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系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23:03: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派系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農村黨員家族化派系化調查與思考

縣共有農村黨支部170個,農村黨員3899名,占全縣黨員總數的49.7%。近年來,各級部門通過組織黨員集中培訓、開展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推行農村黨員十事先鋒承諾制度以及實行農村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制度等,有效提升了農村黨員的素質能力。在發展黨員方面,嚴格落實“一推三公示”制、黨員發展票決制、黨委預審制和責任追究制等制度,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保證黨員質量。2008年度新發展農村黨員114名,占全縣發展黨員總數的48.3%。但是,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當前在部分農村黨支部不同程度地存在“家族化、派系化”的現象。家族化,即多數黨員同屬一個姓氏、家族,或者多數黨員之間存在血緣關系。派系化,即由于居住環境、利益糾葛等形成幾個派系。經調查,在全縣170個農村黨支部中,有13個村存在著黨支部“家族化”的現象,有16個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黨員“派系化”的現象,有18個村存在著黨員難發展的情況。這些情況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我縣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使農村黨支部的戰斗力和凝聚力明顯削弱,黨員隊伍綜合素質整體下降。

一、產生“家族化、派系化”現象的原因分析

由于歷史、地理、習慣、利益等因素,親屬、同族等同處一村現象較為普遍,為此形成一些村部分黨員彼此之間沾親帶故,部分黨支部被親屬黨員控制,部分村黨支部派系現象嚴重,造成農村黨支部、黨員隊伍出現“家族化、派系化”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因素:

1、選舉因素。由于當前村黨支部班子成員是通過黨員直接選舉產生,為此部分村黨支部成員特別是支部書記,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擴大個人勢力,維護家族親朋的小集團利益,使自己能在黨員中站穩陣腳,保住支委成員特別是支部書記這一職位,不考慮發展對象的個人素質和群眾基礎,而是以親疏關系確定黨員發展對象,搞“近親繁殖”,使本村黨員隊伍成為清一色的家族黨員。同樣,村支委成員之間,為了使本族、本派成員通過選舉占據村黨支部重要職位,彼此之間進行拉幫結派,形成派系,導致村黨支部成為兩個甚至多個派系同時存在的派系支部。

2、利益因素。當前,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加大力度對“三農”工作的投入,特別是注重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注重對農村困難群眾的幫扶力度,注重對農村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而作為村級事務中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組織—村黨支部,根據上級的幫扶政策,使的手中可以支配的權力很大,為此,農村黨員特別是支部班子成員通過“近親繁殖、拉幫結派”等,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導致出現農村黨支部“家族化、派系化”現象。

3、素質因素。農村黨員是農民群眾中的先進分子、先鋒模范。但是,由于各種原因,農村黨員受教育培訓的時間總的來說還較少,農村黨員整體素質與機關黨員相比,基礎還比較弱,底子還比較薄,加之農村黨員教育培訓不系統、不規范等,目前農村黨員整體素質還不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還不強,部分黨員為了維護自己的不正當利益,沾親帶族、抱成團伙、形成宗族、派系。

查看全文

農村基層政治生活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派系是通過特定關系聯結起來的,具有共同利益和現實功能的非正式組織。它具有獨立性、利益性、自愿性、易變性等主要特點,是一種有別于宗族等傳統農村組織的特殊功能組織。派系在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生活中發揮了如下主要功能:1.利益的表達和保護;2.公共參與的動員和組織;3.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派系組織在當今中國農村凸現是農村調控模式轉換的產物,農村社會成員分化的表現,農村組織重構的結果。

關鍵詞派系農村基層政治組織

眾所周知,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農村進入了社會轉型期。隨著農村社會的轉型,農村社會成員發生了急劇的社會分化,過去那種均質同構的農村社會逐漸為異質性社會所取代。隨著農村社會異質性的增強,中國農村基層社會中形成了一種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非正式組織——“派系”。不同派系的農民相互競爭和博弈,構成了一道獨特的政治景觀。

這種新型農村功能組織目前尚未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關注,國家法律和制度對其運作沒有做相應規定,學術界也未曾給予充分研究。但是,派系組織正以其自身的行為邏輯演繹著一場場農村政治生活的戲劇,以其特有的方式影響著農村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本文擬對這一新型農村功能組織的特點、功能及形成原因等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

所謂派系是指人們通過特定關系聯結起來的,具有共同利益和現實功能的非正式組織。在當代中國農村,聯結派系的紐帶可以是血緣、地緣等傳統性因素,也可以是利益、文化、業緣等現代性因素,甚至可能源于性格和興趣等個體人格性因素。各種因素在派系形成、發展和運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觀上存在著種種差異,但在當前向市場經濟邁進的經濟導向型農村社會中,利益無疑是派系的最終訴求和終極定位。

查看全文

三農問題論文:論現階段農村基層政治生活中的派系

內容提要派系是通過特定關系聯結起來的,具有共同利益和現實功能的非正式組織。它具有獨立性、利益性、自愿性、易變性等主要特點,是一種有別于宗族等傳統農村組織的特殊功能組織。派系在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生活中發揮了如下主要功能:1.利益的表達和保護;2.公共參與的動員和組織;3.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派系組織在當今中國農村凸現是農村調控模式轉換的產物,農村社會成員分化的表現,農村組織重構的結果。

關鍵詞派系農村基層政治組織

眾所周知,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農村進入了社會轉型期。隨著農村社會的轉型,農村社會成員發生了急劇的社會分化,過去那種均質同構的農村社會逐漸為異質性社會所取代。隨著農村社會異質性的增強,中國農村基層社會中形成了一種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非正式組織——“派系”。不同派系的農民相互競爭和博弈,構成了一道獨特的政治景觀。

這種新型農村功能組織目前尚未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關注,國家法律和制度對其運作沒有做相應規定,學術界也未曾給予充分研究。但是,派系組織正以其自身的行為邏輯演繹著一場場農村政治生活的戲劇,以其特有的方式影響著農村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本文擬對這一新型農村功能組織的特點、功能及形成原因等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

所謂派系是指人們通過特定關系聯結起來的,具有共同利益和現實功能的非正式組織。在當代中國農村,聯結派系的紐帶可以是血緣、地緣等傳統性因素,也可以是利益、文化、業緣等現代性因素,甚至可能源于性格和興趣等個體人格性因素。各種因素在派系形成、發展和運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觀上存在著種種差異,但在當前向市場經濟邁進的經濟導向型農村社會中,利益無疑是派系的最終訴求和終極定位。

查看全文

獨家原創:農村黨員派系化現象調查報告

**縣共有農村黨支部170個,農村黨員3899名,占全縣黨員總數的49.7%。近年來,各級部門通過組織黨員集中培訓、開展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推行農村黨員十事先鋒承諾制度以及實行農村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制度等,有效提升了農村黨員的素質能力。在發展黨員方面,嚴格落實“一推三公示”制、黨員發展票決制、黨委預審制和責任追究制等制度,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保證黨員質量。**年度新發展農村黨員114名,占全縣發展黨員總數的48.3%。但是,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當前在部分農村黨支部不同程度地存在“家族化、派系化”的現象。家族化,即多數黨員同屬一個姓氏、家族,或者多數黨員之間存在血緣關系。派系化,即由于居住環境、利益糾葛等形成幾個派系。經調查,在全縣170個農村黨支部中,有13個村存在著黨支部“家族化”的現象,有16個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黨員“派系化”的現象,有18個村存在著黨員難發展的情況。這些情況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我縣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使農村黨支部的戰斗力和凝聚力明顯削弱,黨員隊伍綜合素質整體下降。

一、產生“家族化、派系化”現象的原因分析

由于歷史、地理、習慣、利益等因素,親屬、同族等同處一村現象較為普遍,為此形成一些村部分黨員彼此之間沾親帶故,部分黨支部被親屬黨員控制,部分村黨支部派系現象嚴重,造成農村黨支部、黨員隊伍出現“家族化、派系化”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因素:

1、選舉因素。由于當前村黨支部班子成員是通過黨員直接選舉產生,為此部分村黨支部成員特別是支部書記,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擴大個人勢力,維護家族親朋的小集團利益,使自己能在黨員中站穩陣腳,保住支委成員特別是支部書記這一職位,不考慮發展對象的個人素質和群眾基礎,而是以親疏關系確定黨員發展對象,搞“近親繁殖”,使本村黨員隊伍成為清一色的家族黨員。同樣,村支委成員之間,為了使本族、本派成員通過選舉占據村黨支部重要職位,彼此之間進行拉幫結派,形成派系,導致村黨支部成為兩個甚至多個派系同時存在的派系支部。

2、利益因素。當前,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加大力度對“三農”工作的投入,特別是注重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注重對農村困難群眾的幫扶力度,注重對農村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而作為村級事務中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組織—村黨支部,根據上級的幫扶政策,使的手中可以支配的權力很大,為此,農村黨員特別是支部班子成員通過“近親繁殖、拉幫結派”等,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導致出現農村黨支部“家族化、派系化”現象。

3、素質因素。農村黨員是農民群眾中的先進分子、先鋒模范。但是,由于各種原因,農村黨員受教育培訓的時間總的來說還較少,農村黨員整體素質與機關黨員相比,基礎還比較弱,底子還比較薄,加之農村黨員教育培訓不系統、不規范等,目前農村黨員整體素質還不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還不強,部分黨員為了維護自己的不正當利益,沾親帶族、抱成團伙、形成宗族、派系。

查看全文

建設缺陷與國民黨派系斗爭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國民黨派系領導制度理論建設作風建設組織建設

【論文摘要】民國時期派系斗爭是國民黨的一個重要政治特征。國民黨派系斗爭的成因有很多,其中不注重自身建設則是主要的。具體而言,國民黨在領導制度建設、理論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等方面,都存在許多缺陷。

民國時期國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派系斗爭史。國民黨的眾多派系,大致可分為的嫡系派系和非蔣嫡系派系,后者指不以擁戴在全國的統治地位為最高宗旨,甚至力圖否定其統治地位的派系。前者主要有CC系、中統、復興社、軍統、新政學系、陳誠系、胡宗南系、湯恩伯系、朱家驊系、宋子文系、孔祥熙系、蔣經國系、侍從系等。后者主要有西山會議派、胡漢民派、派、孫科派、丁惟汾派、唐生智系、桂系、晉系、馮玉祥系、李濟深系、鄧演達派、張學良系、陳濟棠系、陳銘樞系、楊虎城系、韓復榘系、西北諸馬系、川I康實力派、宋哲元系、盛世才系、龍云系等。國民黨派系斗爭給國民黨的統治造成嚴重危害,是國民黨在大陸迅速喪失政權的重要原因之一。國民黨派系斗爭的成因有很多,不注重自身建設就是其中之一。具體而言,就是在國民黨的領導制度建設、理論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等方面都存在許多問題。本文擬通過介紹國民黨忽視自身作風、理論、組織建設和領導制度建設的情況,分析其對國民黨派系斗爭的促成作用。

一、領導制度建設方面

國民黨在早期曾把孫中山奉為全黨的領袖。《中國國民黨總章》“總理”第一章第二十一條規定,中國國民黨以創行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之孫先生為總理;總理一職只歸于孫中山一人;總理職權有四項:全國代表大會之主席,中央執行委員會之主席,對于全國代表大會之議決有交復議之權,對于中央執行委員會之議決有最后決定權。這給予了孫中山總理在國民黨內至尊地位和最高決策權。

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內沒有了總理。孫中山逝世時沒有指定接班人,國民黨領導核心出現了權力真空,在當時的國民黨24名中央執行委員中,由誰來繼承孫中山的職務,成為焦點問題。為此,、、胡漢民三者之間展開了較量。這是1928年以后國民黨派爭紛紜的一個主要根源。隨著國民黨軍事上的勝利,軍事領袖的權勢日益提高,逐漸在權力斗爭中居于優勢。他借處理“廖仲愷遇刺案”,趕跑了右派領袖胡漢民,又借“中山艦事件”氣走了“左派”領袖,然后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公上提出“整理黨務案”,從而把持了國民黨黨務大權。

查看全文

黨建黨支部調研報告

目前,我街道個別村居黨員隊伍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族化”、“派系化”現象。特別是在經濟發展相對活躍或是待開發的村居,由于受政治、經濟方面利益的驅使,出現發展黨員向本家族成員傾斜的現象,其實質是以發展黨員之名,行政治、經濟資源壟斷之實,以達到個人利益的目的。

“家族化”,即村中的大多數黨員同屬一個姓氏、家族,或者大多數黨員之間存在親戚、血緣關系;“派系化”,即村中由于居住環境、利益糾葛等原因形成幾個派系,而大多數黨員僅屬于其中的一個派系。

黨員隊伍“家族化”、“派系化”現象的形成,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黨員發展工作不正規。少數村居黨支部書記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擴大自己的個人勢力,維護家族親朋的小集團利益,在發展新黨員時,以親疏關系決定發展對象,不考慮發展對象的個人素質和群眾威信,從而使黨員隊伍成為清一色的“自己人”,或者讓“自己人”在黨員隊伍中占絕對多數。二是黨員教育管理不正常。由于少數村居黨組織疏于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導致了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下降,部分黨員為了維護自己的不正當利益而抱成團伙,形成派系。

村居黨員隊伍的“家族化”、“派系化”,嚴重地影響了該村黨員隊伍的純潔性和先進性,導致了該村黨員發展現狀不容樂觀。

一是黨員發展緩慢,黨員隊伍老齡化現象嚴重。據調查個別村黨員發展呈急劇下降趨勢,上幾年還出現6、7年沒有發展一個黨員的村居。黨員老齡化現象嚴重,其中某一村黨員平均年齡達56歲之高。造成這些原因的村黨組織不發展黨員,怕發展黨員,重要原因就是怕“新黨員”搶了自己的位子,疑慮重重,怕危及小集團利益。即便是發展黨員,也往往只發展自己家族成員,非家族成員就會受到排斥。由于黨員家族壟斷,非利益集團的人選在黨員大會上很難通過表決。有些村年青人入黨申請書上交幾年、甚至十幾年也不見組織回音,極大地挫傷了年青人的積極性。嚴重的是某村20多個黨員中有6個是有親族關系的。這種黨員發展“出必吾家”,以人論事,以人劃屆的現象,忽視和損害了群眾利益,引發群眾不滿,降低了黨在群眾中的威信,極大地削弱了黨支部領導核心地位。

二是黨員素質參差不齊,基層黨組織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嚴重削弱。黨一直以來,在人民群眾中有著良好的光輝形象,這是共產黨人經過長期艱苦的共同努力鑄就的。但由于黨員隊伍存在的“家族化”、“派系化”現象,使得少數黨員在工作、思想、作風等方面出現退坡,作風散漫,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根本沒有按照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有的黨員甚至連一名普通老百姓的素質都不如,更談不上起模范帶頭作用了。這些都不同程度削弱了黨在基層群眾中的威信,使少數群眾產生信任危機。

查看全文

政治生活民主化思考論文

【內容提要】加強黨內民主制度建設應在黨代會制度、黨委會制度、選舉制度、監督制度等環節上進行制度創新。目前情況下可考慮試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發揮黨委會在集體領導各個環節中的重要作用,適度增強黨內選舉的競爭性,在黨的基層選舉中推行直選制。

【摘要題】理論園地•理論探討

【關鍵詞】“5•31”講話/政治生活民主化/政治文明

【正文】

同志在“5•31”講話中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立足于國際國內大局和時展潮流,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世紀政治體制改革的戰略目標和基本思路,對實現政治生活民主化,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道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20世紀后期世界上幾個大黨老黨失去執政地位的歷史啟示

查看全文

政治生活民主化思考論文

同志在“5·31”講話中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立足于國際國內大局和時展潮流,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世紀政治體制改革的戰略目標和基本思路,對實現政治生活民主化,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道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20世紀后期世界上幾個大黨老黨失去執政地位的歷史啟示

20世紀后期,世界政黨政治中最引人深思的現象是,一些曾長期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連續執政幾十年的大黨、老黨紛紛失去執政地位。發生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關注。

根據有關調查研究資料,日本自民黨、印度國大黨、印尼專業集團、墨西哥革命制度黨之所以執政失敗,其中一條帶有規律性的共同原因,就是政治腐敗,缺乏民主。

例如:日本自民黨,成立于1955年,連續執政38年,在1993年大選中失敗。其主要原因就是政治腐敗侵蝕了自民黨的根基。自民黨執政后,金權丑聞接連不斷。20世紀70年代田中角榮、80年代竹下登以及以后上臺的宇野宗佑、海部俊樹、宮澤喜一等,都因受賄、偷稅、漏稅失去了國民的信任。而金權丑聞的背后,根子在于黨內派系林立,缺乏民主。自1955年自由黨和合并成自由以來,派系斗爭始終是自民黨政治一大特色。派系斗爭的核心是“權”,即誰當總裁進而成為首相。有“權”就有“利”、“權利相關”。自民黨內有句話:要想當總裁,首先要成為派系領袖,在黨內建立自己的派系。但維持派系需要大量金錢。單靠合法的政治資金很難維持派系正常活動,因此只有從非法途徑集聚“政治資金”。結果不免鬧出“金錢”丑聞。新聞媒體對日本有種說法,叫做“一流經濟,二流生活,三流政治”。自民黨內元老當權、派系斗爭、密室策劃等陋習,不僅日本國民厭倦,黨內也不滿。結果在冷戰后民主化浪潮沖擊下垮臺。

再比如印度國大黨(國民大會黨),成立于1885年,1946年印獨立后執政,前后長達45年時間,黨員3000多萬,在1999年選舉中失敗,淪為反對黨。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黨內專制,缺乏民主。英·甘地任黨主席期間,達到極點,她獨斷專行地炮制1975年“緊急狀態”,短時間內逮捕了十多萬所謂“異己分子”,嚴重削弱了執政基礎。加之執政的國大黨主席與國大黨政府總理之間爭權奪利,尼赫魯在世時由于他的巨大威望,才沒有釀成黨內分裂。尼去世后,國大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派系力量失衡分裂。反對黨力量成長壯大。加上國大黨長期背著“歷史長、獨立早、南亞老大”的包袱,倚老賣老,固步自封,治黨治國不力,導致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問題嚴重。10億人中,有1.5億住貧民窟,有5億人未用上電,3億多人未有安全飲水,4億多人是文盲,5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全國失業人口7000萬,童工1億多,引起廣大人民不滿。結果使這個百年老黨,失去了執政地位。

查看全文

政治民主思考論文

【作者】李秀潭

【作者簡介】李秀潭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主任、教授(北京100091)

【內容提要】加強黨內民主制度建設應在黨代會制度、黨委會制度、選舉制度、監督制度等環節上進行制度創新。目前情況下可考慮試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發揮黨委會在集體領導各個環節中的重要作用,適度增強黨內選舉的競爭性,在黨的基層選舉中推行直選制。

【摘要題】理論園地•理論探討

【關鍵詞】“5•31”講話/政治生活民主化/政治文明

【正文】

查看全文

政治生活民主化分析論文

同志在“5·31”講話中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立足于國際國內大局和時展潮流,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世紀政治體制改革的戰略目標和基本思路,對實現政治生活民主化,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道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20世紀后期世界上幾個大黨老黨失去執政地位的歷史啟示

20世紀后期,世界政黨政治中最引人深思的現象是,一些曾長期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連續執政幾十年的大黨、老黨紛紛失去執政地位。發生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關注。

根據有關調查研究資料,日本自民黨、印度國大黨、印尼專業集團、墨西哥革命制度黨之所以執政失敗,其中一條帶有規律性的共同原因,就是政治腐敗,缺乏民主。

例如:日本自民黨,成立于1955年,連續執政38年,在1993年大選中失敗。其主要原因就是政治腐敗侵蝕了自民黨的根基。自民黨執政后,金權丑聞接連不斷。20世紀70年代田中角榮、80年代竹下登以及以后上臺的宇野宗佑、海部俊樹、宮澤喜一等,都因受賄、偷稅、漏稅失去了國民的信任。而金權丑聞的背后,根子在于黨內派系林立,缺乏民主。自1955年自由黨和合并成自由以來,派系斗爭始終是自民黨政治一大特色。派系斗爭的核心是“權”,即誰當總裁進而成為首相。有“權”就有“利”、“權利相關”。自民黨內有句話:要想當總裁,首先要成為派系領袖,在黨內建立自己的派系。但維持派系需要大量金錢。單靠合法的政治資金很難維持派系正常活動,因此只有從非法途徑集聚“政治資金”。結果不免鬧出“金錢”丑聞。新聞媒體對日本有種說法,叫做“一流經濟,二流生活,三流政治”。自民黨內元老當權、派系斗爭、密室策劃等陋習,不僅日本國民厭倦,黨內也不滿。結果在冷戰后民主化浪潮沖擊下垮臺。

再比如印度國大黨(國民大會黨),成立于1885年,1946年印獨立后執政,前后長達45年時間,黨員3000多萬,在1999年選舉中失敗,淪為反對黨。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黨內專制,缺乏民主。英·甘地任黨主席期間,達到極點,她獨斷專行地炮制1975年“緊急狀態”,短時間內逮捕了十多萬所謂“異己分子”,嚴重削弱了執政基礎。加之執政的國大黨主席與國大黨政府總理之間爭權奪利,尼赫魯在世時由于他的巨大威望,才沒有釀成黨內分裂。尼去世后,國大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派系力量失衡分裂。反對黨力量成長壯大。加上國大黨長期背著“歷史長、獨立早、南亞老大”的包袱,倚老賣老,固步自封,治黨治國不力,導致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問題嚴重。10億人中,有1.5億住貧民窟,有5億人未用上電,3億多人未有安全飲水,4億多人是文盲,5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全國失業人口7000萬,童工1億多,引起廣大人民不滿。結果使這個百年老黨,失去了執政地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