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2 03:55: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通識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物實驗課通識教育研究

早期通識教育在高中階段的課堂教學中已逐步滲透發軔于高考備考,順應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接軌的趨勢,通識教育應是一以貫之的教育方略。基于建構主義理論設計一節選修實驗課面臨著探索空間大、參照課例少、教學效果不穩定等諸多困難。鑒于上述現狀,筆者嘗試以《胡蘿卜素的提取》為例設計一節以早期通識教育理念為指導的高中“建構”型實驗課以期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一、課題準備

1.理論知識(1)胡蘿卜素簡介a.化學視角下認識胡蘿卜素的分子結構:胡蘿卜素的化學結構中央有相同的多烯鏈(包含多個碳碳雙鍵),根據碳碳雙鍵的數目將其主要劃分為α、β、γ三種。β-胡蘿卜素在胡蘿卜素中分布最廣,含量最多,在眾多異構體中最具有維生素A生物活性,在綠葉中與葉綠素共同存在,胡蘿卜的根里也有很多;α-胡蘿卜素在綠葉和胡蘿卜的根里與β-胡蘿卜素共同存在,含量一般較少;γ-胡蘿卜素在生物體內的分布則有限。b.生化特性:胡蘿卜素是橘黃色結晶,化學性質比較穩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機溶劑,鐵離子可使其褪色。胡蘿卜素是常用的食品橙色色素,廣泛地用作食品、飲料、飼料的無毒添加劑以及化妝品新興市場上,還可以清除自由基,抗衰老,預防和修復細胞損傷,近期發現天然的胡蘿卜素還具有使癌細胞恢復成正常細胞的作用。β-胡蘿卜素稱為維生素A原,一分子β-胡蘿卜素在人或動物的小腸、肝臟等器官可被氧化成為兩分子的維生素A,因此可被用來治療因缺乏維生素A而引起的各種疾病,如夜盲癥、幼兒生長發育不良、干皮癥等。c.提取來源:從植物(如胡蘿卜)中提取;從養殖的巖藻(如海帶、馬尾藻、裙帶菜等)中提取;利用微生物發酵(如產氫紅桿菌、工程菌等)生產。(2)紙層析的原理及應用紙層析法又稱紙色譜法,是以紙為載體的色譜法。固定相一般為紙纖維上吸附的水分,流動相為不與水相溶的有機溶劑。紙層析法依據極性相似相溶原理,以濾紙纖維的結合水為固定相,以有機溶劑作為流動相。由于樣品中各物質分配系數不同,而擴散速度不同,因此可達到分離的目的。常應用在環境分析測試中,有時用紙層析法分離測試樣組分,也用于一些精度不高的組分分析。必修1葉綠體色素分離的實驗中利用四種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離出4條色素帶,并由此可知各種色素的相對含量和種類。(3)萃取劑萃取胡蘿卜素的有機溶劑應該具有較高的沸點,能夠充分溶解胡蘿卜素,并且不與水互溶。此外還需考慮萃取的效率、實驗的安全性、取材的便捷性,綜合考慮得出適合于萃取胡蘿卜素的萃取劑是石油醚。2.實施方案(1)原料:胡蘿卜粉碎干燥。(2)萃取劑:石油醚。(3)萃取效率的優化:萃取效率主要取決于萃取劑的性質和使用量,還受原料顆粒的大小、緊密程度、含水量,萃取的溫度和時間等條件的影響。萃取的最佳溫度和時間可通過設置對照實驗來摸索。(4)粗提裝置的設計如圖所示:(5)結果分析:最佳萃取條件的優化;萃取獲得的粗提液的處理;萃取液的濃縮;提取物的鑒定。(6)提取物鑒定方案:紙層析法(如圖)(7)課題成果評價:①總結提取胡蘿卜素的最佳方案。學生分組選取不同溶劑和萃取時間,最后匯總數據比較各組實驗結果,優化出最佳方案。②層析帶顯示狀態的解釋與說明。從樣品含有的雜質量、顏色比較等方面定性判斷萃取質量。

二、課題實施

材料粉碎→材料干燥→水浴加熱→冷凝回流→空間通風→紙層析法鑒定

三、課題整理

查看全文

思政理論通識課教育研究

摘要:筆者所在學校的思政理論通識課教育起步較晚。鑒于此,本課題組在學校開展了針對本科生和碩士生的調查。通過大量發放問卷的回收分析,發現二者在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方式等銜接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處,進而根據最終數據與文獻資料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思政理論本碩通識教育;實效性;教育實踐

一、調查方法與步驟

課題組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本碩的銜接問題,集中調查時間為2016年9月至12月。通過學科的專業化發展為自然辯證法研究與教學找到一塊可以立足的領域,從而根本性地解決問題。課題組首先檢索、研究了以往學界針對相關問題的調查研究成果,以此作為本次調查問卷設計的基礎和參照。結合本校實際具體設計問卷,避免問題過多、過難、過細,避免引發被調查者的誤解和顧慮,影響調查的順利進行和實際質量。問卷的集中發放與回收均由課題組成員完成。對本科生和碩士生各實際發放問卷51份,回收有效問卷51份,有效回收率100%。問卷樣本科學覆蓋不同學科、不同年級、不同性別,本科生(D班)問卷中:學歷主要集中在大一至大三;文科27份與理科24份;男女生比例分別為32%與68%。碩士生問卷中:學歷主要集中在研一至研二;文科45份與理科6份;男女生比例分別為24%與76%。對問卷編碼后利用SPSS分析軟件分析。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對統計結果展開樣本描述和數據解釋,得出最終結論與分析報告。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通識教育在通識教育的體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其在人才培養以及本碩生人格的健全等方面有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調查顯示,對哲學專業課或者哲學通識課的認知程度本科生和研究生認為一般的人數大致相同,說明同學們對哲學專業課或哲學通識課不是很了解。選擇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的理由。D班:選擇必修課28人,占本班50%;選修課13人,占31%;興趣10人,占19%。H班:選擇必修課25,占本班50%;選修課16人,占31%,興趣10人,占19%。可見本科生和研究生大部分人選擇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的理由是因為是專業課,大家對哲學的認識不是很專業。希望通過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獲得何種哲學訓練。D班:選擇知識的積累24人,占35.29%;學習直接的方法論4人,占8.82%;思維訓練23人,占33.82%;更好地認識世界和自己13人,占19.11%;啟迪智慧2人,占本班2.96%。H班:選擇知識的積累13人,占25%;學習直接的方法論9人,占18%;思維訓練23人,占45%;更好的認識世界和自己22人,占43%;啟迪智慧10人,占20%。可見本科生和研究生希望通過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能夠積累知識,進行思維訓練,讓自己能更好地認識世界和自己。對于你認為什么是“科學”這一問題。D班:A(理論)6人,占9.23%;B(實踐)26人,占40%;C(強調數理邏輯)11人,占16.92%;D(視為科學文化)9人,占33.85%。H班:A(理論)7人,占14%;B(實踐)17人,占%31;C(強調數理邏輯)16人,占33%;D(視為科學文化)11人,占22%。可見本科生普遍認為實踐即為科學,研究生普遍認為科學強調數理和邏輯,或許處于不同的學位層次對科學的認識也有所不同。這一問題回答的不同,主要源于思政本科生開設了《科學哲學》這門課程。本科生通過課程了解到前沿學術動態。碩士生,尤其是理科生沒有開設《自然辯證法》的相關課程。目前,筆者所在學校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課程存在問題。D班:A(過度專業化)29人,占56.86%;B(可以接受)20人,占39.22%;C(難以接受)2人,占3.92%。H班:A(過度專業化)18人,占35%;B(可以接受)27人,占53%;C(難以接受)6人,占12%。針對現存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課程存在問題,本科生普遍認為過度專業化,研究生普遍認為可以接受,不是很難理解。關于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課程內容。D班:A(馬克思主義哲學)9人,占16.36%;B(中哲)7人,占12.73%;C(熱點問題)28人,占50.91%;D(針對文理工科各自實際)7人,占20%。H班:A(馬克思主義哲學)16人,占31%;B(中哲)12人,占24%;C(熱點問題)20人,占39%;C(針對文理工科各自實際)3人,占6%。可見多數人認為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課程內容應該包括熱點問題,了解事實,才能與時俱進。關于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課程是否需要進行跨學科整合教學資源。D班:完全不需要3人,占5.88%;一般性需要32人,占62.75%,非常需要16人,占31.37%。H班:完全不需要0人,占0%;一般性需要32人,占63%;非常需要19人,占37%。針對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課程是否需要進行跨學科整合教學資源問題,研究生和本科生普遍認為一定程度上需要,可見任何一門知識都不能故步自封,需要與其他學科交流滲透。關于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課程在教材資源方面存在的問題。D班:希望建立網上共享資源31人,占60.78%;有必要改進15人,占29.41%;一定要改進5人,占9.81%。H班:希望建立網上共享資源23人,占45%;有必要改進20人,占39%;一定要改進8人,占16%。針對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課程在教材資源方面存在的問題這一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多數人希望建立網上共享資源,這樣更方便學習。關于是否需要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配套教材。D班:不需要9人,占17.65%;一般需要23人,占45.10%;非常需要19人,占37.25%。H班:不需要1人,占2%;一般需要30人,占59%;非常需要20人,占39%。針對是否需要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配套教材這一問題,本科生和研究生多數認為一般需要,因為當今教學一般都是ppt授課,教材顯得不是過于重要。關于具體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教材需求。本科生選擇通俗類13人,占本群體25.49%;專業性與趣味性36人,占本群體70.59%;選專業類教材2人,占本群體3.92%。研究生選擇通俗類7人,占本群體13.72%;專業性與趣味性39人,占本群體76.47%;選擇專業類教材5人,占本群體9.80%。其中,研究生選擇專業性與趣味性較多,本科生選擇專業性與趣味性較多。可以看出,不論是研究生還是本科生,對于哲學類的課程教材更多地希望可以接觸到趣味性的東西,同樣這樣也能夠提升學生對哲學類課程的興趣。關于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的授課方式問題。本科生:選擇單調灌輸的14人,占本群體27.45%;缺乏互動的16人,占本群體27.45%;內容無聊的21人,占本群體41.18%。研究生:選擇單調灌輸的27人,占本群體5.29%;缺乏互動的20人,占本群體39.22%;內容無聊的12人,占本群體23.53%。其中,研究生認為單調灌輸較多,本科生認為內容無聊較多。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的教學方式存在一定的問題,研究生已經達到了一種認知層面,對于哲學類課程的內容已經完全認同,只是對于教學方式還是不能認同,認為只是單調灌輸,或許可以增添一些其他有趣的東西。本科生更多地認為內容無聊枯燥,說明本科生對哲學類課程的內容未達到較為理智的認知。關于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的考核方式是否合適。研究生認為不合適的8人,占本群體15.69%;一般合適的37人,占本群體72.55%;非常合適的5人,占本群體9.80%。本科生認為不合適的10人,占本群體19.61%;一般合適的30人,占本群體58.82%;非常合適的11人,占本群體21.57%。其中,研究生選擇一般合適較多,本科生選擇一般合適較多。可以看出,哲學類課程已經有了較為科學的考核方式,不論研究生還是本科生大部分都能接受。通過本碩生對“翻轉課堂”“慕課”的態度可見,本碩生對教學模式的改革充滿了期待。具體如下:是否了解“翻轉課堂”。研究生選擇一點都不了解的17人,占本群體33.33%;了解一點的33人,占本群體64.70%;非常了解的2人,占本群體3.92%。本科生選擇一點都不了解的21人,占本群體41.18%;了解一點的29人,占本群體56.86%;非常了解的1人,占本群體1.96%。其中,研究生選擇“了解一點”的較多,本科生選擇“了解一點”的較多。可以看出,內地高校對“翻轉課堂”較為重視,筆者所在學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對“翻轉課堂”的概念大多數為“了解一點”。關于是否了解“慕課”。研究生認為一點都不了解的28人,所占本群體54.90%;了解一點的23人,占本群體45.10%;非常了解的1人,占本群體1.96%。本科生認為一點都不了解的32人,占本群體62.74%;了解一點的17人,占本群體33.33%;非常了解的2人,占本群體3.92%。其中,研究生選擇“一點都不了解”較多,本科生選擇“一點都不了解”較多。可以看出,內地高校對“慕課”都較為重視,而筆者所在學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對“慕課”的概念大多數為“一點都不了解”。關于學校是否需要“慕課”的教學改革。研究生認為完全不需要的1人,占本群體1.96%;一般需要的27人,占本群體52.94%;非常需要的17人,占本群體33.33%。本科生認為完全不需要的7人,占本群體13.72%;一般需要的31人,占本群體60.78%;非常需要的13人,占本群體25.49%。其中,研究生選擇“一般需要”較多,本科生選擇“一般需要”較多。可以看出,不論研究生還是本科生,都已經認識到“慕課”是一種較為理想和必要的教學方式,希望通過此類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學校需要推進建設“翻轉課堂”和“慕課”,以此貼合本碩生對于新型教學模式的需求,實效性地發揮哲學通識教育在人才培養,教會學生“認識世界,學會做人”方面的獨特作用。

查看全文

舞蹈形體通識課創新發展路徑

【摘要】美育的概念很早之前就由席勒提出,美育主要通過藝術教育實施。隨著國家現階段對美育教育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因實踐性與功能性突出舞蹈形體通識課逐漸成為諸多高校設置教學計劃與人才培養方案時的重要選擇。本文基于舞蹈形體通識課的授課對象——高校非專業學生的特點,探究針對學習主體應如何在已有的授課內容與形式上進行創造性教學,并就舞蹈形體通識課的創新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舞蹈形體;通識課;創新

舞蹈這一藝術門類作為實施美育的途徑與載體,以肢體作為教學媒介和表現手段,因而相較于其他藝術教學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在一般的認知里面,舞蹈是一個有“門檻”的藝術種類,不是任何人想“舞”就能舞得起來的,需要舞者長期積淀基本功。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舞蹈已經不再是面向少數人的高門檻藝術,其觸角已經伸展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諸多角落,除了大眾的生活舞蹈呈現越來越“專業化”,諸多高校也開始設置舞蹈形體通識課程以實現美育教育的目的。

一、舞蹈形體概述

想必受過舞蹈訓練的人與初次見面的人在交談中都會遇到諸如此類的提問:“你是學舞蹈的嗎?”“你是不是學過舞蹈?感覺你很有氣質。”在大眾的觀念世界里,接受過舞蹈訓練的人,不管訓練的時間長短,訓練時間的早晚,舞蹈給人的影響已經漸漸融入到他們的身體里,也許挺拔的身軀、修長的手臂,進而散發出與常人不一樣的“氣質”,這些都有賴于舞蹈訓練。這也是人們一提及舞蹈,便會與“形體優美”“氣質”這樣的詞匯相關聯的原因。在大眾的潛意識里,舞蹈就應該與形體產生緊密的關聯,因此,自然而然會產生舞蹈形體這樣的概念。一談到舞蹈形體四個字,不少人會將其稱為形體舞蹈,實則這兩個意義不同的概念原本分屬不同的范疇。首先,形體舞蹈是一項新興的旨在改善人的體型的健身運動,它不等同于舞蹈訓練,只是借助舞蹈、瑜伽、健美操等多種藝術形式,輔以風格鮮明的音樂,把舞蹈訓練作為改善形體的主要手段,從體育鍛煉的視角出發,參照人體機能特點,通過矯正站姿、坐姿等良好的體態鍛煉、強健身體各部位的肌肉、消耗多余的脂肪,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塑造形體、鍛煉身體、塑造氣質。形體舞蹈其實可以算作一項有氧體育運動,它不像舞蹈那樣具有顯著表達社會意義和思想精神的作用。而舞蹈形體脫胎于舞蹈專業教育,練習者基于舞蹈教學規律,主要通過對不同舞種如芭蕾舞、民間舞、現代舞等風格性舞蹈的掌握,進而掌握形體訓練的基本技術和各種動作的核心要領,最終提高身體靈活性、協調性,并養成鑒賞動作美、氣質美、形體美的審美意識,進而有思想性地表現藝術美。對上述概念稍加區分我們就不難發現,“舞蹈”和“形體”兩個詞語,哪個位于前面,則表明其居于核心地位。形體舞蹈偏重于體育性質,舞蹈只是達到形體訓練的一種手段,而舞蹈形體則是回歸舞蹈本身這一藝術形式,在滿足形體訓練的基礎上最終達到思想層面的表達。如今越來越多的綜合類高等院校選擇面向全校學生開設舞蹈形體通識課,給非專業的學生提供了了解、學習舞蹈的平臺和讓其平等接受美育教育的機會。舞蹈形體通識課并非要把每一位學生都培養成出色的舞蹈表演藝術家,而是通過課程培養具有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力的年輕一代。我國舞蹈形體通識課起步比國外要晚,但是發展速度較快,目前尚存在一些問題,這還需要學校及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并加以解決。

二、當前舞蹈形體通識課面臨的困境

查看全文

高校通識教育理念下幸福課探討

摘要:在通識教育的理念下,培養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為健全的人,幸福課肩負著不可或缺的責任。21世紀,關注人類優勢與幸福的積極心理學(幸福課)運動日益聲勢浩大,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困境。因此,要借鑒國外學者的實踐經驗,但更應該直面困難,在高校建立一套中國本土化的幸福課,以期達到預計效果。

關鍵詞:高校;通識教育;幸福課;困境;本土化

1引言

通識教育有著古老的過去、年輕的現在和無限的未來。說它漫長,是因為通識教育在西方國家的歷史很長,研究文獻也多如牛毛;說它年輕,是因為改革開放后的20世紀80年代后期,它才開始出現在我國大陸學者視野中,并且逐漸被大家所關注、引用和實踐;說它無限,是因為通識教育的發展不可限量。中文的“通識教育”最初是由英語的“general-education”翻譯而來,該概念經歷了不斷發展和演變。因為它的理念與某一時間段的“大規模計劃經濟建設”目標相違背,所以曾遭到了大量學者的批判,但是隨著經濟體制轉型和中國融入世界,狹隘的專業教育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時代的進步,通識教育逐漸被大家普遍接受。通識教育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源于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人,與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同,它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希望通過學習統整的知識培養健全的人格,從而使受教育者從“專才”變“博才”。正是認識到了通識教育的優點,所以眾多高校對通識教育的重視度逐漸提高。在這一過程中,高校如果要取得良好的通識教育效果,就需要構建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其中,幸福課作為必修課中的其中一門,承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任務。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十八大之后,我國在政治上的主題從“和諧”社會過渡到“幸福”社會。“幸福”這一概念已經連續三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幸福”已成共識。對于大學生來說,校園的物理環境、人文氛圍,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所以,學校承擔著提升大學生幸福感,幫助他們獲得幸福感的責任。[1]

2幸福課的研究背景

幸福課,又稱為積極心理學。心理學自誕生之日起,便肩負著三個使命:第一,治療心理疾病;第二,幫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實完善;第三,發現并培養人類的卓越才能。但是當國外一些學者檢索1887~2000年以來所有有關心理學文獻上的研究主題后,所有人驚呆了:關于焦慮的文章有57800篇,關于抑郁的有70856篇,而提及歡樂的僅有851篇,關于幸福的有2958篇,居然是關注抑郁、焦慮、恐懼等消極情緒的論文出現了14次,才會出現一篇關注快樂、幸福等積極情緒的論文[2]。大多數的心理學家將自己的精力花在了治療心理疾病上,所以以馬丁•塞利格曼為代表的一些心理學家,發起了關注人類優勢與幸福的積極心理學運動。五千年前,中國的孔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育這一過程中,本來就應該是快樂和充滿樂趣的,并且關注人類的潛能和優勢的。在這種理念下,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堅定地站在了一起,最終誕生了傳授積極心理學的幸福課,其定義為: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關注人類優勢和幸福,幫助人們快樂和幸福的課程。

查看全文

高校通識教育討論課探索

1討論課的重要意義

經典閱讀和小班討論在通識教育課程中是相輔相成的兩個環節。當下很多綜合性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經歷如下環節:一是教師課堂講解,二是學生課外閱讀,三是助教帶領學生小班討論,四是學生課后撰寫總結。相較而言,經典閱讀是整個過程的基礎,每個環節的最終目的都是更好地實現經典閱讀的良好效果,教師和學生理所當然地在整個過程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因此,助教帶領學生小班討論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輔助環節,它的目的是協助教師和學生更好地完成經典的研究和學習。但是,這個環節并不因其“輔助”性質而減少重要性,它起著督促、檢查、深化和評價學生閱讀經典的重要作用。

2討論課的前提條件

討論課的順利開展需要某些前提條件:第一,確定班級人數。一般而言,討論課的學生數量應該限定在20位左右。道理很簡單,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助教必須能夠有效地掌控討論的過程,同時必須準確地評價學生的表現,這些工作能否做好,都取決于助教對學生的熟悉程度。人數過多,不免影響討論課的成效。第二,確定時間和地點。討論課的時間以2個小時左右為宜,時間太短的話討論不容易充分展開,時間太長的話參與者容易疲倦。討論課的地點以小型圓桌會議室或討論室為好。如果在普通教室中開展討論課,應該調整桌椅,至少保證參與者能夠面對面。這樣容易營造參與者之間的團體感和平等感。第三,布置討論主題和討論材料,這一般是主講老師的任務,但是助教和學生在獲知討論主題和討論材料之后,也要做好審題工作。有時候也要跟主講老師進行協調溝通,進一步弄清討論主題的具體含義,以及討論的重點和難點。如果學生普遍反映討論主題不易理解,或者閱讀材料過多過難,就應該及時向主講老師反映,以便做出適當的調整。第四,公布評價方式。助教應該預先公布評價方式,并且盡量細化評價方式,以便學生明了應該具體從哪些方面去努力。比如,可以從討論課的出勤、發言的次數、發言的質量、論文的質量等各方面進行評價,明確各環節所占分值。助教在討論課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記錄每位學生的發言次數和發言質量,以便客觀公正地評價。

3討論課的組織方式

討論課有多種組織方式,每種方式都有各自的優點和局限。第一種組織方式:輪流發言。這是最簡單樸素的方法,具體而言,先讓每位學生分別發言,發言之后讓其他學生對其發言提問質疑,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形成討論。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式有時候要根據討論時間充裕與否進行調整,如果時間比較緊,就可以讓多位學生連續作主題發言,之后讓其他學生針對這幾個發言一起互動問答。這種方式雖然簡單樸素,但也有明顯的優點,能夠保證每位學生都有發言機會,促使他們認真準備,積極參與。它的缺點是,主題發言過多導致時間不夠。第二種組織方式:世界咖啡。借鑒著名的世界咖啡(WorldCafe)討論交流方式,或許可以克服輪流發言時間不足的缺點。這種方式的大致流程如下:首先,由助教說明討論主題和討論方式;其次,全體成員分小組討論,比如20人分成4至5組,每組選出一名組長,組長組織小組成員進行第一次討論;第一次討論結束之后,除組長外,每個小組的其他成員離開本組,加入新的小組進行第二次討論;第二次討論結束之后,全體成員又回到原來的小組,進行第三次討論;第三次討論結束之后,每組組長向所有人匯報最終結果。這種討論方式不僅節約了時間,而且能讓不同觀點相互碰撞,有助于引發新的思考。但是,無論采取何種討論方式,要想取得較好的討論成效,前提都是參與者在討論之前認真準備。否則,時間總是不夠,積極性不高的參與者還會因為沒有強制的發言任務而怠惰。因此,進一步改進世界咖啡討論方式,加入預先準備的環節是必要的。第三種組織方式:預討論法。世界咖啡討論方式最突出的特點是現場小組討論。但是,通識教育討論課不同于一般會議討論,往往涉及大量的經典文本,需要充足的時間去閱讀和思考,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可能達到討論的效果。所謂“預討論法”,就是將小組內部討論環節轉移至正式討論課之前進行,讓學生在課下組成4至5人的小組預先準備和討論,之后在正式討論課上以小組為單位按序匯報和互動。這種方式可以更加節約時間,不僅每組的主題發言會更加充分,還可以留出大量時間讓組外學生提問或駁斥。每個小組的學生可以針對討論主題的不同方面進行準備。小組成員之間需要更多的配合,這就促使成員之間有更多課外交流。第四種組織方式:辯論會形式。預討論之后的正式討論課,效果往往更好,大多數小組分工會比較合理,各人所講的內容省去了不必要的重復和資料的堆砌,主題發言的層次會變得更加清晰,學生在自己選擇的角度上會挖掘得比較深。但是如果僅僅在預討論的基礎上,讓各小組匯報預討論結果,其他小組針對這些討論結果提問或反駁,討論的主題還是過于分散。這個問題可以通過集中歸納各組討論的主題,最后形成正反辯論題來解決。如此一來,整堂討論課就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各小組匯報預討論結果,其他小組提問或反駁,第二階段是助教總結出討論中呈現的問題,設置辯論題,讓學生自由辯論,這種辯論不必以小組為單位,而是可以讓每個學生自由發揮自己的觀點。由于通識教育與思政教育有很大的共性,下面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例,說明討論主題的設置或辯論主題的設置:第一章:說不盡的圓明園(圓明園應不應該重建?)第二章:江南造船廠的前世今生(如何看待曾國藩的功過是非?)第三章:改良與革命的競賽(辛亥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第四章:五四時期家庭和婚姻的變革(孝道的利和弊哪個更大?)第五章:紅軍長征的故事(反圍剿勝利的原因主要在軍事上還是經濟上?)第六章:抗日英雄的故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各自作用是什么?)第七章:國民黨潰敗的原因(主要原因是軍事方面還是政經方面?)

查看全文

通識教育課考試質量分析

摘要:通識教育在大學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能很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我國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兩大支柱之一.但目前我國各大高校對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依然無法與專業教育相提并論.本文以南京工業大學為例,對南京工業大學通識教育相關課程的學習現狀與考核方式、考核結果進行分析,找到通識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解決策略,希望能以此提高我校通識教育的教學質量和課堂效率.

關鍵詞:通識教育;實施現狀;改進建議;教學質量

所謂通識教育是指對所有學生進行的非職業性、非專業性、非功利性的一種教育方式,是一種拓展大學生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一種培養方式.通識教育旨在彌補專才教育帶來的“讀死書、死讀書”的弊端,主要在于培養具有寬口徑,對各個領域都有所了解的綜合性人才.南京工業大學也早在2014年就開始積極推行通識教育,并在2014年《南京工業大學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進行了通識教育課程建設與改革,并出具了《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建設規劃與管理辦法》對通識教育選修課程進行深化管理,但在實施過程中依然出現部分學生選不到課程、部分課程沒人選、教師潛意識依然把學生劃分三六九等、同樣的課程考核不同等各種問題.本文將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解決,為我校通識教育課的課程建設提供依據,促使教學工作順利進行,同時,通過對通識教育課的考核方式進行多維度的調查和剖析,力圖為我校通識教育評教系統的完善和考核方式的改進提供依據和支持.

1研究方法

我校的通識教育有四大類,要求學生在除本專業的其他通識課程中每個類別至少選修一門,并且對總學分有所要求,如藝術類學生可以不選公共藝術類,但另一類別要至少選2門課程,關于通識教育的考核則由教師自行決定.本次研究我們主要通過對南京工業大學三年級本科生的通識教育課程情況進行分析,并且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對南京工業大學的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知、學習投入、學習滿意度,以及教師在通識教育課程中的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和教學投入等情況進行分析.本次問卷采用的是郵箱發放電子問卷的方式,對本校三年級的本科生發放300份問卷,回收268份,所涉及的通識課程涵蓋了工業大學通識課程的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特色(公共藝術、創新創業)等四大類,調查問卷的問題以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知、滿意度、學習投入、教師教學情況等幾方面為主要內容.

2我校通識教育的學習和考核現狀

查看全文

通識課化學與現代生活課程思政探討

摘要:“課程思政”是我國實行的重要教育改革舉措,其內涵是在教學過程引入思政教育,教導學生“先做人,再做學問”,引導青年學子立鴻鵠志,做奮斗者。通識課程《化學與現代生活》的任務是完善當代大學生的化學知識結構,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并能將所學的化學知識應用于現代生活。本文將結合《化學與現代生活》的課堂授課實踐,提出三種在通識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通識課;化學;課程思政

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旨在為大學生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1],克服專業教育引起的弊端,保障大學生最大限度地掌握人類最優秀的文明成果。通識課程《化學與現代生活》以生活實際為背景,介紹包括化學與環境污染、化學與營養、化學與藥物、化學與能源、清潔品化學、化妝品化學、家居裝修化學、家用化學燃料、衣料的學問和珠寶首飾化學10部分,內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課程的任務是完善當代大學生的化學知識結構,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并能將所學的化學知識應用于現代生活[2]。傳統的《化學與現代生活》課程教學注重知識傳授,卻忽視課程育人的作用。近年來,國家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3]。“課程思政”是目前我國實行的重要教育改革舉措,其內涵是將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引導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引入思政教育,教導學生“先做人,再做學問”,引導廣大青年學子立鴻鵠志,做奮斗者,讓青春在奉獻祖國的過程中綻放絢麗的光彩。本文將結合《化學與現代生活》課堂授課實踐,提出幾種在通識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有效方法。

1提高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

“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首要關鍵是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4]。“課程思政”不僅要求任課教師能熟練掌握專業知識,還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人文素養和敏銳的政治意識。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起表率作用,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就需要教師樹立終身學習意識,與時俱進,不斷學習黨的思想政策,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養。教師可利用假期參加教育部門開展的各類思政教育培訓,或者通過網絡公開課、直播課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在各種學習平臺上學習思政教育內容,以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專業課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要遵循大學生思想特點,遵循教學規律,這樣的“育人”過程才不至于太牽強,不至于為思政而思政。總之,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的提高是實現高水平思政教育的必要手段。

2優化教學內容,深入挖掘蘊藏的思政元素

查看全文

高校通識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

摘高校通識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體系中非專業教育的部分,分為通識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通識教育選修課一般分為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人文社會科學類、文學與藝術類、創新創業類四類課程。通識教育培養包括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感受能力、判斷能力等通識思維能力在內的各種能力,是一種完整而且比較全面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樣的培養模式培養的不是具體領域的專業型人才[1],而是較多領域全面發展的人才。以福州大學為例,2017年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性意見的基本原則之一即是統一性與多樣化相結合,統一規劃通識教育課程,搭建通識教育+學科教育+專業教育+個性培養的基本平臺,構建基于模塊式分類、必修和選修融合的通識課程體系,加強通識課程建設,提高通識教育選修學分比例,將通識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全面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為學生繼續學習和多向度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由此可見,高校通識課程及通識教育應該具有多元化、多樣性的特點,而且在整個高等教育中應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通過研究文獻及調研發現,目前高校中的通識教育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目前高等院校中的通識課程選課資源嚴重不足,很多學生無法選到感興趣的課程。比如大部分高校都比較重視必修課而忽略了選修課的重要性[2],開設選修課的老師越來越少,即使開設的選修課也是處于“雞肋”的狀態,很多學生選不到感興趣的通識課程。第二,目前隨著“雙一流”高校的建設,很多學校注重科研,缺乏通識教育的師資,而且很多教學名師或資深教授不參與教學,“不屑于”開設通識選修課,導致目前能開設的通識課程資源不夠優質。此外,通識課程教師無暇組織小組討論、個性化指導等必要的互動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單一化嚴重,教學內容沒有及時更新,“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學”,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發揮,使得教學效果不佳,大部分學生出現在教室里但根本不聽課,最終導致教學效果差,學生心理抵觸等惡劣結果。第三,通識課管理松散考核不嚴。當前,大多高校的公選課開課模式是“教師申報、學校開、學生選”的模式,學生沒有課程的參與權和主動權,只是被動地等待選課,此外,由于通識教育組織和考核不合理,導致開設的課程結構的不合理,個別課程爆滿或爆冷等尷尬局面。由于管理松散、考核不嚴、容易通過等原因,給學生造成了公選課不重要的錯覺,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部分學生持消極應付的態度,選而不修現象嚴重,這直接導致了公選課的教學質量低下。

此外,福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及省部共建高校。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專業背景迥異,選修通識課程的學生幾乎涉及了理、工、醫、經、文、法、史、管理等各個專業;學生知識基礎不同,學習狀態也有很大的差異。如何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個性化教學,實現不同學生個性、能力、教學目標之間的最佳融合是新形式下同類課程的每位教師值得研究的一個新課題。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意義課堂教學模式,成為越來越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歐美等很多高等學校針對這種情況,開始逐步利用上課反映良好的網絡教學資源進行校內課堂中的“翻轉課堂”,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這類“翻轉課堂”逐漸發展為一種席卷全球的新型的教學模式被各個院校利用效仿,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3,4]。翻轉課堂理念認為,只要學生所需的各種學習條件具備,任何學生都可以完全掌握教學過程中要求他們掌握的全部課程內容[5]。翻轉課堂在實踐中體現了很多優越性:第一,翻轉課堂讓學生能根據自身情況來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學習,通過這種網絡資源和課上課下互動,充分實現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第二,翻轉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老師是輔助,翻轉的過程必須要有互動,所以增加了教學和學習中的互動環節,教師必須與學生互動,學生提出問題,老師來回答問題。第三,翻轉課堂實現了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學習。據歐美此類課堂的調查顯示:“幾乎99%的學生表示下一年將繼續翻轉課堂的教育模式,大約80%聲稱學生的學習態度得到改善;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表示翻轉課堂的學習使得考試成績得到了明顯的提高[6]。”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同時,無形中也培養了學生自學和互動的能力。這是一種不同于以往的學習模式,讓學生覺得有新鮮感,就是讓學生通過恰當地調整自己課堂內外的學習時間,來達成學習的目的,達到了超過以往課堂教學的效果[7]。當然,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互動的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類課堂中,老師不再是講臺上的“演講者”,老師更是調節劑和潤滑劑,也是傳遞“話筒”的“主持人”。這種授課模式非常適合高等院校里跨專業選修的通識課程、科普課程等諸如此類學科交叉廣、知識點相對又比較分散且淺顯易懂的課程。相對于翻轉課堂,慕課(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近年來席卷中國,隨著MOOCs的興起,全球的優質教育資源可以免費獲取,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MOOCs在線課程開發和互聯網共享教學的模式具有開放性、大規模、“碎片化”等特點,打破了校園的圍墻,給更多學習者提供了系統學習的可能,既沖擊著中國傳統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也為新的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8,9]。復旦大學教授王德峰認為,從目前來看,MOOCs更適合通識類的課程,專業性強、現場師生互動強的課程并不適宜這種授課方式。共享課程對學生的自制力要求較高,學生必須利用課外時間看完視頻課程。老師只能在每月一次的討論課上檢驗同學對課程的理解情況。很多專業性強的課程,老師必須通過現場互動才能知道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如何。我們國家以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為引領,越來越多的高校以各種方式引入MOOCs課程內容,與校內課程相結合,進行翻轉課堂研究與嘗試,形成互補,并且構建多種基于MOOCs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如“MOOC視頻替代模式”、“MOOC視頻+自制視頻”模式、二次開發模式等新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翻轉課堂”和MOOCs模式都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個性化學習也是翻轉課堂和MOOCs的重要特征,如何定位翻轉課堂和MOOCs互動模式,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學習方式,才是最重要的。“翻轉課堂”立足于課堂,通過翻轉課堂的學習,我們還是要解決學習中不懂的問題;而MOOCs立足于在線交流,并非必須要實施課堂教學,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來進行學習。此外,翻轉課堂和慕課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的“自主性”,教師不再是教學過程的“主體”,但是學生學習的視頻資料仍然是由教師來創建或篩選,教師在學習過程中仍然要和學生積極并及時地互動,只有在教師的引導和交流下,翻轉課堂個性化教育和學習的目標才能達成。綜上所述,高校通識教育作為高等教育普遍施行的一種教學理念和培養模式,對實施素質教育的中國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在MOOCs背景下探索適合高校通識課程教學的翻轉課堂新模式,培養創新性強,能夠適應時展需求的全面創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如何通過較為徹底的教學設計變革,把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MOOCs和翻轉課堂學會分析問題,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主張,形成探究性學習習慣,以實現通識教育“因材施教”式的個性化服務的目標,全面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實現通識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這無疑是當前高校通識教育改革最需要攻克的核心任務[10]。

如何通過對授課內容和授課形式的改革,尋求一種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建立師生新型的“授”與“學”的翻轉角色關系,將“學”的主動性交給學生,培養學生對通識課程的好奇和興趣,提高學生運用發散思維來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多學科交叉的創新意識,同時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個性化成長的空間和機會,從而實現通識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全面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主要有以下探索性改革措施。1.教學視頻制作與課前學習。福州大學全校性通識選修課程從2017年2月開始增加智慧樹、超星爾雅及愛課程等平臺開設的數十門在線開放共享課程供選修。且很多通識課程借助網絡上已有的MOOCs,SPOC等相關教學資源,以《解密身邊的高危材料》課程為例,我們篩選優質的MOOCs視頻資源,同時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的側重點制作適合本課程的短小的教學視頻,篩選和制作的視頻,每節課控制在10—15分鐘左右,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視頻可以由好幾個片段或短視頻組成,包括本章的基本知識點、學習要點和難點。視頻提前在福州大學現代教育中心的課程中心網絡上,引導學生課前自行下載觀看學習,課上提出問題并進行討論,得出結論,總結內容等。通過這種自學模式,掌握本節的基本知識點和知識脈絡。另外,鼓勵學生關注一些網絡新聞,了解生活中發生的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實際案例,增強認識。比如通過8•12天津大爆炸、福島核泄漏事件等認識危險化學品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這一翻轉過程中,充分引導學生將其在視頻中觀看到的事例和事件進行消化、剖析,并通過課堂討論透析其背后的根源,滲透個性化學習的理念。這一方式顯著提高了本課程的選課人數和上課效果。2.課堂分組與組織翻轉課堂在實施的過程中,課前學習十分重要,這一過程就是要實現知識的吸收。指導教師選取的MOOCs網上的課程資源在課程中心公布后,學生通過碎片化時間在線學習,學習的同時還需要參與線上的討論與測驗,可以帶著問題在課上繼續討論,實現翻轉。在每學期依次按照教學計劃授課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播放自制的課程視頻或介紹MOOCs的相關知識,進行MOOCs課程學習。每周在課程中心的網頁上,同時在QQ、微信群里課前學習任務單,指導督促學生進行下一周的自主學習。比如在第四章輻射危害及防護課前,就提前指導學生注冊、登錄中國大學MOOC等平臺,課前查看大連理工大學《化學與社會》、《走進化學》等課程的部分視頻;在第五章廚房中的材料與化學課前,指導學生觀看如中南大學的《食物營養與食品安全》的課程部分章節的學習。針對福州大學及福州大學至誠學院兩個授課學生群體,在經濟與管理、土木工程、環境工程、建筑學、人文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等多種不同專業中,開展了認識生活中的高危材料的翻轉課堂教學。目前,本課程選課人數較少的時候,班級共46人,每2—3人為一小組。選課人數較多時,班級116人中6—8人分成一組,分組以學生自由組合為主,鼓勵跨專業組合,同一專業每組不超過3人。每小組任意指定一名小組長,由各小組的小組長負責組織管理,小組成員各有分工,分別為:博士、新聞發言人、外交專員等,既增加了小組團隊之間的交流,又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還可以輪流擔任角色從而達到對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3.課后拓展與總結課堂討論結束后,各小組長配合指導老師整理各小組學生的發言、觀點及想法,并把一些優秀和比較獨到的見解在課堂上進行分享,最后還要對每個小組進行成績的綜合評定。課后,老師要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爭取下次再改正。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如果有個別遺留問題無法得出結論或富有爭議的,可以在課后或線上繼續討論。除此以外,還需要舉一反三,拓寬知識面,將一些類似的事件或問題在課后或線上進行討論,這一過程也稱為知識拓展,老師會和課程相關的一些實時新聞及事件給學生,讓學生了解更多高危的材料,增加和強化知識面。最后,在課程中心網頁中設立“課程互動欄目”,老師在論壇一些課程中重要的知識點或者熱點新聞,與身邊的材料、環境、物品等息息相關的內容,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總結討論,作為成績評定的依據之一。以上的通識課程教學改革辦法已經在福州大學全校性通識課程《解密身邊的高危材料》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課堂教學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提高了教學效果,實現了通識教育個性化培養的目標,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但這些教學方法也只是針對目前高校通識課程選修課中存在的問題的初步探索和改進,以后還會不斷調整,進一步更新。

參考文獻:

[1]陳小紅.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2]李會春.十所高師院校通識課程設置現狀分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4,(03):142-146.

查看全文

大學物理系通識課種類研究

摘要:通識教育是一種通過課程設置傳播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體現教育境界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目的是培養學生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高等教育不能僅強調專業教育,應該做到與通識教育相結合,提供適應于社會發展的教育模式。新加坡國立大學致力于成為立足亞洲、影響世界的大學。先進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綜合性教育,使其一躍成為亞洲排名第一的高等學府。

關鍵詞:通識課程;高等教育;新加坡

國立大學新加坡獨立于1965年,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島一躍成為人均收入超過5萬美元的新興發達國家。新加坡以政局穩定,政府廉潔高效,城市干凈整潔,國民素質高尚而著稱,而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是決定以上因素的根本原因。作為新加坡最著名的高等學府,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辦學模式代表新加坡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政府的高度重視、充足的教育經費、一流的師資力量、國際化的發展戰略、科研與教學并重、問責制度的實施等一系列舉措使新加坡國立大學在2014年的QS全球大學排名中雄踞亞洲榜首,位列世界第22名。筆者有幸在2013年8月-2014年8月訪問新加坡國立大學,期間對于它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深有感觸。一個優秀的大學不僅要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還要讓學生具備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下面介紹新加坡國立大學物理系開設的通識課程,以便我們及時了解國外的先進教學理念。

一、新加坡國立大學關于通識課的定位

與其他類型的課程相比,通識課主要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方面,通識課中獲得的知識或能力不是滿足于某個特殊領域或專業的需求,而是保證凡是受過教育的人都可以獲得的通用的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識課的目的在于向學生輸送更高品質的心智教育,而不是有助于事業成功的實用性的知識和能力。我們雖然希望訓練有素的科學家、醫生、歷史學家、工程師和律師在專業領域表現優秀,但我們更希望受過專業教育的科學家、醫生、歷史學家、工程師和律師能夠關注大眾討論的問題,有學術素養地閱讀《經濟學》《科學美國人》《泰晤士報文學副刊》,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積極討論并能夠評估報紙上文章的言論。通識課既強調知識的拓展又強調培養學生批判的創造性思維。淵博知識的獲取能夠讓學生發現不同領域之間的關聯。知識的獲取過程以及在各自領域的作用將有助于培養學生具有批判地分析從未預料到的問題的能力,創造性地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

二、開設通識課種類

查看全文

通識課“趣味化學實驗”教學實踐分析

目前,我國大學教育課程體系中都設計有一定學分比例的通識課程。通識課程設立的目的主要是針對以前大學教育階段課程過于注重學科的專和精,忽視學生的通識性教育[1],導致所培養的學生知識面較窄,不利于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和其他通識知識的遷移及靈活運用,不符合現代社會對全面發展地綜合素質人才的需要[2-4]。課程的主要以趣味性為引導,以貼近生活的化學實驗為載體,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對課程和知識點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相關知識的學習中。通過實驗實際操作,可以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記憶,且能夠使學生掌握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要點,提高實驗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探究思考能力[5]。

1課程定位

“趣味化學實驗”作為大學的通識課程開設,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際操作一些有趣的化學實驗,從而了解化學,學習化學知識,掌握化學實驗的操作,培養通過實驗現象分析其原理的能力,通過貼近生活的化學實驗,拉近化學與人的距離。課程的主要的授課對象是非化學類專業的大學生,甚至是非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生。這些學生中絕大部分沒有進過專業的化學實驗室,也沒有自己親手操作過化學實驗室設備,做過化學實驗。但是他們已經經歷過中學的科學和化學兩門課程系統的學習,對簡單、基礎的化學知識有所了解。

2課程內容設計的原則

對大學生開設的“趣味化學實驗”課程,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要和中學的趣味性實驗有所區分,不能只是簡單地重復、溫習中學時期所學習的內容,而應在其基礎上結合大學化學的內容,做到有所延伸和拓展。此外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要符合以下幾項原則:1)趣味性。是趣味化學實驗運用研究的精髓。內容有趣味性,學生感興趣了,才能產生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動力;2)科學性。是課程內容設計的基本原則和理論基礎;3)安全性。非化學專業的學生畢竟缺少系統性的理論和實驗操作訓練,以及危險情況安全措施培訓,因此課程內容的設計上,應盡量減少強酸、強堿、有毒試劑的使用。即使非用不可,也應做好相關安全培訓和防護措施;4)簡約性。實驗操作應盡量設計的簡單、易操作,無危險性操作,實驗現象的變化應比較明顯。5)生活化。本門課程設計的初衷之一是讓學生了解化學,給學生打開了解化學世界的窗戶。因此越貼近生活的實驗內容,越容易被學生接受并引起學生的興趣[6]。

3教學內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