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問題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6 05:09: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養老問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養老問題

婦聯養老問題簡析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漁農村的老年人口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弱勢群體。岱西鎮下轄5個社區、10個行政村,有總人口6145戶,15224人。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2983人,其中發放新型社區保障金的2799人,98%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在漁農村。目前漁農村老年人養老現狀不容樂觀,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社區養老機制相對滯后,社會福利、政府救濟和低保投入缺乏等,導致絕大多數農村老年人處在家庭邊緣和社會保障體系之外,養老堪憂。而能否妥善解決漁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關系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成敗。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漁農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養老現狀,探討現階段漁農村養老的可行路徑,婦聯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是理論和現實都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

一、目前漁農村老年人口養老現狀分析

(一)家庭養老功能日漸弱化,漁農村老年人賴以養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戰。勿庸諱言,家庭養老依然是現階段我國養老的基本模式。但從現實社會及調查材料看,它已不能承擔所有的養老任務,正受到來自于計劃生育政策和城市化、工業化社會共同引發的人口結構老齡化、家庭結構核心化等嚴峻挑戰,也就是說,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正面臨著種種矛盾和困惑。

1、漁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村的“空巢家庭”越來越多,留守在漁農村的老年人需要承擔勞務和家務的雙重勞動,子女對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打工在外難以較好實現。在岱西我們看到,留守在漁農村的老人,大多是自己養活自己,活到老干到老,是許多漁農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一旦他們喪失勞動能力,因無固定收入,生活風險和困難程度均高于城鎮老人。

2、隨著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老年人原有的優勢地位正在失去,年輕一代敬老愛老意識的匱乏,致使家庭養老的主體責任正在淡化、丟失。尤其在當今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各種思想活躍,傳統養老觀念受到挑戰,年輕一代在思想上基本認同養老的同時,行為上則表現得更為現實和自我。

3、漁農村老年人自養能力較低。這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岱西漁農民主要以曬鹽、種植等為主,村民人均收入較低,一年辛苦下來,除了必要的開支已所剩無幾;二是給孩子成家和蓋(買)房子是漁農民的最大開支,許多家庭把多年積蓄花光,甚至還背上外債;三是由于傳統觀念影響,農村老年人在勞動年齡階段創造的財產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子女婚嫁及家庭投資,而不是靠自己的儲蓄來養老。因此,到了老年,經濟上只能依賴子女,由于代際之間經濟交流存在嚴重的不平等,老年人的贍養費用遠遠低于供養子女的費用。

查看全文

略談養老旅游問題

一、養老旅游現狀

國外養老旅游發展較早。挪威的卑爾根、奧斯陸、貝魯姆等市已經先后在西班牙南部開設了大型養老公寓,那里低廉的地產價格,充足的陽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近幾年來,養老旅游在我國發展迅速,2011年在消費金額上達到了5,658億元,旅游已經成為老年人常態化的休閑生活方式。海南、北海、大連、青島等地,都成了養老旅游者的天堂,丹東憑借旅游資源優勢每年也接待大量老人前來避暑、療養。

二、影響養老旅游的需求因素分析

(一)購買能力。大多數城市老年人的經濟來源是養老金收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月人均養老金為1,700元左右。老年人由于生活節儉,到退休后往往擁有存款,對養老旅游有一定購買能力。同時,由于子女忙于工作,無暇照看老人,會在經濟上給老人以支撐,支持父母消費。(二)閑暇時間。在退休后,多數老年人的生活中心發生質的變化,從工作時的以單位為中心參加社會勞動轉移到以家庭為中心參與家務勞動,而由于現代化電器的使用使家務勞動時間大大縮短,閑暇時間變得充裕。(三)健康狀況。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醫學的發展,一方面延長老年人自然壽命;另一方面提高了老年人的身體質量,這使得老年旅游成為可能。(四)精神需要。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當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后,老年人將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老年人希望通過旅游來重新認識自己,交友、抒情,化解失落、孤獨、焦慮等情緒,保持身體健康,享受高質量的生活。

三、丹東養老旅游的優勢分析

(一)氣候條件的優勢。丹東依山、傍水,屬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于半大陸半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9℃,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濕潤的地方,大部分時間適宜老人養老居住。(二)旅游資源豐富。丹東旅游資源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0%。國家、省級以上旅游風景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有24處。丹東的旅游資源和其他地方比較,種類更齊全,自然旅游資源有鴨綠江、鳳凰山、五龍山、五龍背溫泉、青山溝;社會旅游資源有民族村、邊陲風情;歷史文化資源有古長城遺址、斷橋遺址、抗美援朝紀念館。(三)溫泉的優勢。丹東地熱資源豐富,占遼寧省總量的1/3。2012年丹東市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中國溫泉之城”,現有地熱天然露點17處,溫泉日流量5,300噸。溫泉水質含有18種以上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具有殺菌作用,能有效治療老年人易患的關節炎、高血壓、氣管炎等多種慢性疾病。(四)丹東物產豐富。丹東水果資源豐富,是中國最大的草莓生產基地。藍莓、艷紅桃、甜瓜、大杏梅等特色水果遠近聞名。丹東黃蜆子、梭子蟹,柞蠶蛹、板栗等,是百姓日常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丹東前陽大米,歷來以貢米,享譽海內外。

查看全文

農村養老保險現狀、問題和對策

新洲區農村養老保險現狀、問題和對策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對保障農村老齡人口的基本生活、轉變農民的傳統觀念、促進計劃生育、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農村養老保險的基本內容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農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障事業。

=、基本特點:(=)基金籌集以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政策扶持,以自我保障為主,不給政府背包袱;(=)實行儲備積累,建立個人帳戶,農民個人繳費和集體補助全部記在個人名下,屬于個人所有。個人領取養老金的多少取決于個人繳費的多少和積累時間的長短,養老基金沒有互濟性功能;(=)采取縣(市)政府組織引導和農民自愿相結合的工作方法;(=)基金運營方式為儲蓄、購買國債,實現保值增值;(=)與城鎮養老保險比,農村養老保險沒有歷史包袱,是一項全新的事業;農村養老保險的保障水平較低。

=、參保對象:全體農民。我區村干、鄉鎮企業職工、民辦教師和“雙女戶”結扎對象。

查看全文

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問題探究

摘要目前,各地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障情況各異。“一地一政”和“碎片化”的制度會帶來管理上的混亂,將被征地農民統一納入新農保制度具有諸多優越性。因此,建議按照分類指導、不重不漏的原則,整合現有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完善新農保政策,提高被征地農民養老待遇水平;建立多方籌資機制,確保資金落實到位;完善被征地農民參加新農保的相關配套措施。

關鍵詞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新農保

2010年7月,筆者跟隨課題組對湖北省黃陂、南漳、竹溪、宜都、來鳳五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新農保)試點縣(市、區,以下簡稱縣)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障的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①。經過調研發現,新農保試點縣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障情況各異,參加新農保的政策有別,在制度的運行過程中還存在較多問題,將被征地農民統一納入新農保制度具有諸多優越性。結合湖北省新農保試點縣以及全國其他試點地區的經驗,筆者將對被征地農村參加新農保的問題提出政策建議。

一、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的基本現狀

目前,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模式可以歸納為五類:

(一)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查看全文

農村養老問題研究論文

一、當前我國農村養老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隨著農村老齡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老年人口和老年家庭數量的迅速增加、老年人口壽命的延長,我國農村養老保障需求日益強烈。我國農村長期以來實行“家庭+土地”的養老模式,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種養老模式越來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目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障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國家財政支出不足

我國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即“未富先老”,這也就是說在現階段國家不可能拿出足量的經費來滿足老年人口的需求,并且目前我國財政用于社會保障的資金,絕大部分撥付給了城市職工,而用于農村社會保障的資金甚少。絕大多數農村地區,除了對“三無”老人實行“五保”制度外,養老金制度、老年福利制度、老年服務體系都還沒有建立起來。

2.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日益退化

我國農村長期以來實行“家庭+土地”為主的養老保障模式。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大批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工業部門轉移,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農村人口的老齡化;大量的農用土地被國家和集體強制征用為城鎮建設,耕地減少,農民增收困難。必須用發展、全面的眼光對待農村養老,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不僅包括代內相和諧,而且包括代際相和諧。

查看全文

養老保險結構問題研究

[摘要]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是保證基本生活需要的社會保障制度,它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最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國家財政部始終專注的一項重要保險制度。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體制按照人口類型可分為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和農村養老保險三大部分。東北地區由于地理環境、歷史環境、人文環境的特殊性,養老保險結構性矛盾突出。

[關鍵詞]東北地區;養老保險制度;經濟發展

1東北商業養老保險和社會養老保險的現狀

1.1商業養老保險。商業養老保險是商業保險的一種,是指被保險人在年老退休或保期屆滿時,按合同規定由保險公司支付養老金。根據東北三省的樣本數據分析“性別對認為繳納商業保險是否有必要”。H0:性別與“認為交納養老保險有必要”有關。H1:性別與“認為交納養老保險有必要”無關。從表1的輸出結果可以看出χ2=0.565,p值為0.452,大于α=0.05,故不拒絕原假設,可以認為性別與“認為交納養老保險有必要”有關。一是關于部分儲蓄型保險,女性購買金額要低于男性;二是根據數據調查顯示,男性的平均壽命為71歲,而女性的達到74歲。在相同的生活條件下,女性的自然壽命會高于男性,所以女性購買養老保險的意愿會高于男性。1.2社會養老保險。按照人口類型劃分,我國養老保險體系可以分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和農村養老保險三個部分。1.2.1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東北三省是國家養老保險的試點改革區。深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公職人員養老保險的雙軌制改革也是國家養老保險制度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主張,在清理規范的基礎上按照社會功能將現有劃分為承擔社會行政職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三個類別。涉及的相關機關和人員應克服改革初期經歷的轉型陣痛,個人利益服從社會發展,努力實現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與完善。1.2.2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城鎮養老保險制度呈現出一定的碎片化現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包括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等群體所適用的制度規定。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由企業和職工共同繳納,其中單位繳費20%,個人承擔8%,不可以中斷并且必須繳納到法定退休年齡,屬于國家強制性的保險;個體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采取自愿購買養老保險的形式。1.2.3農村養老保險。第一,東北農村老年人口基數龐大,老齡化速度加快。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8年黑龍江總人口數3773萬人,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數748萬人;2018年吉林省總人口數2704.06萬人,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數529.18萬人;2018年遼寧省總人口數4359萬人,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數958.74萬人。其中部分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土地生產耕作的收入。他們缺乏對保障日后老年生活的意識與途徑,得天獨厚的黑土地耕作優勢,造成農村有很大的一部分地區處于自給自足落后的小農經濟狀態。第二,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制約著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發展。在東北三省以第一產業發展為主,減輕土地對農民的約束力,參與到農村養老保險中,可最大限度實現農村人口的“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和“養兒防老”的根深蒂固的觀念。

2東北三省養老保險結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經濟發展滯后,社會老齡化。目前東北三省已進入老齡化狀態。又由于東北三省特殊的自然環境因素,造成大量人才流失,青壯年占社會比例較少;我國養老金虧空的問題十分嚴重。由于東三省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居多。新中國成立初期需要勞動力來發展經濟,致使老年退休工人數量龐大。又因為如今經濟發展并不良好,取締了部分職能部門和關閉部分企業或部分企業的部分崗位,這就出現了“掛空職”“提前退休”等現象。監管力度弱造成養老保險金的供給與需求不對稱,累年累月東三省養老保險出現虧損狀態。2.2養老保險結構體系不均衡2014年年底,在我國2.8萬億元的養老保險結構中,政府基本養老保險占比為90.5%,企業年金為9.5%,個人養老金賬戶幾乎沒有。而同期在美國近30萬億美元的養老金資產中,政府養老金占11.5%,企業年金占比為63%,個人養老金賬戶占比為25.5%。可以看出我國現行的養老金體系主要依賴政府行政性質的基本養老,沒有對更為市場化的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引起重視;在養老保險結構中政府和企業承擔了絕大部分的責任,這也加重了社會經濟負擔。

查看全文

婦女養老權益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人口時代,我市城鎮老年婦女的養老權益問題日益突出,從今年來市婦聯上訪的情況統計來看,老年婦女信訪案件呈上升趨勢。去年接待老年婦女養老信訪案件5件,今年接待涉及老年婦女養老權益的上訪案件8件,比去年增加60%。這一發展趨勢應引起社會各界的足夠重視,它們的發生己成為家庭生活和社會穩定的一個不和諧音符。

一、我市老年婦女面臨養老問題的情況

我市共有老年婦女13萬人。其中70歲以上的老年婦女3.9萬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顧的老年婦女6500人。從目前對待老年人養老問題的家庭狀況來看,大多數的老年婦女選擇居家養老,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老年婦女面臨著養老困境。一是“空巢”老人;二是“三無”老人;三是特殊困難老人;四是高齡和生活不能自理老人。這些老年人更需要社會為他們提供更多的住養、生活護理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以及健全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但從我市目前的社會福利機構來看,還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從去年到今年我們就曾連續3次接待一起這樣一位老年婦女趙某。趙某年齡己近80歲,生活自理尚可,但是也渴望有人照顧,她丈夫去世30多年了,兒子也去世,只有一女在身邊,但是女兒不孝,常年不去探望老母。趙某來婦聯上訪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希望幫助協調女兒常去探望她,二是希望婦聯幫助協調住進市民政局開設的社會福利院。市婦聯經過協調第一種途徑被迫中斷,其女兒不接電話。協調市民政局社會福利院,雖然趙某各種條件都符合,市民政社會福利院也同意接收趙某,從去年10月份開始在民政福利院登記入住,但是至今還沒有空床位,民政福利院的機構設施還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

二、我市老年婦女養老權益發生的原因

從目前的社會形式來看,國家對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廣大居民社會福利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老年婦女的養老、醫療等福利待遇不斷提高,但是為什么還存在著這么多養老問題的上訪案件呢,從到婦聯上訪的案件分析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是年輕時收養兒女,年老時老人有病發生養老權益問題。近2年己有2起因年輕時收養兒女,年老時子女不盡贍養義務的信訪案件發生。比較典型的一起是家住向陽區的秦某,年齡將近70歲,老伴去世5年多,年輕時收養一個女兒,現秦某有高血壓等多種疾病在身,女兒將老人的房產占為己有后,對老人不盡贍養義務,甚至虐待老人,秦某的妹妹不甘忍受,將秦某的養女告上法庭,經多種媒體暴光后,要求變更老人的監護權和解除收養關系,要回老人的房產,此案件正在進一步審理中。

查看全文

養老保險改革問題對策

摘要:目前,我國社會養老形勢日趨嚴峻,養老保險制度面臨問題較多,養老基金缺口較大,企業負擔沉重,相關法律缺失,已經影響到社會的安全與穩定。本文剖析了我國養老保險改革問題的現狀、面臨的困境,并進而提出若干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養老保險現狀問題改革

一、現狀

(一)制度“盲區”:保險對象游離于制度之外

在學術界,中國城市養老保險體系的涵蓋對象被分為兩部分:非正規和正規就業人群。那么,什么樣的人才屬于城市非正規就業人群?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劉貴平的定義是:非正規就業人群不僅包括近年來的下崗職工,還包括在城市的農民工、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以及自由職業者。在非正規就業人群中,有一半以上游離于養老保險制度之外。也就是說,中國整個養老保險體系在其覆蓋面上十分有限。

是什么原因造成城市養老保險體系在這一環節出現“盲區”?“這些人要么是老板沒有為他們繳納部分養老保險金,要么是沒有老板為他們辦理養老保險事宜,這就使得他們不僅失去了雇主繳納所帶來的那一部分經濟利益,而且還必須自行承擔制度風險,因此導致這部分人群在可能的情況下寧可選擇個人儲蓄和人壽保險,也不愿選擇社會養老保險。”

查看全文

農村養老問題探究論文

一、當前我國農村養老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隨著農村老齡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老年人口和老年家庭數量的迅速增加、老年人口壽命的延長,我國農村養老保障需求日益強烈。我國農村長期以來實行“家庭+土地”的養老模式,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種養老模式越來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目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障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國家財政支出不足

我國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即“未富先老”,這也就是說在現階段國家不可能拿出足量的經費來滿足老年人口的需求,并且目前我國財政用于社會保障的資金,絕大部分撥付給了城市職工,而用于農村社會保障的資金甚少。絕大多數農村地區,除了對“三無”老人實行“五保”制度外,養老金制度、老年福利制度、老年服務體系都還沒有建立起來。

2.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日益退化

我國農村長期以來實行“家庭+土地”為主的養老保障模式。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大批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工業部門轉移,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農村人口的老齡化;大量的農用土地被國家和集體強制征用為城鎮建設,耕地減少,農民增收困難。必須用發展、全面的眼光對待農村養老,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不僅包括代內相和諧,而且包括代際相和諧。

查看全文

簡述養老保險改革趨勢問題思考

【摘要】在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大潮下,老年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成為養老保險的重要動因,我國也不例外。在我國,養老保險可以劃分為城鎮企業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和農村養老保險。本文從這三種制度的發展歷程、存在的問題以及在借鑒他國經驗的基礎上應采取怎樣的改進措施做了相關的闡述。文章最后對世界和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趨勢進行相關的總結和論述。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改革趨勢

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學會研究員盧茨曾說過“如果20世紀是人口增長的世紀,那么21世紀將會是人口老齡化的世紀”。人口老齡化逐漸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成為我國人口發展戰略研究的7個重點之一。從世界范圍來看,人口老齡化是一個漸進而普遍的過程。19世界60年代以前,世界上還沒有老齡化國家。1865年,法國率先成為老年型國家,接著瑞典在19世紀末,德國、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在20世紀40年代末,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也相繼進入老年型國家,而中國則是在2000年末跨入老年型國家的行列。然而,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隨著21世紀上半葉人口老齡化的進一步加深,人口老齡化呈現出巨大的地區差異。我國的人口發展演變趨勢則帶有一定的政策性。首先是建國后到20世紀70年代,我國的人口成盲目的增長狀態,相應的人口趨向于年輕化。但是隨著20世紀7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的出臺,我國人口開始趨向于老年型。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速度明顯加快,全國“60老齡化系數”(60歲及其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7.63%到2000年的10.64%,增長趨勢明顯[1]。眾所周知,我國在人口老齡化的過程中呈現出非良性,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呈現出顯著的地域性差異;人口老齡化呈現出明顯的城鄉差異;老齡化的速度與經濟增長的速度不一致,即未富先老等。人口老齡化的快速增長趨勢,在引發了對個人福利、企業的效率、政府的財政支出以及國家經濟增長等一系列經濟性影響后,更多的影響到的還是一國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因此,人口老齡化也成為我國乃至世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重要動因。顧名思義,養老保險是國家立法強制征集社會保險稅(費),并形成養老社會保險基金,當勞動者退休后支付其退休金,以保證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會保障制度[2]。縱觀人類養老保險的整個歷史演進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其間經歷了多次制度變遷。具體到我國,養老保險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革,有局部的和短暫的也有長久的和意義重大的,其中以從現收現付制向基金積累制的轉軌和從單一支柱養老金制度向多支柱養老金制度的轉軌最為重要。具體的養老保險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子制度。

一、中國城鎮企業養老保險

我國的城鎮企業養老保險由基本養老保險和個人賬戶制度組成,實行部分積累模式(主要考慮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現收現付制難以良好的完成退休高峰期的養老金支付),個人賬戶完全由個人繳費完成,繳費數額為本人繳費工資基數的一定比例。另外,企業補充養老保險(企業年金)是一個令人關注的方面,近年來對企業年金的研究層出不窮。自《勞動保險條例》的實施以來,我國的“國家保險”模式初成,但是覆蓋面十分的單一,僅限于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正式職工。時期,養老保險制度遭到一系列的破壞,管理機構被取消,退休費用社會統籌被取消,此期間基本養老金沒有調整機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養老保險改革試點全面展開,開始了“企業保險向社會保險轉變”,并且使養老金開始由企業完全負擔向多方負擔轉變,但是在這一期間政策制定、監督機構與政策執行機構之間的制衡機制還沒有形成。自1995年開始,我國引入了“個人賬戶制”,開始了“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相結合”的探索,但是其間又過分強調了效率而忽視了公平。從上也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的城鎮企業養老保險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在其他國家或多或少的得以體現和解決,其教訓和經驗值得我們吸取和借鑒。例如,進入21世紀的德國,公共養老金保險體系面臨著日益嚴重的收支平衡壓力,在2001年頒布的《養老保險改革法令》中提出: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以改變養老保障過分依賴公共養老保險體系的局面。如可以直接進行養老儲蓄補貼,免稅特別支出等。另外,德國在2004年3月推出了擴展原有的公共養老金指數計算公式,將整個養老保險體系的贍養比率計算在內;將德國的法定退休年齡由65提高到67。在一定程度上,我國普及商業養老保險作為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中的組成部分,也作為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補充,可以有效的減輕社會和企業壓力,擴展個人賬戶。如福利型國家英國,以全社會范圍的“經濟狀況調查”為依據的國民社會資助是基本國家養老保險的補充部分,另外,英國對于“提前脫離者”提供了不同的解決方案,如更換工作者可在其與原先雇主與新雇主達成協議的前提下,將其養老保險權益移至新雇主處,這是比較理想的一種方案;更換工作者可以直接取回自己繳納的保險費,但沒有利息,對于英國人來說選擇第二種方案的人較多[3]。我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問題,也可以借鑒英國的有關經驗,對養老保險關系的轉移接續進行合理的管理。

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