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5 07:03: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青花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化自信下青花瓷藝傳承與創新
白地青花瓷器是青花瓷的別稱,是以含有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描繪上紋飾在陶瓷胚體上,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過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成藍色,有較強的著色力,發色十分鮮艷,燒成率高,十分穩定的呈色特點。德化青花瓷實在明代中晚期的時候發展起的,在清代乾隆的時候青花瓷已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到了嘉慶年間還有延續,之后就開始沒落?!安璞P、茶杯、撤口碗、硯臺、折腹盤、弧腹大盤、”等是德化青花瓷器的主要類型,多種多樣的紋飾,多以植物、山水、佛教圖案文字為紋樣,可見德化青花瓷技藝也是十分精湛的。
1關于德化青花瓷藝的現狀和傳承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民族復興的本質,我國歷史孕育著悠久深厚的文化。青花瓷藝是中國自古以來與世界各國交流的首選,它傳載了中國勞動實踐的智慧,把人們的審美價值充分的體現出了?,F在德化陶瓷從業者,年輕人占的比例很少。德化陶瓷以傳統瓷雕技術為主,學習雕塑的人較多,瓷畫從業者較少,水平也良莠不齊。多數是以師帶徒的方式在傳承發展。學校開展師帶徒,教師和學生雙方自主選擇,進行傳統的拜師形式,學生跟著教師到教師的工作室或者企業去學習技藝,師傅手把手傳授徒弟技術來延續陶瓷技術的形式來延續陶瓷文化。縣委組織部人才辦開展大師工作室制度,國家/省級陶瓷藝術大師與中青年陶瓷從業者結成師徒,師徒簽協議,徒弟跟著大師們進企業共同學習,一起成長。如邱玫瑰青花瓷藝術,就是德化青花瓷藝的傳承與創新的佼佼者。青花瓷藝呈現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是其他藝術所無法代替的。德化傳統青花瓷藝術要給于傳承和保護,就好比人類需要傳宗接代,就因為有了中國傳統陶瓷術,我國的文化才能更加自信。同時對于傳統的陶瓷藝術,有些人還存在很多誤解,有些人甚至認為,要想跟上西方的腳步需要摒棄傳統的陶瓷藝術,發展現代陶瓷藝術。這種想法是嚴重無知的想法。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是我國發展的根本。
2青花瓷藝的創新
藝術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是藝術的創新。同時要具備新的突破,青花瓷藝的創新在藝術生命里有促進和更新的意義?!百|變式和量變式的創新”這兩個方面是藝術創新和發展的性質。在藝術范圍內有了新的突破和創作出更具完美的作品是質變式的創新。而量變式的創新則是指在藝術的發展范圍內發上了量的變化,對于藝術的品質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就像以王步為的文人畫風格的青花是量變化的創新,以施于人代表的現代派和后代派風格的青花藝術是質變式的創新。德化青花瓷的發展不僅傳承著中國藝術的歷史,同時也在不斷的創新青花瓷藝術。在18世紀以前青花瓷技藝的創新性最為突破,也正因如此,德化青花瓷才有了發展的高峰。如果只有發展而沒有創新,青花瓷在德化陶瓷史上的傳統就形才會讓德化青花瓷藝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德化青花瓷藝的創新和傳承是現當下德化青花瓷藝術發展面前的主要問題。經過百年發展,德化青花瓷在技藝上的發展程度早已達到了精深,并具有一套專屬的工藝范式。在著專屬的工藝上要想達到創新發展,是目前所面臨的難題。質變式和量變式這兩種創新相對比,量變式簡單些,量變式創新只需要在青花瓷的材料和裝飾上進行簡單的改變就就可以。而質變式的創新則相對難些,如果對于傳統的青花瓷藝術認識不到位和藝術素達不到更高的境界,那么在質變式的創新上則沒有發展。現代德化青花瓷藝所面臨的問題是青花瓷藝從業人員較少,水平也良莠不齊,創新力不足,這也是德化青花瓷沒有更好發展的原因,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必須要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創新能力。下面一對天地祥和,瓶造型靈感來源于旗袍領子,中山裝的領子,應用傳統繪畫技法與雕刻相結合作為裝飾技法,可以達到可視的,可觸摸得到的并能反映一定意識形態以及較高審美意義的實體。
3青花瓷藝的傳承與創新
青花瓷藝術設計分析論文
摘要
就藝術領域來說,中國陶瓷藝術與中國其它門類的藝術,如繪畫、建筑、雕塑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的源頭程度不同地與陶瓷有著關聯性,其中又以中國陶瓷中的青花瓷與水墨畫的關聯尤其密切。從青花瓷藝術設計中,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孕育著豐富的水墨畫的色彩因子,中國水墨畫的色彩對于青花瓷藝術設計的影響可謂比比皆是,本文就試著從幾個方面來論證中國水墨畫的色彩在青花瓷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
水墨畫青花瓷藝術設計墨分五色料分五色
緒論
什么是水墨畫?水墨畫是中國畫的一個分支結構是組成中國畫體系元素之一。從物理的角度,水墨畫就是用毛筆蘸著墨和水的合成物,描繪在宣紙上的一種繪畫形式。
青花瓷繪藝術語言實驗性體現研究
摘要:作為中國的傳統工藝之一,青花瓷歷史悠久,點綴世人的生活已達千余年,甚而,它更成為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但是青花藝術不能裹足不前,要做到傳承與發展,就必須不斷地實驗與創新。實驗是發展的動力,當代藝術家們在實驗創作中對傳統工藝技法進行革新與突破,使得青花瓷繪從程式化的繪畫風格逐漸轉變成藝術家們思想和情感的藝術化表達語言。本文主要以當代青花瓷繪藝術的實驗性為切入點,表現當代審美、工藝與思想,體現出當代青花瓷繪藝術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索、創造的藝術。
關鍵詞:青花;實驗;突破;創造
青花瓷,最具代表性的“中國風”,近千年的傳承,使得青花瓷不只是一種瓷器,更是一種中國文化和藝術的代表。在青花瓷自我呈現的歷史脈絡中,不難看出傳統青花陶瓷繪畫都是以器皿的形式呈現,且繪畫式樣多以國畫人物、花鳥以及山水來進行創作的,這使得青花藝術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題材與表現形式的限制。但是隨著中西方文化和藝術的交流發展,在景德鎮,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陶藝家、畫家、雕塑家乃至文化學者之間互動交融,使得陶瓷造型的可塑性增強、繪畫工藝不斷革新、審美觀念發生轉變。與此同時,以平面瓷板、裝置藝術等方式作為創作媒材也逐漸被當代藝術家推崇,當代繪畫的表現性題材與內容也得以更好地發揮。
1當代青花瓷繪藝術在材料工藝上的實驗性體現
在景德鎮陶瓷之中,有一種藝術形式極為特別,似畫而不用紙,那便是盛極一時的“瓷板畫”,以瓷為紙,以料為墨,創造出了中國水墨與瓷的完美結合。但傳統青花繪畫主要是由程式化的分水技藝繪成,盡管畫面完美,內容與形式上卻缺乏創造力。羅小聰教授則在傳統青花繪畫工藝上進行實驗與再創新,將青花結合傳統水墨、民間剪紙及木刻版畫等工藝,以刀代筆,突破了傳統青花繪畫的程式化,獨創了“剔青”手法?!疤耷唷笔窃谂黧w上采用“噴、潑、剔、繪”的工藝技法,形成意象性的青花藝術形態,而采用不同型號的刻刀剔刻圖案細節也是根據畫面需要靈活變通的,整個作畫過程是自由化且多元化的。除此之外,羅小聰教授的青花創作不再如傳統青花那般內容形式較為單一,只注重裝飾性,而是注入了自身的思想與情感,加之對自然的感受與體會,從而使得青花藝術在他筆下形成了其獨有的藝術創作語言。因此,“剔青”藝術是獨特的;是在傳統青花程式化語言上進行突破與革新的;也是當代青花藝術探索發展道路上的一條新路徑。如圖1,是羅小聰教授代表性的青花作品之一《圣·敦煌》,他曾在采訪中提及該作品是在敦煌莫高窟采風的過程中以及參觀了敦煌歷史博物館后,感覺到敦煌經過不斷保護修復后失去了過去原始的狀態,認為遠古的敦煌是最自然的敦煌,于是遍尋一些古老的洞窟作為素材,回景之后將它們組合、再創作,并注入自己的藝術語言,再現了一兩百年前的敦煌。作品的主體莫高窟的藏經洞是用小刻刀采用碎體的方式仔細地剔刻而成,以此表現莫高窟的砂巖體被風化的模樣,巖體上還剔出覆蓋著的斑駁殘雪,通過殘雪和風化的巖體表現敦煌歷經風霜后的滄桑;另外,畫面上半部分圍繞著舍利子塔剔出層層云彩,給人以佛光乍現的感覺,使這百年前的敦煌滄桑卻不失莊重。整幅青花作品體現出創作者深厚的繪畫功底和創新的表現手法,畫面布局考究,細節豐富卻不失整體,為觀者展現了一個古老的、質感的敦煌。又如作品《故鄉》,是羅小聰教授采用“剔青”手法,加之徽派建筑與風景為題材,用寫實主義與中國水墨的融合創作的當代青花藝術,具體做法是:通過潑墨的方式以及控制青花“焦、濃、重、淡、清”的變化體現出重巒疊嶂的遠山,近處通過細刀剔刻藍白相間的剪影效果來勾勒出房屋與樹木的輪廓,遠山和近景之間疏密有致、虛實相生。畫面中通過剔刮呈現的留白仿佛是光從那輕煙薄霧中穿透而來撒落于這一帶徽派人家,于水墨氤氳中,隱約可見。畫面樸實清新,但又有一種散落空靈的瀟灑飄逸。羅小聰教授的青花作品既包含了豐富的工藝創新價值和當代繪畫藝術精神,也滲透了創作者的人文思想與濃郁的鄉土文化意識,以自己的視角和感受再現心中的夢。
2當代青花瓷繪藝術在繪畫技法上的實驗性體現
景德鎮青花瓷對歐洲文化的影響
摘要:景德鎮青花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也是中國與西方國家文化藝術的交流的重要載體。16世紀它零星地傳入歐洲,經過17-18世紀的發展,逐漸風靡歐洲,19世紀景德鎮青花瓷廣泛滲入到歐洲社會,對其文化藝術產生了深刻影響,催生了許多特殊的文化現象。在中國陶瓷史上青花瓷有著無可比擬的歷史地位,青花瓷以其清新雅致、意境悠遠、傳世量少,成為廣大研究人員的爭相研究的對象。本文將通過對青花瓷的造成特色以及成型工藝進行分析研究,闡述其藝術內涵,加深對青花瓷的認識和了解。
關鍵詞:景德鎮青花瓷;歐洲文化藝術;相互交流影響
元代至正年間。青花瓷出現了很多的大型的器物,造型優美別致,器型繁多,再加上景德鎮的青花瓷工藝的成熟,使得青花瓷中不斷地涌現出精美的瓷器來。通過巧妙的繪畫,將圖中的人物生動地展現出來,再加上燒制的工藝精湛,其中的故事人物表象得體,展現出了青花瓷的風格特點,這也會死青花瓷最重要的部分。
1青花瓷的起源和特點
青花瓷,又被稱為白底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的一種主流產品,屬于釉下彩瓷。青花瓷是使用鈷礦作為原料的,這種原料是含氧化鈷,在陶瓷的坯體上進行描繪花紋裝飾飾,再上一層透明的釉,經過高溫燒成。鈷料燒成之后是呈現藍色,具有燒成率高、發色鮮艷、呈色穩定、色力強等特點。原始的青花瓷源于唐宋在那時候就已見端倪,而成熟的青花瓷則是出現在了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里。明代青花瓷成為主流。清熙時則發展到了頂峰。青花瓷又叫釉里青,是釉下彩的一種。元青花的紋飾的層次十分的明了,結構多樣卻不混亂,在瓷器上多為人物、植物、動物以及詩歌等,一般在畫牡丹的時候都會在花瓣邊上有留白,云紋中一般選擇纏枝或則海八怪,三階云等,龍紋一般為三爪、頭小、細頸,身形十分的矯健兇猛,筆法流暢,渲染有力。青花瓷是用鈷礦作為原料,由于鈷有很強的著色能力,在燒制之后會成藍色,顏色鮮艷,而且燒成率也較高,顏色也比較的穩定,然后在坯體上畫上紋飾,再加一層透明釉,一次燒成。元代的青花瓷是走向成熟的階段,其造型特點比較的釉色比較厚重,胎質比較疏松,整體顏色呈現出黃灰,底釉成乳白色。自元代出現了以后,從明代到清代的中期,幾乎都有名品聞世,特別是從明代開始,青花瓷一直都是景德鎮產量最大的產品。但是從18世紀末開始,特別是鴉片戰爭發生以后,景德鎮的近現代瓷業在國際上的地位就是逐漸下降。其中的原因,就是與近現代國外列強的不斷侵略下、經濟的衰敗、社會政治的動蕩等社會環境下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2景德鎮青花瓷對歐洲文化的影響
從青花瓷窺景德鎮元代商業交通
元代由于國內市場的統一和海外貿易的不斷擴大,為景德鎮的發展與繁榮創造了有利條件,誕生了蜚聲世界的青花瓷。景德鎮窯生產的青花瓷器,造型豐富,品類繁多,由于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生活習慣的需要,故青花瓷中既有為外銷中東、西亞伊斯蘭地區和國家生產的大瓶、大盤、大罐、大碗等飽滿的大件器物,也有為出口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佛教國家而生產的水注、水滴、小罐、小瓶等小件器物,還有為適應國人生活需要生產的高足杯、盞托、連座瓶、文具盒等。①據統計,目前元青花瓷器全球存世的僅400多件,國外的土耳其、伊朗、美、英等國家博物館收藏有200余件,國內的十六省市共出土了200多件?,F將國內出土元青花情況介紹如下,可以找出元青花分布規律與元代商貿交通有密切關系。
一、出土元青花的基本分布
元代中書省,包括今北京市、河北省、山東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除山西省沒有發現出土的元青花外,元代中書省境內均有大量窖藏和墓葬出土元青花。截止2009年在元代中書省境內出土的元青花共計70件,占目前全國出土元青花的1/3,可見元代中書省地區是景德鎮元青花的主要銷售和消費地區。如1964年保定市永華南路窖藏出土大罐、玉壺春瓶、梅瓶等器物。②內蒙古自治區出土元青花主要集中分布于從赤峰到包頭的幾個窖藏中,如赤峰市大營子哈金溝村窖藏出土的龍紋高足杯,③林西縣大營子鄉前地村窖藏的青花盤、高足杯等,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出土的青花菊紋盞,包頭出土的鴛鴦紋碗等。江浙行省主要包括今浙江省、福建省、江蘇省蘇南地區以及江西東北部地區。元代景德鎮隸屬饒州路浮梁州,屬浙東道宣慰司管轄,可能近水樓臺先得月,江浙行省出土的元青花數量是全國最多的。在江浙行省境內出土的青花瓷數量總計70件,占目前全國出土元青花的1/3,說明元代江浙行省地區其地位與中書省相當,是景德鎮元青花的主要銷售和消費地區。如江蘇南部的南京、丹徒、句容、溧水、金壇①等地出土了青花梅瓶、蓋罐、碗、高足杯等多種器型。安徽南部的歙縣、②繁昌、青陽、蕪湖、當涂也出土了高足杯、凈瓶、大罐等器物。元代江西行省主要包括今江西省和廣東省,在其境內發現的元青花數量不多,但很集中。如1980年高安元代窖藏就出土了元青花19件,③包括6件梅瓶、9件高足杯、1件觚、3件蓋罐,其地位在出土元代青花瓷中不言而喻。河南江北行省主要包括今河南省、安徽省皖北、江蘇省蘇北、湖北省等地。元代河南江北行省出土的元青花數量較少,統計目前不超過20件。此外元四川行省今三臺縣、④湖廣行省今湖南常德、甘肅行省等地也零星出土了元青花器物。從目前元青花出土地域來看,景德鎮青花瓷器在中書省、江浙行省受廣泛青睞,兩地區是青花瓷最主要的銷售地區。而在邊疆省份地區如西北新疆、東北吉林、華南廣西等地區只是有零星的出土,可見景德鎮青花瓷這一藝術消費品在邊遠地區還未普及,很大原因可能與邊疆地區商貿交通網絡不發達相關。如果把出土元青花分布位置具體標志在元朝疆域圖中,我們發現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元青花集中分布在元朝的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一部分集中分布于今長江下游兩岸的安慶、蕪湖、南京、揚州等地,大部分分布于京杭大運河沿岸的城市,如杭州、金壇、丹徒、淮安、濉溪、濟寧、鄒城、南皮、泊頭、北京等市縣。其次在今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出土的元青花,大都分布在元朝通往欽察汗國的交通干線上,即由上都出居庸關,經天德軍(今大同),沿河套而至河西走廊至沙州(今安西),取天山北路至察合臺汗國的阿里麻里(今霍城一帶),再西行至欽察汗國轄境。⑤最后在今西南地區、華南地區分布最少,云南、貴州、西藏、廣東目前都沒有元青花的出土,四川也只有4件,廣西則出土了1件??梢姀某鐾猎嗷ǖ姆植嫉赜騺砜矗谠藤Q交通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京杭大運河沿線地區,是景德鎮青花瓷最主要的銷售地區,也就有今天該地區的大量窖藏、墓葬出土元青花。而在邊疆地區由于商貿交通的不利因素,成為景德鎮青花瓷器銷售的盲區或冷門地區,從而造成出土元青花分布的不平衡特點。
二、北上元青花陸運與水運考察
“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元朝利用京杭大運河,發展江河航運、開辟海洋航線,遍布全國設置水路驛站1500處,構成了以首都大都為中心的稠密交通網。中書省是元朝“腹里”,下設29路、8州、屬府3、屬州91、屬縣346。元青花在元中書省轄境出土最多,可見與發達的中書省交通網是分不開的。在大都與上都發現的元青花較多,正與溝通大都與上都的繁忙交通有密切相關。除大都至上都的黑谷路即帝王車駕所走的路線以外,溝通兩地至少有3條商貿交通干線。⑥(1)驛站正路,全長600公里,路線及站赤:大都—昌平—南口—北口—居庸關—縉山站—榆林站—雕窠站—龍門站—赤城站—獨石站—牛群頭驛—明安驛—察罕腦兒行宮—李陵臺驛—桓州—上都。(2)西路,路線及站赤:大都—居庸關—榆林站—雷家站—宣德府—野狐嶺—撫州—寶昌州—蓋里泊—察罕腦兒行宮—桓州接望云道轉東北行至灤河上游上都,全長550公里。(3)東路,路線及站赤:大都—通州—順州—古北口—宜興州—風山—大閣兒—東涼亭—上都,全長650公里??梢姶蠖寂c北方蒙古草原的交通極為發達,因此兩地的商貿往來極為繁忙。《元史•別兒怯不花傳》記載:“至順元年(1330)……遷徽政院副使,耀侍御史,特命領宿衛,升榮祿大夫、宣徽使加開府儀同三司。凡宿衛士有從掌領官薦用者,往往所舉多其親昵。至別兒怯不花獨推擇歲久者舉之,眾論翕服。宣徽所造酒,橫索者眾,歲費陶瓶甚多。別兒怯不花奏制銀瓶以貯,而索者遂止?!痹诮駜让晒拧⒈本┑鹊爻鐾恋脑嗷ㄈ缬駢卮浩?、高足杯、盞、觚、壺等器型,多為酒器,可見與文獻記載較一致,貴族爭相收藏宮廷御酒瓷瓶的風氣影響波及很廣,在中書省轄地今山東、河北等地出土的元青花也多為酒器,如保定元代窖藏瓷器實際上是兩套元代宮廷酒器。這些御用酒器可能是元仁宗賞賜張硅“上蹲酒”時,一道贈予他的。①可見通過極為便利的商貿交通,在中書省境內購買或其他途徑取得青花瓷比較便利,同時蒙古貴族好酒習俗也主導了該地消費的青花瓷多為酒器,這就為景德鎮產元青花在中書省的銷售提供了重要信息,從而使得元青花酒器成為青花瓷器中的大宗產品,并且以中書省的影響力波及全國各地。《元史•食貨志》所載:“元都于燕,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于江南?!苯阈惺∶娣e僅及中書省的1/3,但年納稅占全國總數的37.10%,是中書省年納稅18.75%的兩倍。大都通往江浙行省的路線,主要是兩條,一條陸路一條水路。前者陸路自大都西南行,經范陽驛、新城、歸儀、河間路任丘、河間、樂壽、阜城、景縣、陵州,復經濟南路、泰安州、兗州、徐州通達江浙各省。一條水路就是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其貫穿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五大河流,大都的財政和糧食的供應就是通過這一渠道取自江南。尤其是在修浚溝通南北大運河時,兩岸均鋪墊石料以防河堤潰陷,沿河兩旁筑有大堤,形成通往大都及運河沿線城市的大路。路上鋪設沙石,兩旁栽種楊柳,既有蔭涼,又避風雨。沿途設有店肆、旅舍,商貿往來,通行無阻。元末孫作《滄螺集》卷二《送淮南省櫞梅擇之序》:“自杭走汴,水路兩千里,如游鄉井,如入堂奧,如息臥內?!闭且驗槟媳彼方煌ㄍ鶃頃惩o阻,必然帶來商品流通方便,運河兩岸出現許多市鎮,如楚州、濟寧、東昌、臨清、長蘆、直沽等,有些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城市,楚州(今江蘇淮安)成為當地漕運樞紐,日漸重要。②出土元青花也多分布在這些重要的城市,如揚州出土的月影梅紋蒜頭瓶、淮安出土的牡丹紋獸耳蓋罐、濟寧出土的花果紋玉壺春瓶、滄州出土的云龍紋高足杯等,這一現象說明運河沿線的城市商業繁榮,逐漸成為元青花除大都等大城市外的銷售重要地區,加之此地多處于溝通南北大運河沿線兩岸,南來北往的商品貨物多經過該地,因此極為便利的商貿交通成為景德鎮元青花銷售的首選之地,這就為出土元青花分布規律找到了可靠的依據和線索。
三、南下元青花的水運與陸運考察
詮釋紋樣為主淺議朝鮮早期青花瓷
內容摘要:朝鮮早期瓷器受到我國元朝和明朝青花瓷器的影響,并在15世紀中期開始生產青花瓷器。文章以紋樣為中心來考察朝鮮早期瓷器中體現的明代青花瓷的影響。尤其是朝鮮早期青花瓷的紋樣中,中國色彩較濃的龍紋和纏枝蓮花體現了較多的宣德之前期樣式的特點,以此來考察宣德年間之前明青花瓷流入的可能性。
關鍵詞:朝鮮早期紋樣明朝青花瓷
15世紀前半葉流入朝鮮的我國明朝青花瓷直接影響了朝鮮早期的青花瓷。首先,在朝鮮早期青花瓷傳世品的紋樣中經常出現中國題材:纏枝蓮花紋和波濤紋、聯珠紋、蓮瓣紋、纏枝蓮花紋等附屬紋樣。尤其是在宣德年間青花瓷6次大量流入①,宣德樣式成為了朝鮮早期青花瓷的模本。其中于宣德五年傳入朝鮮的青花云龍白磁酒海的云龍紋直到16世紀為止都沒有大的變化,由此也可看出朝鮮早期青花瓷確實受到了宣德青花瓷的直接影響。但是,纏枝蓮花紋并不是宣德時期的樣式,相反與洪武年間纏枝蓮花紋相類似。因此,本文以朝鮮早期青花瓷傳世品中出現的龍紋和纏枝蓮花紋樣為中心,來考察明朝早期洪武、永樂、宣德時期對朝鮮早期青花瓷的影響。
朝鮮青花瓷器受明代影響最明顯的一個部分就是朝鮮早期青花瓷器的紋樣。尤其是波濤紋和聯珠紋、蓮瓣紋、纏枝蓮花紋等從屬紋樣的影響較大,主紋樣中的纏枝蓮花紋和云龍紋體現了所受宣德時期瓷器的影響。
1430年明朝宣德皇帝下賜了3件青花云龍白磁酒海,《五禮儀》的圖說中白磁青花酒海圖(圖1)和青花云龍白磁酒海的名稱一致,由此能夠推測出當時傳入朝鮮的宣德樣式的面貌。與日本出光美術館所藏宣德款的青花云龍紋壺(圖2)的紋樣也非常類似,能夠推斷出云龍紋的樣式:以身體蜷縮為S型的3爪龍為中心,旁邊配有如意珠和如意云彩,整體構成和龍的姿勢與韓國湖巖美術館所藏的國寶785號和786號的青花云龍紋玉壺春瓶(圖3)非常類似。②
露著爪子、胡須飄舞、蜷曲著身子的3爪龍以及如意珠和如意形的云,這些與宣德年間云龍紋的樣式都非常相似。宣德年間的云龍紋有翼龍和閉嘴龍兩種,其中閉嘴龍在宣德晚期出現,胡須在風中飄蕩,舌頭不往外伸,朝鮮前期的云龍紋體現了閉嘴龍的特征。成化以后,與波濤和云彩一起出現的龍紋逐漸減少,與纏枝蓮花紋相結合的龍紋逐漸增多,龍的形象也逐漸從威嚴轉變為輕松、可愛的類型。③朝鮮的玉壺春瓶很多為白瓷,其器型的特點為頸部較為短、厚,從瓷體到頸部展開得要平緩一些。與明永樂宣德時期的玉壺春瓶肩部上的伸展類似。底足比元代的要寬,更具安定感,底足更薄,更富美感,這在朝鮮15—16世紀的青花玉壺春瓶中有所體現。
朝鮮前期折沿盤與我國古代瓷器關聯
內容摘要:朝鮮早期白瓷中折沿盤以當時金屬器的樣式為基礎,受到元朝瓷器的影響,并在高麗時代開始制作。但兩國的胎土以及審美感的差異,使得底足的形態和大小上有所不同。本文考察了其與元代折沿盤的關系,分析了朝鮮早期的折沿盤起源及其發展樣式。
關鍵詞:朝鮮早期折沿盤元代
朝鮮早期白瓷中折沿盤在高麗時代開始制作。①朝鮮的折沿盤比起一般盤子來數量要少,只是以高檔白瓷和青花瓷器來制作。同時期的粉青沙器以高麗末期青瓷盤為模板,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形態,但朝鮮早期的折沿盤則以金屬器為母體并高度模仿其形態上的特征。朝鮮早期折沿盤的內底較淺、較平,口沿有微小突出的邊沿,但越到晚期,平內底逐漸隆起,器皿的高度也隨之增加。②
朝鮮折沿盤器型的淵源可以進行兩種推測:第一,從器型方面看,很有可能是模仿了金屬器;第二,在新安遺物中發現了幾件被認定為是元代中期遺物的元代折沿盤,與元代折沿盤器型非常類似,這不能排除從中國傳入的可能性。其中韓國新安遺物青白釉雙葉釉里紅詩文盤的器型是折沿盤稍微變形后的橢圓形,但其基本型還是折沿盤,尤其“詩文紋”是16世紀朝鮮初期青花白瓷最普遍的紋樣,有可能元代折沿盤已經傳入。③比較中國首都博物館所藏的青白瓷折沿盤和朝鮮早期的白瓷折沿盤,我們會發現:朝鮮早期折沿盤的形態特征為口沿到胴體的部分成階梯狀銳利的角,口沿的邊沿部分被處理得厚而圓,底部較平緩。這種器型的特征與金屬器制作中使用的手法非常類似。
由于能夠適應元代初期蒙古族殘留的游牧生活習性,金屬器作為一種生活器皿而倍受青睞。高麗末期朝鮮初期,金屬器的禁用意味著金屬器的大眾化,銅器和金銀器的器型已經成為陶瓷生產的模板。比較2006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展示的南宋彭州金銀器窖藏出土的獅紋銀盤和北京昌平出土的青白釉折沿盤④時,我們會發現其器型、平口沿、邊沿等方面非常類似,可以看出金屬器對陶瓷的直接影響。銀盤子的鏤空獅子、纏枝蓮花紋紋樣和構成是青花瓷器紋樣發展的基礎。但朝鮮前期的青銅折沿盤的直徑是13.6cm,青花折沿盤銀盤的直徑是16—20cm,金屬盤比青花折沿盤小3—6cm左右,南宋彭州金銀器窖藏出土的獅紋銀盤也是直徑13cm左右,比瓷器的折沿盤小。金屬折沿盤和青花折沿盤比較來看,盤的大小也有區別。
朝鮮折沿盤是以金屬器為基本形態而生產的,這一點已非常明確,但大小有所不同,有可能是為了配合陶瓷制作的特殊性及其用途而發展起來的,不能完全排除其受到已流入的元朝折沿盤的影響。
美術欣賞中民族文化滲透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載體,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多個方面,而當今學生對于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卻不甚了解,甚至盲目地去“哈韓”“哈日”,因此很有必要結合課本中的繪畫工藝等作品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教育,讓學生體會到民族自豪感。只有對本民族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他才能成為一個有國家、有民族、有文化歸屬感的人,才能深入地體會我們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加真切地體會我們的“民族感”。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是人類最早認識社會的主要媒體,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產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態度。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認同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漠視民族精神的教育,國家民族意識就會淡漠、虛無乃至異化。我國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美術共同構成世界美術的多元化。而我們在學習美術鑒賞時,要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意識。利用教學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教育。
在平時的教學中了解到:很多學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出現缺失,文化價值觀迷茫。當面對洶涌而來的“韓流”、“日流”時,容易失掉辨別能力。在欣賞張萱的《搗練圖》時,首先讓學生判斷作品從材料上看是什么畫,畫的是哪個時代的內容?學生的回答很讓人寒心,不知道什么是中國畫,中國畫的分類有哪些;從體型上服裝上判斷出是唐朝作品,但接下來讓他們說唐朝服裝的特點時,他們的回答是因為唐朝的服裝和韓國的傳統衣服很相似,他們是通過看韓劇了解到的。包括他們現在穿的衣服也是追求“韓版”,民族的他們認為土氣、俗氣,韓版的才是潮流才是時尚,很標準的“哈韓一族”。所以我專門介紹了我國的民族服裝,尤其是漢族的服裝變化,這些服裝自唐以來,就有“漢服”或“漢裝”的正式稱呼,經歷將近四千年,一直自成體系,一脈相承,并深遠影響了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周邊國家。其中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便是漢服在這些國家的正常延續。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都市青年白領階層為骨干的“漢服復興”運動的興起,在不失傳統韻味的前提下,又頗具時尚特征。傳統服飾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而傳統服飾的興起也可看做是中華文明復興的一種征兆。為了讓學生弄清中國畫了解其分類及傳統的裝裱藝術形式,我特地在班內舉辦了一次小型中國書畫展覽,內容包括了人物、山水、花鳥,裝裱形式有立軸、冊頁、手卷、帛畫、橫披、鏡心等,直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掌握知識輕松愉快,同時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產生民族自豪感。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是中國古代人們生活的反映,它既體現了人們生活方式和審美意識的演變,又體現了社會生產水平和社會文化藝術的發展過程。通過教學可以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發展歷程,熟知其各個歷史時期的工藝圖特點和民族文化特色。
尤其是通過對多工藝制作、藝術特色、文化特點方面的了解,亦可感受到我國歷代工藝美術創造的偉大和藝術的光輝。對于具有中國傳統特色和民族風格的中國工藝美術作品,使學生對其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并為此培養良好的文化素質修養。比如從古到今一直流傳的在世界上影響非凡的瓷器,以青花瓷為例,南京古陶瓷收藏專家周道祥先生認為,青色在古代時是人們喜歡的顏色之一,不容易使人產生視覺上的疲勞;除此之外,青花瓷還有一系列“隱喻”之意,古時的讀書人希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走上仕途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做一個人民愛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歸田之后,還希望能夠“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扒唷痹诋敃r士人心中的分量可見一斑。如今,我們日常用的碗筷、茶具等物品上也都不難發現青花的影子,足見“青花”在國人心中的地位和情結。青花瓷潤澈通透,古色古香文化底蘊十足。中國的瓷器傳統最早起源于餐具的制作,仿中國古典青花瓷器的作品別有一番味道,比如成套的青花瓷制茶具、帶蓋兒的青花瓷杯、素靜雅致的花瓶等,選上一套擺在家中,既增加了古香古色的文化情趣,也給居室增添了一份溫馨。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青花瓷不僅成為了歌曲傳唱中國風的對象,而且現在的一些服裝上也印制出了青花的紋飾,尤其以青花旗袍著稱。所以在介紹瓷器時展示一些青花旗袍的圖片,銀白色的旗袍上淡藍色的花紋,每一處都惟妙惟肖,每一筆都淋漓盡致,青花之美躍然于銀白色打底的旗袍上,盡顯出一種古代高尚典雅的美好。青花旗袍,將溫潤的膚色、細膩的白綢以及青花繡結合起來,充分展現了東方女子的清韻,再配以周杰倫的《青花瓷》,學生的感官刺激很強烈,感受頗深,對于中國傳統服裝有了全新的認識。另外,在介紹民間美術時,要求學生收集一些舊的年畫、剪紙、玩具、草編等。尤其在收集草編時,學生親眼看見棕葉在民間藝人手中折來折去,一會兒一個活靈活現的蝴蝶就出來了,可以說是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教學了。
試析民間藝術課程的兒童化策略
【摘要】深深根植于中國本土文化的“青花藍”,以其素凈的、藍白對比的色彩美,富有藝術性的裝飾美,深受兒童的喜愛。我們借此生成了“中國藍”的特色主題活動。在主題實施中,我們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從兒童的視角思考、看待問題,關注兒童的發展需要和學習過程,基于兒童的經驗與興趣,以兒童化的理念對主題活動的目標、內容等進行再設計、再構建,使原有的主題活動更具特色、更適宜幼兒,引導幼兒愉快、自主地認同、接納并獲得相關的民間藝術經驗,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兒童化;藝術課程;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中,“青花藍”在歷代都包含著不同的文化含義。深深根植于中國本土文化的“青花藍”,其審美意蘊與鮮明的視覺符號已成為民間藝術品設計的發掘點之一。在諸多民間工藝品中,藍底白花或是白底藍花的青花布、青花瓷(瓶、盤)是中國民間工藝品中的奇葩,它們以素凈的、藍白對比的色彩美,富有藝術性的裝飾美,吸引大眾的眼球,深受大家的喜愛。孩子們對這種藍白對比的色彩也非常敏感,他們常常圍在一起欣賞從家里收集來的藍印花布、青花瓷的酒瓶、盆子,相互交流其顏色與圖案花紋,并能充分地想象藍色代表什么、白色代表什么,用稚拙的語言表達出心中對美的感受?!爸袊{”這一特色主題活動也就在幼兒的興趣中應運而生了。在“中國藍”特色主題活動中,我們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以兒童的視角思考、看待問題,關注兒童的發展需要和學習過程,基于兒童的經驗與興趣,以兒童化的理念對主題活動的目標、內容等進行再設計、再構建,使原有的主題活動更具特色、更適宜幼兒,引導幼兒愉快、自主地認同、接納并獲得相關的民間藝術經驗,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一、從幼兒的立場確立課程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強調幼兒的全面發展,強調教育目標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及各類教育形式中的滲透。在《綱要》理念指引下,我們對“中國藍”特色主題活動進行了再審議,發現以往在主題活動目標的確立中,雖然考慮到了幼兒的生活水平與認知經驗,考慮到了民間藝術的特性,但往往偏向于從“教”的角度考慮問題,缺乏從“學”的角度思考,對幼兒在活動中的感受與體驗考慮不周全。隨著課程實施的不斷深入以及兒童化理念的不斷更新,我們不斷明晰園本課程目標、完善主題實施目標、構建特色教學目標,充分考慮幼兒的感知、體驗。(一)明晰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課程實施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對課程的實施起著統領作用?!爸袊{”是一個民間藝術特色主題,我們將課程目標的側重點放在藝術方面,并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幫助教師不斷明晰民間藝術課程目標。首先,通過專題講座提升教師的課程理論知識,增強教師對課程目標的理解,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7.10度,統一了教師對課程目標的認識。在講座、研討、反思中使教師明確課程目標的內涵、目標在課程中的作用、目標與幼兒發展的關系。其次,我們在一次次研討互動中逐步修正完善了民間藝術課程目標。另外,深入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藝術篇,進一步明晰民間藝術課程目標。(二)修正主題目標。隨著教育對象的不斷變化,我們不斷思考主題實施目標的適切性,努力完善主題目標。通過課程審議引領教師分析原有目標,提出更切合主題、更具針對性、更能清楚表述幼兒發展水平的目標。在“中國藍”主題活動中,我們注重考慮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參照《指南》藝術領域中的5~6歲幼兒的典型表現來確定目標。同時兼顧語言、社會、健康、科學等其他領域目標,全面、綜合地確定主題活動目標:(1)愿意欣賞并喜愛民間工藝品,認識幾種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青花工藝品,了解其制作過程。(2)通過欣賞,感知青花工藝品藍白對比的色彩美,圖案的裝飾美,并能用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3)探索運用折、剪、印染等方法來進行裝飾、制作簡單的青花作品,提高動手操作能力。(4)用制作的青花作品進行藝術表演活動、講述活動,喜歡參加藝術活動,體驗成功的快樂。(三)細化活動目標。每一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活動目標是否合理、明確,因此我們注重活動目標的研究。引導教師認真分析教材內容,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水平制定適宜的活動目標,力求每個活動都能站在幼兒的角度來思考并確立。在“青花瓷”活動中,我們依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以青花瓷器展銷會的內容設計線索,通過參觀、收集、交流、欣賞、繪制等方式,學習單獨紋樣、連續紋樣及情節畫等不同裝飾方法,簡單了解青花紋樣中所蘊含的民俗文化,感受青花飾品獨特的韻味。如在“青花瓷瓶”活動中,我們細化了活動目標:(1)欣賞青花瓷,初步感受到白底青花的古樸簡約美。(2)知道青花瓷是中國人發明的,嘗試用多種線條、圖案繪制青花,裝飾廢舊瓶子。(3)體驗變廢為寶的成功快樂。通過不斷細化具體的活動目標,使幼兒在每次活動中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二、以幼兒的經驗開發課程資源
文化產業視角四大名瓷的傳承與創新
【摘要】陶瓷是我國重要的發明創造,中國的制瓷歷史悠久,素有“瓷國”之稱。陶瓷是科學和藝術的產物,不僅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物質產品,同時是人類所共同擁有的精神產品。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陶瓷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尤其是四大名瓷,更是如同璀璨的明珠般熠熠生輝。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古老的陶瓷文化究竟要以何種方式傳承與發展創新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而被稱為“朝陽產業”的文化產業為陶瓷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本文基于文化產業視角,對四大名瓷的繼承與發展進行研究,為陶瓷文化產業的創新提供理論依據與借鑒。
【關鍵詞】四大名瓷;文化產業;傳承與創新
陶瓷是我國民族智慧的結晶,陶瓷文化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陶瓷蘊含著獨特的中國文化和藝術基因,作為歷史悠久傳統技藝,比歐洲早近千年,我國就已經掌握制作陶瓷的秘訣,為國內外市場提供無數精美絕倫的陶瓷精品。如何在繼承中創新,在保護中發展我國的陶瓷文化,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四大名瓷是傳統陶瓷的代表,本文以四大名瓷為例,研究通過文化產業的路徑對陶瓷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不僅可以對我國陶瓷產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同時對其他傳統文化與傳統技藝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四大名瓷
四大名瓷分別是青花瓷、玲瓏瓷、粉彩瓷以及顏色釉瓷。起源于元代,興盛于明清的青花瓷遠近聞名,幾乎是最廣為人知的陶瓷種類之一。經過近千年的文化藝術積淀,青花瓷成為名副其實的東方藝術的代表。比較常見的是白底藍花的青花瓷,以高白泥為原料,經過多道工序制成素凈的白色胎體,再用含氧化鈷的礦物質為釉料,經過隔夜的茶葉水稀釋,使用造型獨特的雞頭筆進行描繪和分染,之后再用吹釉的方式在完成的畫面上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過高溫還原焰一次燒制而成。根據不同配方的氧化鈷釉料以及茶葉水的添加比例會呈現出不同的藍色,有的偏向藏藍,有的偏向天藍,還有很多具有不同韻味的藍色。通常青花瓷的成瓷率比較高,因為鈷料的著色力強,呈色穩定,燒成率高。還有一種比較罕見的青花瓷是藍底白花的,這種青花瓷在制作時耗時費力費料,成品罕見,非常稀有,通產在博物館才能見到。玲瓏瓷往往和青花紋飾搭配,又被稱為青花玲瓏瓷。玲瓏瓷對工藝技術的要求很高,成品又十分美觀,是古代陶瓷藝術之瑰寶。在干燥的瓷器生坯上按照圖紙設計的花型,運用雕刻工具進行小心的鏤空,刻出一個個的透光的小孔眼,被稱為“玲瓏眼”“米花”“米通”或者“螢手”。之后再在每個“玲瓏眼”糊上透明釉,最后通體施釉。經過窯火的淬煉,鏤花處明亮透徹但不漏,十分剔透、巧妙,美觀大方。玲瓏瓷常被運用在餐具、茶具、咖啡具、燈具等日用瓷產品中,另外還有精美的花器,在藝術陳設瓷中也得到廣泛的應用。因其透光的特點,經過精心的設計可以呈現出光與影的奇特效果,受到消費者的廣泛歡迎。傳統上玲瓏眼的形狀的米粒狀的,后來發展出月牙狀流線型、多角狀、不規則形等多種樣式,還可以結合半刀泥手法雕刻出淺浮雕效果,另外玲瓏眼的釉色經過釉料配方的調色,本身是半透明發碧綠的釉料,可以呈現出多種不同顏色的半透明效果,有更加多種多樣的藝術效果,增強了玲瓏瓷的藝術魅力。粉彩瓷與其他三種瓷器最大的區別在于粉彩瓷是一種釉上彩瓷,是在第一次燒成的釉面上用彩色釉料進行繪畫,再次入窯經過600—900℃之間進行二次焙燒而成。粉彩瓷是清朝宮廷創燒的,另一種清朝宮廷創燒的彩瓷是琺瑯瓷,都屬于傳統陶瓷。粉彩瓷的繪畫方法與中國畫技法相似,首先在白瓷上勾出圖案的輪廓,再在輪廓內填一層玻璃白,之后再玻璃白上堆填色料,用毛筆慢慢地染出深淺不同的層次。因為玻璃白有粉化的作用,所以粉彩色調細膩柔和,層次豐富,顏色粉嫩。粉彩釉上彩繪藝術起源于清康熙年間,到清雍正時逐漸成熟,到乾隆時期發展鼎盛,成為宮廷藝術品和收藏品中新的寵兒,到嘉慶年間粉彩瓷已經成為主流,裝飾手法得到發展,常結合描金工藝,更加雍容華貴。顏色釉是在釉中加入某種氧化金屬,焙燒后就會呈現出某種色澤,種類豐富,根據顏色分類,有單色釉、花釉;根據燒成溫度分類,燒成溫度高于1200度的是高溫顏色釉,燒成溫度低于1000度的是低溫顏色釉。相較于釉上貼花工藝,顏色釉更加的環保健康,在日用瓷餐具、茶具、咖啡具中運用廣泛。在繽紛多彩的顏色釉中,窯變釉是十分有趣的一種,因其具有不確定性,往往在瓷器燒成過程中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俗語稱為“窯變無雙”,幾乎每件燒成的產品都是孤品,獨一無二。而且其呈現的釉面可以激發人的想象力,有的如同春云燦爛,有的如同怒浪滔天,藝術價值很高。正因為如此,顏色釉瓷在藝術品拍賣和收藏市場中具有很高的人氣,曾在佳士得春拍中,一件窯變釉瓶拍得224.8萬港幣的高價,具有極大的收藏投資價值。
二、基于文化產業發展四大名瓷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