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標準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04:55: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標準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標準化模式研討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簡稱“三品”)標準是農業標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無公害農產品作為市場準入的最低標準,是農業標準化的普及;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作為優質農產品標準,體現了農業標準化的升級。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遼寧省在大規模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方面走出一條新路子,以縣為單位進行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簡稱“縣域環評”),大規模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三品”是農業標準化生產的重要載體,其生產面積被遼寧省政府確定為考核各地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唯一指標,以此推動全省的農業標準化工作。
1遼寧省開展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經驗
1.1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
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是農業標準化的基礎性工作。全省以縣為單位實施縣域環評工作,為大規模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基礎,也為企業標準化生產搭建了公益性平臺,更為農產品禁止生產區的劃分奠定了技術基礎。一是開展試點,積極探索。1997年,為解決綠色食品認證所需要的產地環境檢測問題,由康平縣政府出資,全省首次開展了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次年,撫順市科委通過科技立項,在清原縣、新賓縣和撫順縣的部分鄉鎮開展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2001—2002年,在省財政廳的支持下,原省農業廳安排農業生產專項資金,在新賓縣等12個縣進行縣域環評試點工作。二是制定計劃,明確任務。經過前期探索和試點,2003年初,縣域環評被作為省政府對各市工作的考核指標寫進省政府工作報告,并提出用3a時間完成全省縣域評價工作。原省農業廳、省財政廳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全省耕地、果園環境質量檢測與評價工作的意見》(遼農[2003]72號),此后,又先后下發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明確了全省縣域環評工作的組織領導、工作任務及完成時限,并提出了規范性技術要求。三是篩選機構,制定規范。通過對全省14個檢測機構進行資格審查和現場考察,省農業廳委托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農產品安全與環境質量檢測中心等6家具有CMA資質的檢測機構,承擔全省縣域環評任務。全省制定了《全省農田環境質量檢測與評價工作技術規范》,詳細規定了采樣布點原則及方法、采樣方法、檢測項目與分析方法等。規定以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為依據,對全縣所有耕地、果園進行采樣、檢測,并劃分適宜生產區域。此外,在對土壤、水質、大氣采樣檢測的基礎上,還增加了17項土壤營養元素的檢測項目,并對城市郊區及設施農業生產區等特殊區域加大了布點密度。四是多方聯動,落實任務。按照《全省耕地、果園環境質量檢測與評價工作實施方案》要求,由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代表縣政府提出環評申請,各地在省委托的單位中自行選擇檢測機構,并代表縣政府與檢測機構簽訂全省規范文本的四方縣域環評協議,省、市農業部門參與協議簽訂并指導、協調、監督各方開展縣域環評工作。檢測機構在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配合下開展工作。檢測周期自簽訂協議開始,一般為6個月至1a。五是組織驗收,匯總分析。縣域環評工作結束后,由省農委牽頭,組織有關專家組成項目驗收小組進行項目驗收。對全部數據進行匯總后,全省建立了遼寧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評價地理信息系統和遼寧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數據庫,編寫了《遼寧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報告》、《遼寧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評價報告》、《遼寧省“三品”產業發展規劃》、《遼寧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現狀集》等多套圖文資料和數據庫。從2007年起,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按10%的比例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例檢,從而保證了環評結果的動態性和可靠性。
1.2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
為確保工作的連續性,推動各地應用縣域環評研究,以縣為單位開展農業標準化暨“三品”生產整體推進項目建設。通過大規模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開創一條發動大批企業參與農業標準化生產的新途徑,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一是開展環境調查,劃定“三品”適宜生產區。各地農業部門根據縣域環評結果,對本轄區農業生產環境開展排查,特別是對不合格區域與臨界區域進行重點排查。依據產地環境有關標準,全省確定了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生產適宜區。二是制定標準,抓好“三品”管理與農民技術培訓。各地制定了大批地方標準或生產操作規程,出臺了一批操作性較強的禁用、限用農業投入品管理辦法。運用各種農藝措施和綜合防治方法減少化學投入品的使用,以推廣“三品”標準為內容,舉辦大規模的技術培訓。同時一些地方還出臺了《無公害農產品與綠色農產品檔案管理辦法》,下發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手冊》。三是組織“三品”認證,發動企業參與農業標準化生產。通過項目實施,市級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三品”認證率達到45.3%。在已認證的“三品”生產基地中,50%以上是由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動的。全省累計認證“三品”2500多個,項目縣“三品”認證數量平均較項目實施前提高54.3%。以“三品”為主的農業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213.3萬hm2,占全省耕地果園總面積的47.2%,是項目實施前的2.5倍。一些企業為農民墊資建棚,對投入品實行統購、配送、提價收購,深受農民歡迎。四是建設生產示范區,積極探索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結合“一村一品”工程,項目縣共選擇135處由市級以上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帶動的“三品”生產基地,開展“三品”生產示范區建設,面積達20.5萬hm2。此外,全省還通過建立農戶編碼、生產記錄,鼓勵上市銷售的認證產品加貼防偽標簽,逐步建立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各地大白菜貼標上市、北鎮市鮮儲葡萄包裝編碼到戶等做法,深受消費者歡迎。
縣農業標準化建議
為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我市農業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現就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明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圍繞農業主導產業,積極實施農產品質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檢測體系,不斷完善農業標準化長效管理機制,全面推進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主要任務
(一)加快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加大農業主導產業標準研制和科研成果轉化力度,逐步建成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相配套,產品、生產、農業機械、檢驗檢測方法等標準相銜接,產品門類齊全的農業標準體系,為農產品生產、流通、餐飲消費等環節提供有效監控的支撐平臺。年-年力爭全市有20項農業地方標準得到重新確認或修訂。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科研院校與檢測機構加入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積極參與農業標準制定工作。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出口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制定嚴于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的企業標準和聯盟標準,減少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帶來的損失。
(二)加快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基地)建設。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區域布局,將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基地)創建與農產品品質提升工程、農業現代化示范園區建設、旅游觀光農業開發有機結合,建設一批輻射作用大、帶動能力強的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基地)。年-年力爭全市新增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基地)20個。建立健全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基地)長效管理機制,將農技推廣與標準推廣有機結合,逐步推廣農產品生產記錄、索票索證、產地標識、包裝標識、認證標志等制度,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機制,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從生產到消費的全程可追溯。
農業標準化通知
各街鎮鄉人民政府(辦事處),縣府有關部門:
為認真貫徹落實市政府辦公廳《關于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通知》(**辦發〔2004〕224號)精神,加快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全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水平,增強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能力,確保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現就加快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重大意義
農業標準化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后全過程納入標準化生產和管理的軌道。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是提高我縣農業綜合競爭力,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提高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應對加入世貿組織挑戰的迫切要求;是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保農民收入穩定增加,切實關心人民群眾利益的重要措施。長期以來,我縣農業標準化水平低,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較弱,缺乏統一的標準體系和建設規劃,嚴重制約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高度,從促進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全局著眼,認清形勢,統一思想,進一步提高對做好農業標準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增強做好農業標準化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把農業標準化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擺到農業工作的突出位置,狠抓落實。
二、進一步推行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縣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思想是:按照“政府推動,市場引導,龍頭帶動,農民實施”的方針,緊緊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農業產業化發展這條主線,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建立健全統一權威的農業標準體系、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和質量評價認證體系,充分發揮農業標準化在引導農業科研、組織農產品生產、評價農產品質量、規范農產品市場、引導農產品消費、保障農產品出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農業標準化推動淮安農業發展
農業產業化實質是市場化和社會化,按照市場需求組織農業生產。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許多農產品的質量標準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如何實現以家庭經營為主體的傳統自然農業向現代市場農業轉變,如何將市場對農產品的具體需求(如品種、規格、加工、包裝、質量、品牌等)量化為農民可以操作的標準,農業生產從源頭到最終產品,都需要以標準化為基礎。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化已成為具體而現實的問題,要使農產品與工業產品一樣成為真正的標準化產品,推進農業標準化至關重要。淮安市委、市政府歷來重視農業標準化工作,早在2000年,市政府就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意見”。2002年,市委、市政府又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意見”,為淮安傳統農業向現代優質高效農業轉型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近年來,江蘇省淮安質量技術監督局會同農林、畜牧、水產等部門,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著力培育農產品名牌,擴大農業標準推廣應用范圍,加快農產品檢測體系建設,將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作為促進農業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來抓,全市先后制定并實施了農業生產技術規程、產品質量標準、產地環境、獸藥使用準則等農業標準248個,已建和在建國家級、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2個。2010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9.97億元,比“十五”末增長58.4%;農民人均純收入7233元,比“十五”末增長79.7%[1]。
一、建立農業標準體系,促進淮安養殖業健康發展
自2001年盱眙縣提出了“小龍蝦、大文章,小龍蝦、大戰略”后,“盱眙龍蝦”的品牌越來越響,養殖面積和規模也不斷擴大。質監部門適時將標準化手段介入,從苗種放養到科學捕撈,從運輸到加工的生產各環節,建立了全程質量控制,形成“養殖示范化,項目產業化,管理標準化”機制。2006年淮安市盱眙質監局開始組織起草“盱眙龍蝦”相關標準,在收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20余項的基礎上,結合當地農業特點和優勢,制定了DB32/T931—2006《盱眙龍蝦》、DB32/T1578—2010《地理標志產品盱眙龍蝦》江蘇省地方標準和一批企業標準,形成了與現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相配套,涵蓋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融技術標準、工作標準、管理標準和操作標準于一體的標準體系。2007年盱眙縣“無公害克氏原螯蝦養殖”省級標準化示范區獲準立項開始建設,按照“公司+基地+農戶+標準”的工作模式,大力推廣標準化養殖和深加工,實現了養殖加工由分散型向集約型轉變、由傳統型向科技型轉變、由單一性養殖向產業化經營的轉變,到項目驗收時,已初步建成克氏原螯蝦養殖基地1.33萬hm2。2009年,盱眙龍蝦還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為加大保護力度,盡早開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標識的使用,市、縣質監部門已推薦江蘇盱眙滿江紅龍蝦產業園有限公司作為第一批使用單位申請上報。農業標準化推動農業產業化的效應逐漸顯現,目前盱眙縣有20多萬人從事龍蝦養殖、加工和銷售,并帶動龍蝦調料制作、旅游及產品開發、餐飲等相關產業迅速發展,已形成年產近20萬t、銷售額突破35億元的生產規模,“盱眙龍蝦”的品牌價值達60億元[2]。幾年來,淮安市相關單位還陸續制定并實施了DB32/T398—2000《稻田養殖青蝦操作規程》、DB32/T456—2001《商品肉鴿飼養管理規程》、DB32/T627—2003《伊樂藻養蟹技術規程》江蘇省地方標準和Q/320801BHS001—2012《畜禽預混合飼料》等企業標準,起草了《洪澤湖鵝飼養技術規程》、《水體循環利用生態養殖技術規范》、《EM菌魚塘應用技術規范》等地方標準(均已送審),完善的標準體系為淮安養殖業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家級新淮豬養殖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共建成基礎母豬擴繁場7個,蘇淮豬養殖數量20多萬頭,“蘇淮豬”被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為國家級新品種,項目實施共為農民增收4000多萬元[3]。
二、以點帶面,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輻射帶動作用
標準化的作用不僅體現在養殖業,在種植業上,標準化同樣做出了很大貢獻。淮安是水鄉,十分有利于藕的種植,洪澤有河藕,金湖有蓮藕,漣水有淺水藕,做大藕產業已經成為淮安市種植業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針對不同藕產品各自的不同特點,市、縣兩級質監部門積極幫助收集、制定、推廣農業技術標準,共收集有GB18406.1—2001《無公害蔬菜安全要求》、NY/T5239—2004《無公害食品蓮藕生產技術規程》、NY/T837—2004《蓮藕栽培技術規程》、NY/T1044—2007《綠色食品藕及其制品》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DB32/T547—2008《蓮藕》、DB32/T548—2008《蓮藕栽培技術規程》、DB32/T886—2006《有機藕生產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制定出Q/320801LNX001—2011《綠色食品(A級)淺水藕生產技術規程》、Q/320826XAL001—2009《鹽漬藕》等企業標準,并通過示范加以推廣應用。數年間,先后建設洪澤縣無公害河藕、金湖縣蓮藕、漣水縣淺水藕等4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其中,洪澤縣根據各項技術標準、技術規程加強宣傳培訓,開展水質土壤及農業投入品檢測,建成無公害荷藕產業化開發基地400hm2,帶動7個鄉鎮荷藕種植面積5333hm2,經濟效益累計達1500萬元;金湖縣荷花蕩,經過3年多的努力,現已培養出41個重點蓮藕種植示范大戶,核心示范區面積2000hm2,2010年每公頃產36900kg,平均每公頃收入110700元,比2007年提高了12000元,還建成以政府部門、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和重點示范戶為主的推廣網絡,蓮藕種植輻射推廣面積達到3333hm2;漣水淺水藕示范區核心區面積2000hm2,實施綠色食品標準,依托淮安東升食品有限公司、漣寶食品廠、華仁食品有限公司等淺水藕加工龍頭企業,輻射區面積達1333hm2,每公頃均比項目實施前增產12.9%,淺水藕產品的內在品質和外觀品質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3]。實踐證明,政府部門的適時介入和科學引導,通過牽頭組織進行標準化技術培訓,培育示范點、示范戶,用先進典型引路,以點帶面擴大推廣范圍,可極大促進農業科技的示范推廣,促進農業生產的產業化和可持續發展。
三、農業標準化將為淮安農業實現新跨越做出更大貢獻
全市農業標準化實施意見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開發區管委會,管理區委員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見》(中發〔〕1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通知》(國辦發〔〕9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全省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意見》(政辦發〔〕42號)精神,充分發揮農業標準化在建設現代化農業中的重要作用,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發展,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就加強我市農業標準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我市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思想與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我市資源優勢和特色農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標,以資源為依據,以骨干企業為龍頭,帶動農民積極實施”的工作方針,力爭經過5年的努力,在我市建立比較完備的農產品標準體系、檢驗體系和推廣體系,實現我市農業生產指標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全面推進我市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提高我市農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二)市農業標準化工作的主要目標:經過5年的努力,我市建設三個農業標準化體系(種植業標準化體系;棉花制種標準化體系、生豬養殖標準化體系;龍頭企業農副產品加工標準化體系);8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國家級1個、省級1個、襄樊市級6個);制定3個農產品及相應的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培植5個農產品標準化龍頭企業;建設1個標準化管理的農產品專業或綜合批發試點市場。
二、上下互動,全面加強我市農業標準化工作
農業標準化經驗交流材料
近年來,在省、市局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我局一直把農業標準化工作作為亮點工程來抓,在服務“三農”、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多次受到上級及縣委、縣政府的表彰。先后有2人獲得國家標準化工作先進個人、省級標準化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和縣農業科技成果獎勵。現將主要做法匯報如下:
一、領導重視,協調配合,有為求位
多年以來,我局積極響應縣委、政府的號召,將農業標準化工作作為特色工作來抓。牽頭召開了由有關職能部門參加的農業標準化工作會議,以政府名義成立了以主管副縣長為組長,質監局、農機局、水利局、商業局、糧食局等涉農部門為成員的農業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并健全了鄉、村領導小組,形成了縣、鄉、村三級組織體系。領導小組各部門分工負責、任務明確、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形成了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農業標準化工作體系。同時,我局在政策制定、經費保障、評優評先等方面向標準化工作傾斜,提高標準化工作人員待遇,促使專業技術人員潛心搞好本職工作。
為加強溝通協調,充分發揮質監部門在農業標準化工作中的組織協調者的作用,我局在強化內部管理的基礎上,一方面堅持經常向縣領導匯報請示制度,凡涉及到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重大事項,都由“一把手”向政府主管領導匯報溝通,以征求政府對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另一方面及時與各相關職能部門溝通情況,密切關系,使它們對農業標準化工作大力支持、緊密配合。20**年年初,縣委1號文件明確提出把農業標準化項目的實施作為服務“三農”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要求質監部門加大對農業標準化項目的指導、幫扶力度,加快農業發展步伐,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實現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隨著標準化工作成效的不斷凸顯,質監部門在政府和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和地位也得以日益提升。
二、科學規劃,示范帶動,效果明顯
規劃是推動工作的前提,示范是有效的工作方法。為確保農業標準化工作分步驟、有重點地開展,我們認真學習領會和正確把握省、市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有關精神和要求,結合**實際,緊緊圍繞全縣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總體規劃,對農業標準化工作制定了中長期發展規劃,有目的、分步驟加以實施。首先是《*****》、《******技術規范》兩個地方技術規范經過省級專家評審上升為***省地方標準,新制定出了《**銀魚養殖技術規范》和《優質果桃栽培技術規程》2項農業技術規范;其次是**年新申報了1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項目、2個省級農業標準化項目和一個市級農業標準化項目,并且完成了相關標準技術規范的起草和標準體系建設工作;第三是加大示范引導,在**鎮實施了500畝優質柴胡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在**水庫5萬畝水面開展了陸渾銀魚無公害養殖示范。
農業標準化建設困境與對策
摘要: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同時由于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受到了重大威脅。因此,以保障質量安全為導向,加快推進我國農業標準化建設,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塑造高品質農業品牌、維護消費者健康的重要途徑。但就目前而言,我國農業標準化建設還面臨著宣傳培訓力度不足,標準化體系建設不力;缺乏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安全標準實施力度較弱;缺乏標準化示范區,標準化建設資金扶持力度不足等一系列困境,對此本文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質量安全;農業標準化;標準化體系;安全標準;標準化示范區
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能夠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是新時代下推進農業產業革命的戰略要求。因此,近年來,各地方政府紛紛出臺了本地的農業標準化建設意見,顯著加快了我國農業標準化建設進程。但整體而言,各地的農業標準化建設工作還面臨著一定困境,導致建設步伐日趨放緩。為了有效引導各地加快標準化建設工作,本文以保障質量安全為導向,對農業標準化建設困境與對策進行深入探討。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與農業標準化
隨著我國國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社會大眾對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這也使農產品質量安全與農業標準化成為大眾普遍關注的問題。而要想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科學、合理、全面的農業標準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農業標準是為了保障農產品質量而出臺的規則,它不僅能夠保障農產品市場的良性、健康發展,還能有效提升農產品的行業競爭力。從整體角度看,農產品質量安全與農業標準是聯系密切、相互作用的統一體,農產品從種植到銷售的整個過程,無一例外都與農業標準息息相關,具體來看,主要分為以下五個方面:其一,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建設,構建科學、完整的農業標準化監督體系不僅能夠實現對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全過程的監管,還能全面杜絕假冒偽劣種子、農藥、化肥所致農害事件的發生。不僅如此,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還能有效控制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的超標排放,有效避免農田、水源、空氣被污染現象的出現。如果沒有科學、全面、嚴格的農業標準,農產品的質量便難以得到保障,因此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也是從根源保障農產品質量的關鍵。其二,從農產品的種植到銷售,都離不開農業標準的嚴格約束,我國政府要想全面實現農產品的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就應結合市場需求標準化組織生產,這就需要涉及種子、種植、化肥、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環節的標準化,同時也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根本。其三,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我國只有借助嚴格的農業標準,才能保證自身農產品符合國際要求。為了保護本國利益,許多發達國家制定了嚴格、苛刻的農產品準入標準,這直接提升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難度。對此,我國唯有嚴格依照農業標準管理農業生產活動,才能保障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其四,由于我國農產品種類繁多,政府在農業標準化的制定過程中,需要保證農業標準化的全覆蓋。只有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統一組織農業生產,才能全面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這里的“統一”不僅包含了種植、加工、包裝的統一,還包括衛生安全、貯存、運輸、銷售等方面的統一。其五,隨著農業的國際化發展,農業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度也逐步提升,這也直接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農業標準國際化的發展。通過對農業發達國家的研究不難發現,這些國家的現代化農業無一例外地都以高水平標準化為基礎,這也直接決定了世界農業發展的總體趨勢。
二、以保障質量安全為導向的農業標準化建設困境
縣長在農業標準化推介會發言
同志們:
一、高度重視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標準化工作
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標準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也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農業結構調整事關我縣農業發展和穩定的大局,是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農業標準化對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委、政府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不是不能為,而是大有作為,關鍵是要轉變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
從當前情況看,黨委、政府在宣傳引導、技術服務、產銷銜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黨委、政府抓與不抓、管與不管,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要把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和發展民營經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去年以來,瓜菜菌和畜禽產品行情很好,農民從中得到了實惠,農產品加工業也得到較快發展,促進了財政增收。從目前看,搞農業結構調整的空間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產業基礎較好的鄉鎮,如燕店、魏莊、河店、董杜莊、張寨、十八里鋪、城、王莊集等鄉鎮,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大做強,努力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還沒有形成主導產業的鄉鎮,要抓緊選準路子,確定主攻方向,盡快發展壯大。各鄉鎮要成立專門機構,落實人員和經費,確保工作有人抓,出實效。
二、積極培植農業亮點
亮點工程具有示范輻射拉動作用,抓得好,點上出成果,面上增效益。現在我縣的蔬菜種植面積和大棚數量,都不比壽光少,但與壽光相比,我縣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亮點。下步工作中,要把培植農業亮點工程作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抓實抓好,抓出成效。各鄉鎮要結合自身實際,搞好區域布局,發展特色規模生產,培植專業村,建設一批優質農產品基地,發展塊狀經濟。今年各鄉鎮要在主要道路兩側規劃建設1—2處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力求規模大、品種好、檔次高。縣農業、多辦等部門要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做好新技術、新品種的示范和推廣,為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優質產品,搞好協調服務。搞好農業結構調整,就要解決資金的問題。縣農信社要發揮主要作用,加大對小額貸款的發放力度,擴大放貸面,推動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穩步發展。同時,要圍繞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積極論證和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產業關聯度強的新興加工項目,拉長產業鏈條,拓寬產業深度,擴張產業經濟規模總量,實現規模效益。
創建農業標準化種豬養殖示范區方案
根據《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全省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意見》(政辦發〔〕42號)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關于下達第六批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的通知》(國標委農〔〕9號)精神,種豬養殖被列為第六批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為確保項目建設順利實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目標,以產業化建設為中心,以促進畜牧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為出發點,以促進全縣種豬標準化養殖為重點,建立健全種豬養殖標準體系,加強標準化技術服務,把養豬業建成資源節約型、生態循環型的優質高效產業。
二、總體目標
到2012年,建立西北種豬養殖基地,標準化種豬養殖企業、場(戶)達到200個,種豬飼養量達到2.5萬頭以上,年提供仔豬60萬頭,全縣生豬飼養量達到100萬頭,出欄60萬頭,綜合總收入8億元。
三、實施方法和步驟
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是當前農業生存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農產品開始出現低水平、結構性剩余,外銷量不斷擴大,尤其是隨著我國WTO的加入,農業標準化問題顯得日益重要和突出。然而,我區大多數農民還沒有學會采用標準化從事農業生產,甚至不懂“標準化”為何意,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提高認識、明確重點的基礎上,盡快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抓緊進行農業標準化的普及和推廣工作,提高農產品質量,成為當前農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什么是農業標準化
農業標準化不僅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顯著標志,也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必然趨勢。所謂農業標準化,用一句概括的話講,就是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均建立起科學先進、切實可行的標準,通過規范操作與嚴格監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實施,從而確保農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提高農產品的信譽度和市場競爭力,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農業標準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項綜合性技術基礎工作,它的核心是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現行農業標準包括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國際通用標準及國別或地區標準。制定和實施各類農業標準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市場準入”問題,沒有標準化就沒有市場化。因此,執行什么樣的標準,要由市場來決定。你的產品要想進入或打入哪類市場,那么你就要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過程中執行與該市場要求相對應的標準。
二、推行農業標準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當前,由于部分農民盲目追求產量的最大化,在生產過程中不注意合理施用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致使一些農產品不同程度地受到農藥、亞銷酸鹽等有害物質的污染,降低了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廣大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普遍抱有疑懼心理,購買熱情下降。在出口創匯方面,由于一些農產品不符合相關國家和地區的食品安全標準,屢屢引發貿易糾紛,有的不得不減少出口甚至被迫退出國際市場。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農業標準化工作滯后,沒有跟上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步伐。可以說,在目前城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在加入WTO的新形勢下,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顯得十分突出、十分重要。
一是適應“入世”競爭的需要。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提供給人們廣闊貿易空間的同時,也給貿易帶來了磨擦,這種磨擦,主要表現為技術、標準即產品質量之爭。去年日本、韓國對我們的大蔥、禽肉等農產品實行進口設限,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可以說,在這種形勢下,如果我們不按標準化組織生產,就難以開拓國際市場。因此,我們只有按照國際標準的要求生產出大量質量過硬、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從而加快我區農業現代化進程。
二是搶占國內外市場的需要。隨著農業部啟動的“新世紀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實施,全國各地都紛紛制定和出臺了一些加強農業標準化,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對策措施,農業標準化工作已經在全國全面鋪開。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已經建立了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其他地方也將陸續建立并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北京、天津,已經與河北省聯合簽署了“京津冀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協作網”,達成了“華北護菜協議”,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限制農藥殘留超標的外地蔬菜進入本地市場。在這種形勢下,如果我們不痛下決心推行農業標準化,產品質量無保證,不但不能開拓和占領新市場,而且還會從已經占領的市場中被擠出來的危險,其后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