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4 21:50: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期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讓寫作成為期待

內容提要

在教學中,常聽到不少學生說怕寫作文,究其原因,當然有學生學習習慣不好、知識積累不豐、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等主觀原因,但也不能忽視我們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過分地強調寫“好”,即對學生作文的要求不合實際等客觀因素。

我提倡,作文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在作文批改與講評中要善于發掘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多給予肯定和表揚。作文講評課要少“揭短”,多表彰,使學生像期待參加表彰會那樣地期待寫作,期待寫作講評課,以此培養學生們喜歡寫作,樂于寫作,甚至期待寫作的興趣。

關鍵詞

多發掘優點多肯定表彰形成心理期待

在學校里,不少學生都反映怕寫作文,不愿意寫作文,為什么呢?究其原因,其中自然有學生自身的因素,諸如知識面狹窄,生活積累不多,語言表達能力不強等等,而更主要的,我認為,還是由于老師對他們作文的要求過高造成的。在教學中,由于我們對學生作文的要求過高,使學生們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看到的往往都是自己的缺點與不足,體驗到的大多是失敗與沮喪,久而久之,學生們的寫作興趣自然就會越來越淡,從而越來越不喜歡寫作,越來越懼怕寫作了。

查看全文

公民期待和行政文化的塑造

行政文化是行政體系的深層結構,是行政管理之魂。任何一個行政體系的組織結構、運轉程序、決策過程以及行政人員的行為、態度、價值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行政文化的影響和制約。轉軌變型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民社會的壯大,社會結構發生了以國家和社會、政府和公民兩元分化為特征的新變化。雖然國家和政府仍在社會生活中處于主導地位,但社會和公民越來越顯示其相對獨立的性質,對國家和政府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制約、支配和監督作用,從社會和公民的角度來審視、評判和指導行政文化的價值、意義和塑造,有利于在更高層次促進行政文化的有機融合和全面升華,從而引導和凝聚整個行政體系作出適應市場經濟和民主社會本質要求的系統變革和全面創新。一、領域分離:尊重公民期待的可能性公民期待是公民對政府地位、性質和作用的主觀要求,也是對自己利益要求、權利資格和權力地位的心理預期。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蔽覈巧鐣髁x國家,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是公共權力的最終來源。從實質上講,公共權力是一種委托權,體現一種委托關系:公民把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一部分權力委托給政府,后者按委托依法實施公共行政。所以,充分尊重公民的權利,盡可能滿足公民的價值期待,無差別地為公民提供服務,是社會主義公共行政的題中應有之義。塑造和培育以公民期待為評判標準和價值依歸的行政文化,是當代中國行政發展的本質要求。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發展,私人領域逐步從公共領域中分離出來,塑造充分尊重公民期待的行政文化,才有了現實的可能性。在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為何難以產生充分尊重公民期待的行政文化呢?首先,這是由計劃經濟條件下特定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所決定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以“一大二公”的公有制作為經濟基礎,以國家計劃作為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強調經濟的大一統,以及國家對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的直接控制。與這種特定的經濟結構和經濟運行狀況相聯系,整個社會呈現出以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公民的一元從屬關系為核心的領域合一的結構形式。在這種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形式下,公民個人、社會集團、政府自身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整個過程,都由政府部門來加以安排統籌,公民和社會失去自身獨立行為的領域。一方面,社會無法依靠自身的組織結構而獨立存在,社會和公民失去在社會資源分配中應有的一份積極參與的權利,只剩下消極接受分配的義務;另一方面,政府不得不發展從中央到地方一套組織結構以管理社會生活的幾乎所有領域。行政文化作為行政思想和行政心理的復雜綜合體,深刻根源于現實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關系中。社會從屬于國家,公民依附于政府,政府直接管理廣泛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集中表現為行政文化領域中的公民權、民主、獨立和自由觀念的缺失以及政府全能主義的盛行。全能型行政文化認為,政府是全能的,社會是散漫無度的,政府有能力包攬所有的社會事務,政府中的個別精英也是道德高尚、能力超人,能夠管理一切行政事務,公民只能消極被動地等待和接受政府部門管理和服務。獨立人格的缺失使得公民難以從自身的根本利益、權力資格和權力地位出發來對政府性質、地位作出合理的價值評判和要求。其次是傳統行政文化的綜合滯留。我國傳統行政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官本位”,為官高人一等,“官”往往被看作道德和智慧的化身。家長制、長官意志、“官念”為本、官級為準、官貴民賤等思想盛行。與“官本位”相應的是臣民文化,多強調依附和服從,忽視和輕視人的獨立人格、自由、尊嚴和利益。這些消極落后的文化現象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中找到滋生的土壤,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殘存公共行政的管理體制中,表現為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政府體系中官僚主義、特權思想、老爺作風、長官大量存在,一些政府機構或政府工作人員仍主張或默認權大于法,居高臨下地治民、“牧民”,忽視和輕視人的權利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公民的權力、權利和利益觀念,自主、民主觀念缺乏。在這種情況下,公民既無可能產生對政府地位及自身權利的正當期待;政府亦無可能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公民的價值期待。雖然黨和政府積極倡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走群眾路線等行政文化,但人民究竟要求政府提供何種服務?如何提供服務?要使諸如此類積極的行為行政文化落到實處,恐怕還得以公民期待得到政府的理解和尊重作為前提條件。中國經過幾十年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最終確立了以市場為價值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和發展,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逐漸由領域合一轉向領域分離,從而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公共行政的職能模式、管理體制和權力結構,以及更深層次的行政思想和行政心理。塑造充分理解和尊重公民期待的行政文化,開始具備了現實的可能性。首先,領域分離的結果是市民社會的壯大,形成對政府的相對獨立的制約力量,公民期待的滿足和尊重有了堅強的后盾。政府為了培育市場,順利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逐步從直接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中退出,騰出力量來對經濟和社會生活進行宏觀調控。國家和政府的收縮,為具有相對獨立性質的市民社會的成長創造了條件。在市場機制的作用和政府的行政推動下,社會經濟組織和公民的力量不斷壯大,雖然由于市場經濟尚未完全成熟,市民社會的力量仍然有限,其組織結構和競爭規則仍不夠完善,但畢竟成為一股具有相對獨立自治地位的力量,制約著政府行為。雖然政府相對于公民而言仍具有相當強大的權威性和支配性,但在強大的市民社會力量制約下,不能不開始對公民的價值期待給予應有的尊重和理解。其次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觀念,為以尊重公民期待為核心的新行政文化的塑造提供了新的思想源泉。市場經濟不僅是一種經濟運行模式,同時也是一種文化運行模式,它孕育出自由、平等、競爭等社會所普通認同的現代價值觀念,必然對傳統的“官本位”文化、臣民文化、依附人格形成強勁的沖擊。其結果是行政文化得到全面的刷新,“官”念日益淡化,神圣的權威的和全能政府形象,在大眾心目中日益世俗化。市民社會的生成過程,同時也是廣大民眾由臣民心態向以獨立人格為基礎的公民心態的轉化過程,隨著公民獨立自主意識的增強,政府如何滿足公民的需求,如何為社會服務等問題就會提上日程。二、信任危機:尊重公民期待的緊迫任何政府要生存和發展,必須有牢固的合法性基礎。雖然合法性包括法治、效率、擇優、專業分工等衡量標準,但測量合法性最重要的尺度是獲得和保持公民的信任。在現代公民社會,處理政府與公民的關系應當遵循體現市場經濟本質特征的自由平等契約關系原則,公民對政府的認同、支持與信任,是以政府充分理解、尊重公民的利益要求、權力資格和權力地位為交換條件的。80年代開始的國際公共行政改革是由于公民對公共行政的信任危機引起的。根據一次民意調查,1978年美國公民對其政府不信任的人數比例為58%,信任人數比例僅為34%。(注:左然:《當代國際公共行政的發展與改革(下)》,載《中國行政管理》1997年第10期。)在改革過程中,西方各國除了限制政府職能規模、調整政府權力結構、優化公職人員隊伍等硬件上大刀闊斧以外,還特別注意在行政文化的軟件建設上塑造企業家精神,倡導“讓顧客坐在駕駛座位上來”選擇服務方式和服務人員,為社會提供無差別服務來滿足公民期待,以達到增強公民以政府的信任度,重新確立公共行政在人們心中的“合法地位”的目的。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在發展社會生產力、優化經濟結構、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整合社會利益矛盾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體制性驅動、管理、平衡和服務作用。與計劃經濟時代相比,政府的綜合治理能力、運行效率和決策水平均有較大的提高。但我國目前正處于轉軌變型的特定歷史時期,由于新舊體制的摩擦沖突、社會利益分化、價值取向多元、外來文化沖擊等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政府的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水平、質量和意識,跟社會和公民的價值期待還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政府權力越界。個人和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需要政府的干預。然而政府的權力并不是無限的,政府的權力必須限定在某個界限內:不損害個人和社會的權利和利益。在現階段,由于舊的權力框架已被打破,新權力框架還沒有完善,法律、公民權利還不能有效發揮其對公共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作用,公共權力由于本能擴張的沖動時時有著越界侵權的危險傾向;有些政府部門利用業務和職能的方便依靠公共權力控制商品價格,左右需求行為,謀取高額利潤,大搞權錢交易,對市場進行非理性的干預和分割。還有一些地方部門把其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基本職能和經濟利益掛鉤,彈奏服務變奏曲,在服務的前奏下收取高額費用。二是決策隨意沖動,政策是最大的政府行為,所以制定政策應是一個科學、有序的動態過程。政府應當對社會和歷史負責,必須從全局和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三是組織機構臃腫。由于現代化的艱巨任務和繁重的社會事務需要政府有龐大職能規模;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舊有行政管理體制還會發生慣性作用;許多國家公務人員迷戀于制度內的既得利益、缺乏自我犧牲精神等原因的存在,我國雖然進行了若干次行政機構改革,便都難跳出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龐大的機構,眾多的人員,不僅需要巨大的運行成本,使社會及公民不堪重負,而且由于機構重疊、人浮于事造成嚴重的內部運行損耗、官僚主義,極大地降低了行政效率和服務質量。上述種種非理性行政行為的存在,很大程度削弱了行政能力,損害了政府權威,影響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得政府的社會統治、管理、平衡和服務的能力和公民不斷增長和豐富的行政需求之間形成了較為嚴重的矛盾,公民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和不信任感有了一定的增長,表現為政治參與過度(如集體上訪等大量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和政治參與冷漠兩種極端形式。政府的合法性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戰。當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市場經濟尚未成熟到內生出主要動力的程度。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導動力是政府的體制和政策驅動。政府權威的削弱、合法性基礎的動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政府這一驅動作用的發揮,進而影響到現代化建設的質量和速度。消除政府的非理性行為,提升政府的管理、平衡和服務能力,重建公民和社會對政府的忠誠和高度信任,不僅對于政府的存在和發展,而且對于整個社會的穩定與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三、基本走向:行政文化和公民期待的吻合我國正在進行革命性的第七次機構改革。這次機構改革的宏觀背景,和以往歷次機構改革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經濟體制改革取得很大成效,市場經濟有初步發展,公民社會開始成長壯大。根據九屆人大關于行政改革目標模式的設定,一個充分尊重市場經濟客觀規律和公民期待的系統的、動態平衡的社會調控體積系可望建立起來,不僅為以后很長一個時期內行政行為提供制度化的依據,而且會成為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公共行政管理與變革的坐標。(注:張康之:《“公正”行政是公共行政的新觀點》,載《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9期。)當一種優良的行政體制建立起來后,要使它充分有效地發揮主導、調控規范和驅動功能,就必須確立改革的整體思路,有意識地塑造與新體制相應的行政文化。(注:劉歌寧、彭國甫、顏佳華:《行政文化學》,湖南地圖出版社,1992年第9期。)否則,新體制就會徒有其表,而無其實,所蘊含的能量難以發揮作用,甚至由于舊文化的慣性作用而引發種種矛盾。前一個時期的行政文化建設,多著眼于行政系統的內部管理,重視“以人為本”的思想,通過塑造共同的價值觀,關心人的需要的滿足和價值的實現來調動廣大公務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種內向性的行政文化建設,曾經很大程度上沖擊了傳統行政文化中的“官本位”、等級觀念和官僚主義,提高了行政效益,增強了行政機關的活力。在新的歷史時期,行政系統內“以人為本”的行政文化還要繼續發揚光大,并且要根據實踐的需要不斷賦予新的內涵。但不能僅止于此。行政文化必須在行政系統之外開辟新的領域。與市場經濟和市民社會的本質要求相適應,行政文化應當從社會和公民的全新視角來審視政府的地位、性質和作用,公民的需要、利益和權利以及政府和公民的權力關系、權利關系和利益關系。簡而言之,新行政文化必須充分體現對公民期待的理解、尊重和滿足。唯有如此,所蘊含的“公意”才能轉化為公務人員的自覺行動而落到實處。那么塑造何種行政文化才能符合和滿足公民期待呢?1.效益取向。行政效益是價值的投入和價值的產出之間的比率。它的基本內涵在于:①政府投入與政府產出之間的比例。這顯示了政府的效率。②政府的管理和服務比較充分地體現低成本原則,即政府是廉價政府。③政府行為充分體現公民需求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行政效益反映和體現政府滿足公民期待的能力和基礎,是評價行政體制和行政管理活動好壞優劣的科學標準。傳統公共行政學甚至把效率和經濟視為公共行政的基本原則、出發點和終極目標。在現代社會,效益應當成為行政文化的價值核心之一。各級政府應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建設廉價政府,甚至可考慮把利潤動機引進為公眾服務的活動中,“使管理人轉變為企業家”,使花錢政府變為賺錢政府,盡可能使公民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滿足。2.民主取向。在公共行政中,民主的基本含義是多數人的統治管理,實際運行中的行政民主是在多數人同意、委托、監督和制約之下進行的少數人的管理。行政民主是公民表達利益、行使權力和保護權利的最有效的途徑。大哲學家羅素曾經指出,民主政府真正賴以存在的基礎是民主成為人們日常行為中的無意識習慣。在行政文化建設中必須培育民主觀念,推動行政民主化。一是體現民意觀念。體現民意是民主的基本內涵,也是尊重公民期待的同義語。它要求一切行政活動都必須反映尊重公民利益、需求和意志。二是參與行政觀念。行政參與意味著普通公民可以通過各種合法的方式參與行政生活,并影響行政體系的構成、運行規則和決策過程。改革開放以來,行政文化逐漸呈現出大眾參與的特征。參與式管理也日益成為行政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1989年《行政訴訟法》的頒布,使公民參與行政活動,保護自身合法權利、監督行政機關的法律依據正式得以確立。只有當公民確實有了自己的權益意識,自由發言和合法參與的機會時,公民期待的滿足和實現才有了可靠的保證。三是公開行政觀念。公開行政是民主的本質特征,是公民參與行政的前提條件。通過公開行政,公民可以了解國家和政府的機構設置、權力結構、職能規模、運行機制和決策過程,公民可以根據自身的利益、權利對政府運行進行價值評判和效果檢測,進行推動公共行政趨向公民期待。為此,要鼓勵對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以及國家政治生活的重大問題進行廣泛公開的全民辯論;政府自身要勇于針對行政過程中存在的缺點和失誤,進行公開檢討。3.公正取向。社會公正是公共行政的終極目標,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公共權力經由人民代表大會,由公民委托給政府。受這種權力契約關系的支配和制約,政府必須著力于擴大社會公共利益、維護公民公正的生活秩序。在行政文化中,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在于社會公正,在于促進公民社會所擁有的以社會公正為核心的基本價值,如自由、秩序、正義、民主等。行政的公正性取決于權力的公共性程度。當行政權力不僅為受委托者所掌握而且為受委托者所占有時,這種權力可能用來為特定的利益集團服務,甚至可能被用來謀取私利。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有真正的行政公正。所以,權力的受委托者—各級政府及其公務人員,必須自覺定位在服務行政體系之中,無差別地為社會提供服務,不允許有個人私利滲在其中。正如弗雷德里克森指出,“社會公平強調政府提供服務的公平性,社會公平強調公共管理者在決策和組織推行過程中的責任與義務;社會公平強調對公眾要求做出積極回應而不是以追求行政組織自身需要滿足為目的。……總之,倡導公共行政的社會公平是要推動政治權力以及經濟福利轉向社會中那些缺乏政治、經濟資源支持,處于劣勢境地的人們。”(注:H.GoogeFrederkson:《NewPublicAdministration》,TheuniversityofAlabamaPress1980,P6—P7。)以上行政文化三個方面的價值取向,是一種層層遞進的關系。效益是基礎手段,民主是制度保障,公正是最終目的。在行政文化建設過程之中,三種價值觀念的塑造必須同時進行,為政府滿足公民不同層次、但同時存在的需要創造良好文化氛圍。

查看全文

期待可能性研究論文

一、期待可能性理論概述

期待可能性思想萌芽于霍布斯的名著《利維坦》,產生于1897年德意志帝國法院對“癖馬案”的判決。被告是一馬車夫,受雇駕馭一雙架馬車,一馬有用尾繞韁之惡癖,極其危險,馬車夫曾多次要求換馬,雇主不允且以解雇相威脅,馬車夫迫于生計不得不繼續駕馭該馬車。一日,該馬癖性發作,馬車夫制御無效,該馬失控將行人撞傷。檢察官對馬車夫起訴。一審法院判馬車夫無罪,檢察官抗訴,但德意志帝國法院維持了原判。理由是:要認定被告具有過失責任,僅憑其認識到該馬有以尾繞韁的惡癖并可能傷人的后果還不夠,還必須以馬車夫基于此認識而向雇主多次提出拒絕駕馭該馬為必要條件。但事實上無法期待馬車夫不顧丟失工作的危險而向雇主提出拒絕駕馭此馬,故馬車夫不應負過失責任。

該判決引起關注,其原因與當時通行的心理責任論有關。該理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方責任理論中具有支配地位,它以道義責任論為基礎,認為責任的實體存在于行為者對自己行為的心理關系之中,刑事責任的實質就在于行為人自己的心理關系或故意、過失的心理態度,責任就是確定行為者對待行為的心理態度。它把行為者的這種心理態度分為對結果的認識(預見)與認識(預見)的可能性,前者稱之為故意,后者稱之為過失,進而又把從心理角度把握的故意與過失看成是責任的兩個種類,將責任解釋為故意和過失的總和。因此,如果責任能力者具有故意或者過失,則行為人即有責任。就本案來說,馬車夫顯然有過失,因為他已知癖馬存在危險,只因雇主拒絕更換且以解雇相威脅,才不得不繼續駕馭該馬,故對于癖馬傷人,他已具有認識的可能性,負有過失責任,而依當時的心理責任論,他承擔刑事責任是理所當然的,而法院判被告無罪的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遂引起關注。

邁耶、弗蘭克、戈登施密特等先后對該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修密特大體完成了期待可能性理論,經過上述學者的研究與探討,期待可能性理論在德國逐漸取得通說地位。

二、期待可能性理論的積極意義

1.期待可能性理論體現相對意志自由,為刑事責任提供了哲學依據

查看全文

學生期待視野的培養探討

摘要:受閱讀教學理論的影響,利用文學閱讀中讀者的“期待視野”對閱讀理解與文章撰寫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學實踐意義。教師應幫助學生在外語閱讀中產生“期待視野”,使學生認識到好的作品在證實和打破讀者“期待視野”轉換上的靈活性,從而調動其閱讀積極性,實現閱讀教與學之間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期待視野;閱讀教學;活躍;興趣

一、“期待視野”的由來

縱觀文藝學發展的歷史,不同時期的理論各有其側重點。19世紀中葉,受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出現了“傳記式批評”和“社會歷史批評”兩種模式?!皞饔浭脚u”側重探討作品與作者的關系,強調作品是作者天才的產物?!吧鐣v史批評”側重研究作品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系,強調社會現實對作品的決定作用,將文學作品等同于社會現實的簡單再現。這兩種模式都被視為文本外部研究。20世紀初期產生的所有形式主義潮流一致摒棄了這種文本外部研究,強調對文本本身的研究,形成了“文本研究”模式,進入了文本內部研究。但這些理論都只注重了美國當代文藝學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著名的文學四要素說(作品、作家、宇宙、讀者)中的前三項,真正將讀者提到重要地位,開始將讀者和作品的關系作為研究的主體,并探討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反應及接受的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由德國學者姚斯和伊瑟爾提出的接受美學理論。

伊瑟爾提出:“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和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不是隱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闡釋科學去發現的神秘之物”[1]。而姚斯則說:“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如果沒有接受者的參與是不可思議的,只有通過讀者的傳遞過程,作品才進入一種連續性變化的經驗視界”[2]。這兩位大師不約而同地強調了作家創作的作品與在閱讀過程中將作品具體化的讀者之間的融合。那么讀者是如何融入到作品之中,并賦予作品新的意義的呢?這里我們就要引入接受美學理論的核心概念,即“期待視野”?!捌诖曇啊睉敿戎缸骷覍用娴念A期期待,又包含讀者層面的審美期待。本文中,因更多涉及對學生閱讀的指導,所以我們更強調讀者的“期待視野”。讀者的“期待視野”就是指在閱讀接受活動中,自身各種經驗、素養、知識、心理等形成的對作品的要求和期望,也就是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閱讀過程中,這種期待不斷被證實和打破,讀者便融入到作品之中,進而解讀和理解作品。

二、“期待視野”的形成因素

查看全文

電視觀眾期待視野

在傳播活動中,作者為了完成傳播活動的總任務,往往采用一些符合受眾心理活動特點和規律的手段和方法。電視傳播與觀眾需求的契合,始終貫穿于電視節目的整個生命之中。它不僅培養和創造自己的觀眾,而且自覺地將觀眾的意愿溶于電視節目之中。傳播的實施取決于傳播者,卻根源于受眾。不同受眾對不同媒體的選擇以及他們對媒體的期待視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各家媒體傳播的成敗。

受眾期待視野的構成分析

依據接受美學的理論,藝術作品的藝術生命,始于它成為社會的意識中的事實之時,始于它與人的世界觀和審判標準發生之時。一部文學作品的生命力,沒有讀者的參與是不可想象的。讀者雖然不是文學文本的直接作者,卻是文學作品的間接作者。電視傳播過程與文學作品的閱讀過程,不能同等相比,但是,我們從中或許能獲得某種啟示。

接受美學觀點認為,文學的接受活動具有社會接受和個人接受兩種形態。所謂社會接受,指一部作品脫胎之后,到達讀者之前,已經取得社會的占有形式。在作品產生和個人接受之間存在的各種“社會中介機構”,如出版社、文學批評、文學宣傳等。它們從不同社會的、階級的、集團的角度指導讀者如何評價作家作品。社會接受是作品達到讀者中的必經途徑,但社會接受又是以個人為前提的。雖然個人接受必須在社會接受的基礎上和指導下進行。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姚斯認為,無論任何作品,讀者都是以自己一“生活的和文學的期待視野出發去看待的?!?/p>

我們把電視傳播的過程置之于這種接受美學的分析置之,可以看到,任何一個電視節目都是通過某一具體的傳授機構進行的傳播的。如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報社、電臺、電視臺都是政府辦的,是黨和政府的喉舌,黨和政府要求它們為其服務,貫徹黨和政府的意志。這種社會接受規范我們的電視節目與觀眾之間的關系,它在個人接受之前、之中和以后,影響著觀眾對每一具體電視節目的評價、認識和了解。而作為每個個體觀眾的接受又是與其生活的期待視野和節目的個人期望密不可分的。觀眾的生活期待事業包括所初的地位和狀況,他所受教育的水平,生活經歷和經驗,他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以及性格等多方面。作品的期待視野表現為,他對電視傳播規律性的認識,以及他的審美觀、審美情趣等??梢娪^眾的期待視野的差異,形成看電視的不同動機,和對某一類型節目的興趣和需要的選擇。

因此,觀眾的期待視野不僅決定著對電視節目的選擇,同樣也決定著電視傳播發生影響的可能性,以及看電視的可能性,并且表現在對節目的評價過程中。借鑒接受美學的理論分析電視傳播,我們可以判定觀眾期待視野的構成對電視節目價值生成的影響作用。

查看全文

語文閱讀期待教學論文

摘要: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深感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之弊,也常常為之困惑、苦惱,為此進行不懈的探索,尋求閱讀教學的新境界。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真切地體會到“閱讀期待”在閱讀教學中起著無法取代的作用。

關鍵詞:閱讀期待語文質量

我們的語文教學,由于應試教育的主宰,容不得學生的任何自由和創新,一切以標準答案為依據。一篇文章,教師說分三段,分四段就是錯誤。學生在閱讀上受到嚴重的束縛和壓抑,對語文課興趣全無。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深感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之弊,也常常為之困惑、苦惱,為此進行不懈的探索,尋求閱讀教學的新境界。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真切地體會到“閱讀期待”在閱讀教學中起著無法取代的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薄伴喿x期待”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是通過懸念的制造,情境的創設,激起學生體驗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從閱讀功能看,閱讀是搜集、篩選、發現信息的過程;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又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在學生擁有主體地位的閱讀活動中,學生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比如見到標題)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自動開啟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自然,讀者從接受的信息中產生的內驅力強弱、有無,對其內在閱讀興趣和積極性的有無或強弱起關鍵作用,對其閱讀行為是否進行和怎樣進行產生重要影響。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運用“閱讀期待”來提高閱讀質量呢?

一、適當的煽情

當代格魯吉亞杰出的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維利認為,衡量教師好壞的一條重要標準是你的學生是否有閱讀的愿望。如果大部分學生都不愿意閱讀,那么這個教師就不是一個好教師;如果班上大部分學生都愿意閱讀,那他就是一個好教師;如果班上全體學生都喜愛閱讀、熱衷于閱讀,那他就不僅是一個好教師,而且是一個優秀教師。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弊髡吡餮蹨I,讀者才會受感動;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這個過程若缺乏審美熱情,閱讀就會變得索然無味。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著積極主動的情感進行學習。例如,教學《梳羊角辯的小姑娘》時,我帶著一臉的神秘說:“這是篇寫人的記敘文,老師特別喜歡。它與過去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有許多不同,你能找出多少點不同?當然越多越好。”學生興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課文的閱讀中去。結果有發現課文主要通過對話的,有發現三件事是連貫的,有發現三件事可以組成一件事,有發現用詞很講究,有發現結尾意味深長的等等,學生的審美閱讀就此開始。當然,教師要煽情,要動情,也不是任意地讓感情泛濫,要以自己的獨特、真摯、強烈、坦蕩的情懷與學生見面,扣擊學生的心弦,使自己、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情感共鳴。

查看全文

語文閱讀期待教學論文

摘要: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深感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之弊,也常常為之困惑、苦惱,為此進行不懈的探索,尋求閱讀教學的新境界。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真切地體會到“閱讀期待”在閱讀教學中起著無法取代的作用。

關鍵詞:閱讀期待語文質量

我們的語文教學,由于應試教育的主宰,容不得學生的任何自由和創新,一切以標準答案為依據。一篇文章,教師說分三段,分四段就是錯誤。學生在閱讀上受到嚴重的束縛和壓抑,對語文課興趣全無。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深感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之弊,也常常為之困惑、苦惱,為此進行不懈的探索,尋求閱讀教學的新境界。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真切地體會到“閱讀期待”在閱讀教學中起著無法取代的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閱讀期待”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是通過懸念的制造,情境的創設,激起學生體驗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從閱讀功能看,閱讀是搜集、篩選、發現信息的過程;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又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在學生擁有主體地位的閱讀活動中,學生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比如見到標題)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自動開啟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自然,讀者從接受的信息中產生的內驅力強弱、有無,對其內在閱讀興趣和積極性的有無或強弱起關鍵作用,對其閱讀行為是否進行和怎樣進行產生重要影響。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運用“閱讀期待”來提高閱讀質量呢?

一、適當的煽情

當代格魯吉亞杰出的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維利認為,衡量教師好壞的一條重要標準是你的學生是否有閱讀的愿望。如果大部分學生都不愿意閱讀,那么這個教師就不是一個好教師;如果班上大部分學生都愿意閱讀,那他就是一個好教師;如果班上全體學生都喜愛閱讀、熱衷于閱讀,那他就不僅是一個好教師,而且是一個優秀教師。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弊髡吡餮蹨I,讀者才會受感動;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這個過程若缺乏審美熱情,閱讀就會變得索然無味。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著積極主動的情感進行學習。例如,教學《梳羊角辯的小姑娘》時,我帶著一臉的神秘說:“這是篇寫人的記敘文,老師特別喜歡。它與過去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有許多不同,你能找出多少點不同?當然越多越好。”學生興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課文的閱讀中去。結果有發現課文主要通過對話的,有發現三件事是連貫的,有發現三件事可以組成一件事,有發現用詞很講究,有發現結尾意味深長的等等,學生的審美閱讀就此開始。當然,教師要煽情,要動情,也不是任意地讓感情泛濫,要以自己的獨特、真摯、強烈、坦蕩的情懷與學生見面,扣擊學生的心弦,使自己、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情感共鳴。

查看全文

漯河殯改,期待突破世俗迷霧

漯河殯改,期待突破世俗迷霧

現實:耕地內有75萬多個墳頭

殯葬改革是一項移風易俗的社會改革,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市是一個農業市,人均耕地不足1.2畝。對于我市的廣大農民來說,土地依然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據調查統計,全市耕地內有墳頭75萬多個,約占耕地1.1萬畝,且每年又有約1

.5萬人土葬,每年仍將吞噬200多畝耕地,相當于剝奪了200多人的口糧田。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矛盾相當突出。

同時,土葬還造成其他一些不必要的浪費。全市每年因土葬浪費掉的木材就多達1萬多立方米,加之群眾不得已而為之的喪葬活動大操大辦,加重了群眾的經濟負擔。近幾年,我市農民辦一起喪事一般就要花去3000多元,每年全市因喪事需要花去4500萬元。此外,亂埋亂葬已經嚴重影響了農民對農田的機械化收割耕作,還造成了地下水、空氣的污染,直接損害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市的對外形象和投資環境。

由于土葬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殯葬改革工作一直步履維艱。從2000年開始,我市加大殯葬改革力度,殯葬改革穩步推進。

查看全文

期待廣亞會的心得感想

2008年的奧運會已離我們而去,接踵而來的是2010年的亞運會。2010年,對我們廣州人們而言,這是特別的一年,因為亞運會將在廣州舉行。我們每一位心系廣州的人們都翹以盼望,等待亞運的光輝照耀在我們美麗的花城,照耀在我們的心中。

廣州因亞運的到來而變得更加美麗,更富有色彩。

作為東道主的我們也要圍繞這“祥和亞運,綠色亞運,人文亞運”,的標準為亞運的成功舉辦貢獻我們微薄的力量。我們需要多了解廣州的歷史文化,名勝古跡,飲食文化,不僅我們自己要保護名勝古跡,更要向大家灌輸廣州文化,和保護名勝古跡的知識,讓每一個廣州都能對廣州深厚的歷史底蘊與豐富的文化內涵有了深刻的印象和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讓外來客人更解了解廣州,讓廣州走向世界。

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半年的時間,做好充分的準備:中國一直以來被譽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也有“禮儀之邦”之稱,到那個時候,廣州一定令我們刮目相看:

在那個時候,街上全是一棵棵翠綠的小樹——一片碧綠的景象。你們只要吸了一口氣,就可以發現這里的空氣比以前好了很多,更清新了。你們再到城市的周邊走一走,轉一轉,一定能發現:這里有很多的高山,而且山上種滿了綠樹,給人以清新的感覺。大街小巷都裝飾得漂漂亮亮,在寬闊的馬路上,見不到往常的交通堵車,因為大家紛紛改換了出行的方式,盡量少開私家車,主動改為步行,乘坐地鐵、公共汽車;為了空氣不受污染,許多工廠自發節能減排,改造排污系統,不再讓那濃煙污水去熏染碧藍的天空;小溪水也不會骯臟了,。你們再看一看:運動場館,場館被綠樹環繞著,好像是綠草中開放著的一朵鮮艷的小花。環境真的變好了:天空藍了、樹木多了、工廠少了、溪水清了……這一定是因為要開亞運會了,所以有關部門把一些工廠遷移了、多種了一些樹還把水質恢復了原來的狀態。就連小魚也能在碧綠、清澈見底的河里自由地追逐、嬉鬧。這種感覺多么令人向往啊!我想,亞運會期間天空藍藍的,就能給運動員們創造最佳生態環境,讓他們在綠色環保中發揮出最佳水平。

這時,身邊的每一個廣州人,都會伸出溫暖的雙手,捧出一顆真誠的愛心,去幫助、去關懷身邊每一個需要關懷、需要幫助的人。在公共場所,人們不再隨地吐痰,都能帶頭遵守和自覺維護公共秩序;在公共汽車上,大家不再因為坐位你爭我搶,都會主動謙讓給年紀大的老爺爺老奶奶;在各個角落上,再也看不到隨手扔掉垃圾的現象;在奧運賽場上,無論是運動員還是觀賽的人們,人人都會自覺遵守各項規定,文明參賽、文明觀賽。公務員之家

查看全文

探討外語閱讀教學新視野期待培養策略

摘要:受閱讀教學理論的影響,利用文學閱讀中讀者的“期待視野”對閱讀理解與文章撰寫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學實踐意義。教師應幫助學生在外語閱讀中產生“期待視野”,使學生認識到好的作品在證實和打破讀者“期待視野”轉換上的靈活性,從而調動其閱讀積極性,實現閱讀教與學之間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期待視野;閱讀教學;活躍;興趣

一、“期待視野”的由來

縱觀文藝學發展的歷史,不同時期的理論各有其側重點。19世紀中葉,受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出現了“傳記式批評”和“社會歷史批評”兩種模式。“傳記式批評”側重探討作品與作者的關系,強調作品是作者天才的產物。“社會歷史批評”側重研究作品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系,強調社會現實對作品的決定作用,將文學作品等同于社會現實的簡單再現。這兩種模式都被視為文本外部研究。20世紀初期產生的所有形式主義潮流一致摒棄了這種文本外部研究,強調對文本本身的研究,形成了“文本研究”模式,進入了文本內部研究。但這些理論都只注重了美國當代文藝學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著名的文學四要素說(作品、作家、宇宙、讀者)中的前三項,真正將讀者提到重要地位,開始將讀者和作品的關系作為研究的主體,并探討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反應及接受的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由德國學者姚斯和伊瑟爾提出的接受美學理論。

伊瑟爾提出:“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和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不是隱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闡釋科學去發現的神秘之物”。而姚斯則說:“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如果沒有接受者的參與是不可思議的,只有通過讀者的傳遞過程,作品才進入一種連續性變化的經驗視界”。這兩位大師不約而同地強調了作家創作的作品與在閱讀過程中將作品具體化的讀者之間的融合。那么讀者是如何融入到作品之中,并賦予作品新的意義的呢?這里我們就要引入接受美學理論的核心概念,即“期待視野”?!捌诖曇啊睉敿戎缸骷覍用娴念A期期待,又包含讀者層面的審美期待。本文中,因更多涉及對學生閱讀的指導,所以我們更強調讀者的“期待視野”。讀者的“期待視野”就是指在閱讀接受活動中,自身各種經驗、素養、知識、心理等形成的對作品的要求和期望,也就是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閱讀過程中,這種期待不斷被證實和打破,讀者便融入到作品之中,進而解讀和理解作品。

二、“期待視野”的形成因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