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產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7 07:46: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水稻生產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田水稻安全生產潛力分析
水稻鎘超標是我國南方糧食安全生產的重要限制因素,其主要由農田土壤中鎘的污染引起。為解決這一環境問題,近年來,我國各地科研單位與農業部門開展了大量的田間試驗,提出了多途徑、多方法降低稻谷中鎘含量的思路[1-2]。這些技術包括推行鎘低吸收水稻品種降低水稻對土壤鎘的吸收,施用堿性物質降低土壤酸度與鎘的溶解度,采用全生育期淹水灌溉降低土壤的氧化還原電位、增強土壤中難溶性鎘化合物的形成,施用黏土礦物鈍化增加土壤對鎘的固定,通過噴施葉面阻隔劑降低進入水稻的鎘由根部向可食部分轉移[3-6]。這些技術對保障區域污染農田水稻安全生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試驗也表明,對于鎘污染較為嚴重的農田,采用以上技術中的某一項常常難以保證農產品的安全。因此,近年來也有人提出聯合多種技術來治理農田鎘的污染[7-9],較為關注的是VIP+n模式(即采用低積累品種+淹水灌溉+pH調控等多種方法),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至今,對同時采用多項技術的效果與單項技術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多項技術聯合應用的效果是否有加和性還了解不多,對多技術的聯合應用在水稻安全生產上的潛力缺少探討。為此,本研究在浙西某一鎘重度污染農田進行了微區試驗,探討了鎘低積累品種、全生育期淹水灌溉、堿性物質降酸、黏土礦物鈍化及生理阻控(葉面肥)等5類技術聯合應用在削減糙米鎘積累的效果。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試驗在浙西某一鎘重度污染農田中進行。試驗地年降水量1365mm,年平均溫度為17.2℃;試驗前土壤全鎘含量為1.214mg•kg-1,pH為5.17,有機質含量26.48mg•kg-1,質地為壤土,有效磷為14.68mg•kg-1,速效鉀為112mg•kg-1,CEC為11.34cmol•kg-1。試驗材料包括石灰石粉(堿性物質)、蒙脫石(黏土礦物)、葉面阻隔劑(“鐵人”牌降鎘靈,有效成分主要為硅)。石灰石粉和蒙脫石顆粒均<100目(<0.125mm)。試驗水稻品種2個,分別為甬優5550和甬優538,前者為常規品種,后者為鎘低積累品種。1.2處理設計。為了保障試驗結果的可比性,田間試驗采用微區方式進行,試驗地總面積約300m2。為了使試驗范圍內土壤性狀基本一致,試驗前對試驗區耕層翻耕3次,結合人工耙田進行勻田。每一試驗小區面積4m2,周圍采用土埂覆塑料膜隔離,每一小區單獨設置灌、排溝。基于當前鎘污染農田中推行的技術及各技術應用的相對廣度,共設置10個處理:CK1,常規品種對照,種植甬優5550,其他管理措施為常規;CK2,鎘低積累品種對照,種植甬優538,其他管理措施為常規;VP,鎘低積累品種+堿性物質降酸,種植甬優538,施用石灰石粉5250kg•hm-2;VI,鎘低積累品種+全生育期淹水灌溉,種植甬優538,全生育期保持田面5cm左右的水層;VL,鎘低積累品種+葉面阻隔劑,種植甬優538,在水稻生長灌漿期至乳熟期每7d噴葉面阻隔劑1次,共噴3次;VM,鎘低積累品種+施用蒙脫石鈍化,種植甬優538,施用蒙脫石5250kg•hm-2;VPI,鎘低積累品種+堿性物質降酸+全生育期淹水灌溉;VPIL,鎘低積累品種+堿性物質降酸+全生育期淹水灌溉+葉面阻隔劑;VPIM,鎘低積累品種+堿性物質降酸+全生育期淹水灌溉+施用蒙脫石鈍化;VPILM,鎘低積累品種+堿性物質降酸+全生育期淹水灌溉+葉面阻隔劑+施用蒙脫石鈍化。每一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石灰石粉和蒙脫石在水稻播種前7d施用,并通過翻耕與耕層混勻。水稻采用直播方式種植。化肥用量按農戶常規方式進行,各處理相同。水稻成熟時分小區采集土樣和水稻樣品。土樣采集深度0~15cm,由5點分樣混合而成,經風干過0.15mm塑料土篩,用于土壤性狀和鎘測定。水稻采用整株采集,由5叢水稻組成,先用清水反復沖洗去除土壤和雜質,然后用去離子水沖洗。清洗后植株按器官分為根部、莖葉和稻谷等3部分,用于鎘含量分析。1.3分析方法。土壤有機質、pH、CEC和質地測定采用常規方法[10]。土壤全鎘用硝酸-高氯酸消化,土壤有效鎘采用EDTA提取,土壤水溶性鎘用0.01mol•L-1CaCl2提取;用石墨爐原子吸收法測定鎘。植物中鎘用HNO3-HClO4消煮-石墨爐原子吸收法測定。
2結果與分析
2.1對土壤性狀的影響。試驗結果(表1)表明,采取不同技術措施后土壤全鎘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但土壤有效鎘和水溶性鎘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與常規種植區(CK1)比較,種植低積累水稻品種(CK2)不會引起試驗土壤中有效鎘和水溶性鎘的變化;同時,采用全生育期淹水灌溉(VI)和噴施葉面阻隔劑(VL)也不會影響土壤有效鎘和水溶性鎘的含量。但施用堿性物質降酸(VP)和施用蒙脫石鈍化(VM)后,土壤有效鎘和水溶性鎘明顯下降,并以施用堿性物質的下降幅度較大,前者土壤有效鎘和水溶性鎘分別比CK2下降29.65%和62.75%,后者分別比CK2下降22.10%和37.25%。土壤水溶性鎘的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土壤有效鎘的下降幅度,表明土壤水溶性鎘對降酸和鈍化的響應更為明顯。在施用堿性物質的基礎上,進行全生育期淹水灌溉(VPI)或噴施葉面阻隔劑(VPIL)不會引起土壤有效鎘和水溶性鎘的明顯變化;但在施用堿性物質的基礎上同時施蒙脫石鈍化(VPIM)可進一步降低土壤有效鎘和水溶性鎘,分別比VPI下降13.60%和14.29%。在VPIM處理的基礎上,再噴施葉面阻隔劑(VPILM)也不會引起土壤有效鎘和水溶性鎘的明顯變化。施用堿性物質(包括VP、VPI、VPIL、VPIM和VPILM等處理)可明顯提高土壤pH值,大約上升1.2個pH單位;施用蒙脫石(VM)則會引起土壤pH值的輕微下降,下降量約0.17個pH單位;但全生育期淹水灌溉或噴施葉面阻隔劑對土壤pH值不會產生明顯的影響。另外,施用蒙脫石(包括VM、VPIM和VPILM處理)可輕微增加土壤的CEC,約增加1cmol•kg-1,這顯然與蒙脫石具較高的陽離子交換能力有關。2.2對水稻鎘積累的影響。水稻各器官中鎘積累有明顯的差異(表2),根部明顯高于莖葉和糙米,而莖葉中鎘含量又明顯高于糙米。從表中結果可知,各種技術措施及其組合對各器官中鎘含量的影響程度與方式有所差異,其中對根部的影響相對較小。鎘低積累品種(CK2,甬優538)各器官中鎘含量明顯低于常規品種(CK1,甬優5550),前者根部、莖葉和糙米中鎘含量分別比后者低27.09%、26.73%和31.23%。與CK2比較,施用堿性物質降酸(VP)和蒙脫石鈍化(VM)均可降低所有器官中鎘的含量;而采用全生育期淹水灌溉(VI)和施用葉面阻隔劑(VL)對水稻根部鎘含量影響較小,甚至略有增加(根部鎘含量分別比CK2提高3.42%和2.98%),而這兩種技術對莖葉和糙米鎘含量也有明顯的降低作用。全生育期淹水灌溉引起的根部鎘輕微增加可能與淹水還原增加了土壤中亞鐵數量,而亞鐵可遷移至根附近在根表被氧化形成鐵膜,增加了對鎘的固定有關;而施用葉面阻隔劑由于阻隔了鎘由根部向地上部分遷移,因而相對增加了根部鎘的積累。施用堿性物質降酸(VP)和蒙脫石鈍化(VM)后,水稻根部鎘含量分別比CK2下降17.06%和10.88%,顯然這是土壤中活性鎘下降的結果。對莖葉中鎘降低作用的大小:施用堿性物質(VP)>全生育期淹水灌溉(VI)>蒙脫石(VM)>施用葉面阻隔劑(VL),依次比CK2降低23.58%、18.90%、12.20%和4.98%,其中施用葉面阻隔劑(VL)對莖葉鎘的降低較不明顯。對糙米中鎘降低作用的大小:施用堿性物質(VP)>全生育期淹水灌溉(VI)>施用葉面阻隔劑(VL)>蒙脫石(VM),依次比CK2降低39.21%、31.89%、21.01%和12.38%。VPIL與VPIM組合方式對莖葉與糙米鎘含量的影響不同,莖葉中鎘含量是VPIL高于VPIM處理,糙米中鎘含量是VPIL低于VPIM處理,原因可能與施用葉面阻隔劑(VPIL)降低了從根部向上遷移進入籽粒的鎘,而更多鎘停留在莖葉中有關。表2中結果還可以看出,VP、VPI、VPIM、VPILM處理,隨著用于鎘污染治理技術組合數的增加,莖葉和籽粒中鎘含量依次下降。其中,莖葉中鎘含量依次為0.752、0.689、0.654、0.673,糙米中依次為0.324、0.232、0.195、0.165mg•kg-1;同時,采用4種技術可保證糙米中鎘含量低于食品衛生標準(<0.20mg•kg-1)。以上結果表明,多類技術組合應用的效果明顯高于單一技術,效果隨組合技術的數量增加而增加。但表中結果也表明,多技術組合的效果不具加和性,隨著應用的組合技術增加,其效果的增加量逐漸下降。例如,表中VP處理、VI處理與單獨低積累品種處理(CK2)比較,糙米中鎘含量分別降低了0.209和0.170mg•kg-1,而在VP處理的基礎上再進行全生育期淹水灌溉的處理(VPI),其糙米中鎘含量僅比VP處理下降0.092mg•kg-1,低于以上的0.170mg•kg-1。又如,在VPI基礎上再施用蒙脫石鈍化的處理(VPIM)糙米中鎘含量為0.195mg•kg-1,比VPI處理降低0.037mg•kg-1,此下降量遠低于VM與CK2之間糙米鎘含量的差值(0.066mg•kg-1)。同樣,VPIM處理與VPILM處理之間糙米中鎘含量的差異(0.030mg•kg-1)體現了施用葉面阻隔劑的貢獻,但此值也遠低于鎘低積累品種對照(CK2)與鎘低積累品種+葉面阻隔(VL)之間的差值(0.112mg•kg-1)。
3小結
水稻養殖生產技術思考
摘要:介紹了我國稻谷生產領域的主要成就以及各種大米的生產加工技術,以指導大米的合理加工和消費。
關鍵詞:大米;種植;加工
1稻谷生產技術世界領先
1.1生態化種(養)殖技術
以水稻種植為基礎的生產系統是生物多樣性的集中地,其中包括魚類、野生動物、畜禽、植物和微生物。稻田養魚在我國已經有近兩千年歷史。浙田稻田養魚因有著悠久歷史,2005年入選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近年來,在稻田養魚的基礎上,我國又發展了“稻鴨共生”、“稻田養蟹”、“稻田養小龍蝦”、“稻田養泥鰍”等多種生物多樣的稻作模式[2]。
1.2矮稈水稻、雜交稻、超級稻
唐山市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
全市2011年水稻栽植面積70.4萬畝,主要分布在唐海、豐南、灤南、樂亭、南堡等沿海縣區。截止目前,全市擁有插秧機670臺,育秧播種成套設備22套,大型機動噴霧機480臺,水稻收獲機械1200臺;2011年,全市水稻機插面積25.3萬畝,占栽植總面積的36%;機收水稻50.07萬畝,占栽植面積的71.12%。
1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各環節發展情況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一般包括:耕整地、育秧、栽植、田間管理和收獲等主要環節的機械化。
1.1耕整地環節
在水稻生產的耕整地環節,目前已100%實現機械化作業。主要作業方式以拖拉機配套鏵式犁和旋耕機進行翻耕和旋耕為主。如果后面采用水稻機插作業,則對耕整地環節的作業質量提出了專項要求,其要求:一是耕深一致。二是上細下粗。三是地面平整。四是泥水分清。這樣的要求,比傳統的耕整地質量要求要高得多。
1.2育秧栽植環節
水稻生產機械化工作意見
水稻是我縣第二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52萬畝左右。為鞏固我縣基本實現水稻種植機械化成果,扎實推進水稻機插秧,確保實現2014年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目標,現提出如下工作意見。
一、增強思想認識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農業先進生產力的重要基礎和直接體現。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和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構成了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核心內容,而提高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是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首要目標。目前,我縣小麥、水稻、玉米生產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但我縣各鎮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不均衡,一些鎮(區、場)對農業機械的作用和優勢認識不足,對推廣普及水稻機插秧技術重視程度不夠,整體推進速度不快,嚴重制約了水稻生產機械化的進程。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在蘇北地區,水稻機插秧技術是水稻種植機械化的重要技術支撐,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快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推廣普及仍是我縣鞏固和提高水稻種植機械化的長久之計,是當前十分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各鎮要充分認識到加快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是我縣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現實需要,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證糧食供應安全的重要舉措,是解決水稻生產勞動力短缺、減輕農民勞動強度、實現水稻生產節本增效、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保障,務必要統一思想,高度重視,切實把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確保完成我縣2014年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目標任務。
二、明確發展目標
2014年,全縣要以提高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為目標,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經濟有效的方針,突出抓好水稻育秧、機插秧兩個關鍵環節,切實提高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大力發展水稻低溫烘干裝備,提升水稻品質,保證豐產豐收。
具體目標:全縣新增水稻育秧成套設備27臺,保有量達40臺以上;新增水稻插秧機330標準臺,保有量達2877標準臺;水稻種植、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達85%和99%;新增糧食低溫烘干裝備14臺(套)。
農業廳水稻生產發展意見
為認真貫徹落實《農業部關于加快水稻生產發展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進一步加快我省水稻生產發展,滿足市場需求,增加農民收入,特制定此意見。
一、加快水稻生產發展的重要意義
水稻是我省重要的高產穩產糧食作物。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通過擴大引黃灌溉,大面積高產開發,一優雙高開發、推廣應用雜交水稻和優質無公害稻米及產業化開發等措施的實施,水稻生產取得了長足進步,對促進我省糧食生產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水稻生產又有了進一步發展。水稻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步伐不斷加快,標準化、規范化生產開始起步,制定實施了水稻生產技術規程地方標準,稻米質量逐步提高,種植效益不斷增加,一大批優質無公害水稻、綠色稻米生產基地相繼建成。新鄉、濮陽等地的大型稻米批發交易市場開始運行,稻米深加工企業發展迅速,加工技術不斷進步,稻米的營養品質、外觀品質、加工品質、衛生品質有了新的提高,全省水稻產業化經營格局初步形成,發展勢頭強勁,水稻種植已成為沿黃地區和豫南地區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與*年相比,2006年全省水稻面積904萬畝,增加了215萬畝,稻谷總產量426.69萬噸,增加了1*萬噸,單產472.1公斤/畝,提高了10公斤,單產比全省糧食平均單產高出30.4%。中秈稻畝純收益315.5元,粳稻畝純收益610元,顯著高于其它糧食作物。
盡管我省水稻生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影響和制約了水稻生產的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為:一是品種選育和繁育工作滯后。沿黃稻區可供選擇的優質高產抗性好的優良品種較少,品種更新換代較慢;豫南稻區外引品種較多,生產上品種使用存在多亂雜現象。二是優質稻米栽培技術和標準化生產技術總體推廣速度較慢,優質無公害、綠色稻米生產基地建設規模較小。三是水稻病蟲害有逐年加重的趨勢,而統防統治面積較小,與當前快速發展的水稻形勢不相適應。四是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較低,機械插秧不到1%,機收面積只有一半左右。五是稻米精深加工能力不高,包裝檔次較低。今后,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實解決好上述問題,進一步推動水稻生產發展,對滿足市場需求,增加農民收入,穩定和促進我省糧食生產發展意義重大。
二、工作思路與發展目標
氣象觀測對水稻生產的影響
1氣象觀測對水稻生產的重要性
水稻是每年農作的重點種植對象,其產量和質量與自然氣候息息相關,受光照、水分、溫度的影響較大。而氣象觀測便是在這一基礎上開展的對農服務,主要通過氣象觀測站,使用技術設備檢驗云層的厚度和未來的天氣變化,有效防止高溫、干旱、霧霾等不利天氣對作物產生影響。利用氣象觀測手段有助于提高土壤的使用價值,有利于“三農”的發展。現階段氣象觀測包括的主要業務有氣象預告、預防服務和農業科研,對水稻的種植生產環境包括物理要素、環境要素、營養要素及氣象要素等。隨著農業氣象觀測站網點的增加,氣象預測結果也越來越準確,工作布局更加科學。明確如何在實際工作中落實氣象觀測,提高水稻的生產產量和質量,是每個氣象觀測人員都應面對的問題。
2氣象觀測對水稻生產的主要影響
2.1天氣對水稻生產的影響。氣象觀測能提供未來幾天或一段時間的天氣預測,如光照、降水量、溫度、濕度等,這些都是決定水稻生產率的關鍵因素。如光照是水稻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來源,能調節作物內部的物質交換,提高酶的活性[1]。光合作用需要的營養物質能促進葉綠素的合成,對水稻的生長發育影響很大。雖然光照與水稻的光合作用沒有明確的聯系,但在濕度、溫度、水分等條件都充足的情況下,光照強度增加,光合作用的強度也會隨之增加。但如果光照強度超過飽和點,就會破壞水稻體內細胞的原生質,使得葉綠素被分解,光合作用降低,水稻的生長也會受到抑制。合理把握水稻生產過程中的光照是提高產量的關鍵措施,技術人員可以利用氣象觀測的結果,分析水稻發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天氣變化,做好及時的應對處理。處理方式主要有人工影響天氣或延緩種植時間等。2.2預防冷害的不利影響。冷害發生在水稻生產和發育的各個階段,主要是指環境臨界溫度過低而造成的水稻生理障礙,包括障礙性冷害和延緩性冷害。低溫會對水稻植株和體內器官造成致死性傷害,如秧苗黃枯死亡、花粉粒無法受育、穗粒空癟等。如果冷害發生在開花期,則會破壞授粉受精的過程;抽穗前遇到冷害,會使得抽穗延期或不能按期開花,籽粒重也會嚴重下降。氣象冷害的主要指標有環境因素和溫度指標。秧苗期冷害的受害指標為日均氣溫低于11℃,最低氣溫低于2℃。濕度過高,超過了73%左右,且低溫持續天數達到3d及以上的會對秧苗產生不利影響。如果有良好的日照,也會造成青枯死苗現象,而一旦出現連續陰雨天,則會導致秧苗黃枯死苗。減數分裂時期的水稻對氣溫變化更為敏感,此階段最適宜生長的日均氣溫為21~26℃。受害指標為日均氣溫低于20℃,最低氣溫低于15℃,低溫持續時間超過3d會影響水稻灌漿結實率[2]。開花期的受害指標為光照強度高而日均氣溫低于18℃,持續4d會延長花期;光照強度低而日均氣溫低于20℃則會增加空癟率。通過調查,氣象觀測能有效提供冷害天氣發生的具體時間,幫助種植戶減少因冷害而造成的水稻減產,達到很好的效益目標。2.3及時做好搶種、補種工作。水稻種植可分為單季稻和雙季稻(連作稻)。前者是每年在同一塊稻田種植一季度的水稻,多為北方地區;而南方地區的濕度較高,熱量資源也比較豐富,可以種植兩季。根據地區的不同,水稻品種的種植也有差異。早稻品種感溫性強、感光性弱,而晚稻品種的感溫性弱、感光性強,種植所需要的氣象環境也有差異。水稻種植時期容易出現洪澇災害,對此應當進行及時補救、搶救和改種,確保多種多收,彌補災害損失。在氣象觀測的結果支撐下,對于淹死的稻田,可以積極組織秧苗調劑并補種水稻,抓緊時間做好早稻的翻秋工作,盡量擴種水稻。翻秋所選用的品種最好是早熟或中熟偏早的水稻。另外,大風也會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特別是水稻成熟期,大風會造成水稻倒伏,影響抽穗速度,甚至無法讓麥穗完全抽出來;其次,強風對稻粒的灌漿也有嚴重影響。因此,正確選擇水稻的播種時間非常重要,可利用氣象觀測得出合理的播種時間,加強田間管理。
3結論
水稻的選種、種植、發育和收成均與氣象環境構成了完整的生態系統,在水稻的整個生長期間,氣象帶來的影響最大。氣象觀測工作者應當做好種植時間的選擇,判定氣象是否適宜,并采用有效的防控措施達到水稻高產高質的目標。
水稻生產機械化措施論文
摘要:發展水稻機械化生產的今天,如何發揮機械效能,提高標準化栽培技術水準,使水稻生產效益最大化,是目前水稻生產的首要問題。經過幾年的生產實踐及經驗教訓,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存在許多問題值得研究探索與總結完善。
關鍵詞:水稻;機械化;問題;對策
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普及,購機補貼范圍擴大,農戶購置機械積極性十分高漲,但實際操作技術應用水平低,生產作業質量參差不齊。農技、農藝技術不配套,各技術環節標準化作業程度低,使產量效益提高緩慢,自2007-2009年跟蹤調查結果
稻谷價格按照國家三等收購價計算:2007年1.50元/kg,2008年1.64元/千克,2009年1.90元/千克。
連續三年最高畝產達到602kg,畝增產86kg稻谷,最高增產幅度15.38%,最低畝產487.0kg,但也有減產地塊,最多畝減產45kg,最大減產幅度為8.39%。增收部分來源于增產和節省投入兩部分。2007年機插總體表現為減產,2008年由于技術的逐漸完善,表現為增產點次多,增產幅度大,效益較可觀。2009年由于特殊年份在水稻普遍減產的情況下機插增產比例增大,增產幅度12%~15%,仍有減產地塊。但如果采用機械化生產綜合配套技術,水稻畝產達到600kg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如黑龍江省阿城區何長海自2007年開始全程機械化生產種植,每年種植水稻200多畝,購置粉土機、育苗機、施肥機、收獲機等配套機械12臺套,在2009年種植東農429,平均畝產達到605kg產量水平。雖然水稻機械化生產總體應用水平還是逐年提高,但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水田整地機械應用普遍,但整地方法欠科學,質量難保證
全縣水稻生產整體方案
為加快水稻生產步伐,推進我縣水稻生產向規模化、產業化目標邁進,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推廣大棚育秧,增加水稻產量和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充分利用我縣“一江三河”和地下水資源優勢,提高稻作科技含量,挖掘水稻種植潛力,全面提升水稻生產水平和效益。
二、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
堅持“確保水源、群眾自愿”的原則,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育秧、統一插秧、統一管理,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根據我縣2010年水田種植面積及工程配套現狀,結合各鄉鎮水田發展的自身優勢和發展潛力,大力推廣節水控制灌溉、優良品種、大棚育秧、旱育稀植、機械化插秧等新技術,在提高灌溉保證率的基礎上,鞏固老稻田,合理開發新稻田。水田面積在2010年25.12萬畝的基礎上,2011年新增水田5.12萬畝,達到30.24萬畝。
三、主要措施
探究水稻生產技術應用與推廣
摘要:水稻作為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內容,也是四川省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為了有效提高水稻生產種植技術,促進水稻的增收,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繁榮,必須要加強對水稻生產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實現水稻種植水平的提高,提高水稻的產量與質量。
關鍵詞:水稻;高產;生產技術;推廣
1水稻生產技術要點
1.1選種
優質的種植是保證水稻產品質量和產量的重要前提。選育優良的水稻種子,以保證水稻在生產作業過程中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同時還應根據當地的生態、氣候條件選擇優質、抗逆性的品種。在水稻栽培前期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對種子進行逐一的驗收、晾曬、浸泡、等程序,保證水稻種子的品質。
1.2確定播種時間
水稻機械化生產困境以及解決舉措
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普及,購機補貼范圍擴大,農戶購置機械積極性十分高漲,但實際操作技術應用水平低,生產作業質量參差不齊。農技、農藝技術不配套,各技術環節標準化作業程度低,使產量效益提高緩慢。
稻谷價格按照國家三等收購價計算:2007年1.50元/kg,2008年1.64元/千克,2009年1.90元/千克。連續三年最高畝產達到602kg,畝增產86kg稻谷,最高增產幅度15.38%,最低畝產487.0kg,但也有減產地塊,最多畝減產45kg,最大減產幅度為8.39%。增收部分來源于增產和節省投入兩部分。2007年機插總體表現為減產,2008年由于技術的逐漸完善,表現為增產點次多,增產幅度大,效益較可觀。2009年由于特殊年份在水稻普遍減產的情況下機插增產比例增大,增產幅度12%~15%,仍有減產地塊。但如果采用機械化生產綜合配套技術,水稻畝產達到600kg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如黑龍江省阿城區何長海自2007年開始全程機械化生產種植,每年種植水稻200多畝,購置粉土機、育苗機、施肥機、收獲機等配套機械12臺套,在2009年種植東農429,平均畝產達到605kg產量水平。雖然水稻機械化生產總體應用水平還是逐年提高,但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水田整地機械應用普遍,但整地方法欠科學,質量難保證
多數選擇寧波或18馬力四輪車帶五鏵犁以翻地為主,水田旋耕整地面積少,田面平整度高低不平,欠溝,生地楞伐塊比例大,翻耕地塊一般需48小時浸透,增加泡田時間泡田用水,旋耕整地一般約4~5小時即可泡透粗耙。整地質量粗糙,地表面根茬多,沉淀時間掌握不準,耙地過細膩,滲水速度慢,延遲插秧時間,高差大等都影響插秧與灌溉都不同程度影響插秧作業質量。
2機械育苗質量差,壯秧效果不達標
主要問題有軟盤床土厚度不夠,播量過大,秧田管理不科學。底土過厚或過薄,農戶往往有一種錯誤的認識,擔心底土厚盤根不好,插秧時漏穴,一般鋪設1.5cm以下,底土過薄種子密度大,床土養分消耗快,未到插秧秧齡秧苗出現發黃脫肥現象,出現小苗弱苗現象,播量過大,農戶過分擔憂插秧缺苗,補苗問題,隨意加大播量,最多由650g增加到700g多至750g/m2,最多達到800~1000g/m2,播量大,單位面積秧苗根條數多,地下部水肥爭奪激烈,地上部秧苗徒長,苗弱,莖彈性減弱,第一鞘長增加葉間距拉長。插秧時植傷率提高。田間保苗率下降。再者秧田管理粗放,機插秧要求適宜的株高、葉齡,否則對插秧質量有一定影響,秧田管理不及時,溫濕度不適宜,不能按照秧苗生長最適宜溫度進行放風管理,澆水次數多,秧苗整齊度不好,出苗率、成苗率低不能達到機插要求,田間易造成缺苗斷條現象,水分過大達不到旱育壯秧標準,盤根受影響不能形成毯式秧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