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學報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00:06: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行政學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行政學院報刊質量思考
本文作者:唐瓊工作單位:四川行政學院
行政學研究范圍極廣,包括了整個社會事務的管理和政府自身事務的管理。既涉及到中觀層次的公共行政的具體模式,還要研究宏觀層次的國家治理和微觀層次的管理技術與方法,研究的觸角延伸至眾多學科領域。行政學又是一門開放性學科,迄今為止,已經整合了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社會學、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環境學等多個學科,并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其他學科必將不斷滲入進來。這就對行政學院學報的編輯在學術導向力、學術洞察力、學術駕馭力方面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但要對于自己負責的相關專業非常熟悉,對于相關聯的其他專業也要有所接觸才行,最好能在某一個專業上有自己深入研究,在這個專業領域里達到較高水平。編輯學者化最基本的要求是良好的學識修養,如此才能避免犯某些低級錯誤。比如一位編輯在編撰文學鑒賞時擅自將詩人筆下的“沙揚娜拉”注解為日本女性的名字,使讀者對于詩人的寫作目的產生誤解。此類事情發生太多因此有些作者評價編輯工作是“去其精華,取其糟粕”,不是把文章越改越好而是“文章改差法”;編輯學者化務必做到真正的“學者化”而不是“偽學者化”。近年來許多年輕博士進入編輯隊伍后以學者自居,不埋頭學習編輯的基礎知識,基礎技能,而是動輒滿口新潮詞匯,滿腦子西方的前沿理論,編輯的文章讓人讀不懂,這樣的“學者化”應該盡量避免。有人片面理解編輯學者化就要求編輯人員都成為學者,或者達到學者水平才能擔任編輯工作,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學者與編輯好比經濟生活中的生產商和經銷商一樣,雖然都擔負著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的任務,兩者卻不可等同視之。試想編輯們都忙著搞學術而把編輯工作當成副業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因此正確理解編輯學者化一定離不開這樣幾個大的前提,一是要放在辦好學報的前提之下,離開了這個前提,“編輯學者化”就失去了意義。二是編輯學者化要求在編輯實踐中去實現,在搞好編輯工作的基礎上再去提高自身專業理論水平。而不是脫離編輯實踐去向學者方向發展。三是專業理論水平與編輯學理論水平同等重要,不可偏廢。有了專業理論水平才能對于自己負責的學科研究歷史和現狀清楚了解,對于編輯學理論的把握則是一個編輯必需的基本功。四是編輯學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實踐工作中不斷積累。這是因為編輯學者化的實現需要對于前人和同代人理論成果的汲取,也包括在實踐中進行的能量轉換。再者,編輯實踐不停息,編輯學者化也不會終止,即使暫時到達了較高水準,也不能一勞永逸,因為學科在發展,需要新的理論來解決新的問題,對于編輯會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2007年8月3日,魯伯特•默多克以50億美元的價位收購了道瓊斯,上演了一場“流氓暴發戶娶千金小姐”的戲劇,這場戲劇引出了一個關鍵詞———編輯獨立性。眾所周知,默多克創造的是功利價值觀下的“默多克新聞”,通過政治投機去維護利益至上的自然法則。在默多克看來,新聞、媒體是一個賺錢的行業,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為此社會各界尤其是新聞界對于他收購道瓊斯后能否保證新聞自由性和編輯獨立性深表擔憂。真正引起人們對于編輯獨立性這一詞語關注還得追溯到2006年的《加拿大醫學會雜志(CMAJ)》事件,《加拿大醫學會雜志(CMAJ)》事件起因是該雜志發表的稿件遭到加拿大醫學會(CMA)主管強烈反對,該刊物編輯在醫學會強迫下發表了文章刪節本。加拿大醫學會(CMA)的做法由于侵犯了編輯獨立性而遭到科學界和編輯學界嚴厲譴責,為了保護學術和出版自由多家頂級期刊撰文聲援被解聘的主編。這件事件促使學界和編輯學界真正開始關注編輯的獨立性。鄒韜奮先生曾經講過“對于選擇文稿,不管是老前輩還是幼后輩,不管是名人來的或是無名英雄來的,只要是好的我都竭誠歡迎,不好的也不顧一切地不用”[2]這反映出一名編輯所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因為學報編輯一旦獨立評判稿件的權力喪失直接導致的是學術公平受損,學術質量難以保證。只有排除外來因素的影響,切實保證編輯獨立性,才能保障學術的公平和質量。現階段我國學報編輯獨立性主要受如下幾個方面的影響:首先是來自體制的約束,我國幾乎所有的行政學院學報都是附屬于主辦單位以行政學院校名+學報的方式,作為一個部門形式存在于機構內部,是典型的“小、弱、散”。長期依附于單位產生的依賴心理使編輯們大多將編輯工作作為“為稻粱謀”的手段,缺乏獨立的人格,學術的獨立性自然會受到一定影響;其次是本身學識所限,許多編輯人員對自己所分管的專業學術修養尚欠缺,也就是沒有掌握到“話語權”,因而無法真正實現和捍衛編輯的獨立性。三是經濟大潮的沖擊,當下學報收取版面費成風,行政學院學報也概莫能外。某些學報幾乎已經墮落成斂財工具,文章不論水平,給錢就發。最明顯的變化是期數越來越多,頁碼越來越厚,質量就不好說了。據市場行情來看,省級公開的學報要價在一千以內,核心刊物數千不等,CSSCI等來源期刊那就直逼一萬了。這種潛規則的盛行使得刊物質量與經濟利益發生沖突,編輯們容易被“金彈”所摧毀,喪失掉編輯獨立性。最后是關系稿的壓力,這樣的壓力不僅存在于行政學院學報,可以說是我國現有學報的通病。根據湯姆森路透集團的數據顯示,中國的論文數量從2000年的2萬多篇增加到2010年的13萬多篇。原因是中國大學四五千所,大學教師多達幾百萬,各類職稱評價體系都要看數量,從這些數據就可以看到的市場需求,借用一句廣告語:“有市場,就有殺戮”,需求巨大和刊物數量有限造成的矛盾不僅使得版面費風行,人情稿壓力更是無處不在,領導、同事、親友、同學都可能是這關系網中的一員。何謂編輯獨立性,世界醫學會編輯學會對編輯獨立性的定義為:主編對期刊的編輯內容擁有全部的權力。期刊所有者在評價、選擇或編輯稿件的過程中,不能直接干預或通過營造一種氣氛而強硬地影響主編的決策。主編做出決策的基礎應該是研究工作的可靠性及其對期刊讀者的必要性,而不是期刊的商業上的成功與否。[3]我國的行政學院學報大多建刊于上個世紀90年代末,歷史并不長,學報對于辦刊理念尚在探索之中。提高編輯獨立性首要需要解決的應當就是體制的問題,一提到體制原因涌上心頭的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積重難返”“尾大不掉”等等句子。中國人口多、地域廣,國情復雜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大凡改革與創新涉及的都是利益重新分配與調整,在改革過程中總有小部分人的利益會受到損失。所以學報改革的呼聲由來已久,但是成效甚微。有學者建議打破學報“一校一刊”的辦刊模式和現有的教職員工學術考評機制,讓期刊學術質量不再受高校科研水平的制約,教職員工的學術考評不再僅依賴于高校學報。具體做法是改變“校名+學報”的命名方式,剝離期刊與高校的依附關系,引入相關企業合作與企業合作管理機制,采取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和集約化管理。[4]二要提高編輯自身素質。行政學院學報的編輯們有的是半路出家,有的是新手上路,面對來稿數量的日益增多和學科發展的不斷細化,還有邊緣學科出現帶來的“知識盲區”問題,都應當通過自身學習,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如果編輯學術水平能夠對領域內的研究了然于胸,對于相關學科的研究領域也很熟悉的話,既能占據一個制高點掌控來稿質量,同時也能構建一個溝通平臺與作者良好互動,那么編輯就有能力實現和捍衛編輯的獨立性了。三要妥善處理好經濟利益關系。版面費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問題,對此目前有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堅決抵制,維護學術的純潔性,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宣布,對大量刊載學術論文的期刊進行監測評估,對學術質量差、靠收取版面費生存的期刊予以停辦。另一種說法是干脆給實際存在的版面費正名,多方位開發經濟補助與扶持渠道,將一切交付給市場說話。四要杜絕關系稿。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完善管理模式,主管領導和部門要賦予編輯自主性,主管部門和領導不要過多干涉編輯流程、進度和程序。同時也要建立健全審稿制度,例如引入雙盲審稿制度,不給人情稿以可乘之機。作為編輯要學會善于溝通,處理好人際關系,既不需要得罪人又能維護編輯的獨立性。
學報對于主辦單位來說是對外宣傳的窗口、是提升形象的面子工程,同時也是本校教師的陣地,扮演著多個重要角色。現實情況是其編輯卻不一定享受與本校教師同等的待遇,我國的行政學院學報都是附屬于行政學院而設的,通常來講在一個學校里教師是最重要的成員,其余各部門是為教師服務而設的。學報編輯部不管在普通高校還是在行政學院可以說是屬于“老、少、邊、窮”地區。身處這個管理鏈里的編輯們宛如溫水中的青蛙,日子過得平淡無味但也是衣食無憂,因此容易對工作產生懈怠。編輯工作基本就是收稿、審稿、校稿三個工作流程循環往復,千篇一律,機械性的工作重復很容易造成對工作審美疲勞;并且編輯工作說到底都是為他人作嫁衣,對一篇稿件精益求精反復雕琢數次,其成果基本與自己無關,容易造成工作的虛無感;和各個教研部的教師相比,編輯們的工作相對固定,很少有交流到其他部門的機會,多數編輯差不多數十年呆在一個崗位上。并且主辦學校劃撥給編輯部的經費十分有限,編輯幾乎沒有繼續受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在編輯部呆太久后“閉關”過久導致無法適應新的工作,容易造成對前途的渺茫感。還有當前很多高校的學術成果考核體系都把學術期刊分成了三六九等,只有發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文章才會得到重視,在職稱評比和年終考核乃至評選先進時都是如此,而非核心刊物上發表一篇文章境遇就大不相同了。學校采取這樣的考核無可厚非,因為容易量化,操作簡便,但是這種行為導致的后果首先是非核心刊物收不到優質稿件,大大挫傷了非核心刊物編輯的工作積極性,而我國的絕大多數地方行政學院學報的編輯正是處于被挫傷之列。產生上述對于編輯職業的倦怠是學報編輯們心理調適的問題,[5]改善這些心理上的不良反應,來自學校領導的重視是非常關鍵的。學校領導要將編輯部與教研部以及其他部門等同視之,能夠在制度上建立健全崗位競爭激勵機制,增強工作活力;嚴格工作考核與管理,調動編輯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對于編輯部門給予同樣參與科研的機會,提供其從事科研的條件。在職稱評定等環節上考慮到編輯部門的實際情況在公平原則下制定政策等;要提高編輯的工作積極性和熱忱需要找到對工作的興趣點,青年編輯們尤其容易在進入編輯行列后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其主要原因是對編輯工作沒有深入進去,只是把編輯工作停留在審審稿、改改稿上面,這需要年輕編輯們有座“冷板凳”的準備和勇氣,多向前輩大家學習。其實作為一名行政學院學報編輯,每天所接觸的稿件所涉及的學科很廣,在審稿和交流的過程里已經起到了學習的效果,只要通過自身慢慢的積累,不但工作上得心應手,就是學術研究上因為涉獵廣泛也會進步不少;最好能讓編輯們“走出去”,例如參加一些關于編輯學理論與編排規范的培訓班;一些本專業編輯部門組織的,主要針對編輯的業務技能、策劃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的比賽。還有類似于編輯沙龍的活動,每一位編輯都可以在這個舞臺上展示自己專業特長,以“藝”會友。一方面拓展了編輯視野一方面給編輯們提供了鍛煉的機會,“磨刀不誤砍柴工”,通過形形色色的活動來激發出編輯們的活力與潛力。[6]《行政管理改革》創刊之時,總理指出:“辦好刊物,關鍵要有一個好的編輯部。”只有切實培養出素質高、能力強的編輯隊伍,才能推進刊物質量,為把刊物打造成精品刊物奠定堅實基礎。媒介融合大時代的來臨,對行政學院學報編輯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處于轉型時期的編輯們必須踐行終生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學習力,開拓視野,追求真理、勇于創新,才能應對新的挑戰,成為文化創造的真正推動者。而做到這一點,需要多管齊下,既需要一個良性體制環境,也需要主辦單位重視編輯們長期發展的需要,最主要的還是編輯們應當練好“內功”,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
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探討
摘要:作為全新的理論范式,新公共管理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運動的總結和指導,其理論基礎來自經濟學理論,主張通過競爭機制和市場機制來實現公共管理改革。它打破了以往公共行政學的局限,通過競爭管理、戰略管理、目標管理及回應性管理改善了以往行政管理下教條主義、效率低下、信任危機的局面。鑒于此,本文對當前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創新;行政管理
隨著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提出與應用,其在政府行政管理上的優勢也不斷顯現出來。其中,結合市場經濟的競爭管理方式、重視效率的戰略管理方法、以結果為重的目標管理等構建了全新的公共管理體系,在政府開展行政管理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有效地提升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對公共管理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深入探析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的主要特征
第一,工具理性特征。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來源于經濟學理論,比以往的公共行政的理論更加科學、嚴謹,但該方法論重視工具理性思維方式,將價值因素剔除在外,強調效率和結果,認為公共行政管理是一種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因此,此種方法論提倡規范性和客觀性,關注行政管理的方法、程序及手段,具有顯著的工具理性特征,能夠較好地增強公共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學性。第二,個人理性特征。有關研究表明,新公共管理的邏輯起點是理性經濟人,此種邏輯起點是一種鮮明的個人主義理性思維方法。理性經濟人是對人性利己觀念的一種繼承和發展,它主張個體都是經濟人,其活動的基本動機和最終目的都是獲得最大的個人利益。基于這樣的思想觀念,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也具有鮮明的個人理性特征,提倡政府行政管理要符合市場導向,尊重個體層面的自利需求,尤其要滿足顧客的合理需求和組織成員的個人利益。第三,實證主義特征。在新公共管理理論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引入并融合了企業的成功經驗和管理方法,這些經驗和方法都是實證主義方法論,遵循的原則是有用即真理,重視實際操作方法和管理經驗的積極作用。因此,借鑒了戰略管理、目標管理、項目預算和績效工資制等方法論的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具有較強的實證主義特征,可以較好地推進公共部門變革,促使其創新行政管理方法,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2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的創新作用
公共部門行政效率現狀及策略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政府低效率的主要表現及危害;政府行政低效率的成因分析;提高我國政府效率、構建高效政府的思路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政府效率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從事行政工作結果的度量和評價、政府部門在處理日常事務時常常推諉扯皮、相互掣肘、西方行政管理理論對政府行政低效率原因的探討、我國政府部門行政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政府低效率的首要原因就是政策制定的不科學性、政策執行過程存在很多問題、轉變政府職能,建立企業化政府、加強政府管理創新、推進政府改革,降低政府成本、依法行政,規范政府行為、發揮政府的有效作用、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政府效率一直以來就是行政管理的核心問題,追求高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出發點與歸宿。分析我國政府行政低效率的成因,其解決對策在于:轉變政府職能,建立企業化政府,加強政府管理創新,推進政府改革,降低政府成本,依法行政,規范政府行為,發揮政府的有效作用等。
關鍵詞:政府;低效率;成因;對策
政府效率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從事行政工作結果的度量和評價。政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所取得的勞動成果、社會效益(取決于行政質量、行政數量和行政速度)越好,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等于行政投入)就越少,行政效率就越高。行政效率可以理解為在保證政府活動目標方向正確并給社會帶來有益成果的前提下,行政活動投入的工作量與獲得的行政效果之間的比率。政府效率也可以用公式簡單地表示為:政府效率=政府行政產出/行政投入。行政效率自產生以來,一直就是公共行政管理的核心問題,也是衡量政府工作狀況的基本綜合指標,是政府行政能力的主要表現。追求高效率的政府是人類社會孜孜以求的共同愿望,然而實踐中,公共部門的行政效率普遍偏低卻是客觀存在的,它既是政府工作中的主要頑疾之一,也是社會公眾批評政府管理活動的主要方面。
一、政府低效率的主要表現及危害
政府部門在處理日常事務時常常推諉扯皮、相互掣肘;文山會海的大量存在;行政審批程序眾多,辦事手續繁瑣;鋪張浪費嚴重;行政人員不負責怕負責;工作人員服務態度普遍偏差等。
行政權力監督探究論文
一、行政監督體系整體功能不強
我國的行政監督是一個多元化的體制,監督主體多,機構多,方式和渠道多,但監督力量缺乏整合,監督的合力較弱。一是各監督機構在職能配置方面相互交叉重復,責任不清,在監督運作過程中彼此之間缺乏溝通和聯系。二是整個監督體系未能形成“主輔匹配,環形封閉”的系統,群龍無首,缺乏關于監督的決策力、規劃力和協調力,從而導致諸多不合理現象的出現。如對一些跨行業、跨地區、多層次、多構成的公職不法案件的處理,要么幾路兵馬同時“興師問罪”,弄得發案單位無所從;要么相互推諉、“踢皮球”,長期拖延不辦;要么撒手不管,影響了行政監督的權威和有效性,甚至還有相當一些行政領域處于“監督真空”狀態,如:對建憲行為的監督,對行政機關的抽象行政行為的監督,對于屬于行政訴訟范圍的國家行為、行政自由裁量行為行為和行政機關最終裁決行為的監督。各監督主體之間各自的監督范圍、領域、權限劃分不清,不勝任不明,沒有形成疏而不漏的監督網絡,存在大量虛監、漏監等問題,影響了監督行政的實效。
二、行政監督的組織機構不建全
行政監督體現的是一種權力對權力的制約,為了使這種制約有效,就必須使監督主體本身不受制于監督客體而保持其獨立性。在我國的行政監督中,專職的行政監督部門雖然在法律上規定了其獨立的行使監督的權力,但在實際上,行政監督部門在人員的任命,財政的開支等方面都由行政部門提供,這就使專職的行政監督部門不得不在其基本的運行上依附于行政部門,這樣的專職監督主體也就失去了其獨立性,失去了獨立性也就意味著權力受到剪制,權力受到剪制也就意味著監督是無效的。因而專職監督部門獨立性的缺乏是我國行政監督專職監督主體發育不完善的一個表現。行使監督權的專門機構如監察部門,大都設置在政府機關內部,在領導體制上,受雙重領導,受到的控制比較多,尤其是受制于執行權。在組織上,監督機構的負責人,由同級行政機關的領導成員兼任,或是由行政機關任命。在經濟上,從同級行政部門那里領取各項費用,受制于人大。
三、行政監督機制不完善
現行的監督體制下,未能保障社會的知情權,監督部門對行政的監督在立法上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操作程序,未能形成制度化,而且公開的程度也不夠,往往采用暗箱操作。近年來,在藥品監管領域出現的腐敗案件,暴露出在藥品監管中監督制約不到位,審評審批權力配置不合理、程序不夠、過程不合法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行政權力監督作為制止行政機關濫用和超越職權的一種重要措施,它本身也應有嚴格的程序。目前我國行政權力監督程序缺乏相應的法律規定,即使國家權力機關、檢察機關實施監督的具體程序也沒有詳細具體的規定。這樣就造成了這些機關無法真正實施其實體權力。其他監督主體對行政權力的監督不僅監督權限空泛,而且缺乏應有的程序規定,其監督權更是無法實施。因此,只有完善監督程序,使其更加透明化,才能使各個監督主體的監督權力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剖析影響行政權力監督的根本因素
摘要:行政權力是國家對社會事務進行公共管理的權力,是現代國家權力結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對行政權力進行全面的監督是人民主權和搞好行政管理、建設好公務員隊伍的必然要求。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要保證行權力的高效運行,必須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制約。目前,我國已形成的監督體制仍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行政權力監督體制。
關鍵詞:行政權力;重要環節;監督體制
一、行政監督體系整體功能不強
我國的行政監督是一個多元化的體制,監督主體多,機構多,方式和渠道多,但監督力量缺乏整合,監督的合力較弱。一是各監督機構在職能配置方面相互交叉重復,責任不清,在監督運作過程中彼此之間缺乏溝通和聯系。二是整個監督體系未能形成“主輔匹配,環形封閉”的系統,群龍無首,缺乏關于監督的決策力、規劃力和協調力,從而導致諸多不合理現象的出現。如對一些跨行業、跨地區、多層次、多構成的公職不法案件的處理,要么幾路兵馬同時“興師問罪”,弄得發案單位無所從;要么相互推諉、“踢皮球”,長期拖延不辦;要么撒手不管,影響了行政監督的權威和有效性,甚至還有相當一些行政領域處于“監督真空”狀態,如:對建憲行為的監督,對行政機關的抽象行政行為的監督,對于屬于行政訴訟范圍的國家行為、行政自由裁量行為行為和行政機關最終裁決行為的監督。各監督主體之間各自的監督范圍、領域、權限劃分不清,不勝任不明,沒有形成疏而不漏的監督網絡,存在大量虛監、漏監等問題,影響了監督行政的實效。
二、行政監督的組織機構不建全
行政監督體現的是一種權力對權力的制約,為了使這種制約有效,就必須使監督主體本身不受制于監督客體而保持其獨立性。在我國的行政監督中,專職的行政監督部門雖然在法律上規定了其獨立的行使監督的權力,但在實際上,行政監督部門在人員的任命,財政的開支等方面都由行政部門提供,這就使專職的行政監督部門不得不在其基本的運行上依附于行政部門,這樣的專職監督主體也就失去了其獨立性,失去了獨立性也就意味著權力受到剪制,權力受到剪制也就意味著監督是無效的。因而專職監督部門獨立性的缺乏是我國行政監督專職監督主體發育不完善的一個表現。行使監督權的專門機構如監察部門,大都設置在政府機關內部,在領導體制上,受雙重領導,受到的控制比較多,尤其是受制于執行權。在組織上,監督機構的負責人,由同級行政機關的領導成員兼任,或是由行政機關任命。在經濟上,從同級行政部門那里領取各項費用,受制于人大。
行政權力監督分析論文
一、行政監督體系整體功能不強
我國的行政監督是一個多元化的體制,監督主體多,機構多,方式和渠道多,但監督力量缺乏整合,監督的合力較弱。一是各監督機構在職能配置方面相互交叉重復,責任不清,在監督運作過程中彼此之間缺乏溝通和聯系。二是整個監督體系未能形成“主輔匹配,環形封閉”的系統,群龍無首,缺乏關于監督的決策力、規劃力和協調力,從而導致諸多不合理現象的出現。如對一些跨行業、跨地區、多層次、多構成的公職不法案件的處理,要么幾路兵馬同時“興師問罪”,弄得發案單位無所從;要么相互推諉、“踢皮球”,長期拖延不辦;要么撒手不管,影響了行政監督的權威和有效性,甚至還有相當一些行政領域處于“監督真空”狀態,如:對建憲行為的監督,對行政機關的抽象行政行為的監督,對于屬于行政訴訟范圍的國家行為、行政自由裁量行為行為和行政機關最終裁決行為的監督。各監督主體之間各自的監督范圍、領域、權限劃分不清,不勝任不明,沒有形成疏而不漏的監督網絡,存在大量虛監、漏監等問題,影響了監督行政的實效。
二、行政監督的組織機構不建全
行政監督體現的是一種權力對權力的制約,為了使這種制約有效,就必須使監督主體本身不受制于監督客體而保持其獨立性。在我國的行政監督中,專職的行政監督部門雖然在法律上規定了其獨立的行使監督的權力,但在實際上,行政監督部門在人員的任命,財政的開支等方面都由行政部門提供,這就使專職的行政監督部門不得不在其基本的運行上依附于行政部門,這樣的專職監督主體也就失去了其獨立性,失去了獨立性也就意味著權力受到剪制,權力受到剪制也就意味著監督是無效的。因而專職監督部門獨立性的缺乏是我國行政監督專職監督主體發育不完善的一個表現。行使監督權的專門機構如監察部門,大都設置在政府機關內部,在領導體制上,受雙重領導,受到的控制比較多,尤其是受制于執行權。在組織上,監督機構的負責人,由同級行政機關的領導成員兼任,或是由行政機關任命。在經濟上,從同級行政部門那里領取各項費用,受制于人大。
三、行政監督機制不完善
現行的監督體制下,未能保障社會的知情權,監督部門對行政的監督在立法上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操作程序,未能形成制度化,而且公開的程度也不夠,往往采用暗箱操作。近年來,在藥品監管領域出現的腐敗案件,暴露出在藥品監管中監督制約不到位,審評審批權力配置不合理、程序不夠、過程不合法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行政權力監督作為制止行政機關濫用和超越職權的一種重要措施,它本身也應有嚴格的程序。目前我國行政權力監督程序缺乏相應的法律規定,即使國家權力機關、檢察機關實施監督的具體程序也沒有詳細具體的規定。這樣就造成了這些機關無法真正實施其實體權力。其他監督主體對行政權力的監督不僅監督權限空泛,而且缺乏應有的程序規定,其監督權更是無法實施。因此,只有完善監督程序,使其更加透明化,才能使各個監督主體的監督權力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行政權力監督問題的根源詮釋
摘要:行政權力是國家對社會事務進行公共管理的權力,是現代國家權力結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對行政權力進行全面的監督是人民主權和搞好行政管理、建設好公務員隊伍的必然要求。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要保證行權力的高效運行,必須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制約。目前,我國已形成的監督體制仍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行政權力監督體制。
關鍵詞:行政權力;重要環節;監督體制
一、行政監督體系整體功能不強
我國的行政監督是一個多元化的體制,監督主體多,機構多,方式和渠道多,但監督力量缺乏整合,監督的合力較弱。一是各監督機構在職能配置方面相互交叉重復,責任不清,在監督運作過程中彼此之間缺乏溝通和聯系。二是整個監督體系未能形成“主輔匹配,環形封閉”的系統,群龍無首,缺乏關于監督的決策力、規劃力和協調力,從而導致諸多不合理現象的出現。如對一些跨行業、跨地區、多層次、多構成的公職不法案件的處理,要么幾路兵馬同時“興師問罪”,弄得發案單位無所從;要么相互推諉、“踢皮球”,長期拖延不辦;要么撒手不管,影響了行政監督的權威和有效性,甚至還有相當一些行政領域處于“監督真空”狀態,如:對建憲行為的監督,對行政機關的抽象行政行為的監督,對于屬于行政訴訟范圍的國家行為、行政自由裁量行為行為和行政機關最終裁決行為的監督。各監督主體之間各自的監督范圍、領域、權限劃分不清,不勝任不明,沒有形成疏而不漏的監督網絡,存在大量虛監、漏監等問題,影響了監督行政的實效。
二、行政監督的組織機構不建全
行政監督體現的是一種權力對權力的制約,為了使這種制約有效,就必須使監督主體本身不受制于監督客體而保持其獨立性。在我國的行政監督中,專職的行政監督部門雖然在法律上規定了其獨立的行使監督的權力,但在實際上,行政監督部門在人員的任命,財政的開支等方面都由行政部門提供,這就使專職的行政監督部門不得不在其基本的運行上依附于行政部門,這樣的專職監督主體也就失去了其獨立性,失去了獨立性也就意味著權力受到剪制,權力受到剪制也就意味著監督是無效的。因而專職監督部門獨立性的缺乏是我國行政監督專職監督主體發育不完善的一個表現。行使監督權的專門機構如監察部門,大都設置在政府機關內部,在領導體制上,受雙重領導,受到的控制比較多,尤其是受制于執行權。在組織上,監督機構的負責人,由同級行政機關的領導成員兼任,或是由行政機關任命。在經濟上,從同級行政部門那里領取各項費用,受制于人大。
探析行政權力監督存在問題的成因
摘要:行政權力是國家對社會事務進行公共管理的權力,是現代國家權力結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對行政權力進行全面的監督是人民主權和搞好行政管理、建設好公務員隊伍的必然要求。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要保證行權力的高效運行,必須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制約。目前,我國已形成的監督體制仍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行政權力監督體制。
關鍵詞:行政權力;重要環節;監督體制
一、行政監督體系整體功能不強
我國的行政監督是一個多元化的體制,監督主體多,機構多,方式和渠道多,但監督力量缺乏整合,監督的合力較弱。一是各監督機構在職能配置方面相互交叉重復,責任不清,在監督運作過程中彼此之間缺乏溝通和聯系。二是整個監督體系未能形成“主輔匹配,環形封閉”的系統,群龍無首,缺乏關于監督的決策力、規劃力和協調力,從而導致諸多不合理現像的出現。如對一些跨行業、跨地區、多層次、多構成的公職不法案件的處理,要么幾路兵馬同時“興師問罪”,弄得發案單位無所從;要么相互推諉、“踢皮球”,長期拖延不辦;要么撒手不管,影響了行政監督的權威和有效性,甚至還有相當一些行政領域處于“監督真空”狀態,如:對建憲行為的監督,對行政機關的抽像行政行為的監督,對于屬于行政訴訟范圍的國家行為、行政自由裁量行為行為和行政機關最終裁決行為的監督。各監督主體之間各自的監督范圍、領域、權限劃分不清,不勝任不明,沒有形成疏而不漏的監督網絡,存在大量虛監、漏監等問題,影響了監督行政的實效。
二、行政監督的組織機構不建全
行政監督體現的是一種權力對權力的制約,為了使這種制約有效,就必須使監督主體本身不受制于監督客體而保持其獨立性。在我國的行政監督中,專職的行政監督部門雖然在法律上規定了其獨立的行使監督的權力,但在實際上,行政監督部門在人員的任命,財政的開支等方面都由行政部門提供,這就使專職的行政監督部門不得不在其基本的運行上依附于行政部門,這樣的專職監督主體也就失去了其獨立性,失去了獨立性也就意味著權力受到剪制,權力受到剪制也就意味著監督是無效的。因而專職監督部門獨立性的缺乏是我國行政監督專職監督主體發育不完善的一個表現。行使監督權的專門機構如監察部門,大都設置在政府機關內部,在領導體制上,受雙重領導,受到的控制比較多,尤其是受制于執行權。在組織上,監督機構的負責人,由同級行政機關的領導成員兼任,或是由行政機關任命。在經濟上,從同級行政部門那里領取各項費用,受制于人大。
行政權力監督分析論文
一、行政監督體系整體功能不強
我國的行政監督是一個多元化的體制,監督主體多,機構多,方式和渠道多,但監督力量缺乏整合,監督的合力較弱。一是各監督機構在職能配置方面相互交叉重復,責任不清,在監督運作過程中彼此之間缺乏溝通和聯系。二是整個監督體系未能形成“主輔匹配,環形封閉”的系統,群龍無首,缺乏關于監督的決策力、規劃力和協調力,從而導致諸多不合理現象的出現。如對一些跨行業、跨地區、多層次、多構成的公職不法案件的處理,要么幾路兵馬同時“興師問罪”,弄得發案單位無所從;要么相互推諉、“踢皮球”,長期拖延不辦;要么撒手不管,影響了行政監督的權威和有效性,甚至還有相當一些行政領域處于“監督真空”狀態,如:對建憲行為的監督,對行政機關的抽象行政行為的監督,對于屬于行政訴訟范圍的國家行為、行政自由裁量行為行為和行政機關最終裁決行為的監督。各監督主體之間各自的監督范圍、領域、權限劃分不清,不勝任不明,沒有形成疏而不漏的監督網絡,存在大量虛監、漏監等問題,影響了監督行政的實效。
二、行政監督的組織機構不建全
行政監督體現的是一種權力對權力的制約,為了使這種制約有效,就必須使監督主體本身不受制于監督客體而保持其獨立性。在我國的行政監督中,專職的行政監督部門雖然在法律上規定了其獨立的行使監督的權力,但在實際上,行政監督部門在人員的任命,財政的開支等方面都由行政部門提供,這就使專職的行政監督部門不得不在其基本的運行上依附于行政部門,這樣的專職監督主體也就失去了其獨立性,失去了獨立性也就意味著權力受到剪制,權力受到剪制也就意味著監督是無效的。因而專職監督部門獨立性的缺乏是我國行政監督專職監督主體發育不完善的一個表現。行使監督權的專門機構如監察部門,大都設置在政府機關內部,在領導體制上,受雙重領導,受到的控制比較多,尤其是受制于執行權。在組織上,監督機構的負責人,由同級行政機關的領導成員兼任,或是由行政機關任命。在經濟上,從同級行政部門那里領取各項費用,受制于人大。
三、行政監督機制不完善
現行的監督體制下,未能保障社會的知情權,監督部門對行政的監督在立法上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操作程序,未能形成制度化,而且公開的程度也不夠,往往采用暗箱操作。近年來,在藥品監管領域出現的腐敗案件,暴露出在藥品監管中監督制約不到位,審評審批權力配置不合理、程序不夠、過程不合法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行政權力監督作為制止行政機關濫用和超越職權的一種重要措施,它本身也應有嚴格的程序。目前我國行政權力監督程序缺乏相應的法律規定,即使國家權力機關、檢察機關實施監督的具體程序也沒有詳細具體的規定。這樣就造成了這些機關無法真正實施其實體權力。其他監督主體對行政權力的監督不僅監督權限空泛,而且缺乏應有的程序規定,其監督權更是無法實施。因此,只有完善監督程序,使其更加透明化,才能使各個監督主體的監督權力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政府公共治理效能分析論文
一
在政治哲學的語境當中,價值概念是從根本上規定著以利益博弈與均衡為核心的政治活動的原則和政治制度的依據,從根本上規定著政治必須以良善的公共秩序和公共生活為根本指向。合理的價值定位既是政治意志貫徹實現的必然要求和核心構成,同時又是政府貫徹落實政治意志的評價標準,它是良善的政治公共治理行為先決性的構成要素。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理性程度的提高正在促成現代社會逐步走向多元共治,管理主體的多元化、管理活動的分層化、管理形式的多樣化逐漸地促使集中的公共權力分散化,新興的各種社會性權威逐漸成為單一政府權威的有力抗衡力量并開始承擔政治性權威原有的職責。多元共治社會促使政府管理應當遵循有別于以往單一管制社會的價值規范。據此政府公共治理效能就不能僅僅限定在行政投入與產出比例這個單一效率價值之上,還應當自覺容納多元共治所需要的多元價值,以多元共治的價值理念取代傳統的以命令—服從模式為內核的管制型價值觀,以多元共治的價值觀約束和規范自身的行政行為,積極且具體地開拓出族類共存和個體發展的多元共治的制度空間。進一步來看,對政府公共治理效能的價值評價至少涉及到三個層面:在觀念層面以政府為人民之所需而“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為評價對象,在行為層面以政府為滿足人民之所需而采取的實際決策為評價對象,在制度層面以政府是否已經構建了穩定保障人民之所需多元滿足路徑的權威性制度并能自覺且嚴格的執行為評價對象。
政府公共治理的效能是以行政行為目標的有效性為其根本的價值取向,在理論研究上不能僅一味地委身于政府績效中可經驗測量指標而亦步亦趨,否則所出成果不僅將毫無創設和深度,更為嚴重的是對效能所蘊涵之價值和責任的違背與拋棄。誠然,進行政府公共治理效能研究當然無可避免地要從已頗有成效的政府績效武庫中拾撿銳兵利器,但研究所預設的價值規范才是決定這些銳兵利器之所用的關鍵,它將從根本上依據人民之所需與政府之所供的效用關系確定“所用”的動機、力度和指向。改革后三十年的發展使得當今中國的社會已經自覺開辟出種種多元共治的現實路徑——盡管目前還存在著諸多亟待完善的、甚至根本性不足的地方,但雛形的現實路徑已經開始催生并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共治的價值形態。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其中以人為本所含蘊的價值定位是對以往政府管理中價值優先性序列的根本性轉換,把個人<集體<國家價值序列轉換成個人=集體=國家價值序列。這一價值定位將使得政府公共治理模式凸顯公共利益的優先性而非族類或個體的私有利益,它既要保證公共治理切實為民所計,還要確保治理成果由民所享,在政治程序上還要保證人民能夠直接或間接參與實際的國家事務管理。所以,政府公共治理有效性與否也就必須要充分參照這一價值定位進行評價,確定治理是以公共利益為核心而展開的。
二
政府效能的價值定位問題自公共行政學產生以來經歷了從傳統公共行政學以效率和經濟為基本價值定位、新公共行政學以社會公平為基本價值定位、新公共管理運動以多重利益訴求的最大化為基本價值定位到新公共服務理論以人文和公共利益為基本價值定位的探索歷程。傳統的公共行政學理論以政治與行政二分的基本假設以及科層制理論為基礎,采用制度或法理的研究方法,以正式的政府組織機構作為研究的主要領域,致力于行政管理的一般原理或普遍原則的探索。傳統公共行政學理論范式的核心是如何提高行政效率,對政府效能評價的這一價值定位主要是借用了當時剛剛興起的企業管理學中的效率原則,即強調單位時間內的行政產出量。威爾遜在其現代行政學開山之作的《行政學研究》一文中明確地指出:“行政學研究的目標在于理解:首先,政府能夠適當地或成功地進行什么工作;其次,政府怎樣才能以盡可能高的效率和在費用或能源方面用盡可能少的成本完成這些適當的工作。”[2]這一原則在威爾遜之后轉換成兩個關注點,即政府如何利用可以利用的資源提供更多的服務以及如何花費更少的資金來保持更好的服務水平,這也就是公共行政的效率與經濟兩個基本原則。把效率以及經濟作為政府活動的起點和歸宿,極大地促進了政府的執行能力的提高,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促成了政府管理由傳統的經驗管理轉向了到現代科學管理。以效率和經濟作為政府管理活動的基本價值定位,認為政府行為的根本目標就是追求效率,而行政學的根本任務就是研究如何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韋伯科層理論也就是致力于構建科學的體制和合理的程序來最大化地實現行政效率的典范。但是傳統公共行政學對政府效能的價值定位僅僅限制在效率原則上是有根本性的理論缺陷的。首先把企業管理當中的效率原則移植到政府管理當中忽視了這一原則所依托主體的性質差異:與企業組織相比,行政組織是一個公共性組織而非私人性組織,企業立足于營利這一根本宗旨強調單位時間內盡可能多地產出符合商品經濟規律,而政府既不以營利為根本宗旨也不是遵照經濟規律運作。實現以較少的投入換取較大的產出即經濟和效率目標可以作為公共行政的價值追求和目標之一,但決不應當是其核心價值,更不能是唯一的價值準則和終極目標。如果把效率作為政府效能的根本價值取向或單純以效率作為價值取向來評價政府效能將導致行政管理偏離服務于公共利益的主旨。其二,政治與行政二分法觀把政府活動過分地限制在繁雜瑣碎的行政事務當中,也使公共行政研究過多關注摒棄價值的事實現象,導致對行政之前提的政治漠視,游離于現實政治之外的行政無論如何是無法擔當起促進社會福利的公共責任的。其三,理性化的科層體制容易導向刻板僵化的行政運作模式,在瞬息萬變的社會發展面前政府管理的滯后性就急劇凸顯出來,而無法及時有效回應現實變化的政府既不能說是有效率更不能說是有效能的。正是基于其理論內核的硬傷,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傳統公共行政學理論的效率價值取向在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