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8 05:04: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山地人居景觀營造分析

摘要:從建立美好山地人居的初衷出發,探討山地景觀設計的可行性營造手法。基于藏龍鎮湖山里項目的具體景觀設計方法,討論了如何處理地形高差,如何處理景觀水、排水等問題,如何有效利用地形資源,形成好玩有用的景觀,如何進行綠化配置,如何孵化配套,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帶動一個避暑小鎮成為一個全年都可以很好玩的全季度假生活社區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山地景觀;居住區景觀;高差處理

在我國,山地面積大約占到國土面積的70%,眾多的名山大川,是我國重要的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在近幾年房地產開發突飛猛進的市場行情下,在城市不斷霧霾和空氣質量變差的情況下,開發商轉入山地,打造山地度假大盤,山地開發項目備受人們的喜愛和關注。如何規劃設計山地住宅的景觀,不僅關系著住宅銷售的好壞,重要的還是未來居住在這里的人是否居住的舒心。針對項目需要,筆者也參觀考察了北京及河北周邊的一些山地項目,如北京周邊的奧倫達小鎮,安吉綠城桃花源、鯨奇谷等項目,將考察的經驗也一并分享給大家。藏龍鎮項目位于河北省石平山縣,被太行山脈所環繞,毗鄰黃金寨原生態旅游風景區。這里幽遠寧靜,空氣清新。山中植物以刺槐、油松、柿子、黑棗等植物為主,植被茂盛。受山中小環境影響,藏龍鎮夏季涼爽宜人,是理想的度假避暑勝地。建筑依山而建,臺地式布局,布置靈活,保證每棟樓都有很好的景觀效果。山地開發不可避免的就是建筑布置完后留下的擋墻,以及臺地布置后的高差,整個項目高差從幾米到幾十米不等。如何構建人工與自然相融合的人居環境,如何有效處理開發后的擋墻高差,如何提供更好的景觀效果,是探討的關鍵性問題。

1景觀營造原則

1.1生態優先,因地制宜,保護與開發兼并原則。山地的自然起伏變化使得山地景觀天然具有了立體空間,在設計規劃時,應盡量減少土方開挖,形成臺地式的規劃布局;盡量少破壞植被及生態,利用生態修復的手法處理開發后的場地;順應地形,尊重場地,巧借山水,形成景觀亮點,彰顯山地景觀特色。1.2以人為本原則。2017年,在報告上就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景觀的功能就是為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作為山地度假大盤,作為購房者的第二居所,更應從人的需要出發,營造一個人們可以養花養草、休閑度假、養生養老、四世同堂的社區環境;利用景觀處理的方法,變高差為坡道,讓無障礙設計遍布整個社區環境,讓每個生活在這里的老人和孩子都有一個充滿愛與關懷,切實安全、方便、舒適、好玩的人居生活環境。1.3五感體驗原則。五感即人的5種感覺器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綜合五感體驗,通過交通組織、視線組織、臺地變化、空間圍合、公共設施設計等景觀手法,將人帶入環境中,在不同場景中看到和感知的景觀均不同。日本建筑大師黑川紀章就曾提到過理想居住的4個必備條件:一是親近自然;二是感知時節;三是空間通透;四是確保私密但又不妨礙鄰里之間的了解和交流。這也是我們在山地人居設計時應認真踐行的標準。

2景觀營造手法初探

查看全文

中國人居環境獎聯合國人居獎申報陳述材料

一、廣州市概況

廣州市是華南地區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緣,總面積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718.8平方公里。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市的經濟社會和城市建設高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連續20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2000年末,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383.07億元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45萬元,按當年匯率計算,達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萬人,其中本市戶籍人口702.66萬人,外來流動人口291.64萬人;建成區面積達到430.7平方公里。廣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著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大步邁進。

二、申報“人居獎”類別

城市環境建設與管理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架構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網,增強城市服務功能。

查看全文

中國人居環境獎 聯合國人居獎 申報陳述材料

一、廣州市概況

廣州市是華南地區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緣,總面積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718.8平方公里。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市的經濟社會和城市建設高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連續20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2000年末,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383.07億元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45萬元,按當年匯率計算,達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萬人,其中本市戶籍人口702.66萬人,外來流動人口291.64萬人;建成區面積達到430.7平方公里。廣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著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大步邁進。

二、申報“人居獎”類別

城市環境建設與管理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架構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網,增強城市服務功能。

查看全文

“中國人居環境獎”、“聯合國人居獎”申報陳述材料

一、廣州市概況

廣州市是華南地區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緣,總面積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718.8平方公里。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市的經濟社會和城市建設高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連續20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2000年末,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383.07億元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45萬元,按當年匯率計算,達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萬人,其中本市戶籍人口702.66萬人,外來流動人口291.64萬人;建成區面積達到430.7平方公里。廣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著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大步邁進。

二、申報“人居獎”類別

城市環境建設與管理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架構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網,增強城市服務功能。

查看全文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及其經驗

摘要:[目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對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行動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達國家的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措施和實踐經驗,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方法]該文通過梳理分析國外發達國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發展歷程、建設模式以及長效機制等內容,提煉總結國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中的先進經驗和共性特征,并提出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建議。[結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構建生態宜居鄉村,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主要在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整治法律法規、資金籌措、群眾參與和激勵措施等方面建立了長效機制,具有完善性、長效性、多元化、主動性、協調性等特點。[結論]針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區域發展不均衡,法律體系不健全、長效管護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借鑒國外經驗,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創新農村人居環境發展新模式,因地制宜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可持續發展,加強科普宣傳、完善法律體系建設、構建村民自治機制和多元投入機制,推動我國農村人居環境邁向提質升級。

關鍵詞:農村人居環境鄉村建設建設模式長效機制國外經驗

引言:人居環境是以人類為核心的一個復雜體系,包含了人類生存所需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同時也包含了人類賴以生活與生產的自然和社會環境[1]。農村人居環境則是農村居民在聚居中所涉及到的生活、居住和基本生產活動相關的生存環境[2]。隨著我國城市建設水平的逐步提高,城鄉人居環境水平差距日益顯著,農村人居環境也逐漸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目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顯著成效,村莊環境基本實現干凈整潔有序[3]。然而,由于我國城鄉發展水平不均衡,農村人居環境仍存在區域性差異明顯、基本生活設施不完善、管護機制不健全等問題[4,5]。2021年我國繼續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5年行動,到2025年,農村人居環境要顯著改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進步[6]。歐美、日韓等國家在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整治方面起步早,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文章分析國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發展背景、建設模式以及長效機制等,提煉總結先進經驗,提出我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有關建議,為我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行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科學依據。

1國外農村人居環境研究發展現狀

歐美國家關于人居環境的研究起步較早。16—18世紀歐洲空想社會主義提出將城市與農村融合來解決城鄉差距的問題[7]。英國學者霍華德提出“花園城市”的理念,提出要科學規劃,結合園林綠化改善人居環境[8]。美國學者芒福德主張區域整體發展,提出城市和農村、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相結合[9]。20世紀30年代,圍繞農村發展趨勢以及農村發展需求,德國學者克里斯泰勒提出中心地理論,認為城鎮的主要職能是充當周圍農村的中心并提供商品和服務[10]。希臘學者道薩亞迪斯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人類聚居學”的概念,從此開啟了人居環境的系統研究[11]。

1.1農村人居環境的發展歷程

查看全文

城市人居環境整改調研報告

改進人居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放眼長遠。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必須立足長遠,建立一整套的機制來推進。一要制定規劃。要根據我縣人居環境存在發展不平衡、功能不配套等問題,制定詳細的建設和改善規劃,并制定改進措施,確保人居環境均衡有序推進。二是依法管理。要把管理作為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措施來抓,特別要在公共交通、供水、垃圾處理等重點工作中探索更好的管理制度和辦法。三是完善配套機制。重點圍繞新形勢下的樓房開發,根據國家物業的有關政策和法規,制定符合縣情實際的物業管理辦法,通過機制規范,推動我縣人居環境改善工作逐步向人性化、法制法邁進。

與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空間,人居環境。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近幾年來,縣在抓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狠抓了以城市建筑、市政基礎設施、自然環境改善為內容的人居環境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縣人居環境取得可喜變化

全縣人均居住面積僅為15.11平方米。年末,居住條件明顯改善。人均居住面積大幅度增加。年。全縣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7.33平方米,增加了14.7%城鎮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1.47平方米,已經超過小康社會標準。樓房居住面積擴大。年住宅樓面積僅為276102平方米,年末,住宅樓面積累計達到478670平方米,人均樓房居住面積由年的4.7平方米增加到年的8平方米。其中有39萬平方米實現了集中供熱,占住宅樓面積的81.5%

新增白色、黑色街路面積14萬平方米,交通狀況大為改觀。城鎮道路建設步伐加快。縣相繼完成了鎮、寶泉鎮主次干道硬化改造項目13項。硬化面積為24萬平方米,鋪裝人行步道板6萬平方米,硬化率達到95.5%通鄉通村公路建設取得實效。截至目前,完成通鄉公路107.8公里,實現了全線通車。

增幅達到80%新安裝路燈810盞,綠化、亮化工程同步推進。綠地面積由年的75公頃增加到年的135公頃。做到路鋪到哪里,亮化和綠化工作就做到哪里。同時,根據“依山建城,圍山發展”城鎮發展戰略,將二克山融入了城鎮建設的整體規劃,賦予了生態縣、園林城”建設目標的新內涵。

查看全文

人居居住環境研究論文

1居住建筑人居環境的范圍及其要求

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體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種類型的住宅,如別墅、低層住宅、多層住宅、高層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館等。其人居環境的主要范圍包括居室、個體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區。

人居環境應包括自然環境(包括生態環境、氣候環境、物理環境等)和人文環境(包括藝術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等)兩個方面。在進行規劃與設計中,要求把這兩方面的環境和諧的協調好,以達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適、工作便利、鄰里和睦、身心健康、環境美化的目的。

1.1自然環境方面:

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態環境。居住區的建設離不開土地,它與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關,規劃設計要充分注意保護環境,防止污染,防止見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樹就砍,致使青山綠水不斷地遭到破壞的行為。其次,要努力創造良好的物理環境。在現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劇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網,機動車來往頻繁,綠地、水面嚴重不足,以致空氣污濁,噪音干擾,溫度高,較干燥,在這些人為因素的影響下的聲、光、熱和空氣的環境惡化,影響著人們的工作、生活與身體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規劃與設計以及建筑的措施與構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

1.2人文環境方面:

查看全文

農村人居環境對鄉村旅游的輻射效應

摘要:推動農村人居環境與鄉村旅游的良性互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細致準確地評估全國的實施效果是基礎性工作,但已有研究的外部效度和細粒度有限。文章采用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的六萬多個村域數據,評估了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對鄉村旅游發展的輻射效應及其異質性。研究發現:在全國范圍內,農村人居環境對鄉村旅游發展有顯著的輻射效應;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廁平均可以增加159.3378%的游客人數;但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對鄉村旅游發展的輻射效應受到交通條件和村集體經濟的制約。

關鍵詞:農村人居環境;鄉村旅游;負二項式回歸

良好的農村人居環境是鄉村旅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對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1-4]。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和游客的增加,農村的生態承載力、水體承載力、固體垃圾的清理能力等都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環境問題成為制約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5]。鑒于此,本文率先采用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的六萬多個行政村的大樣本數據,運用計數數據模型評估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對鄉村旅游發展的輻射效應,進一步采用引入交互項評估輻射效應的異質性,并進行穩健性檢驗。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第一,采用的村域尺度樣本容量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十分之一,獲得了更細粒化和外部效度的結論,有助于更深刻地洞察我國農村人居環境與鄉村旅游關系的真實狀況。第二,厘清了農村人居環境影響鄉村旅游發展的作用機理,豐富了人居環境與鄉村旅游關系的理論研究成果。

1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1.1變量選取。因變量為鄉村旅游的發展程度,采用行政村2016年接待旅游人數衡量,是計數數據。自變量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程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提出,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開展廁所糞污治理、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任務。因此以“生活垃圾是否集中處理”“生活污水是否經過集中處理”“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廁的自然村、居民定居點的比例”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程度的變量。借鑒已有文獻的研究成果,本文的控制變量可以分為五大類:(1)自然資源,包括行政區域面積、地形地貌、是否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2)村干部情況,包括大學生村官人數、黨支部書記年齡、黨支部書記受教育程度、黨支部書記是否兼任村委會主任、村委會主任年齡、村委會主任受教育程度;(3)交通基礎設施,包括進村主要道路路面狀況、村內主要道路路面狀況、是否通公共交通、通公路的自然村及居民定居點比例、村內主要道路是否有路燈;(4)生活性基礎設施,包括安裝了有線電視的自然村及居民定居點比例、通寬帶互聯網的自然村及居民定居點比例、是否有電子商務配送站;(5)生產性基礎設施,是否有畜禽集中養殖區、主要灌溉用水源。變量定義見下頁表1。1.2數據來源。本文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微觀調查數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微觀數據。該次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16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16年度,在全國范圍內登記了596450個行政村普查表數據。本文從中抽取了68906條村級單位數據,數據樣本包含了行政村的接待旅游人數、地形地貌、基礎設施等基本屬性指標。

2實證檢驗及結果分析

查看全文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點

為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和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和全區農村工作會議工作部署,結合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要點、《2020年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要點》和《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確定的目標任務,特制定2020年全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要點。

一、總體要求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區工作部署,按照區委、區政府要求,立足加快補齊全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突出短板,實現三年整治行動完美收官,進一步改善提升農村環境面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撐,滿足全鎮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目標任務

(一)扎實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拓展省“三清一改一建”整治內容,持續推進全鎮“六清一改”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常態化。把環境整治重點從村向屯、從屯向戶轉移,實現村村整潔、戶戶干凈。堅持整治工作5個方面24項任務36項整治重點內容不少、標準不降。同時按照區村莊清潔行動方案扎實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工作。4月末越冬垃圾要清倉見底,5月初轉入集中整治提升階段。開展“花海”、“果樹進院”工程,按照見縫插花插綠原則,因地制宜種植樹木和花草。繼續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主線,著重提升農村公路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推進路田分離工作,加強農村公路綠化美化,年底全鎮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100%。

(二)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鎮、村收集、企業轉運、區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并提高運行質量效果,各村、社區要做好收運體系前端保潔,要配備好前端保潔人員及轉運設備,合理選擇垃圾收集方式。各村、社區要加強“三小五堆”的整治工作,對農村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在原有基礎上聯系住建部門開展再排查、再整治,做到垃圾定時定點堆放。要加大農村垃圾收集裝置建設的力度,有條件的村、社區可以探索垃圾分類收集。按照“爛與不爛、可買不可賣”搞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構建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和利用。建立起“有人員、有經費、有標準、有督查、有獎懲”的保潔機制。龍澄公司和區住建局要保證垃圾的轉運和處理及時。

查看全文

區政辦人居環境獎創建方案

為進一步提升全區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根據全市創建中國人居環境獎活動安排,結合我區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為出發點,堅持政府推動、部門主導、全民參與的原則,以普及生態和諧的人居理念為基礎,以環境設施完善提升為突破口,以科技進步和經濟調整為支撐,全面提高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增強城市環境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現代化中心城區。

二、工作目標

根據《市創建中國人居環境獎實施方案》要求,以《中國人居環境獎評價指標體系(試行)》為標準,按照全面啟動、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突出特色、確保質量的要求,爭取年內完成國家驗收,成功創建中國人居環境獎,將建設成為最具生態魅力、弘揚和諧文明、有較強環境競爭力的最佳人居環境城區之一。

三、創建范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