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環境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8 05:08: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居環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居環境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及其經驗

摘要:[目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對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行動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達國家的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措施和實踐經驗,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方法]該文通過梳理分析國外發達國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發展歷程、建設模式以及長效機制等內容,提煉總結國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中的先進經驗和共性特征,并提出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建議。[結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構建生態宜居鄉村,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主要在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整治法律法規、資金籌措、群眾參與和激勵措施等方面建立了長效機制,具有完善性、長效性、多元化、主動性、協調性等特點。[結論]針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區域發展不均衡,法律體系不健全、長效管護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借鑒國外經驗,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創新農村人居環境發展新模式,因地制宜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可持續發展,加強科普宣傳、完善法律體系建設、構建村民自治機制和多元投入機制,推動我國農村人居環境邁向提質升級。

關鍵詞:農村人居環境鄉村建設建設模式長效機制國外經驗

引言:人居環境是以人類為核心的一個復雜體系,包含了人類生存所需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同時也包含了人類賴以生活與生產的自然和社會環境[1]。農村人居環境則是農村居民在聚居中所涉及到的生活、居住和基本生產活動相關的生存環境[2]。隨著我國城市建設水平的逐步提高,城鄉人居環境水平差距日益顯著,農村人居環境也逐漸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目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顯著成效,村莊環境基本實現干凈整潔有序[3]。然而,由于我國城鄉發展水平不均衡,農村人居環境仍存在區域性差異明顯、基本生活設施不完善、管護機制不健全等問題[4,5]。2021年我國繼續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5年行動,到2025年,農村人居環境要顯著改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進步[6]。歐美、日韓等國家在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整治方面起步早,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文章分析國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發展背景、建設模式以及長效機制等,提煉總結先進經驗,提出我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有關建議,為我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行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科學依據。

1國外農村人居環境研究發展現狀

歐美國家關于人居環境的研究起步較早。16—18世紀歐洲空想社會主義提出將城市與農村融合來解決城鄉差距的問題[7]。英國學者霍華德提出“花園城市”的理念,提出要科學規劃,結合園林綠化改善人居環境[8]。美國學者芒福德主張區域整體發展,提出城市和農村、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相結合[9]。20世紀30年代,圍繞農村發展趨勢以及農村發展需求,德國學者克里斯泰勒提出中心地理論,認為城鎮的主要職能是充當周圍農村的中心并提供商品和服務[10]。希臘學者道薩亞迪斯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人類聚居學”的概念,從此開啟了人居環境的系統研究[11]。

1.1農村人居環境的發展歷程

查看全文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點

為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和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和全區農村工作會議工作部署,結合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要點、《2020年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要點》和《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確定的目標任務,特制定2020年全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要點。

一、總體要求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區工作部署,按照區委、區政府要求,立足加快補齊全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突出短板,實現三年整治行動完美收官,進一步改善提升農村環境面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撐,滿足全鎮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目標任務

(一)扎實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拓展省“三清一改一建”整治內容,持續推進全鎮“六清一改”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常態化。把環境整治重點從村向屯、從屯向戶轉移,實現村村整潔、戶戶干凈。堅持整治工作5個方面24項任務36項整治重點內容不少、標準不降。同時按照區村莊清潔行動方案扎實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工作。4月末越冬垃圾要清倉見底,5月初轉入集中整治提升階段。開展“花海”、“果樹進院”工程,按照見縫插花插綠原則,因地制宜種植樹木和花草。繼續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主線,著重提升農村公路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推進路田分離工作,加強農村公路綠化美化,年底全鎮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100%。

(二)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鎮、村收集、企業轉運、區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并提高運行質量效果,各村、社區要做好收運體系前端保潔,要配備好前端保潔人員及轉運設備,合理選擇垃圾收集方式。各村、社區要加強“三小五堆”的整治工作,對農村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在原有基礎上聯系住建部門開展再排查、再整治,做到垃圾定時定點堆放。要加大農村垃圾收集裝置建設的力度,有條件的村、社區可以探索垃圾分類收集。按照“爛與不爛、可買不可賣”搞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構建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和利用。建立起“有人員、有經費、有標準、有督查、有獎懲”的保潔機制。龍澄公司和區住建局要保證垃圾的轉運和處理及時。

查看全文

脫貧攻堅背景人居環境治理策略

摘要:黨的明確提出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確保到2020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全面解決真脫貧、脫真貧。全國人民對此思想高度重視,開始做實做細的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實現精準識別、精準建檔的目標。巴塘縣隸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甘孜州西部。地處川、滇、藏三省區的結合區域,全縣有97%藏族人口,是一個以藏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集區,以傳統農牧業為主的縣城。巴塘縣地理位置特殊,其居住環境治理情況多樣化,治理策略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論,從而增加了分析研究的復雜性治理時間尚短,當前結果多依賴政府扶持和社會力量的援助,其長期性的影響要依靠政府的治理策略。本文從2015-2020年間甘孜州巴塘縣康巴藏族的人居環境治理效果,并對其可持續發展的治理策略進行研究,對于推動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建設農民幸福家園,實現國家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發展,治理貧困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脫貧;康巴藏族;人居環境;治理策略

2015年中央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角,2017年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央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再次吹響了鄉村振興戰略號角,隨后制定了《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圍繞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開啟鄉村振興的新征程,明確了鄉村振興的總要求。2019年3月國務院落實了對特殊貧困人口的保障措施,提出加大“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力度。巴塘縣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邊緣地帶,地處川西北高原山區,是四川省與西藏交界的重要節點城市。助力該區域的脫貧,對于發展民族團結具有特殊意義。在脫貧攻堅背景下,從2015-2020年間甘孜州巴塘縣康巴藏族的人居環境治理效果出發,對其人居環境的治理策略進行研究。巴塘縣是“高原江南”,地處偏遠,地質脆弱,經濟基礎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足,基層組織比較薄弱,不少貧困群眾的脫貧能力弱,同時也是全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該區域全縣有61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達21.15%,貧困程度深,是脫貧攻堅戰的一塊難啃的“硬骨頭”。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后,國家出臺了旅游扶貧、產業扶貧、易地搬遷、銀行業保險業扶貧等一系列的舉措,從甘孜州巴塘縣的實際情況出發,以“政府投入,群眾參與,援建幫助”這一治理鏈為主要框架,對巴塘縣的人居環境治理各項策略進行分析研究,并對各項策略的結成果的有效性進行探討,總結其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可能性。作為國家深度貧困縣,人畜混居、飲水安全、危舊房多、道路不通等難題是長期制約其發展,同樣也是亟須解決的問題。群眾自主改善居住環境的積極性不高,光靠財政投入政府又顯得力不從心,最終通過“政府投入、群眾參與、援建幫助”三大主體策略做為巴塘縣推進人居環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在關于四川省印發《藏區新居建設計劃推進工作方案》中,藏區新居建設、危房改造,“五改三化”項目(改房、改圈、改廚、改廁、改水電和房屋美化、庭院硬化、綠化),易地扶貧搬遷等為主要工作目標。為保障和推進巴塘藏區治理效果,為可持續發展而推行了一系列的治理策略。

一、建立現代形態和環境統一的新型社區和聚居區

甘孜州按照省委、省政府根據工作方案,以政府投入為主,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主要在道路、飲水、電力保障這些難題上下功夫,解決存在的問題,并調動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積極性,共同參與。村容村貌和居住環境改善則實施藏區六項民生工程計劃的決策部署,堅持把“藏區新居”工程作為“三化聯動”、統籌城鄉的核心工作和扶貧攻堅、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來抓,努力在“藏區新居”建設中打造現代業態、現代形態和現代環境統一的新型社區和聚居區。藏區新居建設包括新建和改造兩種類型。在建設實施過程中,以農牧民的實際需求和個人籌資能力大小做為規劃和建設新居的原則,充分尊重民意,廣泛聽取農牧民的建議和意見,不能因為新居建設增加新的貧困人口。新居建設以農戶自籌為主,政府適當補助,并引導農牧民直接參與建設。通過鄰里之間的相互幫襯,對結幫扶與投工投勞等措施減少資金的需求;以實際條件和環境出發,堅持宜聚則聚、宜散則散、宜建則建、宜改則改、宜保必保的原則。同時處理好“建、改、保”的關系,保留村寨原始風貌,慎砍樹、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對百年老宅、原有的生態環境、老林盤、大樹、古樹、珍稀樹木,制定詳細的保護方案與與保護政策。對于改造提升已經具備基本功能的村寨,盡量保留原有風貌,突出區域特色,不應照搬城市建設的思維和做法。要通過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真正體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二、環境整治,振興旅游

查看全文

城市人居環境整改調研報告

改進人居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放眼長遠。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必須立足長遠,建立一整套的機制來推進。一要制定規劃。要根據我縣人居環境存在發展不平衡、功能不配套等問題,制定詳細的建設和改善規劃,并制定改進措施,確保人居環境均衡有序推進。二是依法管理。要把管理作為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措施來抓,特別要在公共交通、供水、垃圾處理等重點工作中探索更好的管理制度和辦法。三是完善配套機制。重點圍繞新形勢下的樓房開發,根據國家物業的有關政策和法規,制定符合縣情實際的物業管理辦法,通過機制規范,推動我縣人居環境改善工作逐步向人性化、法制法邁進。

與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空間,人居環境。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近幾年來,縣在抓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狠抓了以城市建筑、市政基礎設施、自然環境改善為內容的人居環境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縣人居環境取得可喜變化

全縣人均居住面積僅為15.11平方米。年末,居住條件明顯改善。人均居住面積大幅度增加。年。全縣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7.33平方米,增加了14.7%城鎮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1.47平方米,已經超過小康社會標準。樓房居住面積擴大。年住宅樓面積僅為276102平方米,年末,住宅樓面積累計達到478670平方米,人均樓房居住面積由年的4.7平方米增加到年的8平方米。其中有39萬平方米實現了集中供熱,占住宅樓面積的81.5%

新增白色、黑色街路面積14萬平方米,交通狀況大為改觀。城鎮道路建設步伐加快。縣相繼完成了鎮、寶泉鎮主次干道硬化改造項目13項。硬化面積為24萬平方米,鋪裝人行步道板6萬平方米,硬化率達到95.5%通鄉通村公路建設取得實效。截至目前,完成通鄉公路107.8公里,實現了全線通車。

增幅達到80%新安裝路燈810盞,綠化、亮化工程同步推進。綠地面積由年的75公頃增加到年的135公頃。做到路鋪到哪里,亮化和綠化工作就做到哪里。同時,根據“依山建城,圍山發展”城鎮發展戰略,將二克山融入了城鎮建設的整體規劃,賦予了生態縣、園林城”建設目標的新內涵。

查看全文

農村人居環境對鄉村旅游的輻射效應

摘要:推動農村人居環境與鄉村旅游的良性互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細致準確地評估全國的實施效果是基礎性工作,但已有研究的外部效度和細粒度有限。文章采用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的六萬多個村域數據,評估了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對鄉村旅游發展的輻射效應及其異質性。研究發現:在全國范圍內,農村人居環境對鄉村旅游發展有顯著的輻射效應;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廁平均可以增加159.3378%的游客人數;但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對鄉村旅游發展的輻射效應受到交通條件和村集體經濟的制約。

關鍵詞:農村人居環境;鄉村旅游;負二項式回歸

良好的農村人居環境是鄉村旅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對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1-4]。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和游客的增加,農村的生態承載力、水體承載力、固體垃圾的清理能力等都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環境問題成為制約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5]。鑒于此,本文率先采用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的六萬多個行政村的大樣本數據,運用計數數據模型評估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對鄉村旅游發展的輻射效應,進一步采用引入交互項評估輻射效應的異質性,并進行穩健性檢驗。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第一,采用的村域尺度樣本容量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十分之一,獲得了更細粒化和外部效度的結論,有助于更深刻地洞察我國農村人居環境與鄉村旅游關系的真實狀況。第二,厘清了農村人居環境影響鄉村旅游發展的作用機理,豐富了人居環境與鄉村旅游關系的理論研究成果。

1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1.1變量選取。因變量為鄉村旅游的發展程度,采用行政村2016年接待旅游人數衡量,是計數數據。自變量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程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提出,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開展廁所糞污治理、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任務。因此以“生活垃圾是否集中處理”“生活污水是否經過集中處理”“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廁的自然村、居民定居點的比例”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程度的變量。借鑒已有文獻的研究成果,本文的控制變量可以分為五大類:(1)自然資源,包括行政區域面積、地形地貌、是否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2)村干部情況,包括大學生村官人數、黨支部書記年齡、黨支部書記受教育程度、黨支部書記是否兼任村委會主任、村委會主任年齡、村委會主任受教育程度;(3)交通基礎設施,包括進村主要道路路面狀況、村內主要道路路面狀況、是否通公共交通、通公路的自然村及居民定居點比例、村內主要道路是否有路燈;(4)生活性基礎設施,包括安裝了有線電視的自然村及居民定居點比例、通寬帶互聯網的自然村及居民定居點比例、是否有電子商務配送站;(5)生產性基礎設施,是否有畜禽集中養殖區、主要灌溉用水源。變量定義見下頁表1。1.2數據來源。本文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微觀調查數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微觀數據。該次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16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16年度,在全國范圍內登記了596450個行政村普查表數據。本文從中抽取了68906條村級單位數據,數據樣本包含了行政村的接待旅游人數、地形地貌、基礎設施等基本屬性指標。

2實證檢驗及結果分析

查看全文

區政辦人居環境獎創建方案

為進一步提升全區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根據全市創建中國人居環境獎活動安排,結合我區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為出發點,堅持政府推動、部門主導、全民參與的原則,以普及生態和諧的人居理念為基礎,以環境設施完善提升為突破口,以科技進步和經濟調整為支撐,全面提高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增強城市環境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現代化中心城區。

二、工作目標

根據《市創建中國人居環境獎實施方案》要求,以《中國人居環境獎評價指標體系(試行)》為標準,按照全面啟動、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突出特色、確保質量的要求,爭取年內完成國家驗收,成功創建中國人居環境獎,將建設成為最具生態魅力、弘揚和諧文明、有較強環境競爭力的最佳人居環境城區之一。

三、創建范圍

查看全文

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有了顯著改善,但目前整體落后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扭轉,而且與城市環境的差距還有拉大的趨勢。高度重視和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從總體上看依然非常落后,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村莊及農房建設缺乏規劃引導。沿公路建房,居住點散亂;建新房不拆舊房,村莊建設用地浪費較大,部分地區出現嚴重的“空心村”現象。農民反復拆建自有住房,不僅影響農民自身財富的積累,而且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加劇了資源環境的緊張。

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據有關部門2005年組織的調查,我國41%的村莊沒有集中供水,96%的村莊沒有排水和污水處理系統,40%的村莊行路難,72%的村莊畜禽圈舍與住宅混雜,89%的村莊垃圾隨處丟放,95%的村莊沒有消防設施。在農村居住區,每年工業和建筑廢棄物總量達6.5億噸,農村自身又產生1.2億噸生活垃圾,很多地方直排的生活污水污染了農村的溝渠、水塘、溪流和地下水。

農村人居環境落后是多種因素長期積累的結果。長期以來,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財政投入少,歷史欠賬多;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生產的發展,垃圾、污水、廢棄物大量產生,打破了自然經濟狀態下生態環境的自我平衡;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缺乏規劃引導,管理缺位,使新老問題疊加。

查看全文

城市社區人居環境探討

[摘要]城市社區的優劣直接會影響著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的人居環境。本文以濟南的燕子山小區為例,根據吳良鏞提出的人居環境五大系統(自然系統、人類系統、居住系統、社會系統、支撐系統)理論來研究社區的人居環境狀況,為城市規劃中的社區建設提供重要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城市社區;人居環境;燕子山小區

人居環境不管是發達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相同的問題:人口擁擠、基本服務供應不足、住房緊張、道路擁擠等等,特別近幾年,中國的城鎮化的迅猛發展導致中國的人居環境建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城市社區是城市居民的主要生活區域,代表著一定地域范圍內居民的生活方式、社會公德、宗教信仰或者價值認同感,其環境質量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本文以濟南的燕子山小區為例,根據吳良鏞提出的人居環境五大系統理論來具體研究社區的人居環境狀況,分析社區建設中各種問題,希望為以后社區人居環境建設帶來一定啟示和幫助。

1人居環境五大系統理論

在《吳良鏞論人居環境科學》一書中提到人居環境的目的是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宜人的居住環境,并將其劃分為五大系統(即自然系統、人類系統、社會系統、居住系統、支撐系統)、五大層次(全球、區域、城市、社區、建筑)和發展人居環境科學的五大原則(生態觀、經濟觀、科技觀、社會觀、文化觀)。這三個“五大”使我們很清晰地認識到人居環境的框架結構,而不是像以往那樣把人居環境僅僅看作是社會的某一方面,或者籠統地看成一個獨立的整體進而在處理問題上出現了相對片面性,使得人居環境的改善難以實現。下文主要研究吳良鏞提出的人居環境五大系統——自然系統(氣候、土地、植物和水等)、人類系統(群體的組成等)、社會系統(人際關系等)、居住系統(住宅規劃和空間形態等)和支撐系統(住宅的基礎設施等)在燕子山小區的應用。

2小區人居環境探討

查看全文

改善人居環境發言材料

各位領導:

今天聽了上級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安排部署,以及各先進村在該項工作中的典型做法,我們很有感觸、受益匪淺。下面,由我向各位領導匯報村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中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村內建設規劃先行。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由村集體統一規劃,先后補貼2000余萬元,為全村778戶居民統一興建了兩層住宅,并先后對基礎設施進行了完善。村內所有道路都得到硬化,兩側均栽種有冬青、女貞、國槐等綠化樹木,確保村內四級有綠。由新鄉市城建局對我村供排水網絡進行規劃,群眾不僅用上放心水,同時避免了污水橫流現象。去年投資100余萬元,修建全縣設施最完善、條件最優越的文化廣場,為方便群眾夜晚休閑健身,還專門投資20萬元配備高桿燈一架。

二、垃圾清運及時長效。為切實做好垃圾清理清運工作,我村成立了由村委會主任為組長的領導小組,下設29人的保潔隊伍,按照分工對村內垃圾進行清理、清運,并定期用黃土進行掩埋平整,確保垃圾日產日清。僅保潔隊員工資,每年就需支出10萬元。我村還出資5萬元,在每戶群眾門前配置垃圾桶,方便群眾傾倒垃圾,避免出現垃圾隨處亂扔現象。為提高群眾的參與積極性,我村還通過村規民約、橫幅標語、墻體公益廣告、廣播等形式,廣泛宣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重要性,要求群眾自覺清掃自家門前垃圾。

三、清潔能源勇挑大梁。為切實解決農村養殖業的環境污染,改善村民生活環境,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我村投資400多萬元建成新鄉地區最大的沼氣站,可向全村居民供應沼氣。如今全村群眾做飯、生活照明基本用上了清潔能源。

總之,我村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中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同上級要求仍存在一定距離。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們將按照縣委、縣政府及鎮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切實為群眾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查看全文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會講話

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鄉黨委、政府和鄉2萬名干部群眾對市教體局各位領導、同志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對各位領導和同志們對我鄉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鼎力相助表示衷心的感謝!

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加強溝通協調,實現精準對接。鄉、村兩級干部負責與幫建單位做好對接,及時將分包村的基本情況、規劃設計方案和整治進展情況提供給幫建單位,全力支持市教體局在我鄉的各項整治工作。幫建單位在原規劃設計的基礎上,充分發教體局工作人員政策水平高、眼界思路廣、指導能力強的優勢,進一步改進提升,促進我鄉規劃設計上水平。

二、全面深化協作,按時完成任務。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鄉、村作為人居環境整治的屬地部門,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進度,確保各項工作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一要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精準治理。充分結合實際情況,按照“一村一主題”原則,認真規劃、深入挖掘、細致打磨,整改提升,融入所包村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產業發展路徑,形成鮮明主題特色。二要把握時間節點、突出工作重點。嚴格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把握時間節點,迅速行動,根據當前進度情況,倒排時間點,細化任務表,全面完成各項目標任務。三要堅定信心決心、合力攻堅克難。我鄉域面積188平方公里,含38個行政村,同時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地質公園“雙名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量大、涉及面廣、綜合要求高,遇到一些挑戰在所難免。各村、各部門要加大協作配合力度,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齊心協力、密切配合,共同解決工作推進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保證各項任務順利進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