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農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19:10: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特色農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特色農業

特色農業推廣思索

近年來,農民“增產增收”的問題成為農業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而發展特色農業正是改造傳統農業,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快速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于是,越來越多的農戶走上發展“特色農業”致富之路,并取得成功。作為禮縣是一個農業大縣,雖然農業在經濟結構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但是農業特色不明顯,導致農業比較效益不高。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調整結構,提高效益是禮縣農業增效的重要途徑。

一、禮縣特色農業布局

禮縣是甘肅南部的農業大縣,受資源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農業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糧食、藥材、果品和畜產品上。禮縣近年來圍繞“東果、南椒、西核桃、高山藥材、整縣畜牧、川壩蔬菜”的產業布局,在農業生產上堅持把特色產業基地做到最大化,把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破解“三農”難題的抓手,調整結構、擴大規模、增加效益,初步形成了以西漢水流域為主要分布區的蘋果產業基地,目前,面積為286200畝,產量達43509噸。以縣城以南為主的核桃、花椒產業基地,2010年末實有核桃樹746.97萬株,產量達2030噸。花椒362.4萬株,產量達182噸。禮縣西部為主要分布區域的中藥材產業基地。播種面積38000畝,總產7048.9噸。隨著產業基地的不斷發展,禮縣特色產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斷提升,深加工企業也已落戶禮縣,出口創匯能力不斷增強。盡管禮縣特色農業近年發展迅速,但和全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較好的縣相比,禮縣特色農業發展仍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正確分析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優勢與劣勢,對及時彌補特色農業發展的不足和制定相應的政策有重要的意義。

二、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狀況

㈠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優勢

1.自然資源優勢。禮縣氣候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l0.6℃,年最高氣溫33.9℃,年最低氣溫-15.8℃,年降雨總量425.6毫米,年無霜期181天,日照總時數1929.6小時。地域廣闊,生態和氣候類型多樣,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在發展特色農業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農作物品種繁多。縣城以東屬高原丘陵地帶,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是禮縣重要的產糧基地,縣城西北部山高林密,氣候陰涼,生物多樣性特征明顯,發展中藥材種植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下四區光照充足,氣候相對溫暖,川壩地區水資源較為充裕。

查看全文

現代特色農業思考

一、我縣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基本情況、思路和發展規劃

我縣發展現代農業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但近年來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有力的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實現2.18億元,占地區總產值的18.24%,縣區農民人均線收入2408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7856元。全縣谷子、豆類、薯類、果類種植面積分別為44670畝、69030畝、103125畝、75750畝,總收入分別為1733.5萬元、3641.8萬元、3625萬元、5687.5萬元;年豬出欄37681頭,羊出欄107914只,家禽23.31萬只,分別收入為1976.86萬元、1658.28萬元、230.31萬元。

基本思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結合我縣農業發展實際,借鑒發達縣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先進經驗,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條主線,以科學化為核心,以商品化為特征,以集約化為方向,以產業化為目標,以一批重大項目為支撐,以招商引資為抓手,圍繞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為載體,力爭在產業化發展上有新突破,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而專、精而美的各類特色農產品種植,力爭在特色種植方面有新發展;依托突出特色優勢,力爭在畜牧養殖產業的規模和檔次上有新提高;堅持以發展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為基礎,力爭在為“三農”服務機制上有新創新。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固鎮現代農業的跨越式發展。

發展規劃:

1、以市場為導向,把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種植比例調整為5∶3∶2。以高西溝村為主,建設100畝農作物良種實驗示范繁育基地,100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中心;以對岔村為主,建設300畝以小雜糧生產為主的旱作農業生產示范基地。

2、在高渠、印斗、石溝建設三個肉羊、絨羊良種繁育場,引進擴繁優良品種,全縣羊只存欄保持在20萬只,年飼養量達到40萬只;在桃鎮、十里鋪、印斗建設三個良種豬繁育場,全縣豬存欄穩定在3萬頭以上,年出欄百頭以上的養豬大戶突破100戶。建設和完善動物疫病監測預警、預防控制體系,推行人工受精技術,引導保障農戶聯戶建立養殖小區,鼓勵農戶發展養雞、養牛、養兔或其他特種養殖項目,支持農戶使用機械化養殖,減輕勞動強度。推廣秸桿青貯、氨化等粉碎加工處理技術,每年新增優質牧草1萬畝,總量穩定在28萬畝,檸條利用率達到60%以上,農作物秸桿利用率達到90%以上。

查看全文

特色效益農業發展思考

1武隆縣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現狀

近幾年武隆縣委、政府相繼研究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實施意見》、《武隆縣特色效益農業產業扶持政策》、《武隆縣關于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文件,明確了以特色效益農業為核心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思路,明析了產業選擇、目標定位和區域布局;扶持政策按照“公開、透明、穩定”的基本原則制定,從2013年起每年財政投入3000萬元以上用于扶持特色效益農業發展并保持逐年增長,著力引導產業向區域性特色產業集中、向現代農業園區集聚、向規模化經營轉變。按照重點發展高山蔬菜、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優勢產業,著力培育林果、漁業、茶葉三大特色產業的方向,著力建設特色高效農產品產業帶,目前武隆特色效益農業已經初具雛形。

1.1蔬菜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

2014年實現蔬菜播種面積2.38萬hm2,產量48.6萬t,同比增漲3%和7.3%,建成以雙河、黃鶯為代表的優質蔬菜示范片333.33hm2。

1.2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勢頭強勁

2015年4月農業部、國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示范點名單,武隆縣被命名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目前,武隆縣有26個鄉鎮共60個行政村啟動實施了鄉村旅游開發,特色農(林)家樂、漁家樂、家庭公寓近1500家,避暑休閑農家達700余家,涉旅農戶達1.9萬戶,鄉村旅游接待床位達2.8萬張。2014年,武隆縣新發展鄉村旅游接待戶110戶,鄉村旅游接待游客達到300萬人次。

查看全文

特色農業做法和思考

一、我縣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基本情況、思路和發展規劃

我縣發展現代農業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但近年來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有力的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200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實現2.18億元,占地區總產值的18.24%,縣區農民人均線收入2408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7856元。全縣谷子、豆類、薯類、果類種植面積分別為44670畝、69030畝、103125畝、75750畝,總收入分別為1733.5萬元、3641.8萬元、3625萬元、5687.5萬元;年豬出欄37681頭,羊出欄107914只,家禽23.31萬只,分別收入為1976.86萬元、1658.28萬元、230.31萬元。

基本思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結合我縣農業發展實際,借鑒發達縣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先進經驗,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條主線,以科學化為核心,以商品化為特征,以集約化為方向,以產業化為目標,以一批重大項目為支撐,以招商引資為抓手,圍繞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為載體,力爭在產業化發展上有新突破,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而專、精而美的各類特色農產品種植,力爭在特色種植方面有新發展;依托突出特色優勢,力爭在畜牧養殖產業的規模和檔次上有新提高;堅持以發展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為基礎,力爭在為“三農”服務機制上有新創新。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固鎮現代農業的跨越式發展。

發展規劃:

1、以市場為導向,把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種植比例調整為5∶3∶2。以高西溝村為主,建設100畝農作物良種實驗示范繁育基地,100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中心;以對岔村為主,建設300畝以小雜糧生產為主的旱作農業生產示范基地。

2、在高渠、印斗、石溝建設三個肉羊、絨羊良種繁育場,引進擴繁優良品種,全縣羊只存欄保持在20萬只,年飼養量達到40萬只;在桃鎮、十里鋪、印斗建設三個良種豬繁育場,全縣豬存欄穩定在3萬頭以上,年出欄百頭以上的養豬大戶突破100戶。建設和完善動物疫病監測預警、預防控制體系,推行人工受精技術,引導保障農戶聯戶建立養殖小區,鼓勵農戶發展養雞、養牛、養兔或其他特種養殖項目,支持農戶使用機械化養殖,減輕勞動強度。推廣秸桿青貯、氨化等粉碎加工處理技術,每年新增優質牧草1萬畝,總量穩定在28萬畝,檸條利用率達到60%以上,農作物秸桿利用率達到90%以上。

查看全文

現代特色農業的做法和思考

一、我縣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基本情況、思路和發展規劃

我縣發展現代農業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但近年來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有力的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2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實現2.18億元,占地區總產值的18.24%,縣區農民人均線收入2408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7856元。全縣谷子、豆類、薯類、果類種植面積分別為44670畝、69030畝、103125畝、75750畝,總收入分別為1733.5萬元、3641.8萬元、3625萬元、5687.5萬元;年豬出欄37681頭,羊出欄1*914只,家禽23.31萬只,分別收入為1976.86萬元、1658.28萬元、230.31萬元。

基本思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20*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結合我縣農業發展實際,借鑒發達縣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先進經驗,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條主線,以科學化為核心,以商品化為特征,以集約化為方向,以產業化為目標,以一批重大項目為支撐,以招商引資為抓手,圍繞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為載體,力爭在產業化發展上有新突破,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而專、精而美的各類特色農產品種植,力爭在特色種植方面有新發展;依托突出特色優勢,力爭在畜牧養殖產業的規模和檔次上有新提高;堅持以發展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為基礎,力爭在為“三農”服務機制上有新創新。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固鎮現代農業的跨越式發展。

發展規劃:

1、以市場為導向,把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種植比例調整為5∶3∶2。以高西溝村為主,建設100畝農作物良種實驗示范繁育基地,100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中心;以對岔村為主,建設300畝以小雜糧生產為主的旱作農業生產示范基地。

2、在高渠、印斗、石溝建設三個肉羊、絨羊良種繁育場,引進擴繁優良品種,全縣羊只存欄保持在20萬只,年飼養量達到40萬只;在桃鎮、十里鋪、印斗建設三個良種豬繁育場,全縣豬存欄穩定在3萬頭以上,年出欄百頭以上的養豬大戶突破100戶。建設和完善動物疫病監測預警、預防控制體系,推行人工受精技術,引導保障農戶聯戶建立養殖小區,鼓勵農戶發展養雞、養牛、養兔或其他特種養殖項目,支持農戶使用機械化養殖,減輕勞動強度。推廣秸桿青貯、氨化等粉碎加工處理技術,每年新增優質牧草1萬畝,總量穩定在28萬畝,檸條利用率達到60%以上,農作物秸桿利用率達到90%以上。

查看全文

特色農業打造生態品牌調研報告

一、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1、特色農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發展特色農業,走農業產業化的路子,是邁向農業現代化的“高速公路”,是加快實施農業跨越式發展的關鍵點,近年來,我鎮堅持用現念狠抓農業產業化經營,按照“因地制宜、優勢開發、示范帶動、擴大規模”的思路,主動對接縣里確定的四大產業集群,加快煙葉、木薯、紅豆杉、林竹和綠色食品等產業基地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優質稻、煙葉、林竹、紅豆杉為重點的產業特色。2008年,全鎮落實糧食播種面積7萬畝,糧食總產預計可達2.6萬噸;種植煙葉10050畝,種植木薯1505畝;種植紅豆杉719畝;新植、墾復毛竹和小徑竹1500畝,種植芳香樟1380畝。

2、特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健全。全鎮有1個農業服務中心、3個技術推廣站,在編在崗專業技術人員44人,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穩定。并成立了農業“155”和沼氣服務中心,隨時接受農民來電來訪。配齊配強村級農技員、獸醫員、林業員,煙技員等,與新農村建設其他“五員”合屬成立“六大員”辦公室,共同為“三農”服務。形成縣、鎮、村三級推廣網絡。

3、特色農業發展前景看好。一是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鎮里制定了發展特色產業有關優惠政策和補助辦法,特別是對種養大戶提供技術服務、幫助解決資金等,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農業基礎設施較好。近年來,先后投入3000多萬元,實施商品糧基地建設項目、土地整理建設項目、煙田基礎設施建設等農田基本建設項目,受益耕地面積近2萬畝,有效提高了蓋洋鎮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二、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想認識有差距。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有的干部職工認為農業生產各級組織不必多管,任農戶自由種植,自由調整,在產業發展上缺少正確的引導和統一的規劃,在落實產業結構調整中,怕擔責任,有畏難情緒,致使辦法措施不多,工作力度不大,帶頭作用發揮不好,影響了特色產業發展。農民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組織程度、傳統觀念等自身條件的局限和資金、技術、流通、市場等外部條件的約束,廣大農民對發展特色產業還有許多的擔憂,對特色產業種植有后顧之憂,對此信心不足,大多是“憑著自我感覺抓生產,跟在別人后面搞調整”,致使市場波動帶來的負效應時有出現。

查看全文

笤帚苗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探討

1當下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所存在的問題

笤帚苗作為農作物,它的生產和發展與氣象服務息息相關。為了進一步強化我國“三農”的建設步伐,推進農業發展的工業化,我們需要進一步強化當下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的優勢。但是在當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限制著我國農業氣象服務的發展。1)缺乏針對性的觀測數據。雖然當下的農業氣象觀測服務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大多的服務領域都停留在雨雪、光照以及土壤的溫濕度上,田間的小氣候以及農作物的發育進程檢測數據仍十分欠缺。因為這些資料的匱乏,就導致笤帚苗在發育時,有關護理人員無法細化研究內容,這樣在管理上就會加大困難。2)缺乏科技產品的融入。因為當下對于笤帚苗的農業氣象服務仍處于一個起步的階段,在提供氣象服務方面,仍以以往的光照、溫度和水分為預測對象,大多評估內容都是根據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缺乏科學有效的定量分析內容。雖然當下有學者在研究農業與氣象業的合作問題,例如笤帚苗的病蟲害發生規律以及盛開預報等等,但是如何結合前人的研究進一步提升服務的水平,提升實踐的力度,是仍需要解決的問題。3)預測要素不能滿足多元化的需求。隨著國內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很多短期的預報準確率已經可以和發達國家媲美,但是在月、季、年這些長期性的天氣預報方面,卻缺乏準確率,針對農業發展缺乏有效的種植安排,農產品的銷售需要與天氣預報相結合。當下的天氣預報與精細化的特色農業發展的契合度較低,這會進一步影響到農業的發展情況。4)氣象部門缺乏內部聯合。很多農業氣象部門的服務工作,都停留在專題服務上,例如桑葉有專門的氣象服務,笤帚苗有專門的氣象服務,但是這些大多都是各個市區獨立運營的,氣象部門內部并沒有有機地聯合成為一個整體,這樣就會阻礙信息的資源共享程度。

2笤帚苗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優化策略

1)優化業務流程。為了進一步確保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更好地運用于笤帚苗的生長當中,該生產區域至少要在年初組織一次調研活動,調研范圍要在1~2個特色農業服務對象上,根據不同的對象,確定不同的業務任務,并針對服務對象制定特色氣象服務方案。周年農業特色服務以笤帚苗為服務對象時,可以以病蟲害為主要線索,根據農作物的發生規律,進一步分析病蟲害可能產生的時間和范圍,提前災害預警。也可以以時間為線索,根據不同時間的氣候特點對農作物的影響,關注其中的利弊關系,進一步優化農作物的種植方案。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必須要秉承著高效、主動與科學的原則。從業人員需要及時開展有關研究服務,并將研究報告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形式出去。讓更多的種植人員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氣象資訊,科學地種植農作物,改進服務方式。2)根據區域特色明確服務方案。笤帚苗的特色服務方案,需要調研人員充分地了解當下農作物的生產現狀以及農民的生產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服務方案。更進一步集中區域優勢,實現對區域內的氣象部門外部力量與內部力量的研究,根據資源特點與生產相撞,設立特色服務區。通過收集總結數據,確定了笤帚苗全生育期的相關氣象指標,以及笤帚苗在全生育期所需年平均日最低氣溫、有效積溫、年降雨量,為笤帚苗的田間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3)創新服務方式。為了實現笤帚苗又好又快地發展,氣象部門和農業部門可以進一步整合自身在氣象與農業方面的技術優勢,借助農業信息網絡,建立試點工程開辦信息服務站。信息服務站主要整合專家平臺、氣象服務網以及產業基地等多家資源,為農民提供氣象預報、預警等服務信息。而專家在其中則起到結合農業氣象特色推廣相應技術的服務功能。通過深入農民群眾,建立高效、快捷的服務機制,進一步幫助農民提升防災減災的能力,提升笤帚業的發展水平。4)增強與時俱進的能力。隨著氣象監測系統越來越智能化、自動化,氣象信息的更新與傳輸技術也應該得到廣泛應用,實現氣象檔案的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當下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也是由此,我們可以挖掘出當下工作的方向與趨勢。在氣象檔案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內容必然是最重要的核心內容。這方面,我們要采用網絡化的管理手段,建設目錄數據庫,采用網絡管理的手段,開發管理系統,一切的建設工作要從基礎做起,逐層逐級地推進建設進程。為了更好地開通笤帚苗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工作,氣象局可以通過將笤帚苗產前、產中以及產后的服務工作,進一步將氣象服務優化。農民可通過信息化服務平臺,更好地了解有關的專題產品,解決信息之后問題。該服務平臺要實現與中國氣象綜合信息網以及CIMISS大數據環境的對接,自動與笤帚苗發育有關的氣象服務產品。通過這種方式,打造種植、發育、管理、收割、出售等一體化的服務工作。

3結語

在新的歷史時期,農業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生產的對象、條件、環境、技術等均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隨著氣候和生態環境的變化,對農業氣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業產業機構的調整力度在不斷強化,笤帚苗的農業生產也逐漸從產量型向效益型轉變。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在不斷擴大,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也在不短提升。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氣象部門需要進一步堅持以人為本、無所不在的服務理念,強化農業部門和氣象部門的合作與服務,提升農業結構的科學性,完善氣象服務的預測能力,為農民提供更優質的特色氣象服務。

查看全文

氣象服務助推辣椒特色農業探討

摘要:為了快捷性和有針對性向亞雄現代農業園區標準化辣椒示范種植基地提供服務,充分發揮“智慧氣象”為三農服務的優勢,結合萬全區氣象條件和辣椒生育過程中氣象要素指標的要求,張家口市萬全區氣象局及時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氣象服務。

關鍵詞:辣椒;氣象災害;“直通式”氣象服務

1辣椒生產現狀

河北省亞雄現代農業園集一園(產業園)四區(高科技工廠化蔬菜育苗區、高標準溫室種植區、高附加值品牌產品加工區、城郊型鄉村旅游區)為一體的科技產業園區。園區至投入運行以來,拉動優質農產品訂單基地3萬畝,帶動周邊2萬農民穩定脫貧。初步形成了一產帶二產,二產拉三產,三個產業有機融合、互為依托、相得益彰的新格局。為加強與亞雄公司的合作,傾力打造北方辣椒小鎮,采取“林苗一體化、林上帶林下”的種植模式,村民可通過土地租讓、公司務工、辣椒種植獲得3份收入,畝均收入可達3500元。同時,為亞雄公司“壩上鮮”辣醬系列產品提供了優質、充足的加工原料。

2從種到收、存儲期、從產到銷,開展全方位氣象服務

萬全區氣象臺聯合農業技術專家組成服務小組,春季提前深入辣椒種植園區,了解氣象服務要求,熟悉辣椒全生育期對氣象要素的要求,結合當地種值特點,全方位做好辣椒生育期間的氣象預報和服務工作,從小辣椒育苗到收獲期開展一條龍服務,“專題氣象服務預報”和服務信息,在辣椒種植、生長的關鍵生長季節,趕赴到田間地頭,為辣椒農民提供技術服務,結合田間病蟲害、墑情以及近期的天氣變化為辣農解難答疑,提供田間管理合理化建議[1]。2.1辣椒生育的特點。辣椒適宜在15~34℃溫度之間,幼苗耐不住低溫,要注意防寒。生育初為辣椒的發芽期,5~8天摧芽播種后出土,第一片真葉會在15天左右出現,這期間到花蕾顯露都為幼苗期。從第一花穗到門椒坐主為開花期。結果后到拔秧都為結果期。2.2田間種植及管理。在北方地區定植的時間通常在4月中旬、5月下旬。辣椒田間管理的前期是定植后到出果期,在管理上要促根、促秧、促發棵。其次要注意澆水和中耕,要保護根系防止秧苗倒伏。后期盛果期管理的重點是壯秧促果,對門椒要及時的摘除,要防止果實墜落引起長勢的下衰,要注意排水防澇,再次對根部培土[2]。2.3辣椒的存儲。秋季結合辣椒大量冷庫存儲需求,在辣椒豐收存儲晾曬期間,提前未來3~5天天氣趨勢預報,讓辣農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晾曬,結合辣椒對光、溫度要求,利用溫度、濕度、日照等氣象因子影響,制作辣椒存儲期間的氣象要素預報,當好氣象參謀,受到辣農一致的好評。

查看全文

發展特色農業的探討

1特色農業發展的現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以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農業科技的飛速進步和先進適用科技的全面推廣,推動農業經濟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為全州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幾年來,在農業經濟建設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的進程中,各級黨委和政府十分重視特色農業的綜合開發,加大了投資力度,積極引進特色農業建設的高新科技,引導和鼓勵廣大農民、集體和企業參與特色農業的開發。目前,隨著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人們觀念的轉變、先進科技的推廣、科技意識的提高、市場觀念的增強,楚雄州以縣(市)城郊為重點,以特色栽培業為主的農戶、集體和企業充分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和氣候資源,投資興建了規格各異的塑料大棚和溫室,選用優良品種,輔以合理施肥、高產栽培等科技措施,大量種植花卉、藥材、蔬菜等市場前景較好、開發潛力較大、附加值較高的經濟作物并銷往省內外各地。在市場經濟要求農業經濟建設必須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潮流中,特色農業的建設開發逐漸成為了當地農業經濟建設新的經濟增長點。

2特色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肯定特色農業建設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發達的特色農業是現代化的農業產業,它是以生物技術、工程技術和管理技術相結合,人工創造一個可控的農業生產特色環境,實現專業化、集約化、商品化的工廠式生產,以獲得優質、高產、高效,具有穩定效益的農業生產方式。與國內外特色農業發達的地區相比,本州的特色農業建設面臨著以下問題,制約著特色農業的穩步發展。一是建設規模較小、投資渠道較少、生產成本較高;二是塑料大棚和溫室的建設有待于合理布局;三是已建成的特色農業尚未充分合理地應用;四是農民的科技應用水平亟待提高,有關特色農業的科技培訓工作必須加強;五是部分地區信息的滯后產生了生產和市場脫節的現象;六是缺乏誠實守信地與農民合作、組織農戶和集體生產,開拓國內外大市場的龍頭企業;七是廣大農村粗放式的相關生產給特色農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競爭壓力;八是對特色農業的建設成效應當進行全面科學地評估。以上為本州特色農業從無到有、由點到面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在將來的特色農業建設中必須科學地解決。

3推進特色農業健康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目前,本州特色農業建設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國內外特色農業發達的地區相比,無論是建設規模、投資力度、科技含量、管理水平,還是社會經濟效益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在農業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來自國內外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本州特色農業的建設要取得新的進展,實現健康發展,除了各級政府制定優惠政策引導發展外,必須立足楚雄州情,緊密結合市場需求,搞好立項論證,引進特色農業的先進科技、生產資料及綜合開發技術,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管理方法,使特色農業建設中資金、技術、管理等資源實現合理優化配置,促進特色農業向優質、高產、高效方向發展。

查看全文

特色農業保險工作思考

摘要: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積極推進獼猴桃、茶葉等地方特色農業保險的開展,加大財政資金補貼力度,但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為擴大特色農業保險覆蓋面,文章結合產業發展現狀,提出了推進六枝特區特色農業保險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六枝特區;特色農業保險;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工作建議

六枝特區位于貴州省西部,是“中國涼都”六盤水市的東大門,全區國土面積1799km2,轄9鎮6鄉3個街道245個村(居),總人口73.52萬人。近年來,六枝特區在穩定農作物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加快推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全區建成農業產業基地67.5萬畝,其中茶葉12.3萬畝、獼猴桃2.8萬畝、核桃6.8萬畝、刺梨10.5萬畝、特色果樹12.6萬畝、蔬菜7.1萬畝、中藥材5.6萬畝、油茶2.1萬畝、種草及改良草地7.7萬畝。為有效降低產業發展風險,六枝特區積極推進地方特色農業保險險種,為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1特色農業保險工作開展情況

1.1確定承保險種。2016年以來,六盤水市啟動實施特色農業保險,六枝特區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出臺《六枝特區特色農業保險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的基本原則,明確推進特色農業保險工作措施,積極組織開展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在市級財政資金補貼開展獼猴桃、刺梨兩個險種的基礎上,增加了茶葉、車厘子兩個險種,六枝特區主推的特色農業保險險種共四個。1.2細化補助標準。按照特色農業保險工作方案,將特色農業保險區級財政配套資金納入支農資金預算。獼猴桃、車厘子保險每年每畝保險金額為3000元,每畝保費為150元,其中市級財政資金補貼45元,區級財政資金補貼60元,種植主體承擔45元。刺梨保險每年每畝保險金額為500元,每畝保費為25元,其中市級財政資金補貼7.5元,區級財政資金補貼10元,種植主體承擔7.5元。茶葉保險每年每畝保險金額為500元,每畝保費為20元,其中區級財政資金補貼16元,種植主體承擔4元。1.3落實承保機構。2017年特色農業保險由種植主體與區內具備特色農業保險資質的人保財險、國元農險、國壽財險、太平洋保險、平安保險五家保險公司約定保險責任范圍,業主自主選擇承保公司,上報財政、農業等部門備案。2018年開展聯合承保,由人保財險六枝特區支公司作為主承保機構,占比為57%,國元農險、國壽財險、太平洋保險、平安保險四家保險共同參與承保,占比分別為17%、13%、8%、5%。1.4投保面積不斷增加。2017年六枝特區完成獼猴桃投保面積11060畝,保額為3318萬元,保費收入165.9萬元,其中市級財政補貼49.77萬元,區級財政補貼66.36萬元,種植企業繳納保費49.77萬元,兌現理賠資金160.36萬元。茶葉投保面積19800畝,保額為990萬元,保費收入39.6萬元,其中區級財政補貼31.68萬元,種植企業繳納保費7.92萬元,兌現理賠資金117.95萬元。2018年完成獼猴桃投保面積11632畝,保額為3489萬元,應收保費174.48萬元,其中市級財政補貼52.34萬元,區級財政補貼69.79萬元,種植企業繳納保費52.34萬元,應兌現理賠資金186.36萬元。茶葉投保面積44433畝,保額為2221萬元,應收保費88.87萬元,其中財政資金補貼71.09萬元,種植企業繳納保費17.77萬元,應兌現理賠資金92.65萬元。通過開展特色農業保險,為種植企業恢復生產和產業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如六枝特區瑞民公司3000畝獼猴桃基地于2017年5月1日遭受冰雹災害,人保財險公司立即啟動理賠程序,及時賠付資金86萬元,基地種植的獼猴桃得到了及時補種,目前長勢良好。2018年春季有5個企業的茶葉基地受倒春寒影響,保險機構及時定損,為茶葉企業挽回損失65萬元。通過開展農業保險,為產業發展提供了保障,六枝特區投保的農業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投保面積不斷擴大。

2實施特色農業保險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