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困境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9 05:55: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融資困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融資的困境與途徑思索
一、引言
長期以來,中小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和適應要素稟賦特點的發展模式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占全國企業數總量99%以上的中小企業,其產值已占到我國GDP的近60%,可以說,中小企業的發展直接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此外,中小企業在活躍市場、促進技術創新、提供就業機會、造就市場機制、穩定社會經濟等多個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而且有的作用是大企業所無法替代的[1]。然而,追求規模經濟和實施經濟趕超戰略卻使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一直處于“強位弱勢”[2]的尷尬境地,特別是在融資方面普遍面臨“不公平的待遇”。從資金需求的實際滿足程度來看,占我國企業總量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資金不足一直是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
對于中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融資困難,學界已經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多方面的解釋,比如,我國金融體系產生的金融壓抑[3],中小企業自身的信用問題和規模問題[4],政府作用的發揮問題和企業所有制歧視問題[5],以及銀行的壟斷結構與經濟中的摩擦因素過多和信息不對稱問題[6]等等。盡管這些研究對于解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并就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這一核心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但總的來講,這些重要研究大都是集中于在我國現有金融服務的經營模式下解析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從金融制度的內生性來講,探討中小企業融資的邏輯起點理應落腳于企業的融資需求[7],但是,就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實質而言,其實就是要通過金融系統的一定安排使得能夠高效率使用資金的中小企業能夠順利地獲得資金這種資源,從而優化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8]。基于此,和已有文獻的研究視角不同,本文試圖從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經營模式定位的角度,對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局形成的原因給出新的解釋,并提出通過發展社區銀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政策建議。
二、信息類型與商業銀行經營模式定位
眾所周知,金融機構是具有信息生產優勢并依賴于信息生產進行經營活動的專業化經濟組織。從現有國內外的研究文獻來看,信息就其基本屬性或特征主要有兩類,一類稱為“硬信息”,另一類則稱之為“軟信息”。所謂“硬信息”就是能夠數量化、容易儲存和以非人員方式進行傳遞,而且其內容獨立于信息收集過程的信息,如財務報表信息、可抵押資產的數量與質量信息、信用評分等級檔案等等。而“軟信息”則不同,它很難以數量化的方式傳遞(傳遞要以文本的方式進行,如意見、觀點、傳聞、經濟計劃、未來的管理規劃和市場評論等),信息收集過程也必須通過專人親自收集而不能委托他人來,而且信息收集人本身就是信息內容的一部分,甚至還是信息的使用人或以此信息進行經營決策的人[9]。正因為經濟信息存在“硬信息”與“軟信息”之分,一些研究企業組織的文獻就認為,分析信息的類型有助于解釋企業的經營領域與市場定位。StEin[10]的研究表明,如果信息的收集、處理和交流對于其產品生產至關重要(如銀行業),那么,企業可獲取的信息類型特征就決定了企業是否在某一市場領域進行專業化經營。他的研究還表明,如果“軟信息”不容易收集而且在組織內部不容易傳遞,采取分散化的經營方式對小銀行更有吸引力,而在信息容易“硬化”和傳遞的情況下,采取集權化的經營方式對大銀行更有吸引力。可見,如果銀行在收集處理“軟信息”方面具有優勢,那么銀行會定位于提供關系型銀行業務的經營模式,以進行分散化經營;如果銀行在收集處理“硬信息”方面有優勢,那么在經營取向上,銀行會定位于提供交易型銀行業務的經營模式,以進行集權化經營。所謂關系型銀行業務則是一種金融中介機構通過在獲取特定客戶專有信息上進行投資,并對這樣的投資從與同一客戶長期和/或多產品的多重互動方面進行盈利性評估之后提供的金融服務[11]。而交易型銀行業務(注:從國內外的研究文獻看,很少有文獻對交易型銀行業務進行明確的界定,往往是通過與關系型銀行業務的對比來說明;也許這是由于交易型銀行業務是當今主流的銀行業務模式的緣故。此外,國內外的研究文獻,對交易型/關系型借貸、交易型/關系型融資和交易型/關系型銀行業務沒有做太多的區分,而經常交替使用。但我們的研究表明,對于銀行業而言,交易型/關系型融資則是交易型/關系型銀行業務的一個核心內容。)的經營模式,就是主要提供高度標化的金融產品,如金融中介服務、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其經營活動依賴于可靠的和容易獲得的“硬信息”,在信息管理方面對人力投入要求也很低的一種經營模式[12]。
從交易型銀行業務的特點來看,ScottE.HEinetal.[12]認為,該經營模式大量使用信用評分模型來對客戶的金融需求做出接受或拒絕的決策(注:當然,該經營模式也大量根據客戶的可抵押資產、可質押資產和財務報表進行經營決策。),而且這種決策往往由上級主管集中作出;在服務對象取向方面,交易型銀行業務模式對可帶來巨大利潤的大客戶實行優惠利率,而對小客戶則降低服務水平并收取較高的服務費用;此外,交易型銀行業務模式注重對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追求,從而使得銀行資產規模的膨脹和管理層級的增加(注:這與關系型銀行業務模式在具體經營中更多地依賴于掌握客戶“軟信息”的人員做出是否提供金融服務的決策,注重經營決策的當地化,委托環節很少的經營特點有很大的不同(ScottE.HEInetal.,2005)。很顯然,依賴于“硬信息”經營的管理層級較多的大銀行在關系型借貸市場上就不具有效率優勢[10]。一方面,關系型銀行業務的經營模式要求銀行在長期中通過最大化與其客戶關系所產生的總體利益來增加其收益,而不是尋求從單一的產品或單筆交易中獲取最大利益[13];另一方面,即便是開展關系型銀行業務并能夠從中獲利也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即中介機構獲得的是私人信息,而不是唾手可得的公眾信息;信息通常是通過與借款人多樣化的交往,如提供多樣的金融服務來收集;獲得信息后保密,使其仍然是私人的[14]。這就需要銀行與其客戶保持長期穩定的聯系,通過以客戶為中心的多產品、多渠道、長期的業務往來以獲取和壟斷客戶的專有信息。就此而言,以提供交易型銀行業務為特征的經營模式對“軟信息”豐富而“硬信息”缺乏的金融需求主體產生排斥,也就具有經濟意義上的邏輯基礎或必然性。
文化產業投融資困境與對策
當前,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全社會共識。福建省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積淀深厚,文化產業發展有著良好的基礎和條件。福建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了“建設文化強省”、“打造全國重要文化產業基地”、“把文化產業培育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等發展戰略和目標。充裕的資金與完善的金融服務是實現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與目標的前提條件,為此福建先后頒布了《福建省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意見》、《金融支持福建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實施意見》、《關于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上市融資的工作意見》、《進一步推動金融支持福建省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等金融支持政策與措施,推動文化與金融融合,引領福建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并初步建立結構比較合理、特色鮮明、效益逐步顯現的文化產業運行框架。然而福建文化產業發展仍面臨著行業性的投融資困境,建立符合福建文化產業發展特點的投融資體系,破解文化產業投融資困境成為福建省實現文化強省戰略和促進文化產業高效發展的關鍵。
一、福建文化產業投融資政策及成效
1.政府加大政策扶持與資金投入
政府是文化產業投資主體之一,政府財政資金投入既能有效緩解高成長性文化企業資金需求,又能有效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方向。福建省級財政每年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增幅不低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設立福建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每年由省財政預算安排,采取貸款貼息、項目補貼、獎勵、股權投資等方式,重點支持骨干文化企業(集團)培育、省級以上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文化名家原創文化產品項目等政府鼓勵投資的文化改革與發展項目。設立軟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財務管理制度健全、有較好的資信等級和資金籌措能力的從事軟件開發、信息技術服務外包、動漫游戲、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軟件公共服務等業務的企事業單位。設立信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風險補償專項資金等,大力扶持與培育文化產業。
2.文化與金融融合加強
在政策推動下,銀行金融機構對福建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逐漸加大。在金融產品創新和授信模式優化等方面不斷突破,同時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優勢和銀行機構的融資融智功能,在推動重點文化企業整合并購、上市、發債、“走出去”等層面建立了政銀合作機制,為文化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工商銀行福建省分行與省文化廳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提供200多億元的授信額度,開發了專利權、著作權、收費權質押貸款、文化企業聯保貸款等金融產品,培育一批區域特色明顯、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企業,促進福建省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建設銀行福建省分行與福建CNN社達成協議,為其授信1億元,用以支持該社新媒體建設和擴大報刊發行范圍。興業銀行在信貸規模配置上,重點向廣播影視、出版發行、文化旅游、動漫游戲、工藝美術等文化產業骨干龍頭企業傾斜,支持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養老服務業投融資困境與對策
【摘要】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已邁入產業化,養老服務產業的投融資日益增長。目前,養老服務產業的投融資存在困境,如缺少有效投融資、主體單一、渠道有限、金融市場產品滯后等。針對此種現狀,政府層面建議保障社會資本的正當收益,從土地、稅收等方面健全配套政策體系;社會資本層面應轉變經營理念,由重資產模式向輕資產模式轉變,積極利用高新科技手段精準服務。社會資本應充分利用新型融資方式,降低融資成本,保障項目落地。
【關鍵詞】老齡化;服務業;投融資;社會資本
1養老服務業投融資政策導向
新世紀伊始,國務院便要求“逐步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但時至今日,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差強人意,養老服務業發展問題重重,養老服務產業化之路仍待探索。2011年12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下發《關于印發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標志著我國養老服務產業化正式啟動。為保障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資金,民政部等中央部委相繼出臺配套政策,民政部“支持民間資本拓展居家養老服務內容,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提供基本養老服務”,提出“要將50%以上的彩票公益金用于支持發展養老服務業,并隨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財政部要求“引導和保障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領域”。2019年,國務院再次明確要“進一步放寬行業準入門檻、擴大行業投融資渠道、擴大養老專項企業債券發行規模、支持符合條件的養老服務企業上市融資、支持商業保險機構舉辦養老服務機構等”。盡管國家政策層面積極支持,但養老服務業發展依舊面臨投資主體單一、融資渠道有限、回報機制不健全、政策配套不完善等問題。
2養老服務機構投融資現狀
2.1投資主體。按設立目的,養老服務機構可分為營利性與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其中非營利性養老機構既有政府因承擔公共服務職能而設立,也有民間NGO組織、公益性基金會設立的機構;營利性養老機構則多由社會資本設立,其中房地產開發商和保險公司憑借豐富的開發經驗和充足的資金流占據主流。在部分以PPP模式設立的養老機構中,既存在具有社會福利性質的養老床位,也存在具有商業營利性質的床位。2.2融資現狀。根據前人研究成果,張建[1]認為我國城市養老地產融資存在2個問題:養老地產開發對于資金量需求極大,且需承擔市場經營管理風險;項目資金自平衡能力偏差,自持養老地產物業占據比例過大,難以滿足完全覆蓋養老地產項目的現金流需求。趙彬等[2]認為,我國養老地產存在前期投入資金大、融資困難、投資過熱、競爭過大、盈利困難,運營問題尚未解決等問題。根據各省具體情況,楊盎然[3]認為安徽養老服務設施數量和整體水平不足的重要原因是有效投融資不足,存在投融資主體單一、投融資渠道單一、金融市場產品(養老產業基金、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養老債券、PPP等)滯后等問題。韋宇紅[4]認為廣西政府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居于主導地位,主要通過社會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在國家鼓勵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設立地方政府養老產業投資基金、發行養老產業專項債券等投融資政策的支持下,廣西仍進展緩慢,存在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投入缺乏穩定性等問題。周摯等[5]認為四川省養老服務存在融資困難問題,建議采取資產證券化與PPP結合的融資方式,解決資金缺口,激發市場活力。
新時期國內融資困境與戰略
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特別是在縣域經濟中,中小企業對GDP的貢獻率及對稅收的貢獻已占到七成以上。在提供城鄉居民就業、帶動經濟增長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許多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積累較少、規模較小,企業的生命周期短、抗風險能力弱等原因。得不到銀行的資金支持,資金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一、錦州市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融資困境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錦州市中小企業發展依然面臨著許多困難,企業融資渠道狹窄。貸款難是當前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例如。截止到2007年末,錦州市共有2家擔保機構。一是錦州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該中心成立于2001年4月,是由市政府投資1000萬元組建的錦州市唯一一家融資擔保機構,該中心隸屬市財政局所屬事業單位。錦州市擔保中心當年與市商業銀行合作,共為10戶中小企業貸款進行了擔保。貸款擔保責任余額為936萬元。但由于當時該中心剛剛起步缺乏實際管理經驗,加之風險防控措施不得力。為此擔保貸款到期后大部分資金沒有按期收回,發生貸償損失840萬元,給該中心正常開展擔保業務造成極大困難;二是義縣中小型企業信用擔保中心,隸屬于義縣財政局所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該中心于2007年12月組建,于2008年初開始運作。已為2戶中小企業貸款進行了擔保,擔保責任余額為480萬元。
從上述錦州市擔保機構現狀來看。存在著以下幾個主要問題;第一,現有擔保機構規模偏小,擔保能力弱,很難滿足錦州市中小企業貸款擔保的需求;第二,擔保機構目前缺乏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擔保機構與合作銀行沒能達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特別是1:1擔保防貸比例,使擔保中心承擔了100%的貸款清償責任;第三,一部分企業信用觀念淡薄,誠信意識差,缺乏償債意愿。這也是給擔保機構造成清償風險的重要因素。第四。缺乏擔保資金的補償機制,沒有資金的持續投入,擔保中心運行艱難,一旦發生風險,就有可能關門歇業。從錦州市現有擔保機構來看,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規模上都無法滿足于全市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
因此,大力推進錦州市的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拓寬融資渠道,實行多元化投資體系。盡快建立起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融資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服務,有效的緩解并逐步解決錦州市中小企業融資難、貸款難的問題,是全市中小企業高度關注和急待解決的問題。
二、探索解決錦州市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有效途徑
農業保險融資困境應對措施
一、農業保險概述
(一)農業保險的涵義
農業保險是對農業的生產對象因遭受自然災害受到損失而給子補償的一種方式,是降低農業風險的有效手段。農業保險作為一種市場化的風險轉移和損失分攤方式,在分散農業風險、補償農業損失、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政府保護農業生產,緩解農民收入波動,穩定農村經濟乃至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有效工具之一,具有社會其他經濟機制所不可豐替代的作用和功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二)我國農業保險的現狀
我國的農業保險自1982年恢復業務以來,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對我國的農業發展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但農業保險在現實運作中還面臨諸多問題。目前,農業保險可說是兩個弱質產業的“弱弱結合”,我國農業的成災面積和受災面積比例均高:在保監會統計數據中顯示,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水平非常低;尤其是在特大自然災害風險損失中,保險承保比例與賠償比例都很低,整體還是處于一個較低的發展水平。
二、我國農業保險融資面臨的問題
中小企業融資困境
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夠
政府部門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不夠,長期以來,國家扶持政策一直向大企業傾斜,盡管近年來,為了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籌劃推出中小創業板、增加中小企業貸款規模、財政支持擔保機構建設、采取了差別利率、兩免三減或第一年免征所得稅等優惠政策。但這些政策和措施在實際當中往往無法實現,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不足的問題。
2、金融體系不健全
(1)缺乏與中小企業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機構。在我國目前的銀行組織體系中,還缺乏專門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政策性銀行,民生銀行原來的初衷是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服務的,可是現在它已經和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沒有什么區別了,由于資金、服務水平、項目有限,迫使它也逐步走向嚴格,限制了中小企業的融資。
(2)國有銀行惜貸嚴重。中小企業大多處于初創期,數量多,規模小,所面臨的經營風險和淘汰率高,投資回報相對較低。導致中小企業貸款的不良率及違約率均高于一般企業的平均水平。而作為銀監會評價銀行資產質量的最重要指標是不良率的高低。致使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更加謹慎,也使得中小企業貸款成本的增加,貸款更是難上加難。
深究企業融資的困境及對策
中小企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構造市場經濟主體,促進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在經濟結構調整、擴大社會就業,增加財政收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我國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卻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而融資難是中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我國中小企業已進入增長發展階段,如何改善融資環境,拓寬融資渠道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夠
政府部門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不夠,長期以來,國家扶持政策一直向大企業傾斜,盡管近年來,為了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籌劃推出中小創業板、增加中小企業貸款規模、財政支持擔保機構建設、采取了差別利率、兩免三減或第一年免征所得稅等優惠政策。但這些政策和措施在實際當中往往無法實現,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不足的問題。
2、金融體系不健全
(1)缺乏與中小企業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機構。在我國目前的銀行組織體系中,還缺乏專門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政策性銀行,民生銀行原來的初衷是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服務的,可是現在它已經和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沒有什么區別了,由于資金、服務水平、項目有限,迫使它也逐步走向嚴格,限制了中小企業的融資。
漁業企業的融資困境與提議
漁業中小企業的行業特性
融資派生于漁業生產需求,漁業中小企業是漁業金融存在和發展的土壤,所以深刻剖析漁業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需要追溯到其行為特征,從漁業中小企業產業層面把握漁業中小企業融資的內在要求。漁業中小企業的行業特性可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所提供的產品服務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漁業經濟為保障我國食物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占我國農業人口2%的漁民為中國提供了1/3的動物蛋白質,而且有關國際組織預測全球年人均消費量將從目前約16公斤增加到2030年的19~20公斤(楊子江,2005)。因此漁業食品不僅在當前的居民食品籃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將在未來國民的食物供給中具有更大的比重。漁業產品在增加了食物供給的同時,還大大改善了人們的食物營養結構(楊子江,2008)。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需求也從較低層次的“吃飽”轉向較高層次的“吃好”,作為提供優質蛋白的魚類食品契合了食物消費升級換代的要求。可見,漁業對于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既從數量上充分供給,也從質量上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食物消費需要。(二)所在行業的弱勢特征愈加明顯漁業是帶有公共品屬性的基礎產業,同時其弱勢特征越來越明顯。盡管隨著科進步,漁業逐步走出了靠天吃飯的境地,捕撈裝備越來越先進,養殖業的發展使得“耕海牧漁”成為現實,然而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較大是漁業生產的軟肋。隨著國民經濟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漁業的要素投入產出率與工業、第三產業的要素投入產出率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從事漁業的相對收益在下降。如果僅僅依靠市場的自發調節,人力、物力、財力等很快會退出漁業,漁產品的供需缺口會不斷擴大,這不利于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因此政府對漁業的干預和支持力度應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增大。例如,美國、加拿大為漁業資源開發、技術研發、漁船建造、遠洋漁業、漁業保險提供了大量貸款、補貼和支持(楊林等,2005)。我國近年來也逐漸加大了漁業補貼的力度,其中燃油補貼的實施減輕了捕撈漁業生產的負擔,支持了漁業產品供給增加和漁民收入提高。(三)漁業中小企業成長于傳統和現代之間現代漁業的發展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漁村和海岸,產品銷售和原料來源不斷地擴大地域空間,產業鏈的延伸早已從村落走向全國甚至全世界,“洗腳上岸”的漁業企業逐步融入了城鎮和大中城市,城市生活規則也滲入了漁業企業的機體內部,等價交換、重合同守信用市場原則的滲透,使追求利潤成為企業運營的內在動力和發展目標。然而,漁業中小企業畢竟還有一只腳留在傳統的漁村和漁民社會內部,一定意義上說這才是它們的根系,意味著血緣、地緣、宗族已經深刻影響著漁業中小企業的經營,熟人社會的特征使得他們非常看重親情鄉誼、道義責任。因此傳統社會規則和現代市場契約共同作用于漁民的經濟社會生活。橫跨傳統與現代的城鄉二元環境和文化,不僅影響著漁業企業的生產發展,而且必然影響漁業中小企業的融資特性和規律。
政策建議
盡管近年來圍繞破解漁業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對比現實發展需求來看,許多舉措亟需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一)培養和健全信用體系,減少交易成本通過政府出面組織建立獨立的企業信用數據庫,以政府的良好信用帶動企業信用水平的提高。另外,可以在融資機構之間建立行業協會,促進信息共享,讓守信用的企業能夠獲得良好的金融服務,而且條件比較優惠;而對信用狀況不好的企業要提高融資條件,使不守信用的企業從市場上融資成本相應提高,從而約束企業自覺守信。(二)政府適度干預,促進融資便利化漁業中小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具有明顯的外部性,單靠市場自身的自發調節往往會造成市場失靈,因此適度的財政扶持完全必要。資金支持不僅體現為對中小企業的直接補貼和稅收減免,而且在影響中小企業發展的薄弱環節都有必要積極介入,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在于擔保難,因此,政府要積極扶持,通過財政資金的投入,激勵擔保公司為漁業企業進行貸款擔保,帶動民間擔保機構和互助合作擔保組織發展,還可以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同時降低企業融資擔保的成本,促進擔保行業和漁業企業的發展壯大。增加對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財政投入,引導社會資金進入擔保行業,擴大融資擔保規模(李銘,2009)。同時政府要放寬對經濟的不必要管制,鼓勵市場創新和成長,增加融資市場發展的內生動力。鼓勵民間力量通過市場實踐和反復探索,不斷創造新的融資形式和擔保機制。(三)健全規章制度,規范擔保機制的運行擔保和尋求擔保是企業重要的民事行為,市場經濟也是法治經濟,完善的相關法律和規章制度使得企業依法開展經濟交易,從制度上保障企業的融資擔保走上依法開展的軌道。漁業企業融資擔保的發展過程是市場自發成長的過程,新事物、新現象層出不窮,尤其是漁業中小企業處于傳統社會組織與現代社會組織之間,內部市場和外部市場并存,將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為規章制度,有利于保護合理的擔保形態和經濟關系,促進漁業融資擔保組織數量的增加和服務水平的提升。(四)完善配套政策,促進擔保機構成長擔保機構的建立不僅需要在規章制度、資金投入方面需要給與一定的扶持和優惠政策,而且在工商登記、項目啟動、債權化解等方面都要積極完善和配套。工商登記方面,盡量減免相關的手續費,縮短登記審批和備案注冊的時限,真正讓政府支持擔保事業發展的初衷得到不折不扣的貫徹和落實。創新擔保方式,譬如批準較為緊密的互助合作擔保組織成為法人,可以更好地發揮融資擔保的作用。項目啟動期間,相關政府部門要在符合產業政策的背景下,建立綠色通道制度,便利擔保公司成長,減少發展初期不必要的支出。債權化解方面,政府要出臺優惠和鼓勵措施,幫助擔保公司追討債務,減少稅費支出,以扶持擔保公司的發展。(五)探索抵押、擔保新途徑,拓寬漁業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當前漁業企業貸款的一個難點就是缺乏有效抵押物,而漁業企業最大的財產是海域灘涂使用權和漁船。但在當前的制度設計中,海域灘涂屬于國家和集體所有,盡管利用海域使用權進行抵押貸款有一些積極探索,但還面臨著不少障礙。漁船抵押貸款也面臨著現實約束,漁船的財富效應沒有充分顯現。應從政策和法律方面放松限制,進一步發展海域使用權和漁船轉讓市場。擴大抵押品范圍,探索漁業貸款抵押、擔保新機制,使漁業企業有更多機會獲得貸款。
本文作者:鄭世忠孫建富工作單位: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淺析論文
[摘要]本文從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內因和外因兩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內因外因
國際經濟發展經驗表明,中小企業在擴大就業、活躍市場、收入分配、社會穩定和國民經濟結構布局等方面起著難以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小企業自身存在財力較弱、規模較小、技術水平低等不利因素,以及國家目前尚未形成一個健全的融資機制,多數的中小企業都受到資金不足問題的困擾。
資金是企業的“血液”,任何一個企業,不管是為了保證生產經營的正常進行,還是為了擴大生產經營規模,都需要籌措資金。因此,融資既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前提,又是企業再生產順利進行的保證。同時,融資也為投資提供了基礎和前提,沒有資金的籌集,就無法進行資金的投放。從一定意義上講,融資的途徑、數量與結構直接影響著企業效益的好壞。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由于高稅高利率、信息不對稱、尋保難等不利因素的存在,其融資要比大型企業要困難得多。造成我國中小企業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較復雜的。只有找出其具有內在相互聯系的根本原因(機理),才能提出相應的對策,從而解脫融資難的困境。
一、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內因
房地產企業融資困境與措施
2003年8月31日,“國務院18號文件”《國務院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明確指出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對房地產業今后的發展作出了明確的定位。但是,對房地產經營而言,資金是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之一。由于國內房地產業目前主要的兩條融資渠道----銀行信貸融資和發行股票融資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房地產企業經營相對陷入困境。
一、央行加強房地產企業信貸業務管理,房企的銀行融資渠道受限
2003年6月13日央行“121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商業銀行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控制房地產信貸,對高檔房和個人商業用房貸款進行了嚴格限制,使房地產最脆弱的神經——資金鏈受到打擊。《通知》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申請的貸款,只能通過房地產開發貸款科目發放,嚴禁以房地產開發流動資金貸款及其他形式貸款科目發放;同時,針對一部分房地產開發企業在當地貸款、異地使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部分地區的房地產炒作,帶動了土地價格和房價過快上漲的情況,《通知》規定商業銀行發放房地產貸款,只能用于本地區的房地產項目,嚴禁跨地區使用。121號文從房地產企業開發貸款、建筑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消費者按揭貸款等方面,控制了房地產企業的銀行融資,使大部分房地產企業陷入到了資金鏈條斷裂的邊緣。
121號文件出臺一年了,房地產商普遍感到原有的占開發資金70%的銀行融資力度大大降低,新的信貸資金審批越來越嚴格;即使原有已經審批過的信貸資金規模,也存在實際到手的信貸資金比審批的結果少,時間晚,甚至暫停發放原有審批過的資金等問題。
但是,從宏觀面看,由于自2002年下半年以來,部分地區出現房地產投資增幅過高、商品房空置面積增加、房價上漲過快以及低價位住房供不應求和高檔住宅空置較多等結構性問題;為了保持國家金融的持續穩定,促進房地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防范銀行的信貸風險的調控政策近期內難以改變。房地產商應該清醒國家的大環境要求,盡快作出積極的應對,主要是拓寬融資渠道,實現多元化融資。
二、特殊的產業特點決定了房地產企業首發上市(IPO)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