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0 22:14: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下肢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下肢潰瘍臨床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下肢潰瘍臁瘡中藥治療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下肢潰瘍中藥外治療效果。方法通過對25例下肢潰瘍運用中藥黃芪、當歸、丹參、紫草、白芷為主,加減外貼于潰爛處。結果總有效率96%。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xternaltreatmenteffectofus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lowerlimbulcerMethodChinesemedicinesuchasastragalusmongholicus,angelica,danshenroot,radix,dahuriaangelicarootaremainlyimpliedto25casewithlowerlimbulcer.Theinflamedplacewastreatedbyexternallybondedherbs.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was96%.
【Keywords】Lowerlimbulcer;Ecthyma;Treatedwith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下肢潰瘍屬祖國醫學“臁瘡”范疇,是發生在小腿部的慢性潰瘍。其特點是經久不愈或愈合后雖然收口,但因損傷而常復發,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多年來,筆者長期從事中醫藥工作,現將在工作中采用中醫外治方法治療“臁瘡”25例,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偏癱患者下肢靜脈血栓栓塞癥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基于預見性理論的精細化護理在預防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靜脈血栓栓塞癥(VTE)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收治的20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基于預見性理論的精細化護理;比較兩組干預前后下肢VTE發生情況、疾病認知程度,干預前、干預5d后下肢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步行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凝血功能[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血漿D-二聚體(D-D)、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及血常規[包括血小板計數(PLT)、紅細胞計數(RBC)、白細胞計數(WBC)]。結果:觀察組VTE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5d后,兩組FMA評分中仰臥位評分及總分、FAC評分、aPTT、PT水平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D-D、PLT、WBC水平均低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將基于預見性理論的精細化護理應用于腦梗死偏癱患者中效果理想,能夠有效降低下肢VTE發生率,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提高下肢運動功能,從而恢復步行能力。
【關鍵詞】預見性理論;精細化護理;腦卒中偏癱;下肢靜脈血栓栓塞癥;運動功能
腦卒中具有高發病、高致殘、高病死的特點。有學者指出,80%的偏癱由腦卒中造成,是導致患者生活無法自理、喪失行走能力的罪魁禍首[1]。有研究發現,由于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較少、長期臥床,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回流緩慢,引發下肢靜脈血栓栓塞癥(VTE),影響康復而威脅生命[2]。目前,尚無有效藥物可根除腦卒中偏癱所致VTE,但臨床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可降低患者VTE發生率。有研究顯示,全程預見性護理服務鏈可提高高危下肢VTE產婦生活質量[3]。此外,王新娟等[4]發現,精細化護理可有效預防惡性腫瘤化療患者PICC相關性上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基于此,學者提出基于預見性理論的精細化護理模式,將二者有機結合,充分利用“預見性”“精細化”理念,針對性給予患者人性化主動預防,旨在以預見性理論為基礎,分析患者可能存在的風險,給予有效預防,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且該模式已充分應用于高齡骨折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與生理狀態[5]。但國內采用基于預見性理論的精細化護理干預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相關報道尚且較少。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我們對10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給予基于預見性理論的精細化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20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相關診斷標準[6]者;②首次發病,伴有下肢偏癱者;③心、腎功能良好者;④均知情同意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入組前已確診VTE者;②合并壞疽等其他下肢功能障礙者;③存在血栓病史者;④患有周圍血管病變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男61例、女39例,年齡32~78(55.49±17.38)歲;病程3~27(14.39±4.68)d;左側下肢偏癱52例,右側下肢偏癱48例;腦梗死63例,腦出血47例。觀察組男59例、女41例,年齡33~76(53.98±16.24)歲;病程4~29(15.67±5.32)d;左側下肢偏癱49例,右側下肢偏癱51例;腦梗死61例,腦出血4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知情同意。
下肢皮牽引護理研究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5~2007年200例住院行下肢皮牽引患者。
1.2方法我院使用的下肢牽引套規格分為大、中、小號,類型分為下肢長腿牽引套、踝關節牽引套。牽引時根據骨折部位、患者肢體長短、粗細,來選擇不同規格。2護理中發現的問題(1)牽引套下滑,應力集中于足跟、足背,以及牽引套邊緣的束勒使皮膚形成壓瘡起皰,損傷皮膚,不能達到牽引效果。牽引套下滑后,造成多次反復調整牽引,搬動患者肢體,給患者造成痛苦,直接影響牽引效果。(2)牽引套直接包裹肢體并分段捆扎,使皮膚擠壓,形成皺折,影響循環且易損傷皮膚。在牽引套內加襯墊物棉花,牽拉后易造成出汗、發熱、潮濕,產生異味。(3)腓骨小頭長期處于受壓狀態,易造成腓總神經損傷。(4)牽引不當造成患者足跟部皮膚破損,因局部缺乏肌肉組織包裹,愈合困難。3護理技巧
3.1牽引套大小的選擇要合適如果患者體質消瘦,牽引套與肢體周徑不相符時,可先將牽引套縫制縮小,使其周徑與之適合。
3.2襯墊物選擇棉質毛巾毛巾長度應長于牽引套,其優點:吸汗、通透性好、易于清洗。毛巾上下兩端反折可防止牽引套邊緣對皮膚的損傷。
3.3操作方法
彩超診斷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價值
[摘要]目的:分析彩超診斷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的價值。方法:選擇本院2020年1~2020年12月間的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進行了彩超檢查。結果:50例下肢動脈硬化性梗阻,32支血管全部阻塞,左、右各22和10條;在18支血管中,有中、重度的管腔狹窄,左側10個,右側8個。梗阻管腔中心以低回聲為主,管壁內側有高回聲、中等回聲的斑塊附著;彩色多普勒檢查發現,在阻塞段的管腔中,沒有發現任何血流信號。脈搏多普勒顯示,在阻塞段動脈中沒有血流頻譜,在遠側動脈和低速的單向頻譜顯示。在中、重度管腔狹窄時,管腔內可見有粘連的斑塊,其斑塊可分為高、低、混合回聲斑塊;多普勒顯示,狹窄部位呈高速、單一的正向血流。結論: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具有無創、操作簡單、重復性好等優點,是臨床上較好的診斷手段。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中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可以正確的判斷下肢動脈狹窄情況,提高診斷的準確率,為患者的早期有效治療提供基礎,也為醫生治療方案判斷提供幫助,是一種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的方法。
[關鍵詞]彩超診斷;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價值
引言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是一種慢性動脈阻塞性疾病,它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而導致的。病灶主要累及大、中動脈。下肢動脈的損傷發生率明顯高于上肢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是診斷下肢動脈病變的“金標準”,它具有較高的創傷、較高的成本和較高的電離輻射,而彩色多普勒檢查具有無創傷、費用低、操作簡單、可重復使用等優點[1]。本研究選擇本院2020年1~2020年12月間的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進行了彩超檢查,旨在研究彩超診斷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的價值。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20年1~2020年12月間的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進行了彩超檢查。患者中,男女分別有29例、21例,患者的年齡在35歲到72歲之間,平均年齡(54.21±4.56)歲。
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治療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的療效。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116例患者,行患肢股淺靜脈第一對瓣膜人工血管包窄、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小腿淺靜脈及交通靜脈結扎抽剝術,并配合圍手術期中醫藥辨證施治,通過彩超觀察患肢靜脈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結果股總靜脈、股淺靜脈、股深靜脈、腘靜脈術后內徑及血液返流時間皆較術前縮短,其中股總靜脈、股淺靜脈內徑及股總靜脈、股淺靜脈、股深靜脈返流時間,手術前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股深靜脈、腘靜脈內徑及腘靜脈返流時間,手術前后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流動力學有明顯的改善,可明顯緩解癥狀,減少并發癥。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血流動力學
廣東省中醫醫院血管外科近年來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患者116例,取得了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001~200612廣東省中醫醫院外科收治的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患者116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42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58.9±11.3)歲;病程1~50年,平均(17.4±12.5)年。其中51例術前合并小腿靜脈性潰瘍,潰瘍面積最大者達10×18cm2。116例患者術后未有出現靜脈血栓等并發癥者。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研究論文
【關鍵詞】下肢深靜脈血栓
1810年Farriar首先報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1例,目前已發展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1]。一旦發生治愈困難,可引起相關器官組織的功能障礙,導致肺栓塞(PE)和深靜脈血栓后遺癥等嚴重后果。手術、嚴重創傷、長期臥床和/或合并高血壓心血管病、高齡肥胖、內分泌代謝病的患者是高危人群。自1997年2月至2007年4月,作者收治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17例,現對其診斷與治療方法進行總結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7例患者,男8例,女9例;年齡23~74歲,平均45歲。DVT部位:左下肢11例,右下肢5例,雙下肢1例;分型:混合型10例,周圍型5例,中央型2例。原發病:高血壓心血管病5例,高齡肥胖8例,內分泌代謝病6例,嚴重創傷3例。DVT發生的時間為入院后7~65d,平均26d。臨床表現:一側肢體的突然腫脹,局部疼痛16例;檢查時有患肢腫脹、組織張力增高16例;小腿肌肉、窩、內收肌管及腹股溝下方股靜脈處有壓痛12例;Homans征(+)、淺靜脈曲張9例。診斷標準:根據患者疼痛主訴,下肢出現腫脹,結合患者發病因素等,應高度懷疑DVT;最后行超聲波檢查或/和靜脈造影確診。
1.2治療方法
下肢動脈搭橋術后心得論文
下肢動脈旁路搭橋手術是治療下肢動脈閉塞的經典手術方式,提高移植物的通暢率一直以來是血管外科探究的重點內容,但是移植物閉塞導致下肢缺血癥狀復發仍為外科治療的難點之一,國內文獻相關報道較少。我院2002年7月~2006年2月共手術治療下肢動脈旁路搭橋術后移植物閉塞患者21例,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21例患者,男17例,女4例,男∶女為4.3∶1;年齡38~82歲,平均68.2歲。11例患者合并高血壓病(52.4%),10例患者合并糖尿病(47.6%),5例患者合并冠心病(23.8%),6例有腦血管病史(28.6%),13例患者有吸煙史(61.9%)。15例患者曾行單側下肢動脈搭橋手術(71.4%);6例雙側下肢動脈搭橋手術(28.6%)。21例患者的22條患肢搭橋術后移植物閉塞,首次搭橋術式摘要:股-腘動脈(膝上)人工血管搭橋術13例(59.1%),股-腘動脈(膝下)人工血管搭橋術7例(31.8%),自體大隱靜脈原位旁路手術2例(9.1%)。11例患者1次移植物閉塞,7例患者2次移植物閉塞(其中1例患者雙側下肢搭橋術后先后閉塞),2例患者3次移植物閉塞,1例患者4次移植物閉塞,共35例次均行手術治療。臨床癥狀摘要:26例次表現為單純患肢靜息痛(74.3%),部分患者伴有局部麻木癥狀;5例次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間歇跛行(14.3%);4例次出現患肢壞疽或潰瘍(11.4%),同時伴有明顯靜息痛。患者移植物閉塞均經MRA或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證實。
1.2治療方法本組患者首次手術包括人工血管旁路搭橋20例(90.9%),原位自體大隱靜脈旁路搭橋2例(9.1%)。共35例次移植物閉塞,皆行手術治療,見表1;再次下肢動脈搭橋術16例次(45.7%),單純人工血管取栓手術10例次(28.6%),人工血管取栓同時行股或腘動脈內膜剝脫術6例次(17.1%),3例患者行截肢術(8.6%)。如病變以吻合口內膜增生為主,采用單純人工血管切開取栓術,并剝脫吻合口增生內膜;流出道或流入道閉塞為主的患者,如病變范圍局限,在取栓同時行局部內膜剝脫術,如病變范圍廣泛,則采取旁路搭橋手術,以重建相應流入道或流出道,包括重新搭橋手術和在橋血管基礎上向近側或遠側的序貫搭橋手術。流入道的重建在髂、股動脈可采用介入支架治療。膝上動脈旁路手術采用7mm直徑ePTFE人工血管,部分患者旁路手術至膝下腘動脈或其分支采用6mm直徑帶環ePTFE人工血管。1例患者遠側病變廣泛,采用原搭橋人工血管至足背動脈原位自體大隱靜脈搭橋術,患者術后3個月癥狀再發而行截肢術。本組另有2例因病變廣泛采用截肢術。
1.3結果(1)35例次手術探查發現遠側流出道病變為主22例次(62.9%),遠側吻合口內膜增生為主9例次(25.7%),近側流入道病變為主3例次(8.6%),近側吻合口內膜增生為主1例(2.8%)。(2)32例次血運重建手術中,13例次(40.6%)術后移植物再次閉塞摘要:人工血管搭橋術5例次術后平均12個月再次閉塞;單純人工血管切開取栓術6例次術后平均1.2個月再次閉塞;人工血管取栓同時行內膜剝脫術1例次術后因膝下腘動脈病變24h內再次閉塞;1例次自體大隱靜脈旁路搭橋術,術后3個月再缺血而行截肢術。(3)2例患者(9.5%)圍手術期死亡;17例患者(1例雙側移植物閉塞)末次血運重建術后隨訪6~44個月,平均17個月,未見復發缺血癥狀,見表1。
表135例次手術方式及術后再閉塞/隨訪時間
下肢肌骨系統解剖學模型研究
[摘要]下肢肌骨系統由骨骼、肌肉、肌腱、韌帶組成,健康的下肢肌骨系統能支撐身體活動,為人體內的各個臟器系統提供基礎保護。骨肌系統有很好的免疫功能,它能制造血細胞,而其中堅硬的骨骼表層為血細胞的誕生提供保護膜,像下肢腿骨、髖骨、中的紅骨髓是人體循環系統與白細胞活動的源泉。長期以來,人體運動機制和運動規律備受國內外生物學家廣泛關注,同時近景攝影測量技術已經比較廣泛的應用并參與醫學當中,為了更充分了解下肢肌骨系統的方方面面,必須利用現代先進測量技術,建立解剖學模型,為推算人體下肢肌肉起止點的空間位置提供科學參數。基于此背景,筆者對下肢肌骨系統解剖學模型進行了研究,希望能給相關工作人員提供理論基礎和研究目標。
[關鍵詞]下肢肌骨系統;解剖學模型;研究
該文使用近景測量技術對人體的下肢肌肉進行測量,然后根據測量的數據建立直線性變換公式,求解人體下肢肌肉的三維空間坐標,最后連接坐標生成解剖學模型,根據獲得的模型推算人體合理的下肢肌肉起止點。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并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認為該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1實驗材料及方法
1.1主要儀器及實驗對象。1.1.1主要儀器。主要儀器包括經緯儀、照相機、立體坐標測量儀、人體測量儀、三維坐標量測控制框架及固定夾具、計算機等。1.1.2實驗對象。尸體五具,三男兩女,年齡范圍在27~48歲之間,身高在163~180cm之間,實驗對象四肢健全,無明顯病理性疾病。1.2標本制備與肌肉附著點的標定。1.2.1下肢肌肉攝影測量標本的制作。將幾具實驗對象分別沿著第十二胸椎的下方平面橫切,該位置上部的身體放置不用,主要保留下肢各部,著重注意髖、膝蓋、腳踝三個點的肌肉,將這三部分的肌肉標定作為坐標起止點。將下肢平放,沿肌肉的紋理切除附著在骨骼表面的肌腱,完成后用木螺絲固定在起止點上,木螺絲作為標記物需區別記好。保留下肢各個關節上的韌帶和關節囊,為后期的研究和模型建立做準備。1.2.2肌肉起止點位置的確定。選取實驗對象下肢一側的38塊肌肉,鑒于每塊肌肉的紋理、形狀、大小差異均比較大,制定起止點時要做好記錄,避免因區別問題帶來的模型誤差,可以根據肌肉的不同形狀制定不同的標記。按照人體下肢肌肉的大致形狀,我們將其分為四類:①體積較大的肌肉,這類肌肉的長寬面積比較大,起止點的確認相對容易一些,因為不會影響模型肌拉力線的位置,所以可以把體積較大肌肉的起止點設置在骨面的中心。②具有寬大起止點的肌肉,這類肌肉是相對第一種體積較大的肌肉而言的,我們對起止點標定的標準在于會不會明顯影響肌肉的拉力線,具有寬大起止點的肌肉如果能影響拉力線則需要使用2~3個點進行穩定標記,在不同的點上說明該處肌肉的不同功能和顯微組織。③窄小肌肉群組,這類肌肉的起止點容易被局限,受外界約束較大,所以對它的標記主要集中在肌肉的幾何中心。④肌肉的運行范圍呈曲線,這類肌肉的標定選擇代起止點的方式,即肌肉被切除之前,先在肌肉的曲線轉彎處進行位置標記,以便于后期確認。1.3控制框架和標本固定夾具。根據以往建立模型的經驗,將這次實驗模型定位正四棱柱狀,按照柱狀節點均勻對稱的布置16個點,標本固定夾具與控制框架連為一體,組建控制框架的過程中注意調節各個節點,提高標本的穩定性,讓所建立的標本處于攝影測量能清晰拍攝的位置。1.4攝影過程以及三維坐標原始數據。1.4.1控制點三維坐標數據的獲得。為了讓獲取的坐標更精準,我們使用經緯儀進行觀測,利用先前標好的位置將16個控制點連接起來,使用前方交會法和高程法進行數據測算,這樣推算出來的數據誤差基本小于零點一毫米。1.4.2標本定位法。①將左右兩腿骼前上棘進行平面調節,讓骼前上棘與模型平面垂直,同時左右骼前上棘和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讓這幾個節點同時處于一個狀面內。②讓實驗對象的膝關節自然伸展開。③跟節點到跖骨的連線與雙腳平面投影相互平行,同時將之前設定的坐標與雙腿前上棘的調節板連接起來。④恥骨角后緣在腳平面上的投影點是兩組長軸中的中點。⑤兩足的足底需調整至同一水平線上。1.4.3肌肉起止點三維坐標原始數據的獲取。當上述操作完成后,根據經緯儀和拍攝好的相片將模型對象交角定位60°,如果有同規格、同名的肌肉則需拍攝兩張底片,每個底片中有6個同名控制點作為坐標。然后使用立體坐標量測儀對之前出現過的肌肉和控制點進行讀片測量,獲得二維坐標參數。把已知條件輸入計算機中,使用DLP程序解析該模型的剩余參數,然后利用方程求解下肢肌肉起止點的三維坐標。1.5坐標系的建立。綜上所述,根據下肢肌肉的數量計算出99個起止點,將實驗對象的左右兩側分別定義為左坐標系和右坐標系,然后分別建立了骨盆坐標系、股骨坐標系、脛骨坐標系、足坐標系。
2結果與分析
孕產婦下肢靜脈病變研究論文
【關鍵詞】超聲檢ObservationonchangesoflowerlimbveinsinwomenbeforeandafterdeliverybytwodimensionalultrasoundandcolorDopplerflowimaging【Abstract】AIM:Toobservethechangesofthelowerlimbvenoussystemofwomenbeforeandafterdelivery,toexplorethecausesandincidenceofthelowerlimbvenousthrombosisduringgestationandpuerperium,andtodiscussthediagnosticvalueoftwodimensional(2D)ultrasoundandcolorDopplerflowimage(CDFI).METHODS:Ninetysixpregnantandpostpartumwomenwererecruitedforthestudy.Femoralveins,greatsaphenousveinsandsmallsaphenousveinswereassessedinbothlowerlimbsusing2DultrasoundandCDFI.Thediametersweremeasured.Thespontaneousbloodflowechogenicity,venousthrombosisandrefluxwereobservedineachvein.RESULTS:Allveinsdilatedwithincreasinggestation.Thediametersofthegreatsaphenousveinsincreasedsignificantly(P<0.05).Spontaneousbloodflowechogenicityinthefemoralveinswasclearlyvisibleandmarkedin39.1%ofcasesduringthesecondtrimesterofpregnancyand92.5%duringthethirdtrimester.Theveinthrombosiswasformedmosteasilywithin3monthsafterdelivery.CONCLUSION:Theincreaseinlowerlimbvenouspressureduringpregnancyleadstovenousdistentionandworsensbloodstasis.Theexaminationbyultrasounddiagnosiscandemonstratethesituationoflowerlimbveinssafelyandquickly,andcangivemorevaluableinformationforclinicalpreventionandtreatment.【Keywords】pregnancy;leg;veins;ultrasonography,doppler,color【摘要】目的:觀察孕、產婦下肢靜脈的變化,探討妊娠期、產褥期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病因、發生率及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的應用價值.方法:利用二維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測量96例孕、產婦不同時期的股靜脈及大、小隱靜脈的內徑,觀察血管內血流自顯影、有無血栓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情況.結果:隨著孕齡增加,下肢靜脈內徑逐漸增寬,大隱靜脈表現最為顯著(P<0.05).中、晚孕期,股靜脈內血流自顯影發生率較高(中孕39.1%,晚孕92.5%).產后3mo內是下肢靜脈血栓最易形成階段.結論:孕婦下肢靜脈壓的升高導致了下肢靜脈擴張,血流淤積,成為靜脈血栓形成的易發因素.超聲檢查可安全、快速地了解孕婦妊娠期下肢靜脈的功能變化,為臨床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關鍵詞】妊娠;腿;靜脈;超聲檢查,多普勒,彩色0引言妊娠可引起孕婦下肢靜脈發生一系列重要的變化,并由此可導致一些血管癥狀的發生和并發癥的出現.我們利用超聲檢查所特有的安全、無創、簡便的特點,對不同孕齡的孕婦、產婦的下肢靜脈進行觀察研究.1對象和方法1.1對象選自200410/200507期間前來我科檢查的孕、產婦96例,平均年齡27.6歲,所有觀察對象均排除高血壓、糖尿病、心力衰竭及外周血管病等病史.按不同時期,將所有觀察對象分為早孕組(21例)、中孕組(23例)、晚孕組(25例)以及產后組(分娩后3mo內27例),各組之間的年齡、身高、體質量無明顯差異.1.2方法使用ACUSONSEQUOIA512和GELOGIQ500彩色多普勒聲像儀,探頭頻率8~13MHz.超聲檢查前,先囑咐患者直立,檢查其下肢靜脈有無曲張、水腫,然后囑咐患者仰臥,超聲掃查患者雙下肢股靜脈,大、小隱靜脈,測量靜脈內徑,觀察股靜脈腔內有無自顯影現象發生及有無血栓形成,囑咐患者做乏氏動作,用彩色多普勒(CDFI)技術觀察股靜脈瓣有無返流,以評價靜脈瓣的功能.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應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比較用方差分析及LSDt檢驗,率的比較使用χ2檢驗.2結果2.1各組下肢靜脈內徑變化觀察結果顯示,股靜脈內徑隨著孕齡的增加雖有增寬的趨勢,但各組間相差不顯著(P>0.05),大隱靜脈內徑隨著孕齡的增加逐漸增寬,各組間相差顯著(P<0.05),產后內徑減小,早孕組與中孕組相比,小隱靜脈內徑明顯擴張(P<0.05),但后期無明顯變化(表1).表1不同時期孕產婦下肢靜脈內徑變化(略)vs早孕組比較,bP<0.05vs中孕組比較.2.2血流自顯影、血栓及靜脈瓣功能不全的超聲特征一般情況下,二維超聲不能顯示靜脈內血流回聲.血流自顯影是在擴張的靜脈管腔內顯示“云霧樣”回聲(圖1).靜脈血栓的特征改變為:管壁粗糙,管腔內呈現不同程度的強回聲,探頭加壓管壁變形不明顯或不變形,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出現充盈缺損.靜脈瓣活動僵硬,Valsalva試驗或靜脈擠壓試驗,靜脈內有較長時間的返流束(持續時間>0.5s),見圖2.圖1股靜脈內血流自顯影(略)2.3各組血流自顯影和血栓發生情況各孕齡組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股靜脈內自顯影現象和血栓形成,且其中的發生率不同.中、晚孕期,股靜脈內血流自顯影發生率較高.產后3mo內是下肢靜脈血栓最易形成時期(表2).各組于股靜脈內可見不同程度的靜脈返流(返流持續時間>0.5s).圖2靜脈瓣返流束(略)表2不同時期孕產婦股靜脈內血流自顯影發生情況(略)vs晚孕組,cP<0.05vs產后組.3討論3.1發生率靜脈血栓栓塞是妊娠期和產褥期危及母體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靜脈瓣功能不全則是靜脈血栓發生的主要誘因.我們研究發現,隨著孕齡的增加,孕婦下肢靜脈瓣功能失調的發生率明顯增加,分娩后2wk內易發生靜脈血栓,據報道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產后是產前的2倍[1],原因是產后纖維蛋白生成增加更加明顯,而天然抗凝蛋白水平及活性均有所降低,纖溶系統受抑制,機體處于高凝狀態.本組有9例下肢靜脈血栓發生在產后.國外報道,孕婦產前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0.13‰~0.5‰,產后為0.61‰~1.5‰[2].也有學者認為,既往患有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孕婦,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較高[3].另外,據統計43%的孕婦有股靜脈瓣返流、靜脈瓣功能不全,50%有下肢水腫[4].3.2下肢靜脈瓣功能不全及血栓發生的原因由于妊娠期、產褥期的生理變化,妊娠子宮的壓迫,使下肢靜脈回流速度減低,靜脈壓升高,靜脈壁的膨脹性增加,順應性降低,血管腔的擴張導致靜脈瓣相對關閉不全.同時,妊娠期和產褥期血液流變學的改變使紅細胞以線狀形式聚集,血液淤積,血液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增多,纖溶系統活性和抗凝血活性降低,使血液呈高凝狀態[5].超聲圖像顯示血管內血流自顯影,是血流緩慢且處于高凝狀態的表現形式[6-7].在妊娠及分娩期間,孕產婦下肢靜脈瓣功能的改變也與妊娠期左室舒張內徑改變有關[8].3.3超聲診斷臨床價值孕婦晚孕及產后出現發熱、腹痛、腹漲,臨床上常考慮感染、出血,而往往忽略了血栓的發生.以往靜脈造影被認為是診斷下肢靜脈疾病的金標準[9],但靜脈造影是有創檢查,且檢查時間長、費用高,不適于孕婦檢查.近年來非介入性檢查如彩色多普勒超聲、核磁共振,已逐漸取代了靜脈造影,并已用于妊娠婦女.超聲檢查具有無創、安全、簡便、費用低、可重復檢查等特點,可提供血管解剖結構和血流信息,能動態觀察血栓變化及靜脈瓣功能,指導臨床用藥及療效觀察.彩色多普勒超聲已成為觀察下肢靜脈病變的首選手段.有學者研究[1][2]表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下肢靜脈血栓敏感性為98.6%,特異性為90.0%,準確性97.8%[10].檢查中當發現新鮮血栓形成時,切勿多次用力擠壓靜脈管腔,以免發生血栓脫落及肺栓塞的危險.近年來,隨著三維超聲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彌補了二維超聲在血管疾病檢查中的不足,能更快速、準確地檢出靜脈血栓.【參考文獻】[1]SimpsonEL,LawrensonRA,NightingaleAL,etal.Venousthromboembolishinpregnancyandthepuerperium:incidenceandadditionalriskfactorsfromaLondonperinataldatabase[J].BJOC,2001,108(1):56-60.[2]NicolaidesAN,BreddinHK,FareedJ,etal.Preventionofvenousthromboembolism[J].InterAngiol,2001,20():1-37.[3]HagueM,DekkerCA.Riskfactorsforthrombosisinpregnancy[J].BestPractResClinHaematol,2003,16(2):197-210.[4]LockwoodCJ.Inheritedthrombophiliasinpregnancypatients:Detectionandtreatment[J].ObstetCynecol,2002,99(2):333-341.[5]RastegarR,HarnickDJ,WeidemannP,etal.Spontaneousechocontrastvideodensityisflowrelatedandisdependentontherelativeconcentrationsoffibrinogenandredbloodcells[J].JAmCollCardiol,2003,41(4):603-610.[6]BradburyA,EvansCJ,AllanP,etal.Therelationshipbetweenlowerlimbsymptomsandsuperficialanddeepvenousrefluxonduplexultrasonography:TheEdinburghVeinStudy[J].JVascSurg,2000,32(5):921-931.[7]RabhiY,CharrasArthapigentC,GrisJC,etal.Lowerlimbveinenlargementandspontaneousbloodflowechogenicityarenormalsonographicfindingsduringpregnancy[J].JClinUltrasound,2000,28(8):407-413.[8]EldorA.Thrombophilia,thrombosisandpregnancy[J].ThrombHaemost,2001,86(1):104-111.[9]ReichLM,BowerM,KeyNS.Roleofthegeneticistintestingandcounselingforinheritedthrombophilia[J].GenetMed,2003,5(3):133-143.[10]HirshJ,LeeAgnesYY.Howwediagnoseandtreatdeepveinthrombosis[J].Blood,2002,99(9):3102-3110.
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分析論文
1治療
主要以非手術療法為主,臨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藥物來消融血栓。手術療法適用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不超過48h者,主要采用球囊導管取栓術。
1.1非手術療法的護理
1.1.1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絕對臥床4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內輕體力活動。
1.1.2絕對臥床在床上進行一切活動,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劇烈翻身等。這些行為均可使下肢靜脈血栓脫落,從而增加肺動脈栓塞的機會。
1.1.3抬高患肢這是為了增加靜脈回流,應用患肢抬高架,由專業護士指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