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南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07:19: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陜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陜南漢中端公戲
一、通過神靈文化展示人倫關懷
陜南漢中端公戲是中國儺文化的縮畢業文影,儺是中國古代驅逐疫癘、祈禱平安的宗教儀式,是人們在特定季節、特殊環境驅疫逐鬼的祭儀。端公戲體現出的儺文化同中國其它各地的儺文化一樣,信奉的是系列儺神,這些儺神同人之間滲透著復雜的人倫關系,表現出鮮明的通過神靈文化展示人倫關懷的倫理特征。
首先,陜南漢中端公戲完全保留了遠古人的時尚,是較為原始的儺文化的形式。儺文化起源于農耕社會小農的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農耕時代笨拙的手工工具以及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使得人們認識、改造和征服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的低下脆弱,經常面臨種種天災人禍而無能為力、一籌莫展。長期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的農耕者,不斷地涌現出團團疑難與困惑。也不斷地萌生出把給人帶來幸福快樂和災難痛苦的種種事、物、現象虛幻化和神秘化的觀念。如奉五谷為神,奉風、雨、雷、電、瘟、痘為神,奉犬、虎、蛇、鳥為神等等。認為人世間的災難禍福是這些神支配的。于是滋生出對這些神的種種敬畏和祈愿,企望風調雨順、遠離瘟疫、無病無災、人畜安寧。秦巴山區,山高林密漢水源頭,溝壑縱橫。億萬年來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大自然育化了人類。人類在遠古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千方百計地尋求與大自然的溝通,在大巴山的深山老林。山民們跳儺成風,企盼神靈降福于他們,趕走可惡的鬼疫,尋求精神的慰籍。如陜南漢中的端公戲就有為人辟邪攘災、遣瘟設送、遇旱則祈雨、遇豐則慶壇等內容。
其次,農耕社會形成的以家庭和宗族為細胞的宗法關系和復雜的社會關系,使人們感到個人力量、家庭力量的弱小,于是幻生出對在生時的好人、能人、杰出人物和壞人、奸人等的神化。于是就有三清、三元、玉皇大帝等等。祈求這些神能奉請必到,到則顯靈。保佑自己。陜南漢中歷代端公們的神榜上供奉儒釋道三屆教主、觀音菩薩、三清、玉皇、武帝官圣等神靈。這實際上就是把人世間的倫理道德轉化為神的倫理道德,借助神倫,維護人倫。借助正義之神及其神倫、神力,驅逐邪惡及妖魔鬼怪,迫使壞人惡報,好人好報,以便維護人倫。老端公作為人神的溝通者,借助神力、神倫而彰顯神善,顯示和弘揚人倫。在陜南漢中,大多數端公較山民有文化,稍知天文地理、物候節氣、醫藥病理,并能歌善舞,在當地略有威望,鄰里有難,慷慨相助,家庭糾紛也請為調和。跳端公與病者神藥兩解;與常人。精神安慰與村政大事,有族長之威。如陜南端公戲《庚關躲煞》,唱到十月懷胎、生育、養育、撫養的過程,母親由青春少女到耄耋龍鐘,教育人們尊敬老人《十望郎》、《十盼姐》則唱到了愛情的美好和企盼。
二、古樸、豪放的表現形式
陜南漢中的端公戲有著悠久的歷史,完全保留了遠古人的時尚,其表現形式呈現出粗曠性與豪放性的特點。首先,是壇戲布置較樸實粗曠。事主按老端公的要求與安排。就地取材,用竹子、木頭、紙張扎就儺堂和儺壇。取材簡陋,不要求做太多的加工制作,剪紙制作的各種圖像線條粗獷明快,儺堂布置的粗獷中也顯示樸實大方的豪放之氣。其次,法器、道具的樸實、粗獷和豪放。跳端公的法器是維系端公傳承的重要憑證,其代代相傳而產生的結果是較好地保留了原生態的儺文化。陜南端公在藝成出師時。要擺壇謝師,師傅要傳法器、授師牌。所傳法器有:神榜、師牌、令、法印、法鈴、腳卦、號角、師刀、令旗、令箭、法衣、法裙、五佛冠、面具、壇神等等。老端公的法器道具眾多,不用花太多的錢去置辦,法衣是由一般紅布裁剪制作而成,沒有復雜的圖案,法帽為五佛冠,冠面上的圖像線條粗獷簡潔。其它法器大都也比較簡單。毋需精致。如果太精致昂貴,作為普通農民的老端公就購置不起了。此外,端公戲中使用的面具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具有古樸、豪放的典型特征。端公戲的面具有善有惡,有兇有猛,有美有丑,形態各異,用途各異。其制作大都選用楊、柳木制作,柔韌、易刻、輕巧。造型是根據傳說故事進行繪制雕刻的,七竅鏤空彩繪,線條粗獷豪放。
陜南端公戲美學特征
一、通過神靈文化展示人倫關懷
陜南漢中端公戲是中國儺文化的縮畢業文影,儺是中國古代驅逐疫癘、祈禱平安的宗教儀式,是人們在特定季節、特殊環境驅疫逐鬼的祭儀。端公戲體現出的儺文化同中國其它各地的儺文化一樣,信奉的是系列儺神,這些儺神同人之間滲透著復雜的人倫關系,表現出鮮明的通過神靈文化展示人倫關懷的倫理特征。
首先,陜南漢中端公戲完全保留了遠古人的時尚,是較為原始的儺文化的形式。儺文化起源于農耕社會小農的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農耕時代笨拙的手工工具以及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使得人們認識、改造和征服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的低下脆弱,經常面臨種種天災人禍而無能為力、一籌莫展。長期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的農耕者,不斷地涌現出團團疑難與困惑。也不斷地萌生出把給人帶來幸福快樂和災難痛苦的種種事、物、現象虛幻化和神秘化的觀念。如奉五谷為神,奉風、雨、雷、電、瘟、痘為神,奉犬、虎、蛇、鳥為神等等。認為人世間的災難禍福是這些神支配的。于是滋生出對這些神的種種敬畏和祈愿,企望風調雨順、遠離瘟疫、無病無災、人畜安寧。秦巴山區,山高林密漢水源頭,溝壑縱橫。億萬年來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大自然育化了人類。人類在遠古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千方百計地尋求與大自然的溝通,在大巴山的深山老林。山民們跳儺成風,企盼神靈降福于他們,趕走可惡的鬼疫,尋求精神的慰籍。如陜南漢中的端公戲就有為人辟邪攘災、遣瘟設送、遇旱則祈雨、遇豐則慶壇等內容。
其次,農耕社會形成的以家庭和宗族為細胞的宗法關系和復雜的社會關系,使人們感到個人力量、家庭力量的弱小,于是幻生出對在生時的好人、能人、杰出人物和壞人、奸人等的神化。于是就有三清、三元、玉皇大帝等等。祈求這些神能奉請必到,到則顯靈。保佑自己。陜南漢中歷代端公們的神榜上供奉儒釋道三屆教主、觀音菩薩、三清、玉皇、武帝官圣等神靈。這實際上就是把人世間的倫理道德轉化為神的倫理道德,借助神倫,維護人倫。借助正義之神及其神倫、神力,驅逐邪惡及妖魔鬼怪,迫使壞人惡報,好人好報,以便維護人倫。老端公作為人神的溝通者,借助神力、神倫而彰顯神善,顯示和弘揚人倫。在陜南漢中,大多數端公較山民有文化,稍知天文地理、物候節氣、醫藥病理,并能歌善舞,在當地略有威望,鄰里有難,慷慨相助,家庭糾紛也請為調和。跳端公與病者神藥兩解;與常人。精神安慰與村政大事,有族長之威。如陜南端公戲《庚關躲煞》,唱到十月懷胎、生育、養育、撫養的過程,母親由青春少女到耄耋龍鐘,教育人們尊敬老人《十望郎》、《十盼姐》則唱到了愛情的美好和企盼。
二、古樸、豪放的表現形式
陜南漢中的端公戲有著悠久的歷史,完全保留了遠古人的時尚,其表現形式呈現出粗曠性與豪放性的特點。首先,是壇戲布置較樸實粗曠。事主按老端公的要求與安排。就地取材,用竹子、木頭、紙張扎就儺堂和儺壇。取材簡陋,不要求做太多的加工制作,剪紙制作的各種圖像線條粗獷明快,儺堂布置的粗獷中也顯示樸實大方的豪放之氣。轉
陜南農村醫療服務調查研究
一、文獻綜述
在中國農業大國的現實國情和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大背景下,農村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一直是我國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做了大量研究。
1.對農民健康現狀情況的研究
胡勇、張宜民、李云偉(2007)認為農村居民衛生服務需求與利用率低、可及性差,農民疾病經濟負擔重,醫療保障水平低。并認為農村公共衛生環境的惡化、農民衛生觀念的滯后、城鄉二元社會經濟體制的制約,政府職能“缺位”與“越位”是影響農民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陳在余、王洪亮(2010)發現收入與健康存在內生性,因此認為提高收入水平是提高農民健康的重要手段。對建設農村醫療服務體系的研究。彭翔、徐愛軍(2012)重視政府在農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指出推動我國農村衛生服務體系變遷的主體是國家,強制性制度變遷的不足導致農村醫療服務體系變遷的滯后。因此應重視制度變遷主體的力量,同時重視非正式制度的影響。林樹興(2006)認為應重點建設農村中心醫院,限制城市大醫院的規模,建立鄉村醫療衛生一體化管理體系。
2.對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效果及存在問題的研究
“西部農村合作醫療服務體系研究課題組”(2007)對中國西部農村醫療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認為西部地區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農民醫藥負擔得到了減輕,但同時其中存在諸多問題———運行機制尚不健全,資金籌集困難;部分地區農民積極性不高,持觀望和懷疑態度;服務和支撐體系不健全。作者進一步研究認為,自然條件差、經濟發展水平落后、體制性因素、現有合作醫療發展基礎薄弱、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差、人才缺乏,以及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本身的一些不確定因素,是制約西部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及推進新型合作醫療工作面臨的制約因素。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課題組(2005)認為,必須構筑“能力密集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自動運行”機制,建設“廣義”農村醫療保障體系;認為廣義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構筑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確保各利益相關方相互制衡,從而保證制度的持續、自動、低成本運行。此外,齊良書(2011)指出新農合的減貧效果明顯,并能顯著降低村莊內部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封進、劉芳、陳沁(2010)認為當醫療供給方具有壟斷定價能力,且以盈利為目標時,醫療保險的引入會導致醫療價格上漲,從而沖銷醫療保險的效果,進而指出加強醫療供給方的競爭性是有效發揮新農合制度作用的必要條件。為了對這一問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筆者對親身調研所得數據進行了描述性統計,以期獲得更直觀確切的認識。
陜南循環經濟發展研討
陜南,即位于陜西南部的漢中、安康和商洛三地,北靠秦嶺、南倚巴山,漢江自西向東穿流而過。陜南是我國重要的“天然藥庫”、“中藥材之鄉”,是西北地區最大的茶葉生產基地,是全省水力資源最為富集和最優良的水電梯級開發地區,是南水北調的水源涵養地。陜南秦巴山區是我國重要的成礦帶,是省內已探明資源中最重要的多金屬礦產資源富集區。陜南歷史文化悠久,特別是兩漢、三國古跡較多,是文化旅游的勝地。同時,陜南也是我國自然生態旅游資源最豐富、特色最突出的地區。陜南經濟發展所依托的豐富礦產和生物資源與環境保護相矛盾,為了實現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走循環經濟之路。
1陜南循環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1經濟增長方式有待轉變陜南經濟增長一直延續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利用的傳統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致使資源、環境面臨巨大的壓力。主導產業帶動作用不強,產業特色不明顯,產業規模偏小,缺少大型企業集團,產業鏈延伸不足,專業化程度較低。
1.2礦產資源承載壓力大陜南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儲量較大,品位較高。現已發現的礦產資源83種,目前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有50多種,以有色金屬、貴金屬、黑色金屬和非金屬礦產為主,其中鐵、鈦、銀、銻、鎂、錸、重晶石等20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全省最多,金紅石、鉀長石儲量亞洲第一。然而,長期的不合理開發,使得礦產資源的承載能力明顯下降,粗放型、高耗費的經濟開發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如果繼續沿襲拼資源、拼消耗、拼能源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必將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經濟效益低下。唯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才能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1.3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程度低工業固體廢棄物由于回收、加工處理的技術落后,對廢棄物綜合加工、再利用的能力較低,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尚未健全。大件垃圾、有害垃圾及廚余垃圾尚未形成單獨處理系統,垃圾分類收運未能推廣實施。垃圾處理大多數采取填埋方式,資源化和減量化程度低。
1.4循環經濟技術應用存在障礙陜南的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自身技術開發水平比較薄弱;缺乏專門研究開發清潔生產的科研機構,一些新技術由于宣傳推廣不夠,未能轉化為生產力;清潔生產技術推廣性強的項目不多,由于投資成本大,獲得清潔生產技術的渠道、途徑不暢通,企業投入清潔生產的積極性不高。
陜南漢中端公戲評析論文
一、通過神靈文化展示人倫關懷
陜南漢中端公戲是中國儺文化的縮畢業文影,儺是中國古代驅逐疫癘、祈禱平安的宗教儀式,是人們在特定季節、特殊環境驅疫逐鬼的祭儀。端公戲體現出的儺文化同中國其它各地的儺文化一樣,信奉的是系列儺神,這些儺神同人之間滲透著復雜的人倫關系,表現出鮮明的通過神靈文化展示人倫關懷的倫理特征。
首先,陜南漢中端公戲完全保留了遠古人的時尚,是較為原始的儺文化的形式。儺文化起源于農耕社會小農的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農耕時代笨拙的手工工具以及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使得人們認識、改造和征服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的低下脆弱,經常面臨種種天災人禍而無能為力、一籌莫展。長期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的農耕者,不斷地涌現出團團疑難與困惑。也不斷地萌生出把給人帶來幸福快樂和災難痛苦的種種事、物、現象虛幻化和神秘化的觀念。如奉五谷為神,奉風、雨、雷、電、瘟、痘為神,奉犬、虎、蛇、鳥為神等等。認為人世間的災難禍福是這些神支配的。于是滋生出對這些神的種種敬畏和祈愿,企望風調雨順、遠離瘟疫、無病無災、人畜安寧。秦巴山區,山高林密漢水源頭,溝壑縱橫。億萬年來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大自然育化了人類。人類在遠古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千方百計地尋求與大自然的溝通,在大巴山的深山老林。山民們跳儺成風,企盼神靈降福于他們,趕走可惡的鬼疫,尋求精神的慰籍。如陜南漢中的端公戲就有為人辟邪攘災、遣瘟設送、遇旱則祈雨、遇豐則慶壇等內容。
其次,農耕社會形成的以家庭和宗族為細胞的宗法關系和復雜的社會關系,使人們感到個人力量、家庭力量的弱小,于是幻生出對在生時的好人、能人、杰出人物和壞人、奸人等的神化。于是就有三清、三元、玉皇大帝等等。祈求這些神能奉請必到,到則顯靈。保佑自己。陜南漢中歷代端公們的神榜上供奉儒釋道三屆教主、觀音菩薩、三清、玉皇、武帝官圣等神靈。這實際上就是把人世間的倫理道德轉化為神的倫理道德,借助神倫,維護人倫。借助正義之神及其神倫、神力,驅逐邪惡及妖魔鬼怪,迫使壞人惡報,好人好報,以便維護人倫。老端公作為人神的溝通者,借助神力、神倫而彰顯神善,顯示和弘揚人倫。在陜南漢中,大多數端公較山民有文化,稍知天文地理、物候節氣、醫藥病理,并能歌善舞,在當地略有威望,鄰里有難,慷慨相助,家庭糾紛也請為調和。跳端公與病者神藥兩解;與常人。精神安慰與村政大事,有族長之威。如陜南端公戲《庚關躲煞》,唱到十月懷胎、生育、養育、撫養的過程,母親由青春少女到耄耋龍鐘,教育人們尊敬老人《十望郎》、《十盼姐》則唱到了愛情的美好和企盼。
二、古樸、豪放的表現形式
陜南漢中的端公戲有著悠久的歷史,完全保留了遠古人的時尚,其表現形式呈現出粗曠性與豪放性的特點。首先,是壇戲布置較樸實粗曠。事主按老端公的要求與安排。就地取材,用竹子、木頭、紙張扎就儺堂和儺壇。取材簡陋,不要求做太多的加工制作,剪紙制作的各種圖像線條粗獷明快,儺堂布置的粗獷中也顯示樸實大方的豪放之氣。
鄉村生態建筑技術優化策略
摘要:陜南地區是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該地區發展建設將緊緊圍繞“生態”二字展開。生態建筑技術是一種秉持綠色生態健康發展理念、實現自然資源有效利用的建筑技術。將生態建筑技術引入鄉村振興中的陜南鄉村發展建設過程中,以生態建筑技術助力當地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提升。通過分析陜南代表性區域———商洛市的生態資源、發展現狀及生態建筑技術在商洛鄉村發展中的應用現狀,結合生態建筑技術的應用特征,分析生態建筑技術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陜南鄉村發展建設中的相關應用策略。
關鍵詞:鄉村振興;生態建筑技術;室外環境;室內環境;建筑構造
陜南地區是指陜西南部區域,屬于秦嶺南麓,南鄰大巴山,商洛、安康、漢中三市自東向西依次排列,氣候宜人、生態資源豐富,區域以山地丘陵為主,受限于陜南鄉村經濟發展、人口流出、社會建設等多方面影響,近年來,陜南鄉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改善,但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暴露出資源浪費、生態環境受到威脅、室內外環境舒適度低、建筑能耗高等問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生態建筑技術是堅持貫徹“綠色、生態、健康”理念、實現自然資源在建筑營造運營過程中“有效、可持續”利用的技術。鑒于此,將生態建筑技術引入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陜南鄉村發展建設過程中,將助力鄉村的振興和發展。
1研究對象現狀
本文選取陜南代表性區域———商洛市為具體研究對象。商洛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是陜南三市之一,其主要生態資源和鄉村發展現狀如下。
1.1生態資源特征
循環經濟體系產業生態化路徑
摘要: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式之一,“循環發展”理念成為區域循環經濟體系構建的重要指引。結合生態意義突出的陜南地區發展實際,通過對該區域循環經濟體系建構進程中以升級現代農業、強化循環工業、凝練生態旅游業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化產業路徑及其成效進行分析,有助進一步推動對陜南循環經濟發展。
關鍵詞:陜南;循環經濟;現代農業;循環工業;生態旅游業
在黨的報告中,“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1]40“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1]40被列為我國“推進綠色發展”[1]40的重要途徑,成為了我國“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1]42過程中的重要工作。黨的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2]由此可見,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代表的生態文明理念始終受到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相關實踐不斷得到拓展和深入,引導著我國各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在質量和水平上持續優化和提升。陜南地區北依秦嶺,南倚巴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地。基于突出的生態意義,實現該區域的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成為推進當地“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為兼顧陜南發展過程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均衡,以環境保護和資源循環利用為特征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倡導,并被專家學者關注。張田英[3]、馬靖[4]、李天芳[5]等宏觀描述了陜南采取循環經濟發展策略的必要性,分析了陜南實施循環經濟產業模式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這些研究成果一致強調了做好陜南地區生態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對陜南循環經濟體系建設也提供了諸多有益建議,但在如何從地方主要產業的生態發展著手構建循環經濟體系框架及相關實施路徑等問題上仍留下了有待繼續探討的空間。因此,本文結合陜南地區發展實際,分析了該區域循環經濟體系建構進程中以升級現代農業、強化循環工業、凝練生態旅游業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生態化路徑及其成效。
1升級現代農業:筑牢陜南循環經濟壓艙石
陜南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區,兼具南方亞熱帶稻作農業和北方暖溫帶旱作農業(小麥、玉米種植等)特征,是我國傳統農業區之一。漢中盆地盛產水稻、油菜、柑橘等亞熱帶農作物,是歷史上著名的魚米之鄉。安康、商洛雖地處秦巴山區,但桐油、蠶桑、冬桃、核桃、板栗等特色農產品同樣蜚聲國內,兼具種植歷史久遠和生產規模較大雙重優勢,具有較高的農業經濟價值。在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古代社會,陜南農業和特色種植業一直是地方經濟的基礎。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因區位交通的局限,陜南農業科技升級緩慢,農業現代化進程緩慢。直至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交通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通暢了農業信息交流,才使陜南升級現代農業的基礎和技術條件日益成熟。其中,循環發展理念就是這一時期引入的促使陜南啟動現代農業升級的重要思想資源。升級現代農業的主要技術路線基于現代農業循環發展理念———“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農業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和對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6]類似現代農業升級技術路線與農業生態化發展路徑高度統一,著重強調綠色環保的屬性,全面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鑒于陜南生態系統、生態作用以及地形地貌的特殊性,陜南現代農業的升級重點不在于農作物種植規模的擴大,而在于原始農產品質量的提升、加工全鏈條的開發和優秀品牌的打造。陜南農業基礎最為雄厚的漢中市,在近十年的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大力扶持有機稻米、綠色稻米基地、“雙低”油菜基地建設,用先進加工技術規模化生產“胚芽米”和“低芥酸菜籽油”,形成“漢谷源”“芳祥”“定軍春”“建興”等多個較有影響的綠色糧油品牌。以“漢白豬”為代表的特色養殖業不僅積極致力于國家級標準化示范豬場建設,更與以上海東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國內著名企業合作,共同打造集種植、飼料、養殖、屠宰、肉食品加工為一體的“現代環保健康”的農業產業示范基地,力求建立生豬養殖循環產業樣本。漢中在推廣種植紫色玉米及紫玉米花青素萃取和相關生物食療、理療產品方面取得突破,成為了傳統農業依托現代科技產出綠色高附加值大健康產品的代表。正因為有諸如上述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的良好成績,如今漢中市不僅鞏固了國內優質糧油產區的地位,也成為陜西循環經濟產業領域向穩向好的發展。漢中現代農業發展的實踐證明,“完善現代農業科技支撐”“打造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區”[7]是實現農業生態化升級過程中一體兩面、內外呼應的重要途徑。鑒于農業生態化在陜南循環經濟體系中的基礎地位,以漢中為代表的陜南現代農業更注重有效發揮循環經濟的壓艙石作用。對陜南循環經濟未來發展而言,推廣現代農業科技和擴展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工作仍須持續深入,以確保陜南循環經濟體系的基礎更加堅固穩定。
2強化循環工業:建好陜南循環經濟主陣地
清代生態環境變遷史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是在系統搜集陜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的相關成果,考察清代陜南生態環境變遷的具體體現。本文除了考察動植物資源的變遷外,還以水災為統計指標,該時期陜南自然災害的時空分布與發生。
[關鍵詞]生態環境;陜西南部;清代
陜南,位于川、鄂、豫、陜、甘五省交界地帶,是長江、黃河兩大河流的重要水源補給區,北跨秦嶺,南依巴山,漢水自西向東橫穿而過,西部有嘉陵江由北而南流入四川,東部有丹江等支流匯入漢水,在江河谷地依次分布著漢中、安康與商洛盆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清代隸屬漢中、興安與商州,并以其、的典型性而為學界所注目,特別是乾嘉以降,該地區的生態環境發生明顯逆轉,森林植被大量被毀,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社會經濟受到深刻。因此,探討這一地區的經濟與社會必須充分認識生態環境這一重要因素的變化。學界對此已有相關成果問世,但是相關研究多拘于文獻的資料性描述,往往把生態環境作為長期不變的因素,作為經濟開發的背景條件加以簡單羅列,對自然科學的相關成果及更是缺乏借鑒和吸收。[1]鑒于此,本文將在系統搜集陜南歷史文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自然科學量化統計分析的方法,從動植物資源的變遷和自然災害的統計分析兩方面著手,以期深入考察清代陜南的生態環境變遷。
一、動植物資源的變遷
清初,陜南仍分布著相當規模的遠古森林,被稱為“南山老林”和“巴山老林”,有“陸海”之美譽。乾隆二十五年卓秉恬奏報朝廷說:“由陜西之略陽、鳳縣迤儷而東經寶雞、眉縣、盩厔、洋縣、寧陜、孝義、鎮安、山陽、洵陽至湖北之鄖西,中間高山深谷,千枝萬派,統謂之南山老林;由陜西之寧羌、褒城迤儷而東經四川之南江……陜西之紫陽、安康、平利至湖北之竹山……中間高山深谷,千巒萬壑,統謂之巴山老林。”[2]清中葉大規模的流民涌入墾殖。興安州的平利、洵陽、白河、紫陽、石泉、漢陰六縣,“從前俱系荒山僻壤,土著無多”,自乾隆三十七八年以后,“因川、楚間有歉收處所,窮民就食前來,旋即棲谷依巖,開墾度日,而河南、江西、安徽等處貧民,亦多攜帶家室,來此認地開荒,絡繹不絕”,所以“戶口驟增,至數十余萬”。[3]據蕭正洪研究,河谷盆地區的褒城、南鄭、沔縣、城固、西鄉、石泉、漢陰、商州及安康等10縣,人口由康熙中的41.6萬增加到道光初的211.7萬,而同時期其它山地各縣(除寧陜、孝義、留壩、定遠外)人口由原來的8.1萬增加為146.1萬,人口增長率分別為408.9%和1703.7%,遷移增長率分別為141.3%和1436.1%。[4]可見,山區的人口增長迅速。至道光初年,外來移民人數可以說已占據絕對的主體地位,《三省邊防備覽》載:“川陜邊徼土著之民十無一二,湖廣客籍約有五分,廣東、安徽、江西各省約有三、四分。”[5]具體到各個山區州、縣、廳更是如此,所占的比重更大。定遠廳,“近來煙戶漸多,川人過半,楚人次之,土著甚少。”[6]鳳縣,“新民甚多,土著稀少,多系川湖無業游民,佃地開墾,雜處五方。”[7]留壩廳,“土著民人甚少,大半川楚、安徽客民。”[8]白河縣,“境內四面皆山,外來佃種者,十居六七。”[9]鎮安縣,“土著不過十之一二,客民十之八九。”[10]平利縣,“民多系楚蜀遷居之戶。”[11]
更有甚者的是,這些移民的開發、謀生方式又極為原始。“山中開荒之法,大樹巔縛長絙,下縋千鈞巨石,就根斧鋸并施。樹既放倒,本干聽其霉壞,砍旁干作薪,葉枝曬干,縱火焚之成灰,故其地肥美,不需加糞,往往種一收百。間有就樹干中挖一大孔,置火其中,樹油內注,火燃不息,久之煙出樹頂,而大樹成灰矣。”[12]移民在山區四處遷移,“流民之入山者……扶老攜幼,千百為群,到處絡繹不絕。不由大路,不下客寓,夜在沿途之祠廟、巖屋或者密林之中住宿,取石支鍋,拾柴作飯,遇有鄉貫便寄住,寫地開墾,伐木支櫞,上覆茅草,僅蔽風雨。借雜糧數石作種,數年有收,典當山地,方漸次筑土屋數板,否則仍徙他處”。[13]一處墾種幾年,地力下降后,便又遷一地,“山民伐林開荒,陰翳肥沃,一二年內雜糧必倍。至四五年后,土既挖松,山又陡峻,夏秋驟雨沖洗,水痕條條,只寸石骨,又須尋地墾種。”[14]因此,“今年在此,明歲在彼,甚至一歲之中遷移數處”[15]的現象甚為普遍,許多地區植被由于這種盲目無定的開發消失殆盡。上世紀30年代何慶云在考察秦巴山地的森林后說:“南鄭秦巴山中各森林,向稱最富,只以佃戶居住不定,無久遠經營心,只知砍伐,不愿培植,故林木茂密之莊。多系自耕農,反之,童山濯濯者,一望而知其為佃農區減。現在南鄭森林,荒棄之地,殆過半矣。”[16]
農村居住建筑圍護結構節能設計研究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能源消耗總量也在逐漸上升,其中建筑物的能耗占能源消耗總量的比例非常大,降低建筑能耗的任務迫在眉睫。作者在對陜南農村居住建筑的調研中發現,由于陜南農村經濟發展落后,在農宅的建設過程中普遍缺乏科學系統的設計,建筑的圍護結構基本沒有保溫隔熱措施,在陜南地區夏季濕熱、冬季陰冷的氣候條件下,農村居住建筑普遍存在著室內熱環境差、能耗高的問題。本文以安康市石泉縣一棟典型的磚混建筑為例,通過分析該建筑的圍護結構構造及熱工性能,提出適宜陜南地區的圍護結構設計方案,并對設計方案進行模擬分析。
1陜南地區農村居住建筑室內熱環境現狀
在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中,陜南三市對農村居住建筑的住房結構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表明,陜南農村居住建筑主要以磚混結構建筑為主,占到建筑總量的半數以上[2]。作者選取了安康市石泉縣五愛村二組的一棟當地典型磚混結構房屋,對該建筑進行冬季室內熱環境進行了測試。該磚混結構建筑的構造及傳熱系數見表1。由表1我們可以得出,該建筑的圍護結構不能達到《農村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中對該氣候區各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的標準值。冬季測試時間為2019年1月21日12時至2019年1月25日12時。測試期間天氣為晴天,無降雨大風天氣。室外平均溫度3.18℃,室外空氣最高溫度為10.7℃(出現在下午16時),室外空氣最低溫度為-3℃(出現在早8時),溫度波動幅度約為13.7℃。測試結果表明:該地區冬季寒冷,全天溫差大。從全天溫度變化趨勢上來看,室內外溫度變化趨勢一致,室內溫度隨著室外溫度的變化而升高或降低。測試期間,室內最高溫度7.2℃,最低溫度3.4℃,客廳和臥室全天的室內溫度均低于8℃。客廳平均溫度5.65℃,臥室平均溫度5.18℃,客廳與臥室的溫差較小。按照《室內空氣質量標準》中對室內空氣溫度的規定,在冬季供暖時,標準值為16~22℃,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冬季室內溫度低于《室內空氣質量標準》的最低值,且與最低值的溫差達到了10℃左右,農戶冬季室內空氣溫度質量低,需要進行供暖,提高室內空氣溫度。在現有建筑圍護結構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大量增加衣物或者使用電暖器、煤爐等方式獲得熱量。這樣一來,建筑的能耗也將越來越高。因此對圍護結構進行設計,提高建筑的熱工性能,不僅可以改善室內熱環境,還可以有效節約能源。
2圍護結構設計方案
從表1可以看出,該磚混結構建筑的圍護結構構造簡單,各圍護結構均未設置保溫措施,這就使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較大,導致室內熱環境不理想。因此,作者將從外墻、屋頂、外窗三個方面進行設計。2.1外墻設計。一般情況下,外墻的保溫做法有外墻外保溫、外墻內保溫、單一墻材保溫三大類。外墻內保溫和外墻內保溫的做法,需要在砌體材料上附加一層保溫層,保溫層的厚度因材料的熱工性能而定。這樣一來,外墻內保溫就減少了室內使用面積[2];而一般情況下,保溫材料耐久度要低于砌體部位,這就需要每隔10年左右就要更換一次保溫材料,而無論是采用外墻外保溫還是內保溫,在修建和后期維護都要高于單一節能墻材保溫的做法。所以結合陜南地區的實際情況,在陜南農村居住建筑的外墻保溫構造做法上,優先選擇單一墻材保溫的做法為主。在確定了以單一墻材保溫的墻體構造做法后,作者發現,陜南地區農村居住建筑的墻體材料主要以黏土實心磚為主,厚度為240mm,內外抹灰。受黏土磚熱工性能的影響,墻體結構熱工性能較差,達不到節能設計的標準。如果以節能熱阻為基準展開墻厚的計算,同時將冬季室內溫度設置為8℃,要想使得磚墻熱阻達到相關標準,磚墻厚度就會超過240mm,這又會使室內使用面積減小,并且會影響圍護結構的抗震性能。在陜南地區,新型節能墻材主要以燒結頁巖磚和蒸汽加壓混凝土砌塊兩類為主。由于農村居住建筑一般為磚混結構,外墻需要起到一定的承重作用,一般情況下,蒸汽加壓混凝土砌塊的承重能力差,所以建議在陜南農村節能墻體材料選擇上優先考慮頁巖磚。根據以上的分析,在陜南地區農村居住建筑外墻的節能設計中,作者建議選擇以燒結頁巖磚為外墻墻體材料、輕質砂漿內外組合保溫的構造形式作為外墻的構造做法。墻身構造做法如圖1所示。從外到內結構依次為:(1)5mm厚抗裂砂漿;(2)20mm厚水輕質砂漿,導熱系入2=0.084[W/(m2K)],蓄熱系數S2=1.72[W/(m2•K)];(3)240mm厚燒結頁巖多孔磚,導熱系數入3=0.54[W/(m2K)],蓄熱系數S3=5.78[W/(m2•K)];(4)20mm厚石膏輕質砂漿,導熱系數入3=0.102[W/(m•K)],蓄熱系數S3=2.23[W/(m2•K)];(5)石膏飾面砂漿。當水泥輕質砂漿厚度為20mm時,該外墻構造的傳熱系數K=0.99W/(m2•K),即可滿足標準限值K<1.8W/(m2•K)。2.2屋頂設計。陜南地區農村居住建筑大多采用在木屋架上直接掛瓦的坡屋頂,未設置保溫層,因此屋頂的傳熱系數大,需要設置保溫屋頂[3],以提高屋頂的保溫性能。對屋頂的保溫材料的選擇上,由于陜南地區氣候多雨、潮濕,因此需要注重保溫材料的挑選,諸如擠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則是較為可行的材料。對于坡屋頂的保溫做法,考慮到陜南地區的屋頂的實際特點,可采取保溫吊頂對屋頂空間進行處理。保溫吊頂的做法如圖2所示:在木檁條下按屋頂的坡度做吊頂,在吊頂和屋頂間留有不同厚度的空氣層。為了進一步擴大屋頂的可用空間,在進行吊頂坡度設計時,需要嚴格參考屋頂的情況,二者需保持一致;如果屋頂空間偏大,此時所設置的吊頂允許與樓地面處于平行的關系,同時對于屋頂和吊頂之間的區域,需要在東、西墻開設一個通風口,保持屋頂的夏季通風。保溫吊頂可選擇的保溫材料種類多,根據保溫材料和空氣層的厚度不同,保溫材料的厚度也不同。以保溫材料為20mm厚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空氣間層厚度500mm為例,計算保溫吊頂屋頂的熱工性能,這種保溫吊頂屋面的屋頂傳熱系數K=0.75W/(m2•K),即可滿足標準限值K≤1.0W/(m2•K)。2.3外窗設計。在冬季,通過外窗的傳熱損失和冷風滲透都較大,這將使大量熱量從外窗流失到室外,是保溫能力較低的構建[4]。由表1可見,該建筑采用的單層玻璃木窗的傳熱系數大,會導致大量的熱量損失,因此需要采用節能外窗,降低外窗部位的熱量損耗。目前,節能外窗常見的玻璃材料有普通中空玻璃、熱反射玻璃和中空鍍膜玻璃等,而窗框材料則有木框、塑鋼框、鋁合金框等。結合各材料的熱工性能和陜南農村居民的經濟水平,作者采用塑料框普通中空玻璃外窗。設計后建筑圍護結構的構造和傳熱系數見表2。對比表1和表2中各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我們可以看出,外墻、屋頂、外窗的傳熱系數均有了明顯的減小,達到了《農村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中對該地區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標準值。這表示在相同的室內外溫差的條件下,通過外圍護結構傳遞的熱量減小,即建筑的耗熱量變小。
3設計方案的效果驗證
公戲美學特征管理論文
摘要:陜南漢中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化形成了陜南端公戲獨有的美學特征通過神靈文化展示人倫關懷,古樸豪放的表現形式以及鮮明的地域、民俗特征。
關鍵詞:陜南漢中端公戲美學特征人倫關懷民俗粗曠豪放
陜南漢中端公戲是由上古人類跳儺衍進為巫師(現稱端公)在“慶壇”中唱歌跳舞娛神娛人的一個地方劇種。端公戲的產生與陜南地區的風土民情密切相關。陜南重鎮漢中位于中國腹心地區。它北通秦川,南接巴蜀,西連隴東,東達荊楚。古達的漢水、嘉陵江水系的水運交通和金牛道、褒斜道等發達的陸路交通,使得漢中成為古代軍事、商貿、文化往來的交匯地帶。此外,漢中歷史悠久。是人類早期活動的古代文化分布區,也是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的南北交融的結合地帶。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這片土地獨特的文化內涵,這種地域性文化積淀形成了陜南端公戲的獨特的美學特征。
一、通過神靈文化展示人倫關懷
陜南漢中端公戲是中國儺文化的縮影,儺是中國古代驅逐疫癘、祈禱平安的宗教儀式,是人們在特定季節、特殊環境驅疫逐鬼的祭儀。端公戲體現出的儺文化同中國其它各地的儺文化一樣,信奉的是系列儺神,這些儺神同人之間滲透著復雜的人倫關系,表現出鮮明的通過神靈文化展示人倫關懷的倫理特征。
首先,陜南漢中端公戲完全保留了遠古人的時尚,是較為原始的儺文化的形式。儺文化起源于農耕社會小農的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農耕時代笨拙的手工工具以及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使得人們認識、改造和征服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的低下脆弱,經常面臨種種天災人禍而無能為力、一籌莫展。長期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的農耕者,不斷地涌現出團團疑難與困惑。也不斷地萌生出把給人帶來幸福快樂和災難痛苦的種種事、物、現象虛幻化和神秘化的觀念。如奉五谷為神,奉風、雨、雷、電、瘟、痘為神,奉犬、虎、蛇、鳥為神等等。認為人世間的災難禍福是這些神支配的。于是滋生出對這些神的種種敬畏和祈愿,企望風調雨順、遠離瘟疫、無病無災、人畜安寧。秦巴山區,山高林密漢水源頭,溝壑縱橫。億萬年來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大自然育化了人類。人類在遠古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千方百計地尋求與大自然的溝通,在大巴山的深山老林。山民們跳儺成風,企盼神靈降福于他們,趕走可惡的鬼疫,尋求精神的慰籍。如陜南漢中的端公戲就有為人辟邪攘災、遣瘟設送、遇旱則祈雨、遇豐則慶壇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