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04:38: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教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淺談語文教學人文教育
高中生正處于一個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高中教育,尤其是高中語文教育對高中生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為了充分的發揮高中語文教育的積極作用,促使學生全面發展,高中語文教學就必須要以人為本,積極地將人文教育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使學生沐浴人文之光。相比于成人,高中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并不成熟。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高中生的思想觀念受到了重大的沖擊,不僅導致其出現了自卑、自私等心理問題,而且存在著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忽視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德的狀況。而語文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真正的文化內涵,人文教育更是可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面對著目前高中生存在的問題和狀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使學生沐浴人文之光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詩意情懷
毅力是人們成長進步和獲取成功的關鍵,但是僅憑毅力是不夠的,在很多時候興趣以及由于興趣而不斷追尋進而獲取的滿足感才是促使人們長久堅持的動力。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自我、人格的確立以及發展的特殊時期,他們不僅想要展示出自己的獨特性,渴望獲取他人的認同,而且希望能夠對人生進行探索。所以,教師要積極的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使用趣味故事導入等多樣的教學方法,在圍繞教學大綱,幫助學生掌握相關語文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世界中的美,體會人生百態,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詩意情懷,促使學生主動的進行語文的學習,幫助學生獲取心靈上的滿足,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比如,教師可以借鑒《朗讀者》節目的形式,為學生在課堂中留出2至3分鐘的朗誦時間,讓學生輪流進行自由朗誦,并與其他同學分享朗誦該作品的原因或者該作品帶來的觸動,給予學生一個展示和交流的機會。在使用朗誦方法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予以正確的引導和充分的肯定,促使學生多聽、多說、多讀、多想、多寫,從而在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使學生懷有詩意情懷。
二、采取對話式教學——確立主體地位
與傳統的獨白式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為領導者,占據主體地位不同,對話式教學的重點是平等,要求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平等的進行溝通和交流,提高溝通和交流的有效性,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想法和需求,并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從而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教師更加貼近學生的心靈,發揮教師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促使人文教育得到更好的效果。對話式教學不僅要求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平等的進行溝通和交流,而且要求學生與學生自己,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對話和交流。高中語文教師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圍繞學生的情況,通過對話式教學來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獲取文本中正面的、積極的能量,并促使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升華,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以《阿Q正傳》的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可以詢問學生對于該篇文章的感受。而學生的回答通常都圍繞著阿Q的搞笑和有趣。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具體的情節,通過對話引導學生發現阿Q和其他人物對于革命態度的變化,并組成小組討論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最后,教師要幫助學生對討論的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促使學生理解文章深層次的內涵,引導學生反思自身。
三、重視閱讀與寫作——形成創造思維
人文教育與語文教育探析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教育也隨之進步,因此教育要更能體現人性化的需求,應該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這不僅是我國所推崇的,同樣是全世界都在進行的課題,甚至可以說各國之間的競爭其實就是教育的競爭。然而,應試教育對我國的教育影響深刻,它的弊端仍然存在,大多數中國學生都深受其害。因此要改變當前的情況,就必須在教育中滲入人文的思想,使人文教育與基礎語文教育相結合[1]。只有進行教育的改革,教育孩子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和有效的發揮,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人文教育;基礎語文教育;探析
一、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所謂的人文教育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人類文明的成果,在特定的環境中,以各種方式將其傳授給學生,并使這些成果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知識。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使得文化得以傳承,使得學生能夠通過這些文化知識來增長自己的見識,提高自己的素養,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被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心理意識。人文教育能夠使個體的主體性作用充分發揮,或者說人文教育體現了個體的主體性。人文教育使得被教育者能夠將學習到的文化知識進行內化,從而提高自身的素養和技能以及優良的心理素質。而這就更能將個體的作用發揮出來,讓被教育者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去適應社會,如果有需要還可以自覺去改變社會。而這正是個體主體性的表現。所以人文教育對于個體主體性的發揮有重要意義。
二、在語文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的作用
語文教育對于我國的學生而言可以說是排在首位的,學習語文能夠讓學生了解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還能提高自身修養。而如果將語文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那么將產生更好地教育效果。1.順應了時代潮流。現代教育不僅要求培養出擁有深厚文化功底的學生,而更要培養出擁有健全人格的學生。各國也在為這一目標而不斷努力和實驗中。比如日本,俄國等。我國也不例外。在上個世紀,科教興國的目標在我國提出,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育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現階段新的教育目標也被提了出來[2]。現階段,要求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學生為本,要注重學生的整體發展,也就是全面發展,要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不能只停留在某個階段的發展,并且要注重因材施教,給予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教育方法。2.教育需要。現階段的語文教育中存在著很多不利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現象:(1)大部分語文教育中,教師和學生只看重學生知識的積累,而忽略了對學生能力和技能的培養,或者說教師和學校認為自己傳授的知識足夠讓學生參加考試即可,這是典型的應試教育思想。而這卻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2)教師的教學方法存在明顯弊端。大部分教師還沒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仍然以自己為主體,認為在教育過程中自己起著最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注重自己的講解,機械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在課堂上學生沒有任何主動權,一切需要聽從教師的安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破壞,教學效果不明顯。即使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民主,但是學生的民主仍然控制在教師手中,民不民主由教師說了算,學生回答問題的模式必須由教師來定[3]。因此在語文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十分必要。
中職語文教學人文教育途徑探索
【摘要】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學科的豐富內涵決定了人文教育應該是語文教育的主要內容。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人文教育,是當前中職語文教學值得探討的問題之一。語文教學承載了人文教育,是人文教育實施的主陣地,體現了中職語文課改革對人文教育的要求、中職語文課與人文教育的密切關系、人文教育在中職語文課中的核心地位及積極作用和人文教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內容。
【關鍵詞】中職學校;語文教學;人文教育;具體方法
人文主義教育理論提出、完善以至于已成為我國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新理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人文教育,以提高中職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的理論水平,這是當前中職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深入研究人文教育,形成系統的理論探索。以人文教育觀點理解中專語文的教材與教法,用人文教育思想指導中職語文教學,以適應培養創新型、發展型新人才的需要。結合自己多年承擔中職學校語文學科的教學實踐,我認為中職語文課實施人文教育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現提出與同行商榷。
一、提出明確適當的目標,讓學生明確任務
教師在講授新課前,應讓學生認識學習的目的、任務、要求,在實踐中的應用價值,以及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堅持以人為本的改革理念,促進學生發展,淡化“學科本位”,彰顯職教特色。學習目標愈明確,愈是能夠引起學習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達到了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如在教學《春》一文時,我首先給學生提出認知目標———說出本文準確運用比喻、擬人方法來說明事物特征的語句;情感目標———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熱愛自然的情感有所增長;技能目標———能準確的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來說明事物特征。這樣,學生就能帶著問題去學習,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反之,學生學習隨意性就比較大,效果就比較差。
二、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人文教育下作文教學措施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新課程教育的推進,人文教育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新課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育的人文化被教育界人士廣泛關注,作文是語文教育中較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實施人文化的措施。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重視作文教學的人文化,對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與寫作水平都有很大的益處。
【關鍵詞】人文教育;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措施
對于小學教育來說,小學語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以及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水平。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如果想將人文化融入課程教學之中,需要的不只是對學生有足夠的人文關懷,還要將語文作文教學中的人文思想傳授給學生。因此,在人文化的教學視角之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做更多嘗試,完善自身的教育手段,理解人文精神,使學生在進行作文學習時體會人文精神,提高學生作文寫作能力。
一、在情感寫作之中融入人文精神
對于小學作文而言,其優秀的判定標準有兩個,一是要內容真實、生活化,二是要有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若一篇文章能滿足以上兩點,那么這篇文章就可以說的上是小學模范作文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在作文中寫出自己的感受,使學生的作文更具真情實感,同時,教師要教學學生進行作文寫作時寫出自己的真實事跡,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以保證在作文中學生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小學生思想單純簡單,比較容易引導出學生的真實感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以生活中的片段為主題,創作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例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布置一篇主題為“我愛我的班級”的作文,讓學生感受到融入班集體的重要意義。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班級將會陪伴其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學生認識到班級的意義十分重要。因此,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同學與同學之間、同學與教師之間的感情,有效地幫助學生融入班集體。學生在作文中表達與同學相處時的快樂、對教師的感激以及集體相處的感受,體現出學生的真實情感,具有較高的人文意義,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更能體會班級中的情誼,同時也可以表達出對教師的情感,增加班級凝聚力,感受到人文主義精神。
二、在多媒體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
語文教文教學管理論文
教語文不能無目的無計劃,不能只跟著教材轉,教一篇算一篇,教一課算一課。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清晰藍圖,既認識學生的現有情況,更規劃他們成長的前景,把握準教學的出發點,向著教育計劃、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辛勤耕耘。
記得初當教師時,眼晴只盯著教科書,以為鉆研了教材,講出一點名堂來,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如今想起來,很覺可笑,因為目中只有教材,沒有學生。教學,教學,“教”要在學生身上起作用。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怎樣的人,到中學畢業他們能達到怎樣的語文水平,教師心中要有譜。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這些人能為振興中華,能為四化建設大業艱苦奮斗,積極貢獻聰明才智。這是我們培養的大目標,教文的任務必須與這大目標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學國語言文字,培養他們聽、讀、說、寫能力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但是,教師的視野不能只局限在“文”,教文須服從育人的大目標,為這個大目標服務;也只有心中有活潑潑的一代新人的生動形象,想得遠些,想得深些,才能站在高處認識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意義,才會在培養學生掌握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滲透時代的精神,才不至于把語文教學的這樣那樣的活動只單純作技術上的處理。
教文育人的藍圖須由三個部分有機組成。一是如上所述的培養目標。除了總體形象之外,語文能力要考慮得具體周到,如能比較熟練地閱讀政治、科技和文藝等讀物,能寫比較復雜的記敘、說明、議論的文章,能較為敏捷地接受語言和文字信息,能即席發言,言之有物、有序、有理、有情,能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等等。二是學生的現狀。學生的現狀是教學的出發點,對他們的思想、性格、學習心理、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語文基礎、語文能力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解與研究,摸準了他們的實際,知之準,識之深,藍圖的繪制才有依據,教學才會避免盲目性,加強針對性。我了解學生常用的方法是:望、問、聽、閱和材料跟蹤。望:目測,課內課外與學生接觸中察言觀色;問:作口頭和書面的詢問、調查;聽:諦聽學生背誦、朗讀、說話、講演;閱:看閱學生各種語文作業及其他書寫的有關材料。根據平日了解所得建立每個學生的學習資料,定期填寫有關項目,進行材料跟蹤,研究他們在語文學習上的發展變化。悉心研究一下,就可發現當代中學生與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中學生有不同之處,有今日新的特點。簡單說來,他們敏于思索,善于質疑,興趣廣泛,見識寬廣,科技知識起點高,看問題尖銳和深刻的程度,往往大大超過他們的年齡。但與此同時,他們身上又存在明顯的不足,如該具備的愛國主義思想、集體主義觀念、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不周全、不扎實。認清這些特點,從他們的實際出發,教學時心中就有了底。三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階梯。從出發點到目的地有一段路程,在這段路程中要步履清楚,一個一個階梯上,循序漸進,重點突出。教師心中須有強烈的階段感,引導學生在一定的學習階段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語文教學大綱上的要求是全局,是語文教學的“面”,這個“面”是由初中、高中兩個大階段、六個年級分年要求的小階段組成的,每個小階段又有明確的培養目標。當然,六個小階段又可劃分為十二個小小階段。心中牢記分年要求,牢記每個年級要達到的語文方面的培養目標,就能拾級而上,擺脫教學中渾沌籠統、模糊不清的狀況。由于每個小階段有語文知識和聽、讀、說、寫等語文能力各自具體的要求,故而階段與階段之間知識的銜接和系統化,能力的一步步提高,都要力求有合理的布局,安排好恰當的“序”。
胸中既有教文的近景,又有較長時期的規劃,步步踩在實地,就提高了教語文育新人的自覺性,而不是在“暗胡同”里徘徊。
統編語文教材略讀課文教學分析
統編語文教材建構了精讀、略讀和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略讀課文是“三位一體”編寫思路中的重要一環。統編語文教材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是大量地增加課外閱讀,而略讀課文就是精讀課文和課外閱讀之間的一座橋梁。不管是人教版教材,還是統編教材,略讀課文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型。與人教版教材一樣,統編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除習作單元外,幾乎在每個單元中都安排了略讀課文,每個學期六七篇,整個小學階段安排了54篇,占全部課文的26.6%。
一、略讀課文應把握的教學重點
1.特點:大膽取舍、以學為主。統編語文教材為什么要安排略讀課文?精讀和略讀又有什么區別呢?從字面意義上講,精讀就是精細地讀,以教師的“教”為主,兩三個課時完成,也就是說一課時只是完成其中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略讀則是粗略地讀,不必立足字詞句段篇,憑借聽說讀寫書,作全面關注和“精耕細作”。只對一小部分內容有取舍地進行精讀品悟即可[1],而且一個課時必須完成所有教學內容,以學生的“學”為主。這樣的教學,對教師和學生是個挑戰。略讀課文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而安排的課型,是為了讓學生遷移學習精讀課文當中的學習方法而安排的課型,是從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轉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課型,因此略讀課文要特別注意讓學生學會運用精讀課文中已學會的方法進行自主閱讀。如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二)》就要求學生用上一單元學到的閱讀方法,盡可能快地默讀課文,了解牛郎織女故事的結局。還要聯系上一篇課文,說說如果給牛郎織女的故事繪制連環畫,你打算畫哪些內容,每幅圖畫配什么文字。因此,粗略地讀、以學為主,就成了略讀課文最為主要的一個特點,也是區別于精讀課文的一個重要標志。2.原則:教略學豐、抓大放小。為了凸顯略讀課文粗略地讀和以學為主的特征,略讀課文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教學原則須遵循:第一個原則是教須略,學應豐[2]。什么叫教略學豐[3]?就是要省去教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學,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第二個原則是抓大放小。大的方面和核心的內容要緊緊扣住,緊抓不放;小的方面、旁枝末節的內容和環節能省的盡量省去[2]。第三個原則是在內容教學上要做減法,要盡量瘦身;在語言表達上,盡量做加法。整堂課不要圍繞內容的理解繞來繞去,應留足時間和環節引領學生關注重點內容的表達、領悟寫法。如作者為什么要出這樣的題目?作者為什么這么要采用這種表達方式?作者為什么要采用這樣的寫法?第四個原則是從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延伸。要從一篇文章的自主閱讀引出一類文章的自主閱讀,從一篇文章的閱讀引向整本書的自主閱讀,讓統編語文教材“三位一體”的編寫意圖真正落實到位。也讓學生從課本的世界走向更廣闊的課外世界,這才是略讀課文真正要達到的教學目的。3.策略:默讀、跳讀、瀏覽。略讀課文以粗略地讀為主,因此略讀課文的教學,千萬不要像精讀課文一樣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就大聲地讀、自由地讀。略讀課文更多的應該是默讀。一堂課時間有限,到了高年級,應讓學生自主地速讀、跳讀、瀏覽[2],這都是略讀課文要培養的學生的能力。字詞教學也無需像精讀課文那樣精細,沒必要字音、詞義、字形樣樣都教,也沒必要大費周折給字詞教學一組一組地分門別類。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你在字詞教學上的時間花得多了,其他重要內容、核心教學內容的時間就少了。只要不影響閱讀理解,很多字詞教學的時間就可以省下來,除非有些生字的字音特別難讀,重點語段里的詞語必須理解,其他字詞的教學都可以忽略。因為略讀課文最重要的教學任務是通過有一定速度的閱讀,培養學生快速獲取信息的能力,掌握獨立自主的閱讀能力。
二、略讀課文要充分利用
“導讀提示”略讀課文教學還有一個核心的要素。那就是每篇略讀課文前面都有一段“鏈接語”———導讀提示。根據導讀提示,學生可以自己試著去學會閱讀。導讀提示該如何運用呢?1.照用。如果有的導讀提示里有三個任務,我們的教學剛好可以安排三個板塊,一個任務一個板塊。這樣的導學提示,我們原原本本照著用就可以了。如四年級上冊《梅蘭芳蓄須》一文的導讀提示:在京劇舞臺上,梅蘭芳主演的《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享譽世界。默讀課文,說說梅蘭芳用了哪些辦法拒絕為日本人演戲,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哪些危險和困難。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找資料,深入了解這位京劇大師。教學本文時,我們就可以安排三個板塊的內容進行教學。一是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本,找出梅蘭芳用了哪些辦法拒絕為日本人演戲;二是重點體會賞讀,先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找出在這個過程中梅蘭芳經歷了哪些危險和困難,再引領學生重點賞讀最大的危險和困難,體會梅蘭芳身上所體現的拳拳愛國之心和錚錚民族之骨;三是拓展延伸,通過資料的查找和介紹,深入了解這位京劇大師。五年級下冊《梅花魂》等課文也完全可以運用這種方法引領學生自主閱讀理解。2.改用。有的閱讀提示,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可能不是很好操作,我們也可以稍微改動一下,這就是第二種做法———改用。五年級下冊《童年的發現》的導讀提示:人為什么會在夢中飛行?人究竟是從哪里來的?為了弄清這些問題,“我”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結果怎樣?默讀課文。找出你覺得有趣的部分,說說自己的感受,還可以說說自己有過什么“發明和發現”。這里的導讀提示如果結合《童年的發現》這一題目,可能導讀會更有針對性,更有利于學生提取文本信息,形成推斷。因此我們在教學時,不妨可以把導讀提示改成:一是快速默讀課文,說說“我”在童年時有什么發現;二是再次默讀課文想想這個發現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結果怎樣?三是找出在童年的發現中,你覺得有趣的部分,說說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讀一讀;四是說說自己有過什么“發現或發明”。這樣改用,教學的主線和思維會更清晰,閱讀的板塊層次也更分明了。3.增用。就是圍繞導讀提示里的大問題再增設幾個小問題。如三年級下冊《方帽子店》,這篇課文的導讀提示只有一句話:默讀課文,說說故事中的哪部分內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話復述這一部分。要讓學生說說哪部分內容最意想不到,就必須增加讓學生對整篇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感知的環節。在學生整體感知后,再聚焦導讀提示里提到的最意想不到的情節進行體會和復述。最意想不到的就是故事中的兩個主人公:一個是店主,一個是孩子。他們的觀點不一樣、動作不一樣,說的語言也不一樣。在整體感知和細讀品味之后,學生復述時對這一部分情節的把握和細節的完善,就不會是空中樓閣了。
三、略讀課文教學的基本框架
語文教材作文教學論文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表現,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所以,無論從應試教育的需要還是語文素養的發展,作文教學亦然成為我們一線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角。而教材對于寫作訓練并未有系統指導,于是,寫作訓練又成為了“無章可循”的“老大難”。驀然回首,“教材”卻在燈火闌珊處。教材選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對教材的性質和地位所做的介紹。所以,用教材教作文是我們的作文教學的不二選擇。
一、走進文本,加大讀寫結合密度
“存在即合理”,尋求每一篇文章的合理性,教師應是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的領路人,不應是教參與學生的傳聲筒,照搬照抄教參。現行教參缺少細化的寫作目標和具體的能力訓練步驟,師生對于課后的語言訓練,重形式輕內容,“說說”即可,缺乏深入思考,于是考場上一切都聽天由命。其實,讀是寫的基礎,有讀,有感,有悟,方有文。閱讀教學的失誤造成學生作文中精神的貧瘠和語言的斷流。單純以閱讀為目的的閱讀活動往往是自然狀態下的生活化的閱讀,能擴大知識面,陶情冶志,提升審美能力。以寫作為目的的閱讀活動是目標明確的自覺行為,它既思考文本的情感思維,更注意了文本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系統。寫作技巧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不能當“教條”來信奉。另外,重視范文的指導性,并不意味著輕視能力。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往往把“規范”和“能力”對立了。教學中也就出現了淡化寫作技巧,慎講知識的現象。寫作教學無法有效進行。學生對文體知識沒有深切的認識,于是寫出來的文章就是“四不像”,要么就是空洞的文字堆砌,要么是泛泛的敘述。教材中的典型文體典型文章有:《羚羊木雕》、《孤獨之旅》典型的記敘文;《中國石拱橋》說明文的典范;《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嚴謹的議論文;《談生命》情真理至的散文。《口技》、《愚公移山》的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曹劌論戰》中的詳略處理等都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寫作知識點。明確文體,靈活運用寫作技巧,也就知道了“怎么寫”。文本中有效的語言信息被學生理解并感知后,便自動復制在學生的大腦中,經過反復的思考,提煉整合,烙印在學生的頭腦中。一旦受到特定時機特定信息的刺激誘發,這些語言的“碎片”將被恰當地提取出來,在反復的使用之后就形成了屬于學生個性化的語言系統。通過賞析美文佳句、語段篇章。如《雪》中的名言“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靈”,<<培根隨筆>>中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之所學,皆成性格。”這種寓意豐厚的句子更應細細品味,舉一反三,推陳出新。教師要喚醒學生的語言意識,通過古文、古詩品讀,感受語言魅力,激發語言創作熱情。駢散結合的古文句式,精準傳神的古詩詞領會并用于實踐寫作,會讓學生的文章更添古韻之美。教材語言信息的有效處理也就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
二、巧用課后練習,把握寫作細度
寫作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察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不同學段,不同文本對學生的寫作能力訓練不同。所以,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可參照課后研討與練習進行有目的的寫作訓練。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后練習讓學生參考雪地捕鳥的動作描寫,敘述某個游戲的過程,《雪》的課后練習要求學生描述一次雪地游戲。沒有見過雪的同學以寫想象作文。隨著學生能力的提升,階段目標也是遞升的,學生“墊墊腳”就可完成,目標就有了可操作性。教材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有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選自《語文課程標準》)對于教材做到“因地制宜”。如《月亮上的足跡》課后練習讓學生寫奔月時感悟,雖然編者是在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想象力,但學生沒有探月體驗,加之學生對于此有關的科普知識積累不夠,進行一些天馬行空的想象,沒有科學依據的評談。這樣的習作訓練對學生習作能力毫無效果。我們可以把這篇文章作為寫作的素材。教材中的諸多開放性練習,有些練習目標不夠明確,對于寫作細節和步驟指導也是籠統含糊的。學生在寫作訓練上也就是草草了事,對自己的寫作成果無法評價,“學而不思則罔”。很難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寫作能力便停滯不前。所以,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寫作目標細化,提示寫作要點。練習要求要面對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如《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中的第3題“假如你是一位世紀老人,見證了羅布泊的百年滄桑,你將向人們訴說什么?”這就是一道很好的想象訓練題;如培養情感價值觀的,可設置討論題、查找資料題、戶外體驗題、辯論題等。教師切不可說說而已,讀寫結合更為緊密有效;如練習寫作技巧的,可采用續寫、擴寫、縮寫、改寫、仿寫等形式。打好寫作基礎,抓好寫作訓練細節,這才有可能普遍地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靈活處理文本,增加作文深度
語文教學反思
時代在變,教材在變,人的觀念也在變。語文新課標的頒布實施,對語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僅是課程改革的熱點,更是課程改革的難點。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改革,正悄然而起。我們語文教師努力學習新課標,同時又進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對新課標,面對新教材,面對新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學習,甘當一名小學生。要認真領悟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區別新課程標準與以往教學大綱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點,重構新的教學體系。而不能自以為是,要不然在教學實踐中只會“新瓶裝舊酒”,或是“換湯不換藥”而已。作為語文教師,不但要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載體,還有必要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充當教研的先鋒。邊教學,邊研究,成為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同時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還要注意充當不同的角色。既要當學生的教練員,又要當學生的陪練員,有時還是學生學習中的伙伴。應當說,在新課程標準下,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課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會失去方向,無所適從。
對于新課標,新理念,我們也要理性的對待。語文教學需要改革,這是必然的,于此我們就不能拘泥于傳統,而裹足不前;但是,我們又不能急于冒進,要結合舊教材,結合傳統教學法,構建“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從而得到不斷的進步。教材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為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以及與其它學科、社會生活的聯系。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上習慣于“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將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將一個個互為聯系的知識點,肢解得零離破碎,學習新課標以后,在教科書的使用上,就要具備一種開放的理念。打破原來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這是教學中的基本任務。再說語文課,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語文教材,應結合其它學習內容,拓寬學習資源。并且要結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資源的整合是一個極為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學習的方式、內容等方面。就學習的方式而言,有整體學習,合作學習,個人學習三種。傳統的語文課堂是教師一言堂,是教師的獨白,是一對多的單一交流,而忽視了其他幾種學習方式。語文新課標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討性、自主性的一種學習方式,主張師生、生生、人機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僅有的學習資源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教學效益。教學資源的整合問題,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對于新課標,新教材,應當說大部分教師都尚處于學習階段,并無多少實際的經驗可言。也許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誘惑力。自然,我們為之研究的空間也是極為廣闊的。當然,課程改革是漫長和艱巨的。“路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習新課標,不能形而上學,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歪曲曲解。對于傳統的一套,我們要懷疑,要創新,但又不能完全摒棄。畢竟教有法,而又無定法。不然,我們又會陷入某種教學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這當不是新課程改革的初衷。
中職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論文
1中職學校人文教育的現狀
當前,中職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就業教育,是為學生就業做知識儲備和技能強化的教育,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專門技術人才是中職學校的特色和使命。隨著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企業愈發看重求職者的綜合素質。為此,如何提高中職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和人文素養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現在的中職學校的教育工作缺乏人文教育的內容,缺少對人文教育的深入探索。中職學校重視學生工作,大量精力放在管理形式上,缺少教育內容,存在重管理輕教育的現象。多數中職學校制定了大量的管理制度,形成種種條條框框的約束,使得學生被動的接受學校的管理,往往形成管理制度越嚴格,學生逆反心理越強,反抗情緒越嚴重,出現學生與學校的管理對抗的局面。這就是強硬管理造成的人文教育缺失后果。在從事多年中職學生管理工作的今天,我們不能發現人文精神是可以通過中職語文等人文學科的教育實踐來逐步探索體會的。
2中職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內涵
人文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復雜的概念。大家所強調的人文內涵,似乎更接近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既提倡以人為本,以注重學生身心自由健康為出發點,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情感的培養,教給學生怎樣做人。2000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中職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礎。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對中職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語文學科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教給學生怎樣做人,這是語文學科本身所具有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僅僅把語文學科人文性理解成以人為本,教給學生做人,我認為是對人文的外延理解過窄。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把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看成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從內容上來說的。把人文性理解成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情感培養,教給學生做人,這就是廣義的工具性,這些都是從形式來說的。這樣就又可以把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用內容和形式統一起來。從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的關系來看,語文首先應該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從這些優秀的文化里汲取營養,然后用來和別人交際,用來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發展健康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這樣就會給優秀的文化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如此循環往復,我認為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精髓。
3中職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作用
中職學校人文精神教育,首先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其次要培養人文關懷意識;再次要培養創新精神。中職學校雖然不以培養科學家和藝術家為基本任務,但創新精神仍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他們才可能在技術使用和產品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考慮實用功能,也考慮它的美學價值和社會功能,去挖掘技術背后所隱含的人文因素,而使枯燥乏味的技術操作充滿豐富多彩的情感和關懷。作為中職文化基礎學科的語文教學工作無形中對中職學生的人文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學語文教材古詩文教學芻議
一、研究概述
2011年是全面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同時也是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深入推進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關鍵一年。學者們在這新舊版本交替之際,對如何借已有教材的優勢使新版教材內容豐富,形式更多樣,排版更有新意等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討。同時,2011年關于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研究文獻13篇,高于2008年、2009年、2010年總和,這無疑是寄托著學者們希望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增加中學生古詩文等中華經典的愿望,而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不斷受到學術界和普通百姓的關注之所愿。從橫向發展來看,自2008年以來,關于大陸與臺灣地區初中教材對比的研究文獻基本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比例。其中關于兩岸教材中古詩文的研究僅有《江蘇(蘇教版)與臺灣(康軒版)初中教科書文言文編選比較》、《上海、臺灣初中語文教科書文言文編選比較研究》以及《大陸、臺灣初中文言文教材編制比較研究》三篇碩士論文。大陸與臺灣地區初中階段語文教材的選文系統,尤其是古詩文的選編研究受到了廣大學者的極大關注。主要原因為2008年兩岸關系實現大三通以來,兩岸在文化交流方面更是進入新的高峰,臺灣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較完備之地,學者通過研究對比義務教育階段兩岸語文教材的差異,取長補短,從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文獻內容分析
(一)2008年至2012年間兩岸中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研究內容分析1.結構編排體系大陸和臺灣的中學語文教材現均為單元編排模式。研究表明,在大陸普遍重視閱讀能力的影響下,大陸版語文教材在單元設置的數量上多于臺灣版,但每課內容的教學設置遠簡化于臺灣版。2008年至今,關于教材中文言文編排體系的研究主要為:一、以某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教材(大陸與臺灣各一)為例進行實證研究;二、以探討古詩文在兩岸教科書中的具體原則,分析兩者在編排體系上的差異。這些研究無疑對后來學者和編譯者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不可否認它們缺乏對教材的深入分析,即未深入探討教材與教學目標或者課程標準等方面的研究。2.選文系統關于兩岸中學語文教材的選文系統研究主要是:第一,統計書中古詩文篇目數量和比例;第二,對比并分析書中相同作者不同選文的古詩文;第三,書中古詩文選文的題材比較;第四,書中古詩文選文的教學目的、文學價值等方面的對比。而教材中選文的作用有二類,一類是把“選文”作為語文課程的學習對象,二為把“選文”充當學習語文課程內容的媒介、途徑、手段。而對這兩類“選文”在教材中研究卻寥寥無幾。3.作業系統2008年至今,關于教材中古詩文作業體系的研究主要是,通過統計數量,進而對比和分析兩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課目中作業系統的優劣。如在數量上,上教版教科書每篇課文后一般設置3-5道題目,而翰林版可以安排3頁之多的練習內容。與缺乏工具性但重視人文性的上教版練習設計相比,翰林版則缺少記憶類作業。顯然,對兩岸教材中古詩文課目的作業系統對比研究很大程度還停留在表層,而非其教科書之外的長久效果等的實證研究。(二)展望綜上所述,未來古詩文在兩岸語文教材中的研究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第一,深入研究兩岸古詩文課目中作業系統及學生對其效果和反饋,從而完善兩岸古詩文研究教材中的各個系統;第二,對兩岸古詩文在教材中的延伸閱讀或背誦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探討;第三,對兩岸古詩文進行教學和社會效果的實證研究,以此來填補兩岸古詩文研究缺少實證研究的空缺。
作者:王瑜單位: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