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意識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1 19:06: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性別意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周敦頤性別意識探究論文
摘要:用敦頤開顯宋明道學之源頭活水,世人對其研究甚多,卻鮮有就其性別思想進行研究者。本文通過對《太極圖說》和《通書》兩書的分析概括其性別思想為:陰陽交感,化生萬物;陽健陰順,陽尊陰年;陰陽理而后和。顯然,孔子以來的前儒家性別意識是周敦頤性別思想的重要思想資源,同時這些思想也對后世宋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周敦頤;《太極圖說》;《通書》;性別意識
被尊為“道學宗主”的周敦頤開顯宋明道學之活水源頭,其重要的理論貢獻在于構建儒學之形上本體,并以陰陽五行之理貫之天人,首發宋儒心性義理學之端。世人對其研究甚多,但極少有人涉及到他的性別思想。而實際上,他的兩本主要著作《太極圖說》和《通書》中蘊含著豐富的性別意識。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其兩本著作來探討其性別思想如何上承前儒,并具有自己的理論特征以及周敦頤的性別思想對后世宋儒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一、陰陽交感,化生萬物
《宋史·周敦頤傳》中言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是“明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顯然,《太極圖說》探究的是宇宙的本源及萬物與人的生成過程。其宇宙生成圖式可用“太極——陰陽——五行——萬物”來表示。從中可看出他所推測的宇宙生成是由最原始的“無極而太極”開始的,“無極而太極”是混沌而無形無限的原始物質,也是萬物存有的最終根源。天地的本源是太極,而太極乃是無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根本,分化出陰陽二氣。二氣的交互作用就生出五行,五行相互配合而形成四時與天地萬物。由此可看出,在這一圖說中,上溯宇宙本源,下極天地萬物,生生不息,變化無窮的整個宇宙變化過程被包含在其中。同時,在此過程中,離不開陰陽的交互感通作用,“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在這里乾與坤,陰與陽是作為對等的詞而提出,孤陰,孤陽或陽與陽,陰與陰都是不能化生萬物。即從宇宙生成論的高度和意義上談陰陽因相互差異而相互需要,相互補充,即陰陽的相交相生,相生相濟。
同時在《通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周敦頤不少這方面的思想。如在《訓化第十一》中有“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成,義也?!薄都胰祟蜔o妄第三十二》中引用《易經》中的“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
公共政策的性別意識和存在問題
一、社會性別問題的特征和重要性
性別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分為生理性別、基因性別、染色體性別、性腺性別、社會性別和心理性別六種類型。現在被普遍認可的社會性別概念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格•如本在1976年的時候提出的,認為社會性別是指基于生理性別的男女兩性在社會文化的建構下形成的性別特征和差異,即是在特定社會文化下形成的對男女兩性的差異理解以及在社會文化中形成的屬于男性或女性的群體特征和行為方式,表現為社會對男女婚姻、教育、文化、經濟、政治等領域所扮演的角色的固定期待。社會性別研究和西方女權主義運動的關系非常密切,但是與其中一些激進的看法不同,社會性別研究堅持認為在社會性別的建構的過程中要尊重人的天性,要盡量避免受到傳統刻板印象的影響,影響男女兩性正常發展,倡導女性應該要自由自主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和機會,解放女性的同時也在解放男性,最后解放全人類。在社會學意義上,如果一種社會現象影響到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并且破壞社會正常秩序,影響社會協調發展,那么就會把這個社會現象看成一個社會問題。社會性別問題具有隱蔽性和爆炸性的特征,常常在很多顯性的社會問題中表現出來,如性暴力、性犯罪。但是因為我們身處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所以我們經常忽視一些其實由性別問題所引發的社會問題。但是當前我國社會性別問題已經突顯:“大叔控”、“姐弟戀”、“同性戀”正在改變社會原有的包括婚姻時間在內的婚戀文化和行為。根據民政部門的婚姻登記顯示,我國男女配偶之間的年齡差距正在以每年0.6歲的速度增長,男子在同齡女性中難覓佳偶,轉向更低齡的女子,出現婚姻擠壓現象,導致男性初婚年齡推遲、女性初婚年齡提前,城市剩女數量持續增加,夫妻之間年齡差距擴大,引發性犯罪、性暴力等其它領域的社會問題產生。有數據顯示,1998年艾滋病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為15.3%,2004年這一比例已經達到了39%,增長速度非常的快。近年來,雖然高校招收人數所占比例不斷增加但是性別歧視仍然存在,一些學校,一些專業居然公開提出不招收女生或者錄取男生分數線明顯低于女生等等。社會性別問題的背后隱藏著更為深刻的社會原因:男女社會地位不平等。這一問題隱藏在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社會大眾對業已存在的很多社會性別問題都已經習以為常,但其爆發性在于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發展,社會性別問題將伴隨在任何一個社會問題中不容忽視:比如伴隨農民工問題出現的留守婦女問題和臨時夫妻問題。曾經有一位西方學者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婦女—最漫長的革命,性別問題的平衡和解決要依靠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首先就是需要國家層面的制度保障,給予婦女特殊的保護,提供平等、公平的發展機會,改變社會發展意識,維護女性合法權益,把社會問題控制在萌芽狀態,消除社會隱患。
二、公共政策中的社會性別意識和存在問題
公共政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政府等決策部門對公共利益和公共行為的分配和規范,廣義上法律也是一種公共政策,國家制定和實施公共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基本利益,緩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男女平等就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寫入了《共同綱領》和1954年憲法中,是我國政府給我國人民和國際社會做出的莊嚴承諾,一直以來都得到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這主要體現在公共政策的頒布和實施上。1979年聯合國大會上通過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的議案,1981年我國成為該公約的締約國,成為最早的締約國之一。承諾反對一切(習俗、慣例等)基于性別做出的區別、排斥和限制,確保法律、政策的制定和機構的設置,消除對婦女的歧視。為保障婦女的各項權利,我國除了在多項法律政策中專門提出要保障婦女的合法權利,還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貧困地區、兒童教育工作的十條意見》、《中國婦女發展剛要》、《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進一步加強生育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婚姻法》、《發展女黨員工作》等多項政策措施專門針對女性保護的法律進一步保障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等各方面上享有和男子相同的權利和地位,各級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城鄉基層自治組織都要依法保障婦女的基本權益和法律認可的特殊權益不受侵害,女性必須參與到國家機關重大事件的決定過程中并保持一定的比例。在各方面工作的積極推進下,我國社會性別事業得到了顯著發展,女性社會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1993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女性委員僅占了9.2%,1998年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女性委員就發展到了15.5%,上升了6.3%。2012年,廣州數名女大學生在廁所上演了“占領男廁所”的藝術行為,希望引起政府和社會對男女廁位不均衡問題的重視,女性因為不同于男性的生理特征,需要的廁位要多于男性,因此在公共設施投入的時候應該增加女性廁位的數量,女性排隊上廁所的情況在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場所問題明顯。這個事件暴露了我國公共政策在制定過程中社會性別意識尚不充分的問題,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社會性別立法的時間早,但是發展速度緩慢,性別政策與其它公共政策分離。比較國內外不同國家出臺的相關公共政策,筆者發現我國出臺的公共政策種類比較齊全、內容比較完善,注重從制度層面保證女性的合法權益得到落實,但是制定和實施之間存在差距。筆者發現,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更加重視相關公共政策的“落地”,提出了更具體的操作細則和獎懲措施,比如:美國法律明確規定在禁止在招聘中變現出對性別和年齡的限制,國家各級重要崗位女性公民必須達到一定的比例,歐盟要求各成員國提供更多的女性職位并且降低對女性就業者的稅收。一項公共政策從制定到實施一共包括決策者、目標群體和收益者三個組成部分,在我國公共政策的決策者是政府權力機構,決定如何分配公共資源。雖然在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中一直在強調男女平等也有專門的政策保障婦女合法權益但是在政公共策的制定過程中女性所占比例雖有所提高但是數量仍然較少,導致不能更全面的從女性的角度來思考女性的問題,不能根據男女特征的異同制定真正公平合理的社會政策,容易出現類似公共廁所女性廁位偏少的問題。公共政策中的社會性別意識問題還體現在政策內容表達中的男性話語體系,即是說在某些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把女性預設為能力差和容易受到傷害的群體,社會與女性之間的關系是強者和弱者之間的關系,需要特殊保護,比如:日本政府規定婦女禁止加班,中國女性退休年齡早于男性等規定。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人口平均壽命不斷提高,其中女性提高的速度快于男性,兩者之間的差異進一步擴大。但是根究我國現行政策,女性的退休年紀又早于男性,退休后收入少于男性,男性去世后生活非常的困難。這更是說明了只有恰當的公共政策,采取有利于女性增進女性選擇權利和發展機會的措施,才是促進性別平等和發展。
三、提升公共政策中的社會性別意識的策略
瑞典是世界上兩性最平等的國家。早在1980年瑞典政府就設立了性別平等部門作為專門推進社會平等的國家機構。預算作為一種手段和方法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價值觀,體現一個國家重視什么人,重視什么樣的工作。通過性別預算工具或許我們可以揭開那些看似社會性別保持中性的預算的神秘面紗。通過性別預算可以清楚的看見國家用于對促進社會性別平等發展的支出在總支出的比例,反映國家對社會性別工作真正的重視程度。在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性別預算不是要求政府的資金在男性、女性之間平均分配,因為這樣的做法看似平等其實既不公平也不公正,并沒有真正考慮到男女兩性的特殊性。澳大利亞是第一個展開性別預算的國家,在國家預算中有設有專門的用于婦女兒童的指出項目,在公共服務中專門針對促進女性平等就業機會資源的支出項目和在總體、主流的各項支出中專門用于女性的支出。雖然現在有聲音在倡導要把社會性別預算工具引入我國,不過這項工作的實施還有待進一步推進。公共政策是促進社會性別事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只有進一步提高我國公共政策中的社會性別意識,把社會性別工作扎實落到實處,才能為我國社會性別事業的發展打開更加廣闊的空間,這既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國家的要求。
性別意識缺失狀況營銷溝通論文
內容摘要:社會性別意識缺失的營銷傳播違背了社會潮流,造成了對女性生存和發展的嚴重傷害。營銷者要沿著新女性的視線重新審視今天的女性消費者,重視女性具有獨立的人格和存在的社會價值,以社會性別平等意識指導營銷溝通,制定傳播策略。
關鍵詞:性別意識社會性別男女平等女性消費營銷溝通
性別意識認為性別可以分為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生理性別是由生物特征決定的,是與生俱來的恒定的事實。
性別意識認為女性應具有獨立的人格和存在價值。作為社會的主體,女性不是消極地適應環境和社會,不是無原則地妥協和犧牲,要勇于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利;女性要學會依靠自己,獨立面對人生和社會的各種挑戰,在情感、心理、精神上告別軟弱、依賴和無助,清除各種遏制人成長的羈絆;女性與男性要結成相互尊重平等相處的伙伴關系,彼此給予對方生活成長的空間,而不是將犧牲對方作為自身發展的前提。
應該肯定,從整體來說,中國目前的社會環境有利于婦女的發展。但是當我們用性別意識的眼光來看社會環境時,就會發現在這個由男女共同構成的人類世界里,在這個世界大多數國家已經普遍接納、認可了男女平等的原則的時代,依然存在著對婦女的歧視,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化并沒有成為歷史,經濟的單純發展并沒有帶來婦女地位的必然提高,社會性別平等意識仍然顯得滯后。
2004年9月,一份名為《高層決策者社會性別平等意識調查研究報告》公之于眾?!墩{查報告》涉及全國人大、全國政協、衛生部、國家人口和計生委、全國婦聯等242位高層決策者。在婦聯之外的四個機構中,只有不到45%的人能夠認識到兩性平等的國策地位。被調查對象對男性的優點用“果斷大度、理性豁達、具有創新精神”來評價,對女性則更多用“認真、細致、溫和、善解人意”來形容。他們對兩性平等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的認識也存在一定的缺失。這種狀況不但定義了兩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潛在地影響職場上男女兩性權責關系的分配,也導致兩性在享有生存、發展的機會和資源上的差異,女性的那些得到肯定的特點反倒成為她們發展滯后于男性的證據。
傳統社會性別意識對生育行為的影響剖析論文
摘要:性別偏好反應人們對生育子女性別的認識和期待,是生育意愿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們的生育行為以及人口發展的數量和結構有著重要影響。從社會·lt~91,1的視角出發,以性別偏好為橋梁,著重分析傳統社會性別意識對生育行為的影響,并說明社會性別意識是如何通過生育偏好對人口發展過程產生影響。
關鍵詞:社會性別性別偏好生育行為人口發展
性別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稱為自然性別,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生理性別;一類稱為社會性別,它是社會基于生理性別的差異,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對男女兩性的行為、角色進行不同標準的規范和塑造的產物,是后天注入的,是家庭、社會長期教育和影響的結果。在生育行為研究中引入社會性別視角,可以使我們認真審視以男性為中心的傳統文化以及這種文化對兩性關系的規范和對人們生活方式、道德觀念的控制,從而揭示社會性別意識在人們生育行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傳統社會性別意識形成的背景
性別偏好是社會性別意識在生育行為中的直接反映。在中國,傳統的社會性別意識根深蒂固,影響著成千上萬個家庭。如何通過倡導社會性別公平消除人們性別偏好,需要我們認真分析傳統社會性別意識形成的背景。
從經濟地位來看,男性在經濟上的主導是傳統社會性別意識形成的經濟基礎。傳統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占主導,家庭是基本的生產和生活單位,發展生產主要依靠增加勞動力投入。由于兩性生理差異而自發形成的社會分工,使農業勞動主要落在男性身上,男性承擔著生產功能。
青少年性別教育探討論文
一、青少年性別意識的表現特點
青少年正處于發展中的一個特殊時期,在生理上他們進入了人生中生理發育的第二次高峰;在心理上他們保持著快速發展的狀態;在社會化方面他們能夠獨立地承擔一定的社會義務與責任。青少年的發展使他們的生活和活動發生了變化,地位發生了變化,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和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同時由發展帶來的難題也越來越多,苦惱也越來越多。比如青少年性意識的覺醒,也就是表現在對自己性別、對異性性別以及兩性的區別和聯系的認識。性意識的覺醒意味著青少年從此開始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兩性交往問題,第二個問題是真正學習和扮演自己的性別角色的問題,即做男人做女人的問題。但是,由于青少年缺乏豐富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所以,在性別意識的發展中容易受權威經驗和社會刻板印象的影響,表現出如下特點:
1.傳統性別意識的印跡明顯,科學的性別知識較為缺乏。傳統性別觀中的男性特征的支配、自主、侵犯、成熟欲等,女性特征則為求助、親密、服從、依附、教養等。所以女性常常在順從、教養、責任等方面接受更多的訓練,男性則在自信、成就和獨立性方面接受較多的訓練。傳統的性別文化,對男性失敗施加壓力,認可男性的成功;對女性成功施加壓力,寬容女性的失敗。青少年在這樣的以男性主權為主導的教育引導中,對社會性別的理解和性別平等的意識會越來越淡漠。
2.年齡越長,對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的認同越強烈。性別刻板印象是指對兩性的生物屬性、心理物質和角色行為的較為固定的看法、期望和要求。性別刻板印象作為性別角度規范而體現的社會壓力,還可塑造兩性的心理行為。隨著年級的升高、年齡的增長,男女兩性會更加表現出對性別刻板的接受和認同,比如女性忌諱被人認為缺乏“女人味”,缺少柔情,表現出依賴性強、脆弱等行為,使得她們在心理上、精神上不能真正確立獨立的人格和自立的意識;男性為了證明自己符合男性標準,會有意表現出攻擊性行為、粗魯、輕視女性等過分“男性化”行為。
3.男女青少年的差異還不同程度地體現在學習興趣、學習方式、閑暇活動、性格特征、職業和發展期待等方面。據一項調查顯示,男子對商業、行政、建筑設計、機械感興趣,女子則喜歡教育、會計、音樂、藝術等;男子普遍希望從事有權利和獨立性的工作,女子則選擇社會服務和有趣的工作,反映出兩性明顯的成就差異。
二、青少年性別意識的影響因素
社會性別理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摘要:本文以社會性別理論為基礎,分析了社會性別理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現狀;對應用中存在的問題也做了探討,主要有傳統父權制文化的影響、性別意識教育的缺失、社會性別教育環境的缺失和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視等。藉此,面對這些現實中的客觀情況,本文提出了完善社會性別理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的對策,強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關鍵詞:社會性別理論;心理健康教育;應用
一、性別理論概述
社會性別理論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女權主義運動,也被稱為“第二次女權運動”。該理論主張女性的命運和社會角色不能被生理差異左右,而且其在之后有關性別不平等等方面的研究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對性別方面的教育僅僅是蜻蜓點水,并沒有具體實施。但就目前社會對女性的各種不公平待遇來看,高校應將社會性別教育充分貫徹在大學生心理教育中,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性別意識,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性別平等。
二、社會性別理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促使女大學生培育主體意識。以往,因為對性別教育的不重視,造成女大學生在思想上出現誤區。一些人信奉“嫁漢嫁漢,穿衣吃飯”,沒有遠大的人生目標,缺乏成才的動力和勇氣等。而社會性別理論中所蘊含的女性主體意識,是對傳統依附角色的挑戰,可增強女大學生奮發進取和直面人生的精神動力。可以使女大學生認識到,改變傳統觀念,擺脫傳統束縛,這是女性走向獨立和全面發展的基礎。
兒童期刊性別塑造策略
心理學界普遍認為,兒童在五六歲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男女性別的差異,開始進入心性定向過程。[1]這時兒童具備了初步的閱讀能力,但缺乏對事物和行為的正確判斷,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兒童期刊作為大多數兒童在日常閱讀中最容易接觸到的讀物之一,其人物角色在性別特征上具有較強的隱形性,更容易在不知不覺間影響兒童性別意識的形成。所以,兒童期刊如何構建了人物性別形象對兒童讀者來說至關重要。本文以《紅領巾·萌芽》為研究對象,將2002年至2016年15年間共165期期刊作為研究范圍,從每年11期期刊中隨機抽取3期共45期期刊作為研究樣本,采用文本分析法,對人物角色出現頻次、對應人物特征和形象進行相關統計分析,來談談兒童期刊中人物角色的性別塑造對兒童性別意識的影響。
一、人物兩性角色出場頻次接近,為兒童性別意識
建立平衡觀感筆者對兒童期刊《紅領巾·萌芽》所載文章和圖片中兩性角色的出現頻次進行了詳細統計。在《紅領巾·萌芽》隨機抽選的45期樣本中,正文部分出現的角色男性角色占比68.16%,女性角色占比31.84%。插圖中,單人插圖共提取96個人物角色,其中男性角色58個,占總數的60.41%,女性角色略微少于男性;多人圖中女性角色占比較單人插圖有所提高,與男性角色數量相當。相關研究表明,兩性角色在兒童閱讀中的出現頻次會直接影響兒童對男女性別差異的認知,只有在對性別有區分概念后才能進一步通過閱讀為兒童樹立正確的性別意識。據上述數據統計可知,在《紅領巾·萌芽》中,圖文涉及的人物角色男女性別均有,沒有某一類缺席的現象,且在有效性別數據中角色性別分布相對均衡,這對于幫助該刊物的兒童讀者建立相對平衡的性別意識基礎十分重要。
二、人物角色均分別具有兩性突出的性別氣質,為兒童讀者樹立榜樣作用
男性與女性在性別氣質上具有各自的典型特征。男性氣質是指男性應當具有成就取向,對完成任務的關注或行為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點。[2]譬如男性一般表現為勇猛剛強、果敢多智、有領導能力等。與之相對應的,女性氣質是指女性具有同情心、溫柔親切、關心他人等親和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征。[3]因此女性多與溫柔善良、多愁善感等聯系在一起。本文對人物角色性別氣質的分析從插圖和正文兩部分入手。在《紅領巾·萌芽》插圖中,男童角色多穿著T恤短褲,沒有顯示出明顯的性別特征。成年男性形象則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健康強壯型和智慧成功型。其中,健康強壯型成年男性角色的外形主要表現為身材高大、肌肉輪廓分明且時常帶有武器,以顯示出男性特有的體格特征;而智慧成功型成年男性角色主要通過衣著和行為舉止體現,多穿西服、系領帶、戴眼鏡,活動主要是看報、喝咖啡等,以顯示出男性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受教育水平。與此同時,《紅領巾·萌芽》中的女性角色(包括兒童和成人)基本具有以下典型的女性特征:第一,均身著典型女性服飾,如穿裙子、戴蝴蝶結等;第二,衣著多采用粉色、黃色等鮮艷亮眼的顏色;第三,面部會重點刻畫和突出腮紅、長長的睫毛等細節。這些都與男性角色的外形特征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三、人物社會角色未出現性別缺席現象,部分存在無意識偏向
研究生育偏好對人口發展的影響
摘要:性別偏好反應人們對生育子女性別的認識和期待,是生育意愿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們的生育行為以及人口發展的數量和結構有著重要影響。從社會·lt~91,1的視角出發,以性別偏好為橋梁,著重分析傳統社會性別意識對生育行為的影響,并說明社會性別意識是如何通過生育偏好對人口發展過程產生影響。
關鍵詞:社會性別性別偏好生育行為人口發展
性別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稱為自然性別,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生理性別;一類稱為社會性別,它是社會基于生理性別的差異,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對男女兩性的行為、角色進行不同標準的規范和塑造的產物,是后天注入的,是家庭、社會長期教育和影響的結果。在生育行為研究中引入社會性別視角,可以使我們認真審視以男性為中心的傳統文化以及這種文化對兩性關系的規范和對人們生活方式、道德觀念的控制,從而揭示社會性別意識在人們生育行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傳統社會性別意識形成的背景
性別偏好是社會性別意識在生育行為中的直接反映。在中國,傳統的社會性別意識根深蒂固,影響著成千上萬個家庭。如何通過倡導社會性別公平消除人們性別偏好,需要我們認真分析傳統社會性別意識形成的背景。
從經濟地位來看,男性在經濟上的主導是傳統社會性別意識形成的經濟基礎。傳統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占主導,家庭是基本的生產和生活單位,發展生產主要依靠增加勞動力投入。由于兩性生理差異而自發形成的社會分工,使農業勞動主要落在男性身上,男性承擔著生產功能。
女大學生就業論文
一、女大學生就業問題成因
目前學術界主要從社會性別歧視與刻板印象、公共政策與社會組織責任、女大學生性別意識與心理因素等角度探討了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社會性別歧視與刻板印象
一些學者認為性別歧視在當今社會成為一種越發普遍的現象,甚至成為一種習慣。王麗(2012)認為傳統的“重男輕女”的偏見仍將長期存在,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大背景下,這也是女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難以消除的一大原因。在某種意義上講,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是其遭遇性別歧視的問題,性別歧視是造成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最為直接的原因之一。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歷史文化因素的影響、國內經濟困境、政策缺失及女大學生自身獨立意識和因素較差是女大學生就業中遭受性別歧視的主要成因。如就業市場不完善、就業法律法規不健全、生育保險制度不健全、就業指導工作薄弱等。傅靜(2009)運用社會性別理論,分析了社會文化所塑造的固化性別角色、國家保障女性就業權的法律可操作性差、高校課程設置中缺乏性別平等內容等因素造成了社會對于女大學生的性別歧視。職業刻板印象是人們對男性和女性在專業、職業方面的期望及一般看法。如姜曉琳(2007)認為,在“女主內,男主外”等傳統性別觀念影響下形成的職業性別刻板印象影響著女大學生的擇業,限制了女大學生未來發展的選擇空間。
(二)公共政策與組織責任
主要表現為保障女大學生平等就業權利的公共政策操作化失靈,企業在承擔其對于女大學生就業時責任心的普遍下降與習慣性淡漠,高校擴招、專業設置落后于市場需求,就業服務流于形式等,這些都使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更為嚴峻。如學者們所指出的,性別公正缺失使得公共政策干預女大學生就業成為必要;缺乏性別意識指導而制定的就業保障政策在公平的外衣下傷害了女性的平等就業權;現行有關男女平等的公共政策操作化失靈加劇了事實上的性別不平等;高校缺乏對女生開展個性化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導致了女大學生就業的困境,如涉及女生就業方面的就業技巧輔導、就業心理輔導、就業合法權益保護及就業觀教育等分類指導與系統教育工作仍有待加強(吳瓊,2012)。
國內近十年性別教育詮釋
論文關鍵詞:性別性別教育研究進展
論文摘要:隨著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進程的逐步加快,教育的性別差異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本文從基本概念、研究價值、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趨勢等方面對我國近十年來性別教育的研究動向進行了初步分析。
隨著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進程的逐步加快,教育的性別差異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性別教育成為教育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其研究也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之中。理清我國性別教育研究的思路,對性別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國內近十年性別教育的研究進行一個綜合動態的分析。
一、性別教育相關概念界定
所謂性別即男女有別,它是根據男女兩性之間的差異所作出的區分。了解兩性之間的差異,是我們討論教育中的性別議題的前提和基礎。在現實生活中,性別差異主要表現為生理性別(Sex)和社會性別(Gender)。生理性別指男女兩性在生理上的分化,具體表現為生理結構和生理機能兩方面的差別。而社會性別則是與生理性別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主要指兩性在社會文化的建構下形成的性別特征和差異,即社會文化形成的對男女差異的理解,以及在社會文化中形成的屬于男性或女性的群體特征和行為方式。
研究者對性別教育概念的表述上雖不盡相同,但其實質卻沒什么差別。有學者認為性別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男女學生生理與心理的差異,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受教育者兩性都獲得充分、自由、平等、全面的發展。性別教育的實質不在于消除兩性發展上的差異,而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兩性都獲得全面發展。也有學者認為性別教育是教育的一個分支,是形成性別觀念和性別態度,產生相應性別行為的社會化教育過程。它是以社會和人們的性別觀念為基礎,通過有形和無形的方式滲透到教育的各個環節,它影響著受教育者性別認知的發展和性別觀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