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社會與道德構建綜述

時間:2022-04-03 08:38:00

導語:虛擬社會與道德構建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虛擬社會與道德構建綜述

論文摘要:隨著網絡的普及,虛擬社會中人們的思想、行為、生存方式都發(fā)生了新的變化。虛擬社會具有虛擬性、自由性、開放性、非人性化的特點;虛擬社會的自由和民主精神、權利意識和平等意識、自主精神、奉獻精神、開放思想為道德建設提供了新的生長點,但同時帶來了一系列負效應。因此,道德建設要采取一系列相應的措施,以構造文明虛擬社會。

論文關鍵詞:虛擬社會;道德;生長點;負效應

當今網絡的使用越來越普及,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凈化網絡空間,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筆者想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網絡對我們來說,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的東西,它是由計算機、遠程通訊等技術聯結世界各國家、各部門及個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統。國際互聯網又稱為因特網(Internet)。目前全球約有194個國家和地區(qū)聯人因特網,網民達1億多人,并且每十個月翻一番。網絡把社會各部門、各行業(yè)及個人、各國、各地區(qū)聯成一個新的社會組織形式,人們稱它為“虛擬社會”或“網絡社會”。

在這個虛擬社會中,人們的思想、行為發(fā)生了新的變化,人們的生存方式也有了新的變化。如在經濟方面,網絡的使用極大地促進了商貿信息迅速傳遞和經濟單位之間、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廣泛溝通,加強了生產的計劃性和Et的性。在政治領域,網絡使得“侯門不再深”,它有利于促進政府和民眾之間密切聯系,有利于擴大民主與增強政府運行的透明度,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科學管理和科學決策水平。在科教文方面,計算機網絡為人們查詢各種信息資源,進行科研合作,開展遠程教育提供了條件。在生活方面,人們的活動方式和交往方式通過網絡發(fā)生改變,如在網上購物、求職、旅游、交友、聊天等。

這樣一種虛擬的生存方式給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帶來了如此大的變化,根據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虛擬社會自然也應該有自己的倫理規(guī)范。虛擬社會有哪些特點?對道德建設提出了哪些新的課題?我們必須跳出

“純”技術的視域,對它作一番認真的探索。

虛擬社會主要是由電子空間所組成的。它不屬于現實社會,但它與現實社會不是對立的。它以現實社會為背景,從中分化出來,通過因特網相互交往而形成。虛擬社會擴大了人的生存空間,但它和現實社會相互補充,形成了人類新的生活環(huán)境。虛擬社會的特點如下:①虛擬性。虛擬社會是以虛擬“實在”為基本的技術支撐。人退到了信息終端的背后,在現實交往中那些備受關注的特征如性別、年齡、相貌、身份等都能借助虛擬技術得到充分隱匿。人們的行為也因此具有“虛擬化”和“非實體化”的特征。②自由性。網絡自問世之日起便是一個以“無政府”為口號的公用網絡。在這里,大眾傳媒逐步走向個體傳媒。人們在網上自由選擇信息,上載、信息,其間沒有新聞審查和核實系統。在一人一機環(huán)境下,人們不必面對面直接打交道,從而擺脫了傳統的“熟人社會”的道德約束即他律。網上沒有國家和地域界限,現實社會中那種分域設卡、設點管轄和控制方式也不再起作用。虛擬社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自由時空”。③開放性。網上信息傳播打破了國家地域的界限,把全球不同角落的人緊密聯系起來。“諾亞方舟”變成了“地球村”、“電子社區(qū)”。人們不受時空限制,自由交往。不同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可能發(fā)生沖撞或相互融合。④非人性化。計算機網絡雖為人的交往、溝通提供了方便,但畢竟以網絡為媒體,通過人機對話實現,這樣少了一些直接交往的溫情,即人的交往成為非人性化的。

科學技術是歷史進步的火車頭,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重大技術革命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道德的進步。計算機網絡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快捷、方便。虛擬社會作為新的生存空間,它為道德建設提供了新的生長點;網絡的廣泛應用積極地推動著道德建設的進程,產生了許多新價值觀念和倫理精神。

(1)自由、民主精神。網絡的核心是自由、開放。在虛擬社會里,人人平等,人人都有發(fā)言權,可自由表達思想,自由地進行選擇、取舍,無須他人命令。可見,網絡為人的個性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它使主體的自由、民主意識得到全方位提升,使道德主體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獲得張揚。

(2)權利意識和平等意識。因特網是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網絡的集合,它將世界上數以億計的網絡互聯在一起,既互通信息,共享資源,又相互獨立,各自分散管理。它沒有中心,沒有領導機構,沒有人比他人享有更多的特權,權力、階層甚至地理位置、國家、民族都失去了意義。每個網民都可以成為中心,人與人之間趨于平等。個體平等意識和權利意識增強,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獨立的個性,提高道德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

(3)自主精神。傳統的價值觀主要是他律,而虛擬社會的價值觀主要是自律。網絡是在資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則下由網民自愿建立起來的。網民既是導演,又是演員,必須確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自發(fā)地“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為自己做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地做網絡的主體,因此更多地需要“慎獨”,人的主體能動性和潛能得到提升。

(4)奉獻精神。網民在網上所獲的信息是免費的。資源共享就要求所有的子網和計算機要無償地為網絡提供資源。因此,沒有奉獻精神,沒有資源共享意識,就沒有網絡。奉獻精神是虛擬社會基本的價值導向。

(5)開放思想。虛擬社會的開放性,使人類的道德認識沿封閉——半開放——開放——全開放的路線不斷上升。過去“老死不相往來”,終生難見一面的人們變成了近在咫尺的網友。在“電子社區(qū)”里,異質的宗教信仰、價值觀、風俗習慣、生活方式都呈現在人們面前,經過頻繁洗禮和自主選擇,這些異質的東西在交往、學習、借鑒中達成共識、溝通和理解。因此網絡強化了時代所需要的開放思想和開放意識。

網絡推動了人類的進步,但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危害。“技術是一把銳利的雙刃劍”,網絡也類似于一柄懸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克利斯劍”。網絡本意是從善的角度為人類服務,但卻出現了異化。正如英國歷史學家德·J·湯因比所說:“技術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這種力量可以用于善惡兩個方面。”計算機網絡當用于惡的方面時,就增加了惡的力量。

網絡的廣泛應用給人類帶來了幸福、實惠、享樂、希冀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失望、危機、憂愁、痛苦;在給人們帶來信息豐富、交往便利、物質殷實的同時,也帶來了人性異化、情感危機。時下信息污染、黃毒猖獗、計算機病毒、“黑客”的天馬行空、金融犯罪等不斷發(fā)生,這些給倫理道德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人類不得不正視。

網絡帶來的負效應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責任淡化。虛擬社會給人們提供了極大的自由度,人們擺脫了傳統社會的管理和控制,進入到一個“沒有人認識我”的新天地,從而往往有一種“特別自由”、“解放了”的感覺和想為所欲為的沖動,這易使人忘掉自己的社會地位、社會角色和社會責任,做一些平時不可能做的事情,這些事情明顯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違法的。在網上發(fā)表個人意見,公布個人信息屬個人言論和通訊自由,但其影響卻是社會性、國際性的。也就是說,在有極大自由度的虛擬社會里,人們的責任范圍超越了已有的范圍,由此引起的道德失范問題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例如,一個人在網上散布假信息,或進行人身攻擊,這就浪費他人時間、浪費網絡資源。而在網上發(fā)表反動言論,進行煽動性政治宣傳,則是違法的。

第二,道德冷謨。采用人機對話的方式,雙方都感受不到對方活生生的人的反應,使彼此忽略對方感情需要。在計算機既定程序左右下,人只能是被動的,而計算機程序編制是非人性的,這樣使人在不自覺中患上了“精神麻木癥”,失去了現實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斷力。在高度信息化、自動化的虛擬社會里,人可在家里辦公,在網上上學、購物等,人們終日與個人終端打交道,具有可視性、親和感的實際交往機會大大減少,導致人際關系疏遠,個人也會產生緊張、孤僻、冷漠等情感。未來的人機系統高度自動化、精確化,但是,如果人在豐富多彩但往往又模糊不清的情感世界中也因為自動化、精確化而缺少人情味的話,則會導致人們對現實生活中的他人及社會的幸福漠不關心。

第三,信息污染。網絡社會具有開放性、自由性,因而必須充斥著頹廢無聊的信息、謾罵、黃毒,等等。有人稱網絡社會是空間垃圾站,是最骯臟的地方。在網絡世界里,人們面臨著類似環(huán)境污染的信息污染黃毒侵害。《光明日報》頭版刊載了《一位母親呼吁——摘自一封震撼人心,發(fā)人深省的舉報信》,該文報告,一位母親的兒子原來品學兼優(yōu),因黃毒所害,精神恍惚,行為怪異,學習成績直線下降。這是黃毒危害青少年的一個活生生的例證。

第四,個人隱私易遭侵犯。隱私權是人的基本權利之一。我國法律規(guī)定,只有專門機關才有權在必要的情況下對嫌疑人進行監(jiān)視、調查、取證,對其他人,他的工作、生活各方面的細節(jié)是通過分散的方式予以保密的。很少有人能對個人生活細節(jié)進行匯總,個人的隱私不會赤裸裸地呈現在眾人面前。但是,在網絡社會里,人的生活成為“全盤的磁盤所記錄的生活”。一旦個人的隱私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被他人非法地獲取,使個人的隱私權和自由權遭到破壞,構成對人的尊嚴的侵害。

第五,計算機網絡犯罪。在網絡幫助下,人的身份、行為方式、行為目標等都可以被隱蔽和纂改。在現實社會中,合法與非法、罪與非罪較易判斷,而在虛擬社會里,由于行為主體的隱匿性而導致模糊性,從而使問題變得相當復雜,他人難以有針對性地作出反應并采取制裁措施。近年來,制毒、侵犯知識產權、金融盜竊、敲詐勒索、計算機病毒、神奇的“黑客”等網絡犯罪呈直線上升。

1999年4月全球60多萬臺計算機中毒,這種CIH病毒給全球的影響,讓人心有余悸。揚州某銀行被提走現金26萬元,西安某銀行遭黑客襲擊,被盜80.6萬元現金。

鄭州兩青年在網上散布“行長攜巨款潛逃,銀行支付困難”的謠言,致使鄭州市交通銀行營業(yè)網點出現“擠兌”現象,嚴重干擾了金融秩序,社會影響惡劣。黑客闖入白宮事件屢有發(fā)生。

但是,網上犯罪有隱蔽性,凡是可上網的地方都可以從容地進行犯罪;另外,網上犯罪還具有瞬時性,除了留下一閃即逝的電子脈沖外,常無跡可尋。這就向現有的科技、法規(guī)提出了挑戰(zhàn)。從倫理角度來看,這也是一個難題。

當然網絡帶來的負效應還有信息壟斷,無政府主義泛濫,道德相對主義等方面的問題。

雖然網絡給人類會帶來的災難,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而放棄網絡,而應正確看待它帶來的正負效應。正如火藥的發(fā)明者發(fā)明火藥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殺人,但后來火藥卻成了殺人武器一樣,網絡在人類應用中發(fā)生了異化。若對網絡災害不加以制止,未來就可能成為人類的敵人。可見,虛擬社會需要一套新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和運行機制。當然它不是對傳統道德的拋棄,而是在傳統道德基礎上,適應虛擬社會的新特點,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造和創(chuàng)新。

第一,建立系統的網絡行為規(guī)范。針對傳統道德規(guī)范約束的減弱,國外一些計算機和網絡組織為其用戶制定了一系列行為規(guī)則,如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網絡倫理聲明中,指出了六種不道德的行為類型;美國華盛頓布魯克林計算機倫理協會制定了十條戒律。各國為防止計算機犯罪都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對遏制計算機犯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開發(fā)高技術防毒軟件,以凈化網絡空間。清華大學成功地開發(fā)了“五行衛(wèi)士”防毒軟件。它能識別什么是黃色的。這樣的技術開發(fā)和推廣有利于網絡倫理建設。

第三,采用高科技手段保障網絡安全,如防火墻(Fivewal1),可以防止非法者闖入。還可建立國家安全信息機構,它可進行病毒檢測和防治、網絡安全緊急處理。可建立國家信息和“信息高速公路警察隊伍”,以維護計算機安全,打擊非法入侵者。

第四,開展網絡道德教育。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一樣,有公共秩序和安全問題。技術是中性的,其善惡在于其背后的使用者。因此,應對網絡使用者進行網絡倫理教育,要求每個網民都應遵守網絡規(guī)則,維護網絡秩序;要求每一個網民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增強自律,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網絡倫理已成為一些發(fā)達國家高等院校的必修課,我們也可以借鑒。

第五,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加強政府的監(jiān)督管理。如加強對網站、網吧的監(jiān)督,依法取締黃色網站和為非法行為提供便利的網吧,為網民提供健康文明的網絡環(huán)境和上網場所,使其成為人們學習、娛樂、交流、休閑的文明場所。

總之,我們在享受現代網絡技術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時,也要對它給人類帶來的消極作用予以足夠的重視。在開發(fā)網絡新技術的同時,我們應著力制定有效的干預和防范措施,把“以人為目的”的道德意識貫徹到網絡技術規(guī)劃和發(fā)展的全過程中,使之達到真、善、美、利的統一,真正為我所用,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