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0 22:46: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西北地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西北地區農業經濟論文

1前言

關于西北農業的發展過程,史料記載卻較為模糊,有學者認為是大地灣時期向仰韶文化半坡期晚段過渡期間氣候變化促使中國北方采集經濟向農業經濟的轉變[2]。而漢代是西北農業區拓展的重要時期,經兩漢以戍軍屯田和移民實邊為主要方式的經濟開發,使西北大片地區從游牧區變為農耕區[3]。西北地區近代農業經濟發展研究是西北近代經濟史研究的一個分支,農業是西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4],改革開放以來,西北地區耕地產量有了大幅提升,但隨著氣候環境變化的影響和西北地區地下水含量的逐漸降低,農耕灌溉面積及農耕產量可能會受到影響[5]。所以,調整西北地區農業產業結構,創新西北地區農業發展思路顯得極為迫切。

2西北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2.1生產力水平低下

西北地區雖然在農業資源的數量上具有相對的優勢,但是由于西北地區大部分耕地和牧區大都處于生態環境脆弱的綠洲和黃土高原,加之農業投入相對較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業生產方式落后、農業科技化指標值低。大部分地區陷入了一種由落后生產方式所形成的游牧遷徙、廣種薄收、單一經營、粗放管理、靠天吃飯等相對原始的農業狀態。這種以簡單的農耕技術和經驗、人口數量的增加和體力勞動的支出為代價,并借助一定的畜力與自然界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生產方式,必然造就與之相適應的落后的生產力水平,主要體現在有效灌溉率較低、單位耕地面積糧食產量較少、每公頃耕地農機總動力較小、農業生產平均用電量較少等幾個方面[6]。

2.2農業經營規模狹小

查看全文

西北地區資源環境發展論文

《西北地區水資源配置、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是中國工程院向國務院提供的一個咨詢項目,于2001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立項后啟動。中國工程院組織了有關學科的35位院士、近300位院外專家和西北6省、自治區的130多位有關領導、專家參加,組成了項目綜合組和9個課題組。一年多來,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組織大量人員進行了多層次的現場考察,在反復研討的基礎上,形成了項目綜合報告。

一、西北地區的現狀和問題

(一)自然環境格局

本項目研究范圍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和內蒙古6省、自治區范圍內的內陸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國際河流)和黃河流域,報告中統稱為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土地總面積345萬平方公里,根據自然環境的不同,可劃分為三大片:賀蘭山以西的內陸干旱區(簡稱內陸干旱區);賀蘭山以東的半干旱草原區(簡稱半干旱草原區);半干旱和半濕潤區的黃河流域(簡稱黃河流域區)。

(二)社會經濟的現狀和問題

查看全文

西北地區信息化分析論文

首先是研究深度不夠。從10年間有關西北地區信息化研究的文章數量來說,增長得比較快,尤其是2001年之后,這大大豐富了研究的成果,但是文章的質量整體來說不高,部分論文重復的內容甚多。另外,雖然大部分論文是關于西北地區信息化實踐的研究,但文章都側重于理論,且高度不夠。研究的理論大多對實踐的指導性不強,部分研究成果沒有得到轉化。許多文章提出的對策、建議等不夠深入,泛泛而談。

其次是研究領域不廣。從整個西北地區和西北各省區信息化研究主題分布來看,研究基本上深入了信息化所包括的各個部分,但在某些領域仍顯薄弱,例如,對于傳統工業改造中,煤炭、鋼鐵、石化、建材等傳統工業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升行業競爭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方面的專門理論研究幾乎沒有。說明研究者對于這個問題還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再如信息安全、信息化環境等內容,研究涉及的也很少。

再次是研究分布不均。在西北地區信息化理論、西北地區信息化進程、西北地區信息化實踐三者研究中有關理論和進程的文章較少,實踐的較多。有關整個西北地區信息化的研究少,但研究西北各省區信息化的論文相對較多。而從西北各省區信息化研究論文地區分布來看,新疆最多,青海最少。

、西北地區信息化研究展望

根據以上分析和判斷,西北地區信息化研究將會出現如下幾個方面的趨勢:

1.信息化與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研究將會繼續升溫。信息化在宏觀經濟學研究中將成為重中之重,因為信息化直接關系中國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及動力問題。這方面的論著將會增多,研究將會更加深入細化。如信息化與經濟增長的理論聯系、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信息化水平測算與發展模式等研究將會繼續升溫。同時隨著國家實施信息化戰略的進程,信息化的研究將會和更為具體的行業經濟聯系起來,如煤炭、鋼鐵、石化、電力、建材等傳統工業在利用信息技術提升行業競爭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方面的理論研究將會進一步細

查看全文

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論文

一、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現狀

(一)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開發概況

進入21世紀之前,從總體情況看,滇西北地區屬于云南省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地區。以1999年為例,滇西北地區人口占全省的17.44%,但GDP只占全省的6.7%,財政收入和支出分別占全省的4.2%和6.6%[2]。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滇西北地區的經濟突飛猛進,特別是以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和生態旅游開發為代表的旅游產業,得到了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以麗江為例,根據麗江市官方統計數字,2013年,麗江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2079.58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30.05%,旅游業總收入278.66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32.17%[3]。

(二)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特征

民族文化多樣性和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滇西北地區文化資源為主要的特征。這也使得其成為21世紀全球民族文化多樣性保護與發展戰略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地區。主要體現在:1.少數民族眾多滇西北地區,主要有藏、納西、白、彝、傈僳、普米、怒、獨龍等少數民族聚居。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各個民族為了適應滇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的多樣性,創造了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使其成為一個世界罕見的多個民族、多種語言、多種文字、多種宗教信仰、多種生產生活方式和多種風俗習慣并存的聚集區。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形成了難以計數的歷史文化古跡。2.民族文化獨特滇西北地區,在我國的歷史上長期處于中國內地文化的邊緣地帶。由于地處邊遠,使得滇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許多古老、獨特的文化和多種社會形態較少受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而存活至今。為這一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豐厚的人文資源。3.多元文化交融滇西北地區,處于與藏文化、南亞-東南亞文化、中國內地文化交往的邊緣地區和過渡地帶。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這三大水系所形成的天然河谷將滇西北地區與周邊的各大文化區域連接起來,使得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沖突與相互融合十分頻繁。造成了這一地區眾多民族的交錯雜居,也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互動的格局,使其成為中國民族文化多樣性最富集、歷史文化遺產極豐厚的地區之一。

(三)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開發類型

查看全文

西北地區信息化實踐探討論文

高的速度來推進西北地區農業信息化建設有極大的幫助。

第二,工業信息化研究。目前,我國煤炭、鋼鐵、石化、電力、建材等傳統工業在利用信息技術提升行業競爭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方面取得實際進展。大型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經營、企業管理等各環節,大力推廣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取得較好的成效,有力地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中小企業信息化日益受到重視,各級政府制定了相關的支持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實施信息化。研究論文在這方面也比較關注,直接涉及此的論文有18篇,占整個論文的8.2?,其中以整個西部或西北地區作為研究的2篇,陜西、青海各2篇,寧夏1篇,甘肅5篇,新疆6篇。有關企業信息化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企業信息化的現狀、障礙與對策建議。如張曉峰[10]從西部中小企業信息化現狀、優勢、制約因素入手,指出西北地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重心在于把傳統工業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二是企業信息化建設問題。不少學者就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原則、指導方針、任務與發展重點等進行了分析探討。如何彥平[11]的《寧夏中小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再認識》、李純英[12]的《對青海省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思考》。三是企業信息化管理問題。如《甘肅企業管理信息化發展的思考》[13]。四是新型工業化問題。基本從理論上闡述了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如何大力推進信息化進程中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具體措施。如滕堂偉[14]的論文。另外有關工業信息化研究的碩士論文有瑪依努爾·阿不力米提的《新疆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思考》、宋海峰的《新型工業化條件下的甘肅工業增長質量研究》、王瓊的《蘭州供電公司信息化建設問題研究》。

上述論文都指出了目前傳統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如何加快發展傳統工業改造、企業信息化進行了思考,提出了加快信息化進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政策建議。通過這些文章我們認識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實現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必由之路。但論文對于西北地區目前取得的成績基本沒有談及,更沒有討論到成績的取得是用什么方法,這些方法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地方。但從我國工業化發展來說,信息化與工業化如何結合,如何通過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必將成為熱

點。

第三,服務業信息化研究。企業信息化的持續發展和電子商務應用的日益普遍,加速了我國服務業信息化的步伐。金融業、交通物流業、對外貿易和旅游業信息化建設也都取得了顯

著進展。對于信息服務業的研究,共有14篇論文,占整個論文的6.4?,其中以整個西部或西北地區作為研究的4篇,研究各省服務業信息化的論文有10篇,其中陜西6篇,甘肅1篇,新疆3篇,寧夏、青海沒有。付小妮[15]論述了西北民航的信息化建設,宋雪飛[16]分析了西北地區信息咨詢業的發展現狀及社會經濟效益,梁春陽[17]談論了西部地區信息服務業發展的投資取向,李曉東[18]和黃智杰[19]則分別從西北物流業發展規劃的管理和甘肅省商務物流建設的基本框架對現代物流業進行了分析。其他研究服務業信息化的論文基本是在分析信息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論述了信息服務業發展應有的特點,提出了信息服務業發展思路。

查看全文

西北地區農村金融的改革綜述

摘要:當前,制約“三農”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農業資金的短缺,解決這一問題離不開資金的支持,都需要農村金融這一經脈的暢通。西北地區是我國“三農”問題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農村金融問題的典型地區。如何針對西北地區農村金融機構進行有效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西北地區;金融機構;改革

從根本上解決當前西北地區農村金融中的突出問題,不能局限于對當前農村金融體系的小修小補,必須從農村金融體系的整體著眼,重新對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進行功能定位和調整。推行全面的農村金融改革,完善西北地區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一、農村信用社的改革與小額信貸

農村信用社是我國農村金融組織的主體,是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所以,改革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應該從農村信用社開始,使其成為真正的農村金融主力軍。

1.農村信用社的職能定位和產權制度改革

查看全文

小議西北地區農村金融的改革

從根本上解決當前西北地區農村金融中的突出問題,不能局限于對當前農村金融體系的小修小補,必須從農村金融體系的整體著眼,重新對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進行功能定位和調整。推行全面的農村金融改革,完善西北地區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一、農村信用社的改革與小額信貸

農村信用社是我國農村金融組織的主體,是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所以,改革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應該從農村信用社開始,使其成為真正的農村金融主力軍。

1.農村信用社的職能定位和產權制度改革

現有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和發展,原則上應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村信用社自身的經濟實力考慮其可能的發展方式。為此,中央銀行應制定相關的轉制標準,以規范其改制。一般來說,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如:西北各大城市郊區,農村信用社的勢力較強,對這些信用社的重組,取消兩級法人制度,將若干經濟、金融發展水平相近的信用社合并組建、轉變為地域性農村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與目前西北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的改造類似,可能是一種可行的和合理的選擇。

對廣大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的農村地區而言,如果農村信用社實力較強,可參考上述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做法,按照自愿選擇的原則,重組為商業銀行。貧困地區信用社的業務主要應是支持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和脫貧工作,帶有政策性業務的成分。因此,它們的出路可以是:轉變成股份合作制信用社或互助式信用社,或轉制成國家政策性銀行即農業發展銀行的基層網點機構。當然,后一種做法的前提之一是農業發展銀行應將國家政策性長期融資、短期融資和扶貧等政策業務完全擔當起來。此外,可以考慮降低或者取消貧困地區農村信用社農戶儲蓄存款利息稅,減征或免征貧困地區農村信用社城建稅、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與陜西省政府在陜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進行了財政貼息政策的有益探索,三年來財政共為農戶小額信貸貼息1000萬元,帶動信用社小額信貸、聯戶擔保貸款、農民自身投入和龍頭企業投入的資金達1.88億元,使示范區62.8%的農民直接受惠。

查看全文

西北地區節水灌溉發展管理論文

一.西北地區發展節水灌溉的作用

1.西北灌區是西北地區農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

我國西北大部分屬干旱、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無灌溉即無農業,半干旱地區降雨量雖在可從事旱作農業的范圍之內,但由于降雨少且季節分布不均,農業仍高度依賴于灌溉。目前西北地區耕地總面積2.71億畝,人均2.95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1.07億畝,人均1.16畝,灌溉面積約占耕地面積的40%(見表1)。其中林果和草場灌溉面積分別為1690萬畝和850萬畝,分別占全國的35.8%和35.9%。據水利部門調查,西北地區灌溉農田的平均畝產在300kg左右,而非灌溉農田的畝產平均不足100kg,而且產量很不穩定。2000年西北地區糧食總產量為3169萬噸,人均糧食產量為345kg,基本達到自給,其中70%的產量產自灌區,由此可見,西北灌區是西北地區農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特別是寧蒙引黃灌區、陜西關中灌區、河西走廊和新疆等地,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退耕還林還草和城市化的發展,同時也由于水資源短缺和恢復生態平衡的需要,西北地區耕地面積和灌溉面積不會大幅增加,今后人口增長對糧食和農副產品的需求將更加依賴于現有灌區面積。

表1:2000年西北地區灌溉面積統計

地區流域總灌溉面積(萬畝)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萬畝)林果灌溉面積(萬畝)草場灌溉面積(萬畝)農田灌溉供水量(億m3)農田實灌面積(萬畝)農田毛灌溉定額(m3/畝)

查看全文

西北地區工程節水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西北地區;工程節水;研究

[論文摘要]:從我國西北地區的水資源量著手,分析了當前該地區水資源特點。總結西北地區工程節水技術主要措施。

我國西北地區包括新疆、青海、寧夏、甘肅、陜西五省(區)的全部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西部等地區,面積360萬km2,約占全國土地面積的37.5%。西北地區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水資源條件,決定了水在其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極端重要性。發展節水農業是西北地區農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保證。

西北地區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水土資源分布不平衡,水資源供需矛后突出;另一方面,水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農業用水效率低,農田灌溉水利用率僅為0.3~0.4左右,浪費極其嚴重。在發展節水農業方面,問題表現在:節水認識上存在誤區;節水灌溉技術水平低;灌區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嚴重;節水資金投入不足;農業灌溉水價偏低,水費到位差;節水管理體制不健全;節水農業政策有待完善;農業生產結構不夠合理;節水設備質量不高,產業化程度低。

1.工程節水技術

工程節水主要從渠系輸水到田間灌水過程來考慮節水。渠系輸水過程的主要措施有節水渠道防滲和改渠道輸水為管道輸水節水等;田間灌水過程節水主要是改進地面灌水技術,如大畦改小畦、長畦改短畦、平整土地,在缺水地區推廣膜上灌或膜下灌,有條件的地方推廣噴灌、微灌等灌溉新技術。

查看全文

西北地區建設工程質量管控思考

摘要:西北地區軍隊建設工程因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的影響制約,項目管理人員技術力量配備不足,導致其質量管理方式較為特殊。當前國家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繼出臺,工程建設領域出現新的模式和風險因素,如何強化工程管控,適應新的模式,有效控制風險因素,完成建設任務,需要建設各方通力協作,圍繞軍隊建設工程特殊要求,探索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措施方法。在建設過程的各個環節中綜合運用法律、軍事、經濟、行政、技術等手段,發揮參與建設的各方技術管理優勢,充分應用現代化的管理理念,體現高效、節能、綠色、環保的良性循環模式,強化建設工程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參與的質量管控,突出對工程質量控制要素的精準掌握應用,在科學決策、優化設計、全面履行建設合同的基礎上,盡快高效發揮建設效益,積極推進軍隊建設工程質量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西北地區;軍隊建設工程;質量管控

當前,隨著國家一系列改革措施深入推進,軍隊工程建設領域出現了新的管理模式、風險因素,工程質量管控須適應新的建設環境和建設形勢,體現管理模式、方法手段、技術措施的優化創新。如何綜合運用法律、軍事、經濟、行政、技術等手段,發揮參與建設各方的技術管理優勢,充分應用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實施“高效、節能、綠色、環保”的良性循環模式,強化軍隊建設工程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參與的質量管控機制,盡快高效實現軍隊建設工程效益,發揮使用功能,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研究的課題。

1軍隊建設工程質量管理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軍隊建設工程的特點是:工程建設項目相對集中、質量標準要求高、工期要求緊、部分工程有特殊使用功能,相對施工難度較大。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普及和廣泛應用,使用功能逐步豐富、呈多元化,因此對新建工程項目使用功能和結構安全的要求更高。而既有房屋建筑工程大多建設于上世紀70-90年代,分布區域廣闊,按照當時的經濟實力和設計建設規范,現已無法達到抗震、節能、綠色、環保的技術標準和要求,加之使用年限長,維護保養難度大,裝飾裝修、設備設施陳舊,落后于時展的整體水平,功能亟待改善。通過分析研究近五年來質量監督檢查數據資料發現,軍隊建設工程質量管控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1.1工程建設條件限制。西北地區建設工程大多位于戈壁、偏遠山區和高海拔高寒地區,建設條件相對較差,社會化保障困難,甚至個別項目水、電接通等基本的建設條件都存在困難。由于全年可施工工期普遍較短,如青海省個別高海拔高寒區域全年可施工時間僅3-6個月。部分工地現場地處偏僻,遠離城市供給保障,施工人員、設備、材料組織難度較大,干擾了正常施工管理秩序造成部分施工企業為賺取利潤鋌而走險,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亂象。1.2缺乏工程管理和決策的科學合理性。部分建設單位為趕工期,盲目縮短合理工期,違背“先勘察、再設計、后施工”的基本建設程序,項目決策缺乏科學性和預見性,邊設計邊施工導致質量問題突出。施工招標盲目追求施工單位高資高質等級,導致施工單位掛靠現象較為普遍,進而變相轉包、層層分包,施工質量難以保證,質量管控難度急劇增加。1.3勘察設計單位對現場實際情況不甚了解。由于部分建設項目地域偏遠、交通不便,勘察設計單位往往疏于實地踏勘,對于建設場地原始現狀了解分析不到位,僅通過口頭介紹和書面資料進行勘察設計,或缺少與住用單位的溝通,導致設計文件與現場實際不符、質量不高,內部審查制度執行不嚴格,材料使用錯誤、功能缺失,管線相互干擾以及使用廢止標準圖集等現象突出。1.4參建單位專業技術力量配備薄弱。為降低人力和財務成本考慮,部分建設、監理、施工單位派駐現場管理人員專業配備不全,技術水平偏低,經驗不足,責任心較差,全過程質量檢查、驗收流于形式,致使工程項目施工質量較差。1.5專項工程檢驗檢測尚不規范。軍隊建設工程大多未在地方相關部門辦理手續,部隊相關部門又不具備消防、防雷、節能、特種設備等專項工程驗收資格,現階段僅可由相關檢測機構出具檢驗報告,不能提供綜合驗收性結論,導致部分專項工程質量管控存在盲點。

2加強質量控制的措施辦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