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旅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07:54: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遺產旅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西安文化遺產旅游分析研討
西安文化遺產旅游的ASEB分析
2012年10月2-7日,筆者及其小組成員街頭隨機訪談100位游客,并做了詳細的反彈筆錄記錄受訪者對西安市文化遺產旅游的感受、期望、體驗滿意度。通過對西安文化遺產旅游的整體評價,結合實地考察及對游客的隨機訪談,綜合分析結果(見表3)。從表3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西安市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豐度無與倫比,但是在深度開發中游客對文化歷史的接觸式的體驗普遍是走馬觀花式的游覽,被動的接受信息,沒有深刻的認識和體會。(一)西安市文化遺產旅游的優勢和機遇西安市有著“天然博物館”的美稱,地下地上的文化遺產族譜體系豐富無比,既有各類型文物、博物館,又有以歷史遺跡遺址為載體的大型遺址公園、主題公園,還有以寺廟、道觀為基礎的佛教產品,與城市建成區相結合的民居、城墻等。僅在西安市的碑林區內分布著明城墻、湘子廟街、城隍廟、鐘樓鼓樓、張學良公館、清真大寺、北院門高家大院、關中書院、寶慶寺華塔等19處文化遺產景點。同時,不乏世界級、國家級的文化遺產,吸引著國內外游客。所有的文化遺產特點鮮明,與其他旅游產品的互動性結合良好。在調查中,86%的受訪游客普遍認為西安是一個良好的目的地接待城市,整體接待設施良好,居民的好客程度較高,總體滿意度達到90%。同時,2011年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成功舉行,為西安的整體旅游品牌形象塑造了良好的口碑效應,高鐵項目的興建開通推動了河南、湖北、廣州等地游客到訪,關天一體化經濟區旅游產業的強強聯合也推動了西北地區游客自駕游。并且在文化遺產景點的調查中,近九成的游客對曲江新區的整體環境感到滿意,曲江文旅集團的文化產業模式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二)西安市文化遺產旅游存在的問題1.“一家獨大”的局面長期的不到改善在受訪的游客中,首次來西安的游客中85%都去秦兵馬俑參觀,多次來西安的游客近乎100%去過秦兵馬俑,而如清真大寺、高家大院、張學良公館等景點則相對較少,嚴重客流分布不均。一來是因為世界級或者國家級的文化遺產在促銷和影響力上更容易吸引游客,二來西安的一些文化遺產如前所提到的高家大院、城隍廟等坐落于居民區內,景點與當代生產生活密切相連,散落分布、規模較小,長期得不到重視,并且承載能力較小。級別的高低與外地游客的到訪率呈現正相關,在調查中,兵馬俑、鐘鼓樓、明城墻、碑林、曲江等外地游客居多,旅游動機多為游覽觀光,其次為休閑度假,其他的景點則本地游客較多,偶然性進入。同時,政府著力打造的旅游品牌如大明宮、陜西博物館等成為游客的首選,而那些小而精但沒有得到重視的文化遺產在吸引游客的能力上較弱。2.游客的興趣、受教育的背景直接影響到體驗的效果受訪的游客中,一半以上的游客對碑林博物館的理解和認識都停留在表象上,并且只有不到5%的游客去之前對碑林做過了解看過相關資料,類似的情況普遍存在,文化信息越高的文化遺產的受眾要求游客的受教育水平較高,或者有專業的信息指導幫助游客體會其中的奧秘。在現實中,除了團隊游客有專業的導游解釋說明外,散客對文化遺產信息的獲取程度較低,僅僅通過景區游覽圖或者網絡信息。整個調查過程中,發現任何文化遺產旅游景區對文化遺產的解說系統都存在較大的缺陷,游客不能很好利用解說系統來體驗文化遺產的內涵。3.門票價格偏高,與體驗的真實感受存在差距受訪游客普遍對西安文化遺產景區的門票價格反映較高,游覽完成后心理存在落差:(1)66.4%的游客認為門票價格超過了預期,參與性的內容雷同化嚴重;(2)文化附會的現象普遍存在,文化信息的傳達過于粗制濫造,游客對文化遺產的原真性的高要求與現實之間的錯位;(3)體驗方式單一,能夠積極參與融合的項目不多,圖文并茂式的展覽占據半壁江山,大多都是文化遺產前有個解釋性說明的文字表述,并且外文翻譯并不是都有,影響到外國游客的理解;(4)文化遺產紀念品新意不足,仿制品比比皆是,質量參差不齊,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民年畫、碑林碑石拓片、藍田玉雕、西安景泰藍等新品周期較長。
西安市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對策研究
通過上述ASEB柵格分析法對西安市文化旅游開發的現狀分析,應確立以保持歷史文化原真性和體現娛樂休閑性為主體的旅游格局。(一)凝練已有資源優勢,構造完整的文化遺產旅游產品族譜結合西安市現有和潛在的文化遺產資源,一方面要體現西安作為13朝古都的文化底蘊,充分體現秦漢唐明文化特色,另一方面體現文化內涵的外在表現方式多樣化,飲食、演藝活動等都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生活的景象。(二)創造不同層次的體驗項目力求滿足不同要求游客的需求,細分市場西安市的文化遺產旅游市場中一些專項內容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強,或者游客的參與興趣不高,除了活動內容自身設計的問題外,需要游客對該內容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和理解,例如碑林博物館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志及石刻為主,成為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并不是所有的游客都碑帖、石刻都理解欣賞的。設計出符合不同性別、年齡、心理、社會地位的游客需求的項目產品,細分各目標人群的需求差異性。在旅游方式上注重可選擇方案的多樣性和活動的融合性;內容上充分考慮到參與性強弱、體驗效果的滿意度,提供不同內容的文化遺產旅游活動內容;檔次上根據客源的消費水平差異,對體驗內容進行高、中、低端的細分,設計不同檔次的旅游商品。(三)突出主題,打造旅游文化產業集群西安的文化遺產旅游近些年最引人注目曲江文化產業新區,這里凝聚寒窯、大慈恩寺、曲江池、秦二世等遺址公園,大唐芙蓉園主題公園、開元廣場等標志性的旅游文化產業基地,2011年曲江新區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5A級景區和生態區,為西安市現行的文化遺產旅游的典范地區。從生態環境、配套服務、人文情懷、歷史沉淀都較好的詮釋了文化遺產及其所在地的風貌,成為了游客和當地居民休閑文化生活的必選之地。(四)體驗方式的多元化,參與方式多樣化,文化的原真性將文化遺產旅游的體驗從單一的游覽觀賞方式拓展成為集觀賞游覽、參與體驗、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多產品組合方式,利用“冷熱點”組合,“長短線”結合,“晝管夜賞”模式,拉長逗留時間提高游客的娛樂休閑消費水平。打破傳統的展覽式的解說系統,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立體化的展示提高體驗的直觀感受。在體驗項目的設計上堅持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原則,避免文化附會現象,定期更新活動參與內容特別是大型實景演出,提高重游率和當地居民的到訪率。
通過運用ASEB柵格分析法對西安市文化遺產旅游進行了剖析,指出了目前西安市發展文化遺產旅游的機遇和問題,在保持原真性的原則下提出了西安市文化遺產旅游的產品族譜,以及開發對策建議,以期在建設國際一流目的的過程促進西安市文化遺產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本文作者:蘇琨郝索工作單位: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遺產旅游價值分析論文
1從時間線條來說,遺產旅游呈現出歷史價值、現實價值與未來價值的線形關系
就遺產本身來說,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背后都具備了一段很長時間的歷史。自然遺產動不動就是幾十億年。文化遺產像北京周口店有50萬年的歷史,故宮將近600年,中國最年輕的頤和園也有250年。這些遺產不僅有它的歷史功能,還有它的現實功能。例如故宮,它的歷史功能是皇宮,是皇帝坐朝與居住的地方,而它的現實功能是博物館。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未來功能也會顯現,未來價值有可能上升也有可能下降。
1.1歷史價值:記憶
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是從某一地區、某一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悠久的發展過程中,歷經歲月滄桑保存、流傳下來。例如,有相當一部分民間文學就是遠古時代的神話傳說,它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反映著歷史文化傳統和文化變遷,是現代和傳統之間流動的見證,我們可以從中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發展水平、社會組織結構、生活風貌、道德習俗和思想禁忌。非物質文化遺產蓄積了不同歷史時代的精粹,保留了最濃縮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承載了過去,孕育著未來。人們可以通過有形的文化遺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同遙遠的祖先溝通,看到他們的身影,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了解他們的思想,感受他們的情感和智慧,辨認出他們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腳印。因此,遺產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1.2現實價值:造福人類
地球締造了一處又一處自然造化的奇觀,也孕育了一個又一個飽含著人類智慧的奇跡。奇觀,令人敬畏;奇跡,讓人崇拜。交通的發達,可以讓我們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去瞻仰歷史的燦爛;傳播的便利,可以讓我們在任何一個空間去欣賞不同區域文明的輝煌。具有世界性、杰出性、獨特性和多樣性的自然和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近代園林遺產旅游服務設計研究
摘要:無錫近代園林作為一項帶有自然資源和人文遺風雙重屬性的城市遺產,利用“全設計”理念并結合現代旅游服務視角持續地提供其社會價值。基于UED的方法,采取服務設計方法、程序和手段介入,通過不斷周期迭代,依據解決設計核心問題的變化趨勢而創造新的服務場景與流程。從宏觀、中觀、微觀的不同維度構架,利用共生設計理念、UED模型為軸心完成近代園林文化遺產旅游的服務設計成果。在城市園林文化遺產的后續發展中以旅游服務助力其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UED;近代園林;文化遺產旅游;服務設計
一、引言
UED(UserExperienceDesign)作為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手段,其目的是滿足用戶需求,注重用戶體驗為中心的設計過程與整個產品的使用流程;從最初以用戶和人機界面交互過程轉型到當前以用戶為中心,強調用戶對產品的真實期望與價值歸屬,即從線上和線下雙重維度強化對產品的服務體驗設計。當前互聯網+時代的設計轉型中,旅游服務已由傳統的純線下體驗逐漸轉型為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線下線上雙重模式,其服務與設計也在UED的研究視角中不斷周期迭代而在旅游體驗流程上創造新的服務場景與用戶體驗流程,從而實時跟進旅游服務設計視角中用戶體驗旅程與服務設計交互思維版塊。當下近代園林作為城市文化遺產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HUL(歷史城鎮景觀)語義下的城市園林文化遺產,印證著城市生活方式的發展與變遷;在城市化高位運轉的現實背景下,園林文化遺產作為一項城市傳統要素,伴隨旅游服務產業的升級,正以一項優良的復合型價值體系配合其保護方法與發展途徑。在設計轉型時代背景下,借助服務設計手段,完成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城市近代園林文化遺產旅游服務設計建構,從而創造一套適合近代園林遺產與城市旅游共生模式下的服務系統設計。
二、文化遺產語境下的無錫近代園林
(一)價值屬性重構。如圖1無錫近代園林是在擁有悠久歷史的江南古典園林基礎上結合城市山水地理格局所衍生的城市文化遺產,其數量、類型之多及設計特色之美成為城市的典型代表,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文化遺產價值,在城市文化遺產旅游服務中有重要的代表性。1.自然山水演變下的“城市自然遺產”:作為城市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無錫近代園林體系涵蓋了物質文化遺存與非物質文化遺存的雙重價值,是風景區保護和城市旅游服務綜合體系下的自然資源,同時也是商業驅動設計運行模式上的城市自然遺產模型,隸屬于城市的“質”與“量”。2.歷史城鎮景觀下的“城市人文遺風”:歷史城鎮景觀(HUL)來源于文化景觀,是特定族群在自然環境肌理上的表層樣式創作,[1]園林文化是動因,而無錫自然山水環境是載體,無錫近代園林體系是與人的審美及生活方式緊密相關最終呈現在城市環境中的人文遺風,隸屬于價值觀與方法論的統一。(二)痛點分析。當下是以人和自然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設計;對于服務設計領域的設計師而言,以人為中心是其首要的原則,[2]即強調用戶體驗的核心價值,所有旅游產品和服務流程在生命周期思維LCT和生命周期分析LCA的視角為用戶的需求提供服務。無錫近代園林作為當前熱點,其文化遺產旅游產業跨越式發展在和城市商業驅動的共生體系下呈現了階段性問題:缺少合理的服務設計支持,完全受制于商業驅動給城市園林文化遺產生態帶來消極式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對園林旅游服務的開發產生了瀕危式破壞;另一方面,由文化遺產組構下的無錫近代園林在文化遺產的動態保護、地域管理體系與用戶體驗游客系統中存在時效性差等弊端,迫于當前這一眉睫,急需借助服務設計的差異化維度和整體的文化綜合性視角對近代園林文化遺產旅游這一大課題下運用設計的手段解決UED設計矛盾。
農業旅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紫鵲界梯田是我國古代的三大梯田之一,承載著我國南方歷史上古老的稻作文化和苗瑤漁獵文化,因此是我國的歷史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由于經濟的改革,紫鵲界梯田地域也出現了“空村化”現象,人口的向外流動,無疑會造成紫鵲界梯田的傳統稻作文化和苗瑤漁獵文化的流失。開展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與農業旅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思考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問題,可以有效實現我國文化遺產的良好保護。
一、紫鵲界梯田的農業旅游資源探究
開展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與農業旅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首先應當充分了解紫鵲界梯田的農業旅游資源。紫鵲界梯田位于我國的湖南省,處于資江水域中游地區,降水量也相對較為充足。紫鵲界梯田坐落于水車鎮之中,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為農作物和林業作物。隨著近年來旅游業的不斷興起,紫鵲界梯田居民也充分的利用了當地的地理優勢,獲得了較高的旅游經濟收入。紫鵲界梯田的農業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梯田的優美的自然風光景色以及歷史悠久的文化,都使得紫鵲界梯田具有巨大的農業旅游資源開發潛能。因此紫鵲界梯田具有純正的、不可忽視的耕田耕種文化。開展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與農業旅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二、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對于農業旅游文化
遺產保護的影響探究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程度,直接決定了紫鵲界梯田居民對于農業旅游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和采取的行為。開展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對于農業旅游文化遺產的影響探究,可以將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程度分為以下的幾種類別。
(一)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對于其認知農業旅游文化遺產程度的影響
文化遺產旅游產業論文
一、文化遺產資源中的旅游產業及基本特征
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能夠為旅行者提供學習的平臺,更加深入地了解歷史文化、古代文明。可以說,歷史文化是文化遺產旅游的的本質,遺產只是文化的載體。換而言之游覽者通過對文化遺產的游覽中在不對文化遺產造成損壞的基礎上,依舊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文化遺產資源,都能成為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這些資源特征如下:
(一)稀缺性
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具有稀缺性,因為它們是歷史積淀的成果。正因如此,它們不可能被大規模復制、生產。文化遺產旅游資源以其自身的歷史厚重感,反映著當時歷史時期的審美特征、建筑風格、社會民俗等文化信息。這些都是它們彌足珍貴之處。比如說,江南的蘇州園林代表著我國明清時期古典園林的特殊風味,這些都是無法復制的古色古香。這是在其它資源中無法體會到的歷史風味。這也說明了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稀缺性。
(二)不可復制性
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它的不可復制性。它們一旦受到破壞,幾乎再也無法修復。比如說,我國北京的古城墻遭到拆除之后,很多就再也不見了,北京的歷史韻味就稀薄很多。因為受到空氣污染影響,泰姬陵由白變黃,美感大減。2001年,世界文化遺產巴米揚大佛被塔利班炸毀,一座1500年的文化遺產就這樣消失不見。這些慘痛的事實都在告訴我們,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不可復制性。
國內遺產旅游價值及開拓
2006年無錫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召開后,國家文物局印發了《關于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強化了各級政府對工業遺產的重視,拉開了我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序幕。
一、工業遺產的界定
目前世界上對于工業遺產的界定比較權威是的2003年的《下塔吉爾憲章》,它反映了國際社會對工業遺產基本概念的界定,憲章中指出:“工業遺產是具有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社會意義、建筑或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包括建筑物和機械、車間、磨坊、工廠、礦山以及相關的加工提煉場地、倉庫和店鋪、生產、傳輸和使用能源的場所、交通基礎設施,除此之外,還有與工業生產相關的其它社會活動場所,如住房供給、宗教崇拜或者教育。”2006年4月18日,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通過了《無錫建議注重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工業遺產保護》,對工業遺產也采用了類似的定義。
二、工業遺產的旅游價值
工業遺產的旅游價值是多范疇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中明確提出:“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受國家保護。”與一般文物建筑不同的是,工業遺產除了它的歷史、藝術價值之外,還存在著其自身可改造再利用的經濟價值,以及與工業發展緊密聯系的文化價值。另外,科學范疇在工業建筑中主要表現為技術價值。
1.工業遺產的歷史價值。每一項工業遺產,都記錄著特定的歷史活動信息,忽視或者丟棄這一寶貴遺產,就抹去了城市一部分最重要的記憶,使城市出現一段歷史的空白。
文化旅游與文化遺產關系
文物是我們民族悠久歷史的稀世物證,保護文物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賴以生存、發展、走向未來的文化根基。文物保護是全社會的責任,但首要責任在各級人民政府。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我市文物事業的發展,先后制定公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加快文化建設若干經濟政策的規定》以及《連云港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規定》。市委市政府為了加強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力量,1997年批準成立了海清寺塔、將軍崖巖畫、孔望山摩崖造像三個文物保護管理所。2006年,又根據文化文物管理體制的需要,在成立三個文物保護管理所的基礎上,合并成立了連云港市重點文物保護研究所。2003年,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文化事業建設若干經濟政策的意見》(連政發[2003]155號文件)明確規定:“繼續對博物館、紀念館以及文物保護單位舉辦文化活動的門票收入免征營業稅”;“對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各地應在選址、立項、征地、投入等方面給予優惠,用地實行行政劃撥,指標優先安排,有關稅費給予減免”;“利用文物設施和文物保護單位開展旅游項目的旅游單位,要從每年的景區門票收入中安排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本景區的文物保護,專款專用”;并且明確規定從2004至2008年,市財政每年落實文物征集費20萬元,市級文物維修保護、重點文物基礎設施建設經費50萬元。同時要求各縣區要相應做出適當安排。
一、文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
我市歷史悠久,文物資源豐富,地面文物古跡近500處。目前,由各級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有12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6處。我市的館藏文物也十分豐富,市、縣兩級博物館共有館藏文物16000余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6500余件。為了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多年來,我市的文物工作者根據國家“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認真貫徹執行《文物保護法》,從我們文物工作實際出發,努力做好全市文物的保護工作。幾年來,我市文物部門共制定30多個縣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搶救保護維修方案。大部分的維修工程已經完成并通過了驗收。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我們爭取國家投資,先后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望山摩崖造像、將軍崖巖畫進行錨索搶險加固,對大伊山石棺墓實施環境治理,建立護坡擋土墻,實施玻璃鋼架保護工程。2003年,由我市文物部門委托中國文物研究所制訂的將軍崖巖畫、孔望山摩崖造像石刻防風化保護工程設計方案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通過并批準立項,國家文物局投入110萬元用于此項目的保護。2005年,我市實施了將軍崖巖畫、孔望山摩崖造像防風化保護工程,我市的石刻文物保護工作獲得重大突破,實現了在我市境內100%國保單位(3處)實施了保護工程,在全國走在前列。在省文化廳、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我們爭取省撥資金對海清寺塔、郁林觀石刻群、東連島西漢界域刻石、劉志洲山抗金遺址、漢代石刻苑囿圖、伊蘆山六神臺唐代佛教造像、曲陽城遺址、大賢莊遺址、抗日山烈士陵園等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維修保護。與此同時,我市文物部門還利用地方自籌資金對劉少奇舊居、九龍橋、古鳳凰城門、文峰塔、鐘鼓樓、三元宮、延福觀、城隍廟、塔山古道、東亞旅社等一批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文物進行了修繕保護。同時還協助、支持地方政府和部門修建了李汝珍紀念館、徐福祠等一批反映我市有地方特色文物設施。加強了對愛國主義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的搶救保護。據統計,截止目前,我市共組織實施了30余項文物保護維修工程,總投入1200多萬元,其中爭取國家、省補助資金用于文物維修、考古、博物館科技保護等項目資金800多萬元,市自籌資金用于文物保護方案設計、課題研究、環境治理、文物維修等項目資金200多萬元,一批瀕臨毀壞的重點文物得到了搶救保護,有的已成為愛國主義、全市黨員教育基地。
文物資源是我市旅游業蓬勃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市旅游事業得到了迅猛發展,為我市的經濟注入了活力。縱觀我市的旅游工作,我們可以看到,文物是旅游業的重要資源,也是發展旅游業新的增長點。保護文物是發展文化旅游的前提和基礎。旅游業的發展對文物事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市旅游資源中80%以上屬于文物資源,特別是旅游景點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重要文物景點。保護好文物資源,也就是保護了旅游資源。幾年來,我們加快發展文物旅游事業的步伐,對國保單位孔望山摩崖造像、將軍崖巖畫、灌云大伊山石棺墓環境進行整治,對文物進行了維修保護,建立了新的防護欄。做出了國保單位藤花落遺址公園、海清寺塔設計方案;建成了東邊島蘇馬灣界域刻石保護亭、修復了劉少奇舊居。據統計,目前全市已有68處文物保護單位被辟為參觀游覽場所,占文物保護單位53%,文物與旅游相結合已結成豐碩的成果。
二、遵循文物保護原則,走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文物保護和開發文化旅游必須納入城市景區建設總體規劃,這是做好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關鍵。
工業旅游論文:工業遺產的旅游發展詮釋
本文作者:都凈毓張桂蘭靳昕工作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黑龍江省工業遺產存在的問題
(一)工業遺產旅游發展基礎薄弱黑龍江省進入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名錄的旅游示范點數量少、工業種類單一,說明對工業遺產的重視不夠,沒有認識到工業遺產旅游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這些示范點開發工業遺產的形式以博物館為主,陳列一些特定年代、具有歷史價值的工業產品,旨在宣揚企業文化,介紹工業發展歷史,沒有對工業遺產做保護性的再利用和重新開發。全省工業遺產旅游基礎薄弱是表象,內在原因是工業遺產意識淡薄,沒探究過工業遺產旅游的發展空間及發展前景,及其能夠做到健全經濟體制的積極影響。(二)宣傳力度不夠黑龍江省工業遺產旅游與生態旅游相比,沒有宣傳手段,游客的感知度幾乎為零。旅游者往往在出行之前,會很據自己的偏好和主動或被動接收到的相關信息,做出旅游決策。當旅游者對工業遺產旅游的感知度很低的時候,兩者之間的認知距離為無限遠,那么此時做出決策是不可能的。宣傳力度不夠是黑龍江省工業遺產旅游的發展障礙。(三)忽略潛在工業遺產黑龍江省已有的工業遺產旅游示范點類型單一,將來為豐富旅游資源,需要潛在的工業遺產補充,這些潛在的工業遺產正在消亡,被忽略相當于隕滅在歷史的長河中,有朝一日就只能在記憶中搜尋她們往日的光彩。全省范圍內的潛在工業遺產被忽略為將來黑龍江省工業遺產旅游向健全、獨立體系發展埋下了隱患。
黑龍江省開發工業遺產旅游的意義
搞好工業旅游發展,對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積極作用,促進黑龍江省的旅游業的發展和提高城市知名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全省經濟的騰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工業廢棄地再利用,節約建筑成本。發展工業遺產旅游,保留當地的廠房、車間和管道等,并對工業廢棄地再次利用,這有別于土地復墾,主要對廠房及配套設施進行改造,以降低成本為前提,并達到最佳利用的目的,既節省了拆建的資金又盤活了工業資源。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礦就是在露天煤礦山上建造了國家礦山公園,這對黑龍江省東部的資源型城市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二)豐富旅游資源種類,健全黑龍江省旅游業結構黑龍江省所擁有的冰雪風光、火山山水、茫茫林海、珍禽美獸、界江風光、北疆風情、城市建筑等旅游資源,無不展現著北國特有的天姿神韻,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4]。但是工業遺產旅游這一部分始終都是空白。要想提升黑龍江省旅游產業的競爭力,堅持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5],開發工業遺產旅游是必然的選擇。在健全黑龍江省旅游產業結構的同時能夠豐富旅游資源種類,實現旅游項目運營時間的連續,不再受生態旅游的季節性局限。(三)營造城市文化,保護工業遺產那些被歲月侵蝕的舊廠房是我國工業化進程的見證,開發具有旅游價值的工業遺產資源,可以讓后代了解工業化進程中的歷史滄桑,也是保護和利用工業遺產的最有效形式[6]。那些真實而珍貴的記憶是城市的文化積淀,從中提煉新的城市特色,改變現今“千城一面”的困局、提高城市競爭力、吸引力,給城市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黑龍江省發展工業遺產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聯系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簡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它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含義。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具體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1)口頭傳統和表述;
文化遺產型旅游目的地發展論文
一、文化遺產型旅游目的地
文化遺產是歷史的留存,是人們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而且它不因時間的沖刷而消逝,反而增值,因此文化遺產是最具核心競爭力的旅游資源。文化遺產旅游在合理的開發下,不但具有一般旅游活動的經濟功能,而且還具有保護遺產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因此,隨著旅游產業的縱深化發展和旅游活動高品位化的趨勢加強,文化遺產旅游已經成為人們旅游消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文物古跡和藝術珍寶。這些文化遺產遍布于中國各地,反映著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藝術和文化特色,它們隨著中國旅游業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中國首批公布的187個4A級旅游區當中,以文化遺產或仿文化遺產作為主體吸引物的旅游區達67個,占總數的35.8%,以文化遺產或仿文化遺產作為重要吸引物的旅游區有33個,占總數的17.6%[2]。可見,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中國旅游業發展的主要的資源基礎之一,它對中國旅游業的飛速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并且隨著中國經濟的繼續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文化遺產旅游的需求將繼續增長,文化遺產在旅游中的基礎性作用也將得到進一步地發揮和提升。
二、文化遺產旅游中存在的問題
1.超常損耗問題。文化遺產的一大特征就是原真性,是指游客旅游體驗后產生的對旅游吸引地或其某一方面的感受。在體驗經濟時代,游客尤為關注旅游地的真實性,而文化遺產型旅游目的地對旅游者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其原真性,只有保持濃郁的原汁原味,充分體現地方特色,文化遺產型旅游目的地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展。
但中國的文化遺產在進行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多數出現了超常損耗的現象,許多文化遺產資源因為旅游開發的不適當介入而過早的衰退,影響了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些文化遺產型旅游目的地在開發前幾乎沒有制定科學的旅游發展規劃,造成盲目的開發與破壞性的建設。重開發輕保護的現象,使開發者只看到資源的經濟價值,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追求政府業績而出現短期開發行為,使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遭到嚴重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