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墾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19:10: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墾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十二五農墾扶貧安排范文
農墾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國有經濟的一個重要領域,不僅要實現自身的不斷發展,而且還要承擔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進一步做好農墾扶貧開發工作,對于促進墾區之間、農場之間的全面協調發展,加快農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對于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更好地發揮農墾在我國現代農業建設中的示范帶動、輻射引領作用,更好地維護和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繁榮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農墾扶貧開發工作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由于受自然、歷史和體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還有不少農場仍然處于貧困狀態,特別是有一批農場地處邊境線、高寒山區和荒漠邊緣,一些農場屬于水庫移民農場、泄洪區農場,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生產生活條件差,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農墾扶貧開發任務十分艱巨。“十二五”時期農墾扶貧開發工作面臨很多有利條件和難得機遇,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目標。要把扶貧開發作為改善墾區民生、加強社會管理、促進農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繼續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以國家扶持為引導,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培育主導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職工群眾收入、提升人力資源素質,推動貧困農場盡快走上增強積累、穩定發展的軌道,努力實現貧困農場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力爭通過五年的努力,使貧困農場綜合經濟實力和人均收入水平有明顯提高,經營狀況有明顯好轉,生產生活條件有明顯改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優勢特色產業進一步發展,1/4以上的重點扶持貧困農場實現整體脫貧。“十二五”時期農墾扶貧開發工作要充分考慮國家加大對農墾基礎性、公益性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的因素,適當調整農墾扶貧開發資金投入方向,逐步實現工作和投入重點的三個轉變:由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向以促進生產發展為主轉變,由扶貧資金相對分散投入向相對集中投入轉變,由單一的扶貧資金投入向多渠道資金整合投入轉變。集中力量,突出重點,著力在培育優勢特色產業,提高干部職工素質,增強農場自我發展能力上取得新的突破。“十二五”時期農墾扶貧開發工作要切實抓好五個方面措施的落實:一是增加投入,不斷完善促進貧困農場發展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二是深化改革,不斷增強貧困農場發展的內在活力;三是優化結構,不斷提升貧困農場發展的產業支撐能力;四是管好項目,不斷提高農墾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五是加強領導,不斷強化農墾扶貧開發的組織保障。
農墾職業教育意見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精神,全面提高農墾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推進農墾建設現代農業和構建和諧墾區,現就加快發展農墾職業教育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發展農墾職業教育的重要意義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快發展農墾職業教育,對于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全面提升墾區人力資源素質、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各級農墾主管部門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深刻認識發展農墾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結合墾區改革和發展的實際,切實把農墾職業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推動農墾職業教育快速健康發展。
二、發展農墾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發展農墾職業教育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服務現代農業建設、構建墾區和諧社會為宗旨,以提高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強化崗位技能和促進就業為重點,不斷提升職業教育為墾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國有農墾改革工作總結
一、基本情況
市農墾改革涉及國有農場一個,即:國營伊家店農場。坐落于市北部,東臨,北靠,與市鎮接壤。農場始建于1951年,前期為省屬國有農墾企業,中期為市(地)屬國有農墾企業,現在為隸屬于市人民政府管理、省農墾局進行業務指導的國有農墾企業,也是市唯一一家國有農墾企業。產業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二、農墾改革工作任務落實情況
一是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情況
按照省和市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要求,依據省農委、省財政廳、教育廳、衛計委員會、民政廳、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下發的《省農墾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實施方案》文件精神,結合農墾改革實際,制定了《市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實施方案》,《方案》對伊家店農場改革內容進行了具體闡述,農場辦社會職能部門情況、“三供一業”情況都做了詳細說明并提出明確改革要求。《方案》形成后,專門召開了由推進農墾改革發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負責人參加的研討會,會后又將《方案》征求意見稿發給推進農墾改革發展領導小組的27個成員單位,進行廣泛征求意見。《方案》經政府常務會和市委常委會討論后,于2017年12月15日正式下發。
2、農場國有土地確權頒證情況。
實施規模養殖促進農墾養殖發展
寧夏農墾是一個以農林牧漁業和服務業經濟為主的墾區,其生產總值占到了墾區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末,墾區畜牧業產值達到4.83億元,其中奶牛和生豬產值4.18億元,占到75.7%;奶牛存欄近3萬頭,年產鮮牛奶近10萬噸;生豬存欄3.8萬頭,出欄5.2萬頭,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個,形成了種、養、加一體化的產業化發展格局,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實現“職工增收、企業增效、引領示范能力增強”目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堅持農牧結合、草畜一體化經營的方向
農牧結合、草畜一體化,是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理念。寧夏農墾依托多年形成的物質裝備條件和養殖成功經驗,一場一特,因場施策,在平吉堡奶牛場和靈武農場確立了“農業圍繞畜牧業發展、畜牧業圍繞畜產品加工業發展、畜產品加工圍繞市場發展”的“三轉”方針。一是在農業上調整種植結構,配套建設了5萬畝青貯、5萬畝苜蓿、27萬畝玉米等飼草料基地,市場運作,各算各賬、各取各利,以質定價、優質優價,做到了“三個保證”(保證飼草料質量、保證種植戶收益、保證農業公司效益),并從合同簽訂、品種選擇、田間管理、收獲期確定、收獲機械配套等方面保證質量、全程服務。二是在畜牧業發展上,企業、個人一起上,實施“出戶入園”和“規范化養殖、機械化擠奶”,推行“統一布局規劃、統一設施建設、統一飼養管理規范、統一飼草料配送、統一技術服務、統一機械化擠奶”等六個統一和“分戶飼養、分戶核算”的經營模式,充分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發展畜牧業的積極性。三是在培育加工企業上,緊緊圍繞畜牧業發展,培育了賀蘭山奶業公司、靈農畜牧發展公司、賀蘭山茂盛草業公司等3個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賀蘭山茂盛草業公司苜蓿草留床面積5萬畝,年產優質牧草6萬噸,帶動輻射寧南山區牧草基地10萬畝,2010年成為全國第二大優質牧草生產營銷企業。
二、堅持園區化養殖、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模式
堅持園區化養殖、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加速牧畜業發展的有效舉措。
一是不斷壯大國有養殖規模,促進企業增效。墾區10個國有或國有控參股奶牛場、2個種豬場,都實現了優質、安全和高產、高效,都是農業企業中效益較好的單位。2010年,10個規模奶牛場飼養奶牛近8000頭,其中成母牛4266頭,實現利潤1980萬元,平均每頭成母牛創利4600多元,最高的達到8100元;賀蘭山奶業公司利潤突破1500萬元。由于奶產業帶來的高效益,使平吉堡奶牛場經濟效益一直處于墾區前列,有力帶動了場鎮乳香花苑宜居小區、10個奶牛園區、近千座設施溫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等各項事業的發展,率先被評為自治區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
農墾發展總部農業綜述
國務院日前印發的《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指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農村“三化”的同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態勢已基本形成。在這一歷史性進程中,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形式也出現了在空間上相分離的新情況,設在城市依托城市資源優勢的“農業總部”與仍設在農區依托農業生產要素和環境條件的“生產基地”的總部農業發展模式應運而生。其產生與發展,為解決我國脫胎于城鄉二元結構布局下的農業發展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特別是對于處于邊遠地區的墾區的現代農業建設和處于城市郊區飽受資源約束的墾區的現代農業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總部農業的概念與特征
事實上,“總部農業”是在“總部經濟”概念的基礎上衍生出的一個新概念。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從傳統模式上單個企業的競爭轉變為現代化條件下產業鏈之間的競爭,從而美國、日本及歐洲許多國家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開始建設以跨地區企業和跨國公司為特征的總部經濟,以適應競爭的需要。總部農業發展模式是總部經濟理念在農業發展中的創造性運用。近年來,有的專家學者及實踐工作者開始利用總部經濟理念思考農業的發展與組織結構創新問題,提出了諸如“總部型農業”、“農業總部經濟”、“農業總部”、“農業總部大樓”等概念,對總部農業的發展模式進行思考和探索。所謂總部農業,是指某區域特別是某城市由于其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涉農企業將總部設在該區域或者該城市,將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其他農區,而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耦合的一種農業發展形態;或者通俗地說,總部農業是指通過涉農企業(公司)設在某區域或城市的總部,指揮它分布在各地的子公司、控股公司、加工工廠、農產品銷售部(批發部、辦事處)、其他相關機構和生產基地,進行資金、生產、貿易、人才和信息的集中運作,并通過產業鏈和市場鏈擴展自己發展空間的一種農業發展模式。簡言之,總部農業是在農業的市場資源與生產資源相分離的情況下而形成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可使城市的科技、人才、資本、信息、市場等資源優勢和農區的勞動力與土地、水利、氣候等自然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實踐中,許多涉農企業把集團總部、行政總部、研發總部、營銷總部設在城市,在農區建基地、辦工廠、設窗口,不斷拓展農業發展空間,通過資本外移、產業外移、產品外移等形式,實現生產要素的科學合理配置,推進現代農業的建設和發展。實踐證明,總部農業具有空間分離性、內聯緊密性、經營規模性、產業延展性、區域輻射性、經營共贏性等特征。事實上,設在城市的總部和設在農區的生產基地就是總部農業空間分離性的具體體現;對于一個涉農企業來說,發展總部農業必然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經營規模,小企業發展總部農業往往得不償失,這就是總部農業的經營規模性;總部農業在企業內部的空間分離,并沒有隔斷“總部”與“生產基地”的密切聯系,這實際上就是總部農業在企業內部的連接緊密性,即內聯緊密性的具體體現;總部農業往往依托設在城市的總部,敏銳獲得市場的需求信息和有效利用城市科技、人才、資金、信息、市場等資源,延展農業產業鏈,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這就是總部農業產業延展性的優勢之所在;總部農業的空間分離式發展,實際上增加了其區域覆蓋范圍,從而體現出強烈的區域輻射性;總部農業無論對于涉農企業本身,還是總部所在地,抑或是生產基地所在地,都應該是一種互利共贏的農業經營模式,這就是其經營的共贏性。
二、農墾發展總部農業的必要性
新中國的農墾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遍布祖國大陸的社會經濟大系統,在屯墾戍邊、民族團結、安置就業、主要農產品供給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十一五”以來,農墾高舉現代農業的大旗,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物質裝備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合理配置資源,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糧、棉、膠、乳、糖、種等主要產業的優勢及競爭力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在保障糧食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引領示范現代農業建設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農墾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其所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墾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自我封閉性特點突出。源于墾荒或為墾荒服務的農墾企業,大多數初創于祖國的邊陲、荒漠與灘涂之中,造成農墾人信息閉塞;加上艱苦年代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長期以來城鄉分治的體制,久而久之,使農墾自成系統,自我封閉,造成墾區經濟社會發展緩慢。二是管理體制改革滯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農墾形成了“企業辦政府”、“企業辦社會”的體制。政企不分、社企不分,企業負擔沉重。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管理體制越來越不適應農墾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客觀要求,制約了農墾生產力充分發展。三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創建之初,農墾以國營農場為主體,以全民所有制農業為支柱。改革開放以后,農墾人認識到了“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但由于人才、資金、技術、觀念及地理位置偏僻等條件的限制,導致一些墾區的產業鏈條較短及產業結構不甚合理,經濟增長主要靠外延的擴張,增長的質量和效率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難以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入WTO后的市場競爭。四是發展壞境艱苦,缺乏對優秀的人才吸引力。傳統體制下,農墾事業的發展一直沿襲“重生產輕生活”、“重積累輕消費”的指導思想與模式。雖然近年來墾區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總體上,墾區與城市的差距仍很明顯,甚至個別墾區的農場還趕不上當地農村。這使農墾缺乏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進而使農墾事業發展缺乏后勁。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的重大論斷,這對未來農墾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貫徹落實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加快轉變農墾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動農墾科學發展,是未來農墾工作的重大戰略任務。農墾系統應該利用總部農業的發展理念,把一些大型農墾企業的總部建設在具有科技、人才、資金、信息、市場等優勢的城市,以形成把墾區所缺乏的城市優勢資源源源不斷導入墾區的長效機制,從而促進農墾現代農業的持續建設與發展。
三、農墾發展總部農業的SWOT分析
農墾退管辦工作總結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加強具體工作措施;積極鞏固和加強基礎建設,努力創新管理模式;為適應退休人員實現終身學習、體現“老有所樂、老有所學”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提高對退管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明確職責任務,切實負起責任、切實承擔起全場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教育”工作、積極開展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體娛樂活動、加強管理力度,改善條件,提高退休管理工作水平、進一步強化社會化管理服務,落實經費,改善退管服務機構工作場所的硬件、軟件建設設施設備條件、堅持為孤寡等特殊老人提供養老服務和挖掘社區就業崗位相結合,成立專職社區安老服務工作隊,為孤寡、獨居等特殊退休人員提供各項周到細致的服務,使退休老人可以在家、在社區安心養老,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2009年秋季老年大學招生達到600多人,分別開了形體舞、健身舞、國畫、粵曲、聲樂等課程。2009年度,共舉辦了16次內容豐富的健康講座,定期安排老師到街道社區給退休人員講解老年保健等有關知識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農墾局退管辦在2009年的工作中,認真落實全局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著力改善退休人員的社會保障,并按照有關政策和可能條件切實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我辦在09年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退休人員的待遇逐步得到提高。現將我辦今年的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加強具體工作措施
在2009年局退管辦主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一是提高對退管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明確職責任務,切實負起責任。今年適時調整退管服務機構領導小組,調配2名能力較強的業務骨干充實到退管辦,健全相關人員的配備;二是切實承擔起全場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教育”工作。做好退休人員宣傳教育工作,就當前出現的問題,能抓住重點,及時引導和化解矛盾;三是積極開展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體娛樂活動。如在重大節假日期間搞有關文體比賽活動或與老同志展開座談會,堅持每星期三對退休人員定期開放卡拉ok場所等等。四是加強管理力度,改善條件,提高退休管理工作水平。建立由場工會牽頭,經管、政工、行政、財務等職能部門協調統籌管理的機制,按業務分工開展具體管理服務工作;健全退休管理自管小組,組織退休人員開展處我管理、互助服務。五是進一步強化社會化管理服務,落實經費,改善退管服務機構工作場所的硬件、軟件建設設施設備條件。今年內退管辦新增電腦1套,購置攝影機一臺,退休管理服務場所配置電視、衛星接收器和日常文體等一批娛樂用具;擬好月度工作計劃,努力做好退休管理人員日常事務工作;健全相關退休人員基礎信息資料,設置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信息公開欄,向全場退休人員公開一系列社會保障待遇信息。
二、積極鞏固和加強基礎建設,努力創新管理模式
今年6月份,退管辦啟動社會化管理特殊退休人員居家養老社區安老服務。堅持為孤寡等特殊老人提供養老服務和挖掘社區就業崗位相結合,成立專職社區安老服務工作隊,為孤寡、獨居等特殊退休人員提供各項周到細致的服務,使退休老人可以在家、在社區安心養老,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我們又根據老人需求適時建立居家養老特殊服務隊,專門為居家老人提供維修等特色服務。專業服務隊為特殊退休人員解決了一些困擾他們日常生活的問題,深受退休人員歡迎和好評。為加強互助組的建設和管理,同時配合社區安老服務的新發展,退管辦工作人員根據退休人員居住情況,按50—60個退休人員建立一個互助組,并建立互助片長—組長—組員的組織架構,由街道和社區的社區安老服務工作人員兼管互助組。為推動互助組的大力發展,提高廣大退休人員自我管理互助服務的組織程度,我們與中山大學社會工作系合作,由中大社工系定期派實習生到退管辦從事互助組培訓和組織小組活動,進行互助組團體培訓和組織組員互動活動,加大互助組社區宣傳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
農墾旅游產業論文
一、發展旅游產業的優勢
1.地理環境上的優勢。大部分農牧場是“一場一縣”,而且位于市縣的近郊,如齊齊哈爾種畜場是齊齊哈爾市的近郊,依安農場、富裕牧場在依安縣和富裕縣的近郊,或巨浪牧場、綠色草原牧場、大山種羊場在大慶市境內。2.生態資源上的優勢。管理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生態旅游有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優勢。該局有耕地206萬畝,草原80萬畝,林地81萬畝,水面13萬畝;其中有6個農牧場環繞著扎龍自然保護區,共有草原面積68萬畝,水面30萬畝,屬于國內最好的寒溫帶草原,其中齊齊哈爾種畜場和巨浪牧場有26萬畝草原在扎龍濕地緩沖區,擁有林地面積5萬畝。3.大農業資源上的優勢。在齊齊哈爾和大慶地區,農墾齊齊哈爾管理局是北大荒集團的代表,是區域內農業現代化的引領者,如克山農場旱作農業、查哈陽農場水田種植、克山農場馬鈴薯加工技術等都是墾區現代化農業的標兵。4.小城鎮建設方面的優勢。幾年來的小城鎮建設,為發展旅游產業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目前該局在新農村建設中通過撤隊并區,小城鎮建設飛速發展,城鎮化率逐年提高,2012年已達到80%。同時也加快了生態城鎮的建設,重點加強了綠化、道路、森林公園和文化廣場等建設,加強了小城鎮的物業和環境的管理,全面提高了小城鎮整體功能和服務功能,為發展旅游產業提供了支撐和保障。5.文化方面的優勢。該局大部分農場建場時間早,并且農場組建的方式不同,有兵團時期組建的,有地方政府組建的,也有省政府直接組建的。由于建場的時間早,組建方式不同,全局各場的文化源頭不同,其特點也不一致,有兵團文化、有移民文化,也有知青文化。如查哈陽農場的金界壕遺址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有悠久的歷史;富裕牧場柯爾克孜民族村迄今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6.旅游產業已經有所發展。經過幾年的旅游產業的開發建設,該局旅游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如富裕牧場柯爾克孜民族村的開發建設已初具規模,被評為“3A”旅游景區;綠色草原牧場的沙坨子旅游已開始開發建設,齊齊哈爾種畜場花卉基地及采摘業開發已有一定規模,北大荒鶴城鮮花港被省政府評為2A級旅游景點,這些都為進一步發展旅游產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二、發展旅游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各級領導對發展旅游產業重要性認識不足。農墾企業長期以來是以農業生產經營為主,雖然近幾年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墾區經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發展旅游產業,尤其是把旅游當作一個產業來抓,各級領導對此重視不夠、認識不足,沒有提到應有的地位。2.缺少旅游產業開發的科學規劃。目前該局各農牧場旅游產業沒有制定科學發展的規劃,有些是盲目發展,尤其是在投資上沒有制定科學有序的投資計劃。3.旅游產業基礎投資不足。從該局所屬各場旅游產業投資看,尚未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投資盲目,很多投資不是圍繞發展旅游產業進行投資,造成旅游重點設施、關鍵項目沒有投資,形成不了投資規模收益,旅游基礎設施落后。該局所屬農場大部分旅游景點賓館、飯店、娛樂場所等設施檔次和規模不達標。4.缺少旅游產業開發的專業人才。該局旅游產業開發與管理的專業人才短缺,也限制了旅游產業的發展,5.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和土地管理關系沒有處理好。很多農場在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上脫節,造成旅游景點尚未投入正式運營,土地和環境管理已出現了問題。
三、發展旅游產業的幾點建議
(一)旅游產業發展應堅持的原則
農業副部長農墾計劃講話稿
農墾國有農場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發揮過重大的作用。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在中央惠農政策的支持下,農墾正處在歷史發展的最好時期。去年農墾經受住歷史罕見的嚴峻挑戰,特別是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全國農墾實現生產總值2335億元,比上年增長12.8%,今年一季度又繼續保持了9.6%的發展速度。尤其在糧食生產上,去年,全國農墾糧食總產2422萬噸,如果參與全國32個省(區、市)排序,位列第13;為國家提供商品糧2100萬噸,商品率高達86%以上,居全國首位。農墾在保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應對食品安全突發事件中,顯示了“國家隊”的重要地位和骨干作用,越來越引起各界矚目。
在新的歷史時期,農墾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現代農業建設的排頭兵,是帶動偏遠落后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維護民族團結和邊境安全的重要力量。農墾應該、也有能力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在穩定邊疆、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骨干作用,在農業“走出去”中發揮引領作用。農墾要承擔起歷史賦予的重大責任,繼續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
當前,農墾正處在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發展時期,形勢很好,但也面臨各種挑戰。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需要加快農墾改革發展步伐。要明確農墾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堅持市場取向改革,以深化國有農場體制改革為重點,深入推進產業化、集團化、股份化,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和農墾實際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以建設現代農業為主線,著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科技進步和發展方式轉變,積極發展二三產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切實發揮國有農場運用先進技術和建設現代農業的示范作用;以城鄉統籌發展為契機,扎實推進墾區社會事業、社會保障體系和公益設施建設,加快墾區和諧社會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通過改革發展,培育一批以國有經濟為主體、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和企業集團,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形成優勢明顯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面提升農墾整體經濟實力,提高職工群眾生活水平,增強示范帶動能力。
農墾的情況比較復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比較多,特別是墾區之間、農場之間在管理體制、自然歷史條件、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當地改革環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改革和發展很不平衡。推進農墾改革發展,要遵循三條基本原則:一是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從農墾實際出發,采取多種形式,加快關鍵環節的改革步伐,著力構建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墾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二是揚長避短、突出重點,充分發揮農墾的資源、規模、科技和產業化、集團化優勢,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推動農墾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三是統籌兼顧、促進和諧,著力完善墾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管理體制,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切實解決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墾區與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確保農墾廣大職工群眾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進一步增強農墾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要有新的改革舉措、新的配套政策,要明確改革重點,加大改革力度。一是利用農墾的資源優勢和組織優勢,在穩定和完善以職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股份制等現代農業經營組織,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組織化程度。二是根據各墾區的條件和特點,進一步推進墾區和農場的管理體制改革,下大氣力解決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問題。在體制改革上不能搞層層下放,這是對歷史、對職工群眾不負責任的做法。三是進一步完善農墾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盡快將農墾職工和居民納入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屬地管理。四要加快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切實減輕農場和職工辦社會負擔;加快理順墾區公共事業建設和管理渠道,逐步解決歷史欠賬;加快社會公益性機構、居民點布局調整,降低管理成本。
農墾場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考
1湘西州國營農墾場的基本情況
湘西州各國有農墾場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五七”干校為基礎,由知青和附近的部分村民組建而成。長期以來,屯守在湘西州的邊遠高寒山區,開荒戍邊,保障城市農產品有效供給,對當時湘西州的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較大的示范作用,為當地農業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到2012年底,湘西州5個國營農墾場土地總面積2761hm2,其中耕地350hm2,牧草601hm2,林地及可墾荒地1210hm2;總人口1396人,其中管理人員11人,其他在職職工339人。從員工學歷看,管理人員中大專及其以上學歷僅3人,其他在職職工均只有高中及以下學歷,文化程度較低;從年齡結構看,35歲以下的50人,35~49歲的中年人231人,50歲以上的58人。2012年,5個國營農墾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886萬元,其中:第一產業613萬元,占總值的69.2%;第三產業273萬元,占總值的30.8%;而第三產業中也僅限于交通運輸、批發、零售及勞務輸出,缺少第二產業。目前,全國大型國營農墾場(管理區)現代農業的發展迅速,而湘西州的國營農墾場仍在沿用計劃經濟體制的模式經營,導致在現行市場經濟條件下其經營難免相形見絀,發展緩慢。因此,湘西州國營農墾場必須努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主導產業特別是特色產業的建設,穩定提高農場職工的收入,才能在2020年順利完成“兩個率先”的任務。
2湘西州國營農墾場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問題
2.1基礎條件差,經濟結構單一
第一,自然條件差。湘西州各農墾場均處于高寒偏遠山區,平均海拔高度800m,最高海拔高度超過1400m;常年受到干旱、大風、冰雹、冰凍等的危害,冬季冰凍期長達一個月以上,對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損壞嚴重。第二,基礎設施老舊。由于當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均系20世紀80年代修建,年久失修,導致農墾場人畜飲用水緊缺,山塘水庫、渠道滲漏嚴重;輸電線路老化,電損嚴重;每到春夏季,如遇暴雨農場公路經常塌方垮坎。第三,機械裝備落后。近年來,國家鼓勵農場提高機械化程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對購買農機的農場或農戶給予一定補貼。但是,湘西州國營農墾場未能充分利用這一政策,各大農場均缺少如聯合收割機、旋耕機、耕整機等適合山區作業的農機具,對農場的現代農業發展造成一定阻力。湘西州國營農墾場的基礎條件較差,當地的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具體表現在:首先,農業主要以種植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畜牧養殖業所占比例較小,山坡荒地多;其次,當地缺少農產品加工企業,更沒有其他的現代工業;第三,第三產業也僅限于傳統的流通和勞務輸出,而市場真正所需求的“有機、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數量少,品牌意識淡薄,現代農業發展乏力。
2.2政策落實不到位,產業發展不平衡
智慧農業助力農墾農業質量發展研究
農墾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國家隊,必須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智慧農業不僅是實現農墾農業現代化必要手段,更是助力建設農墾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強化農業關鍵核心技術裝備創新,率先實現農業物質裝備現代化、經營管理現代化、農業生產智慧化的引擎。加快農墾智慧農業的發展,必將更充分地發揮農墾在我國現代農業建設中的示范帶動和引領作用,加快打造農墾現代農業航母的歷史進程。
一、充分認識農墾發展智慧農業的重大意義
(一)新階段新形勢的迫切要求
總書記去年在吉林考察時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建設智慧農業”。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發展智慧農業,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智慧農業是依托生物技術、智能農機、信息技術,能夠實現信息感知、定量決策、智能控制、精準投入和個性化服務5大功能的一種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近年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發展,農業的第三次革命“農業數字革命”正在到來,為了不錯過趕超世界先進農業發展水平,我們要有緊迫感。農墾一定要抓住這次機遇,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
智慧農業不同于現代農業。是農業生產中一個比較高級的階段,它集互聯網、GNSS、云計算以及物聯網技術為一體,可以實現對農業生產的全方位管理與控制,對建設高水平現代農業有著重大意義。近年來許多發達國家開始轉向發展智慧農業。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必須在汲取傳統農業精華和借鑒國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智慧農業,運用高新技術、科學管理、現代裝備等現代文明成果改造傳統農業。通過發展智慧農業,促進農墾現代農業發展,提升農墾現代農業發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