舞蹈,舞蹈同人類一樣古老。舞蹈的這些最原始的特質在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的舞蹈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懷著對這些珍貴的原生態舞蹈的敬仰,筆者對其特殊的藝術特點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體現生命的自然性

西南少數民族自古就是傳統的農耕社會。他們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天人合一”。這種觀念反映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自然秩序的服從,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們所謂的“天”就是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規律。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所以人就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的本性與人的本性是內在統一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對自然絕對依賴而和諧。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中,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生態舞蹈。這種原生態舞蹈,不是簡單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種簡單舞蹈動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傳習,而是一種整體生命狀態的呈現方式。他們認為萬物有靈,人需要同天地、萬物及神靈溝通,而舞蹈就是人與萬物溝通的惟一方式。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為了舞臺表演而人為創編的,它因為其深厚的淵源已經成為社會生活內容,其中的某些儀式性的含義已經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這種舞蹈的服裝、舞具都有鮮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遠古含義。例如,基諾族太陽鼓舞中象征神靈的太陽鼓,藏族拜山神舞蹈中的瑪尼石等。所以,這種原生態的舞蹈完全體現了生命的自然性。

二、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的內容極其生活化

查看全文

談論原生態思維對藝術設計啟示

一、現代公共藝術設計

公共藝術起源于歐洲國家,發展至今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多年的發展歷史讓它在藝術上、社會上都占據了不可撼動的地位。公共藝術是以公共空間為基礎,在公共空間中創造出來的藝術,該藝術的最大特點是既具有藝術性,又與周圍環境相適應,它的存在不僅增加了環境的美觀度,更增加了環境的協調度和可觀賞性。該藝術在我國出現的時間大約在20世紀末期,1965年伴隨漢代石闕的出土,我國出現了第一件公共藝術品。由于公共藝術具有公開、開放的特點,因此它沒有一個明確的創作范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公共場所等地方放置了各種公共設施設計,其中不乏富有創意和啟發性的設施,它們本質是屬于公共藝術,但公共設施設計和公共藝術設計在出發點和表現形式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在過去科技生產力都不發達的時候,人們進行公共藝術設計的渠道都是純手工,可供創作的載體相對單一,這種單一的載體和簡陋的工具限制了人們思維的發散和創作能力的激發。公共藝術建立在環境空間的基礎上,它是公共藝術的載體,公共藝術的存在必須滿足群眾的要求,對人們有啟示意義,對社會的和諧要起到積極的作用。公共藝術的出現不僅與周圍環境相互協調,其中更蘊含著傳統文化和人文思想,因此公共藝術對人們了解歷史文化和各地特色也都一定的幫助。公共藝術是出現在公共場合的,因此,它的設計和意義都要滿足大眾的情感需求,它不能只是一件純粹的藝術品,應該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取向,才能在精神和心靈方面都滿足大眾的需求。因此,公共藝術不僅僅是一門藝術,它要展現的不僅僅是審美觀和作用,它更注重的是藝術在人們情感上的滿足。一件作品被設計出來,要能與觀眾進行情感的交流,傳遞創作者的思想,需要引起觀眾的共鳴。在我們生活當中就有很多這種實例,如候車站的電子導向器、馬路上的盲道、公廁外的風干機等這些應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在設計造型上多變,增加了觀賞價值和生活的趣味性。

二、現代公共藝術設計原生態設計理念

淳樸、自然一直是我國追求的品質,這種品質既可融入到我們的價值觀又可融入到人生觀。在現代人看來,淳樸、自然是一種難得的品質和狀態,因此又被稱為親近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無論是建筑物的設計,還是詩畫的創作無一不是以追求自然淳樸為最高境界,因此自然、生態對我們生活還是存在一定的引導意義的。公共藝術表現的形式是通過各種介質構成藝術性景觀,出現的位置是各種公共場合,如火車站、碼頭、機場、地鐵站、廣場、街道等;與農民雕塑家鄔良英追求的通俗、樸實本質上是一致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讓生態環境的思想與公共藝術緊密結合,而這結合的過程是每個藝術家需要思考的問題。生態環境和公共藝術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公共藝術是把人生觀、價值觀作為設計的目的,因此,在設計一件作品時,不僅要考慮作品與環境協調度,同時還要考慮該作品中蘊含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否滿足大眾的心里需求。若把這個作為創造公共藝術的理念,那公共藝術的發展空間將會越來越廣闊。原生態藝術設計理念是一種追求,一種對美、對自然、對藝術的追求,它重在突出自然,和諧環境。原生態藝術設計最早出現于民間,由于各地風土人情、文化習俗、地理氣候的差異,其產生的生態藝術也是千姿百態,各具風格。無論生態藝術的形狀、風格如何多變,它必定是與周圍環境相互融洽的,只有與自然和諧,公共藝術才能展現自身的美。在現實生活中從不缺乏這種實例,如我國首都的奧林匹克公園,它的中間部分設計了一個下沉廣場。這個廣場主要用來展示我國特色文化,若把某個部分進行特別展示,這種展示方法不僅無法傳揚我國的特色文化,反而會讓作品顯得突兀,其主要原因是作品與環境之間不和諧。從上述實例分析,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公共藝術作品創作的前提都是與環境融洽,只有融洽才能被大眾和環境所接受。其次,作品本身蘊藏的文化、意義和價值是吸引觀眾的手段,只有具有意義和價值的作品才會在公共場合保存較長的時間,但前提是與環境和諧。漢字是我國特有的符號,它本身具有的結構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都讓人回味無窮,將這些特點融入到公共設計當中是一項不錯的創意,不僅改變了公共場合的美觀程度,還傳播了我國的漢字文化。原生態藝術設計理念重在突出人、自然和文化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看重的是藝術中所包含的文化價值以及傳播的效果,藝術只是一種表現形式,這種形式是為了改變觀眾的視覺,讓藝術的存在更有意義。比如說“深圳人的一天”,這就是一種公共藝術活動,本次活動的宗旨是藝術來自群眾,從廣大的民眾中獲取藝術作品,這不僅增加了活動的感染力,也豐富了參賽作品的風格特色,不再只是單一的由藝術家創作,其思想、文化和價值都來源于市民,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極大地滿足了市民的心理需求。

三、原生態理念對現代公共藝術設計的啟示

公共藝術可從側面反映出人們對生活、對環境的看法,加上現代技術的協助,讓公共藝術的形式逐漸走向多樣化。公共藝術設計中可融入文化、歷史和地方特色,讓藝術的表現形式多樣,突出公共藝術的主題思想,讓作品與現實環境相符合,把理想藝術轉化成生活藝術,讓生活藝術中帶有古香古韻,讓城市的整體環境更加和諧,文化更加豐富。面對發展如此迅速的社會,若一味地用歷史來塑造藝術,恐會讓人生厭,因此,我們需要學會用時尚現代的藝術語言來闡述歷史文化,加深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發揚,呼吁人們在關注生態環境的同時,增加城市公共藝術的感染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