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論文

時間:2022-11-25 11:33:37

導語: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論文

一、滇西北地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現狀

(一)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開發概況

進入21世紀之前,從總體情況看,滇西北地區屬于云南省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地區。以1999年為例,滇西北地區人口占全省的17.44%,但GDP只占全省的6.7%,財政收入和支出分別占全省的4.2%和6.6%[2]。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滇西北地區的經濟突飛猛進,特別是以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和生態旅游開發為代表的旅游產業,得到了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以麗江為例,根據麗江市官方統計數字,2013年,麗江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2079.58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30.05%,旅游業總收入278.66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32.17%[3]。

(二)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特征

民族文化多樣性和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滇西北地區文化資源為主要的特征。這也使得其成為21世紀全球民族文化多樣性保護與發展戰略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地區。主要體現在:1.少數民族眾多滇西北地區,主要有藏、納西、白、彝、傈僳、普米、怒、獨龍等少數民族聚居。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各個民族為了適應滇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的多樣性,創造了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使其成為一個世界罕見的多個民族、多種語言、多種文字、多種宗教信仰、多種生產生活方式和多種風俗習慣并存的聚集區。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形成了難以計數的歷史文化古跡。2.民族文化獨特滇西北地區,在我國的歷史上長期處于中國內地文化的邊緣地帶。由于地處邊遠,使得滇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許多古老、獨特的文化和多種社會形態較少受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而存活至今。為這一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豐厚的人文資源。3.多元文化交融滇西北地區,處于與藏文化、南亞-東南亞文化、中國內地文化交往的邊緣地區和過渡地帶。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這三大水系所形成的天然河谷將滇西北地區與周邊的各大文化區域連接起來,使得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沖突與相互融合十分頻繁。造成了這一地區眾多民族的交錯雜居,也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互動的格局,使其成為中國民族文化多樣性最富集、歷史文化遺產極豐厚的地區之一。

(三)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開發類型

滇西北地區豐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使得民族文化旅游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舉例如下。1.以印象麗江、麗水金沙為代表的旅游文化演藝項目滇西北地區少數民族能歌善舞,由此產生了很多的旅游文化演藝項目?!胞愃鹕场睂⑸贁得褡逦幕囆g升華到了觀眾的靈魂深處;而張藝謀導演的“印象麗江”成為麗江的又一張旅游名片。此外,“麗江千古情”“彩云飛歌”“納西古樂”“花樓戀歌”“白沙細樂”等文化演藝項目,從各個方面展示了世世代代生活在滇西北地區納西族、彝族、傈僳族、白族、藏族、普米族、摩梭人的生產生活和民族文化。2.以新華村為代表的旅游紀念品手工藝村滇西北地區民族手工藝眾多,形成了很多的旅游紀念品手工藝村。在大理周城、劍川獅河、鶴慶新華村等民族民間手工藝品發源地,逐步形成了規?;穆糜问止に嚧迓?。隨著滇西北地區旅游手工藝紀念產品市場發展程度的不斷加深,不僅為滇西北地區帶來了豐厚的商業利潤,而且也促進了民族民間傳統工藝本身的保護、傳承和發展。3.以天龍八部影視城為代表的文化影視拍攝基地滇西北地區自然風景優美,人文氣息濃郁,因而成為了眾多影視作品的拍攝基地?!兑幻钻柟狻贰赌靖L云》《龍門鏢局》《天龍八部》等多部影視作品反映出了該地區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純真古樸的生活,也使滇西北地區成了眾多影視作品的拍攝基地。該區域內還建有天龍八部影視城,影視城背靠郁郁蔥蔥的蒼山,東臨碧波萬頃的洱海,是集娛樂、體驗、觀賞為一體的綜合景區。[4]4.以螺旋藻為代表的地方性土特產品基地滇西北地區土特產品種多,有拉市海雪桃、華坪芒果、美泉冷水三文魚、瑪咖(MACA)、永勝濤源耐寒水稻、程海螺旋藻等農、林、漁等品類繁多的地方性土特產品基地。特別是程海作為世界上僅有的三處生長該藻類的水域之一,自1985年云南大學“高山湖泊生態調查”課題組首先發現程海所產的螺旋藻,1988年在程海湖畔利用湖水進行人工養殖螺旋藻成功后,程海已成為世人矚目的“藍色聚寶盆”。5.以藏民家訪為代表的民族文化風情體驗滇西北地區民居建筑特色明顯,蘊含著獨特的民族文化與地方特色。那里不僅有瀘沽湖摩梭家庭的“木楞房”,也有納西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獨克宗古城藏式建筑和白族獨具特色的“風花雪月”裝飾。因此,滇西北地區建立起了在香格里拉地區體驗藏民家訪、在瀘沽湖地區感悟摩梭風情、在麗江東巴谷品味民族情懷、在大理白族體驗三道茶的休閑方式等一系列體驗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風情的旅游項目。6.以麗江古城為代表的休閑度假觀光產品滇西北地區,自然風光秀美,少數民族民風淳樸,當地生活節奏較慢。融合了現代氣息的麗江古城、大理古城、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等非常適合旅游者休閑、度假、觀光,這也使得滇西北地區的游客數量日益增多。如麗江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遺產,古城風貌和悠閑緩慢的生活節奏,備受休閑度假游客的青睞。7.以茶馬古道和南詔文化為代表的文化探尋之旅滇西北地區,歷史文化悠久,不僅有悠久的茶馬古道歷史,也有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的宗教文化底蘊,還有豐富多彩的南詔古國風采。滇藏茶馬古道記載著悠久的歷史。而南詔始祖細奴邏受老君點化后成為南詔王,死后被封為巡山土主神,成為云南道教特有的一尊神和當地土著彝族的祖先崇拜之神。8.以三朵節為代表的民族性民俗節日慶典滇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因而有了一系列的民俗節日慶典,比如納西族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火把節、東巴會、棒棒會、三朵節等;彝族的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等;白族的春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石寶山歌會、本主會等;藏族的驅鬼節、藏歷新年、酥油花燈節、雪頓節等;普米族的大過年、大十五節、供巖洞、轉山會等;傈僳族的闊時節、新米節、刀桿節、火把節、收獲節、澡塘會、拉歌節等。9.以本土音樂論壇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活動滇西北地區,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都擅長歌舞,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演藝項目。比如花樓戀歌、納西古樂、白沙細樂等;也產生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的地方性文化活動,具有亞洲青年藝術現場(COART)、雪山音樂節、麗江本土音樂論壇等。這些項目不僅可以使廣大旅游者感受到滇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能歌善舞,也可以增加旅游活動過程中的藝術性、文化性、地方性和民族性。

二、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發展迅速,旅游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這一地區的重要產業或支柱性產業。以麗江為例,自2004年起(2003年因非典影響未計入),麗江旅游業在過去10年的時間里得到了高速的增長(表1)。至2013年,麗江市全年接待海內外旅游者達2079.58萬人次,接近2004年的5.8倍。但正是因為這樣的快速發展,也使得在民族文化旅游在開發的過程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一)規模較小,經濟效益不突出

目前來看,滇西北地區的民族文化旅游尚處于一個規模較小、經濟效益不突出的發展階段。滇西北地區的大多數民族文化旅游項目都是單一作業,即便是天龍八部影視城這樣大型的民族文化旅游項目也并不是規模龐大、經濟效益突出,與其他地區同類型的民族文化旅游項目相比差距甚遠。比如橫店影視城影視拍攝基地與主題公園景區經營同步發展,相輔相成,效益顯著。

(二)層次較低,社會影響力欠缺

目前來看,滇西北地區的民族文化旅游還處在層次較低、社會影響力欠缺的發展階段。整體來看,滇西北地區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但是大多數海內外旅游者都比較熱衷于中低端的旅游產品。比如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獎勵旅游等。但是,體驗性、探險性、參與性等突出的民族文化旅游項目并未形成規模。

(三)協調較差,聯動效應不顯著

滇西北地區的民族文化旅游還處在協調不夠、聯動效應不顯著的發展階段。2010年9月14日,大香格里拉旅游論壇召開,會上迪慶、甘孜、昌都、玉樹簽署旅游戰略合作協議,四地之間開展無障礙旅游,消除區域間的政策障礙、市場障礙、交通障礙和服務障礙。共同制定旅游營銷策略,策劃和包裝旅游宣傳品、旅游線路,構建旅游宣傳促銷平臺,并在廣泛區域統一推廣香格里拉品牌等措施。但合作機制的全面推進還有待時日[5]。

(四)規劃欠缺,區域差異大,宏觀指導力度小

目前來看,滇西北地區的民族文化旅游還處在規劃欠缺、宏觀指導力度小的發展階段。整體來看,滇西北地區四地州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程度不一。麗江、大理略好,迪慶其次,怒江較為欠缺。特別是四地州的旅游發展規劃的整體性、一致性不足,控制性詳細規劃實施不力。

(五)類型繁多,民族特色不夠突出

滇西北地區的民族文化旅游類型豐富,但民族特色不夠突出。如彩云飛歌的民族服飾體現得不夠充分,黎明景區傈僳族文藝展演中心的水泥地板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傈僳族的建筑特色,麗江、大理、獨克宗古城的旅游紀念商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雷同,使得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內涵展示得不夠清楚。

三、構建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生態開發模式

發展生態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模式。生態經濟是經濟不斷發展與資源環境容量有限這一矛盾的必然產物,有其具體的發展條件和發展模式,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形式。生態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把資源、環境和經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整體進行綜合考慮。使資源要素、環境要素和各種生產要素在先進技術的作用下實現優化配置,產生高附加值,獲得高回報率,保持并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旅游發展的基本理論

1.生態旅游的概念及詮釋“生態旅游”這一術語,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最新詮釋是: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游。2.生態旅游發展的主要目標第一,維持旅游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第二,保護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樣性;第三,給旅游地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資金;第四,增加旅游地居民的經濟獲益;第五,增強旅游地社區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3.生態旅游的基本特征(1)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護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參與者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這種經歷具有原始性、獨特性的特點。(2)生態旅游強調旅游規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圍之內,這樣有利于游人的觀光質量,又不會對旅游造成大的破壞。(3)生態旅游可以讓旅游者親自參與其中,在實際體驗中領會生態旅游的奧秘,從而更加熱愛自然,這也有利于自然與文化資源的保護。(4)生態旅游是一種負責任的旅游,這些責任包括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責任,對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的責任等。

(二)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生態開發的建議

1.持續發展:生態經濟模式發展生態旅游、走生態經濟發展之路,是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的首要原則?,F在,以“環?!焙汀翱沙掷m發展”為前提的生態旅游的出現,解決了傳統旅游發展與少數民族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但關鍵在于:生態旅游地必須嚴格按照生態旅游的開發模式進行開發和管理[6]。如麗江市委市政府提出著力打造麗江“文化硅谷”,使麗江成為文化產品的研發地、文化商品的集散地、文化人才的聚集地、文化藝術的展示地和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做到傳統元素現代表達,民族元素世界表達,推動麗江文化的發展繁榮。滇西北其他地區也可以借鑒麗江打造“文化硅谷”的生態經濟模式,通過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完美結合,讓旅游活動更加充滿文化氣息,讓文化企業在旅游活動中振翅高飛。在滇西北地區可以重點突出麗江玉石文化產業、鶴慶銀器制作手工藝基地、香格里拉藏刀文化基地、程海螺旋藻旅游文化產業園區、怒江生態旅游美食節慶等。在突出地方特色基礎之上形成規?;?、產業化、市場化的運作模式。既可以發展地方經濟,又可以體現生態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良性生態經濟循環。2.合理規劃:區域合作模式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旅游發展規劃,加強滇西北地區的區域旅游合作,也是生態旅游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美國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態旅游發展規劃,澳大利亞多年前即斥資1000萬澳元,實施國家生態發展戰略。為發揮云南省區域旅游資源特色優勢,促進跨區域特色旅游發展,云南省旅游發展委員會組織省內專家編制了《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發展規劃(綱要)》,對如何建設滇西北地區的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提出了方案。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家旅游局和國家發展改革委主持編制的《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總體規劃(2007~2020)》也于2008年完成。與此同時,在川滇藏聯合創建“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進程中,在景區開發、旅游品牌、旅游交通與服務設施建設、旅游人才培養等方面滇西北旅游區也占有先機優勢。3.規范管理:發揮政府職能生態旅游的經營管理的主要對象是政府、企業、社區、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者,構成生態旅游的利益相關者。由于我國的生態旅游正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各個方面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政府在生態旅游開發、建設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尚未建立。企業無論是對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的理論與實踐,還是對生態旅游經營管理人才隊伍的培養都沒有優化的模式。社區是被動的承受對象,教育培訓和參與旅游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我國公民的生態意識還有待提高,對其行為的引導和約束、教育方面不完善。因此,在滇西北民族文化旅游的生態開發中,應充分發揮政府指導作用,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加強管理。如通過對進入生態旅游區的游客量進行嚴格的控制、監測游客活動對自然生態及民俗文化的影響,以及利用專業技術對廢棄物做最小化處理,對水資源節約利用等手段以達到建設生態旅游的目的。4.培養人才:建立旅游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滇西北地區,旅游業發展迅速,但是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卻遠遠跟不上旅游業發展的步伐。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應該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使之具備足夠的科學知識,熟練掌握旅游業務知識和專業技能,尤其要提高對生態旅游的認識;同時還要提高滇西北地區旅游開發的科技水平,以足夠的科技投入確保滇西北旅游區的開發建設和經營管理達到先進水平。滇西北各地州旅游局應該要促進當地旅游企事業單位、民族文化企業等與區內外的大專院校進一步合作,進一步發揮大專院校為當地經濟、社會服務的功能。5.堅持創新:實施創新戰略滇西北地區應該要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自然資源、民族文化和區位優勢,積極爭取多方支持,實施生態建設與旅游資源綜合開發,加快交通、通訊、能源、城鎮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特色旅游,引導“體驗消費”,推動區域內經濟結構的調整,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逐步把滇西北旅游區建成世界知名的具有強吸引力的生態旅游區。滇西北地區應結合區內特色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有差別、有特色地發展民族文化旅游事業。堅持實施創新戰略,加大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的力度與深度。還要堅持發展民族文化旅游,共同打造民族文化旅游與民族地區發展的共贏局面。6.打造品牌:精品旅游勝地滇西北地區旅游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品質優良,特色突出,是云南省旅游資源最具特色的地區,擁有高品位旅游資源。麗江薈萃三項世界遺產;大理曾經是“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茶馬古道”和“西南絲綢古道”承載著彌足珍貴的“古道文化”。滇西北地區,應該要充分發揮區內所擁有的“香格里拉”、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品牌優勢,按照國際的先進水平要求,全面提升旅游產品、旅游設施、旅游服務與旅游管理水平,使滇西北旅游區成為云南率先打出的一張世界級旅游品牌。在麗江、大理、迪慶、怒江4個地州中應該要有側重、有先后,逐步打造整個滇西北地區的精品旅游勝地,進一步進行市場細分、開拓國內外的旅游市場。

四、結語

民族文化既可以是經濟發展的對象,同時也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環境。民族文化一方面是經濟發展的資源,另一方面也是經濟發展的環境[7]。滇西北地區依托其豐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形成了旅游產業,同時也帶動了西南偏遠山區的脫貧致富。但隨著經濟的逐步發展,環境問題、文化傳承與保護問題、資源的循環利用等一系列問題逐漸出現。通過資源利用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持續性、在效率上的高效性,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正是生態經濟的發展之路。認清了社會經濟發展同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關系,人類的生存、發展條件與生態需求,生態價值理論,生態經濟效益,生態經濟協同發展等理論,對于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的深度開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產業培植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滇西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的開發更是需要通過建立完善生態經濟的市場體系、政策和制度;形成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綠色消費觀念;提升科技水平等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為原則,通過對旅游資源利用的時間和空間上的持續性、效率上的高效性,堅持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使該地區的民族文化旅游的深度開發更加可持續地、科學地發展下去。

作者:丁林杜莉莉單位: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