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詁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5 18:13: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訓詁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訓詁學研究論文

原文出處】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

【原刊地名】太原

【原刊期號】199502

【原刊頁號】061-067

【分類號】H1

【分類名】語言文字學

查看全文

訓詁學現代觀念論文

提要訓詁學的傳統觀念形成于唐代的孔穎達,而國學大師黃侃則創立了訓詁學的現代觀念。黃氏界說一

出,訓詁學的現代觀念有了很大發展,主要有“分工派”與“綜合派”兩家。前者以陸宗達、王寧的“古代文

獻詞義學派”影響最大,后者以殷孟倫、許嘉璐等的“綜合派”為代表。筆者在考察以往訓詁學史的基礎上,

繼承章太炎、黃侃的學說,首次提出訓詁學的“二重性”問題,并將訓詁學劃分為三個部門:“詞義生成學”

、“微觀文獻疏證學”與“古代文獻詞義考證學”。前二者屬訓詁學的基礎理論學科,后者屬訓詁學的應用學

科。

查看全文

訓詁學性質探究論文

內容摘要:訓詁學是漢文古籍釋讀術,它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型學科。釋讀漢文古籍均從詞句入手,最終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語文學的一個部門,是綜合性學科,不等于語義學、詞義學。

訓詁學不屬于語言學、語文學之范疇。訓詁學不等于語文學加語用學。

塵封已久的訓詁學自本世紀80年代復興以來,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學術論著紛紛發表。這門幾成絕學的

古老學科已經走出了曾經鮮為人知而備受冷落的窘境,又生機勃勃地立于當代中國之學林。舉凡涉獵中國古代

文化的學人,均不同程度地向訓詁學界投以關注、期待的目光。10余年的訓詁學研究,有對前人成果的整理

爬梳,有前賢未及的新領域的開辟,也有為傳統學術現代化所做的努力。可以說成績顯著,功不可沒。然而對

查看全文

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的訓詁意識透析論文

論文摘要:文言文的訓詁意識是在堅持基本訓詁原則及靈活運用基本訓詁方法的前提下,對文言詞語訓釋時具有的一種積極的、恒常的、穩定的訓詁態度。具備一定的訓詁意識,在閱讀和教學文言文時,可避免容易出現的迷信教材、忘文生義、以今律古等毛病。中學語文教師至少應具備堅持基本訓詁原則的意識和靈活運用基本訓詁方法的意識。訓詁原則與訓詁方法須綜合運用,融匯貫通,才稱得上具備了訓詁意識。

論文關鍵詞:語文老師訓詁意識訓詁原則訓詁方法

所謂訓詁意識.是在堅持基本訓詁原則及靈活運用基本訓詁方法的前提下,對文言詞語訓釋時具有的一種積極的、恒常的、穩定的訓沽態度。是為探求詞語乃至篇章的豐富含義、揭示詞語演變規律、避免誤訓誤注所把持的訓詁觀念。

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如不具備相應的訓詁意識,單依賴課本的注解、參考書的幫助,對詞語的訓釋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學生的進一步追問也無法給以滿意的解答,甚至出現迷信教材、望文生義、以今律古等這些文言文閱讀的大忌。根據大綱對語文教師素質的要求及文言文詞語訓釋的特點,中學語文教師進行文言文教學至少應具備以下兩大方面的訓詁意識。

1.堅持基本訓詁原則的意識

堅持基本的訓詁原則,就是要堅持從語言的社會性、歷史性、民族性及語言事實等方面,對詞語含義作全面考察。

查看全文

聲符的審視研究論文

摘要:宋元學者的詞源學研究是從“右文”研究開始的,最早的研究者是王圣美。張世南、王觀國等進一步申說了王圣美的學說。宋代鄭樵提出了形聲字演變中的“母子衍生說”。宋末元初戴侗的詞源研究具有開拓意義,從形聲字聲符入手,梳理初文和孳生字之間的關系,系聯了不少同聲符的形聲字,他所做的工作實際上就是同源詞的系聯工作。戴侗詞源研究的另一個特點是從聲音上貫通古今雅俗詞語,尋找它們之間音義上的聯系。系統總結宋元時期的詞源學研究,對今天探討這一問題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聲符;形聲字;右文說;文字;詞源學

Abstract:WangShengmei,thepioneerresearcherofrightwardphoneticsymbolinChinese,startedthetraditionofetymologicalstudyintheSongandtheYuanDynasty.Wang''''stheorygainedfurtheradvancementbyZhangShinanandWangGuanguo,twolaterscholars.Furthermore,ZhengJiao,ascholarintheSongDynasty,introducedtheviewof“MotherProducingChildren”intheevolutionofpictophoneticwords.InthelateSongandtheearlyYuanDynasty,DaoDongmadesignificantcontributionstoetymologicalstudy.Hestartedwithpictophoneticwords,combedouttherelationsbetweenoriginalwordsandderivativewordsandgroupednumbersofpictophoneticwordsthatsharedthephonemes.Dai''''sothercontributionofetymologicalstudywastoconnectformalandinformalwordsbysoundstoseektheirrelationsinsoundandmeaning.Therefore,asystematicsummaryofetymologicalstudiesintheSongandtheYuanDynastyisofgreatimportancetosuchstudyinmoderntimes.

KeyWords:phonologicalsymlol;pictophoneticwords;viewofrightwardphoneticsymbol;lexicon;etymology

形聲字中的“聲符”是理解、認識形聲字的關鍵,從造字的歷史來看,聲符最初是表音的,后來語音變化而出現不表音的種種情況;形聲字的“聲符”是表音的,也有兼表意的,但不是全部。如清人王筠《說文句讀》所說:“工、可第取其聲,毫無意義,此例之最純者,推而廣之,則有聲兼意者矣。”從右文的研究來看,真正表意的聲符是那些聲符為文字之母、后起加形孳乳分化出的形聲字的聲符,這其中的情形又較為復雜,“右文說”的興起正是為了探討這一問題。宋元學者的詞源學研究是從“右文”研究開始的,在文字學史上頗具特色,系統總結研究這一問題,對今天詞源學問題的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右文說的起始

查看全文

語文文言文教材管理論文

摘要:中學語文教材文言文注釋常常會出現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語言文字、文情語境、事理邏輯、客觀史實等方面。因此作注者要慎于選擇,用注者要學會評判,要有訓詁學知識做指導。

關鍵詞:中學語文;文言文;注釋

李運富,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國的古籍絕大多數是文言作品,現代雖然不再使用文言文,但為了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各級各類教學大綱都規定受教育者應該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具有相應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材就選入了簡短的古詩文,初中、高中逐步增加,大學中文系的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學課程也要接觸大量的文言作品,可見在現代教育中,培養學生具有讀懂文言作品的能力是一個重要目標。

使用白話文的現代人閱讀古代的文言作品,自然離不開注釋。作注的人,也就是編寫教材的人,應該研究古代的語言文字,了解所注作品的內容和背景,并用規范的方式在適當的地方寫出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注釋。讀注的人,就是使用教材的教師和學生,他們知道注釋的基本體例和方式,了解注釋的內容和意圖,然后利用注釋來讀懂原文。但讀注者,特別是教師,對于注釋不應該只是機械地接受,而應該對注釋本身的是非優劣作出評判,發現錯誤的或不足的注釋要予以更正或補充,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理解注釋,進而理解原文。

那么,怎樣才能發現文言文注釋中的問題呢?這需要讀注者具有一定的訓詁學知識,同時也需要掌握一些診斷注釋毛病的技巧,知道應該從哪些方面來進行分析。例如某些中學語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釋其實就存在不少問題,有注釋對象方面的,有注釋內容方面的,有注釋理據方面的,有注釋結論方面的,也有注釋表述方面的,如果教師具有一定的訓詁學知識,并且懂得從這些方面去觀察分析,應該是不難發現這些問題的。下面以注釋結論方面的問題為觀察對象,舉出一些實際病例來加以分析(其中有些病例在新版教材中已經得到改正,這里舉出只是為了說明相關問題,沒有批評教材的意思,所以例句都不標明出版信息),并且歸納出若干條,希望能對使用中學文言文注釋的讀者有所啟示。

查看全文

文言文運用教學管理論文

所謂訓詁方法,就是利用漢語語言學和其他一些相關的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成果來準確地探求和詮釋古代文獻詞義的方法。它主要包括:(1)訓詁與文字學結合:以形索義;(2)訓詁與音韻學結合:因聲求義;(3)訓詁與詞匯學結合:尋規律以求詞義;(4)訓詁與語法學結合:明語法以求詞義;(5)訓詁與修辭學結合:由修辭以求詞義;(6)訓詁與歷史學結合:據史料以求詞義;(7)訓詁與校勘學結合:考異文以求詞義;(8)訓詁與邏輯學結合:用邏輯以求詞義。本文擬就中學課本文言文注釋中的某些問題,結合上述八種訓詁方法來談談訓詁方法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以形索義

以形索義,是通過對漢字形體結構分析來探求和詮釋詞的本義的訓詁方法。運用以形索義的方法應遵循兩條原則。一是字形要能反映本義,本義要與字形切合,即要能證明造這個字時,是根據這一意義來構形的。為達此目的,我們所依據的字形應是較古的文字。二是探求本義必須參證于文獻語言,即本義不僅要與字形結合,還必須是在文獻語言中有過用例。參證文獻語言來探求詞的本義,可以避免望形生訓。下面我們運用以形索義的訓詁方法來討論中學文言文中的一條注釋。

《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軍霸上。”高中語文第二冊注:“軍,駐軍,動詞。”余行達主編《古代漢語》(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在非判斷句中,名詞如做謂語,活用成了動詞。如:‘沛公軍霸上’,‘軍’做謂語,意為駐軍。”

中學語文和余行達主編的《古代漢語》都把“軍”解釋為“駐軍”,但前者以為“駐軍”是“軍”的固定義項,而后者認為“駐軍”是“軍”的臨時意義,即名詞“軍”活用為動詞時所臨時具有的意義。孰是孰非?對此,我們可以通過“軍”字的形體結構分析來予以說明。

《說文》:“軍,圍也。四千人為軍。從車,從包省。車,兵車也。”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字從車,從@①,會意。古者車戰,止則以車自圍。”由此可見,“軍”本為動詞,本義是“包圍”。將兵車圍成一圈時,當然是表示軍隊駐扎下來準備宿營,因此,“軍”引申有“駐扎;駐軍”義。是誰將兵車圍成一圈呢?當然是軍隊,因此:“軍”又引申有“軍隊”義。由此可見,軍的“駐軍”義和“軍隊”義都是由本義“包圍”引申出來的。既然“軍”本為動詞,那么“軍”表示“駐軍”義時當然就不是“名詞活用成動詞”了。由此可知,語文課本的注釋是正確的,而余行達主編的《古代漢語》的解釋是不準確的。

查看全文

儒家經學漢朝文學關系研究論文

摘要:兩漢時期,我國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即所謂小學得到進一步發展,而這種發展又是與儒家經學的獨尊和繁盛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二者彼此滲透,相互促動,相得益彰。特別是經學,在漢武帝獨尊儒術、表彰六經之后,迅速躍居統治思想和正統學術的地位,成為各種學術門類建設、發展的理論依據和至上權威,語言文字學更是如此。漢代語言文字學的內容非常豐富,經書訓詁本身就在其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由于它們與經學的關系極其明顯,筆者在本文中不再涉及,而主要以幾部專門的語言文字學著作為考察線索和研究對象,展開分析、論述。

不妥之處,尚祈方家教正。

通過儒家經典,可以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窺見我國(這里主要是指漢族地區)語言文字學的萌芽和早期發展情況。像漢字的產生,前人依據《周易?系辭下》之說,將上古結繩而治或伏羲作八卦與文字的起源聯系起來。這盡管是一種傳說,但并非空穴來風、向壁虛造。結合近年來的考古發現特別是大汶口文化陶器文字的發現,完全可以證明,我國文字的起源,正是在傳說中的伏羲氏、神農氏時代。再者,不少經書還論及語言文字問題,特別是《論語》中孔子的有關論述更多。《先進》記有孔門四科,其中“言語”是僅次于“德行”的一科。《子路》則記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1]正是本著這一原則,孔子十分注意字詞的斟酌,力求恰如其分,并在整理六經尤其是修《春秋》的過程中表現得非常突出。孔子在魯國舊史的基礎上修《春秋》,注重正名,講求微言大義、一字褒貶,這種《春秋》筆法不僅在中國史學史、文學史上影響巨大,而且對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發展也頗多沾溉。胡適先生曾經特別強調《春秋》及其體現出來的孔子正名思想在“語言文字上的影響”,指出:“孔子的‘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一句話,實是一切訓詁書的根本觀念。故《公羊》、《谷梁》,都含有字典氣味。……大概孔子的正名說,無形之中,含有提倡訓詁書的影響。”[2](P90)當然,我們也應該指出,“中國修辭學、訓詁學的萌發,并非《春秋》一書使然,而是時代之必然,但毋庸諱言,《春秋》在其中確實是起著促進作用的”[3](P22)。另外,《周禮?地官?保氏》還有關于文字“六書”的記載,只是未見具體所指。更為重要的是,大致在戰國時期,本用于經書訓詁的《爾雅》諸篇相繼問世,使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發展實現了一次飛躍。凡此種種,表明具有兼容各科知識特點的儒家經典及經學,一開始就與語言文字學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系。

繼甲骨文、金文之后,中國早期的語言文字教學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字書或者說童蒙識字課本的編寫表現出來的。相傳周宣王太史籀作《史籀篇》,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則接連出現了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胡毋敬《博學篇》。三者多取于《史籀篇》,廣泛流傳。可惜今已亡佚,僅有輯本和部分殘簡傳世。入漢以后,又有司馬相如《凡將篇》等一批新的字書陸續推出,它們不同程度地受到《倉頡篇》的影響,或取其正字,或加以續補。但與《倉頡篇》不同,它們已經帶有較為明顯的儒家經學的色彩,成為經學獨尊在語言文字學領域的直接反映。在這里,就文字而言,“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4]((漢書?藝文志》)。遺憾的是,在這些著作中,僅有元帝時黃門令史游撰作的《急就篇》流傳下來。

《急就篇》提到:“宦學諷《詩》、《孝經》、《論》,《春秋》、《尚書》、律令文。治禮掌故砥厲身,智能通達多見聞。”這就是說,為仕宦所必需學習的各種知識中,《詩經》等儒家經典占有核心地位,人們從小就應培養讀經入仕的思想。我們知道,漢武帝獨尊經學、以經取士之后,研習儒家經典成了最主要的仕進方式,甚至幾乎發展到非通經學,不能作官的地步。特別是在西漢后期,朝廷公卿大都通過經術而進身。士人學子也普遍意識到讀經與入仕的關系。曾以《洪范》察變的夏侯勝就常對弟子們講:“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茍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4](《漢書?夏侯勝傳》)這種氛圍,自然會對學童的啟蒙教育有所影響。因此,本于為封建政治服務的經學之旨,《急就篇》極力渲染劉漢皇朝的威德和業績:“漢地廣大,無不容盛。萬方來朝,臣妾使令。邊境無事,中國安寧。百姓承德,陰陽和平。風雨時節,莫不滋榮。災蝗不起,五谷孰成。”[5]另外,從書中似乎亦可窺見經學自身的演變。漢武帝尊崇的經學,實際上是以董仲舒《春秋》公羊學為代表的今文經學,立于學官、設置博士的都是今文經。直到元成之時,古文經學尚未走上前臺。在社會上,人們接受的也主要是今文經學的教育。如《急就篇》有言:“圣賢并進,博士先生。”[5]還有它羅列的一些姓名,唐人所見“《易緯》中頗有姓名與此同者”[5](顏師古:《急就篇注》)。這說明,與今文經學密切關聯的讖緯之學對《急就篇》十分看重,多有取資。應該說,這些都透露出經學領域今文經學獨盛的信息。

查看全文

文言文教學運用論文

所謂訓詁方法,就是利用漢語語言學和其他一些相關的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成果來準確地探求和詮釋古代文獻詞義的方法。它主要包括:(1)訓詁與文字學結合:以形索義;(2)訓詁與音韻學結合:因聲求義;(3)訓詁與詞匯學結合:尋規律以求詞義;(4)訓詁與語法學結合:明語法以求詞義;(5)訓詁與修辭學結合:由修辭以求詞義;(6)訓詁與歷史學結合:據史料以求詞義;(7)訓詁與校勘學結合:考異文以求詞義;(8)訓詁與邏輯學結合:用邏輯以求詞義。本文擬就中學課本文言文注釋中的某些問題,結合上述八種訓詁方法來談談訓詁方法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以形索義

以形索義,是通過對漢字形體結構分析來探求和詮釋詞的本義的訓詁方法。運用以形索義的方法應遵循兩條原則。一是字形要能反映本義,本義要與字形切合,即要能證明造這個字時,是根據這一意義來構形的。為達此目的,我們所依據的字形應是較古的文字。二是探求本義必須參證于文獻語言,即本義不僅要與字形結合,還必須是在文獻語言中有過用例。參證文獻語言來探求詞的本義,可以避免望形生訓。下面我們運用以形索義的訓詁方法來討論中學文言文中的一條注釋。

《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軍霸上。”高中語文第二冊注:“軍,駐軍,動詞。”余行達主編《古代漢語》(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在非判斷句中,名詞如做謂語,活用成了動詞。如:‘沛公軍霸上’,‘軍’做謂語,意為駐軍。”

中學語文和余行達主編的《古代漢語》都把“軍”解釋為“駐軍”,但前者以為“駐軍”是“軍”的固定義項,而后者認為“駐軍”是“軍”的臨時意義,即名詞“軍”活用為動詞時所臨時具有的意義。孰是孰非?對此,我們可以通過“軍”字的形體結構分析來予以說明。

《說文》:“軍,圍也。四千人為軍。從車,從包省。車,兵車也。”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字從車,從@①,會意。古者車戰,止則以車自圍。”由此可見,“軍”本為動詞,本義是“包圍”。將兵車圍成一圈時,當然是表示軍隊駐扎下來準備宿營,因此,“軍”引申有“駐扎;駐軍”義。是誰將兵車圍成一圈呢?當然是軍隊,因此:“軍”又引申有“軍隊”義。由此可見,軍的“駐軍”義和“軍隊”義都是由本義“包圍”引申出來的。既然“軍”本為動詞,那么“軍”表示“駐軍”義時當然就不是“名詞活用成動詞”了。由此可知,語文課本的注釋是正確的,而余行達主編的《古代漢語》的解釋是不準確的。

查看全文

中學語文教材問題論文

摘要:中學語文教材文言文注釋常常會出現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語言文字、文情語境、事理邏輯、客觀史實等方面。因此作注者要慎于選擇,用注者要學會評判,要有訓詁學知識做指導。

關鍵詞:中學語文;文言文;注釋

李運富,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國的古籍絕大多數是文言作品,現代雖然不再使用文言文,但為了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各級各類教學大綱都規定受教育者應該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具有相應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材就選入了簡短的古詩文,初中、高中逐步增加,大學中文系的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學課程也要接觸大量的文言作品,可見在現代教育中,培養學生具有讀懂文言作品的能力是一個重要目標。

使用白話文的現代人閱讀古代的文言作品,自然離不開注釋。作注的人,也就是編寫教材的人,應該研究古代的語言文字,了解所注作品的內容和背景,并用規范的方式在適當的地方寫出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注釋。讀注的人,就是使用教材的教師和學生,他們知道注釋的基本體例和方式,了解注釋的內容和意圖,然后利用注釋來讀懂原文。但讀注者,特別是教師,對于注釋不應該只是機械地接受,而應該對注釋本身的是非優劣作出評判,發現錯誤的或不足的注釋要予以更正或補充,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理解注釋,進而理解原文。

那么,怎樣才能發現文言文注釋中的問題呢?這需要讀注者具有一定的訓詁學知識,同時也需要掌握一些診斷注釋毛病的技巧,知道應該從哪些方面來進行分析。例如某些中學語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釋其實就存在不少問題,有注釋對象方面的,有注釋內容方面的,有注釋理據方面的,有注釋結論方面的,也有注釋表述方面的,如果教師具有一定的訓詁學知識,并且懂得從這些方面去觀察分析,應該是不難發現這些問題的。下面以注釋結論方面的問題為觀察對象,舉出一些實際病例來加以分析(其中有些病例在新版教材中已經得到改正,這里舉出只是為了說明相關問題,沒有批評教材的意思,所以例句都不標明出版信息),并且歸納出若干條,希望能對使用中學文言文注釋的讀者有所啟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