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墾土地管理范文
時間:2023-09-25 18:24: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墾土地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正視農墾國土資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寧夏農墾14個國有農場所轄土地,分布在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中衛市4個地級市12個市縣,點多線長面廣,加上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原因,給監管工作增加了難度,主要表現在:
一是寧夏農墾集團公司有保護土地的責任,無查處違法違規用地的權利。原寧夏農墾事業管理局是自治區政府直屬事業單位,雖然寧黨發〔2009〕9號文件授予寧夏農墾事業管理局相當于地級市政府的部分管理權限,寧夏農墾國土資源局在具體協調墾區土地規劃、利用、確權登記等工作時仍需通過市縣來完成,協調難度大。根據寧黨發〔2014〕23號文件,于2014年9月將農墾事業管理局注銷,自治區政府授權寧夏農墾集團統一管理農墾土地,農墾集團享有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規定,政府是執法主體,“縣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監督檢查。”寧夏農墾集團公司是企業,不是執法主體,沒有查處違法違規用地的權利。
二是土地審批、確權發證難、違法案件執行難。在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賦予寧夏農墾的土地管理權限和優惠政策過程中,阻力大、協調難度大。如在《關于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的實施方案》(寧黨農發〔2009〕3號)中要求:寧夏農墾國土資源局受自治區人民政府的委托,負責辦理農墾轄區內農用地轉用報批和土地確權登記、審批發證等業務。但在實際操作中,土地利用規劃、確權、發證、違法案件的查處等問題須經市縣人民政府和市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辦理。
三是非法侵占寧夏農墾土地問題突出。據2009年調查,寧夏農墾對外承包土地共有1224宗328742畝,涉及寧夏農墾18個單位,對外承包土地中,非法買賣、非法占地涉及自流移民2萬戶、5萬人、占地近3萬畝,形成了“西馬銀村”、“河南村”等自發移民村落。
四是寧夏農墾土地因抵押、質押被法院拍賣問題突出。2008年以來,先后有12宗14236畝土地承包經營權被法院拍賣,拍賣價款941.9萬元,用于償還銀行貸款。五是在國家、自治區層面,有的土地政策沒有將農墾列入,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如在國家層面,2014年10月國土資源部《關于進一步支持設施農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國土資發〔2014〕127號),沒有規定國有農場的具體實施辦法。在自治區層面,在征用寧夏農墾土地的補償問題上,市縣與農墾的分歧很大,在《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寧夏征地補償標準的通知》(寧政發〔2010〕3號)中沒有將寧夏農墾列入。
二、依法依規加強農墾國土資源管理的思考
一是樹立法制國土觀念。增強守土有責認識。充分認識寧夏農墾國有土地在本單位、寧夏農墾集團、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涉地單位第一要務就是管好用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大張旗鼓地宣傳土地管理方面的法規政策。緊緊圍繞“盡職盡責保護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盡心盡力維護群眾權益”要求,宣傳國家、自治區嚴防死守耕地紅線的政策,宣傳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的政策;宣傳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寧夏農墾集團出臺的土地管理政策,抓點帶面,用身邊的人和事,教育身邊的人,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土地管理新格局。
二是建立與市縣政府、執法部門共同管理寧夏農墾土地的機制。切實履行自治區政府授予寧夏農墾集團統一管理農墾土地、享有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的職責。加大與市縣政府融合發展力度,加強溝通協調,加強墾地合作,把規劃、產業、城鎮化、土地管理融入市縣發展,做好建設用地的報批、土地出讓及出讓金繳入自治區財政專戶、土地登記發證、變更調查、違法用地查處等工作,推進綜合執法。寧夏農墾集團、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齊抓共管農墾土地,建立定期聯席會議制度;充分發揮寧夏農墾國土資源局職能和“紐帶”作用;落實《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關于構建司法審判與國土資源行政執法協調配合機制的意見》(寧高法〔2013〕236號),解決違法案件執行難、寧夏農墾土地因抵押、質押被法院拍賣等問題。
三是加快完善寧夏農墾土地管理制度。強化規劃的“龍頭”作用。落實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考察時指出的“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指示精神,加快《農墾14個農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整合和落實。加快《土地承包租賃經營暫行規定》、《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及建設用地出讓暫行規定》、《農用地、建設用地使用權參與抵押、合作入股暫行規定》等土地管理制度的出臺。加快出臺《國有農場的農業設施建設與用地實施辦法》。加強“生存線”、“生態線”、“保障線”國土空間開發“三條底線”管理,確保耕地、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明確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區和國家、自治區、寧夏農墾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項目建設用地。
篇2
一、開拓創新,加快轉變資源利用方式
在當前國土資源管理面臨規劃計劃供應緊、節約集約任務重、資源利益訴求多、依法依規要求嚴的情況下,為加強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進農墾森工系統經濟社會發展,我局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加快轉變資源利用方式,著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堅持解放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清除不適應科學發展的思想障礙,大膽開拓,勇于創新,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始終保持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在加快轉變資源利用方式上,動腦筋,想辦法,使土地管理工作跟上形勢的發展,適應時代的要求。二是著力轉變管理方式,更多注重監管,更多注重預防,更多注重服務,更多注重運用綜合管理手段;正確處理保護資源與保障發展、管理創新與依法行政、市場配置與政策調控的關系,實現土地管理的科學化。三是增強創新服務的意識,緊緊圍繞農墾森工系統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想大事、謀全局、出主意、想辦法,加快構建保障農墾森工系統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土地管理新機制,探索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實現以改革的思路保護資源,以創新的辦法保障發展,以務實的舉措改善民生,以健全的機制杜絕違法,不斷提高國土資源管理和服務水平,為促進農墾森工系統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二、認真敬業,做好2014年度土地利用工作
1、制定計劃,嚴格規范土地管理
為做好2014年度土地利用工作,我局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自2014年3月以來,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要求,組織下屬各所制定切合實際的用地計劃,保障各項用地順利實施,有力支援農墾森工系統經濟建設發展。在周密制定用地計劃的基礎上,嚴格執行用地計劃,確保各項用地計劃指標不突破。由于我局嚴格制定計劃,加強計劃管理與檢查監督,全年土地利用工作開展良好,除劃撥目錄規定的項目外,其余經營性用地及工業用地一律實行掛牌出讓方式供地,無計劃外批地、越權、違規批地和化整為零批地現象,規范了土地管理,收到良好成效。
2、真抓實干,完成農場建設項目用地計劃
2014年是新農村建設、泥草房改造、棚戶區改造的第二年,也是建設用地項目最多的一年,我局深感自己身上的擔子不輕,思想壓力也很大。為做好該項工作,確保完成農場建設項目用地計劃,我局做到早打算,早安排,在2014年年初,就按照省廳《關于進一步規范農墾森工系統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意見》的通知要求,及時組織基層各所上報各農場2014年度建設項目用地計劃,經認真、仔細核對審查后上報省廳。省廳批準后,又及時下發各農場及局直各單位,既滿足農場2014年度建設項目用地需要,又嚴格控制國有建設用地供地總量。在具體實施中,搶前抓早組織各所上報各項用地方案上報審批工作,做到成熟一個上報一個,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及時跟蹤方案審批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向各所反饋。凡是未納入供地計劃的國有建設用地項目,一律不予供地。
3、認真努力,做好上報國有土地工作
我局認真努力,積極做好上報國有土地工作,自2014年3月1日至年底,我局共上報國有土地使用權審批方案247宗,經省廳批準200宗。剩余47宗地中有32宗地已報省廳,有待批準。全年共計審批各項用地171宗,面積91.66公頃,共收繳土地出讓金2890.7萬元。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掛牌出讓公告4期,共46宗地,其中成交42宗地,面積19.14公頃,收繳土地出讓金2170.98萬元。出色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務,為支援國家建設,增加國家收入做出了貢獻。
4、加強監測,規范土地管理工作
2014年,我局加強監測,開展排查統計,以此嚴格規范土地管理工作。2014年是進一步規范土地市場信息動態監測工作的一年,我局根據省廳要求,精心部署,妥然安排,在供地后十個工作日之內,及時將供地信息上傳到國土資源部網站,便于上級部門監管。我局還在2014年3月底進行了2008-2009年建設用地出讓情況排查統計,包括出讓金、是否有改變用途、是否閑置等均進行了排查。其中發現欠繳土地出讓金1宗地,改變用途2宗地,閑置1宗地,對這些問題都進行了及時整改和處理,確保土地管理的嚴肅性。在4月中旬,開展房地產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工作,對房地產專項清理工作進行了部署,各項工作順利、扎實、有效進行,取得了良好成績。
三、認真細致,做好2014年土地管理后續工作
2014年過去了,我局認真總結,仔細回顧,切實做好2014年土地管理后續工作,實現工作的完美。一是針對2014年年初目標考核細則對全年用地情況進行階段檢查,迎接總局年終工作檢查。切實搞好土地調研工作,提出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對在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做到及時解決。同時,繼續做好建設用地審批工作。二是將對土地二級市場進行專項清理,及時做好變更總結工作,掌握第一手資料,為領導決策提供可靠充實依據。三是對一年來的用地報卷及時整理歸檔,同時,結合目標考核細則對基層各所進行目標考核。
四、展眼未來,開創土地管理新局面
1、樹立科學發展觀念,創新土地利用方式
我局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念,創新土地利用方式,解決用地需求與土地供應存在的矛盾,尋求一條既保障經濟建設用地又保護好土地的途徑,使二者統一于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之中。在土地保護工作中樹立科學發展觀的統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土地保護政策的制定,提高對土地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強化土地保護工作,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發展的保護觀。在土地管理中,要創新土地利用方式,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加強對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引導,按照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從嚴控制用地規模,鼓勵和引導建設緊湊型城市,確保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建立土地利益調整機制,加強集約用地情況的考核與評價,
我局要按照價格反映稀缺的原則,努力將土地利益調整機制具體化,積極拓寬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利用的渠道,加快形成以對內挖潛為主要特征的節約集約用地機制。要研究建立土地利用狀況、用地效益和土地管理績效等評價指標體系,著重加強對產業集聚區節約集約用地情況的考核與評價,促進土地管理的進一步優化。
3、建立健全土地執法監察工作機制,加大打擊違法占地力度
我局要結合實際,采取有針對性的綜合治理、源頭防范措施,深入探索“預防為主、事前防范和事后查處相結合”的執法監察新路子。及時從群眾、舉報、媒體報道和動態巡查等多種渠道中發現案件線索,建立土地違法違紀案件的快速發現機制和分級查處機制,落實執法監察責任制度,進行逐級考核和年度考核,增強執法人員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嚴格土地執法監察工作,有效遏制亂占濫用土地的行為。
篇3
關鍵詞:農村土地;土地管理;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加快,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國家對農業政策進行了大幅調整,隨著集體土地效益的提升,農村土地問題也不斷的增多,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平穩、快速的發展。
一、農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土地承包經營操作不規范
農村稅費改革以后,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大地減少,導致集體經濟較為薄弱,入不敷出。一些地方的經濟來源除了較少機動地承包費以外,幾乎沒有其他收入,甚至出現了新債務。因此,為了提高集體經濟的收入,一些地方的基層干部隨意的變更《土地承包合同》、收回或者調整農民的承包土地,使農戶的權益受到很大的損害。還有一些地方的基層領導為了在城鎮建設中獲得個人的利益,不經承包戶的許可強制流轉農戶的承包地,出賣集體土地,或者是通過高價對外出租獲取經濟效益,其中挪用農民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現象最為突出,造成農民的不滿,甚至出現群體上訪事件。
二、加強農村土地管理的措施
1、嚴格遵守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管理制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由于農村普法的大力宣傳,廣大農民對土地政策和法律法規有了充分了解,懂得了自身的權利和義務,懂得如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基層干部就更應當提高法律意識,因此應當組織基層干部認真學習土地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提升他們的法律意識,做到依法執政,確保相關政策、路線以及方針的落實到位。在土地承包期間,村干部不得干預或強制農民進行土地的流轉,不能損害農民承包土地期間的自主決定權。農民有權決定土地的流轉期限以及流轉方式,關于土地的補償款和標準都應當由雙方自行商討決定,堅決抵制通過不法途徑進行土地流轉和違反合同的行為。在堅持穩定和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的前提下,遵循有償、自愿和依法的原則,努力探索土地流轉的新機制。
2、嚴格加強農村宅基地規劃管理
按照統籌安排城鄉建設用地的要求和控制增量、盤活存量、合理布局、集約用地、保護耕地的原則,從嚴控制,用好用活農村建設用地置換政策,加強農村宅基地用地管理。在已確定的村鎮建設用地范圍內,結合新農村建設,做好村鎮建設規劃。凡是符合建房條件(或放棄原住房遷建)的,村民原則上不得原地改、擴、新建住房(危房改造除外),要引導村民向城鎮集中或到規劃的居民點建房。對不具備規劃居民點建設的,盡量利用空閑地、老宅基地和荒坡地、廢棄地等未利用地建房。同時,從嚴控制農村村民宅基地標準。全縣范圍內農業戶口的村民依法享有使用集體土地建房的權利,但必須貫徹"一戶一宅"的法律規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村民已"一戶多宅"或將原有住房出賣、出租、贈與他人的,不得再申請和審批宅基地。禁止城鎮居民購買農村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和審批、占用集體土地建房。農村村民建房使用宅基地的面積標準以戶口簿記載的農業戶口人數計算:3人以內戶(含3人)90平方米;4人戶120平方米,5人以上戶宅基地面積不得超過150平方米。農村村民是獨生子女戶的,增加宅基地面積30平方米;是獨生女戶的,再增加宅基地面積20平方米。
3、加強土地管理機構和隊伍的建設
土地管理經費由各級財政部門統籌安排。隨著土地管理事業的發展,農村和城鎮進行地籍調查、動態監測、土地評價及城鄉地籍檔案建設等所需經費,由各級土地管理部門每年編制經費預算,報同級財政部門核準后安排。土地管理經費,包括各地按規定籌集的一部分土地管理費,要切實管好用好,杜絕不合理開支,以保證土地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
市、縣土地管理局是同級政府主管土地管理的工作部門,要本著強化、精干的原則,配備必要的行政編制。已定編而沒有配足的要盡快配備,編制人員過少而影響工作的要適當增加。為了加強城市和郊區尤其是城鄉毗鄰地區的土地管理,各轄區可設立精干的土地管理機構,其人員的聘用、錄用必須經嚴格的推選和審查批準制度。
農墾、勞改、礦務等用地較多的部門,要有專人負責土地管理工作,按照當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的統一部署,做好本單位的土地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還要抓緊培訓土地管理人員,提高他們的政治和業務素質。要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抓好廉政建設,提高辦事效率。
4、做到保護耕地和經濟發展并重,嚴格土地的補償標準
嚴格按照依法批準的征地方案組織征地,征地拆遷安置補償依法按規定足額補償到位,切實做到先安置后拆遷,依法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在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不僅要看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還應當堅持發展的可持續性,保證耕地的合理利用,防止浪費土地。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以嚴格增量、管住總量、盤活存量、集約高效為準則,開源節流,對舊城老村實施大力改造,盤活閑置基地,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農村的征地問題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土地的補償費低,且土地增值分配不科學的現象嚴重,這也是導致大量耕地被占用的主要原因。因此為了農村的持續發展,應當嚴格征地補償標準,嚴格區分公益用地與經營用地征地補償,結合當地的土地市場價格,使老百姓得到應有的補償。全面考慮本地農民的生活狀況,并按照最低生活標準賦予土地應有的市場價值。
5、整頓土地管理秩序,依法嚴格管理各項建設用地
對新開工項目用地,要按照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產業政策的要求,嚴格審批程序;對停、緩建項目尚未使用的土地,要通過清理,及時利用,不得荒蕪。堅持城鄉土地的統一管理,切實加強城鄉結合部的土地管理;分期分批搞好城鄉建設用地的申報登記,依法辦理土地使用證的發放工作。城區改造凡涉及土地面積、界址或權屬變更的,各用地單位要辦理用地變更登記手續,換發土地使用證書。要清理城市各類房產開發公司的用地,依法加強管理。
結束語
農民的權益直接關系著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土地作為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直接影響著農民的根木利益。因此,在城鎮化建設、工業發展中,應當強化土地管理制度,嚴格的依法辦事,維護農民的利益。作為基層的管理一部分,應當不斷地增強法律意識、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轉變思想,切實的落實國家的相關土地政策,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付志旗.關于我國土地管理改革的思考[J].財經界(學術版),2010
篇4
【關鍵詞】特征解析;新型城鎮化;發展策略;政策保障
中圖分類號:F291文獻標識碼: A
1主要特征
1.1三類人群
(1)本地居民為主導
2010年海南省戶籍人口總數約900萬,其中非農人口約348萬,農業人口約552萬。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對比,海南戶籍人口總數超過常住人口總數(常住人口896萬人),說明兩個方面特征:一是海南人口的變化以本地居民戶籍人口的自然變遷為主導因素,海南省內依然以本地居民為主導;二是海南外出務工人員數量超過外來就業人員數量,總體呈現勞動力輸出為主的狀態。
(2)外來就業者較少
數據顯示,2010年海南省暫住人口總量約39.34萬,占常住人口總量的4.4%,在全國處于低下水平,其中海口市暫住人口17.4萬,占總暫住人口的44%。數據呈現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海南省吸引外來就業能力較弱,這反映出海南產業聚集力不足的特點;二是海南參與區域協作發展的水平不夠,沒有形成區域發展常態,所以,區域間人口流動較少;三是海南區域發展不均衡,而同時海口中心的帶動性又不強。
(3)旅游人群增長迅速
海南省2000年接待游客總量1000萬人次,2008年這個數據突破2000萬(達到2060萬),至2012年接待游客約為3000萬,旅游者人數呈現三級跳,年均近五年增長率近10%。而從數據增長形勢可以看出,海南旅游人口的增長與國家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有很大關聯。
1.2六大載體
(1)城市
指海南省八個設市城市,分別為海口、三亞、儋州三個地級市和瓊海、文昌、萬寧、東方、五指山五個縣級市。
(2)縣城
指海南省10個縣,包括定安、屯昌、澄邁、臨高五個縣和白沙、昌江、陵水、保亭、瓊中、樂東六個民族自治縣。
(3)鄉鎮
海南現有171個建制鎮(縣城除外)和20個鄉鎮。鄉鎮的規模均較小,鎮政府駐地人口規模均小于1萬人。
(4)農場場部
海南省現有49個國營農場,海南農墾擁有土地1282萬畝,占海南全省的1/4,平均每個農場擁有土地26.2萬畝,場部城鎮人口規模約5000人,規模略大于普通鄉鎮[1]
(5)鄉村
海南現有2.4萬平方公里的鄉村區域(不含農墾),約占海南全島(不含農墾)總面積的96%,其中約1/3為山林地,鄉村的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61%。鄉村是海南實施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突破口和特色策略所在。
(6)開發區和旅游區
海南省現有各類開發區約11個,總面積約400平方公里(按規劃),建成面積約占45%。海南省各類旅游區17個,總面積約1277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354平方公里。旅游區和開發區總體呈現以資源為導向的不散式布局特征,集聚性、關聯協調性較弱。
2發展策略
2.1持續提升海口省會中心城市地位
(1)發展目標
抓住時機,強化海口市對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網絡的完善,加強海口與東、南、西三個方向的區域聯系。區域層面,在大力推進海口區域合作的同時實現省會經濟圈的互融,利用環北部灣、“9+2”城市圈的不同優勢強化海口中心城市輻射職能。省內層面,促進海口與三亞、儋州-洋浦之間的協調發展,強化以海口為中心的省會經濟圈地位,形成實現海南綠色崛起戰略的核心增長極。經濟圈層面,打造以海口為中心的省會經濟圈,以資源整合和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突破行政體制束縛,統籌規劃建設,實施跨行政區聯合開發,形成資源優勢互補、產業分工協作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2)基本策略
將海口省會經濟圈的發展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相結合,促進海口在區域層面發揮戰略支點作用。
海口中心城市地位的提升核心在于產業,通過全省高新產業中心等高端職能的培育促進省域功能的優化布局,在提升海口層級的同時引導其他職能向省會經濟圈周邊城鎮輻射。
憑借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鞏固海口區域中心的地位。
打破海口與周邊市縣協調發展的制度壁壘,形成良性互動的區域關系。
優化用地布局,堅持集約高效、生態友好的原則,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科學布局生產力,優化人居環境;發展濱海濱江旅游產業帶、新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帶、熱帶現代農業產業帶。[2]
2.2主動培育城鄉良性互動關系
(1)核心目標
在省域內建立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體制和機制,建立完善城鄉統一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建立適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需求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制度和鄉鎮管理體制。同時在公共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突出目標,以土地合理集約經營為主要手段,推動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最終形成工農互補、城鄉互動的合理機制。
(2)基本策略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作用,在尊重市場作用的前提下強化政府的宏觀規劃和組織協調職能,立足制度創新,加大改革力度,使市場牽引力與政府支持力有機結合起來。
按照主動城鎮化的要求,一方面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提高城鎮化水平,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現代化、農村村鎮化、農民知識化,實現城鄉雙向聯動發展。
以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為宗旨,努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切實維護群眾合法利益,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3]
3政策保障
3.1落實對省域城鎮發展的建設用地支持
將省會經濟圈地區確定為省域主體功能區劃的“重點開發區”,允許在有利于土地節約利用的前提下,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創新土地管理方式,加大土地管理改革力度。在嚴格保護耕地的前提下,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及土地收益分配,增強政府對土地供應調控能力等方面的改革試驗。推行城市土地投資強度分級分類控制,實行省內土地占補平衡。[4]
3.2落實省域城鄉土地利用的規范機制
明確擴大土地有償使用范圍,將公開競爭用地機制推向更廣泛的用地領域,提高建設占用土地特別是耕地的成本。嚴格制定土地開發準入機制,根據地區差別組織各市縣自行制定土地準入的開發水平和強度限制,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浪費資源的產業和企業盲目發展,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降耗。[5]同時,通過城鎮與產業重點發展區建設用地的集中使用,提高土地集約使用程度,支持規模經濟發展的城鎮建設。
參考文獻:
[1] 郭奕秋.考量海南農墾[J].今日海南,2003,(4):24-25.
[2] 劉釗軍,胡木春.海南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研究[J].城市規劃,2012,36(3):33-37.
[3] Carruthers, John. I The impacts of state growth management programs : a comparative analysis[J].Urban Studies,2002,(11):12-17
篇5
關鍵詞:國有農業企業;農業用地;價值管理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 and impact that state-owned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only pay attention to land number management, non-value-oriented management and proposes taking the state-owned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gricultural land as assets to manage.At last,it puts forward initial measurement methods as well as its follow-up expenses, depreciation, disposal, impairment ,the set of accounts and accounting treatment.
Key words:state-owned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gricultural land; value management
資源性資產流失主要表現為國有資源性資產長期被無價使用,資源資產未有效配置,造成國有資源性資產的閑置和浪費。依法確認國有農業企業土地使用權,在土地登記發證基礎上制定土地資源資產核算方法,對其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全過程作出會計規范,將其納入會計核算體系,對其進行價值管理,是在法律規范下,從會計制度層面上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重大舉措,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對國有農業企業資本保全的必然要求。
一、國有企業用地管理的現狀及其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我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土地屬于國家所
有和農民集體所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基于這種法律環境的考慮,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將土地使用權納入無形資產范疇,由《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予以規范。但是,無形資產是有使用年限的,無形資產準則規定無形資產的成本應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分期平均攤銷,并規定企業進行房地產開發結轉相關土地使用權時應將其賬面價值一次性計入房地產開發成本。但是,現實情況是國有農業企業使用的農用地是國家無償劃撥的,其使用是沒有期限的,不存在將其成本在使用期限內攤銷或結轉的問題,因而不適用于無形資產準則。
《企業會計準則——固定資產》、《企業會計制度》有關規定都涉及到土地,但都僅在固定資產折舊的有關表述中提到了土地,并規定按規定單獨估價作為固定資產入賬的土地不計提折舊。《企業會計制度講解》在固定資產的分類中也提到土地,并指出土地主要是指已經估價單獨入賬的土地。因征地而支付的補償費,應計入與土地有關房屋、建筑物的價值內,不單獨作為土地價值入賬。可見《企業會計制度》和固定資產準則所提到的作為固定資產入賬的土地,一般指已估價入賬的建設用地或擬改變土地用途的農用地,對其評估一般是出于實施多元化投入、合資合作或租賃轉讓、確認企業增加資產總量的需要,實際上并不能涵蓋國有農業企業通過行著劃撥取得的與農業活動相關的土地。原《農業企業會計制度》雖然將農業企業使用的土地作為固定資產管理,但并沒有進行會計確認,只要求在賬外造冊登記,一部分核發了林權證或土地使用權證,都未計量入賬,即仍然未能完全擺脫傳統自然資源價值觀的影響,因而未能將土地資源的價值量化并真正上升到資源性資產的階段。
綜上所述,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導致了現行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對國有農業企業通過行政劃撥取得的農用地的會計規范出現了真空地帶。
二、國有農業用地管理問題存在的原因
在傳統經濟體制下,我國把土地當成自然資源而未作為資產,只注重實物管理,不注重其價值管理。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資源無價業無賬”的傳統認識,造成國有農業企業的農用地在賬上無任何記錄,這就難以形成自然資源的產權觀念,更不可能注重其產權管理。由于土地資源未被作為資產,這就導致在開發和利用過程中常出現分配和流轉無序、非法交易盛行、爭搶糾紛不斷等現象。由于一些地方對出現的爭搶糾紛常與行政力量和地區利益聯系在一起,致使其難以得到有效的調解和裁決,使土地利用效率過低。在土地資源的管理過程中,不注意處理國家和地方之間、地方內部的各部門之間以及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國有農業企業長期依靠國家撥款,所創造的部分價值被無償占用,土地資源的耗費得不到充分的補償,從而導致其質量下降。
雖然我國土地管理法明文規定土地屬于國家所有或者集體所有,但在具體運作上土地資源的所有權職能與行政管理職能界限不清,所有權與經營權相互混淆,中央與地方全民與集體的所有權界限不明晰。由于受到有關利益機制的驅動,導致投資開發和利用中的矛盾比較尖銳,特別是行政職能經常代替所有者的職能、經營權代替所有權的現象比較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國家既代表土地資源的所有者,又代表國家對其進行行政管理,同時又直接管理者一些大型企業,充當著土地資源使用者的角色,造成了用行政管理職能代管所有者職能的局面。二是中央與地方在土地資源的所有權的關系上也存在界限不清和職責不明的問題。土地雖然屬于國家,但總是屬于所在地政府管轄之下,地方政府也是一級權力機關,它也可以對土地實行所有權。三是使用土地資源的各農業企業,所有權與使用權不分,形成了事實上的既是所有者又是占用者、使用者的局面,而且重使用權清所有權。
長期以來,由于誰是土地資源的人格化代表,誰代表土地資源所有者(國家),應當運用什么樣的規則來管理國有土地資源的關鍵問題沒有明確的規定,對農業企業的管理的運行機制尚需進一步完善,對農業企業無限期無償占用土地資源、對土地資源滾利經營不善、損失浪費等問題缺乏有效的制約機制,導致土地資源經濟效益分配上的不合理和土地資源的白白流失與浪費。市土地資源的耗費難以補償。
土地資源在運行機制上,沒有引入價值規律進行產業經營,使土地資源的消耗得不到價值補償,不能運用價格杠桿促使其合理、節約地利用。自然環境的土地,須經過人們的開墾才能成為農業企業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農用地,這種情況下的土地已不是純粹的“自然物”,而是凝聚了人類社會勞動的“經濟物”,是可供交換的商品。在過去的國有土地資源的管理中,將國有農業企業使用的通過行政劃撥取得的農用地理論上不承認有價,占用上不實行有償,實際上建立了一套自管、自撥、自用的管理體制,使得農業企業的農用地的經濟價值無法正確評估,無法對土地資源進行核算。
三、國有農業用地管理問題的影響
國有農業企業(主要是農墾企業)使用的土地,主要是國家以行政劃撥的方式予以配置,國有農業企業無償、無限期的使用,使國家作為土地資產的所有者的權益難以實現。就財產性質而言,由于劃撥土地使用權不屬于企業自己的財產或國家授權其經營管理的財產,國有農業企業作為土地使用權人無法處分和獨立支配土地資產,國家和農業企業在有關土地上的權利、利益和責任很不明確,形成事實上的土地產權關系不清,這也是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要求不適應的。
土地資源資產是國有農業企業最大的資產,國有農地被周邊鄉村集體、農民個人以及其他單位擠占問題日益突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規,依法確認國有農業企業土地使用權,并在土地登記發證的基礎上制定土地資源性資產的核算辦法。因此,只有對國有農業企業農地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全過程做出會計規范,將其納入會計核算體系,并注重土地資源的數量管理而不注重其價值管理,才能扼制國有農業企業資產流失。因此,必須將國有農業企業的農用地上升到資源性資產的高度,對其進行價值量的核算。運用會計的手段對其進行管理,是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源性資產管理和核算模式,只有建立新型的適應21世紀農業經濟發展需求的資源價值觀,使土地資源得到最優化的配置,才能達到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的目的。
四、政策建議
(一)將國有農業用地認定為資源性資產
關于國有農業企業資源性資產的定義,目前尚沒有比較權威的說法。《土地管理法》規定,我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因此,國有農業企業對土地實際控制,體現在依法確認其國有土地使用權并據以獲取經濟利益。國有農業企業用地完全滿足土地資源性資產的條件,可以將其確認為土地資源性資產。
(二)國有農業用地資產的計量方式
對于資源性資產的計量,會計理論界有很大部分人主張從資源性資產的特點出發,結合我國國情,遵循相關法規,對其進行計量。如對于資源性資產中的土地,根據我國土地管理的法規,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交易,土地使用權存在市場價格。基于資源性資產的理論,土地資源性資產入賬后將在資產負債表上作為資產列示,因此在確定土地資源資產入賬價格時,就應考慮到國家征用時將其從資產負債表中注銷。
顯然,土地資源資產的初始計量不可能按照土地中介服務機構對土地(使用權)的評估價入賬,也不能采用上述理論界對資源資產評估或計量的結果作為初始計量的入賬價格。但是,農業企業使用的國有土地被征用時,可按照有關法規的規定得到相應的土地補償費,將其作為初始計量的入賬價格,既具有可實用性、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法律依據。此外,初始計量不包括土地開發成本,主要是考慮歷史上國有農業企業的土地開發費用已作為基建支出予以核銷,新開發土地發生的費用可在土地使用權依法轉讓所得到的轉讓收益,或土地被征用得到的補償收入中列支。
(三)國有農業用地資產管理
1.土地資源性資產的后續支出。與資源性資產有關的后續支出應將予以資本化,增加該項資產的賬面價值。此外的任何后續支出都應該費用化,在發生的當期確認為費用。土地資源通常具有無限的使用期,,可不計提折舊,資源性資產中的土地資源資產不計提減值準備。
2. 土地資源性資產的處置。土地資源性資產報廢、毀損,或由于國家建設需要被征用時,應將其從資產負債表中注銷,并將處置收入,包括企業獲取的征地補償費等補償收入(在補償成為應收款項的期間)扣除其賬面價值和相關稅費后的差額作為損失獲利的計入當期損益;同時,將與劃出土地資源資產對應的土地資源資本轉入其他資本公積。后續支出已資本化的農用地在被征用時,其資本化價值應體現在據以計算該幅農用地征用補償費平均年產值的相應增加值上。
3. 土地資源性資產的會計科目及賬務處理必須適應土地資源資產的特殊性,揭示土地資源資產與土地資源資本清晰的對應關系。為此,擬增設“資源性資產”、“資源性資產折舊”、“資源性資本”三個一級科目,分別核算各類資源性資產的原價、折舊和土地資源資產的資本來源。在“資源性資產”科目下設置“土地資源資產”、“農田水利資源資產”、“其他農業資源資產”等三個二級科目,分別核算土地資源資產、農田水利資源資產、其他農業資源資產的原價。在“資源性資本”科目下設置“土地資源資本”二級科目,專項核算土地資源資產入賬價值形成的國家權益,以明晰土地資源資產的國有產權。
參考文獻
[1] 方啟玲.農用地計量入賬問題的探討[J].中國農業會計, 2006(1).
[2] 賀旭玲,王德春.農業企業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業會計, 2004(5).
[3] 劉治欽,楊秋林.農用地核算相關問題的探討[J].中國農業會計, 2004(11).
篇6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征地拆遷安置工作實施意見》已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淮河入海水道是從根本上提高我省淮河流域防洪標準的骨干工程,今年要全面實施工程建設。征地拆遷安置是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地區各級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按照省政府確定的補償標準,負責做好當地的征地拆遷安置工作,確保工程建設需要,確保社會穩定。有關部門也要積極支持工程的征地拆遷安置工作。對工程征地涉及的稅費,要按照有關規定予以減免。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征地拆遷安置工作實施意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國務院批準國家計委批復的《關于審批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通知》(計農經〔1999〕396號)和水利部《關于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移民安置規劃報告的批復》(水規計〔1999〕490號)的有關規定,現就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征地拆遷安置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安置原則和工作任務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西起二河閘,東至扁擔港入海口,全長163.5公里,南北寬700米左右。工程建設涉及到淮陰市的清浦區、淮安市,鹽城市的阜寧縣、濱海縣、射陽縣及省農墾集團公司所屬淮海農場。征地拆遷安置工作的主要任務:一是辦理土地征用手續;二是拆遷房屋及附屬建筑物,安置人口;三是完成有關集鎮和行政事業單位、工礦企業的遷建;四是實施有關水利、交通,電力,通訊等專項發施的復建。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征地拆遷安置原則是,以土地為依托,以農業安置為主,就近后靠集中安置。在實施過程中,首先在本村安置,本村安置不了的在本鄉互置,本鄉安置不了的在本縣安置。移民集中居民點的建設要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節約土地的原則,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二、管理體制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征地拆遷安置工作實行包干負責制。在省政府確定的補償標準范圍內,征地拆遷安置工作由省包干到市,市包干到縣。由縣人民政府負責制定安置方案,組織實施,協調解決工作中的矛盾和問題,確保社會穩定。淮海農場的征地拆遷安置工作由省農墾集團公司負責實施。
成立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征地拆遷安置辦公室,設在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設管理局,負責制定證地拆遷實施規劃和分年實施計劃,負責補償資金撥付,檢查監督各有關地區和部門征地拆遷安置工作實施情況和經費使用情況。
省有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做好淮河入海水道征地拆遷安置工作。建立省淮河入海水道征地拆遷安置辦公室聯絡員制度,省計經委、財政廳、水利廳、監察廳、審計廳、交通廳、廣電廳、國土局、電力局、郵電局、農村經濟集體資產管理辦公室各派一名聯絡員,定期研究有關問題。省有關部門要負責做好交通、電力、通訊等專項設施復建的協調、規劃工作,優化拆建方案,節省工程投資。省國土局負責做好辦理征地手續等工作。
淮陰、鹽城市及所屬有關縣(市、區)要設立征地拆遷安置辦公室,根據安置方案組織實施,撥付各項補償資金并督促到位情況。省淮海農場也要成立相應的征地拆遷安置機構,負責有關工作。
三、補償標準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征地補償費和拆遷安置補助費執行水利部批復的標準。
(一)土地補償費(包括安置補助費、青苗費、勞力安置費、土地管理及小型農田排灌設施恢復費等)。征用耕地按該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5.5倍予以補償;征用魚塘、果園、桑園、苗圃等土地按該土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5倍補償;征用竹林、藕塘、柴浦田和其它有受益的非耕地按該土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倍補償;征用耕地作宅基地的,按耕地的補償標準補償,原宅基地不再給予補償。
(二)房屋、樹木及其他附屬設施,企事業單位搬遷費、清理費等補助標準見附表一、附表二、附表三。
(三)輸電線路、設備和廣播、電信線路補助標準見附表四。35KV(含35KV)以上的高壓輸變電線路及電信、通訊、廣播、光纜、電纜等專項設施,根據原規模、原標準、恢復原功能的原則,由省有關主管部門編制復建規劃和初步設計,經省有關部門共同審查后,按概算總額包干復建。因擴大規模和提高標準增加的投資,分別由有關部門自行解決。專項設施復建要嚴格執行工程招標投標制、監理制、合同制等規定。
(四)臨時占有土地的補償費及生產恢復費標準為:占用一年的,每畝耕地補償1000元,占用兩年的,每畝耕地補償1500元。此筆經費在工程經費中另行安排。
(五)居民點(中心村)公用生活設施補助,重點企業、學校遷建補助,特困戶補助,遠遷補助等經費,按照批準的設計概算另行專項補助。
四、拆遷安置
(一)征地拆遷安置工作由縣(市、區)征地拆遷安置辦公室具體組織實施,市征地拆遷安置辦公室負責監督協調。征地拆遷補償要嚴格按照省、市、縣、鄉有關部門聯合組成的實物量調查組實地調查并經拆遷單位和拆遷戶核實認可的實物量進行。
(二)拆遷戶自愿投靠親友的,由遷出地和安置地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與拆遷戶簽訂協議,辦理有關手續;遷出地人民政府將有關費用交給安置地人民政府,統籌安排拆遷戶的生產和生活。
(三)按照拆遷安置規劃必須搬遷的拆遷戶及企事業單位不得借故拖延和拒遷,更不得借故返遷。工程沿線實施范圍之內,不得新建任何臨時性或永久性建筑物。凡拆遷實物調查后新增的設施一律不予補償,并限期自行拆除。
(四)為及時準確地掌握拆遷安置進展情況,各級征地拆遷安置辦公室要定期逐級報送統計報表,建立信息報送制度。拆遷安置工作結束后,由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設管理局會同各市、縣人民政府組織進行檢查、評估和驗收。
五、財務管理
(一)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設管理局負責全部征地拆遷安置經費的財務管理、監督工作;市、縣征地拆遷安置辦公室負責本級經費的撥付、使用、管理工作。
(二)淮河入海水道征地拆遷安置補償經費要嚴格按照“專戶存儲,封閉運行”的要求,設立專用帳戶,單獨核算,按規定使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擠占、挪用、截留征地拆遷安置經費。
(三)征地拆遷安置經費原則上全部用于征地拆遷安置,年度包干結余結轉下年度繼續使用。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征地拆遷安置工作結束后,國家和省安排的征地拆遷安置經費結余必須全部用于拆遷安置補償,不得挪作他用。
(四)移民經費使用要按照基本建設程序進行管理,嚴格執行基本建設財務管理制度,按計劃進度撥款,及時報送會計報表和竣工決算。各地要實行補償經費公開制度,張榜公布拆遷戶補償經費情況,接受群眾監督。
篇7
關鍵詞:土地儲備;風險管理;分析研究
中圖分類號:F30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由于歷史的影響和當前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我國現行的土地市場機制還不夠完善,土地市場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許多土地市場管理制度和工具都不適應當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問題,也給土地儲存帶來了不可控制的風險。并且在資金的投入、財務的預算和土地儲備市場的管理方法上還存在很大的缺失,所以要對土地儲備可能會產生的風險進行細致的分析研究,找出相對應的風險控制方法和措施,為我國土地儲備風險的防范和控制工作提供理論和實踐的參考。
一、土地儲備風險類型
(一)政策風險
第一,相關的土地儲備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對于風險沒有詳細的描述和應對。如《土地儲備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都沒有針對土地儲備的激勵機制、補償機制、土地資源的配置和土地的利益分配等方面沒有明確的規定。雖然全國各地都擁有一些針對土地儲備管理成立的土地儲備機構,但是由于缺少相應法制法規地約束,使土地儲備機構在進行土地儲備管理時遇到相當大的困難,有時候強制收購土地的行為還受到合法性的質疑,土地儲備管理工作處于被動的局面。
第二,相關的土地機構法律定位不夠明確。如《土地儲備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對于土地儲備機構都沒有明確的性質、職權界定。目前,我國土地儲備機構存在的方式重要有兩種,一種是事業法人,政府通過立法或行政委托賦予土地收購機構以土地收購儲備的相關權利,另外一種是政府的一個管理機構,處于政府的二級機構序列。這兩種土地儲備機構的形式都有缺陷,那就是這兩種機構形式都不具有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的企業法人性質,投入的資金較少,但是卻擁有著許多特權,如貸款的特權等,而這些土地儲備機構如存在違約和侵權的現象,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不夠明確。
第三,政策的變動性也會使土地儲備管理產生風險。一個國家的政策機制要經歷缺失到成熟的過程,土地儲備政策也是一樣,要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在這個時段中,會出現政策的變動和完善,也會給土地儲備市場帶來一定的風險,如國家的金融政策的調整、對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的加大等政策的變動和完善都會影響到儲備土地的出讓價格,出現一些土地市場不可控的風險。
第四,政府的過度干預也會使土地儲備管理產生一定的風險。如有些地方政府為了解決國有企業的經營困難的問題,對于儲備的土地采取行政手段強行進行收購,導致儲備土地的市場價格受到影響,儲備土地的規劃也會被打亂,盲目收儲土地的行為會給土地儲備市場帶來巨大的風險;還有些地方政府為了解決財政赤字的困局,將儲備土地作為置換的條件,從銀行套取營運的資金,又將責任推給土地儲備,土地儲備機構對這些資金又沒有支配權,導致土地儲備機構產生銀行貸款到期而無法償還債務的風險。
(二)市場風險
第一,房地產泡沫會使土地儲備管理產生市場風險。房地產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其形式的變化會直接決定土地價格的走向。然而有些房地產市場的投機行為會使土地的價格超過其合理的市場價格,使土地儲備項目的收益和按期歸還產生不確定性。當房地產市場火熱時,會使大量的儲備土地被開發利用,土地的價格也會相應上漲,一些投機商人獲得了大份額的利益,當房地產泡沫破滅以后,土地價格迅速下跌,大量土地被閑置或者廢棄,以土地建造的建筑無人居住使用,土地的價值無法被體現出來,造成土地市場的壞賬、死賬。
第二,土地儲備的信息不對稱也會產生一定的風險。當前我國大部分的閑置土地仍握在開發商的手中,其回收的成本過大,回收的難度較大。而土地儲備機構對于開發商手中握有多少閑置土地沒有具體的數據信息,在進行土地市場預測時無法做到準確地預測,開發商的開發決定和土地儲備機構的供地計劃不能順利對接,一旦開發商手中大量的閑置土地投入市場,會給土地市場帶來巨大的沖擊。
(三)營運風險
土地市場的營運的各個階段也會產生一定的風險,包括收購、整理、儲備和出讓四個階段。在收購階段,如果土地儲備機構和原土地使用單位的信息不對稱的話,就會使其收購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沒有明確土地的產權歸屬和地塊周邊地理環境等方面,就會遇到不必要的法律糾紛;在整理階段,主要是對土地進行開發,因為土地具有固定性的基本特征,一旦項目資金投入就很難轉移,容易產生沉淀成本。在儲備階段,由于不能及時盤活推向市場而引起的一系列風險。如積壓風險,它是土地儲備制度實施中最大的內部風險,帶來巨大的籌資風險。在土地出讓階段,也可能面臨因為一些因素的非預期變動形成的風險。如土地流拍,都會產生土地的價格低于收購的價格或者土地被積壓的不良現象。
(四)融資風險
主要是指因為融資而產生的債務嚴重影響土地儲備管理中心的運營,甚至因為無法支付相關到期債務而被債權人申請破產。土地儲備機構由于其自身的性質限制,沒有太多的營運資金,營運資金大部分都是靠銀行貸款來獲取的。而土地需要的融資數額是比較大的,所以在土地貸款上數額比較大,土地儲備機構的負債比率也比較大,長期的相對較大的負債比率會使土地儲備機構承擔著巨大的財務風險。
二、土地儲備風險控制措施
(一)完善土地儲備監管法律體系
一要對土地儲備機構進行明確地定位。土地儲備機構必須同時具有行政性和市場性,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確定下來。土地儲備機構具有行政性能更好地行使其應有的保證公共利益的權益,并且貫徹落實;具有市場是要保證其營運時保持高效率和專業性。同時,兼有行政性和市場性改變了過去由行政過度干預向行政和市場統一協調的方向轉變,提高了土地儲備中心的辦事效率,使用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界定,一方面可以保證其收購行為有法可依,有理可據,也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二要嚴格落實相關規定,公開、公平、公正進行工程招投標,確定承建單位,杜絕暗箱操作和各種關系網的干擾。三要對土地儲備資金進行有效監管,加強廉政監督。
(二)對土地儲備加強經營管理
一是在對土地進行收購時,要明確土地儲備項目的成本費和收益,可以利用現金流預測圖進行相關分析,計算項目評價指標。要深入了解土地項目的產權歸屬及周邊地理環境情況等方面的信息;二是盡可能收集相關的歷史資料,分析儲備土地存在的各種風險因素,抓住各種風險因素,做好風險識別,并找出風險的客觀規律,做出合理估價。
(三)實行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優化資本結構
由于土地儲備機構本身性質的特殊,目前其融資的渠道比較單一,所要承擔的財務風險也比較大。因此,要實行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優化資本結構。目前,土地儲備機構主要的融資渠道是銀行貸款,銀行貸款的利率較高,而且也容易受到金融風險的影響,所以可以采用土地信用產品、土地證券化等形式拓展土地儲備融資渠道,優化資金的結構,加強預防和化解風險的能力。
結語
由于歷史的影響和當前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我國當前的土地儲備管理存在很多風險。要預防這些風險,就要完善土地儲備監管法律體系、對土地儲備加強經營管理和實行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優化資本結構等,有助于土地儲備理論研究領域的深化與拓展也有所創新和突破,為土地儲備制度的正常運作及其社會經濟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和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篇8
區縣經濟是指全市18個區縣的經濟,主要包括區縣轄區內的非公有制經濟、集體經濟和區縣所屬的國有經濟。為了實現“三步走”發展戰略,市委提出了五大戰略舉措。這五大戰略舉措充分體現了揚長避短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作為五大戰略舉措之一的區縣經濟,在全市經濟發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區縣經濟是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從整體經濟發展看,近些年,區縣經濟年均增長速度比全市快2到3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占全市的比重不斷擴大。去年18個區縣國內生產總值已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53.5%。能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區縣經濟發展。
第二,區縣經濟是保證全市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是我國老工業基地,老企業多,下崗職工多,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相當大,區縣承擔著重要的任務。今后,必須依靠各區縣積極發展各類服務業、都市型工業、中小企業以及個體私營經濟,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吸納更多的就業人員。
第三,區縣經濟是實施“三步走”戰略的重要條件。從實施五大戰略舉措看,發展海河經濟、海洋經濟、優勢產業以及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主要陣地和空間基本都在區縣。發展海河經濟,對海河兩岸進行綜合開發改造,涉及中心城區和部分郊區;發展優勢產業,扶持壯大6大支柱產業,建設12個產品制造和加工基地,必須加快工業戰略東移,中心城區一大批工業企業要進行改造和搬遷,濱海三區就成為主要空間和運行載體;發展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其加快發展的責任更主要體現在區縣。
因此,全市各級政府及各部門都要充分認識區縣經濟的地位和作用,看到區縣的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努力改進工作作風,依法行政,積極有效地支持區縣經濟的發展。
二、關于區縣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發展區縣經濟的指導思想是,充分發揮區縣的區位和資源優勢,通過完善和創新,加快農業產業化、郊區工業化、郊區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步伐,提高區縣經濟實力和城鄉居民收入,推進“三步走”戰略的實施。
工作的預期目標是:到年底,郊區國內生產總值要超過1000億元,比去年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858元,增長10%以上;市區確保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0%,在實際工作中力爭更快一些。到年,郊區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在年基礎上實現翻番,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750億元,年均增長15%,財政收入達到200億元,增長19.2%,農民人均收入達到8740元;市區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比年翻一番,分別突破600億元和60億元。完成上述工作目標,難度很大,壓力也很大。但從區縣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看,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三、關于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總的發展思路是,用現代經營理念和市場運作方式來進行農業生產和經營;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的要求,大力發展有市場、有特色、有潛力的主導產業;積極培育壯大一批股份合作制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強農產品營銷網絡建設和物流體系建設,更好地實現農戶與市場的對接,形成更加完整和牢固的農業產業鏈,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市農業產業化已經具備了一定基礎,應當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當前,需要重視抓好兩個問題。
一是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連接機制,是保障農業產業化經營順利發展的重要環節。現在的問題是,我市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關系還主要是口頭協議和買賣關系。從調查情況看,現在郊區進入農業產業化體系的農戶有57.5萬戶,約占總數的80%左右,其中多數是口頭協議,有合同契約關系的僅有12.2萬戶,占21%。這就很難把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利益更緊密地聯結起來,共擔風險。基本構想是,一方面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一方面調節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關系,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根據兄弟省市的成功做法,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都要采取合同契約形式,面向市場,緊密聯結起來。他們之間既可以是產品買賣關系,也可以是股份投資關系,還可以是合作經營關系。農民可以出售的農產品作價入股,龍頭企業可先按最低保護價收購農產品,后期如有利潤,再將大部分利潤,按實售農產品質量和數量向農民返還。會后,市農委要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制定農產品加工合作企業管理辦法,各區縣可根據這個管理辦法進行試點。有關部門要在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
二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進行改造改制。我市有些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政企不分的問題比較突出,嚴重影響著企業的發展,必須盡快采取措施,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進行改制改造。從目前的情況看,市農墾集團的改制條件已經成熟。要抓緊進行資產評估,對所屬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使之真正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行。
四、關于郊區工業化
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國際制造業轉移和全市工業結構調整向郊區轉移的機遇,發揮郊區地域空間、勞動力等資源優勢,加大開放和招商引資力度,突出專業特色,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路子。下一步,要集中力量抓好4項工作。
一是規范運作。目前,全市共有12個開發區、123個鄉鎮工業園,開發土地215平方公里,吸引資金600多億元。今后發展的重點是通過規范管理上等級、上水平。我多次強調,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必須規范,就是通過建章建制,按照國際慣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使建設和管理以及各項服務都納入科學化、規范化軌道,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市農委要總結各區縣經驗,盡快研究制定區縣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管理辦法、區縣開發區和工業園投資公司示范章程。招商引資、洽談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等項工作,都要照章辦事。通過對市級工業園區進行評級,引導和推動園區建設規范運作的辦法較好,要堅持搞下去。
二是突出專業特色。發展專業化生產,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趨勢,也是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措施。目前,區縣經濟普遍存在著企業規模小、產品分散、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如我市自行車每年生產達到2000萬輛,占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一,但生產企業有800多家,而且電動自行車少、出口少,這些都影響著產品競爭力的提高。各區縣的區位優勢及自然條件不同,發展路子也必須各具特色,防止雷同。各區縣要從本地區的實際出發,注意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把具有專業化特點的行業和產品做大,形成規模效益。經委和農委要協助各區縣確定各自的經濟特色、主導產業和重點產品。對那些專業化水平高、規模效益好的,市政府在政策上要給予支持。力爭經過幾年努力,使每個區縣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都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產品體系和產業群。
三是適當增加規模。這幾年,隨著郊區工業化的發展,區縣普遍感到用地不足是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要在辦好開發區、鞏固工業園的前提下,組織一次普查,對各開發區和工業園引資和效益等情況進行考核統計,對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好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根據需要適當擴大用地規模。對此,市農委要拿出一個具體實施意見。
四是支持進一步簡政放權。為推進區縣經濟加快發展,提高辦事效率,經市長辦公會議研究,擬將國家授權我市審批的,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總投資在3000萬美元以下的投資項目審批權,下放到區縣政府對口部門審批,并報市計委備案。對超過市政府權限的審批事項,有關部門要協助辦理。對其他的審批項目,成熟一個下放一個。具體管理辦法由市政府發文執行。
五、關于郊區城市化
郊區城市化是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以建設環渤海地區現代化城市集群為目標,按照精心規劃、政府調控、市場運作、講求實效的要求,有步驟、分階段地加快城鎮建設。在這方面,農委提了個想法,就是沿外環線周邊規劃建設8個人口規模達到10萬人以上的現代化新城區;規劃建設以5個遠郊區縣政府所在地為主的7個人口達到20至30萬人的衛星城;發展12個人口達到5萬人以上的中心鎮;建設300個人口達到3000人以上的中心村,形成現代化城市集群的基本框架。對上述規劃,我看基本可行,要在這個基礎上,提出城、鎮、村的名單。
關于小城鎮建設,前不久,我在西青調研時,和大家一起歸納了四句話。一是精心規劃。要注重吸納聽取專家意見,根據各城鎮所處區位、功能等不同特點,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好城鎮規劃。要統籌城鄉道路、供水、供氣、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城市基礎設施向郊區的延伸。要把郊區基礎設施納入市行業管理范圍,市建設、規劃部門要給予大力支持和指導。二是政府調控。區縣政府要綜合運用土地批租、稅費、戶籍管理等政策手段,對城鎮建設進行調控,促使城鎮建設規劃的實施。三是市場運作。有條件的區縣要成立小城鎮建設投資開發公司,由區縣財政投入部分資本金,以開發的土地轉讓權或收益做抵押,向銀行貸款,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在土地升值后,再出售給開發商;或在開發的土地上建設商品房,出售給企業和個人,銀行對購買商品房的企業和個人提供按揭貸款。金融部門要主動幫助有關方面,規劃符合信貸條件的項目。四是講求實效。借錢進行小城鎮建設,要充分考慮長期和近期效益,考慮房地產開發成本和市場對房地產的購買力和還貸能力。對小城鎮的房地產投資,要考核開工面積、竣工面積、銷售面積和盈利水平。對小城鎮建設,要合理安排進度,既不能保守觀望,也不要盲目冒進。
六、發展臨海三區經濟,促進濱海新區發展
塘、漢、大三區是濱海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多發展優勢。要依托港口、開發區、保稅區和大港油田,發展服務業和配套加工業。要按照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思路,以海岸帶和近海綜合開發為重點,做好臨海產業的文章。要積極推進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海洋石油化工產業園區建設,搞好海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形成海洋產業聚集效應。當前,要抓緊海水淡化項目的研究與論證。要加快海洋旅游資源的開發,建成一批海岸休閑度假、海上觀光等重點旅游項目,特別要加緊興建艦船游樂港,進一步完善海濱旅游度假區,吸引更多的人流。要進一步發展現代化海水養殖業,搞好海產品的深加工。同時,要大力改進塘、漢、大三區的交通條件。到年,臨海三區要基本形成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海洋經濟帶。
七、發展市區經濟,增強城市功能
市中心區擔負著建設管理城市和發展區域經濟的雙重任務。發展市區經濟要堅持揚長避短,強“三”興“二”,內外并舉。
一是要立足市區,做大做強服務業。要抓住海河綜合開發的機遇,重點發展商貿、餐飲、旅游、房地產業,形成以海河經濟服務帶連通各功能區、功能區支撐主導產業的發展格局。要重視發展“特色經濟”,充分利用我市的歷史文化景觀資源,吸引外資對“五大道”、意式風情區等風貌區進行整體綜合開發和資產置換,使其成為集商貿旅游、休閑娛樂于一體,具有特色和很高知名度的高檔消費區。要按照政策扶持、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發展社區服務業,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形成服務網絡,使社區服務業成為市區經濟新的增長點。
二是要以振興加工制造業為重點,走內外并舉的發展路子。在市區,以發展都市型工業為主。要依托科技、人才、資金等要素聚集的優勢,培育扶持一批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科技型企業;要以擴大就業為導向,興辦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要積極探索走出市區,與郊區縣實行聯合與協作的多種有效形式,拓展發展空間。最近市內六區提出了與靜海縣及有關企業在郊區創辦工業園區的方案,這個思路是好的,體現了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近期可考慮先開發6平方公里。新建的工業園,應當比現有的區縣工業園辦得更好,使工業園區成為市區經濟發展的新的重要支撐。
三是要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打牢發展的基礎。市區不僅要完成自身經濟發展的任務,而且還擔負著建設管理城市、組織好人民生活、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城市正常運轉的重要使命。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管理的任務不斷加重,市內各區必須把加強社區建設作為一項基礎性的工作來抓。這次市政府決定整修改造成片舊樓區和適當提高居委會待遇兩項工作,就是從全市發展和穩定的大局來考慮的。目前,我市有1200多個舊樓小區,住有300多萬居民,這些舊樓區違章建筑多,設施比較簡陋,環境條件較差,群眾迫切要求改造和治理。我們計劃用3年時間把舊樓區整修改造一遍,總的要求是,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以區為主,各方參與,先易后難,先建后管。今年計劃完成具備條件的336個小區的整修和改造,改造資金約為1億多元,由市、區兩級和產權單位共同籌集。這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涉及方方面面,各區領導必須高度重視,周密組織;市綜治辦、市建委和規劃、市政、房管、園林等部門要全力支持,積極配合,完成好自己分擔的任務。居委會工作人員處在社區建設的第一線,任務非常繁重,工作也很辛苦。在調查中,我們看到有些居委會工作人員收入過低,各區要適當改善居委會的工作條件,提高居委會的生活待遇,進一步調動居委會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促進社區全面建設。
八、規范土地市場秩序,加強區縣土地管理
土地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也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資產,市政府必須加強對土地的統一管理,特別要統籌好土地的一級市場,使土地資源得到最有效利用,發揮更大的效益。一是完善法規。盡快頒布并實施《市國有土地使用權有償使用辦法》,抓緊修改土地管理條例,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規范,使其成為符合國家法律和政策要求,適合我市發展形勢和特點的城市建設用地管理的基礎性法規。二是統一領導。為加強土地市場的管理,應成立市土地資產管理委員會,集中統一管理全市各類建設用地。各區縣也要成立相應的管理機構,按照市里的統一要求,負責對本區縣各類土地有償使用的管理。三是集中整理。為實現政府對土地供應的壟斷性控制,防止土地私下交易,今后均由政府對各類開發土地實行統一收購、統一供應,確保政府獲得土地增值的最大收益。四是市場運作。要嚴格控制土地的優惠政策,提高土地有償使用在土地供應中的比例,擴大土地招標拍賣或掛牌出讓的比例。五是加強監督管理。要根據國家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的要求,上半年對我市土地市場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理,針對存在問題,制定出整改措施。對各種違反土地管理的行為,尤其是進行私下交易的,要從嚴給予處罰。
九、改進對區縣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
推進農業產業化、郊區工業化、郊區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需要多渠道籌集資金,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改善金融服務環境,增加信貸資金。今年以來,開發銀行、農業銀行等市分行和農村信用聯社等金融部門,多次到區縣調研,研究改進對區縣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有些措施正在積極落實。市政府也即將成立金融服務辦公室,為金融機構支持全市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各區縣要促進轄區內工商企業改進經營管理,創造融資條件,擴大貸款。同時,要通過多種辦法,將更多社會資金轉化成資本金。4月下旬,市政府將召開金融服務座談會,提高我市金融服務水平。
農村信用社要增加對農戶的小額信用貸款。同時,要落實好工商企業的農業小額貸款貼息政策。請農業銀行深入農產品加工企業,改進貸款營銷,擴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貸款規模,加強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指導和服務,扶持他們做大做強。希望有關金融機構進一步支持郊區工業化建設,改進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企業的服務,適當增加貸款。同時,市政府要抓緊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完善對貸款擔保實行再擔保辦法。有關金融機構要進一步支持小城鎮建設投資公司,推進郊區城鎮化建設。
十、加強領導,為區縣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加快區縣經濟發展,離不開全市各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必須進一步加強領導,搞好服務,發揮好典型的示范引導作用。
一是要抓規劃。按照新一屆市政府第一次全體會議的要求,發展區縣經濟領導小組已經成立,市政府還將采取措施,加強對市區經濟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綜合協調工作。當前,主要是抓緊完成《區縣經濟發展規劃》的編制。市政府各職能部門要按照各自分工,研究制定支持區縣經濟發展的相應措施。各區縣要根據市里的要求,制定出切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規劃和具體落實措施。
二是要定政策。當前,市政府要抓緊制定支持區縣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各級政府都要積極適應加入WTO后的新形勢,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健全法規,完善政策,搭建服務經濟建設的平臺。要切實轉變職能,對那些不該管又管不了的事情,分別情況,堅決放給區縣,放給基層,放給工商企業。要進一步精簡審批事項,公開辦事程序,完善“一站式”服務,提高辦事效率。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多深入實際,多了解情況,找準制約區縣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主動幫助解決。
篇9
寒地黑土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
1基礎狀況
寒地黑土是黑土的子概念,地理坐標125°-127°E,44°-49°N的黑土地區。黑土總土地面積為595.6萬hm2,其中黑龍江省有482.5萬hm2,占全國的80%以上,分布在松嫩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業、林業、牧業基地。黑龍江省寒地黑土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為-5~5℃,無霜期3~4個月,年平均降水量300~700mm。黑龍江省農用地面積3950.2萬hm2,其中耕地1187.1萬hm2,占農用地的30%,人均耕地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林地2440.3萬hm2,占61.8%,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及完達山,森林面積、木材產量均居全國前列;牧草地222.4萬hm2,占5.6%,草質優良、營養價值高,松嫩草場是世界3大羊草地之一。黑土有機物質平均含量為30~100g•kg-1,特別有利于大豆、小麥、玉米、馬鈴薯、水稻等糧食作物以及甜菜、亞麻、烤煙等經濟作物生長。加之寒地的優良生態地理環境,產品具有天然、無污染、優質、營養、安全無公害、綠色和有機性。黑龍江依托寒地、黑土、森林、草場、濕地等優良生態優勢,實行地理標志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一體化推進,以生態經濟統領生產技術標準、產品標準和服務標準體系的發展模式。2011年糧食總產量4225萬t,創歷史新高,綠色食品認證個數1500個,綠色食品種植面積345萬hm2,保持全國第1位。
2優勢及問題
區位優勢。黑龍江省與內蒙古、俄羅斯接壤,是中國陸路通往歐洲大陸的重要通道;交通便利,鐵路、公路網發達,機場航線密集;水利資源豐富,有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綏芬河5大水系。生態環境優勢。現有15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4個國家級生態農業示范縣、14個省級生態示范區、8個省級生態農業縣、6個農墾總局生態農業示范農場。現有濕地面積867萬hm2,其中,天然濕地556萬hm2。資源優勢。耕地總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且多為高有機質的黑土;森林覆蓋率43.6%,有云杉、冷杉、紅松、靈芝、五味子、龍膽等2100余種野生植物資源;棲息著東北虎、丹頂鶴、黑熊、馬鹿等476種野生動物。
黑龍江省雖然在生態農業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但還存在著整體經濟實力不強,產業結構調整頗有難度,自然地質災害頻發,農業人口素質不高;農業管理體制、運營機制滯后,農業文化、生態旅游發展不充分;農業環境監管力量薄弱,機構缺乏、執法手段落后,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等問題。即使是引以為豪的生態資源優勢,目前也面臨土地生產能力退化、林木資源持續減少、牧草“三化”程度加劇、濕地生態功能減弱、水污染問題嚴峻等問題。究其原因,法制建設的缺位才是根本。雖然黑龍江省制定了《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管理條例》《黑龍江省生態農業建設規劃綱要》等規范文件,初步改變了生態農業發展以政策、命令、紅頭文件或會議文件主導的形式,但目前仍然沒有一部專門性的生態農業發展與保護的地方性立法,仍然是以《農業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綜合性法律指導生態農業的建設。隨著生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法治觀念不斷深入,以綜合性法律保障生態農業發展的弊端越加顯現:法律規定過于原則,缺乏具體可行的措施和實施細則,缺乏對生態農業及黑龍江省發展特點的充分考慮和論證,忽視懲罰性及禁止性立法,輕視協調生態系統優化發展的立法。
寒地黑土生態農業法制建設的展望
1基于相關主體的生態法制農業
法律具有穩定性、程序性,可杜絕朝令夕改和曲解政策。通過嚴格立法從整體上加強對生態農業的引導、保護、扶持。首先要針對我國生態農業的特點和現狀從基本法層面上制定《生態農業法》,同時頒行細化生態農業基本法的單行法律法規,完善既有的法律和規范性規定,明確行政管理執法主體,完善農產品品質檢測機制,進行農業稅費改革,實施農業水土和生態環境保護,強化對環境污染的處罰,加強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結合黑龍江省黑土寒地的地理特征和農業資源分布狀況,利用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優勢,積極建立多種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制定地方性法規《黑龍江省生態農業條例》及其實施細則。有效貫徹落實國家農業政策,全面平衡農、林、牧、副、漁業發展。進一步調查黑龍江省土壤和水系現狀,建立污染監測體系。全省各級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要積極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投入,給予政策性傾斜,加強對農業生產各環節和各領域的直接和間接支持。加強財政資金轉移支付力度,投資農業運輸系統、電力、通信網絡、農業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采取包括財政、稅收、補貼等諸多舉措來引導發展生態農業。成立強有力的綜合調控部門,建立有效的信息支持和監控系統,加大農業執法力度,實現農業環境和產品科技含量的不斷提升。黑龍江省著力打造寒地黑土千社千品工程。通過深入實施寒地黑土工程,擴大專業合作社的覆蓋面,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3]。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走合作與協同發展道路是現代化農業的必然選擇,也是農業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客觀要求。黑龍江省2010年為此專門出臺《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引導和扶持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當下法律研究重點應承認合作社的法人資格,鼓勵農民成立各種專業協會、農民股份合作企業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表達維權欲求。各級政府的農業、工商、財政、稅務、科技、金融管理等部門,通過財政、稅收、科技等扶持措施,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引導其申請認證有關寒地黑土地理標志農產品,注冊名優農產品商標,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協調處理法律糾紛。生態區農業企業。加大涉農企業技術改造,改進落后的技術、工藝和設備,健全內部競爭機制。加強與社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村民委員會等組織的合作。發揮企業的資源、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優勢,與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共建合作,促成寒地黑土農業物產集團、北大荒米業、九三糧油等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到農業基礎建設中來。現代農業要求農業勞動者掌握大量的知識和技能,有較高的現代文化、科技素質和經營管理知識[4]。要引導農民自覺不斷提升能力,培訓生產技能,參與綠色農業生產。針對黑龍江每年長達半年的冬寒期,大量青壯年農民去南方打工的情況,政府應直接加大對其引導和進行補貼,鼓勵利用這個時期參加培訓學習或發掘本地生態優勢,參與開展冬季生態農業旅游等,就地就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肩負先進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任務,在科技創新和現代新型農民的培養及對農業政策、理論、實踐的研究上,在加強產學研的有機結合上具有獨特的優勢。他們現在的迫切任務是為黑土農業特色產業的建設,培育、引進一批懂專業、善管理的復合型農業人才。
2基于品牌保護視角的生態法制農業
篇10
關鍵詞:林地資源;WebGIS;信息;可視化
中圖分類號:S126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6)09-0142-05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olopment of forest right circulation business and eliminate the phenomenon of asymmetrical information between buyers and sellers, the woodland resource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was developed based on WebGIS. It was designed with C/S and B/S double architecture, and realized the visualization of woodland resources utilizing the ASPMAP component. Its application should lead to the forest right circulation business being transparentized, and increase the investor’s confidence.
KeywordsWoodland resources; WebGIS; Information publishing; Visualization
近年來林權改革順利實施,農村人工林的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林木使用權實現了私有化,集體山林明晰到戶到人,確立了林農的經營主體地位,林業經營效益與林農收入直接掛鉤,有效調動了林農造林營林的積極性,許多農村出現“爭山造林、爭苗造林”的新景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促進了林區農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看好林區的發展前景,資金流向了林區,使得林權流轉業務快速升溫。為了規范林權流轉,國家林業局下達了“林改發〔2013〕39號”通知,提出了進一步加強集體林權流轉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課題組在基層農村調查也發現,投資者在購買林地時,通常會感覺林地信息不夠透明,認為交易風險較大,有可能被賣方單方面提供的信息所誤導,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了促進林權流轉的有序化,基層政府應當較為權威的林地資源信息,消除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保護投資者權益[1]。
1網絡架構設計
為了幫助林權交易雙方直觀可視林地資源,擬開發一套林地資源信息系統。如果采用傳統單數據庫服務器架構,縣級林業局無專職網絡安全員,一旦被黑客攻擊,可能導致林地資源數據庫被黑客篡改[2]。因此系統設計為SQL Server 2005的主、副數據庫雙服務器結構,服務器的操作系統采用Windows Server 2003,WEB服務器組件選擇 Microsoft-IIS/6.0[3]。林權信息錄入和管理系統采用C/S架構,直接連接主數據庫服務器,實現林權證信息登記、刪除、轉讓等業務工作[4]。林地資源信息可視化查詢系統采用B/S架構,將訂閱服務器通過硬件防火墻,在互聯網上開放HTTP(HyperText Transport Protocol, 超文本傳輸協議)的80端口,林地資源信息,只提供只讀查詢的權限[5]。主數據庫服務器上的SQL Server數據庫設置為“服務器”,副數據庫服務器上的SQL Server數據庫設置為“訂閱服務器”,“服務器”在工作時段每隔30 分鐘向“訂閱服務器”新更新的林地資源信息,同步差異數據后,副數據庫將和主數據庫保持一致。在此安全機制下,即使副數據庫被侵入,人為篡改了林地資源信息,也不會影響主數據庫上林地資源業務工作,而且篡改信息也會在30 分鐘內被主副數據庫同步操作所清除。此架構保證了基層政府在內網中使用C/S架構的業務軟件時具有錄入、修改的完整權限;而社會公眾在互聯網中使用B/S架構的瀏覽器時,僅獲得信息化查詢功能。其網絡架構如圖1所示。
2數據層設計
在本系統中,數據層需要管理兩種數據信息:林權屬性信息、地理圖形信息[6]。
林權屬性信息存放在被設置為訂閱服務器的SQL Server數據庫中,訂閱服務器的林權信息每隔1 h被服務器更新[7]。訂閱服務器即使因為B/S架構訪問量極大,或是受到黑客沖擊,都不影響服務器的正常工作,因此來自于互聯網的任何攻擊都不影響C/S架構業務流程的開展,只要訂閱服務器恢復正常,其被破壞的數據就會被丟棄,自動被服務器刷新為最新的業務數據。
本系統WebGIS的功能需求簡單,因此地理信息數據應用shapefile格式的GIS文件進行管理即可[8]。shapefile格式GIS文件由ESRI開發,一個shape文件包括一個主文件(后綴名為.shp)、一個索引文件(后綴名為.shx)和一個dBASE表(后綴名為.dbf)。shape文件自帶的dBASE表僅存放少量地圖展示所必需的地理信息屬性數據,本系統需要的額外的林權屬性數據將存放在林權信息數據庫中[9]。
3邏輯層設計
邏輯層的核心為IIS架構、WebGIS架構。
3.1IIS架構設計
在IIS架構中可以創建Web網站、Web 應用程序和虛擬目錄三種Web服務[10]。三者關系如圖2所示[11]。一個“網站(Web Site)”包含一個或多個“Web 應用程序(Web Application)”,一個“Web 應用程序”包含一個或多個“虛擬目錄(Virtual Directory)”,而“虛擬目錄”則映射到Web服務器或遠程計算機上的“物理目錄(Physical Directory)”。
客戶端瀏覽器與Web服務器之間問答通訊實現HTTP請求處理,如圖3所示。首先,瀏覽器嘗試連接Web服務器的80端口,如果Web服務器可以響應此連接請求,就在瀏覽器與Web服務器間建立了一個通訊鏈路,在此“通道”上瀏覽器與Web服務器可以相互發送與接收信息[12]。因此在應用層上無需軟件開發,用戶只需使用系統自帶的網頁瀏覽器即可[13]。
3.2WebGIS架構設計
WebGIS服務由ASPMAP組件提供,其工作原理見圖4。當瀏覽器客戶端發出WebGIS查詢請求,工作者進程(work process)解析HTTP請求,控制應用程序調用ASPMAP組件的GIS服務,在頁面上顯示用戶所需的GIS畫面。ASPMAP組件根據功能的需要調用不同的內部模塊,并讀取外部地圖數據。
4WebGIS的開發
ASPMAP是一種支持互聯網平臺的空間數據WebGIS組件,具有GIS地理信息展示功能和一定的地理信息分析能力。ASPMAP組件可以直接使用ArcGIS的shapefile格式的矢量文件,并能把矢量的地理信息地圖轉換為臨時的柵格圖,這樣客戶端就無需安裝其它WebGIS的客戶端,用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即可直接瀏覽WebGIS。
WebGIS部分應用Microsoft Visual 2010的和ASPMAP組件開發WebGIS網站。以村為單位,進行林地資源的顯示和管理。地圖圖層設置有村林相小班圖、村等高線圖、村林界圖三個主要圖層,和道路、水系、建筑物等輔助圖層。首先創建一個ASPMAP對象,應用addlayer方法,將三個主要圖層及輔助圖層逐個裝入。WebGIS工作框圖見圖5。
WebGIS實現圖層加載和顯示的核心代碼如下:
Private Sub Page_Load(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 ByVal e As System.EventArgs) Handles MyBase.Load
5系統的應用效果驗證
本系統在福建省三明市投入了使用,社會公眾通過互聯網可以查詢林權宗地的座落及林地詳細的資源情況,減少了投資交易的風險。
為林地列表瀏覽界面圖,選擇搜索林權證號或宗地編號的方式來查詢林地信息,也可以通過樹形結構來選擇林地,分為縣、鎮、村三級操作。選中關心的林地后,點鼠標右鍵可選擇繼續查詢該林地的“二類資源數據”或“林權宗地數據”。
選擇“林權宗地數據”后出現WebGIS窗體,如圖7所示。選中一本林權證的一個宗地后,點擊“權屬圖”按鈕,打開WebGIS頁面。被鼠標選中的林權宗地用藍色表示,鼠標右鍵可查看林地資源的屬性信息。WebGIS地圖操作功能包括:(1)放大功能,用戶選擇放大功能后,用鼠標在地圖上拉一個框,系統對框示區域進行放大。(2)縮小功能,實現對地圖版面的縮小,以方便用戶查看。(3)全圖功能,以村為單位展示全村地形圖,并以藍色突出標識所選宗地。(4)中點功能,點該按鈕后,再用鼠標點地圖上的某點,該點成為所示地圖的中心。(5)細節功能,顯示當前宗地的面積、資源等詳情,林權詳情信息界面見圖8。
實踐表明,林地資源可視化系統提升了當地林權制度改革信息化應用水平,也進一步提升了林地資源管理的整體現代化水平[14]。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普及,數據倉庫、網絡安全、地理信息等技術的日趨成熟,現代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趨向于采用網絡化、構件化、智能化和面向對象的系統實現技術[15]。而本系統的實施,為福建省林地資源管理的智能化提供了寶貴經驗,符合智慧林業的發展趨勢。
6結論
本課題組基于WebGIS技術開發了林地資源信息平臺,采用C/S、B/S雙架構的設計,以B/S架構地理圖形信息為主;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的開發語言,應用ASPMAP組件實現了林地資源的可視化。該軟件在福建省將樂縣林業局投入了使用。應用表明,該軟件能夠消除信息不對稱現象,使林權流轉過程更加透明,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最終促進林權流轉有序進行。
參考文獻:
[1]王小康,李景文.基于物聯網與WebGIS的智能公交系統[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5(3):69-70,74.
[2]林宇洪.木材供應鏈追溯RFIC卡的設計[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28(5):175-179.
[3]廖家沛.基于WebGIS 的村鎮土地管理系統設計[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23):384-384.
[4]林宇洪,胡連珍,蔣新華,等.基于二維碼的農超對接供應鏈追溯系統的設計[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5,27(6):83-87.
[5]魏海林,黃璜.應用遙感影像與 WebGIS 建立林場級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J].農業科學與技術(英文版),2015(4):832-835.
[6]林宇洪,沈嶸楓,邱榮祖.南方林區林產品運輸監管系統的研發[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1,33(5):130-135.
[7]黎小清,丁華平,楊春霞,等.基于 WebGIS 的東風農場橡膠樹施肥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熱帶農業科技,2014(4):1-5.
[8]林宇洪,林玉英,胡喜生,等.后林改時期的林權WebGIS管理系統的設計[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2,32(7):146-150.
[9]馬麗.森林資源信息共享的WebGIS研究[J].山西林業,2014(6):28-30.
[10]林宇洪,林森,景銳,等.木材運輸IC卡讀寫器的開發[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9(4):435-438.
[11]Frshle H K, Gonzales-Barron U,McDonnell K,et al.Investigation of the potential use of e-tracking and tracing of poultry using linear and 2D barcodes[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9,66(2):126-132.
[12]Zheng L F,Zhou X N,Wu Z L.A quantitative study on environmental costs of forest cutting operation [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gging and Industrial Ecology.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Press,2009:123-128.
[13]Anders B,Martin E,Janne H,et al.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the forestry supply chain using RFID[J].Computers in Industry,2011,62(8):83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