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種植范文
時間:2023-04-01 05:14: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稻種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我國水稻種植過程中,通過正_使用化肥和農藥能夠使水稻增收,但,由于使用化肥與農藥會給我國自然環境造成破壞,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種植技術,確保水稻增收,達到較高的產量。所以,對優化水稻種植技術進行探討與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對葉齡種植技術的優化分析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隨著水稻的生長,水稻的莖葉在不斷發生變化。實際上,水稻葉齡種植技術也是依據這種原理對水稻進行管理,從而提升水稻產量。從我國水稻產業發展現狀來看,葉齡種植技術是一種較為先進的種植技術。而在葉齡種植技術實際應用過程中,主要通過下面三個方面來提升水稻的產量。①觀察點的設置。為了保證水稻葉齡種植技術更好地應用,則必須做好水稻葉齡觀察點的建設工作。所說的建設水稻葉齡種植技術觀察點,實際上就是觀察水稻葉齡生長的過程,并將其過程變化有效的記錄下來,這樣才能真正地了解水稻實際生長情況,當然,建設觀察點應確保合理性,這樣才有助于提升水稻的產量。②種植技術的改進分析。在對水稻葉齡種植技術應用過程中,應仔細的對水稻葉齡進行觀察,合理的選擇種植技術,這樣才有助于提升水稻的產量。總的來說,因水稻葉齡不同,所以選擇的水稻種植技術也有所不同。為此,在對水稻葉齡種植技術選擇過程中,農業管理人員應充分地利用葉齡種植技術,并積極改進葉齡種植技術,這樣一來,才能提升水稻的產量。③對水稻進行診斷。在對水稻葉齡種植技術的實際應用中,農業相關管理人員將田間診斷技術與葉齡種植技術有效的結合在一起,有助于促進水稻產量的增長。所謂的田間診斷技術,就是對水稻的實際生長過程進行有效的檢查,這樣可以更好地解決水稻在生長過程中的一些不利于水稻生長的問題,田間診斷技術自身與葉齡種植技術有一些相同點,為此,在水稻葉齡種植技術實際應用中,農業管理人員應對水稻生長的幾個關鍵時期進行相關的田間診斷,同時可以將不利于水稻產量的種種因素進行有效的處理,這樣才能達到水稻大量增收的目的。
二、對田間控制技術進行優化
在種植水稻過程中,水稻控苗、控肥、控病蟲技術的應用質量直接影響著水稻產量。為此,為了更好地提升水稻產量,就應優化水稻控苗、控肥、控病蟲技術工作,根據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對以上三種技術進行具體的分析。①控苗技術的優化分析。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優化控苗技術,這便需要我們對經常看見的分蘗進行有效的處理,避免浪費肥料。為此,在應用水稻控苗技術的過程中,對于分蘗應進行合理的控制,這才能確保充分地利用水稻肥料,可以使水稻肥料得到合理的應用,對提升水稻產量起著積極促進的作用。②控肥技術的優化分析。在種植水稻過程中,優化控肥技術可以更好地使水稻增產。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合理的優化控肥技術,可以摒棄傳統的水稻施肥方式,在水稻種植初期,采用經濟施肥模式,最大程度上減少氮肥量與施肥量,同時,為了可以使肥料得到有效的使用,通過控肥、曬田等措施有效的處理分蘗,避免肥料的不必要浪費。而在水稻后期,農業管理技術人員可以適當的增添氮肥,有助于提高水稻的產量 。③控病蟲技術的優化分析。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病蟲害不僅影響水稻的質量,還對水稻的產量造成極大地影響。為此,在實際水稻種植過程中,農業管理人員應優化控病蟲技術。在傳統的水稻種植過程中,為了有效的控制病蟲害,大量使用農藥,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因此,農業管理人員應勇于創新方法,進一步優化控病蟲技術。具體來講,應對水稻的基部節間進行有效的縮短,增強水稻抗倒伏能力,并對無效分蘗進行一定的控制,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控制水稻被病蟲侵害,進一步提升水稻的產量與質量。
三、其他種植技術的優化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蟲害對水稻的產量與質量有極大地影響。為此,在實際種植水稻過程中,應合理的優化水稻種植的其他技術,這樣有助于提升水稻的產量,下面進行詳細的分析。
1.管理技術的優化
在種植水稻過程中,種植管理技術決定著整個種植過程的質量,在種植水稻過程中,我們經常見到的淺水插秧、濕潤分蘗、苗足曬田等,這都是其主要的種植管理方式,所以,相關農業管理人員應在種植水稻過程中,不斷地優化種植管理技術。害蟲會對水稻造成一定的危害,為此,農業相關管理人員應積極采用先進的技術,對害蟲進行驅趕或處理,聲音驅鳥裝置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技術手法,可以驅趕害蟲,保護水稻 。
2.育苗技術的優化
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優化種植育苗技術,有助于促進水稻增產。農業管理人員應根據水稻種植育苗的實際情況,積極調整土壤中的養分,確保水稻育苗具有根粗蘗壯的特點,用這樣的方式是提高水稻產量的基礎。此外,在優化種植育苗技術過程中,有關農業技術人員應轉變傳統的種植方式,創新種植理念,從而使水稻達到增收的目的。
四、結語
總而言之,為了促進我國水稻種植業更好地發展,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應合理的對水稻葉齡種植技術進行優化,同時,還應對水稻控苗、控病蟲、控肥等技術進行合理的優化,這樣才能使我國水稻種植業不斷發展,同時也推動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連海. 優化水稻種植技術,提高種植效益[J]. 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01):149.
[2]郭建民,尚延剛. 水稻種植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探究[J]. 農業與技術,2016,(23):115-116.
[3]王冠宇,寶. 探究水稻種植技術的創新嘗試[J]. 農民致富之友,2016,(22):199.
[4]吳讓紅. 南方水稻種植及其病蟲害防治技術[J]. 農民致富之友,2016,(16):97.
[5]雷緒國. 簡議水稻種植技術的創新嘗試[J]. 南方農業,2015,(30):13+15.
篇2
一般認為,水稻栽培之始首先是受到大陸影響的刺激。關于從哪里和通過哪條路線水稻栽培得以傳播,則在日本史前史的研究中爭論激烈。不過,根據最近的研究,已得出結論認為,最有可能的路線是從中國南方的長江下游地區,經過朝鮮南部,直至九州北部,或者是從長江下游地區直接到達九州北部。
(一)水稻栽培的開始
日本水稻栽培最早的遺跡是在九州北部板筑(工taz:ke)地方的一個遺址中發現的,它是出土代表彌生時期最早階段的板筑型陶器的典型遺址。這個遺址的證據表明,大約在繩文陶器時代最后階段水稻栽培就引進了九州北部。發現的許多證據(下面一段會加以討論)及與其一起出土的碳化稻谷顯示了根本性的技術革新,這個革新是在余蘇(Yusu)型陶器階段也即這個地區的繩文末期由水稻栽培導致的〔下條(shimoio),1979〕。此外,根據這個遺址及其他有關遺址沉積物的抱粉學研究,毫無疑間,當地居民在距今大約3000年的繩文陶器時代最后階段種植了水稻〔中村(Nakamura),1979,1950〕。這個遺址在1978年的發掘中,稻作文化成分與余蘇型陶器一起在第10層發現。這些稻作文化成分包括灌溉的水稻田,并裝備有特殊的設施,如水閘和各種農業工具諸如收割用的石鐮刀及木鋤亡下條(shimojo),1979〕。按中村(1979)的研究,這個遺址的稻粉出現在深達地表以下290厘米處,堆積物時代越近,稻粉數量就越多,地表下200厘米以上的稻粉占了全部禾本科植物花粉的60多以上。中村據此提出,九州北部地區于繩文晚期到末期就已經開始在水田中栽培水稻。這個假想受到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的支持,這種研究方法是以分析植物蛋白石(Plantopal)為基礎的。葛原(Fujiwara)及其同伴(葛原,2976,1979;葛原和佐前,1978;葛原等,1980)己經利用這一技術,即檢測遺址各層堆積物中植物運動細胞所含的硅石體殘骸。對板筑出土的一個標本進行系統研究后,葛原得出結論認為,第10層稻類植物硅石出現率很高,表明遺址附近的水田中栽培了稻類植物。這個證據,再加上中村的抱粉學研究成果,正開始為日本考古學家所接受,而他們原來還堅信,最早的水稻栽培是在大約公元前200一300年的彌生時期出現的。最初的水稻栽培被引進之后,接著是板筑型陶器階段,根據板筑遺址的兩個放射性碳素測年數據—距今2560士100年(樣品編號GaK一2360)和距今2400士90年(樣品編號GaK一2358),估計這一階段開始于距今2500年左右。大約就在這時,已經發展了新的農業技術和知識的彌生農業社會就在九州北部建立起來,而在此之前的余蘇型陶器階段可能只是真正定居的稻作農業生活的序曲(下條,1979)。與此同時,板筑型陶器文化向東和向南傳播。
(二)、水稻栽培的傳播
一般認為,水稻技術首先是相當迅速地通過中國(Chu卯k的和近羲(Kinki)地區擴散,直至東海(Tokai)地區的西部一帶〔例如:今東(Kondo),1962;金關(Kanasek‘)和左原(Sakara),1978;下條,1979〕。其迅速傳播得到這個事實的支持:從九州到東海地區的所有早期彌生時代農業成分都相當相似(今東,1962;金關和左原,1978)。特別地,這個地區早期彌生時代的全部遺址都出土一種特殊的陶器,通常稱之為“遠賀川(Ongaga一wa)型陶器”,這種陶器的一致性表現為相似的工藝學和形態學特征。金關和左原(1978)指出,這種共同性應被理解為農業成分從其九州北部的發源地向外迅速傳播的結果。這個假設得到東海的尼西西格(Nishis五iga)遺址的彌生早期放射性碳素測年的佐證。這個遺址出土此地區最早的彌生陶器,其堆積物測定的年代為距今2520士140(樣品編號N一120)、2220二120(樣品編號N一161一i)、2440土130(樣品編號N一161一2)年。這些年代數據表明,這個遺址形成于水稻傳播的第一階段,大約與九州的板筑遺址形成時代相同。最近,中村(1981)出示了稻粉出現率方面的重要證據,稻粉是在產出繩文陶器時代或彌生時代堆積物的幾個地點中鑒定的。它表明,許多遺址分布于日本西部,幾乎覆蓋了被水稻傳播第一階段影響的地區,在大約距今2500年前產出了一定比例的稻粉。這些事實也許證明了這樣一個假設,即日本西部居民大約在板筑遺址形成的相同時代就接受了稻作農業,盡,管當時人們尚未對水稻進行精耕細作式的種植。穿過東海地區之后,作為水稻傳播的第二階段,水稻栽培向東傳得更遠。彌生時代中期,秋波(Chubu)、關東(Kanto)和東北(Tohokti)南部的繩文居民繼續接受著從西部傳來的新的生活方式。到大約公元300年,即被稱為大和(Kofun)的下一個文化期的開始階段,彌生文化傳播到了除琉球和北海道以外的日本群島大部分地區〔金關和左原(19一78)〕。但是,比較水稻傳播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我們可以看到,它們在傳播過程和結果兩方面有著許多重要的不同之處。
(三)、接受水稻栽培的不同
1.水稻傳播的路線彌生遺址可以劃分成三個不同的時期:早期為公元前300一10。年,中期為公元前10。一公元100年,晚期為公元100一30。年。每一時期與水稻傳播的各階段相對應。如上所述,由第一階段水稻傳播造成的早期彌生遺址分布于最東端,與東海地區的西部相毗鄰。不過,更重要的事實是,這些遺址的地理分布依時期而不同,特別是在第一時期及其以后各期的遺址之間更加明顯。早期彌生遺址集中分布于內海(InlandSea)沿岸低地和日本西部港灣,而其后各期遺址則除分布于沿岸地帶以外還伸入內地。這里必須引起注意的是,大量與水稻傳播第二階段相對應的中期彌生遺址分布在日本東部多山內陸地帶的河流上游沿岸和內陸湖畔。這種現象與日本考古學家提出的水稻栽培的傳播路線完全一致。“彌生居民在九州北部居住后不久,他們就沿著海岸移動,以尋找適于耕作的土地,……奇怪的是,日本東部的早期彌生文化沒有發展到廣大的關東平原南部,雖然它確實從山梨(Yamanas址)縣和長野(Nagano)縣的盆地沿朝熊山(Asama)山腳擴散到了關東北部地區,然后進入福島(Fukusliima)縣,……。追溯彌生文化傳播路線是很有意思的。在日本西部,彌生居民主要沿海岸移動,而在日本東部,道路則順河谷和山口延伸,。(金關和左歷毛,1978)抉言之,我們觀察到的水稻傳播第二階段的路線是與第一階段路線不同的。早期彌生居地集中分布于從九州到東海的低地,因為早期水稻是順此路線傳播的。第二階段的水稻傳播伸入多山的內陸地區,因此,盡管沿海地帶仍有人類繼續居住,它卻在內陸地區留下了居住遺址。2.彌生文化里的繩文文化傳統繩文文化對東、西部彌生文化的影響在陶器制作上有一定差別。所有第一階段水稻擴散地區的早期彌生時代遺址都生產遠賀川型陶器。與之相對,日本東部的彌生陶器組合則以本地繩文傳統的強烈影響為特征(今東,1962)。例如,關東地區南部的彌生陶器裝飾有與繩文陶器工藝相同的花紋百這種現象在此地區從彌生初期一直延續到彌生末期,盡管其中也發生了一定的逐漸的變化〔熊野(Kumano),1979〕。繩文文化另一個影響可以在漁撈工具上看見。據劍持(Kenmoclii)(1972)和神澤(Kanza二a)(1979)的報道,關東地區沿太平洋海岸許多洞穴遺址以貝家堆積為特征,堆積物中含有大量漁撈工具,如:魚鉤、槍頭。這些工具是以此地區年代更早的繩文貝家居民相同的工藝傳統制作的。因此,這一地區的彌生居民仍然保持著一種傳統的生活風格,這種風格是以本地區繁榮的、時代更早的繩文傳統為基礎的,而且,與我們在西部早期彌生文化中看到的文化統一性相對,這里顯示出一種強烈的文化地方化的趨向。我們可以假設,東部彌生居民采用水稻栽培技術之后,在一定程度上還保持著過去繩文型生計的狩獵采集經濟。再者,這個假設得到關東地區一個洞穴遺址出土的彌生人類牙齒磨損形態和程度的支持。鈴木(su:uki)(1975)報道,他們的牙齒磨損情況與繩文人類的完全一致,但與其后的大和時代及更晚的人類有相當差別。最后,他認為:“這種類型的磨損表明,佐野(Sano)洞穴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繩文人類的生活方式相當一致,而后者被人們視為狩獵采集文化之人類。,(鈴木,1975)
(四)、傳播方式的假設
關于日本東、西部傳播方式不同的原因,在日本史前史學界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課題。為了解釋各地區從繩文過渡到彌生的文化變遷的如此種種不同,迄今人們已提出了許多很有意思釣假設。至于移植區之間地理上的鄰近,幾乎沒有必要指出日本西部距水稻栽培得以從大陸傳過來的道路更近。早在水稻栽培最初出現之前,日本西部可能就已發生了社會文化習慣的前調整,這可能是來自大陸的不斷刺激導致的結果(今東,1962)。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可能日本西部可以較容易地接受一種新的文化成分,盡管它原來就需要一個文化習慣的革命性調整。不過,不同地區不同的農業適應過程不能僅僅從“空間上的鄰近”情況來加以解釋〔豪里(Haury),2962〕。人們已經注煮到了這兩個主要地區之間的某種氣候差異。一般認為,日本東部比西部所受陽光照射略微較少(今東,1962)。金關和左原(1978)把這種情況描述如下:“日本東部陽光較少,從而使水稻栽培很困難。所以,直到發展出適宜種植的水稻品種,彌生人類才可能在這個地區定居。”然而,由于整個日本群島都位于季風區,它們的氣候環境幾乎是一樣的。除了東北(Tohoku)北部和北海道之外,水稻栽培所需的溫度和濕度在各地區之間也無多大差異。而且,在繩文時代晚期海退時,沿海地帶,河流下游和港灣地區就已形成了低地,這些低地可以很容易地為早期農人用作水田。金關和左原(1978)推測,當時很可能就在一個簡單的平地上種植稻子,而沒有特別的灌溉設施。所有這些條件在日本東、西部都是類似的,只是日光量稍有不同‘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水私栽培傳播的第二階段在新的水稻品種發展出來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傳播方式假設是被豪里(1962)描述為“生物地理學環境“和“最適文化環境”的條件。如上所述,繩文遺址的分布集中在日本東部,西部遺址稀少。因此,今東、(le62)提出,人口密度的不同在繩文時代就已經表現出來。他進一步推測,這應該歸因于食物資源在數量和性質上的差別。上面曾提到,繩文陶器時期日本西部人口稀疏是因為自然資源的缺乏。結果使那里發展了一種較簡單的生計方式,人們沒有變成特化的狩獵采集者。對于西部狩獵采集的古人來說,定居下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并不需要社會文化習慣的一次革命性再調整,這個轉化是較容易的。另一方面,東部繩文社會在一個自然資源充裕的環境里專門從事于狩獵采集活動,因此人口密度很高。這樣,東部社會就不能迅速而容易地向新.的生活方式轉變,甚至就在完成轉變之后,繩文陶器時代的地方傳統仍然在彌生時期保存(今東,1962)。實際上,雖然今東的意見已經受到日本考古學家們的普遍支持,但它并未涉及到西部繩文人類接受稻作文化的“最適文化環境”。他提出,由于西部繩文社會依靠的是一種較簡單的而不是特化了的生計形式,因此他們迅速而輕易地接受了水稻栽培。如果最初的水稻傳播是由大群大陸移民的征服引起的話,這個觀點或許會具有一定份量。不過,近年對彌生時代的人類骨骼遺骸的研究并未為支持這種假設提供任何物質證據〔如:內頭(Naito),1971;山口(Yamaguehi),2979〕。例如,金關(1966,1967)分析九州和中國地區的人類骨骸后提出一個假設,即日本西部的彌生居民是由本地繩文居民后裔和大陸移民子孫構成的,后者把稻作文化帶入了日本群島。金關進行研究的、發現于多伊嘉哈馬(Doigahama)和三山(Mitsu)地方遺址的彌生人類在一些體質特征上區別于時代較早的繩文人類。不過,最近在九州北部(內頭,1971)和四國(山口,1979)發現的彌生人類骨骼已經表明,他們的體質特征可以歸入繩文類型。這就是說,在體質人類學領域中沒有獲得水稻技術最初傳播是由于移民的征服的證據。基于兩個主要地區各以不同的林木帶為特征這一事實,一些植物生態學家提出了另一個一解釋傳播方式的意見〔如:本田(Honda),1912;吉良(Kira),1949;山中(Yama一.naka),1979〕。日本西部位于月桂屬植物帶的北端,這種植物帶代表著東南亞地區的特征,而東南亞地區就廣泛分布著一種刀耕火種農業。因此,很可能繩文陶器時代同一類型的農業已經傳到了日本西部,當地居民也已從事這種農業生產〔中尾(Nakao),1966;上山,1969;上山等,1976;佐前(sasaki),1971〕。另外,佐前提出,對刀耕火種生計經濟的依賴所導致的適宜文化環境,在日本西部向水稻種植的轉變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要支持這個假設的論點,還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其中有一個事實是,刀耕火種型農業不同于具有農田設備的水稻栽培及其有關工藝技術,正如皮爾遜們(1978)曾提到的那樣。從一開始,日本的水稻栽培就利用了一種準備好的水田〔左藤(S:to),1971〕,因此,向稻作農業轉變對刀耕火種農人來說是否比狩獵采集者更容易得多,這是值得懷疑的,因為兩者都缺乏有適當技術的經驗。而且,這個假設的理論也無法解釋為什么東海東部和關東地區甚至在水稻傳播的第一階段就表現出了它們的抵制性,盡管這些地區也包括在和日本西部一樣的林木帶內,并可能對水稻傳播提供了相似的條件。最后,迄今已在各種不同領域討論過的環境不能充分解釋對水稻栽培的抵制—這種痕跡可以在日本東部太平洋沿岸找到。這就是說,上面提到的種種條件不可能為水稻迅速傳播地區和水稻受到抵制地區之間的文化兩分法的解釋提供物質證據。所以,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考察最早的彌生居民及其與水稻最初傳進時東海地區邊緣的繩文社會的關系。
篇3
【關鍵詞】:水稻;種植;抗病技術
【引言】:中國在水稻種植方面擁有悠久的歷史,是水稻的原產國,擁有先進的水稻栽培技術。但就目前來看,水稻種植中的抗病問題一直存在。因此,還應加強對水稻種植中抗病技術的研究,以便更好推動我國水稻種植事業的發展。
1、水稻選種、育種中的抗病技術
在水稻種植中,抗病技術的應用還要從選種和育種階段開始。在水稻選種階段,只有完成合適種子的選取,才能降低水稻在后續種植過程中發生病害的幾率。而不同的地域需要完成不同品種水稻的種植,選取的種子還要符合當地實際情況。具體來講,就是要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水文特點和地質情況等完成種子的選擇。完成優質種子選取后,則要使用專門藥物進行種子浸泡,以達到提高種子抗病害能力的目的。完成種子浸泡后,還要進行健康種子的選取,以免有不健康種子發生病害,并對其他水稻植株進行感染。采取該種技術,能夠避免種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病害。從實踐經驗來看,優質種子在種植過程中發生病害的幾率要低于質量差的種子。此外,除了做好種子的選取,還要在育種過程中加強種子抗病能力。具體來講,就是可以通過雜交等方式提高種子抗病性,以確保水稻種植過程中能夠進行病害的抵抗[1]。在育種過程中,還要結合地區水稻病害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育種,從而使水稻對地區常見病害的抵抗能力得到增。
2、水稻種植中的抗病技術
在水稻種植階段,想要提高水稻抗病能力,還要根據水稻品種差異完成不同種植方案的制定。比如,部分水稻品種容易因穗期光照不足發病,就要結合當地自然條件選擇穗期光照充足的位置進行水稻種植。而一些水稻品種會因為土壤氮含量不足出現抗病能力降低的問題,還要通過施肥增加土壤中氮含量。但是,如果氮肥含量過多,則容易導致水稻產生稻瘟病和紋枯病等病害,因此還要加強氮肥的管理。適當施加有機肥料,則有利于改善水稻土壤生長條件,從而使水稻的抗病能力得到增強。除了加強施肥和光照管理,還要加強農藥使用管理。目前,水稻種植可以使用的農藥能夠被劃分為礦物源農藥、化學合成農藥和生物源農藥等多種。在殺菌和殺蟲燈方面,生物源農藥具有較強生態性,但是防護效果不佳。而其他兩種農藥生態性較差,防護效果相對較好,因此還要結合實際情況考慮綜合化使用。
3、水稻種植中常見病害的防治
在水稻種植中,還要針對常見病害進行抗病技術的運用,從而使病害得到有效防治。就目前來看,稻瘟病、紋枯病、立枯病和病蟲害為多地水稻容易發生的病害,所以還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病害防治。
3.1稻瘟病的防治
稻瘟病為真菌性病害的一種,沒有固定的發病時間和位置,存在較大的防治難度。一旦發生該種病害,將導致水稻嚴重減產,減產量甚至能夠達到20%以上。從實踐經驗來看,病害發生的初期,水稻稻節上將出現黑色斑點,一經發現就要及時處理。而稻瘟病的發生與光照和溫度有關,加強光照和溫度管理能夠進行病害的有效預防。種植時,還應確保水稻生長環境濕度適合,不能出現過濕問題。在種植水稻前,可以使用三環唑1000倍液進行種子浸泡,從而使種子抗病能力得到提高。播種時則要做好稻苗的選擇,并做好施肥工作,確保稻苗擁有較強的抵抗能力。最后,還應對水稻生長情況進行實時觀察,一旦發生病害還要及時利用藥物進行專業治療,以確保病害能夠得到及時控制和防治。
3.2紋枯病的防治
水稻紋枯病也是由真菌引發的病害之一,發生該病害的水稻會在莖稈和葉子上出現斑點。未能及時進行病害防治,水稻就會長出更多的斑點,并且無法正常抽穗或產生秕谷問題,進而導致水稻產量降低。由于該種病害難以在初期發現,所以有較大的危害。而病害產生的原因與施肥和種植密度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在種植水稻過程中還應避免密度過大,以免水稻發生病害[2]。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則要加強施肥管理,確保施肥和追肥工作能夠得到科學開展。一旦發生病害,則要第一時間進行藥劑噴灑,以確保病害能夠得到及時控制和防治。
3.3立枯病的防治
在水稻生長的秧苗期,幼芽和幼根的位置容易出現立枯病。一旦發病,就會對水稻整個秧苗產生危害。而患病的水稻呈黃色,并且較弱,容易出現彎曲問題。受病菌的侵害,秧苗會逐步腐爛。在水稻生長出二葉和三葉時,一旦感染立枯病會出現褐色或白色等枯萎顏色。想要進行立枯病的防治,還要做好水稻種植區域的選擇。具體來講,就是在通透性較好且向陽背風的地區進行水稻種植,并且避免其地形起伏過大,以免種植區的灌水和排水能力受到影響。而水稻適合在堿性土壤中種植,所以還應加強對土壤酸堿性的調和。在進行底肥挑選時,應避免使用尿素。而水稻植株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以確保水稻通風性良好。此外,還要加強水稻種植區的灌溉管理,結合不同生長時期對水分的需求進行灌溉,進而使水稻的抗病能力得到提高。
3.4病蟲害的防治
在水稻種植中,也常常發生病蟲害,還要采用多元化的抗病技術。一方面,可以采用農業防治方法進行病蟲害預防,如使用“殺蟲燈”殺死害蟲。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比如在秧苗附近進行能夠吸引和殺害病蟲害的植物。此外,也可以在稻田中進行青蛙和鴨子的飼養,從而利用這些動物進行害蟲的驅趕,以達到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目的。
結論
作為我國重要糧食產物,水稻種植還要有效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和處理,以確保水稻的質量和產量。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在水稻種植的各個階段,都要采用有針對性的抗病技術加強病害的防治,以確保水稻能夠健康成長,進而獲得較高的產出量。
【參考文獻】:
篇4
(一)調查實施根據研究需要并考慮到調查實施的便利性,對九江市九江縣、永修縣,南昌市南昌縣、新建縣、安義縣、進賢縣和贛州市于都縣、寧都縣等八個縣的水稻種植農戶進行隨機調查,獲取其營銷方式選擇的基本資料。調查人員為江西財經大學2009級碩士研究生,調查前就調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和調查技巧進行了統一培訓,并于2009年5月11—12號在南昌縣蔣巷鎮進行了預調研,根據預調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調查問卷做了進一步完善,正式調查于2009年6月18—25日進行,采取調查員與農戶一對一面訪的形式進行。本次調查共計發放調查問卷365份,剔除關鍵信息填寫不完整、信息填寫明顯有誤的問卷26份,最終獲得有效問卷339份,問卷有效率為92.9%。
(二)樣本數據描述性統計分析1.年齡情況。339個樣本農戶中,年齡最小26歲,最大83歲,平均年齡48.7歲。2.性別情況。339個樣本農戶中,男性248個,占73.2%;女性91個,占26.8%。3.文化程度情況。339個樣本農戶中,文盲43戶,占12.7%;小學文化程度157戶,占46.3%;初中文化程度119戶,占35.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0戶,占5.9%;4.家庭成員非農職業情況。339個樣本農戶中,沒有家庭成員從事非農職業的有86戶,占25.4%,有家庭成員從事非農職業的253戶,占74.6%。5.水稻種植面積。339個樣本農戶中,種植面積最小0.6畝,最大120畝,平均5.2畝。6.水稻種植年限。339個樣本農戶中,種植年數最長47年,最短1年,平均17.4年。7.固定資產轉化損失情況。固定資產轉化損失是指水稻種植農戶如果不種植水稻而種植其它作物,其用于水稻生產的固定資產轉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損失情況,損失大小由農戶自己進行估算。339個樣本農戶中,認為固定資產轉化過程中沒有損失的有25戶,占7.4%;很小的有166戶,占49.0%;較大的99戶,占29.2%;很大的49戶,占14.4%。8.家庭主要收入來源。339個樣本農戶中,家庭主要收入來源于農業的有251戶,占74.0%;來源于非農業為的有88戶,占26.0%。9.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交易過程順暢情況。339個樣本農戶中,感覺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交易過程很麻煩的有7戶,占2.1%;比較麻煩的有43戶,占12.7%;一般的113戶,占33.3%;比較順暢的158戶,占46.6%;很順暢的18戶,占5.3%。10.是否參加過農業合作經濟組織。339個樣本農戶中,沒有參加過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有233戶,占68.7%;參加過的有106戶,占31.3%。11.對農業生態環境的關注程度。339個樣本農戶中,對農業生態環境不關注的有113戶,占33.4%;比較關注的有213戶,占62.8%;很關注的有13戶,占3.8%。12.是否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339個樣本農戶中,沒有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的有273戶,占80.5%;參加過的有66戶,占19.5%。統計結果顯示,樣本農戶選擇的營銷方式包括自產自銷、銷售合同、生產合同、合作社和垂直一體化等5種。339個樣本農戶中,選擇傳統自產自銷方式的有211戶,占62.24%;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的有128戶,占37.76%,其中,選擇銷售合同方式的有20戶,占5.90%;生產合同方式的有53戶,占15.64%;合作社方式的有45戶,占13.27%;垂直一體化方式的有10戶,占2.95%,具體見表1。
二、變量選取及模型構建
(一)變量選取受經濟、社會、制度、法律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根據已有研究成果,并結合實地調研了解的具體情況,將影響水稻種植農戶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選擇行為的因素歸為四大類,第一類為農戶個體特征變量,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分別用x1、x2、x3表示;第二類為家庭經營特征變量,包括家庭成員非農職業情況、水稻種植面積、種植水稻年數,分別用x4、x5、x6表示;第三類為經濟特征變量,包括固定資產轉化損失情況、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分別用x7、x8表示;第四類為外部環境特征變量,包括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交易過程順暢情況、是否參加過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對農業生態環境的關注程度、是否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分別用x9、x10、x11、x12表示。一般而言,農戶年齡越大,求穩心理越強,越愿意通過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來規避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的風險,越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與女性相比,男性對銷售合同、生產合同、合作社和垂直一體化等新的農產品營銷方式可能更感興趣,更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農戶文化程度越高,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強,也越容易了解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的優點,越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有成員從事非農職業的家庭,隨著非農收入的出現,家庭抵抗農業風險的能力相對提高,加之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相對嚴格的準入條件和程序,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農戶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水稻種植面積越大,農戶生產和銷售面臨的市場風險也越大,越愿意通過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規避農業生產和銷售過程中面臨的市場風險;種植水稻年數越長,農戶越知道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的優點和好處,越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水稻種植農戶如果從水稻種植轉向其它作物,其用于水稻生產的固定資產產生的損失越大,意味著農戶面臨的風險越高,越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以農業收入為主的家庭,應對農業生產和銷售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越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規避風險;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交易過程越順暢,說明農戶交易過程越便利,農戶越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參加過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更了解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的優點和好處,更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對農業生態環境關注程度越高的農戶,更了解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帶來的益處,更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的農戶,更了解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的必要性和好處,更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具體變量的定義和預期作用方向見表2。
(二)模型構建為了明確影響水稻種植農戶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選擇行為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方向,本文將根據水稻種植農戶的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水稻種植農戶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的選擇行為是一個二分變量,即選擇或者不選擇。因變量表示水稻種植農戶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的選擇情況,其中,0表示沒有選擇,1表示選擇了。由于因變量為二分變量,即隨著解釋變量xi的變化,因變量具有0、1兩種可能結果,故本文建立二元Logit離散選擇模型,Logit回歸模型的分布函數服從Lo-gistic概率分布函數。
三、計量經濟分析及結果
為研究各解釋變量對水稻種植農戶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選擇的影響方向及程度,運用SPSS19.0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二元Logit回歸分析,模型回歸估計結果見表3。從模型回歸結果來看,整體擬合程度較高。其中,年齡、是否參加過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兩個變量在1%的水平上顯著影響水稻種植農戶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的選擇;固定資產轉化損失情況、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交易過程順暢情況兩個變量在5%的水平上顯著影響水稻種植農戶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的選擇;家庭成員非農職業情況、是否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兩個變量在10%的水平上顯著影響水稻種植農戶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的選擇。各個變量對農戶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選擇行為的具體解釋如下:農戶個體特征變量中,年齡的系數為正,說明農戶年齡越大,確實越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性別的系數為負,說明與女性相比,確實男性更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文化程度的系數為正,說明農戶文化程度越高,確實越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家庭經營特征變量中,家庭成員非農職業情況的系數為負,說明有成員從事非農職業的家庭確實更不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水稻種植面積的系數為正,說明種植面積越大,確實農戶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的可能性越大;種植水稻年數的系數為正,說明農戶種植水稻的年數越長,確實農戶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的可能性越大。經濟特征變量中,固定資產轉化損失情況的系數為正,說明用于水稻生產的固定資產用途轉換損失越嚴重,確實農戶越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系數為負,說明農戶收入結構中,農業收入所占比重越高,確實越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外部環境特征變量中,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交易過程順暢情況的系數為正,說明在水稻生產、銷售過程中,產銷關系更緊密營銷方式交易過程越順暢,確實農戶越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是否參加過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系數為正,說明參加過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確實更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對農業生態環境的關注程度的系數為正,說明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的關注程度越高,確實越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是否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的系數為正,說明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的農戶確實越愿意選擇產銷關系更緊密的營銷方式。
四、簡短結論及政策建議
篇5
[關鍵詞] 水稻栽培技術 種植效益 培育秧苗 水稻灌溉
[中圖分類號] S5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2-0187-01
鄂嘉鎮位于雙柏縣的南部,全鎮擁有耕地面積大約在36000多畝,其中水田面積14700畝左右,縱觀水稻種植情況來看,水稻種植面積始終保持在12000畝左右。鄂嘉鎮水稻土壤種類主要是紅壤性水稻土,但是由于本鎮的水田主要是放“跑馬水”,所以水田的保肥、保水性較差,水稻產量保持一個平穩狀態,水稻種植海拔范圍在800―1400米,秈稻是當地的主要種植水稻品種,常年產量保持在600―850公斤/畝左右。
1 水稻栽培現狀
當前水稻種植現狀主要是以矮桿水稻和雜交水稻為主,采用旱育秧方式來改進水稻性能,提升水稻產量[1]。水稻栽培中,無論是早稻還是晚稻,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插秧密度不斷縮小的趨勢,秧苗數量愈加不足,將會嚴重影響到水稻產量,不利于當地水稻生產活動的有序開展。水稻在種植期間,施肥逐漸從以往單一的有機肥料轉變為混合式肥料使用,更是在肥料中進一步添加農作物所需的氮磷鉀元素,可以更有效的滿足水稻生長需要。水稻在種植生產中,由于很多農戶自身科學種植意識不高,忽視了曬田工作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水稻產穗量。此外伴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機械化設備應用其中,以機械化設備代替人力收割作業,大大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逐漸利用更為方便的農藥除草代替傳統中耕[2]。
2 水稻栽培技術存在的問題
水稻作為日常餐桌上的主食之一,如何保證水稻產量顯得尤為重要,需要在水稻高產研究中,明確實驗田產量并非是實際種植產量。水稻產量也不是衡量水稻種植的唯一指標,提高水稻產量的同時還應該提升水稻質量,目前水稻栽培技術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水稻品種選擇不當
稻農由于學歷不高,對科學水稻種植認知水平偏低,更多的是依靠自身多年的種植經驗來選擇種植技術。很多地區的農戶選擇同一品種水稻種植,導致一旦某一水稻地出現病蟲害問題,可能造成大面積的傳染,為農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水稻栽種中應該根據當地土壤、氣候等條件,搭配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水文特征,選擇更為合理的水稻品種,確保水稻種植高產增收。此外水稻的產量同自身品種和生長周期同樣存在關聯,在水稻品種選擇中應該選擇抗倒伏、抗旱和抗病能力較強的水稻品種,確保水稻產量[3]。
2.2 水稻育秧技術不當
由于農戶自身科學種植意識不足,秧齡過長,導致秧苗之間的間隙不合理,影響到水稻的正常生長,加之忽視育苗前期環節重視,導致水稻產量下降。
2.3 水稻播種時間選擇不當
水稻播種時間的選擇尤為關鍵,如果播種時間較早,相應的會延長秧齡,如果播種時間較晚,可能碰到寒冷氣候,影響到水稻幼苗的正常生長。這就需要合理安排播種時間,盡可能規避不良因素影響。
3 提高水稻種植效益對策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總體來說,就是一個“前提”、一個“基礎”、一個“中心”和一個“保障”。即以選用優良品種為前提,以培育多孽壯秧為基礎,以建立合理的動態群體為中心,以防蟲治病為保障。
3.1 選擇合適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質品種
是否選擇合適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質水稻品種對于水稻生產影響較大,應該盡可能選擇高產、優質、多抗的水稻品種,為水稻高產、優質奠定基礎。
3.2 確定合理的播種時間、培育多孽壯秧
在水稻種植中,播種時間的選擇是尤為關鍵的,如果早播需要考慮到全年種植情況,確保兩個季節的種植過渡。不同育苗方式對于播種時間要求存在明顯差異,濕潤育苗相較于旱育苗方式而言溫度應該高2℃。晚播的水稻則是需要充分考慮到水稻的生長周期,外界的天氣因素可能帶來的影響,做好病蟲害預防工作,確保水稻產量[4]。鄂嘉鎮水稻育秧需要考慮三月“倒春寒”和八月陰雨天氣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一般在3月8日-3月20日播種,多采用薄膜濕潤育秧、旱育秧等育秧方式培育壯秧。
3.3 建立合理的水稻動態群體
在本鎮水稻栽培中,根據不同肥力水平確定其栽培密度,栽培密度在2.5-3.3萬叢,一般肥力田塊采用(8+3)*4的種植規格,每畝栽培2.7萬叢左右,結合合理的肥水管理技術,在確保水稻達到畝有效穗的同時,實現穗大粒多、粒大,從而實現高產、優質的目標。
3.4 加強病蟲害防治,確保高產、穩產
在本鎮水稻病害主要是稻瘟病(特別是穗頸瘟),蟲害主要就是稻飛虱。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防治方針,在水稻不同生育期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重點施用農藥,確保水稻穩健生長,從而實現高產、優質、低耗農業的目標。
結論
在水稻栽培技術選擇中,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品種,確定播種時間,做好育秧和壯苗工作;根據秧苗生長情況合理施肥,定期灌溉,注意每次灌溉不應該過多水,根據幼苗不同生長階段確定水量,提升水稻產量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少林.水稻栽培技術與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32(31):274-274.
[2]蘇少紅.水稻栽培技術與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措施[J].農技服務,2013,25(6):1-2.
篇6
關鍵詞:水稻種植;抗病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S43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65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活的水平的提升,我國人們加大了對糧食的需求量,同時對糧食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這就要求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應加強對水稻種植管理,掌握水稻種植技術,以此提高水稻的產量以及質量。病蟲害是影響水稻生長的重要問題之一,會大大減少糧食的產量,所以加強水稻種植中關于抗病技術創新,對我國糧食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水稻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病害及防治
1.1 稻瘟病
稻瘟病屬于真菌性病害的一種,發病時間以及發病部位存在不確定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稻瘟病的防治難度,稻瘟病的出現會減少水稻產量,嚴重時會達到20%以上,所以對稻瘟病的防治至關重要。根據水稻生長情況,稻瘟病可以三種,主要包括葉瘟、苗瘟以及谷粒瘟,該病害危害最大部分主要為稻穗頸部和稻節處。當水稻出現這一病害時,一開始稻節會出現黑色的小點,若沒有及時的發現,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救治,這些黑點會逐漸的擴大,使得黑點會出現整個稻節上,抑制水稻的生長發育,如果病害較為嚴重時,會使得水稻顆粒無收,除了稻節部分,其它部分若出現這些病害,也應引起重視
發生稻瘟病主要原因有光照和濕度,所以應嚴格控制這兩個因素,會減少病害的發生,所以首先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應具有一定的光照條件,滿足水稻生長需求;其次應保持水稻生長過程中的濕度,水分既不能過多,同時也不能過少,應保持適中。在此在水稻種植之前,可以用藥水進行浸種,以此提高種子的抗病能力。另外應加強對水稻種植生長情況的觀察,及時發現和解決發生的病害,保證水稻正常生長。
1.2 水稻紋枯病
真菌是引起水稻紋枯病的重要原因,發生水稻紋枯病時,會使得水稻葉子以及莖桿出現斑點,所以及時的采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有效的救治,就會使得斑點面積擴大,這樣會嚴重抑制水稻正常的生長,使得水稻不能抽穗,進而降低水稻的產量。
在發病初期,不容易及時發現水稻紋枯病的存在,對水稻紋枯病進行及時防治,這樣會加大水稻紋枯病對危害性。造成水稻y枯病出現的主要有2種因素,水稻種植密度;施肥情況,所以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應嚴格控制種植密度,保證種植密度適當,促進水稻的正常生長,防止水稻瘟枯病的產生;應加強對水稻種植的施肥管理,合理的進行施肥、追肥,在此過程中,也應注意病害的發生,若一旦發現,應及時的進行噴灑藥劑,防止病害的發生。
2 水稻種植中關于抗病技術的創新
2.1 結合水稻生長環境
我國土地面積較廣,地區較多,所以不同地方氣候以及地貌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在種植水稻之前,應充分考慮當期的氣候以及地貌,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種子,不能受到當地水稻生長環境的影響,能夠抵抗當地的病害。
2.2 做好病害預防工作
對水稻病害的預先防治非常重要,所以在水稻種植之前,應采用合理的藥劑,進行浸種,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種子的抗病能力。完成浸泡后,應將不健康的種子清除掉,應選擇健康的種子進行種植,這樣能夠大大減少病害發生的可能性。
2.3 做好水稻育種
做好水稻育種這一環節也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在水稻育種過程中,按照種植的相關要求,合理的進行水稻育種,對于育種每一個環節,都應加強監督和管理,防止病好的發生。在育種過程中,還應充分考慮地區特點以及病害的特點,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種子的抗病能力,促進水稻的正常生長。經過相關研究,比較常用的種植方式為不同品種的交叉種植,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減少病害的方式,所以值得相關工作者的推廣和應用。
3 總結
水稻種植問題不僅是我國相關工作者研究的重點問題,同時也是人們關注的民生問題所以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必須不斷提高抗病技術,減少病蟲害所帶來的影響,以此提高水稻的產量,本文主要探討了2種病蟲害,即稻瘟病和水稻紋枯病,并針對這2種病蟲害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同時還探討了水稻種植抗病技術創新,最大限度的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且帶給水稻種植的不利影響,以此實現水稻產量的不斷提升,這對于我國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配方施肥;水稻種植;產量
中圖分類號:S 511 文獻標識碼:A
1 材料、方法
1.1 試驗地點、供試材料
試驗地點:三水區大塱山村委會。該村委會所在地土壤屬砂質泥土、上茬作物為菜心,其海拔較低。試驗所選水稻品種是銀光,水稻株行距設定為17×10cm。表1列出了大塱山村委會土壤養分狀況:
表1土壤養分狀況
1.2 試驗設計
該試驗共設有8個處理,即1(CK)、2(CK)、3(CK)、4(CK)、5(CK)、6(CK)、7(CK)、8(CK)。處理1為N、P、Zn、K、B肥全施;處理2為免施N肥;處理3為免施P肥;處理4為免施K肥;處理5為免施Zn肥;處理6為免施B肥;處理7為免施B/Zn肥。試驗地點總面積為12.44m2,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60%氮肥為追肥、40%氮肥為基肥,其他基肥有K/P及其他。
2 結果及討論
2.1 水稻生長情況受不同處理的影響
表2列出了該試驗結果。水稻生長因受到不同配方施肥方法的影響而表現出極其明顯的差異。相對于其他處理辦法,處理1每一項性狀指標的提高程度均相當明顯,特別是處理1的結實率、分蘗數、千粒重效果等3項相對更明顯,這對于處理1條件下種植的水稻獲得高產提供了相當好的基礎。
表2 試驗結果
2.2 水稻產量受到不同處理的影響
該試驗結果顯示,水稻產量受到不同配方施肥的影響程度較大,相對于處理1,若免施N肥,水稻產量相對下降11.6%,此試驗結果顯示試驗地土壤內N元素供應量不能滿足水稻生產的需要;若免施P肥,水稻產量相對下降13.5%,此試驗結果顯示試驗地土壤內P元素供應量不能滿足水稻生產的需要;若免施K肥,水稻產量相對下降16.0%,此試驗結果顯示試驗地土壤內K元素供應量不能滿足水稻生產的需要。通過對試驗地當地水稻種植戶施肥現狀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水稻種植戶對K肥施用量、施用重要性等的認識不足。若免施Zn肥,水稻產量相對下降8.7%;若免施B肥,水稻產量相對下降6.6%;若免施B/Zn肥,水稻產量相對下降9.3%;若免施微肥,水稻產量也會受到一定影響,針對水稻施用微肥的調查結果顯示,試驗當地水稻種植戶對微肥的施用完全處于0認識狀態,所以,正確引導水稻種植戶認識微肥、提高水稻品質及產量至關重要;若免施肥,水稻產量則相對下降64.5%,此試驗結果顯示,試驗地當地土壤養分自主供給能力不高,則通過人工施肥在提高水稻品質及產量方面必不可少,且施肥方案應該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而定。
綜合處理1~處理8水稻產量情況,處理1水稻產量最高、綜合性狀最優,此試驗結果表明,處理1設計的合理性及科學性最高,即處理1情況下的土壤營養元素為水稻生產提供了充足的營養需求。通過分析此次大塱山村委會試驗結果可得,其最大程度上反應了土壤狀況地區及氣候條件地區水稻生產施肥效果,其在指導當地水稻種植戶水稻栽培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該試驗結果表明,處理1條件下的水稻產量最好,則處理1施肥配方為提高當地水稻產量的最佳施工配方。
3 經濟效益分析
相對于處理2—處理8,處理1施工成本最高,但其增收增產效果明顯,通過綜合處理1投資成本及經濟收益,其最終經濟效益卻是最明顯的。關于處理8(CK),其經濟效益為全部處理中最低的一項,各公頃收入僅為14800.1元,排在倒數第2的一項為處理4(免施K肥),倒數第3的一項為3(免施P肥)。下表列出了處理1~處理8的經濟收益情況:
4 結束語
表3 不同配方施肥下的水稻產量表
綜上所述,水稻產量受到不同配方施肥的影響程度相當明顯,尤其是處理1,在處理1條件下,水稻增收、增產效果最明顯。土壤以砂質泥土為主,其自身具備一定的肥力,但改土因冷涼、通氣性差、有效養分釋放慢等特性而導致其供肥能力無法滿足水稻生產所需。此外,傳統水稻栽培方式對該地區水稻種植的影響程度較深,即忽略K肥及微肥在水稻種植中的施用將對水稻品質及產量的提高造成相當大的負面影響。所以,通過優化配方施肥方案,即合理、科學施肥,方能滿足水稻生產對各類肥料所需,并實現水稻增收增產。
參考文獻
[1] 葛繼紅,周曙東.環境友好型技術對水稻種植技術效率的影響—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2):52-57.
[2] 張衛平.基于“3414”試驗設計的江陰市水稻測土配方施肥研究[J].寧夏農林科技,2012,53(11):65-67.
篇8
[關鍵詞] 膜下滴灌 水稻種植 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4-0189-01
水稻是非常重要的餐桌主食之一,對其種植技術進行研究非常有實際意義。膜下滴灌水稻技術是順應時代的新型農業水稻種植方式,和傳統的水稻種植方式方式相比,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也更加節約水資源,同時更加適合大面積的水稻種植,所以,本文的研究主題-膜下滴灌水稻種植的關鍵技術是非常有價值的。
1 水稻膜下滴灌技術的相關知識
水稻膜下滴管技術是水稻的一種種植方式,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集合了地膜和滴灌的共同特點,水稻在地膜里種植,其不足的水分通過滴灌技術進行補充,相比較傳統種植,其節水率能夠達到60%,由于采用滴灌的方式,土壤中肥料的利用率也更高,并且整個栽種的過程也比較簡單,易于使用綜合性機械進行播種。
對于農民而言,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節省水稻種植的成本。傳統的種植方式下,農民需要往一畝稻田里加入大量的灌溉水,通過對比發現,應用膜下滴灌技術種植水稻以后,將傳統的水費、機械費用和人工費用加起來,然后減去膜下滴灌技術的花費,每公頃土地至少可以降低2000塊錢的成本。
水稻的品質進一步提高。通過對比以后發現,采用膜下滴灌技術種植出的水稻稻米,其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更加即合理,更加易于被人體吸收,其加工品質也更加理想。有利于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應用膜下滴灌技術以后,對于水的需求量相對減少了三分之二,能夠更好的抵抗干旱等自然災害,對于水稻種植的可持續發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 關鍵技術的研究
2.1 灌溉控制系統的關鍵技術研究
應用水稻膜下滴灌技術進行種植,顯然需要一個泵站進行供水。在進行泵站建設的時候,考慮到抽水的時候需要把一些大的雜質過濾掉,需要修建一個蓄水池。在設計整個膜下灌溉控制性的時候,前期的一些控制可以采用自動化控制,但是分支到田間的控制,應該采用手動的方式。選擇合適的過濾器對于整個系統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充分考慮到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推薦使用3毫米左右的石英砂來制造過濾器。如果水質在進行過濾以后,其壓力仍然不能夠符合要求,那么就應該對系統的閥門進行調節,清洗過濾器。
2.2 種植所需土壤的關鍵技術研究
相比較傳統的水稻種植技術,膜下滴灌水稻膜下滴灌水稻種植對于土壤有著不一樣的要求,尤其在土壤的平整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進行種植之前,必須要提前對土壤進行深翻和平整,一旦土壤的平整工作沒做好,那么將會嚴重的影響以后水稻的種植效果。從上面的分析看出,膜下滴灌水稻種植技術要想取得良好的種植效果,土地的平整性是否符合水稻的生長要求是一項關鍵的技術指標。另外,在進行土地平整作業之前,還應該施加合適的肥料,在施肥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有機肥和無機肥之間的搭配比例。
2.3 種植和生長期間關鍵技術研究
相比較傳統的水稻種植方式,膜下滴灌的方式水稻種植時間可以有一定的提前,這是因為,通過地膜的覆蓋作用,地表的溫度得到了升高和保持,通過經驗,一般提前一個周左右比較合適,當然了,如果溫度合適,能夠再提前一點更好。同時,在水稻播種的過程中,相關的工作要一次性的完成,例如覆膜、穴播等。播種的時候,其種子的播種距離、深淺程度,一定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否和會極大的影響水稻的出苗率,出苗以后,難免會有缺苗的現象,必須要進行及時的補苗。一定要及時的對土壤的含水量進行測定,根據水稻的不同生長周期,其對土壤含水量的要求是不同的,要根據水稻生長周期,對土壤的滴灌水量進行調節,使水稻的生長土壤一直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在天氣炎熱的時候,由于高溫的作用,水稻的根處的水分可能會進一步的減少,這就需要有針對性的加大滴灌的水量,直到合適為止,必須要進行田間的水流灌溉。
2.4 施肥技術、除草和防蟲關鍵技術的研究
對于膜下滴灌技術種植的水稻,其施肥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在不同的水稻生長階段,其施肥量是不相同的。在施肥之前,一定要徹底的將肥料溶解,然后融入到水里,在滴灌的時候,在土地濕潤的情況下,順便給水稻施上肥料,這樣可以保證肥料的使用效果,促進水稻的生長。水稻在生長過程中,難免會有雜草,在進行雜草清理的時候,不能單純的采用一種方式,應該采用多種方式結合的方法,不僅僅要通過地膜來壓草,還要通過化學方式來除草。在稻苗的生長過程中,難免會有蟲害,且不同階段的害蟲類型是不相同的,一定要充分的認清害蟲的種類,做到因病施藥,同時,如果存在地下害蟲的情況,那么在播種之前,就應該加入合適的藥物,對地下害蟲起到防止的作用。
3 結論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顯著的看出,水稻膜下滴灌種植技術相比較傳統的水稻種植方法有著明顯的優勢,節水、節肥、更抗干旱等,當然,采用膜下滴灌技術來種植水稻,在水稻種植前、種植的過程以及種植以后都對各方面的種植、生長條件有一定的要求,這就是膜下滴灌水稻種植技術的關鍵技術所在,只要做好這些關鍵的工作,一定能夠使水稻的產量進一步提升,希望本文對相關的工作人員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黃桂英. 膜下滴灌水稻種植技術[J]. 北京農業,2014,24:17.
[2]張杰,沈丹波.淺談膜下滴灌水稻種植技術[J]. 農業與技術,2013,08:82.
[3]何海兵.水分調控對膜下滴灌水稻生長發育及產量形成的影響[D].石河子大學,2014.
篇9
[關鍵詞] 水稻種植 抗病技術 探討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183-01
水稻在中國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并且還具有極其悠久的栽培史。中國作為水稻的原產國,一直以來在世界上都屬于水稻栽培技術最佳的國家,栽培水稻的技術已經到了成熟階段,可需要注意的問題,即在種植水稻過程中應用的抗病技術一直都存在眾多缺陷,阻礙了中國水稻種植事業的發展。所以,一定要積極對種植水稻過程中的抗病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對此,筆者進行了下述介紹。
1 水稻抗病的重要意義
實際上水稻抗病即救治病變水稻的過程。針對其結果而言水稻抗病的實際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例如,水稻抗病對于水稻產量的提升以及糧食緊張問題等能夠進行很好的解決。現在國內的情況就是人口眾多,可耕地面積卻非常少,這就需要可以在有限田地上盡可能種植出更多的糧食。而應用水稻抗病技術,不僅能夠促進糧食的增長,還可以促使水稻健康發育與成熟,進而使水稻產量大大增加。從本質上講,水稻種植技術屬于生物技術,其想要提高需要依靠眾多項技術,其中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水稻抗病技術,因此只有不斷提升水稻抗病技術,水稻產量和品質才能夠得到保障[1]。所以,水稻抗病意義重大。
2 種植水稻過程中怎樣提高抗病技術
現在我國擁有眾多人口,可耕地面積卻非常少,所以,一直以來中國這一問題都在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國內有關人員也一直致力于此問題的研究,同時,種植水稻的技術以及水稻產量都有所提升,可是種植水稻有時還會出現抗病技術問題,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來提升水稻的抗病技術。
2.1 應用高新技術進行水稻抗病
總之,因為中國人們對水稻抗病技術的關注,致使這項技術已經發展的較為成熟,可在某些細節方面依舊會出現相應的問題。其中未廣泛的應用高新技術進行水稻抗病是極其突出的一個問題。實際上,在種植水稻過程中,經常會因為沒有科學、有效的應用高新技術而導致水稻產量極低[2]。因此,種植水稻時必須適當的對一些高新技術加以使用,如:實時檢測技術。通過應用這些技術,可以及時、準確的找出水稻發生病害原因,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治療。
2.2 選種階段需要提升抗病技術
水稻種子的選擇也會影響到抗病技術。所以,想要提升抗病技術,就應該做好種子的選擇。應該在了解當地情況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水稻品種。地域不同適合栽種的水稻也會不同,假如未選擇較為合適的水稻種子,那么極易出現病害問題。所以,在對水稻種子進行選擇時,一定要根據當地水文特點、氣候特點以及地址特點來做出正確選擇。當種子選擇好以后,還需要把種子浸泡到專門的藥物當中,這樣就可以防止種子在萌芽成長時發生病害,同時還能使水稻具備更高抗病能力,因此選擇良好的水稻品種是非常重要的。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種植經驗,認為不管在哪個地區,優良品種總會比那些質量非常差的種子抗病害能力強。所以,在研究抗病害技術時,必須對優質種子的選擇加以重視。
2.3 育種階段需要提高抗病技術
在進行水稻育種時,也要做好抗病技術工作。所以想要確保水稻可以正常的生長,就應該在育種階段預防種子發生病蟲害。因此,應該分階段來研究水稻抗病技術,然后按照水稻的實際生長階段進行抗病[3]。如果可以合理的應用此種技術,能夠使水稻生長各個階段的病害幾率都大大減少。
2.4 應用農業防治方法提高抗病技術
實際上農業防治方法即種植水稻過程中的一種抗病害的技術,能夠預防水稻害蟲。譬如:當水稻遭受到蟲害破壞時,能夠利用“殺蟲燈”對害蟲進行消滅。殺蟲燈屬于一種極其特殊的光源,能夠殺死害蟲,所以,其在抗水稻蟲害方面有著非常良好的效果。應該注意的就是,此種抗病方式具有局限性,并且還需要耗耗掉大量的能源,所以,它的使用范圍受到了限制,如果水稻田需要大面積進行殺蟲,那么就不能應用這種方法。除此之外,利用光源進行殺蟲還會對水稻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影響水稻的健康成長。
2.5 應用生物防治方法提高抗病技術
實際上生物防治水稻病蟲害的方法,即利用某一種特殊生物對另外一種生物進行消滅的方法。由于生物的可繁殖性較強,因此能夠大面積以及大量的應用,進而使農業方法防治水稻病蟲害存在的缺陷得到彌補。在實際應用生物防治這項技術來防治水稻病蟲害時,經常會引進大量害蟲的天敵。譬如:當水稻遭受到白蛾破壞時,農戶們就能夠在稻田中引進適當數量的周氏嚙小蜂殺死白蛾害蟲,這樣不但保持了生態的平衡,還起到了良好的抗病效果。可此種防治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并不是任何一種蟲害都可以應用引進天敵的方法進行防治,所以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二在應用生物方法對水稻病蟲害進行防治時,必須和其他方法一同使用,才能夠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 結語
總之,水稻種植會影響到中國的糧食安全,尤其在人口數量極多,而耕地面積卻非常少的情況下,此種影響顯得更加突出。所以,中國有關部門一定要對水稻種植技術的使用和發展加強關注,特別要關注這項技術的發展,同時還要積極提高抗病技術,進而在我國糧食不斷增加的基礎上,使中國糧食安全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1]周靖祥.小農種地意愿及其目標價格形成機制研究――以SC省SZH村水稻種植為例[J].財經研究,2015,41(8):50-63.
篇10
【關鍵詞】社會效益;旱田種植;經濟產值;現代農業;水稻
一、社會效益顯著
北安傳統旱田種植,主產玉米、大豆。但是,受政策調整和市場需求影響,其產量和產值并沒有相應提高,特別是部分低洼低產田始終影響著土地流轉、結構調整和效益突破。在供給側改革指引下的水田開發,使低產旱田避短揚長,成了水田開發者的香餑餑,有效推動了土地流轉、脫貧致富和誠信建設。一是加快土地流轉。北安市屬丘陵漫坡地貌,平緩低洼耕地約占總耕地面積20%,此類耕地由于受自然不利因素影響,流轉困難或地價較低。自旱田改水田以來,這些耕地就成了水田開發經營者首選地塊,整體流轉及價格提高75%、120%,使耕地總流轉率提高5個百分點。二是有助擺脫貧困。承包低洼低產田的農戶,經常形容自家的耕地是“十種九不收”,其收入無法得到穩定保證。從北安市精準扶貧辦獲悉,因常年種地欠收而導致貧困的農戶占貧困總戶數37%。雖然貧困的原因很多,但歸結一點就是收入少,難以形成富余的資金積累,抵御不了突發疾病及一些意外災害等原因的支出。自種植水稻或將耕地流轉給水稻經營者后,水稻單產收入是以往該地塊種植收入的3-5倍、流轉耕地的承包費是以往的2倍多,部分農戶高興地說:“這回我們也能攢下錢了”。三是推動誠信建設。經濟基礎決定誠信建設,素質建設引導誠信發展,這是我們在誠信建設中的切實體會。農村的誠信建設始終處于薄弱環節,我們對農戶不良貸款調查反映,因種植欠收,而導致的拖欠銀行貸款占農戶不良貸款率92%。水稻種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調節種植結構,在玉米調減的情況下,大豆播種面積及產量仍然保持在穩定狀態,其收購及價格也不再是忽冷忽熱,農戶的收入也比較穩定。2013年北安市農村信用合作社的不良貸款率高達17%,到2016年末不良率已經降致3.4%。在供給側改革調整中,農村金融信貸誠信體系建設有了顯著提高。
二、經濟效益明顯現已形成
主星鄉2萬畝水稻種植基地,東勝鄉3萬畝水稻種植核心示范區的多地(鄉、鎮)聯動形態。水稻產品收購及市場銷售價格始終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水稻產業經濟效益明顯。2016年,北安市水稻產量8萬噸,產值32,000萬元;水稻單產經濟收入高于其它糧食作物21%,入社農戶人均收入較其它農戶提高27%。一是穩定玉米大豆產量及價格。多年來,該市種植結構始終處于大豆和玉米交替輪換,然而,在大豆市場化及玉米政策補貼取消后,玉米大豆的產量及價格始終處于波動之中。2017年種植結構,水稻播種占耕地面積15%、經濟作物播種占12%、大豆播種占40%、玉米播種占33%,由此可見水田開發對結構調整起到了有效調節作用。2016年大豆收購價較上年提高5%;玉米補貼雖然取消,但較比上年單產收入并沒有減少。二是有效提高了農戶人均收入。水田開發所選平緩低洼耕地,而這些耕地正是常年低產田,種地收入少、流轉租費低,此類耕地所有者始終維持在收支平衡線上,很難實現富足生活。而水田開發者在流轉這些耕地時,把這些耕地定為一類耕地,流轉費提高了一倍還多。東勝鄉一李姓農戶耕地流轉費收入98萬元,他高興地說:“我的耕地以前一半的價都沒人要”。市農業局領導說:“水田開發使我們的黑土耕地真正成為金山銀山,再沒有托后腿的了”。2016年的農戶人均收入達到15,000元,比上年提高10%。三是水稻產業潛在多樣經濟效益。水稻產品已經在北京、廣州農博會上展出,所創“三只老虎”品牌大米倍受歡迎,經銷商紛紛前來訂貨;在抓好大米品牌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有機水稻種植水平,擴大“蟹稻”、富硒稻生產規模,“蟹稻”種植讓人們直接觀看到水稻種植無任何農藥、化肥的有機生產全過程,真正叫響“種養”結合的綠色有機品牌。2017年蟹稻種養已經達到900畝,僅螃蟹經濟收入就達到1,200萬元,同時,在8、9月份螃蟹成熟季節,人們以“采摘”方式前來購買螃蟹,親臨綠色蟹稻種養產業園,已形成獨特的購買觀光風景線,無形中為綠色無公害水稻傳遞著切身的廣告。全市全綠色水稻種植也已經向社會公示,多樣化種植、多樣化經濟,為北安市寒地水稻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物質和經濟基礎。
三、推動農村金融體系建設
寒地水稻的開發,有效調節了種植結構,確保了農業豐產豐收。投資25億元的象嶼金谷集團和投資10億元的宏維農業物產及福潤集團,充分滿足全市及周邊7個縣市的糧食收購、倉儲及深加工,寒地水稻等一大批特色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2016年農村人均收入13,000元。農村經濟的向好,有效推動了農村金融體系建設。一是加快了農村金融進檔升級。2016年12月18日,原“北安市農村信用合作社”轉制為“黑龍江北安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更名,它是基于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全體信用干部職工努力的結果。部分農民高興地說:“這回也有屬于我們農民自己的銀行了,再也不用為外出務工、糧食買賣的銀行業務為難了”。二是加快了農村金融信用等級建設。自80年代金融網點擴張式發展,到90年代末金融網點集中撤銷,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農村不良貸款率的大幅上升,其中的原因不凡有結構失衡、信息閉塞及落后的生產模式。曾一度出現整村、整屯全部欠貸,銀行信用等級降至冰點。隨著惠農政策及供給側改革的深入,農村經濟迅速發展、人均收入全面提高。統計顯示:近三年,沒有因農業生產欠收或因經營不當,而新生的不良貸款。截止2016年末,金融信用村(屯)評級已經覆蓋83%。三是提高銀行參與度。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緊固多年的“上審、上放”的信貸投放方式有所改變。截止2017年6月末,涉農貸款余額272億元,其中:農業發展銀行貸款227億元,農村農戶貸款17億元。各金融機構均已向農業生產投放信貸資金,特別是一些新型生產經營主體,金融機構都是主動上門服務,不僅提供充足的信貸資金,還確保一定的優惠措施。調查得知,各金融機構均建立起“三農”信貸服務機制,逐步完善信貸品種,為農村經濟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