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社會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5 15:36: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虛擬社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虛擬社會

虛擬社會信息監管論文

一、中國特色虛擬管理模式分析

1.我國虛擬社會的管理對象

虛擬社會的運行主要由碎片狀的信息、整合信息的各種運營平臺、完成信息的生成、傳播的用戶三個層面共同構成立體空間。因此,虛擬社會的管理對象也分為三個層面。

(1)信息——(自由流通-監督下流通-限制流通)

信息是網絡環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網絡極大地擴展了人們可獲取信息的規模及途徑。從社會管理的角度,以法制法規為規范,衡量信息的可流動性,并對其進行合理分類,在分類基礎上針對不同等級信息應給予不同的管理策略。

(2)平臺——(門戶網站-論壇-微博-SNS-搜索引擎)

查看全文

虛擬社會與道德構建綜述

論文摘要:隨著網絡的普及,虛擬社會中人們的思想、行為、生存方式都發生了新的變化。虛擬社會具有虛擬性、自由性、開放性、非人性化的特點;虛擬社會的自由和民主精神、權利意識和平等意識、自主精神、奉獻精神、開放思想為道德建設提供了新的生長點,但同時帶來了一系列負效應。因此,道德建設要采取一系列相應的措施,以構造文明虛擬社會。

論文關鍵詞:虛擬社會;道德;生長點;負效應

當今網絡的使用越來越普及,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凈化網絡空間,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筆者想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網絡對我們來說,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的東西,它是由計算機、遠程通訊等技術聯結世界各國家、各部門及個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統。國際互聯網又稱為因特網(Internet)。目前全球約有194個國家和地區聯人因特網,網民達1億多人,并且每十個月翻一番。網絡把社會各部門、各行業及個人、各國、各地區聯成一個新的社會組織形式,人們稱它為“虛擬社會”或“網絡社會”。

在這個虛擬社會中,人們的思想、行為發生了新的變化,人們的生存方式也有了新的變化。如在經濟方面,網絡的使用極大地促進了商貿信息迅速傳遞和經濟單位之間、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廣泛溝通,加強了生產的計劃性和Et的性。在政治領域,網絡使得“侯門不再深”,它有利于促進政府和民眾之間密切聯系,有利于擴大民主與增強政府運行的透明度,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科學管理和科學決策水平。在科教文方面,計算機網絡為人們查詢各種信息資源,進行科研合作,開展遠程教育提供了條件。在生活方面,人們的活動方式和交往方式通過網絡發生改變,如在網上購物、求職、旅游、交友、聊天等。

查看全文

小議虛擬社會與道德構建

論文摘要:隨著網絡的普及,虛擬社會中人們的思想、行為、生存方式都發生了新的變化。虛擬社會具有虛擬性、自由性、開放性、非人性化的特點;虛擬社會的自由和民主精神、權利意識和平等意識、自主精神、奉獻精神、開放思想為道德建設提供了新的生長點,但同時帶來了一系列負效應。因此,道德建設要采取一系列相應的措施,以構造文明虛擬社會。

論文關鍵詞:虛擬社會;道德;生長點;負效應

當今網絡的使用越來越普及,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凈化網絡空間,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筆者想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網絡對我們來說,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的東西,它是由計算機、遠程通訊等技術聯結世界各國家、各部門及個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統。國際互聯網又稱為因特網(Internet)。目前全球約有194個國家和地區聯人因特網,網民達1億多人,并且每十個月翻一番。網絡把社會各部門、各行業及個人、各國、各地區聯成一個新的社會組織形式,人們稱它為“虛擬社會”或“網絡社會”。

在這個虛擬社會中,人們的思想、行為發生了新的變化,人們的生存方式也有了新的變化。如在經濟方面,網絡的使用極大地促進了商貿信息迅速傳遞和經濟單位之間、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廣泛溝通,加強了生產的計劃性和Et的性。在政治領域,網絡使得“侯門不再深”,它有利于促進政府和民眾之間密切聯系,有利于擴大民主與增強政府運行的透明度,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科學管理和科學決策水平。在科教文方面,計算機網絡為人們查詢各種信息資源,進行科研合作,開展遠程教育提供了條件。在生活方面,人們的活動方式和交往方式通過網絡發生改變,如在網上購物、求職、旅游、交友、聊天等。

查看全文

虛擬品牌社群社會網絡特征分析

虛擬品牌社群的概念特征及其研究新進展

虛擬品牌社群的概念與特征。虛擬品牌社群是建立在虛擬環境下的品牌社群,成員之間的交流主要通過網絡媒介進行(Füller,Jawecki & Mühlbacher,2007)。虛擬品牌社群的基本特征在于其成員彼此交流的能力遠遠大于非虛擬品牌社群。學者們通過研究后發現,在虛擬品牌社群中,消費者共享品牌信息和知識、表達自己對于品牌感情等,此類交流影響著消費者和品牌之間的關系(McAlexander,Schouten & Koenig,2002)。虛擬品牌社群以品牌為核心,但是其存在和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因來自于成員間的關系(Jang,Olfman,Ko Koh & Kim,2008)。綜上所述,本文將虛擬品牌社群界定為“由顧客、企業或第三方建立或發起的,以互聯網絡為媒介,以某一品牌為紐帶,由品牌愛好者及其他品牌利益相關者組成的群體通過社會網絡進行互動而形成的一系列社會關系的集合”。基于此,虛擬品牌社群具有以下特征: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為虛擬品牌社群提供技術支持(Kozinets,2002;Abdelmajid & Lionel,2004);以某一品牌為核心的、由品牌社群成員為連接點所組成的社會網絡是虛擬品牌社群的本質(Upshaw & Taylor,2001);虛擬品牌社群的建立者可以是企業、消費者或第三方(Tsuyoshi & Atsushi,2003)。虛擬品牌社群研究的新進展——社會網絡理論的應用。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發現社群成員間形成的社會網絡是虛擬品牌社群的本質,品牌社群中的社會網絡質量決定了社群組織的運作能力。因此,對虛擬品牌社群中的社會網絡研究代表了近年來學者們對于虛擬品牌社群研究的最新進展。對于社會網絡研究的主要理論是社會資本理論,最早出現在社會學的研究領域,隨后學者們將社會資本理論應用于經濟管理學科當中。這一理論認為人際間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會形成一種資本——社會資本,這一資本對于社會的作用就相當于生產力的作用。在學術界,有很多學者給出了社會資本不同視角的界定。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是第一位在社會學領域對社會資本進行研究的學者,他指出社會資本是一個人所擁有的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可以通過這些社會關系獲取更多資源和利益。James Coleman在其他學者對于社會資本研究的基礎上,指出由于個體所在社會地位的差異性,從出生開始就擁有不同程度的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社會資本,其中人力資本受到遺傳基因的影響,物質資本受到個體出身所擁有的物質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社會資本受到個體出生的社會環境的影響。Lin Nan的研究中指出社會結構是個人行動的基礎,從理性人的行為角度來看,社會資本與其他資本同樣都是為了獲取資源回報而進行的一種投資,而差別就在于社會資本的獲取是來自于個體在社會關系網絡中嵌入程度的高低。Nahapiet和Ghoshal指出社會資本的本質是一種信任合作關系,是通過個體間人際連帶關系發展起來的。社會資本通過降低個體間的交流和協調成本,確保了信息等資源流動的效率和效果,而且在信息等資源的經濟價值日益上升的時期,社會資本開始作為一種能夠產生真實價值的資本變得越來越重要。《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貿易經濟類核心期刊61

虛擬品牌社群的社會網絡特征屬性

以上學者的研究進一步推進了社會資本理論,發現影響社會資本的社會網絡特征是多層面的,由此將社會網絡的研究從單維度擴展到了多維度。結合品牌社群的特征,本文認為從結構維、關系維以及認知維三個不同層面來衡量虛擬品牌社群的社會網絡中存在的社會資本,能夠更為全面地考察社群中社會網絡的質量水平。虛擬品牌社群的社會網絡結構屬性。結構維度探討的是社群內部呈現的交互形態。從個體角度來看,是社群成員個體在社群網絡中的位置(Wasko&Faraj,2005);從整體角度來看,是整個社群呈現的交互狀態,主要體現在網絡成員之間的交互聯結上(Chiu,Hsu,Wang,2006)。在現實品牌社群中,成員間的交互必須是實時的、在同一地域內的面對面的互動,造成交互頻率和交互范圍極其有限,而且成員間的交互還會受到成員現實中社會等級和階層的限制(Schouten & McAlexander,1995)。但是,虛擬品牌社群克服了現實品牌社群的以上缺陷,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障礙,使得任何階層的成員都能夠在任何時間、地點與社群內的其他任何成員進行交流,在社群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態度(Abdelmajid & Lionel,2004)。因此,虛擬品牌社群內不同位置的成員對于社群以及品牌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現實品牌社群,同時成員間交互聯結的頻繁性和交互的緊密程度以及交互的規模與現實品牌社群具有巨大差異。因此,從成員個體的位置和社群內社會網絡交互狀態出發來研究虛擬品牌社群的結構特征,能夠反映虛擬品牌社群社會網絡結構的本質屬性。虛擬品牌社群的社會網絡關系屬性。在虛擬品牌社群中社會網絡關系維度的本質屬性是成員們在進行互動的時候所體現出來的品質,主要體現了在社群社會網絡中成員通過長期互動從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際關系。在這樣的人際關系的基礎上,成員可以獲得各種所需的價值,如達成社會交往的目的、得到所需的可信或專業的信息和知識、得到其他成員對自己的認同等等一系列需求(Granovetter,1992)。Nahapiet 和Ghoshal(1997)的研究中指出在社會網絡中關系資本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成員間的信任、社群中形成的規范、成員對社群的共同期望、成員彼此間的認同。社會網絡關系屬性與結構屬性最重要的區別就在于,即使在不同的社群中個體處于相似的位置,但是由于社群網絡中產生的人際關系不同,該個體所表現的行為也不同。Coleman(1990)的研究中提出在社群中存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或多或少的能夠被社群成員控制的資源。這些資源中存在著特定的利益,因此成員為了滿足各自的價值需求,相互進行資源的交換,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社群的社會關系。因此,不同的社群中存在著維度相似但質量不同的社群關系資本。綜上所述,將成員社會網絡交互過程中形成的信任互惠關系的程度作為衡量虛擬品牌社群社會網絡關系質量的變量,是能夠反映虛擬品牌社群的社會網絡關系特征的。虛擬品牌社群的社會網絡認知屬性。在社會網絡研究中,對于群體認知的研究可以從兩方面來闡述:一是社群中的共同語言和愿景;二是社群中成員對于其他成員在品味、價值觀、偏好等方面的認同,以及對于社群共同語言和愿景等方面的認同。一些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如Nahapiet,Ghoshal(1998)提出在社群社會網絡中的個體可以利用共同的語言、社群內的共享規則和網絡內部所特有的交流方式,來提升社群內部的社會網絡的共享交流效率和情感的形成。Portes,Sensenbrenner(1993)的研究發現在合作中,當個體形成對于他人品味、價值觀、個性等方面的認同時,能夠促進他們形成合作的共同體,向共同目標努力。Ghoshal(1998)提出群體中的認知應分為兩個維度,分別是群體成員形成的共同規則、語言和成員們在共同經歷的過程中形成對彼此品味,價值觀、個性等的認同,這兩方面的群體認知可以推動個體向著群體整體利益的方向邁進,形成群體行為。Berger,Luckman(1966)的研究認為,群體內共享的語言不但能夠對于知識的流動和接收具有顯著影響,而且還能夠影響成員的認知。Bateson(1979)提出在群體中成員們擁有共享的文化和經歷,并且能夠彼此認同,在這樣的群體中,成員們愿意且能夠主動為組織目標作出努力,而且在交易過程中會做出主動提供信息和獲取資源渠道的有利于其他成員的行為,從而降低了群體中信息和溝通方面的交易成本,提升了社群的運行效率。

虛擬品牌社群的社會網絡要素

中心性。作為社會網絡理論分析領域重要維度之一,中心性主要用來度量網絡主體,也就是網絡中的成員所構成的節點,在社會網絡中的重要程度,它反映了網絡成員在社會網絡中位置的差異。Rogers和Kincaid(1981)的研究指出成員的中心性越高,就越容易對于組織形成規范和期望,對組織做出的貢獻也就越大。Bavelas認為對于社群網絡中相對中心位置成員的研究,對于整個社會網絡分析具有重要意義。Thomas等人(2004)指出在社會網絡溝通的過程中,成員們都傾向于和掌握信息資源較為豐富的成員建立聯系,進行信息和資源的交換。因此,這就導致這些掌握豐富資源信息的成員位于社會網絡的中心位置。Wasserman等學者們發現,在社會網絡中,成員的中心位置能夠反映其在網絡中的重要性。研究社會網絡的著名學者羅家德(2005)發現,個體在社會網絡中的中心性代表了其社會地位,使該成員在社會網絡中具有他人沒有的優勢。社會交互聯結。在虛擬品牌社群這一社會網絡的內部,由成員構成的節點彼此間進行交互的頻度、密度和廣度以及節點之間聯結關系的強弱,反映了該社會網絡的交互聯結程度。社會交互聯結在形式上體現為組織內的成員作為節點所形成的特定形式的社會關系是成員間的重復性聯結,而且在這些聯結不斷擴展延伸的過程中形成了社會網絡。Burt等人(1992)認為社會網絡中的節點間的交互密度和聯結關系都是集體行為的重要指示。Krackhard(1992)指出如果組織中社會網絡的交互聯結是密集的,并且成員間大部分是強的、直接的聯結,那么這樣的組織就越容易形成集體行為。Marwell和Oliver(1988)指出如果在社會網絡中成員間能夠有規律地進行接觸,那么就越容易形成合作習慣和集體行為。Wellman和Wortley(1990)指出在社群中社會交互聯結越頻繁,就越有利于社群內的信息傳播。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虛擬品牌社群中社會網絡的社會交互聯結對于社群的價值形成和成員的需求滿足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信任及互惠原則。從虛擬品牌社群中社會網絡關系角度來看,成員通過長期的交流與互動形成的信任互惠,是一種公平的相互間關于品牌(產品)認知的交流規范,是一個用戶對于自己與其他成員之間形成關系的認知,而且Chen等人(2009)認為這樣的關系能夠對成員的社群價值獲取以及對社群的貢獻具有重要影響。從虛擬品牌社群的特點來看,成員對于社群的參與和退出是自愿的、無限制的,成員之間并不熟悉,成員對于自身在社群中提出的問題和參與的話題的回應,以及回應的質量都是無法控制的。同樣,幫助他人的成員對于自身能否獲得回報也是不確定的。這就是虛擬品牌社群與傳統現實品牌社群明顯的差別,在傳統社會網絡的互動過程中,成員之間是面對面的交流,社群的規定和期望對成員的約束程度較高。因此,虛擬品牌社群中,為了保證社群中的信息數量和質量,社群的活躍度以及社群的交流效率、成員間形成信任互惠的關系對于以上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本文將其作為虛擬品牌社群社會網絡質量的一個重要衡量變量。成員自我概念一致性。虛擬品牌社群在建立的過程中,就是一個擁有相似品味、相似氣質、相似教育水平和相似生活形態的人聚在一起形成的。正如Bourdieu(1984)關于營銷的研究中提出的“品味”一詞,品味可以將不同的社群區分開來,具有類似品味的人們可以相互認同,并通過形成社群來尋找自己的同類,從而形成自我肯定。例如,當初搜索引擎百度公司把搜索同一個詞的人歸類到同一類人,于是就有了百度貼吧這一品牌社群的雛形。貼吧的形成開始僅僅是因為某一類人共同認同的一個產品,或者是擁有共同的需求。但是將人們聚合在一起的需求或產品能夠在貼吧中進一步過濾,最終將具有最為相似的愛好、需求、品味的個體聚集在一起,從而將每個人的需求放大形成一種整體的需求,這就為企業帶來了最為精確的市場細分和市場定位,不但能夠使企業最大程度地生產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而獲得市場價值,而且還能夠使消費者感受到企業為自己專門定制產品的消費價值。因此,本文以成員的自我概念一致性來代表虛擬品牌社群中社會網絡的認知維度,來研究成員對于品牌社群整體層面上的心理感受,以揭示虛擬品牌社群重要的本質屬性“聚合性”的作用。

查看全文

小議虛擬社會化的網絡道德教育

摘要:從整合傳統的道德文化、關注青少年的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以及網絡媒介素質教育進課堂四個方面探討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青少年虛擬社會化網絡道德網絡道德教育

伴隨世紀更替而悄然來臨的信息化、網絡化不僅是信息社會在技術上的一種特征,更是人類一種嶄新的生存方式。從發展趨勢上看,網絡已成為青少年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青少年社會化的廣闊空間,一種社會化的新范式—虛擬社會化應運而生。在充分享受網絡帶來的種種福扯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意識到虛擬社會化進程中所凸現的網絡道德問題。因此,必須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確保青少年虛擬社會化的順利進展。

1虛擬社會化:青少年社會化的新范式

所謂青少年的社會化,是指青少年從生物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社會文化得以積累和延續,社會結構得以維持和發展,青少年的個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社會化有兩個基本的要素:施化者和受化者。按照社會化中施化者的性質進行分類,可分為真實社會化和虛擬社會化。真實社會化即傳統社會化,是在家庭、同學群體、學校和大眾傳媒中進行的社會化,以施化者的真實性和確定性,受化者的被動性明顯為主要特征。虛擬社會化是指在大眾傳媒,尤其是在電視、計算機網絡中進行的社會化,以施化者虛擬性和不確定性增強和受化者的主動性增強為主要特征。

網絡所構筑的“第二現實世界”使青少年的社會化從傳統意義上的“與客觀世界的互動”變為“虛擬社會情景的對話”,從而青少年的社會化范式出現了新的變遷,即在傳統社會化的基礎上的虛擬社會化。具體來講,虛擬社會化這一新范式的“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查看全文

虛擬社會化的網絡道德教育探索

摘要:從整合傳統的道德文化、關注青少年的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以及網絡媒介素質教育進課堂四個方面探討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青少年虛擬社會化網絡道德網絡道德教育

伴隨世紀更替而悄然來臨的信息化、網絡化不僅是信息社會在技術上的一種特征,更是人類一種嶄新的生存方式。從發展趨勢上看,網絡已成為青少年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青少年社會化的廣闊空間,一種社會化的新范式—虛擬社會化應運而生。在充分享受網絡帶來的種種福扯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意識到虛擬社會化進程中所凸現的網絡道德問題。因此,必須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確保青少年虛擬社會化的順利進展。

1虛擬社會化:青少年社會化的新范式

所謂青少年的社會化,是指青少年從生物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社會文化得以積累和延續,社會結構得以維持和發展,青少年的個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社會化有兩個基本的要素:施化者和受化者。按照社會化中施化者的性質進行分類,可分為真實社會化和虛擬社會化。真實社會化即傳統社會化,是在家庭、同學群體、學校和大眾傳媒中進行的社會化,以施化者的真實性和確定性,受化者的被動性明顯為主要特征。虛擬社會化是指在大眾傳媒,尤其是在電視、計算機網絡中進行的社會化,以施化者虛擬性和不確定性增強和受化者的主動性增強為主要特征。

網絡所構筑的“第二現實世界”使青少年的社會化從傳統意義上的“與客觀世界的互動”變為“虛擬社會情景的對話”,從而青少年的社會化范式出現了新的變遷,即在傳統社會化的基礎上的虛擬社會化。具體來講,虛擬社會化這一新范式的“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查看全文

剖析虛擬實體經濟對社會發展的衡量論文

摘要:以虛擬資本為核心、以金融系統為主要循環依托的直接以錢生錢的虛擬經濟,其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復雜性、介穩性、高風險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長性、無形性等。

關鍵詞:虛擬企業;虛擬經濟

一、虛擬經濟的特點與功能

以虛擬資本為核心、以金融系統為主要循環依托的直接以錢生錢的虛擬經濟,其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復雜性、介穩性、高風險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長性、無形性等。這樣,以虛擬資本為核心、以金融系統為依托的虛擬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功能可以歸納為以下五點:

1.聚集資本功能。虛擬經濟通過各種存款憑證和有價證券等虛擬資本形式,經由以銀行為主體的各類金融機構,將分散在個人和單位手中的資金聚集起來,以進行較大規模、收益較高的經濟活動。據統計,2000年底全球虛擬經濟的總量已達,/.萬億美元,而當年各國國民生產總值的總和只有30萬億美元,即虛擬經濟的規模已達實體經濟的5倍。

2.循環流通功能。所謂的虛擬經濟,是指與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總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經濟活動。由此可知,虛擬經濟的實質就是循環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環流通活動,就無所謂虛擬經濟了。據統計,全世界虛擬資本日平均流動量高達1.5萬億美元以上,大約是世界日平均實際貿易額的50倍。

查看全文

虛擬世界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論文

摘要:虛擬世界的出現引發了人類社會的深刻變革,同時對人類社會發展提出了新課題,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虛擬世界的興起,使人與世界的關系已從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傳統意義上主—客二元對立的模式,代之以主一主平等交流的格局,構建起一個主體間相互促進、相互生成的和諧景觀,最終讓人物化或者讓物人化。

關鍵詞:物化人化虛擬世界雙重影響

一、消極影響

1.物化

這里是指代人的物化,指操作者利用數字化技術,對物理世界進行模擬、仿真、變形、縮微或擴張后,產生出一個凝聚著人的意識因素的虛擬世界。尼葛洛·龐蒂忠告我們:“每一種技術或科學的饋贈都有其黑暗面。”虛擬世界的出現一方面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并有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另一方面,它在上述領域也產生了某些負面影響,對人類社會發展提出了新課題,并為實現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的持續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造成了人的物化。

比如在現實生活中的網絡隱私,也是虛擬空間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隱私是人的一種生存特性,同時也是人的一項重要權利。隱私蘊涵并體現了人的個性、人格、尊嚴、自由和價值維度。隱私是人獨有的生存特性。隱私是個人的私生活,而且是重要獨享的私生活。只要人有羞恥心、自尊心,只要人有一定的獨立性、個性,人就會維護自己的隱私,因此,擁有隱私也是人與動物的又一區別。私人生活空間是隱私寓居之所,也是隱私存在的條件和領域,隱私是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間隱秘的私人事務、私人活動和私人信息。私人生活空間無論對于民主、自由與價值追求還是對于法制的構建都是必要的。關注隱私問題、重視隱私權的保護體現了社會文明進步的要求。隱私受到窺視和侵害,私人生活空間受到騷擾和擠壓,人的尊嚴和權利就得不到保障。我國社會長期重整體輕個人,抹殺了個人作為社會存在的個性。隱私觀念和隱私權意識是淡薄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缺失的。隨著社會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人的主體意識增強,人們對于私人生活空間范圍內個人自由的追求越來越強烈,隱私問題日益得到社會關注。維護隱私權是人維護個人自由、尊嚴和價值的需要,也是對人的深層關注,是人類走向文明的表現。但是人們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卻自己物化了自己,讓自己活在一個單向度的社會。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虛擬時空及對人類影響

一、時空及其分類

時空是重要的哲學理論范疇,不同的學派和學者都進行過較為系統的研究,建立起了自己的時空說。從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到牛頓、康德、黑格爾等人,都對時空進行了深入研究。在馬克思看來,時與空是不能分開的,也不能離開人和物質來談,“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什么也沒有,而運動著的物質只能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

馬克思主義時空觀,突破了傳統的唯心主義時空觀的局限,明確指出時空并不是抽象的精神理念,也不是主觀的、空洞的、抽象的概念,更不是脫離社會實踐、物質運動和社會歷史的時空觀念,而是與人類活動、與物質的存在和運動相互聯系,是屬于人的時空,是人的生命尺度。它是具體的歷史的。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時空的發展也相應地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變革了人們生活工作學習方式。對時空的分類,一直是爭論的熱點問題。我們根據時空所包含的對象不同,可分為物理時空、虛擬時空和過渡時空。如圖1所示:物理時空是指與人類現實活動和物質密切相關的各種載體,是物質和現實活動的存在運動形式。從各種自然存在到人的各種現實的社會活動,都具有明顯的客觀實在性,都是以物理屬性的方式存在與發展。所以,承載人的現實活動和物質的物理時空的顯著特點就是客觀實在性。在現實世界中,物理時空具有極強的中心性,相應地也存在邊緣性。人的生命是以物理屬性的狀態存在的,從而也決定了絕大多數人都是生活在物理時空中。與物理時空相對應的就是虛擬時空。虛擬時空是指人類虛擬活動及虛擬物質的存在運動形式,一般表現為以數字或符號形式的信息流或載體。賽博空間(cyberspace)、信息時空(informa-tionspace)、數字時空(digitalspace)等都是對虛擬時空的另類表達。從本質上說,虛擬時空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人腦意識或人的空間想象力與虛擬技術相結合帶來的結晶。但它不是人類的想象空間,也不是子虛烏有的抽象空間,它是客觀存在的,能夠為人們展示或呈現出大腦意識圖景,能夠為人們虛擬建構現實社會中的真實場景。虛擬時空是對現實世界的投影或者說是鏡像,是對現實物理時空的延伸發展。因此,虛擬時空的存在必須以物理時空作為基礎,只是不同的是,在虛擬時空中的人的活動或物質都被數字化或符號化罷了。在物理時空與虛擬時空之間還存在有一個時空,它既含有物理時空的屬性,又帶有虛擬時空的特征,我們把這一空間稱之為過渡時空或灰時空。眾所周知,大多數的人類虛擬活動是在虛擬時空中完成的,但是這些活動或物質所依賴的物質性基礎設施卻又是實實在在地存在于我們的物理時空中。同時,大多數的虛擬活動也要通過物理時空中的現實活動才能達到最終目的,才能最有效地滿足人的需求。于是,人類活動經常處于一種既虛擬又現實的境況,經常滯留于物理時空與虛擬時空之間。所以我們把這一空間形式統稱為過渡時空。沒有身處北京,也沒有現實地去游覽故宮,但我們可以通過網絡進入“虛擬紫禁城”平臺,突破物理時空的局限性,跨時空去感受故宮文化、體驗皇宮生活。作為主體的我們現實性地存在于物理時空中,但所從事的活動卻在虛擬世界之中,整個活動過程既是虛擬的又是現實的。和諧順暢的過渡時空是從物理時空轉向虛擬時空的必經之道,是聯系兩種對立時空的橋梁和紐帶。因此,它具有很強的兼容性和融通性。無論是物理時空、虛擬時空還是過渡時空,都是人活動的時空,缺少了人的存在,任何時空就會變成絕對的抽象的時空,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以,無論我們討論的是物理時空、過渡時空還是虛擬時空,都應該與人、與人類活動、與社會發展聯系起來。

二、虛擬時空的特征

其一,非聚集性。非聚集性又被稱作“去中心化”。在傳統的物理時空中,人的活動或物質的存在往往是聚集在一起,其中總是形成一個鮮明的主體身份,主體是群體或聚集物的中心,其他的人或物處于邊緣或客體的地位。比如說,我們社會中的等級制度就是聚集性的外在表現形式。在虛擬時空中,這種聚集性得到了改觀:事物沒有了中心和邊緣的劃分,人們也沒有了高貴與低賤的差別。這些人、活動、物質既是中心,又是邊緣。另外,虛擬時空使人的思想和行為也不再局限于地方性、片面性,而是全球化的,正如阿爾文•托夫勒在三十多年前所預言:“我們可以把工作帶回電子住宅,更會鼓勵這一雙重焦點的觀念,許多人留在住家附近,不常移動,為了娛樂而旅行,不是為了工作,然而心靈和思想卻橫跨整個地球,進入外太空世界。”[2]193虛擬時空所具有的非聚集性特征,使虛擬世界變成了一個相對平等的世界,人類活動空間由有限向無限的方向延伸,人類活動的自主性也得到了明顯的增強,自由的意志、獨立的人格在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虛擬時空的非聚集性,還彰顯了人的個性特征。在虛擬時空中,主體不再依附于某一個體或集體,被動地接受他者的給予,而是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個性,自由地自主地選擇和分享,選自己所愛的,挑自己所需的。比如瀏覽新聞,你可以選擇今天的新聞,也可以閱讀去年某天的“舊聞”,你可以瀏覽中國的新聞,也可以選擇巴西的新聞,“因特網時代社會時空的個性化使得時間成為可選擇的,而這種選擇意味著在因特網時代時間成為人們選擇的空間。”

非聚集性的虛擬時空讓我們擁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快樂。其二,非確定性。物理時空將人類活動存在于相對穩定的某一時空中,進行有限的交往和實踐,對于物質而言,也只有在固定的特定的自然環境中出生、成長、成熟、衰退和滅亡。物理時空的確定性雖然為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可靠的真實的圖景,但在一定程序上也限制了人的自由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而作為新型的虛擬時空卻打破了這種確定性,讓人類虛擬活動和虛擬物質的存在與發展處于更廣闊的時空中。人們突破地理條件的局限、國家邊界的封鎖,進行跨文化、跨國界的交往和學習。人們的工作也不僅僅局限于白天,睡覺休息固定在夜晚,而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息時間和適當的空間進行工作。虛擬時空的非確定性,顛覆了人們習慣的那種固定不變、相對狹隘的時空觀念,擺脫了現實條件對人的發展的種種束縛和限制。虛擬時空是流動的、可變化的,人們不但可以生活在“當代”,也可生活在“遠古時代”,還可以選擇生活在充滿奇異的未來。在“虛擬紫禁城”中,平臺開發商設計了一些場景,再現了古代皇宮的生活情況,比如皇帝批閱奏章、用膳,太監們逗蛐蛐、武士們練射箭等,我們作為游客可以“冷眼旁觀”,也可參與其中,與他人比試一番。由于虛擬時空的非確定性,大大地節省了人們的長時間、遠距離的活動成本,整個地球變成了一個小村莊,無論你生活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進行高效率即時化的交往和溝通,“互聯網使人們的各種交易時間大為縮短,從而拉近了交易距離,增加了單位時間內的交易量,更多地‘消滅’交易空間。在互聯網上,除了物流、配送等以外,交易各方所在位置和距離遠近,已經幾乎沒有差別。可以說,在當代虛擬社會和虛擬實踐中,馬克思的‘用時間消滅空間’這一命題被證明并發揮到了極致。”[4]182非確定性的虛擬空間為我們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為網絡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以不同的身份和名號盜竊他人信息、攻擊他人網站,影響了我們日常的工作與學習。這是規范虛擬時空的難題。其三,非獨占性。在聽神話故事時,大家可能最羨慕神仙的分身術,可以同時處于不同的時空與不同的人或物發生關系。在虛擬時空中,即使你我不是神仙也同樣可以活動于不同時空,分享于不同世界。在同一時間,我們可以處理不同地點的虛擬活動,在同一地點,我們可以進行不同時間的虛擬活動。在虛擬世界中的我們,同時踏進同一條河流是常有的事。這就是虛擬時空的非獨占性。在傳統的現實活動中,主體與客體無論是處于靜止還是運動,都需要處于同一時空中,也就是說,時空對于活動主客體來說是唯一的、被單獨占領著,二者密不可分,表現出時空的獨占性。在虛擬活動過程中,主客體雙方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切都變成了數字化、符號化的形式,體現出共享性特征,解脫物理屬性的限制,主體與客體發生分離,越時空、跨地域在虛擬時空中自由自在地存在和運行。如此一來,人類活動在虛擬時空中由原來直接的唯一的方式轉向了間接的多元的形式進行,主體可以“三心二意”地作用不同的對象,客體以共享性的方式與不同的主體發生著關系。虛擬時空的非獨占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主體方面看,同一虛擬主體,可以同時與不同的客體進行完全不相干不類似的虛擬活動,即“分身術”,“他在此處,決不意味著他不在彼處,他完全可以與多個人進行交談或約會,這就猶如他同時占據著多個空間。”[4]183二是從客體方面看,虛擬世界中的客體可以同時被作用于不同的人或主體,也就是說不同的多個主體可以同時作用于同一客體。虛擬客體可以被復制、可以被粘貼,不再是為某一主體而存在,也不是為某人所擁有,共享性成了虛擬客體的最大特點。三是從中介方面看,智能化自動化的虛擬中介不僅解除了主體繁重且復雜的活動、增強了其掌控活動的能力,而且可以同時為不同的活動主體所復制、所共享,提供差別化的服務。所以,虛擬時空的非獨占性增強了人們的交往能力,擴展了人類活動的范圍,提高了人類的工作效率和生活的自由度,為人類展現了一個“詩意棲居”的新時空。但是,虛擬時空的非獨占性也為網絡犯罪提供了一種更容易隱匿的空間,比如說黑客可以同時入侵多臺主機并遠程安裝攻擊工具,而監管部門卻無法確定和知曉他所藏匿的地方。其四,非封閉性。人類虛擬活動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業已完成農業和工業技術條件下“體能型”活動形態向當今虛擬現實技術條件下“智能型”活動形態的轉換,顛覆了在物質技術條件下僅能依賴單一途徑選擇生存發展可能性的舊模式,打破了環境條件對人的活動的限制,使人的活動在形式和內容上都發生了質和量的雙重變革,使活動的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不可能性變成了可能性。虛擬時空不再是封閉的、分割的、孤立的,而是一個開放式的空間系統,它不斷融合人類世代沉淀的經驗和智慧,吸納各民族的文化精髓,經過虛擬現實技術的加工處理,創造性地拓展了人的活動及事物發展的可能性和存在的多樣性。過去穩定的單一的活動空間被開放式的虛擬活動豐富了,相對穩定和單一的活動途徑也被豐富了。所以,我們在虛擬世界中,基本上不受種族的差異、文化的區別的影響,都可以在虛擬時空中進行自由自在的活動。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各種道德意識、倫理觀念的沖撞與融合,也成為可能面對的事實。虛擬活動的非封閉性,讓活動主體擁有了足夠的時間和多種的途徑進行創新發明,活動條件也在多元的比較中臻于完善,正如馬克思所說:“從整個社會來說,創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是創造產生科學、藝術等等的時間。”

查看全文

網絡虛擬財產保護論文

【內容摘要】

隨著網絡游戲的出現和發展,針對網絡游戲出現的糾紛頻繁發生,特別是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成為糾紛的焦點之一。而我國現行法律并沒有針對此問題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加快進行相關的法律制度建設以保護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游戲業的健康發展,已成為網絡游戲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韓國的網絡游戲業發展較早,起初法律規定禁止虛擬物品的交易,而地下交易活動不斷。形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隨后有規定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角色和虛擬物品獨立于服務商而具有財產價值,網絡財產的性質與銀行帳號中的錢財并無本質的區別。我國臺灣有關部門也作出規定,確定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務和帳戶多屬存與服務器的“電磁記錄”,在詐騙罪及盜竊罪中均可看作“動產”,被視為私人財產的一部分。在網絡游戲中竊取他人虛擬財務被視為犯罪,最高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本人在文中通過對我國網絡虛擬物品的現狀、虛擬財產的特征及其財產屬性、關于對虛擬財產進行立法保護的迫切性與必要性、虛擬財產的價值評估、關于虛擬財產主體的劃分與確認、虛擬財產違法行為的認定以及立法對策進行的說明和分析,闡述了我國在虛擬物品的保護方面的欠缺。希望國家盡快出臺關于虛擬物品保護方面的法律,從而保護廣大的網絡游戲玩家的合法權益能受到法律的保護,進而使我國的網絡產業能的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以上進位個人觀點,希望對虛擬財產的法律研究以及相關立法起到參考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互連網絡的逐漸普及,特別是近年來網絡游戲的興起。使得游戲的虛擬物品交易發展成一個全新的經濟體系.并沖擊著現有的法令、經濟和人們的認知。據統計,我國經常玩網絡游戲的用戶有800萬,偶爾上網玩游戲的用戶有2300萬。有關數據表明,在未來的5年內,我國網絡游戲產業總值將以每年200%的增幅遞增,達到100億元人民幣。目前我國網絡游戲市場規模已經相當巨大。網絡游戲規模已經超過韓國躍居世界第一。網絡游戲的收入已經超過網絡的廣告收入,成為網絡運營商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網絡游戲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網絡游戲所引發的一些法律和社會問題也相繼出現,網絡虛擬財產,游戲ID和游戲裝備的法律地位、運營商的法律責任、玩家的權益保護等諸多法律問題和社會問題直接阻礙了我國網絡游戲業的進一步發展。加快相關法律制度建設以保護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游戲產業以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目前在我國已經頒布和實施的《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當中,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還是一片空白。韓國的網絡游戲業發展較早,起初法律規定禁止虛擬財產的交易,而地下交易活動不斷。形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隨后有規定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角色和虛擬財產獨立于服務商而具有財產價值,網絡財產的性質與銀行帳號中的錢財并無本質的區別。我國臺灣有關部門也作出規定,確定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務和帳戶多屬存與服務器的“電磁記錄”,在詐騙罪及盜竊罪中均可看作“動產”,被視為私人財產的一部分。在網絡游戲中竊取他人虛擬財務被視為犯罪,最高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虛擬財產的概念、特征及其財產屬性

(一)、虛擬財產的概念及特征

網絡“虛擬財產”又稱為“網財”,一般是指網民、游戲玩家在網絡游戲中的賬號(ID)及積累的“貨幣”、“裝備”、“寵物”等“財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