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機械化生產困境以及解決舉措

時間:2022-10-30 02:19:00

導語:水稻機械化生產困境以及解決舉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稻機械化生產困境以及解決舉措

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普及,購機補貼范圍擴大,農戶購置機械積極性十分高漲,但實際操作技術應用水平低,生產作業(yè)質量參差不齊。農技、農藝技術不配套,各技術環(huán)節(jié)標準化作業(yè)程度低,使產量效益提高緩慢。

稻谷價格按照國家三等收購價計算:2007年1.50元/kg,2008年1.64元/千克,2009年1.90元/千克。連續(xù)三年最高畝產達到602kg,畝增產86kg稻谷,最高增產幅度15.38%,最低畝產487.0kg,但也有減產地塊,最多畝減產45kg,最大減產幅度為8.39%。增收部分來源于增產和節(jié)省投入兩部分。2007年機插總體表現為減產,2008年由于技術的逐漸完善,表現為增產點次多,增產幅度大,效益較可觀。2009年由于特殊年份在水稻普遍減產的情況下機插增產比例增大,增產幅度12%~15%,仍有減產地塊。但如果采用機械化生產綜合配套技術,水稻畝產達到600kg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如黑龍江省阿城區(qū)何長海自2007年開始全程機械化生產種植,每年種植水稻200多畝,購置粉土機、育苗機、施肥機、收獲機等配套機械12臺套,在2009年種植東農429,平均畝產達到605kg產量水平。雖然水稻機械化生產總體應用水平還是逐年提高,但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水田整地機械應用普遍,但整地方法欠科學,質量難保證

多數選擇寧波或18馬力四輪車帶五鏵犁以翻地為主,水田旋耕整地面積少,田面平整度高低不平,欠溝,生地楞伐塊比例大,翻耕地塊一般需48小時浸透,增加泡田時間泡田用水,旋耕整地一般約4~5小時即可泡透粗耙。整地質量粗糙,地表面根茬多,沉淀時間掌握不準,耙地過細膩,滲水速度慢,延遲插秧時間,高差大等都影響插秧與灌溉都不同程度影響插秧作業(yè)質量。

2機械育苗質量差,壯秧效果不達標

主要問題有軟盤床土厚度不夠,播量過大,秧田管理不科學。底土過厚或過薄,農戶往往有一種錯誤的認識,擔心底土厚盤根不好,插秧時漏穴,一般鋪設1.5cm以下,底土過薄種子密度大,床土養(yǎng)分消耗快,未到插秧秧齡秧苗出現發(fā)黃脫肥現象,出現小苗弱苗現象,播量過大,農戶過分擔憂插秧缺苗,補苗問題,隨意加大播量,最多由650g增加到700g多至750g/m2,最多達到800~1000g/m2,播量大,單位面積秧苗根條數多,地下部水肥爭奪激烈,地上部秧苗徒長,苗弱,莖彈性減弱,第一鞘長增加葉間距拉長。插秧時植傷率提高。田間保苗率下降。再者秧田管理粗放,機插秧要求適宜的株高、葉齡,否則對插秧質量有一定影響,秧田管理不及時,溫濕度不適宜,不能按照秧苗生長最適宜溫度進行放風管理,澆水次數多,秧苗整齊度不好,出苗率、成苗率低不能達到機插要求,田間易造成缺苗斷條現象,水分過大達不到旱育壯秧標準,盤根受影響不能形成毯式秧盤。

3機械插秧技術不過關,嚴重制約了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的優(yōu)勢

機械插秧質量對水稻產量影響最大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插秧時造成植傷,機手對機械性能、操作方法掌握不到位,秧針抓秧時秧苗莖基部組織擠壓破裂,造成秧苗彎折,使秧苗致死或大緩苗,調查發(fā)現每穴插秧7~8株基本苗,損傷達5~6株,僅剩1~2棵完整基本苗,造成田間基本苗數不足而減產。即便是勉強存活緩苗時間延長,生長發(fā)育緩慢。2008年調查阿什河街城建村漂秧率8%,倒折率6.7%保苗率只有87.6%,大大增加了補苗工時費。也對后期水稻生長發(fā)育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緩苗慢、時間長,機插秧緩苗時間一般在7~10天,返青期過后正值除草施藥期,田間保持相應高度水層極易遭到潛葉蠅的危害,不僅使營養(yǎng)生長期出現滯后,而且分蘗期、抽穗期乃至成熟期相應都拖后,晚熟4~5天,影響水稻產量和質量。

4水稻機械插秧秧齡問題

雖然機插秧速度快,但整地沉淀時間長,秧苗遲遲不能下田,秧齡超過35~40天現象普遍存在,此時因后期天氣溫度高,秧苗在苗床生長速度快根系長,插秧時根系容易上浮而漂秧。秧齡過長也是影響插秧質量的一個主要因素之一。

5插秧密度不合理

機插秧要根據品種、地力和插秧時間等綜合因素而定,插秧過稀或過密都會減產,稀植保苗數不足,密植易造成貪青倒伏、得病減產。

6機械化生產水稻施肥不科學

施肥機械的引進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施肥均勻,田間表現生長整齊一致。但機械插秧施肥技術是決定產量高低的保證,但施肥時期、施肥方法,農戶一般還遵從手工插秧的經驗施肥方法,注重偏施氮肥,重施分蘗肥,由于緩苗慢易加大施肥量或多次施肥,分蘗高峰后移,生育進程拖后,無效分蘗多。以2009年為例一次分蘗肥空癟率在12.8%,有效分蘗率85.3%,二次分蘗肥空癟率在17.4有效分蘗率76.5%。氮肥量中分蘗肥比例超過50%倒伏比例加大。

7防病滅蟲環(huán)節(jié),重治療輕預防

機械插秧要根據田間長相采取定量栽培精確管理模式,生產上農戶往往忽視病蟲害的預防工作,總是發(fā)現田間得病后再打藥防治。這就是機械插秧最應該注意的主要的技術環(huán)節(jié)之一。2009年阿城區(qū)料甸鄉(xiāng)新發(fā)村二組近200畝機插水田因穗莖瘟減產8.3%。而勝新村在抽穗前后二次防治稻瘟病,穗莖瘟發(fā)病率僅在3.5%左右,對產量影響甚微。

8機械化生產水稻灌溉問題

機械插秧對水田灌溉要求,農戶習慣深水灌溉。還有的田塊長期渴水。或有水區(qū)不進行曬田,一水到底造成水稻長期淹水,地下根系發(fā)育不好,黑根黃根增加,分蘗慢、分蘗數量不足,畝產量相差100kg左右。

9機械化生產水稻收獲問題

因機插水稻生育期有拖后現象,一般收獲時間都延后,容易造成驚紋粒,脫殼率達到3%。對秸稈還田認識不足:收獲時一般不直接將秸稈粉碎,秸稈還田率不足10%,不超過2萬畝。多數將秸稈田間焚燒,將培肥地力增加有機質的最好資源白白毀掉,造成鉀資源嚴重浪費。

10推廣水稻機械化生產必須堅持標準化栽培作業(yè)

水稻生產發(fā)展首先依賴稻作技術的進步,在目標栽培體系中提高標準化技術及措施,其是機水稻械化生產,各技術環(huán)節(jié)只有堅持質量標準,農技農藝有機結合才能實現節(jié)本增效的目的。

10.1把好品種應用關

水稻機械化生產適宜品種為株高中等,中矮桿,分蘗力中等以上,抗倒伏,抗病蟲,后熟快,熟期適宜的優(yōu)質高產品種,品種在任何作物中主要決定作用生產潛力任何一個新品種都需要各自的栽培條件才能滿足其增產潛力。

10.2建立三.三耕作制

三年翻耕一次,耕一年旋兩年,推廣秋翻秋整地為主,反深度15~20cm,旋耕深度10~15cm,翻地結合秸稈還田,將粉碎的秸稈深埋入耕層內,有利于熟化改良土壤,增加有機質培肥地力,旋耕不易造成欠溝和伐塊,容易整平,旱整平為水找平創(chuàng)造了基礎,耙地方法也決定機械插秧的質量的基礎條件,要做到上松下實,上糊下爛。不可不過于細膩,否則滲水速度慢沉淀時間長,影響插秧進度。10.3嚴格執(zhí)行“三化一管”模式。

生產技術做到“十個精確、十個確?!薄>_農時標準,確保安全成熟。精確育秧標準,確保旱育壯秧。精確耕作標準,確保整地質量。精確插秧標準,確保移栽質量。精確灌溉標準,確保增溫節(jié)水。精確施肥標準,確??茖W調控。精確植保標準,確保健壯生長。精確優(yōu)質標準,確保產品質量。精確收獲標準,確保秋收質量。精確準備標準,確保生產基礎。使全程機械化的生產技術發(fā)揮穩(wěn)定的增產效能,使水稻一生能夠按照計劃化、標準化、目標化的高產優(yōu)質軌道運行,抵御各種自然災害、不利條件和氣候因素的影響而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