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8 14:38: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盈余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盈余管理探析論文

一、盈余管理的涵義盈余管理是目前國外經濟學和會計學廣泛研究的課題。對盈余管理的概念會計學界存在著諸多不同意見。從以下兩個權威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義。一是美國會計學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認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另一是美國會計學家凱瑟琳。雪珀(KathehneSchipPer)認為,盈余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據以上兩個權威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備這樣一些涵義:第一,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它包括經理人員和董事會。盡管經理人員和董事會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并不完全一致,但他們對企業會計政策和對外報告盈余都有重大影響,企業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們各自作用的合力所決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體是企業對外報告的盈余信息(即會計收益)。在雪珀的定義中,盈余管理不僅僅指對會計收益的調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對其他會計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對會計收益以外的財務數據的操縱并不具有普遍的意義,它所具有的經濟后果相對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將其納入盈余管理的范疇反而會影響對盈余管理本質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綜合運用會計和非會計手段來實現對會計收益的控制和調整,它主要包括會計政策的選用,應計項目的管理,交易時間的改變,交易的創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體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員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會成員所代表的股東利益的最大化。綜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GAAP(或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二、盈余管理的目的對盈余管理目的的剖析可以從盈余管理的終極目的與其具體目的兩個層次來了解。

1.盈余管理的終極目的毫無疑問,企業盈余管理的終極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即獲取私人利益。一般認為,通過盈余管理獲取私人利益的主體是掌握企業管理權的高級雇員,包括總經理、部門經理和其他高級主管。現代意義上的公司制企業是以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為基礎的,公司的大股東可能并不參與日常經營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權的往往是公司的高級雇員。由于管理者與股東的目標并不完全一致,他們都有各自的小算盤。因此,委托——關系一經建立,“道德風險”、“信任危機”等問題也將隨之產生。為使二者的目標趨于一致,委托方(股東)通常采用業績——報酬激勵的方式來促使管理者盡最大努力工作。

管理激勵機制產生了雙重效應。一方面,它使管理者的管理活動迅速向股東的目標靠攏;另一方面,它又使管理者更積極地謀求任期內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報酬最大化、更多晉升機會等。為此,管理者就有動因采用盈余管理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凈利潤低于獎金方案的下限,管理者就有可能進一步降低凈利潤。這樣,下一年度得到獎金的概率就會增加。相反,如果凈利潤高于獎金方案的上限,管理者在計算報告利潤時就會盡量去除超過上限的部分,因為這部分利潤得不到獎金。只有當凈利潤在獎金方案的上限和下限之間時,管理這才會有增加報告利潤的動機。此外,管理者在卸任之前通常會選擇有利的會計政策調增報告利潤,以獲取最后一次高額獎金。同樣,業績較差的企業管理者在任期將到時,為防止或推遲被解雇,也會利用盈余管理來粉飾真實業績。但是,一旦管理者的變動得到確定,管理者便可能降低當期利潤,以增加未來盈利的可能性。在實行承包制的企業中,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以達到獲取個人利益的目的的可能性更大。

管理者報酬與會計利潤掛鉤的制度原本是用來消除股東與企業管理者之間的“信任危機”,但實施的結果卻是事與愿違,非但沒有消除危機,反而加深了危機。最終的結果是管理者通過盈余管理獲取了巨大的

私人利益,而股東、底層雇員卻成了名副其實的受害者。

查看全文

論配股融資盈余管理

摘要: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權再融資偏好,配股是進行股權再融資的基本方式之一。上市公司為了達到配股資格,通常存在盈余管理行為;而關聯交易作為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在上市公司進行配股融資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對我國上市公司配股融資時通過關聯交易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配股融資、關聯交易、盈余管理

近年來,我國的股票市場得到了蓬勃發展。上市發行股票成為公司進行融資的重要方式。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優先選擇股權融資方式籌集資金,表現出強烈的股權再融資偏好。配股與增發新股,是上市公司繼首次公開發行(IPO,InitialPublicOffering)之后,利用證券市場進行股票再融資的兩種基本方式。上市公司利用配股和增發新股進行再融資已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的一種普遍現象。

一、我國上市公司的配股熱

配股通常指已公開發行上市的股份公司通過向現有股東按其所持股份的一定比例分配優先購買權的方式銷售新股的行為。而增發新股,又稱公募增發,是上市公司向證券市場的全體投資者發行新股、籌集資金的行為;它同時面向老股東和新股東,擬增發的股份按增發方案在新老股東中分配。配股在我國正式出現是在1993年,而增發新股在我國出現于1998年。

在成熟的證券市場上,增發新股是上市公司再融資的主要方式,而配股則很少采用。如在英國證券市場上,增發新股的數量甚至超過了首發股份的數量;在香港證券市場上,配股只占上市公司再融資的10%左右,大部分再融資靠增發新股來實現。但是,在我國滬深兩市上,上市公司的再融資主要靠配股來實現,這與成熟證券市場的再融資結構相背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查看全文

盈余管理探究論文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在國內外的企業中被廣泛運用,其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企業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會及管理層合力決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決定權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經理、部門經理和董事會。也就是說,會計政策與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不正確運用、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運用選擇的時點和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等,最終的決定權都在他們手中,他們扮演著運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當然,會計人員也會參與其中,但充當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體是企業對外報告的盈余信息。盈余管理的客體主要是根據公認會計準則、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對外報告的盈余信息。在運用盈余管理時,必須同時具有空間和時間的觀念。一般會計準則、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等屬于盈余管理的空間因素;會計方法運用和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選擇則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時間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終的對象還是會計數據本身,也就是說,盈余管理的最終結果體現在會計收益的數據上。

3、盈余管理不會增減社會的實際盈余。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和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運用的時點和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從一個足夠長的時段來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減少社會的實際盈余,但會改變實際盈余在企業的不同會計期間或不同企業的分布。換句話說,盈余管理只會影響到企業某期或不同企業的會計報告盈余,而不會增加或減少全社會中的實際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確又復雜。盈余管理明確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與公眾利益、中立性原則則是相矛盾的。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復雜,特別是在誰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這一點上。盈余管理考慮的主要是企業管理層的利益,如經理的分紅、認購股權、局部利益以及晉升機會等。有時,盈余管理的受益者又包括了部分關聯股東,甚至政府官員。

查看全文

國內盈余監管實證探究

一、司治理介紹

所謂公司治理是指公司股東通過構建對經理人的激勵和監督機制,著重解決兩者之間委托問題而形成的、以比較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和內部控制機制為基礎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在現代企業中,由于會計信息會影響企業內部和外部各參與主體的利益,為了保護各自的利益,相關主體(通過其代表)對會計信息披露行為進行干預。公司治理的質量將會直接影響盈余管理發生的概率。如果公司內部和外部存在有效的治理機制,就會對管理當局的信息披露行為形成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從而減少盈余管理的發生。相反.若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則會使管理者有機可乘,可以根據需要作出選擇性披露,即發生盈余管理行為。目前國內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盈余管理動機、計量方法和盈余管理手段上,而對于盈余管理與公司治理、關聯交易、審計等方面的實證研究較少。本文將就盈余管理與公司治理方面的國內實證研究文獻做回顧。

二、國內公司治理與盈余管理研究現狀

(一)公司治理綜合因素與盈余管理的關系

國內關于盈余管理程度的計量基本上都是以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估計的操控性應計利潤的絕對值作為計量指標,但公司治理指標的選擇各異,但主要有董事會特征、股權結構、管理層激勵以及監事會等幾個主要方面。王生年等人(2009)以公司治理理論為基礎,選取了滬深兩市2001—2006年間的3749個公司年樣本,從股權結構、管理層激勵、董事會特征與監事會有效性四個方面檢驗了公司治理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研究發現:股權集中度與盈余管理程度顯著正相關,管理層激勵機制尚不完善,管理者薪酬與盈余管理程度正相關,股權制衡未能制約大股東的盈余操控行為,董事會的監督職能失效并且監事會形式重于實質。說明了我國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權結構是導致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董事會、監事會沒有很好地發揮其監督職能。曹廷求等人(2008)利用南開大學公司治理指數2003—2005年的面板數據對上市公司治理狀況與盈余管理進行的實證分析表明公司治理的完善會顯著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并且這種降低主要是由于董事會、監事會、信息披露以及利益相關者等公司治理機制發揮作用的積極結果。黃新建等人(2005)文以我國ST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從股權結構、董事會和監事會方面,對盈余管理與公司治理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流通股與盈余管理無相關關系,股權集中度與盈余管理正相關,獨立董事與盈余管理負相關,此外.由于我國股權結構相對比較集中,致使股權制衡度與盈余管理正相關,沒有發揮其約束作用。

(二)公司治理單一因素與盈余管理的關系

查看全文

盈余管理研究論文

真實性是財務會計信息的首要質量特征。近年來,不論是我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十分嚴重,已引起各方關注。在這些失真的會計信息中,一部分純屬違背會計法規、會計準則的會計造假;而另一部分則是盈余管理所致。

一、盈余管理的涵義

對于什么是盈余管理,至今并無定論。

美國會計學者斯考特(Scott)在其所著的《財務會計理論》一書中認為,盈余管理是會計政策的選擇具有經濟后果的一種具體表現。他認為,只要企業的管理人員有進擇不同會計政策的自由,他們必定會選擇便其效用最大化或便企業的市場價值最大化的會計政策,這就是所謂的盈余管理。美國著名會計學者Schiper在1989年認為盈余管理是,為了獲得某種私人利益(而并非僅僅為了中立地處理經營活動),對外部財務報告進行有目的的干預。而被普遍認可的是Hedy和Wahlen于1999年對盈余管理所作出的解釋:當管理者在編制財務報告和構建經濟交易時,運用判斷改變財務報告,從而誤導一些利益相關者對公司根本經濟收益的理解,或者影響根據報告中會計數據形成的契約結果,盈余管理就產生了。

上述對盈余管理的三種不同界定或解釋。在下列三個方面是一致的。第一,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的管理當局。企業管理當局,無論是董事會、總經理還是高級管理人員,他們作為企業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有權利選擇會計政策和方法,有權利變更會計估計,有權利安排交易發生的時間和方式等。而信息的不對稱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全為他們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條件。第二,在盈余管理的過程中,企業管理當局是有目的、有意地選擇對自身有利的會計政策或交易安排,即管理當局是有意圖的。第三,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獲得自身利益。雖然盈余管理的直接結果是使得一些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經濟收益產生誤解,但其最終目的是使得自縣利益最大化。但相比較而言,筆者認為Healy和Wahlen對盈余管理的界定更為具體、更為廣泛,不僅指出了盈余管理的主體和目的,而且指出了盈余管理的對象、方式和方法。

對于盈余管理的認識,還應注意的是:1.在我國,一些學者認為盈余管理是一個中性概念,認為其有正面作用。但筆者認為,如果企業管理當局運用判斷的目的在于向利益相關者提供更有用的決策信息,那么這種判斷不會引起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經營業績的誤解,按照普遍認可的盈余管理的內涵,不應將上述判斷視為盈余管理。

查看全文

企業盈余管理論文

摘要近幾年來,我國企業存在著大量的盈余管理行為,并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表現形式。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形象,激勵著企業經營者,有利于提高企業價值,但從另一視角看,不規范的盈余管理行為降低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質量,誤導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資決策,影響了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和證券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而且損害了國家的整體利益、中小股東的利益和債權人的利益。如此而言,進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與弊,把握盈余管理運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關鍵詞盈余管理;利與弊;適度運用

盈余管理(EamingsManagement)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通過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在國內外的企業中被廣泛運用,其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企業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會及管理層合力決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決定權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經理、部門經理和董事會。也就是說,會計政策與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不正確運用、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運用選擇的時點和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等,最終的決定權都在他們手中,他們扮演著運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當然,會計人員也會參與其中,但充當配角。

查看全文

盈余管理與審計研究論文

(1)基于會計盈余數據的契約動機,主要體現在管理者的薪酬契約和債務契約上。Healy(1985)發現管理者通過調控可操縱應計項調節公司盈余;DeFond也發現問題為避免違反債務契約、在權爭奪中取信于股東和防止管理者被解聘而進行盈余管理。

(2)資本市場動機,Burgstaher(1997)發現為避免盈余減少和虧損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林舒、魏明海(2000)發現盈余管理是造成IPO效應的重要原因,即發現IPO前兩年和前一年公司業績處于最高水平,IPO當年業績顯著下降或輕微下降。蔣義宏、魏剛同時發現上市公司ROE集中于10%為了達到增發和配股資格線,存在操縱ROE現象。

(3)迎合或規避政府監管的動機,在股票首次公開發行、配股增發和股票融資收購之前,管理當局都可能存在較高的盈余管理行為。

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體現在:一方面,管理者運用職業判斷調整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進行盈余管理,如公司通過變更會計方法進行盈余管理,包括存貨計價方法,固定資產折舊政策,投資計價方法,以及在計提減值準備,壞賬準備等準備金進行調整。另一方面,通過交易進行盈余管理。比如:通過資產出售、資產重組、債務重組和關聯購銷等手段進行盈余管理。

中國上市公司強烈的股權融資動機、行政管理式的融資資格審核制度、特殊的股權結構、不完善的監管手段等重要因素使中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美國證券市場的安然、世界通訊財務丑聞以及我國的“銀廣夏”、“鄭百文”事件,都是管理層對會計盈余操縱的突出代表。

審計質量

查看全文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思考

摘要:會計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公司內部管理體制和外部環境為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間。適當程度的盈余管理合理合規,而過度“粉飾”行為弊端嚴重。本文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動機和方法,分析了在資本市場動機和契約動機下的真實盈余管理和應計盈余管理行為。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包括關聯交易、資產重組和利用政策支持手段等。應計盈余管理包括資產減值計提、收入費用確認和會計政策選擇等手段。

關鍵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方法

一、引言

上市公司通過財務報表使得大眾獲取公司的財務數據、盈利能力,接受大眾的監督和相關證券管理機構的監督。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處理,對財務信息的質量造成影響,影響投資人決策和證券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管。上市公司對財務處理過程中盈余管理的應用,進入了大眾的視線。

二、盈余管理相關理論研究

(一)盈余管理概念

查看全文

盈余管理評價之實證探索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上市公司運用盈余手段操縱利潤的問題日趨凸顯,一系列公司造假、財務丑聞事件相繼爆發,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后果,引發了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文章選取通訊行業15家上市公司2008年到2010年的公司年報為研究樣本,運用因子分析法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建立綜合評價體系,希望能夠幫助財務報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上市公司的真實盈利情況,為投資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盈余管理;實證研究;會計信息質量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盈余管理在西方國家已經研究了將近四十年,在我國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也日趨成熟。但我國上市公司目前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的現象,而盈余管理在學術界看來褒貶不一。

從實證的角度研究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盈余操作的程度顯得非常重要。這是因為財務信息質量對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來說至關重要,往往是他們進行相關經濟決策的重要依據,在證券市場上對股價和資源配置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過度的盈余管理無疑會誤導利益相關者的投資決策,加大投資風險,擾亂正常的證券市場,以致降低全社會的誠信意識。

對盈余管理進行研究一方面可以豐富我國的盈余管理理論,加強人們對盈余管理的正確認識,從而推動證券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加強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出具財務報表的認識,辨析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盈余管理的程度,促使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最終建立良好的證券投資環境。

查看全文

深究民營企業盈余監管動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發展和完善,中國民營企業得到了突飛猛進地發展,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據統計,2008年民營企業家數在中國法人企業中占比已達60%以上,民營經濟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占中國GDP的比重已超過65%,實現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達68%,全年實現納稅占中國稅收總額近60%。

另外數據還顯示,蓬勃發展的民營企業不僅為中國創造了80%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還提供了中國70%的技術創新,65%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成為中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泉。因此,隨著民營企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加強民營企業管理,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盈余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一、理論基礎

關于盈余管理,國內外許多學者都曾進行過定義。顧兆峰(2000)強調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選擇會計政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行為。寧亞平(2004)在分析了前人對盈余管理的定義后認為,盈余操縱包括盈余管理和盈余作假兩個內容,兩者互斥。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層在會計準則和公司法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盈余操縱,或通過重組經營活動或交易達到盈余操縱的目的,但這些經營活動和交易的重組增加或至少不損害公司的價值。廣義的盈余管理指盈余操縱,狹義的盈余管理指盈余作假(賀德富、鄒晶,2008),本文所討論的內容建立在廣義的盈余管理的基礎上。

盈余管理最主要的操作法包括兩個層次,報表層次和交易層次,報表層次的盈余操縱主要是要與營業相關的應計項目操作、營業外項目、會計政策與估計的選擇;交易層次的盈余操縱主要有交易事項的安排等。通常情況下,通過報表層次進行的盈余管理比交易層次的盈余管理更為普遍(Johes,1991),而且在法律保護程度較低的國家,譬如奧地利、南非和韓國等國家企業盈余管理程度較高,而在美國等國家法律保護程度較高,則企業的盈余管理程度相對較低。

財務報告中以歷史成本原則為基礎的會計盈余不符合“過去的永遠是過去的”這一經濟學教義,但在持續經營這一會計假設下,會計盈余可以傳遞公司未來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并由此影響政府、所有者、債權人等信息需求方的決策,與此同時,作為會計主體的各利益集團間也有利益沖突,所以盈余管理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