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10 15:22: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稻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水稻調查報告

篇1

農田沒有拋荒

由于種糧比較效益低等原因,我國南方有的地方有的農田被拋荒,各界對此非常關注。通過田間現場調查并走訪鄉村干部和農戶發現,××市并沒有出現大家所擔心的拋荒現象。××市有農田104萬畝,其中一季農田10萬畝,常年水稻播種面積200萬畝。近年來全市稻谷年總產量一直穩定在16—16.5億斤之間,單季平均畝產820斤左右。從目前情況看,××市的糧食生產形勢比較穩定。在調研過程中,據山區鄉鎮的村組干部介紹,極少數灌溉條件差的零星田塊兩季被改種一季的情況偶有存在,但數量極少,還不到百分之一。盡管如此這種情況仍需引起重視。

兩種人在種田

一是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和婦女在種田,這是當前水稻生產的主力。××市與其他中西部縣市一樣,田少人多,土地遠遠容納不了現有勞力,農村青壯年大都外出務工經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小孩和少量中年以上婦女。對大多數農戶來說,務工經商收入是其主要經濟來源,種糧收入只是農家經濟的補充。張巷鎮何家村烏桕組共有32戶農戶,勞力58人,目前常年在外打工經商的有51人,占勞力總數的88%,其中有3戶全家在外,春節都未回家。該組共有水田118.5畝,其中101畝由留守老人、婦女自耕自種,占農田總面積的85.2%。烏桕村的情況在××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80%以上的勞力已經離開農田,近90%以上的農田仍為各家各戶散耕散種。

二是種田大戶即規模經營者在種田。按農業部門的統計口徑,種田50畝以上為規模經營。照此標準,××市現有規模經營戶650戶。但××全市農業人口人均農田只有1畝左右,50畝相當于10個以上家庭的責任田總數,要求農村十分之九的家庭退出農田讓位于規模經營,目前還不大現實。如果把規模經營的標準定為30畝以上,則××全市規模經營的農田面積已達10萬畝,約占農田總面積的10%。種田大戶又分兩種情況。一是百畝以上的種田大戶,如秀市鎮一種田大戶種了1700畝,榮塘鎮一種田大戶種了500畝,目前這種大戶的數量還不多。二是百畝以下的種田大戶,多為一對夫婦耕種三五十畝,不另雇工。百畝以下種田大戶主要是一些村組干部、有種糧技術的中年農民和家庭情況特殊外出打工不便的農民。

先看售糧收入和種田成本。

1、2007年平均每畝農田的售糧收入:雙季為1394元,單季為810元。其中早稻產量820斤,百斤價80元,計656元;晚稻產量820斤,百斤價90元,計738元,雙季合計1394元。種單季的產量900斤,百斤價90元,售糧收入為810元。另有國家政策性補貼每畝79元,不管轉租與否,此款一般歸責任田承包者領取,承租者無此項收入。

2、2007年平均每畝農田的農資、種子、水費三項支出:雙季為440元,單季為240元。其中早稻化肥100元,晚稻化肥100元,早稻農藥40元,晚稻農藥60元,早稻種子40元,晚稻種子40元,早稻水費20元,晚稻水費40元。

3、2007年平均每畝機耕、機播、機割三項支出:雙季為280元,其中每季機耕費各50元、每季機割費各50元、每季機播(插)費各40元。種單季的一般不()用機械作業。

4、2007年勞動力平均日工價為50元,婦女、老年人可略作下調計算。

那么種田效益如何呢?

篇2

根據公司要求,為了掌握今年我庫轄區粳稻谷和黃玉米的質量情況,做好收購工作,合理安排儲糧,給上級領導和科學儲糧提供信息。我庫于10月8日至11日,由倉儲主任親自帶隊進行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匯報如下:

1、糧食產量情況。××糧庫位于××糧食主產區,輻射周邊××鄉、××鄉、××鄉及緊臨的××部分鄉鎮,屬糧食主產區,糧食種植面積較大,糧食產量較高。經調查,2018年轄區內糧食種植面積比去年有所增加,種植品種主要是玉米和水稻,預計糧食產量較去年也要有較大增長。玉米產量在10萬噸左右,商品量在8萬噸左右;水稻產量在2萬噸左右,商品量1.5萬噸。

2、質量情況。稻谷自然水份最高19.0%,最低15.0%,一般16.0-17.0%。出糙率最高80.7%,最低75.0%,一般77-79%。整精米率最高55-66%,最低50%,一般60%。不完善粒最高2.6%,最低2.3%,一般2.4%。雜質最高0.8%,最低0.5%,一般0.7%,同標準水分千粒重最高47g,一般43g,最低41g。

篇3

關鍵詞 水稻紋枯病;發病癥狀;病原;侵染循環;發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5.111.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3-0140-01

水稻紋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株個體受害后癟粒增加,千粒重下降,谷粒色澤變暗,不能正常成熟。一般減產10%~30%,嚴重者達50%,甚至失收[1-2]。如不能及時有效施藥防治將造成水稻大面積減產,損失無法估量。因此,做好水稻紋枯病預防和及時有效地施藥防治十分重要。

1 發病癥狀

稻株體苗期至穗期都可發生紋枯病。分蘗期始見病斑,圓稈拔節期盛發,孕穗抽穗期危害強烈。危害葉鞘、莖稈、葉片,嚴重時危害穗頸和谷粒。稻瘟病初期感染葉鞘,在基部近水面處產生暗綠色水浸狀邊緣模糊小斑,后擴大呈橢圓形或云紋行,中部呈灰綠色或灰褐色,邊緣暗褐色斑塊,以后多個病斑相互重疊而成云紋狀,導致葉片發黃,嚴重時葉鞘變褐腐爛,侵染莖稈,上位葉片枯死,植株冒穿死亡,或造成連片倒伏。

2 病原

水稻紋枯病菌為真菌,分無性階段和有性階段。無性階段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菌絲初為無色,后變淡褐色,有分枝。菌絲能在病組織內生長,也可蔓延到病部表面。在病組織表面的菌絲可集結成菌核,褐色、粗糙、扁圓或不規則形,上有少量菌絲與病組織相連,易脫落于土壤。有性階段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在隱蔽、高濕條件下,病部表面產生白色粉末。

3 侵染循環特點

紋枯病菌可危害水稻、小麥、大麥、玉米、花生等植物,危害水稻的紋枯病菌在水稻收割前或收割時,大量菌核掉落田間,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絲或菌核在病稻草或其他寄主上越冬,成為翌年初次侵染源。稻麥兩熟田,在小麥收割后滅茬灌水時,大部分菌核漂浮在水面上或混雜于浪渣中,水稻栽插后一部分菌核附在稻株近水面葉鞘上。在高溫高濕條件下菌核萌發菌絲,菌絲在葉鞘上延伸并從葉鞘內側表皮的氣孔或直接從表皮侵入,沉在水中的菌核萌發伸出的菌絲,侵染稻株基部淹水部分及水面上的葉鞘;菌絲侵入后一般3~5 d出現病斑,發病后形成的病斑在外部長出氣生菌絲。氣生菌絲在病組織附近繼續擴展蔓延進行重復侵染,使病害擴大蔓延加重。

4 發病原因

紋枯病的發生和危害,依調查受栽培地菌源數量、氣候條件、肥水管理、品種抗病性及群體生長發育狀況等因素的影響。

4.1 菌源

育秧播種時使用有病稻草覆蓋,幼苗及早接觸病菌,或上季收割水稻菌核撒落秧田;插秧田越冬菌核殘留量多少,插秧時是否打撈水中浪渣等與初期發病輕重有密切關系;新墾田塊,上年發病輕田塊,打撈浪渣徹底田塊及水旱輪作田塊,一般發病輕。反之,越冬菌核殘留量大,初期發病則重。但病情的發展則受田間管理、稻株長勢及氣候條件的影響較大。

4.2 栽培管理

4.2.1 灌溉。長期灌深水,稻叢間濕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特別是孕穗至灌漿期灌深水,則發病重;而淺水勤灌,干濕交替,適時適度烤田,田間保持半干半濕的濕潤狀態,稻叢間濕度較低,病菌氣生菌絲的生長和蔓延受到抑制,發病則輕。

4.2.2 營養。土壤有機質缺乏,偏施氮肥造成營養生長過旺,葉片濃綠披垂,群體密度大,封行早,稻叢間蔭蔽光照不足濕度大,空氣交換不暢,形成稻體碳、氮比值小,纖維素、木質素減少,莖稈、葉片柔弱,抗病力下降,因而有利于病菌侵入、滋生、蔓延。發生倒伏的稻株病情會更加嚴重。

4.2.3 溫濕度。紋枯病是高溫高濕性病害。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是30 ℃左右,在10 ℃以下、38 ℃以上則停止生長。溫度在22 ℃以上,相對濕度達90%以上即可發病,溫度在25~31 ℃,相對濕度達97%以上時發病最重。因此,在適溫范圍內濕度對病情發展起著主要作用。

4.2.4 栽植密度。密度與紋枯病的發生關系也很密切。單位面積穴數、每穴苗數越多,其穴與穴間、株與株間愈蔭蔽,濕度也愈大,適于病菌氣生菌絲生長和蔓延。這是由于光照差,二氧化碳氣體交換少,光合效能低,不利于稻株積累碳水化合物,造成抗病力下降利于侵染發病。

4.2.5 品種及生育期。水稻品種間的抗病性有一定差異,但至今還沒有發現完全免疫的品種。不同生育時期其抗病性也有差異,一般分蘗盛期開始發病,孕穗至抽穗期蔓延最快,乳熟期后病勢下降,黃熟期發病停止。

5 防治措施

防治原則:必須狠抓農業防治,控施氮肥,適時烤田,及時施藥,防治結合。

5.1 選用抗病品種

睢寧地區可選擇寧粳4號、連粳7號、徐稻3號、中粳1號等中熟中粳品種以及Ⅱ優7954、Ⅱ優084、Ⅱ優明86等中熟中秈雜交稻品種。

5.2 消滅菌源,打撈浪渣

育秧播種時,一是施用土壤滅菌劑;二是改稻草覆蓋為防蟲網或無紡布覆蓋,減少幼苗感染紋枯病菌,移栽本田徹底打撈浪渣,減少菌源。浪渣帶出田外集中曬干焚燒,鏟除田邊雜草,及時拔除田中稗草,防止有病稻草回田[3-4]。

5.3 合理密植,科學施肥灌水

要定穴、定苗、定量栽插;合理施肥,做到有機無機相結合。施足有機肥,氮、磷、鉀協調配合,控施氮肥,增施磷、鉀肥,補足鈣、硅肥。把握基肥足,追肥早,基追肥比例恰當的原則;堅持淺水勤灌,干濕交替,濕潤灌溉,適時烤田。要根據水稻生長發育狀況和氣候條件,定量灌水,促使水稻清秀老健。

5.4 加強藥劑防治

老稻田發病早而重的,在分蘗末期當病穴率達10%~15%時即施藥防治。第1次施藥后隔7~10 d再施第2次藥。發病一般的田塊,在拔節至孕穗期當病穴率達20%時施藥防治。若水稻已進入乳熟期或氣溫下降到25 ℃以下時,即使病穴率已達到或超過防治指標,也不必防治。藥劑可選用井岡·嘧啶苷、苯甲·丙環唑、井岡·丙環唑、井·蠟芽等[5-6]按使用劑量噴藥液750~1 125 L/hm2。

6 參考文獻

[1] 劉淑環,李金琴.哲盟水稻病蟲害發生種類調查報告[J].內蒙古農業科技,1993(4):32,41.

[2] 趙白鴿,劉嗣偉.沿黃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治配套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1999(5):20-21.

[3] 夏松年.南陵縣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種業導刊,2006(6):33-34.

[4] 石鴻文,丁文俠.水稻紋枯病的配套防治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1(5):23.

篇4

1基本情況

錦屏縣位于貴州省東緣、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南部,東徑108°48′37″~109°24′35″,北緯26°23′29″~26°46′49″。東臨湖南省靖州縣,西靠劍河縣,南與黎平縣接壤,北與天柱縣為界。縣境內大部分海撥在600~800m,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1℃,年日照時數1086.3h,年降雨量1250~1400mm,無霜期320d。全縣轄15個鄉鎮,205個行政村和5個居民委員會,1477個村民小組和5個居民小組,總人口22.954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35萬人,占人口總數的88.6%。全縣國土面積1600.85km2,其中林地面積113858.9hm2,耕地面積8408.02hm2,耕地屬典型的林區農業耕地。

2調研目的

調研的目的主要是全面掌握全縣農作物秸稈年產量、主要品種、秸稈加工利用率和利用方式,根據秸稈利用現狀提出秸稈綜合利用合理化建議。

3農作物秸稈生產和綜合利用現狀

3.1農作物秸稈資源現狀。根據調查統計,全縣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25.5萬畝左右,年產生農作物秸稈8.97萬t(折干),其中水稻種植面積9.3萬畝,每年秸稈產量3.97萬t;玉米種植面積2.8萬畝,秸稈產量0.87萬t;油菜籽種植面積6.51萬畝,秸稈產量0.73萬t;豆類、薯類、菜類等種植面積6.89萬畝,秸稈產量3.4萬t。3.2農作物秸稈利用現狀。目前,全縣水稻秸稈約有0.79萬t通過曬干打垛作為牲畜冬春飼草過腹還田或畜舍墊料發酵還田,有1.58萬t收割時切碎還田,1.0萬t直接還田,0.6萬t被焚燒處理。玉米秸稈有0.44萬t通過青貯或曬干打垛作為牲畜飼料過腹還田,有0.26萬t收割時直接還田,0.17萬t被焚燒處理。油菜籽秸稈有0.21萬t直接還田,0.15萬t作為牲畜飼料過腹還田或畜舍墊料發酵后還田,0.37萬t被焚燒處理。豆類、薯類、菜類等作物秸稈有1.38萬t收割時直接還田,1.22萬t通過青貯或曬干貯藏作為家畜飼草過腹還田,0.8萬t被焚燒處理。

4農作物秸稈機械化利用技術推廣情況

國家實施農機購機補貼后,縣農業局堅持把農業機械化推廣、普及作為農業節支增效、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來抓,不斷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強力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到目前,全縣擁有水稻全喂式或半喂式聯合收獲機37臺,小型動力脫粒機4000臺。水稻機收率達95%以上,水稻機收秸稈切碎還田達40%左右,主要推廣利用技術如下:4.1秸稈切碎還田技術。在秋季,重點推廣水稻聯合收獲—秸稈切碎還田—油菜機耕播種技術(或綠肥免耕直播技術),在水稻收割時,利用收割切碎半喂式或全喂式一體聯合收割機,將切碎后的水稻秸稈均勻拋撒到地表,然后利用機耕播種油菜或免耕播種綠肥等冬季作物。4.2秸稈青貯氨化技術。在玉米、薯類成熟采收時,將玉米、薯蔓等秸稈通過機械加工切碎,裝入青貯池或青貯窖中貯存,作為牛羊冬春飼料,約利用秸稈0.6萬t。4.3栽培食用菌技術。用農作物秸稈栽培食用菌,既可以豐富城市居民菜籃子,又可引導農民致富,是處理秸稈一舉多得的好辦法,適合于在農戶中推廣。全縣現有食用菌種植戶100多戶,建有專業種植大棚150多個,種植面積80多畝,年產量16.2萬kg左右,利用秸稈約0.04萬t。

5存在的問題

5.1農業機械化水平低。錦屏縣農業屬林區山地農業,固本、河口、平秋、彥洞等鄉鎮耕地處在半山腰或山沖中,只能靠傳統的或半機械化耕作方式來完成,在敦寨、新化、銅鼓等部分鄉鎮,水稻機械收割才能實現秸稈切碎還田。因此,作物收割時秸稈完全機械化處理還田利用率還比較低,作物種類也不多。5.2農民種植觀念落后。由于受傳統種植習慣影響,玉米、油菜采收時秸稈焚燒的現象零星發生。而留茬秸稈在種植下一季作物時,大部分被深翻(旋耕)掩埋,培肥地力。錦屏縣主要農業生產模式有水稻—油菜、玉米—油菜、紅薯—洋芋等,作物收獲后種植下一季作物時,秸稈直接拋撒田野比較普遍,缺乏科學的處理和利用。其原因之一是機械化處理利用費時費力,缺乏財力支撐;其次,農民朋友認為本地區處于高溫高濕地區,存在著秸稈拋撒于田野自然腐爛有益于土地的傳統思想。5.3畜牧養殖業發展緩慢。食草家畜年存欄量不足,沒有規模化集約化秸稈加工利用養殖企業帶動發展,秸稈機械化處理后牛羊過腹還田數量不多。全縣秸稈年產量為8.9萬t,草山草坡和秸稈理論載畜量5萬多個黃牛單位。目前,飼養量不足2萬個黃牛單位,秸稈機械化處理后牛羊過腹還田為0.5萬t,過腹還田利用率約5.6%,秸稈資源通過養殖轉化成經濟優勢量小。5.4缺乏政策扶持。因為沒有秸稈加工利用國家政策性補助資金扶持,將秸稈加工用于發電、造紙等財力物力消耗量較大,而且收益較低,因此沒有企業愿意從事該項產業工作,多余的秸稈也就沒有被收購利用。

6對策建議

篇5

委實,糧食要像真理一樣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放心。很多人在問:我們老百姓怎樣才能參與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科學政策討論與制定當中呢?日本全國“共識會議”值得中國思考與借鑒。

日本“共識會議”值得中國借鑒

在日本國內,圍繞著以轉基因技術為代表的生物技術、腦死問題、克隆技術、癌細胞的治療以及瘋牛病等等科學技術問題,人們曾產生出很多疑慮,甚至出現了頻繁的反對運動。針對日本民眾的反應,為了讓公眾能參與到轉基因作物等科學問題的政策制定上來,日本召開了全國的“共識會議”。

日本的“共識會議”共召開了四次,首先是兩次準備會議,向民眾代表介紹了轉基因農作物的利益和風險的基本知識,根據共識會議的討論整理出了民心、民憂的“關鍵性問題”,然后在第三次會議由專家針對之前的“關鍵性問題”做出回答,讓公眾和專家進行互動討論,第四次會議上,完全由公眾整理出“公眾意見提案”。

1998年日本召開了議題為“轉基因治療”的試行性共識會議,2000年“關于轉基因農產品的共識會議”執行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召開,本次正式會議整個過程均對外開放,會議之外的公眾也都參與旁聽。會議首先由專家根據第二次準備會議整理出來的“關鍵性問題”報告,針對公眾代表最關心、最擔憂的問題給予回答、解釋和說明,然后專家和公眾之間可以展開充分討論。這個階段的會議,是首次實現專家和公眾雙方面對面的交流討論,真正體現了共識會議的精神――“專家與公眾之間的對話”。

第四次正式會議,是根據前三次會議的說明、解答以及討論的結果,由公眾代表整理出關于轉基因農作物的“公眾意見提案”。由公眾團體撰寫的文件《共識會議報告》具有極高的水平,以至于讓參加會議的專家也感到非常震驚。值得強調的是,這份作為共識會議最后的總結性報告文件,從撰寫到完成的全部過程,完全由公眾代表來負責,專家和政府機構均無權介入,正是這一環節真正體現了共識會議當中公眾的主導權。在借鑒日本這種國民參與模式的基礎上,也期待中國的轉基因食品問題和其他科技問題得到公眾更多的參與。

轉基因食品不符合中國國情

另外,轉基因食品也不符合中國的國情。美國是轉基因食品的發源地,美國是大農場耕作方式,在人少地多的情況下,無法對農場進行除草、殺蟲。用殺蟲劑又會存在較高的成本和污染殘留等問題。在此背景下,美國開發了轉基因作物品種。很多轉基因的功能都是用來殺蟲或者除草,對其他的植被造成破壞。

中國國情與美國不同,中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包括除草、殺蟲、糧食單產的增加在于勞動力的投入,并不需要大規模的轉基因的東西來解決這個問題。

作為非轉基因國家,中國在未來還將享有相當優勢。目前很多環保人士重視健康的人群,都青睞于食用非轉基因食物。中國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非轉基因”品牌向世界進行推廣,不排除享受“議價”權,以售出的高價來彌補我國非轉基因農作物的產量比國外轉基因農作物產量低的缺陷。也就是說,盡管轉基因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很大,但是從收益的角度來講,我們非轉基因農作物未見得就差。因此,中國完全沒必要盲目地搞轉基因食品、轉基因糧食。

篇6

1寧鄉縣農業發展現狀及有效做法

2012年,寧鄉稻谷種植面積11.97萬hm2,全年水稻產量80.1萬t,是全國第一水稻產量大縣,優質水稻生產比重高,全縣優質水稻面積約占總水稻播面的81%,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9.4%,高出全國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近10個百分點;全縣出欄肉豬242萬頭,在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中位居第一,且養殖規模化程度較高,全縣常年存欄生豬300頭以上且能繁母豬30頭以上的養殖戶近200戶;作為全國產糧大縣,其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也比較迅速,近3年來,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年增長率保持在30%以上,與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產業并稱為拉動寧鄉工業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總體分析,寧鄉縣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中,糧食等農業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總結其經驗做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1提高農業補貼水平,完善補貼方式

2012年平均水稻種植補貼約180元/667m2,基本相當于上海水稻種植補貼水平,同時對符合條件的種糧大戶,每年獎勵兩萬元。農機補貼方式不斷優化,由往年的“差額購機”改革為“全額購機、直補到戶”;在扶持加工業發展方面,累計申請獲得財政補貼項目資金458萬元。據調研農戶介紹,現行的補貼與獎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1.2整合多方資金,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作為傳統的種糧大縣,寧鄉的農業生產條件改善存在困難,農田水利設施一年不如一年,水利設施差[1],農業生產抗災能力較低,農田基礎設施整體上仍比較薄弱。為此,寧鄉縣整合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標準良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等多方項目資金,實施主干渠道和農村小水利工程,建成每667m2產400kg的高產穩產農田1.07萬hm2,累計投入規劃改造資金3.3億元,農田水利化程度達85%以上。

1.3注重良種良法配套,確保糧食生產增產增效

據該縣農業局統計,2012年全縣水稻生產良種覆蓋率已達到98%,糧食作物病蟲害專業化方式覆蓋面積占糧食總面積的47%,測圖配方施肥技術應用面積達15.27萬hm2,占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的85%,肥料施用更加合理均衡,肥料利用率提高,化肥施用量逐步減少。據當地測算,僅這兩項技術的推廣應用,使得全年累計增產糧食3.9萬t,帶動農民增收8.6億元。

1.4充分利用獨特資源優勢,推動生豬產業發展

“寧鄉花豬”作為全國四大地方優良品種,在2003年僅剩7個血緣,在瀕臨滅絕的情況下,寧鄉縣采取有利措施予以保護開發,2006年“寧鄉豬”進入國家保護名錄[2]。寧鄉先后引進了飼料加工、獸藥生產、肉類加工等大型企業,帶動生豬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寧鄉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生豬調出縣,肉類加工企業10家,中仔豬交易輻射中南5省47個縣,成為中南地區中仔豬集散地。

2寧鄉縣糧食生產面臨的主要挑戰與有利條件

從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發展軌跡來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甚至是糧田,政府工作重心由農業向工業、服務業轉移,大量農村中青年勞動力外出轉移就業,農業生產呈現兼業化、老齡化特點[3]。從調研情況來看,寧鄉縣在做大做強縣域經濟的過程中,其糧食生產還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挑戰。

2.1小規模農戶生產積極性普遍不高

據寧鄉縣農業局介紹,家庭小規模農戶是主要的生產主體,其種植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70%左右。寧鄉縣工業用工需求旺盛,農民外出務工機會多,平均每月打工收入在4000~6000元,家庭小規模農戶基本全部都是兼業農戶。從統計數據分析,寧鄉縣戶均耕地面積0.13~0.2hm2,全年水稻生產凈收入1000元左右,不到家庭總收入的5%,生產主體多為60歲以上的老年和婦女。加之地塊分散細碎,許多環節難以實現機械化,人工拋秧比重70%,傳統小規模農戶水稻生產積極性普遍不高。

2.2一季稻種植比較效益更高

目前,雙季稻總產量、現金收入高于單季稻,但產投比、利潤率不高[4]。從農戶調研結果分析,每667m2雙季稻產量約為850kg,每667m2單季稻也有600kg,與單季稻相比,雙季稻水稻產量僅多出42%,但成本卻增加一倍,而且在同一個生產年度內,單季稻收獲后還能種植一季油菜。綜合分析,單季稻加油菜的種植模式每667m2收益在250元,比雙季稻高出約50元。從農戶調研統計數據分析,2013年一季稻生產比重約為10%,與2012年相比,提高了5個百分點。

2.3糧食補貼與獎勵政策缺乏針對性

調研農戶反映,現行的糧食補貼、獎勵政策未與糧食產量直接掛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種糧積極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糧食補貼按2003年計稅面積平均發放,超過2003年計稅面積的部分耕地得不到補貼;二是糧食補貼與面積掛鉤、與產量無關,農民通過改進種植方式,精耕細作,提高產量并不能獲得更多的糧食補貼。

2.4堅守耕地紅線壓力加大

一方面,寧鄉縣緊鄰長沙市區,從縣城到長沙市中心區僅需50分鐘車程,輕軌建成后可縮短到30分鐘以內,將成為長沙重要的衛星城,承擔著分散長沙人口和轉移工業產業的重任;另一方面,隨著二、三產業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寧鄉縣非農土地需求必將持續增加。據有關測算,全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耕地就會減少40萬hm2[5]。從近幾年發展態勢和經濟實力分析,寧鄉縣已初步具備城鎮化、工業化及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基礎條件和經濟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1)具備工業反哺農業的財力和條件2012年,寧鄉縣人均GDP達到5.5萬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7萬元;人均財政收入達到約3000元,高出湖南省平均水平。與全國大多糧食主產縣相比,具備工業反哺農業的經濟優勢。隨著全縣財政實力的不斷增強,農村、農業投資持續增加,2011年農林水事務財政支出為30.3億元,與2010年相比,提高了18%。(2)工業產業結構有助于帶動當地農業增產增效2012年,全縣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166.2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11.3%,成為當地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當地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在創造就業崗位、增加利稅的同時,還直接帶動了種植、養殖等第一產業的發展。2012年,寧鄉縣農產品本地加工率達到90%以上,輻射帶動農戶62萬戶,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農民就業增收的主渠道。(3)規模化水稻生產發展較快寧鄉縣地屬省會長沙,臨近工業高度發達的廣東,兼備勞動力“外向型轉移”和“內向型轉移”的雙向條件。隨著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轉移,水稻生產規模化程度逐步提高,2012年,全縣2hm2以上種糧大戶有6352戶,承包面積2.25萬hm2,比2011年增加3866.7hm2,占全縣水稻種植面積的35.6%,與2011年相比,提高了8個百分點。

3政策建議

3.1穩定糧食種植面積

寧鄉縣作為全國產糧大縣,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肩負重大責任并具有示范作用。要保證糧食的供給充足,必須有足夠的耕地保證[6]。建議進一步完善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制度,健全耕地保護目標共同責任機制,制定考核和評價辦法[7],把耕地保護由數量保護上升到數量和質量保護并重,確保糧食耕地面積和質量。

3.2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

農田基礎設施條件落后已制約單產進一步提高、影響農戶種糧積極性的重要因素。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對國家糧食安全、社會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8]。據寧鄉縣農業局統計,高產田與低產田每667m2水稻產量相差100kg以上,低產田水稻生產機械化程度僅在30%左右,相比高產田,每667m2用工數量較多。以水田為例,寧鄉縣現有高產田、中產田、低產田各為2.69萬hm2、2.44萬hm2、2.88萬hm2,要分別建成每667m2產1000kg、900~1000kg、850kg的生產能力,每667m2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需分別投入1850元、4300元、5000元,合計總投資44.8億元。

3.3鼓勵適度規模經營

從該次調研分析,4~6.67hm2的水稻種植規模最適合,既能調動農戶生產積極性,又能兼顧土地和勞動生產率。按照目前種植收益、當地城鄉居民收入測算,當農戶水稻生產規模達到4hm2,其經營收入基本能接近當地城鎮居民收入。從生產效率分析,在土地細碎化、機械化程度不高的現實條件下,水稻生產還在一定程度上依賴農業勞動力投入。一般農戶家庭內部勞動力2~3人,在不雇工或少量季節性雇工的前提下,其水稻種植的最大規模約為6.67hm2。而且從不同規模水稻單產的統計數據分析,2~6.6hm2種植規模晚稻平均單產446.5kg/667m2,分別比33.3~66.6hm2、66.7hm2以上單產水平高出65.5kg/667m2、20kg/667m2[9]。可以說,適度規模水稻生產效率最高。為此,建議加快土地制度創新,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糧農生產規模效益[10]。

3.4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

篇7

討論篇:我們的餐桌,當真很危險?

支持方:我們的餐桌很危險!

反對方:我們的餐桌沒那么糟!

全職主婦Alice

為什么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卻得不到解決?大家都懂的!所以,我不得不對孩子的食物百般挑剔。 鐘楊 晚報記者

我是一名媒體工作者,雖然我并沒有直接參與過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但是我知道我們一些媒體很喜歡“語不驚人死不休”。當然,食品安全報道必須確有其事,但其程度輕重,就全靠我們的筆桿子咯。

食品包裝設計師 Lee

其實,把下架貨品改動生產日期再上架、用非食用色素代替食用色素等,都是我們食品行業公開的秘密。所以我現在只買進口食品,或者是價格比較貴的國產貨,求個心理安慰。

周笑宇 疾控工作者

多年來,食品添加劑在整個食品加工過程中幾乎全部都是存在的,它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讓我們獲得了更好的食物口感。可是,近兩年的食品安全問題,連帶著將它們的副作用夸大并“妖魔化”了。

外企法務 小濤

中國的食品監管法規不健全,監管力度不嚴,標準也比發達國家要低,所以奸商們總有漏洞可鉆! 廖之強 建筑設計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自身健康問題也愈發關注起來,很多以前并不在乎的,現在都在乎了。在糧食極度匱乏的年代,給你一袋大米,你還在乎是不是轉基因的?

知識篇:終結流言,它們其實蠻安全!

不可否認,在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確實存在且日益突出,但我們也大可不必“談食色變”,作為普通的老百姓,日子總得過,我們要做的就是理性看待食品安全問題,既關心相關報道,也不被流言牽著鼻子走。本期小編們就將為一些“無辜”的美食“伸冤”,讓大家買得聰明,吃得放心。

激素奶

健康流言:市面上的牛奶,都是母牛吃了激素產的奶,小女孩喝多了會變成哦!

流言終結:牛的激素,其實和你無關!

促進母牛產奶的生長激素簡稱BGH,有可能讓牛奶變成“激素奶”的就是它了。正常情況下,它是被消化成氨基酸碎片后才被人體吸收的,不會對人體產生任何副作用;而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針對BGH被意外地大量吸收的情況,做了大量實驗并得出結論,即使一個10公斤的孩子每天喝1.5公斤高濃度BGH的牛奶,每公斤體重也只吸收0.0075毫克,這與他們評定的安全劑量0.5毫克相去甚遠。所以,我們完全不用擔心“牛奶激素”會對人體產生任何影響!

蠟蘋果

健康流言:據說停電的時候,刮一刮你家的蘋果就能做根蠟燭。

流言終結:它們穿件馬甲也有錯?

其實蘋果表面本就天然存在一層“蠟”,它的作用主要是防止蘋果水分蒸發、防止細菌侵襲、防蟲。給蘋果打的蠟法定要求使用“可食用蠟”,它是對天然蠟的“補強”,而“可食用蠟”在食品中的應用遠不僅是給蘋果打蠟、巧克力豆等糖果,藥物膠囊等都有它們的身影。那么,不敢吃蘋果蠟,你能保證永遠不吃M&M's豆?所以,只要規范使用“可食用蠟”,就肯定不會危害你的健康。

農藥茶

健康流言:某環保組織的茶葉調查報告指出,國內9大品牌的茶葉都有農藥殘留!

流言終結:長那么大從沒洗過澡,沾點藥怎么了?

茶葉上有合法使用的農藥的殘留其實是正常的。從制作工藝來看,茶葉采摘回來后會先在太陽下晾曬一陣,直至茶葉失去一部分水,再經過好幾道工藝炒制。最后被出售的茶葉經過高溫干燥,細菌基本都被殺死了,剩余的就是塵土和一些不會被高溫分解的農殘。由此可見,在茶葉被沖泡之前,它們從來不會“洗澡”!所以,懂茶的人都知道,將“頭道茶”倒掉是最科學的做法。

假雞蛋

健康流言:假雞蛋的蛋黃可以做乒乓球,那彈跳力,杠杠的!

流言終結:它們真沒那么“堅強”。

制作假雞蛋的成本大大高于真雞蛋,哪有商家會那么傻呢?所以,你大可放心。另外,即使是散養雞所產的蛋,也有可能是“橡皮蛋”(通常指的是煮熟后蛋黃有彈性,甚至可以當球來拋的雞蛋),“橡皮蛋”并非假雞蛋,它的產生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正常的雞蛋在低溫環境下保存時間過長,二是飼料中的棉酚含量過高。另外,有一種叫“苘麻”的野草,它含有一種叫做“類環丙烯脂酸”的物質,也可能導致“橡皮蛋”的產生。

轉基因食品

健康流言:假如一直吃轉基因食品,人類三代之內必滅亡(或者直接變種成ET哦)!

流言終結:不敢碰它的,都是沒學好生物學的!

以水稻為例,與傳統水稻相比,目前的轉基因水稻只是增加了一個Bt基因,這個基因表達出的蛋白質對于害蟲來說是毒藥,可對人體來說,只是一種可被分解的蛋白質,完全無害。至于大家擔心人類基因會被轉基因食品改變,從邏輯上我們不能說“不可能”,但若真有將大米中的Bt基因轉移到人體中,大概跟你隨手一箭,就射中月亮的幾率差不多吧。

微波食品

健康流言:一直聽說微波加熱的食品重者致癌,輕者讓食物營養流失,這讓我們辦公室帶飯族情何以堪!

篇8

我校在這方面摸索了經驗,取得了成效。并以此作為學校整個工作的指導思想和采取措施的依據。農村與城市相比最大的優勢是試驗基地不缺,我校在勞動技術教育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方面的具體做法是:

1.把勞動技術教育與科學試驗結合起來。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的需要,把勞技課的內容分年級進行安排,并確定相應的科學試驗項目,改變了過去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試驗脫節的傾向,給農村初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2.把科學試驗與服務當地經濟建設結合起來。根據當地一些陰浸田一年只能種一季水稻且產量不高的情況,為了保證農民增產增收,他們進行了耐寒早熟高產的“湘研一號”、“湘研五號”雜交辣椒新品種的試驗和推廣,取得了較好效果。

3.把學校的基地試驗與農村庭院經濟開發結合起來。通過校內外結合,不僅擴充了學校的實驗基地,而且將學校試驗的成果輻射到農村千家萬戶,發揮了學校科學試驗的示范作用;同時使學生科學試驗的項目與發展自己家的庭院經濟緊密聯系起來,科學試驗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家庭的經濟收益,從而增強了學生搞好科研活動的責任感。在這里,已形成一種學生促家庭、家庭促社會、社會促學校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4.把勞動生產與勞動育人結合起來。我校的做法不僅使學生學的知識記得牢、學得活、用得上,更主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增強了對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樹立了關心集體、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的好思想和好作風。

篇9

一、教師要充分認識生物課程資源對農村中學生物教學的重要性

應該說在生物教學中,課程資源是教師開展課程教學的重要素材和重要資源,老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結合學校實際創設良好的學習條件,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興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但農村中學在現有的教學設備、圖書館建設、信息技術裝備、教儀教具的更新、生物園建設等各方面的教學資源相對來說還不完善,甚至還很落后,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教學工作的實施。面對現實老師要有清醒的認識,思維上不要局限于教材、幾種教儀教具、幾個課件上,而是要結合地區、學校、學生的實際,認真去挖掘有利于農村中學生物教學的各種因素,挖掘農村中學特有的課程資源。因此,作為一名農村中學生物教師來說,要充分認識生物課程資源對農村中學生物教學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指導我們積極去探知,利用農村中蘊藏著的豐富的生物課程資源,從而不斷滿足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需求。

二、教師要善于挖掘農村豐富的生物課程資源為服務教學

課前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實驗材料的準備。初中生物實驗中涉及的材料較多是動、植物的材料,農村中學的學生采集起來較為容易,如: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動物中的鼠婦、青蛙、蚯蚓、蝗蟲等材料,學生很容易就可得到,教師要充分用好這些課程資源為教學服務。還有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把采集來的較完整的生物實體制作成動物、植物標本,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這樣做可讓學生更進一步接觸生物實體,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生物課本知識的鞏固,還培養了學生探索大自然奧妙的濃厚興趣。

積極開展適于農村學生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行調查、訪問、制作標本等,讓學生親身體驗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教師要善于用好這些無形的課程資源,去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我校開展的“生物實踐探究活動”課題中,積極組織學生進行調查、訪問周圍的農戶在種植、飼養等生產情況,從中了解一些種植、飼養的知識;結合本地區稀土資源豐富,但開采不合理,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環境污染,我們組織學生對開采地進行實地調查、對開采地周圍的群眾進行訪問,取回土樣、水樣進行植物栽培、動物飼養等對比試驗、向相關部門采集數據,最后形成調查報告,把活動情況向全體師生進行展示;開展的《農村小河圳水質污染狀況調查》、《五指石森林生態調查》等活動的開展在全體師生中造成了良好的影響,使廣大師生深刻認識生物與生態環境的密切聯系,這些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培養了他們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對農村學生來說一些動、植物的活體很容易取得,我們根據這個有利條件,經常開展制作動、植物標本比賽活動,這些活動對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非常有效,特別是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挖掘農村家庭中的生物課程資源,拓展學生學習渠道

篇10

一、課標解讀

2011年新修訂的《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中要求:運用資料說出我國農業分布的特點,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和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可以確定本節的評價標準:一是要求“運用資料說出……”評價標準應定位在評價學生對農業分布特點的表述情況,包括對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主要經濟作物的分布、畜牧業的分布的表述;二是“舉例說明……”重在評價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和“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的理解以及初步形成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意識及可持續發展觀念。

二、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著眼現在,放眼未來,將中國農業在空間上的分布和時間上的發展聯系起來,以達到學生能在總體上認識中國農業生產及其發展之目的。在具體內容的編排方面,文字簡明扼要,大量使用圖表資料,直觀形象;活動設計豐富多樣,利于教師引導以及調動學生積極性,共同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

第一框題:“讓‘土地奉獻’的產業”。闡述什么是農業,通過醒目的標題,凸顯農業離不開土地,通過農業分解圖的漫畫與學生活動,說明農業是一種直接利用土地資源的生產活動,一種讓“土地奉獻”的產業。通過介紹我國一些主要農作物的種植歷史來闡述我國農業歷史的悠久。

第二框題:“我國農業的發展”。教材通過“中國稻谷、小麥產量的變化”以及“中國農業基礎設施的發展”的條形統計圖充分肯定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的發展,同時也涉及我國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農業發展成就主要從三方面論述,一是農業生產的成果:主要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品種豐富多樣;二是農業生產條件日益改善;三是農業生產的地區分布趨于合理。

第三框題“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與第四框題“主要經濟作物的分布”。 在實際教學中,可對教學順序稍作調整,將第六框題“畜牧業分布”的內容提到第五框題前來學習,因為第三、四、六這三個框題都是講農業的分布。第三框題“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教學中,學生通過一系列活動,聯系生活實際,得出結論:北方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南方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通過 “中國小麥、水稻分布”圖,掌握中國小麥、水稻的分布區并分析其原因。第四框題“主要經濟作物的分布”教學中,經濟作物按其用途不同可分為多種類型,不同的經濟作物往往適合于不同的生長環境,因而在分布上有較大的地區差異,學生通過讀圖和閱讀材料,可對我國主要經濟作物的分布達到基本了解。第六框題“畜牧業分布”教學中,因自然環境的差異,我國有兩類不同性質的畜牧業,即牧區畜牧業和農耕區畜牧業,它們均有各自的發展特點和分布區域。農耕區畜牧業在我國畜牧業生產中占主要地位。

第五框題:“農產品出口基地”。根據國際市場的需要,我國在沿海部分地區建立了出口農產品基地,主要生產花卉、水果、蔬菜、水產、畜禽等產品。除此之外,我國還發展了一系列的新型農業:“外向型農業”、“旅游農業”、“生態農業”、“精確農業”等。

三、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農業的概念;了解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成就、在世界上的主要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運用主要糧食作物分布圖,掌握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及分布;運用部分經濟作物分布圖,了解我國經濟作物的主要種類及其分布;了解我國畜牧業的種類,初步掌握主要牧區的名稱,了解其優良牲畜品種。

過程與方法:通過讀圖析圖,掌握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通過學習“閱讀”材料、查閱資料,了解生態農業、旅游農業等新型農業;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當地畜牧業的生產情況,探討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分析農業的分布,培養學生因地制宜的農業觀及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觀;聯系家鄉的實際,充分認識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為家鄉農業發展獻計獻策,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四、重難點剖析

重點:農業的概念及發展的主要成就,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及其分布;經濟作物和畜牧業的主要種類及分布。什么是農業,是學生學習本節必然要掌握的概念。主要糧食作物有哪些,為什么出現這樣的分布情況,引領學生用地形、氣候等舊知解決新問題,既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又逐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觀。這是教學中關注的焦點。

難點:培養學生因地制宜的農業觀及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觀。通過分析學情發現,農村生活過的學生很快就能把所看到的農業現象等感性材料轉化成學習資源,在教師的引領下,結合地形、氣候、河流等知識進行分析,易領會發展農業應因地制宜,但從感性到理性分析的思維訓練仍比較困難。城市的學生沒有對農業景觀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存在很大障礙,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

五、圖表利用

本節教材正文中使用了2幅漫畫、2幅條形統計圖、3幅地理分布圖、6幅景觀圖,共13幅圖表(表1),形式多樣、圖文并茂、生動形象,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選擇使用。

六、活動建議

本節設計了三個活動,前兩個均利用生活化的圖片,使教材更加貼近生活,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基于問題的活動設計,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

活動一:什么是農業?根據漫畫,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將所看到的農業現象、農業景觀與“農業”的概念產生聯系,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鼓勵學生發言,只要所說內容屬于農業的范疇,都要及時鼓勵。在學生回答過程中,要注重糾錯,因為學生對農業的認識易產生片面性,農業不等于種植業,還包括林業、畜牧業、漁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