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信貸市場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9 09:11: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銀行信貸市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歐盟銀行信貸市場探究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運用協整檢驗方法就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即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行計量分析,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實際進程進行經驗檢驗。結果表明,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有關政策具有積極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歐洲經濟一體化取得的巨大進展,集中體現在歐洲單一市場的建立和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建設進程上。由于銀行業在歐盟金融市場以及整個經濟中的關鍵地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在這兩個進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國內外有關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經驗檢驗。本文運用經濟計量分析的協整檢驗方法,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實際進程進行經驗檢驗。
一、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政策
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標志是1986年歐共體通過的《單一歐洲法案》的提出。在這份法案中,歐共體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的目標,在這個市場內,實現產品、人員、服務和資本的完全流動。在《單一歐洲法案》框架下,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成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重點,而且隨著德洛爾報告的和《歐洲聯盟條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實施,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又成為推動歐洲向經濟貨幣聯盟邁進的關鍵動力。
《單一歐洲法案》只是明確了歐共體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方向性目標,具體的政策表現為歐共體理事會的指導性意見”。
早在1977年,歐共體委員會就了《第一號銀行指導意見》,其核心條款是允許外國銀行在符合東道國法規的前提下設立分支機構。它事實上打開了成員國銀行在共同體其他成員國設立分支機構的大門,具有重大的普遍性意義。但是,由于各國的立法差異并沒有得到消除,因此《第一號銀行指導意見》并沒有導致任何重大的跨國銀行活動。真正標志著歐洲銀行業和金融服務業走向單一市場的是1989年歐共體理事會的《第二號銀行指導意見》(Directive89/646/EEC),經過修訂,1993年各成員國將其轉化為本國的法律加以正式實施。這份立法涉及歐洲銀行業金融服務和跨國活動的各個方面,具有十分廣泛的內容,其核心是置于共同監管規則下的單一許可原則和母國控制原則。根據這兩項原則,任何一個成員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只要在本國獲得了營業許可,就可以在其他成員國開設分行,不用事先征得接納國的許可,其業務也只受母國監管機構的監督,而不受東道國的監督和管制。單一許可原則和母國控制原則對銀行業跨國經營的便利性不言而喻,銀行不再需要為了申請在國外開立分支機構的資格而花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其經營活動也只由本國的監管機構監督,這樣就避免了成員國之間由于監管規則不同造成的麻煩。另外,這兩項原則也為歐盟各國提供了一個監管框架,這個框架有助于降低對歐盟各國之間進行協調的成本,并減少歐盟各國的監管負擔,同時也限制了潛在的各國監管者的偏見。1986—1992年間,歐共體理事會還制定了8個附加的指導意見,分別對銀行業監管、資本金要求、償債能力標準、洗錢活動、信貸風險、年報的要求和銀行并購重組各個方面做出具體的規定。
歐盟銀行信貸市場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運用協整檢驗方法就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即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行計量分析,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實際進程進行經驗檢驗。結果表明,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有關政策具有積極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歐洲經濟一體化取得的巨大進展,集中體現在歐洲單一市場的建立和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建設進程上。由于銀行業在歐盟金融市場以及整個經濟中的關鍵地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在這兩個進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國內外有關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經驗檢驗。本文運用經濟計量分析的協整檢驗方法,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實際進程進行經驗檢驗。
一、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政策
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標志是1986年歐共體通過的《單一歐洲法案》的提出。在這份法案中,歐共體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的目標,在這個市場內,實現產品、人員、服務和資本的完全流動。在《單一歐洲法案》框架下,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成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重點,而且隨著德洛爾報告的和《歐洲聯盟條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實施,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又成為推動歐洲向經濟貨幣聯盟邁進的關鍵動力。
《單一歐洲法案》只是明確了歐共體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方向性目標,具體的政策表現為歐共體理事會的指導性意見”。
早在1977年,歐共體委員會就了《第一號銀行指導意見》,其核心條款是允許外國銀行在符合東道國法規的前提下設立分支機構。它事實上打開了成員國銀行在共同體其他成員國設立分支機構的大門,具有重大的普遍性意義。但是,由于各國的立法差異并沒有得到消除,因此《第一號銀行指導意見》并沒有導致任何重大的跨國銀行活動。真正標志著歐洲銀行業和金融服務業走向單一市場的是1989年歐共體理事會的《第二號銀行指導意見》(Directive89/646/EEC),經過修訂,1993年各成員國將其轉化為本國的法律加以正式實施。這份立法涉及歐洲銀行業金融服務和跨國活動的各個方面,具有十分廣泛的內容,其核心是置于共同監管規則下的單一許可原則和母國控制原則。根據這兩項原則,任何一個成員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只要在本國獲得了營業許可,就可以在其他成員國開設分行,不用事先征得接納國的許可,其業務也只受母國監管機構的監督,而不受東道國的監督和管制。單一許可原則和母國控制原則對銀行業跨國經營的便利性不言而喻,銀行不再需要為了申請在國外開立分支機構的資格而花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其經營活動也只由本國的監管機構監督,這樣就避免了成員國之間由于監管規則不同造成的麻煩。另外,這兩項原則也為歐盟各國提供了一個監管框架,這個框架有助于降低對歐盟各國之間進行協調的成本,并減少歐盟各國的監管負擔,同時也限制了潛在的各國監管者的偏見。1986—1992年間,歐共體理事會還制定了8個附加的指導意見,分別對銀行業監管、資本金要求、償債能力標準、洗錢活動、信貸風險、年報的要求和銀行并購重組各個方面做出具體的規定。
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運用協整檢驗方法就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即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行計量分析,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實際進程進行經驗檢驗。結果表明,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有關政策具有積極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歐洲經濟一體化取得的巨大進展,集中體現在歐洲單一市場的建立和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建設進程上。由于銀行業在歐盟金融市場以及整個經濟中的關鍵地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在這兩個進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國內外有關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經驗檢驗。本文運用經濟計量分析的協整檢驗方法,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實際進程進行經驗檢驗。
一、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政策
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標志是1986年歐共體通過的《單一歐洲法案》的提出。在這份法案中,歐共體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的目標,在這個市場內,實現產品、人員、服務和資本的完全流動。在《單一歐洲法案》框架下,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成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重點,而且隨著德洛爾報告的和《歐洲聯盟條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實施,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又成為推動歐洲向經濟貨幣聯盟邁進的關鍵動力。
《單一歐洲法案》只是明確了歐共體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方向性目標,具體的政策表現為歐共體理事會的指導性意見”。
早在1977年,歐共體委員會就了《第一號銀行指導意見》,其核心條款是允許外國銀行在符合東道國法規的前提下設立分支機構。它事實上打開了成員國銀行在共同體其他成員國設立分支機構的大門,具有重大的普遍性意義。但是,由于各國的立法差異并沒有得到消除,因此《第一號銀行指導意見》并沒有導致任何重大的跨國銀行活動。真正標志著歐洲銀行業和金融服務業走向單一市場的是1989年歐共體理事會的《第二號銀行指導意見》(Directive89/646/EEC),經過修訂,1993年各成員國將其轉化為本國的法律加以正式實施。這份立法涉及歐洲銀行業金融服務和跨國活動的各個方面,具有十分廣泛的內容,其核心是置于共同監管規則下的單一許可原則和母國控制原則。根據這兩項原則,任何一個成員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只要在本國獲得了營業許可,就可以在其他成員國開設分行,不用事先征得接納國的許可,其業務也只受母國監管機構的監督,而不受東道國的監督和管制。單一許可原則和母國控制原則對銀行業跨國經營的便利性不言而喻,銀行不再需要為了申請在國外開立分支機構的資格而花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其經營活動也只由本國的監管機構監督,這樣就避免了成員國之間由于監管規則不同造成的麻煩。另外,這兩項原則也為歐盟各國提供了一個監管框架,這個框架有助于降低對歐盟各國之間進行協調的成本,并減少歐盟各國的監管負擔,同時也限制了潛在的各國監管者的偏見。1986—1992年間,歐共體理事會還制定了8個附加的指導意見,分別對銀行業監管、資本金要求、償債能力標準、洗錢活動、信貸風險、年報的要求和銀行并購重組各個方面做出具體的規定。
歐盟銀行信貸市場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運用協整檢驗方法就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即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行計量分析,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實際進程進行經驗檢驗。結果表明,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有關政策具有積極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歐洲經濟一體化取得的巨大進展,集中體現在歐洲單一市場的建立和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建設進程上。由于銀行業在歐盟金融市場以及整個經濟中的關鍵地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在這兩個進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國內外有關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經驗檢驗。本文運用經濟計量分析的協整檢驗方法,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實際進程進行經驗檢驗。
一、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政策
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標志是1986年歐共體通過的《單一歐洲法案》的提出。在這份法案中,歐共體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的目標,在這個市場內,實現產品、人員、服務和資本的完全流動。在《單一歐洲法案》框架下,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成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重點,而且隨著德洛爾報告的和《歐洲聯盟條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實施,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又成為推動歐洲向經濟貨幣聯盟邁進的關鍵動力。
《單一歐洲法案》只是明確了歐共體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方向性目標,具體的政策表現為歐共體理事會的指導性意見”。
早在1977年,歐共體委員會就了《第一號銀行指導意見》,其核心條款是允許外國銀行在符合東道國法規的前提下設立分支機構。它事實上打開了成員國銀行在共同體其他成員國設立分支機構的大門,具有重大的普遍性意義。但是,由于各國的立法差異并沒有得到消除,因此《第一號銀行指導意見》并沒有導致任何重大的跨國銀行活動。真正標志著歐洲銀行業和金融服務業走向單一市場的是1989年歐共體理事會的《第二號銀行指導意見》(Directive89/646/EEC),經過修訂,1993年各成員國將其轉化為本國的法律加以正式實施。這份立法涉及歐洲銀行業金融服務和跨國活動的各個方面,具有十分廣泛的內容,其核心是置于共同監管規則下的單一許可原則和母國控制原則。根據這兩項原則,任何一個成員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只要在本國獲得了營業許可,就可以在其他成員國開設分行,不用事先征得接納國的許可,其業務也只受母國監管機構的監督,而不受東道國的監督和管制。單一許可原則和母國控制原則對銀行業跨國經營的便利性不言而喻,銀行不再需要為了申請在國外開立分支機構的資格而花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其經營活動也只由本國的監管機構監督,這樣就避免了成員國之間由于監管規則不同造成的麻煩。另外,這兩項原則也為歐盟各國提供了一個監管框架,這個框架有助于降低對歐盟各國之間進行協調的成本,并減少歐盟各國的監管負擔,同時也限制了潛在的各國監管者的偏見。1986—1992年間,歐共體理事會還制定了8個附加的指導意見,分別對銀行業監管、資本金要求、償債能力標準、洗錢活動、信貸風險、年報的要求和銀行并購重組各個方面做出具體的規定。
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運用協整檢驗方法就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即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行計量分析,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實際進程進行經驗檢驗。結果表明,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有關政策具有積極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歐洲經濟一體化取得的巨大進展,集中體現在歐洲單一市場的建立和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建設進程上。由于銀行業在歐盟金融市場以及整個經濟中的關鍵地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在這兩個進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國內外有關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經驗檢驗。本文運用經濟計量分析的協整檢驗方法,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實際進程進行經驗檢驗。
一、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政策
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標志是1986年歐共體通過的《單一歐洲法案》的提出。在這份法案中,歐共體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的目標,在這個市場內,實現產品、人員、服務和資本的完全流動。在《單一歐洲法案》框架下,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成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重點,而且隨著德洛爾報告的和《歐洲聯盟條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實施,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又成為推動歐洲向經濟貨幣聯盟邁進的關鍵動力。
《單一歐洲法案》只是明確了歐共體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方向性目標,具體的政策表現為歐共體理事會的指導性意見”。
早在1977年,歐共體委員會就了《第一號銀行指導意見》,其核心條款是允許外國銀行在符合東道國法規的前提下設立分支機構。它事實上打開了成員國銀行在共同體其他成員國設立分支機構的大門,具有重大的普遍性意義。但是,由于各國的立法差異并沒有得到消除,因此《第一號銀行指導意見》并沒有導致任何重大的跨國銀行活動。真正標志著歐洲銀行業和金融服務業走向單一市場的是1989年歐共體理事會的《第二號銀行指導意見》(Directive89/646/EEC),經過修訂,1993年各成員國將其轉化為本國的法律加以正式實施。這份立法涉及歐洲銀行業金融服務和跨國活動的各個方面,具有十分廣泛的內容,其核心是置于共同監管規則下的單一許可原則和母國控制原則。根據這兩項原則,任何一個成員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只要在本國獲得了營業許可,就可以在其他成員國開設分行,不用事先征得接納國的許可,其業務也只受母國監管機構的監督,而不受東道國的監督和管制。單一許可原則和母國控制原則對銀行業跨國經營的便利性不言而喻,銀行不再需要為了申請在國外開立分支機構的資格而花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其經營活動也只由本國的監管機構監督,這樣就避免了成員國之間由于監管規則不同造成的麻煩。另外,這兩項原則也為歐盟各國提供了一個監管框架,這個框架有助于降低對歐盟各國之間進行協調的成本,并減少歐盟各國的監管負擔,同時也限制了潛在的各國監管者的偏見。1986—1992年間,歐共體理事會還制定了8個附加的指導意見,分別對銀行業監管、資本金要求、償債能力標準、洗錢活動、信貸風險、年報的要求和銀行并購重組各個方面做出具體的規定。
協整計量分析歐盟銀行信貸市場發展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政策;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經驗檢驗;簡要結論三個方面過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允許外國銀行在符合東道國法規的前提下設立分支機構、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立法要求、假設和數據:經驗檢驗主要是針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模型的分析框架:協整檢驗的一般分析框架;存在結構性突變的協整檢驗、模型檢驗結果:貸款利率和利差的趨勢;利率和利差的單位根檢驗;銀行信貸市場以及貨幣市場的協整檢驗、地區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和全球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內容提要:本文運用協整檢驗方法就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即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行計量分析,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實際進程進行經驗檢驗。結果表明,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有關政策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歐洲經濟一體化取得的巨大進展,集中體現在歐洲單一市場的建立和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建設進程上。由于銀行業在歐盟金融市場以及整個經濟中的關鍵地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在這兩個進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國內外有關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經驗檢驗。本文運用經濟計量分析的協整檢驗方法,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實際進程進行經驗檢驗。
一、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政策
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標志是1986年歐共體通過的《單一歐洲法案》的提出。在這份法案中,歐共體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的目標,在這個市場內,實現產品、人員、服務和資本的完全流動。在《單一歐洲法案》框架下,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成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重點,而且隨著德洛爾報告的和《歐洲聯盟條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實施,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又成為推動歐洲向經濟貨幣聯盟邁進的關鍵動力。
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運用協整檢驗方法就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即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行計量分析,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實際進程進行經驗檢驗。結果表明,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有關政策具有積極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歐洲經濟一體化取得的巨大進展,集中體現在歐洲單一市場的建立和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建設進程上。由于銀行業在歐盟金融市場以及整個經濟中的關鍵地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在這兩個進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國內外有關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經驗檢驗。本文運用經濟計量分析的協整檢驗方法,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實際進程進行經驗檢驗。
一、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政策
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標志是1986年歐共體通過的《單一歐洲法案》的提出。在這份法案中,歐共體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的目標,在這個市場內,實現產品、人員、服務和資本的完全流動。在《單一歐洲法案》框架下,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成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重點,而且隨著德洛爾報告的和《歐洲聯盟條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實施,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又成為推動歐洲向經濟貨幣聯盟邁進的關鍵動力。
《單一歐洲法案》只是明確了歐共體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方向性目標,具體的政策表現為歐共體理事會的指導性意見”。
早在1977年,歐共體委員會就了《第一號銀行指導意見》,其核心條款是允許外國銀行在符合東道國法規的前提下設立分支機構。它事實上打開了成員國銀行在共同體其他成員國設立分支機構的大門,具有重大的普遍性意義。但是,由于各國的立法差異并沒有得到消除,因此《第一號銀行指導意見》并沒有導致任何重大的跨國銀行活動。真正標志著歐洲銀行業和金融服務業走向單一市場的是1989年歐共體理事會的《第二號銀行指導意見》(Directive89/646/EEC),經過修訂,1993年各成員國將其轉化為本國的法律加以正式實施。這份立法涉及歐洲銀行業金融服務和跨國活動的各個方面,具有十分廣泛的內容,其核心是置于共同監管規則下的單一許可原則和母國控制原則。根據這兩項原則,任何一個成員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只要在本國獲得了營業許可,就可以在其他成員國開設分行,不用事先征得接納國的許可,其業務也只受母國監管機構的監督,而不受東道國的監督和管制。單一許可原則和母國控制原則對銀行業跨國經營的便利性不言而喻,銀行不再需要為了申請在國外開立分支機構的資格而花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其經營活動也只由本國的監管機構監督,這樣就避免了成員國之間由于監管規則不同造成的麻煩。另外,這兩項原則也為歐盟各國提供了一個監管框架,這個框架有助于降低對歐盟各國之間進行協調的成本,并減少歐盟各國的監管負擔,同時也限制了潛在的各國監管者的偏見。1986—1992年間,歐共體理事會還制定了8個附加的指導意見,分別對銀行業監管、資本金要求、償債能力標準、洗錢活動、信貸風險、年報的要求和銀行并購重組各個方面做出具體的規定。
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機理及路徑研究
信貸配給與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缺失
在信息完全對稱狀態下,因商業銀行能夠準確觀測到貸款風險,抑制了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商業銀行通過利率調控可以實現信貸資金出清的目標,使商業銀行的資金投放意愿呈現單調遞增態勢,即貸款利率越高,商業銀行放貸意愿越強。然而,在信息不對稱狀態下,因商業銀行無法準確觀測到貸款風險,貸款利率必須控制在優質企業可以接受的適度范圍內。因為,一旦貸款利率超越該范圍,一方面,大量優質企業就會退出信貸市場,逆向選擇就會發生;另一方面,借款企業因無法承擔高利率成本而促發高風險博弈行為,道德風險就會發生。此時,商業銀行無法通過利率調控來實現資金出清目標,因為,一旦貸款利率超越適度范圍,隨著貸款利率的提升,會加劇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導致商業銀行的預期收益下降。顯然,商業銀行預期收益不再是單調遞增態勢,而是呈現“拋物線型”態勢。商業銀行基于收益最大化原則,將最優貸款利率定位于預期收益最大值所對應的利率位置,而該利率明顯低于瓦爾拉斯均衡狀態所對應的利率水平,導致信用等級不足的中小企業群體被排除在信貸之外,信貸配給發生。信貸配給的生成如圖1所示。在圖1中,D(i)、S(i)分別為信貸資金的需求曲線與供應曲線,Q點為S(i)與D(i)的交點,即Q點為瓦爾拉斯均衡點,瓦爾拉斯均衡點所對應的均衡利率為iQ,A點為商業銀行預期收益最大化的決策位置,利率i*為預期收益最大化所對應的最優貸款利率。假如,商業銀行將貸款利率確定在均衡點Q所對應的iQ利率水平,則可實現信貸市場供求的均衡狀態,此時,D(iQ)-S(iQ)=MQ。但是,商業銀行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標,在其利益最大化狀態A點所對應的最優貸款利率i*位置實施放貸,此時,商業銀行貸款資金的投放量為MA=S(i*),而信貸市場資金需求量(B點所對應的資金規模)為MB=D(i*),從圖上不難看出,商業銀行將最優貸款利率i*作為放貸決策點,因i*位置所對應的資金供求規模失衡,即MA<MB,導致信貸市場規模為ΔM的信貸需求無法得以滿足,從而引發信貸配給問題。顯然,變量ΔM形象地刻畫了信貸配給程度,其中:ΔM=MB-MA=D(i*)-S(i*)。在圖2中,縱坐標M與橫坐標C分別代表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發放規模與貸款企業的平均信用等級水平,M(C)代表依賴于借款企業平均信用等級水平的商業銀行信貸資金投放曲線,為一單調遞增曲線,即:dM(C)dC>0,這是由于商業銀行的放貸意愿與借款企業的平均信用等級水平呈正相關關系。在信息完全對稱狀態下,因商業銀行具有準確識別借款企業信用風險的能力,將借款企業的平均信用等級水平設定在C1位置,即可實現信貸資金的市場出清目標,此時,商業銀行所發放的信貸資金規模為M(C1)。但是,在信息不對稱情形下,商業銀行無法準確觀測到借款企業的信用等級水平,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的發生將成為“常態”。商業銀行清楚地知道,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將促使部分“劣質”企業進入信貸行列,這將導致企業借款的平均信用等級水平受到稀釋而出現下降,出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考慮,商業銀行將企業借款的平均信用等級水平下調至C2位置,此時,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發放規模由M(C1)下調為M(C2),其中:ΔM=M(C1)-M(C2)。可見,信貸配給引發商業銀行理性下調信貸市場的資金投放規模,使信貸市場形成ΔM規模的資金供求缺口,導致部分企業的資金需求無法通過信貸市場得以滿足,而無法通過信貸市場獲得資金支持的借款企業只能是那些信用等級水平較低的中小企業群體。因為,國有企業等大型企業因其強有力的資產實力和市場規模優勢,往往具有較高的信用等級水平,成為商業銀行優先放貸的借款群體。此外,商業銀行信貸資金規模的下調,使ΔM規模的信貸資金無法通過市場化方式出清,出于資金持有成本的考慮,商業銀行將實施信貸配給機制,將ΔM規模的信貸資金通過非市場化方式低成本的配給國有企業等大型企業,這些低成本資金將被國有企業等大型企業運用于邊際收益較低的領域,導致ΔM規模的信貸資金被低效運用。由此可見,在信貸配給機制下,商業銀行將部分信貸資金低成本地配給處于信貸融資過度狀態的國有企業等大型企業,使這些低成本信貸資金被國有企業等大型企業低效運用,而處于高邊際收益行業的中小企業卻因無法獲得信貸支持而失去規模發展的機會,從而引發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的缺失。對此,必須通過金融創新機制對信貸資金配置效率加以改進。
銀保協作與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改進
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促使信貸配給機制形成,信貸配給機制導致商業銀行預期收益呈現“拋物線型”的分布規律,基于利益最大化動機,商業銀行將依據預期收益分布來實施信貸投放決策,從而引發商業銀行信貸資金投放軌跡發生調整,使商業銀行放貸曲線從原有的“單調遞增”態勢調整為“拋物線型”的“先增后減”態勢,而商業銀行資金投放軌跡的改變,使信貸市場的瓦爾拉斯均衡點發生轉移,從而降低了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給效率,對此必須加以治理。本研究認為,構建銀保信貸協作機制(簡稱“銀保協作機制”),充分發揮擔保機構對于借款企業信息的地域性優勢,可以有效緩解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有利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管控,從而促使商業銀行將信貸資金投放于邊際收益較高行業的優質中小企業群體,不僅可以最大程度地滿足優質中小企業的信貸需求,而且有利于改進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配置效率。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的過程,就是信貸市場資金供求缺口逐步遞減的過程,直至達到信貸市場資金供求的瓦爾拉斯均衡狀態。資金供求缺口的存在,使部分借款企業的融資需求無法得以滿足,從而閑置了一定規模的資金需求,這就等于信貸市場耗散了一定規模的資金效用,因此,商業銀行實現信貸資金均衡配置的過程,就是信貸市場資金效用耗散的過程。“耗散”來源于物理學科中的熱力學理論,具有“資源浪費”之意。為深入分析,本研究將物理學科中的熵耗散理論引入到金融學領域,以此來拓展和深化現代金融理論。我們以熵的大小來計量信貸市場資金效用的規模,簡稱為“資金效用熵”。設曲線Md=Md(i)與MS=MS(i)分別表示資金的需求曲線與供應曲線,X為信貸市場的瓦爾拉斯均衡位置(兩曲線交點),iX為資金供求的瓦爾拉斯均衡位置X所對應的均衡利率水平,S(iX)為均衡狀態所對應的資金效用熵,則資金效用熵的定義為:S(iX)=∫ix0[Md(i)-MS(i)]di。此外,本研究給出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的評價原則:在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均衡狀態下,資金效用熵耗散規模越大,信貸資金配置效率就越低;資金效用熵耗散規模越小,信貸資金配置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實現信貸資金配置均衡狀態時,信貸市場耗散的資金效用熵規模越小,則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就越高。在圖3中,Ld為資金需求曲線,呈現單調遞減態勢,說明借款企業的資金需求與貸款利率呈現負相關性。在信息完全對稱狀態下,資金供應曲線LS應為單調遞增曲線,此時,B點為資金供求的瓦爾拉斯均衡位置,iB為均衡位置B點所對應的均衡利率水平。依據上述給出的資金效用熵定義,可得到均衡點B的資金效用熵S(iB),結合數學分析中的定積分理論,可知S(iB)的數值規模應等于S△OBD(三角形OBD的面積)。但是,在信息不對稱狀態下,資金供應曲線將是LS與L''''S兩部分組成的折線O-A-C,呈現“先增后減”態勢,此時,C點為資金供求的瓦爾拉斯均衡位置,iC為均衡位置B點所對應的均衡利率水平。于是,依據資金效用熵定義,即可得到均衡點C的資金效用熵S(iC),其數值規模應等于四邊形OACD的面積。通過上述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信息完全對稱下,商業銀行實現信貸資金配置均衡狀態時,信貸市場耗散的資金效用熵為S(iB)的數值規模,而在信息不對稱下,商業銀行實現信貸資金配置均衡狀態時,信貸市場耗散的資金效用熵規模為S(iC)。不難看出,S(iC)>S(iB),且S(iC)-S(iB)=S△ABC,也就是說,信息不對稱引發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均衡狀態由B點向C點轉移,導致信貸市場多耗散了數值規模為S△ABC(三角形ABC的面積)的資金效用熵,造成了信貸市場資金效用熵的較大浪費。然而,在銀保協作型信貸模式下,通過銀保協作機制,可以很好地緩解商業銀行與借款企業之間的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此外,銀保協作機制所具有的貸款風險“雙重防火墻”功能,將有利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管控,這些都將誘使商業銀行提升市場出清資金的規模與意愿,以降低信貸配給的幅度,導致資金供應曲線上移,從原來的L''''S上移到L″S,此時,商業銀行的資金供應曲線將是由LS與L″S兩部分組成的折線O-E-F,呈現“先增后減”態勢,F點為資金供求的瓦爾拉斯均衡位置,iF為均衡位置F點所對應的均衡利率水平。于是,依據資金效用熵定義,即可得到均衡點F的資金效用熵S(iF),其數值規模應等于四邊形OEFD的面積。由圖可知,S(iF)<S(iC),且S(iC)-S(iF)=S陰影部分(四邊形ACEF的面積),也就是說,銀保協作機制促使資金供應曲線上移,引發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均衡狀態由C點向F點轉移,使借款企業減少了數值規模為S陰影部分(四邊形ACEF的面積)的資金效用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貸市場資金效用熵的耗散程度。依據上述提出的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評價原則,即可得出如下結論:在銀保協作型信貸模式下,銀保協作機制的建立,使商業銀行在實現信貸資金配置均衡狀態的過程中,信貸市場耗散的資金效用熵出現了大幅度下降,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改進了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配置效率。本研究認為,應從銀保協作視角來設計路徑,以此來改進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
1.建立銀保信用風險分擔機制。信貸配給將導致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缺失,而信貸配給的形成正是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控制的結果,為此,建立銀保信用風險分擔機制,就是為商業銀行分擔信用風險,提升商業銀行的放貸意愿,以此改進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配置效率。此外,銀保信用風險分擔機制不僅要強化擔保機構對于借款企業信用風險的承擔能力,同時,還要注重來自于借款企業的信用風險在銀保之間的科學化配置問題,一旦上述條件不能同時滿足,則將影響到銀保信用風險分擔機制的功能,從而影響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的改進程度。2.建立銀保信用信息共享機制。銀企信息不對稱,是造成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方面,擔保機構具有地域優勢及信息成本優勢,這是原定位于國有企業等大型企業信貸投放的商業銀行所不具有的優勢,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建立銀保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就是為了利用擔保機構對于借款企業信用信息的地域及成本優勢,為商業銀行降低自身的逆向選擇操作及防范借款企業的道德風險提供了重要依據,有利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管控,從而有利于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的改進。3.建立銀保貸款協同運作機制。銀保協作的優勢之一在于實現來自于借款企業的信用風險在銀保信貸體系的內部化配置。銀保信貸體系在貸款運作過程中,必須經過擔保機構的擔保審核流程與商業銀行的貸款審核流程,然而,因銀保自身內部的委托機制及銀保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將誘使銀保體系的經理人因高風險博弈而促發道德風險,導致貸款運作過程中存在違規擔保、違規放貸等行為,成為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潛在隱患”。因此,建立銀保貸款協同運作機制,就是要消除銀保自身內部及銀保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規避貸款運作過程中道德風險的發生,有利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管控及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的改進。4.建立銀保風險協作管理機制。銀保協作的另一優勢在于實現信用風險的“雙重防火墻”功能。銀保信貸體系在發放貸款之后,必須實施對借款企業的貸款資金進行跟蹤與監管,因借款企業為銀保信用風險的共同來源體,銀保信貸體系應建立銀保風險協作管理機制,對來自借款企業的信用風險實施雙重管理,并建立信用風險的雙重預警系統,一旦銀保信貸體系的某一方監測到來自借款企業的信用風險預警信號,發現預警信號的一方可及時將預警信號傳遞給另一方,以便對借款企業的信用風險進行協作性管理。因此,建立銀保風險協作管理機制,為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有效管控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有利于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的改進。5.建立銀保金融生態優化機制。社會整體信用狀況、社會征信體系的完備性、法律法規的完備性等金融生態因素,對銀保信貸體系的放貸活動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社會整體信用狀況不足,將引發商業銀行的逆向選擇操作及借款企業的道德風險,成為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發生的潛在因素;另一方面,法律法規的非完備性,導致無法通過法律法規來加大對經理層的懲治力度,從而無法對銀保經理人的道德風險行為形成有效約束,不利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管控。因此,建立銀保金融生態優化機制,有利于為銀保信貸體系的順利運作提供重要的環境保障。
本文作者:顧海峰工作單位:東華大學
商業銀行信貸營銷風險及防范對策
摘要:在銀行的經營過程中,信貸營銷是最重要的工作。只有盡可能的減少信貸營銷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才能確保信貸營銷工作水平不斷提高,促進銀行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基層商業銀行,必須更加重視信貸營銷風險的防范工作,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有利的位置。本文將對基層商業銀行信貸營銷現狀進行分析,探討信貸營銷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并提出防范對策,為基層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
關鍵詞:基層商業銀行;信貸營銷;風險;防范對策
信貸營銷是銀行在選擇特定的目標市場,通過有效的營銷手段,對客戶進行優質的信貸服務,并為其提供適合的信貸產品,保證他們獲得更高經濟效益的工作。近幾年,商業銀行在運營過程中需要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所有的基層商業銀行都在以提高經營效益為目的,不斷的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投入大量的精力進行信貸營銷。但是,在進行信貸營銷的過程中,一定會存在來自操作或管理方面的風險。只有采取正確的防范對策,才能有效的降低這些風險對信貸營銷工作的影響,促進信貸營銷水平的提高。
一、基層商業銀行信貸營銷過程中存在的風險
(一)營銷目標短期化,銀行貸款質量偏低。在一些銀行的信貸營銷過程中,存在大量的短期行為,一些基層銀行在營銷中過度重視貸款規模的提高,以提高自身在信貸市場中的份額,在重視發放貸款的同時卻忽略了營銷工作的管理。這種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放寬信貸條件,加大信貸風險。一些銀行為了爭取一些小型企業的信貸業務,會采用先批準貸款,后辦理手續的方法。第二,優惠條件發放過于隨意,降低了抵押擔保條件。在某項貸款額過高時,如果原有的貸款方式需要70%的抵押擔保,為了給予貸款方優惠條件,就會降低這一擔保條件,將其調整到50%以下。第三,通過降低抵押條件的方式進行冒險貸款。隨著汽車信貸市場的發展,大多數銀行開始瞄準其中的機遇,推行用汽車做抵押的貸款,一些貸款產品甚至取消了保險擔保。而隨著我國汽車價格的不斷下降,銀行將會面臨這些抵押物貶值的風險。所以,發展這類的貸款業務,具有較大的潛在風險。(二)營銷措施同質化嚴重,無法獲得更高的利潤。在市場競爭日漸激烈的同時,不同銀行的信貸營銷手段與推出的相關產品出現了嚴重同質化的現象,彼此互相模仿,很難創造出差異性的優勢。這種同質化主要體現在銀行的信貸營銷競爭中沒有獨特的手段,沒有對營銷策略進行差異化的部署,而是簡單的通過打價格戰的方式來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導致銀行通過信貸營銷獲取的利潤無法進一步提高。(三)信貸市場的形式過于單一,規模發展有限。在我國的買方市場出現后,各個商業銀行在信貸營銷市場中的競爭更加激烈。在全力爭奪現有的信貸市場與尋求消費者潛在需求兩種方式中,大部分商業銀行通常選擇爭奪已有的信貸市場。一些銀行為了獲得新的客戶,以獲取更高的市場份額,正在不斷的放松對借款人與抵押物的評估要求。這種狀態造成貸款產品的銷量在各個銀行間出現此消彼長的現象,而信貸市場的規模則并沒有隨著金融總量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存在較大的風險性。(四)信貸營銷團隊綜合素質低下,制約了信貸業務的發展。在目前的銀行體系中,對信貸營銷人員的資格進行管理的體系發展較慢,無法保證信貸營銷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夠符合營銷工作的要求。這個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不同銀行的信貸營銷團隊素質存在較大的差異,目前擁有的營銷工作人員無法滿足信貸營銷對于人員素質的要求。第二,信貸營銷工作人員的素質無法適應信貸業務的快速發展,例如,一些銀行的信貸營銷工作人員缺乏金融工具、金融創新以及金融衍生品的相關知識,但基層商業銀行沒有足夠的學習機會,造成這些人員不能快速適應信貸市場變化的狀態。第三,信貸營銷工作人員的資格獲得仍未形成統一的方法,無法對營銷人員的業務水平進行準確的評價。
二、基層商業銀行信貸營銷風險的防范對策
信貸管理理論問題論文
摘要:本文根據和銀行信貸管理實踐提出的,了銀行信貸管理和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介和市場的相互關系。提出銀行信貸管理制度建設應當實行“信貸營銷制度”和“風險處置制度”并舉的戰略。在討論銀行信貸管理改革實踐經驗基礎上,探討了后轉軌時期銀行信貸管理創新發展的方向和指導思想,以及應當確立的十個觀點。
在經濟生活中,不論是還是居民都與銀行要發生往來關系,把錢存入銀行既能生息又安全,缺錢要找銀行借錢,以應周轉之需,許多經濟往來中的銀錢交割收付,也要通過銀行辦理匯兌和結算。銀行通過經營存款、貸款和支付結算業務獲取收益,實現利潤目標,并在社會資金循環周轉中執行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職能,發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交易費用,促進經濟發展和國民福利增長的作用。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易方式多樣化,市場體系不斷延伸,銀行業務品種增加,服務范圍不斷擴大,推動著學科的發展和深化。20世紀50年代以來《商業銀行經營管》、《金融市場學》、《證券投資學》相繼形成獨立的領域。通訊技術和機的發展及其廣泛,銀行業務管理手段的現代化迅速提高,有力地推動著銀行功能的發展和業務范圍的擴大,《銀行信貸管理》作為一門專業課程與金融專業的許多課程的邊界越來越難于劃分清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織狀態,即便是銀行信貸管理的理論、和也變得復雜起來,“一張企業資產負債表起家”的知識結構不夠用了,現代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已經取代了“拿起算盤放下筆”的手工操作。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是不是能取代銀行信貸管理,商業銀行是不是21世紀的恐龍?直接融資能否代替間接融資?銀行信貸管理要實行何種發展戰略?怎樣評價金融改革績效?銀行信貸管理需要如何、從何創新發展?等等,就成為銀行信貸管理面對的并且需要作出回答的問題。
一、銀行信貸管理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關系問題
商業銀行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和從事其他中間業務的盈利性金融企業。它的基本特征是:信用中介、創造存款貨幣、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是研究銀行自身資產負債配置的“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目標為對象,以資產負債管理、計劃和決策管理、市場營銷管理、財務管理的理論、體制、機制和業務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學科。風險管理在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貫穿于“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目標的全過程。
信貸資金是商業銀行以信用方式籌集和分配的資金。信貸資金來源主要是各種存款、金融債券發行、借入資金和自身積累資金。信貸資金運用主要是對各部門、各企業和個人發放的貸款、證券投資等。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是研究銀行與企業部門、居民部門之間借貸關系的管理理論、體制、機制和業務技術的學問。雖然信貸業務作為商業銀行的基本業務,信貸管理屬于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范疇,但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研究的對象是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而銀行信貸管理是研究銀行與企業、居民的信貸關系,重在發現市場、研制產品、營銷貸款、創造收益,切入點是企業、居民的資金循環、融資結構、財務收支,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對象和內容相比具有獨立性,兩者雖有相聯系的一面,更有重要的區別,信貸管理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仍然是兩個獨立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