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花瓷窺景德鎮元代商業交通

時間:2022-07-04 08:53:40

導語:從青花瓷窺景德鎮元代商業交通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青花瓷窺景德鎮元代商業交通

元代由于國內市場的統一和海外貿易的不斷擴大,為景德鎮的發展與繁榮創造了有利條件,誕生了蜚聲世界的青花瓷景德鎮窯生產的青花瓷器,造型豐富,品類繁多,由于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生活習慣的需要,故青花瓷中既有為外銷中東、西亞伊斯蘭地區和國家生產的大瓶、大盤、大罐、大碗等飽滿的大件器物,也有為出口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佛教國家而生產的水注、水滴、小罐、小瓶等小件器物,還有為適應國人生活需要生產的高足杯、盞托、連座瓶、文具盒等。①據統計,目前元青花瓷器全球存世的僅400多件,國外的土耳其、伊朗、美、英等國家博物館收藏有200余件,國內的十六省市共出土了200多件。現將國內出土元青花情況介紹如下,可以找出元青花分布規律與元代商貿交通有密切關系。

一、出土元青花的基本分布

元代中書省,包括今北京市、河北省、山東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除山西省沒有發現出土的元青花外,元代中書省境內均有大量窖藏和墓葬出土元青花。截止2009年在元代中書省境內出土的元青花共計70件,占目前全國出土元青花的1/3,可見元代中書省地區是景德鎮元青花的主要銷售和消費地區。如1964年保定市永華南路窖藏出土大罐、玉壺春瓶、梅瓶等器物。②內蒙古自治區出土元青花主要集中分布于從赤峰到包頭的幾個窖藏中,如赤峰市大營子哈金溝村窖藏出土的龍紋高足杯,③林西縣大營子鄉前地村窖藏的青花盤、高足杯等,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出土的青花菊紋盞,包頭出土的鴛鴦紋碗等。江浙行省主要包括今浙江省、福建省、江蘇省蘇南地區以及江西東北部地區。元代景德鎮隸屬饒州路浮梁州,屬浙東道宣慰司管轄,可能近水樓臺先得月,江浙行省出土的元青花數量是全國最多的。在江浙行省境內出土的青花瓷數量總計70件,占目前全國出土元青花的1/3,說明元代江浙行省地區其地位與中書省相當,是景德鎮元青花的主要銷售和消費地區。如江蘇南部的南京、丹徒、句容、溧水、金壇①等地出土了青花梅瓶、蓋罐、碗、高足杯等多種器型。安徽南部的歙縣、②繁昌、青陽、蕪湖、當涂也出土了高足杯、凈瓶、大罐等器物。元代江西行省主要包括今江西省和廣東省,在其境內發現的元青花數量不多,但很集中。如1980年高安元代窖藏就出土了元青花19件,③包括6件梅瓶、9件高足杯、1件觚、3件蓋罐,其地位在出土元代青花瓷中不言而喻。河南江北行省主要包括今河南省、安徽省皖北、江蘇省蘇北、湖北省等地。元代河南江北行省出土的元青花數量較少,統計目前不超過20件。此外元四川行省今三臺縣、④湖廣行省今湖南常德、甘肅行省等地也零星出土了元青花器物。從目前元青花出土地域來看,景德鎮青花瓷器在中書省、江浙行省受廣泛青睞,兩地區是青花瓷最主要的銷售地區。而在邊疆省份地區如西北新疆、東北吉林、華南廣西等地區只是有零星的出土,可見景德鎮青花瓷這一藝術消費品在邊遠地區還未普及,很大原因可能與邊疆地區商貿交通網絡不發達相關。如果把出土元青花分布位置具體標志在元朝疆域圖中,我們發現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元青花集中分布在元朝的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一部分集中分布于今長江下游兩岸的安慶、蕪湖、南京、揚州等地,大部分分布于京杭大運河沿岸的城市,如杭州、金壇、丹徒、淮安、濉溪、濟寧、鄒城、南皮、泊頭、北京等市縣。其次在今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出土的元青花,大都分布在元朝通往欽察汗國的交通干線上,即由上都出居庸關,經天德軍(今大同),沿河套而至河西走廊至沙州(今安西),取天山北路至察合臺汗國的阿里麻里(今霍城一帶),再西行至欽察汗國轄境。⑤最后在今西南地區、華南地區分布最少,云南、貴州、西藏、廣東目前都沒有元青花的出土,四川也只有4件,廣西則出土了1件。可見從出土元青花的分布地域來看,在元代商貿交通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京杭大運河沿線地區,是景德鎮青花瓷最主要的銷售地區,也就有今天該地區的大量窖藏、墓葬出土元青花。而在邊疆地區由于商貿交通的不利因素,成為景德鎮青花瓷器銷售的盲區或冷門地區,從而造成出土元青花分布的不平衡特點。

二、北上元青花陸運與水運考察

“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元朝利用京杭大運河,發展江河航運、開辟海洋航線,遍布全國設置水路驛站1500處,構成了以首都大都為中心的稠密交通網。中書省是元朝“腹里”,下設29路、8州、屬府3、屬州91、屬縣346。元青花在元中書省轄境出土最多,可見與發達的中書省交通網是分不開的。在大都與上都發現的元青花較多,正與溝通大都與上都的繁忙交通有密切相關。除大都至上都的黑谷路即帝王車駕所走的路線以外,溝通兩地至少有3條商貿交通干線。⑥(1)驛站正路,全長600公里,路線及站赤:大都—昌平—南口—北口—居庸關—縉山站—榆林站—雕窠站—龍門站—赤城站—獨石站—牛群頭驛—明安驛—察罕腦兒行宮—李陵臺驛—桓州—上都。(2)西路,路線及站赤:大都—居庸關—榆林站—雷家站—宣德府—野狐嶺—撫州—寶昌州—蓋里泊—察罕腦兒行宮—桓州接望云道轉東北行至灤河上游上都,全長550公里。(3)東路,路線及站赤:大都—通州—順州—古北口—宜興州—風山—大閣兒—東涼亭—上都,全長650公里。可見大都與北方蒙古草原的交通極為發達,因此兩地的商貿往來極為繁忙。《元史•別兒怯不花傳》記載:“至順元年(1330)……遷徽政院副使,耀侍御史,特命領宿衛,升榮祿大夫、宣徽使加開府儀同三司。凡宿衛士有從掌領官薦用者,往往所舉多其親昵。至別兒怯不花獨推擇歲久者舉之,眾論翕服。宣徽所造酒,橫索者眾,歲費陶瓶甚多。別兒怯不花奏制銀瓶以貯,而索者遂止。”在今內蒙古、北京等地出土的元青花如玉壺春瓶、高足杯、盞、觚、壺等器型,多為酒器,可見與文獻記載較一致,貴族爭相收藏宮廷御酒瓷瓶的風氣影響波及很廣,在中書省轄地今山東、河北等地出土的元青花也多為酒器,如保定元代窖藏瓷器實際上是兩套元代宮廷酒器。這些御用酒器可能是元仁宗賞賜張硅“上蹲酒”時,一道贈予他的。①可見通過極為便利的商貿交通,在中書省境內購買或其他途徑取得青花瓷比較便利,同時蒙古貴族好酒習俗也主導了該地消費的青花瓷多為酒器,這就為景德鎮產元青花在中書省的銷售提供了重要信息,從而使得元青花酒器成為青花瓷器中的大宗產品,并且以中書省的影響力波及全國各地。《元史•食貨志》所載:“元都于燕,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于江南。”江浙行省面積僅及中書省的1/3,但年納稅占全國總數的37.10%,是中書省年納稅18.75%的兩倍。大都通往江浙行省的路線,主要是兩條,一條陸路一條水路。前者陸路自大都西南行,經范陽驛、新城、歸儀、河間路任丘、河間、樂壽、阜城、景縣、陵州,復經濟南路、泰安州、兗州、徐州通達江浙各省。一條水路就是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其貫穿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五大河流,大都的財政和糧食的供應就是通過這一渠道取自江南。尤其是在修浚溝通南北大運河時,兩岸均鋪墊石料以防河堤潰陷,沿河兩旁筑有大堤,形成通往大都及運河沿線城市的大路。路上鋪設沙石,兩旁栽種楊柳,既有蔭涼,又避風雨。沿途設有店肆、旅舍,商貿往來,通行無阻。元末孫作《滄螺集》卷二《送淮南省櫞梅擇之序》:“自杭走汴,水路兩千里,如游鄉井,如入堂奧,如息臥內。”正是因為南北水路交通往來暢通無阻,必然帶來商品流通方便,運河兩岸出現許多市鎮,如楚州、濟寧、東昌、臨清、長蘆、直沽等,有些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城市,楚州(今江蘇淮安)成為當地漕運樞紐,日漸重要。②出土元青花也多分布在這些重要的城市,如揚州出土的月影梅紋蒜頭瓶、淮安出土的牡丹紋獸耳蓋罐、濟寧出土的花果紋玉壺春瓶、滄州出土的云龍紋高足杯等,這一現象說明運河沿線的城市商業繁榮,逐漸成為元青花除大都等大城市外的銷售重要地區,加之此地多處于溝通南北大運河沿線兩岸,南來北往的商品貨物多經過該地,因此極為便利的商貿交通成為景德鎮元青花銷售的首選之地,這就為出土元青花分布規律找到了可靠的依據和線索。

三、南下元青花的水運與陸運考察

元代以贛江、珠江兩大水系為基礎,江西行省形成了快捷便利的水路交通網絡,成為景德鎮瓷器南下外銷的主要途徑。正是通過贛江流域的龍興和珠江流域的廣州為中心的商業交通網絡,元青花銷售到西南、華南一帶地區。元代整個贛江河道都可通航,不論是饒州瓷器、徽州茶葉、木材等土特產品外銷都走這條重要的交通路線。由祁門流經浮梁州的昌江在鄱陽湖附近與婺水匯合后流入鄱陽湖,是祁門茶等經濟作物與浮梁瓷器外銷的重要水上通道,徽州商人就是利用這兩條使用頻率極高的水道,將浮梁出產的瓷器推銷至其他地區賺取差價利潤。③沿贛江干道南下,至南安路過大庾嶺入北江,可以與廣東水道相連。元朝政府在龍興至廣州沿贛江、北江一線設有水路驛站。通過江西行省與湖廣行省便捷的交通,景德鎮出產的元青花可以順利地銷往今湖南、四川一帶。由贛江出渝水過臨江、袁州兩路,由贛湘邊界的萍鄉州—醴陵州西接湘水與湘桂水道相通。這是江西聯湘抵桂的重要交通線,既是官方的驛站,又是民間貨物與客旅交通的重要通道。渝水之外,贛江中部支流錦江、瀘水、禾水,也是聯系江西、湖廣二省的交通要道。可見贛江西部各主要支流,都是聯系贛湘邊貿的重要交通線,浮梁州的瓷器包括元青花正是通過其某條水道,銷售到今湖南常德和四川三臺地區。自廣州由西江北上,通過蒼梧、藤州可與桂、湘江各處水道相連。蒼梧地處西江三大支流桂江、潯江、繡江匯合處,潯江各支流直接聯系廣西廣大經濟腹地。繡江下容州、郁州,通過南流江與沿海的廉州路的合浦等對外貿易港口相通。梧州上游的藤州,當潯江、繡江交匯處,也是聯系廣西經濟腹地與廣東、瓊雷的交通樞紐。可見憑西江優越的交通條件,廣州與桂、湘一帶商業聯系頻繁,出土在今郁江流域橫縣的青花罐,極有可能就是江右商人利用這條西江水路銷售到此地的證據。四、元青花水運和陸運貿易的優劣就目前出土青花瓷的分布規律來看,分布在大運河和長江沿線城市居多,似乎水運應該是元青花的主要運銷途徑。但是,瓷器作為易碎物品,運輸時有較高的包裝要求,從這一點看不會影響到水運還是陸運方式的選擇。也就是說無論是水運還是陸運,都有相同的包裝要求。①由陸運運載瓷器銷往國外,有關文獻有詳細的記載,如《萬歷野獲編》曾記載:余于京師,見北館伴口夫裝車,其高至三丈余,皆韃靼、女真諸部及天方諸國貢夷舊裝所載。他物不論,即以瓷器一項,多至數十車。余初怪其輕脆,何以路萬里?即細叩之,則初買時,每一器內納沙土及豆麥少許,疊數十個,輒牢縛成一片,置之濕地,頻灑以水。久之,則豆麥生芽,纏繞加固,試投之牢確之地,不損破者,始以登車,臨裝駕時,又從車上擲下數番,其堅韌如故者,始載以往,其價比常加十倍。經過這樣包裝過的瓷器,可以“路行萬里”而無事。可見瓷器的運銷,路行萬里尚且有利可圖,因此在元代就形成了幾條外銷瓷器的路線:第一條,由大都到遼陽路,南行可至高麗王京開城;東北行至開元路,上京故都(今黑龍江阿城),北行至今俄羅斯境內。第二條,由大都北去至黑龍江上游,西沿克魯倫河達和寧(蒙古哈東和林)。第三條,自大都西北去,經宣德(今河北宣化)循木鄰驛道抵達和寧,再向西北今蒙古察干烏拉東南,俄羅斯科切托夫、克孜爾,穿過西伯利亞南部進入歐洲。第四條,自大都西行經宣德,抵大同,西過豐州(呼和浩特附近),寧夏府路(銀川),到甘州(張掖);南去過冀寧(太原)、晉寧(臨汾)達奉元路(西安);自和寧西行或西南行分別到哈密,阿里麻里(霍城)。以上諸路與絲綢之路銜接,總匯于喀什,再西行至中亞、西亞各國。②在今新疆霍城縣出土的元青花雙鳳紋高足碗、元青花鳳首扁壺,正是通過陸路運輸到此。而更為巧合的是元青花鳳首扁壺,目前存世僅有2件,1件在東端的元大都窖藏出土,1件在西端的霍城出土,聯系二者的路線自然讓人聯想到“陸上陶瓷之路”,可見元青花在北方草原地帶的運銷主要還是陸路。

綜上所述,從出土元青花的分布可得出以下認識,一是元青花主要出土于東南沿海地區,元代的政治中心———北京、河北一帶,蒙古族的興起地———內蒙古地區,以及元青花的窯址所在地———江西地區,其中江蘇、河北、北京、內蒙古和江西等地,無論是在發現元青花的次數,還是在出土元青花的數量上都位居全國前列。二是元青花銷售途徑有兩條,水運和陸運,通過元代便捷的大運河、驛站等交通系統,景德鎮出產的瓷器可以銷往國內所有市場。三是一個相對穩定、和平繁榮的大環境是商貿經濟交流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