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00:02: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產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產品貿易狀況
一、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1.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訴訟增多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訴訟越來越多,已成為阻礙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非關稅壁壘之一。截止目前,我國所遭遇的各種反傾銷已經達到了500多起,我國已連續7年成為世界頭號反傾銷目標國。針對我國的反傾銷案件給我國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嚴重萎縮,有些甚至已經被迫退出市場,構成了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巨大障礙。
2.人民幣匯率變化對出口的影響
短期內來看,由于價格上升,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成本會加大,這樣在國際市場上,我國農產品的價格將會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就會下降,這對于我國的弱勢農業來說無疑是不利的;目前在我國農業出口商品中,初級農產品占80%,傳統農產品和大宗農副產品占40%以上,而這都是對價格變化的敏感度較低,需求彈性較小的產品。
3.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
農產品貿易狀況
一、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1.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訴訟增多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訴訟越來越多,已成為阻礙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非關稅壁壘之一。截止目前,我國所遭遇的各種反傾銷已經達到了500多起,我國已連續7年成為世界頭號反傾銷目標國。針對我國的反傾銷案件給我國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嚴重萎縮,有些甚至已經被迫退出市場,構成了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巨大障礙。
2.人民幣匯率變化對出口的影響
短期內來看,由于價格上升,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成本會加大,這樣在國際市場上,我國農產品的價格將會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就會下降,這對于我國的弱勢農業來說無疑是不利的;目前在我國農業出口商品中,初級農產品占80%,傳統農產品和大宗農副產品占40%以上,而這都是對價格變化的敏感度較低,需求彈性較小的產品。
3.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
農產品自給加大優勢農產品生產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農民收入增長趨勢的分析與預測;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分析;提高農民收入的具體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國際市場農產品將對我國農產品產生巨大的沖擊、預測值由如下指數平滑公式計算得、農民收入實際增長率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和不同時期側重點變化的恰當反映、因素的選擇、農作物播種面積增加,無疑是增加農民農業收入總額的一個重要方面、資料使用說明、模型選擇、回歸系數都顯著不為零,通過t檢驗、逐漸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WTO《農業協議》中的綠箱政策、加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采取靈活的土地承包政策、把發展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等,具體請詳見。
引言
中國已加入WTO,由于中國特定國情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又加上城鎮化進程滯后,大量勞動力滯留在農村,從而造成農戶生產規模小,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玉米、小麥、大豆、棉花等大多數農產品國內價格已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加入WTO之后,隨著關稅的大幅度降低,國際市場農產品將對我國農產品產生巨大的沖擊。面對沖擊是采取放棄大面的農產品生產,去大量采購國際市場價格便宜的國外農產品,還是繼續堅持固守本國生產,就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選擇。考慮到糧食安全問題,把我們需求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依賴價格波動較大的國際農產品市場上,那將是十分危險的。因此,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在不利的條件下,保持我國農產品基本自給,同時加大具有比較優勢農產品生產,爭取更多的創匯,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一、農民收入增長趨勢的分析與預測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農民人均名義收入和商品零售物價指數的資料,計算農民人均實際收入和農民收入實際增長率(按1978年價格),同時利用1985~2000年資料計算農民收入預測值(剔出價格因素按1978)。
預測值由如下指數平滑公式計算得
中土農產品貿易合作現況
[提要]本文從中土兩國目前的農產品貿易現狀入手,利用TC、TCD、G-L三大指數對兩國競爭力、結合度、互補性做了實證分析。結果得出,中土兩國的農產品在國際上競爭力較弱、在農產品貿易領域聯系程度不夠緊密、兩國之間存在一定的農產品互補性,并對兩國農產品市場結構優化及農業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中國;土庫曼斯坦;農產品;競爭性;互補性
伴隨“一帶一路”的深入,中國和土庫曼斯坦的貿易展示出多元化態勢,作為絲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的土庫曼斯坦農業水平相對較弱,農產品種類相對單一,這為我國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提升中國農業品牌影響力和號召力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因此,在兩國農產品貿易現狀基礎上,分析兩國農產品貿易對兩國該領域進一步合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
一、中國和土庫曼斯坦農產品貿易現狀
(一)中國與土庫曼斯坦農產品世界貿易市場現狀。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中心數據庫所得數據顯示,中國農產品貿易呈現增長趨勢,2014~2018年中國的農產品世界出口額由894.99億美元增長至973.14億美元,進口額同樣有增加,由1,338.8億美元增長到1,462.4億美元,增速分別達8.73%和8.23%。中國對高品質棉花、高筋小麥及面粉、動物毛皮等農產品的進口需求較強烈。與世界農產品貿易相比,存在較大的貿易逆差。土庫曼斯坦的經濟屬于能源型經濟,大多數自需商品需要進口。近幾年,農產品進出口額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農產品出口額由7.85億美元下降至4.69億美元,進口額由8.74億美元降至5.41億美元,貿易逆差額降速達17.6%。農產品主要是棉花、羊、蠶絲,這也是土庫曼斯坦主要出口的農產品,在其國內耕地,將近一半用于種植棉花,土庫曼斯坦對反季節蔬菜、水果以及部分加工農產品有巨大需求。(二)中國和土庫曼斯坦農產品雙邊貿易現狀。土庫曼斯坦與中國貿易主要在能源領域,而農產品貿易規模較小,除去能源貿易的影響,中土農產品貿易仍存在不小貿易逆差。2014~2018年這5年中,在2016年達到進出口一個高點,進出口額分別達到0.176億美元和0.408億美元。整體來看,中國對土庫曼斯坦的出口額處于低迷態勢,進口相對平穩,貿易逆差五年間存在較大的波動。從兩國的農產品貿易進出口產品的集中角度看,中國出口到土庫曼斯坦的集中度與進口的比較強。2018年,中國農產品進口土庫曼斯坦排名前三位的分別為HS52、HS51、HS13,貿易額達0.25億美元,占全部進口農產品的86.3%;中國農產品出口至土庫曼斯坦排名前三位的是HS09、HS12、HS20,三種農產品貿易額達0.079億美元,占全部出口農產品的88.6%。目前,中土兩國農產品貿易額較小,貿易種類較少。
二、中國與土庫曼斯坦農產品貿易實證分析
小議農產品冷鏈物流研究
提要本文分析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概念和發展現狀,探討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我國的特殊國情和實際情況,提出適合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議
國家發改委近日公布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加快建設從田間到餐桌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這也正體現了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加快,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農產品獨有的鮮活性、易腐性等特性確定了農產品對物流過程的時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嚴格標準.但由于冷鏈的問題,我國農產品產后損失嚴重,果蔬、肉類、水產品流通腐損率分別已經達到20%~30%、12%、15%,僅果蔬一類每年損失就達1,000億元以上,因此加快建設冷鏈物流體系迫在眉睫.
一、農產品冷鏈物流概述
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使肉、禽、水產、蔬菜、水果、蛋等生鮮農產品從產地采收(或屠宰、捕撈)后,在產品加工、貯藏、運輸、分銷、零售等環節始終處于適宜的低溫控制環境下,最大限度地保證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減少損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應鏈體系.農產品冷鏈物流與一般常溫物流系統相比,具有高投入、高要求的特點.第一,農產品冷鏈物流各環節的管理與運作都需要專門的設備和設施,建設投資較大、回報期較長第二,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生產和消費較分散,市場供求及價格變化較大,天氣、交通等各種不確定的影響因素較多,其運作和能耗成本較高、較不穩定第三,農產品冷鏈物流要求冷鏈的各環節具有較高的組織協調性,保障物流環節和物流交易次數較少,保證易變質農產品的時效性強第四,農產品冷鏈物流要求較高的信息技術對農產品進行安全性的質量監控或實時跟蹤.
二、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發展現狀
中美農產品貿易爭端現狀
1中美農產品貿易爭端的現實狀況
隨著中美農產品貿易的不斷加強,在農產品貿易中引發的爭端也日益增多。這些爭端嚴重影響了中美農產品貿易的正常發展。
中美農產品貿易的摩擦不僅是由于極高的關稅征收所導致,更多的是來自那些隱形的非關稅壁壘。首先是對農產品的高額貿易補貼,2002年美國《農業法》修改,使得政府補貼巨幅增加至1900億美元,范圍包括棉花,大豆,小麥等大宗商品外的其他如花生,羊毛,蜂蜜等。
其次是強制性技術標準,這里面主要又包括轉基因作物問題、綠色壁壘與食品安全問題以及環境壁壘。2002年我國頒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法規利用了世貿組織允許的技術壁壘,限制了美國轉基因作物的出口,引起了美國的不滿。同時由于中國水果的品質差,安全性低,常常受到美國的綠色壁壘阻礙,使得中國水果競爭力不斷減弱。對于環境壁壘,例如美國對許多食品的包裝要求可降解包裝,盡量減少對于環境的損害,這也使得貿易的成本增加,實現了美國的貿易保護。
最后就是關于傾銷與反傾銷問題。我國頻頻遭受農產品的反傾銷案件困擾,涉及反傾銷的商品有蜂蜜,大蒜,小龍蝦,濃縮果汁等,被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使得中國本來具有比較優勢的許多商品失去了競爭能力。
面對各種各樣的貿易爭端,使得我國的農產品出口成本上升,國際競爭力下降,我國農產品走向美國市場受到了阻礙,不斷引發的貿易爭端也使得兩國在農產品領域的貿易交往受到損害,最終不能最大化的獲得國際貿易的利益。
農產品營銷狀況與對策
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深入發展,農產品營銷已經成為現代營銷管理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營銷方式。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中,挖掘農產品營銷的特殊職能成為農業市場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新疆豐富的農產品資源以及農產品生產能力的快速提升,使農產品產銷矛盾愈發突出。農產品營銷管理水平的低下已成為建立新疆現代農業體系的最大瓶頸,制約著新疆整個農業產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的提高和農民增產增收。樹立現代農產品市場營銷理念和實施品牌化經營策略將是新疆優質農產品成功拓展國內外市場的戰略選擇。
一、新疆農產品營銷:現狀及營銷難題
新疆現代農業發展進入了市場開拓的新階段,開始實施以市場拓展為重點的資源轉換戰略,新疆農產品營銷也開始從傳統生產觀念向現代的農產品營銷理念過渡。
1.新疆農業資源和農產品優勢明顯。在農產品的整個營銷活動中,產品是根本和基礎。農產品的生產基地是市場營銷的基礎,只有建立了穩定的基地,才能培育出穩固的農產品市場。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態氣候,新疆具有豐富多樣的農產品資源,新疆特色農業和林果業的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已經形成。目前新疆不僅是全國商品棉、糖料和糧食基地,伴隨著特色農業的發展與崛起,新疆已成為了瓜果、畜產品、啤酒花、番茄醬、甜菜糖、打瓜、油葵、亞麻、紅花、芳香植物和大蕓等農產品生產基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啤酒花和番茄醬的生產基地,其中番茄產量占全國總產90%以上;啤酒花產量占70%;紅花產量占20%;枸杞產量占60%。南疆環塔里木盆地的特色林果業種植帶也初步形成,2010年新疆特色林果總面積達1700萬畝,林果產品總產量達到670萬噸,新疆是我國第一大杏和葡萄產區,杏的總產量占全國的26.5%,葡萄產量占全國的29.68%,是世界第一大綠葡萄干產區。新疆政府不斷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以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為重點,集中建設了一批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鼓勵、支持農產品生產者按照國家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等認證。2010年新增無公害農產品413個,綠色食品75個,有機食品16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積達620萬畝,12個產品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新疆農產品質量認證制度的推行,符合“以質為本,以質取勝”的農產品經營理念,更加凸顯了新疆農產品得天獨厚的質量優勢和競爭力,為其農產品品牌化經營奠定了產品基礎。
2.新疆農產品營銷初具規模,但龍頭企業培育滯后。新疆政府借力全國各地“農業援疆”契機,充分利用“市場援疆”,適時把現代農業的發展重點由基地建設調整到市場開拓上來,大力實施“走出去”開拓市場戰略,著力打造農產品外銷平臺和市場開拓體系。新疆“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樹立新疆農產品品牌形象。著力建設好北京、上海、廣東等農產品展銷平臺,擴大特色農產品的銷售規模。到2015年,主要農產品商品率達到70%。”為加快推進新疆現代農業的市場化、產業化進程,新疆政府大力支持農副產品市場開拓體系建設,在上海市西郊國際農產品展示中心建設新疆農副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建立面向華東市場的外銷平臺;積極籌建面向華北市場的北京市外銷平臺和面向華南及港澳臺市場的廣州市外銷平臺。2011年10月新疆農產品北京展銷中心運營啟動,主要展銷新疆名優特色農產品,實現新疆農產品在北京展示直銷的常態化;建設面向周邊國家的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全方位開展農產品產銷“一條龍”服務,有效引導生產和銷售,開拓國際市場,伊犁霍爾果斯口岸國際客服中心正被打造成面向中亞的最大農產品出口基地。隨著新疆農業產業化不斷推進,新疆農產品營銷主體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而且其農產品市場經營理念不斷加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公司+農戶”聯合營銷組織逐步成為新疆農產品營銷的主體。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區國家、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319家,其中國家級23家,自治區級296家,全區農產品加工企業8881家。2010年底,全區農產品經營組織7200家,其中龍頭企業帶動型1186個,中介組織帶動型984個。但新疆農產品加工型和流通型的龍頭企業的培育相對滯后,具有一定實力又有現代營銷方式的農產品批發商和零售商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顯得非常不足,結果導致新疆農產品賣難問題久拖不決。新疆的農業合作社也大多以從事種植和養殖等生產經營性活動為主,組織化程度較低,而在具有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產品流通環節涉足很少,產品銷售主要采用訂單式的初級原料銷售。可以看出,新疆農產品營銷主體發展滯后極大地影響著現代農產品營銷方式的發展。
3.新疆政企開始注重農產品品牌化經營,但品牌建設滯后。一般來講,現代企業都有自己的品牌和商標,品牌既可以幫助消費者識別不同生產者或銷售商的產品和服務,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企業產品的質量水平和口碑。目前農產品品牌化經營代表的主要是綠色、有機、環保、健康等非常先進的產品營銷理念;代表著消費者關注農產品品質、注重生活品味以及營養健康意識等非常前衛的消費理念。所以,農產品的品牌化經營比工業品牌更受到整個社會和廣大消費者的關注。識別一個品牌依靠的不僅僅是它的名稱與標識,更重要的是其代表的產品質量水準和所承載的消費理念與文化價值。新疆政府目前正積極推動各類商標和品牌的申報。包括自治區工商局組織認定的“新疆著名商標”,推薦申報“中國馳名商標”和“地理標志”;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組織認定的“新疆名牌產品”,申報“中國名牌產品”;由自治區農業廳組織開展“新疆農業名牌產品”的評價認定,組織申報“中國農業名牌產品”。新疆自1999年開始評選、認定農業產品品牌,目前已有205個產品獲得新疆農業名牌產品殊榮。新疆商標注冊和品牌建設獲得初步成效,2010年新疆農產品中已有中國馳名商標6個;中國名牌13個;新疆著名商標33個;新疆名牌49個;新疆農業名牌18個。但整體來看,新疆農產品品牌經營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新疆在全國涉農中國馳名商標中所占比例僅為2%,新疆農產品品牌多而雜,品牌集中度較低,缺乏在國內享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農產品品牌,品牌建設同質化現象嚴重,品牌內涵缺乏文化支撐,難以滿足新疆農產品“走出去”的市場拓展戰略需要,提升新疆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整體品牌發展水平將是新疆農產品營銷管理的重點和難點。從新疆名優農產品進入中國一線城市的各項參展及推介活動來看,同一種農產品出現多個產地和品牌,如來自新疆不同地區的紅棗、核桃的各類品牌,僅僅來自同一個和田或其他地區紅棗品牌也多達數個,嚴重干擾消費者的鑒別與選擇,而且無形中也加大了產品推介和品牌形象塑造的難度。所以,目前新疆農產品品牌建設形式大于內涵,品牌建設投資不足,營銷手段缺乏,農產品品牌意識還遠不能適應農產品市場化的進程。
當前農產品物流模式探究
發達國家(地區)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
發達國家非常重視農產品的物流,積極采用供應鏈管理方法對農產品物流進行管理。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很多發達國家形成了較為先進的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農產品物流模式的形成,受各國社會體制、農業生產、經濟發展水平等影響。發達國家農產品物流的迅猛發展與政府政策性的支持是分不開的。近年來,發達國家紛紛通過政府制定政策、法律法規和制度規章來促進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同時,為了適應農產品物流業的發展需要,發達國家通過政府宏觀政策的引導,確立以現代物流發展帶動整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目前,世界農產品物流運作主要形成了東亞、西歐、北美三種模式。雖然各種模式特點不同,但成功的背后都隱含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這些運行穩定、處于成熟階段的流通模式都具有市場化、信息化、產業化、一體化的特征,并很好地適應了自身區域條件,適應了其各自的生鮮農產品消費特點對物流發展體系的特殊要求。深入觀察和仔細分析發達國家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特點,借鑒其發展經驗,將有助于中國構建全新農產品物流發展體系,提升農產品物流發展現代化水平。東亞模式涵義。東亞模式以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的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為代表,是以批發市場為主渠道、以拍賣制為特征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形成這種模式的原因是由于這些國家和地區在自然條件方面是人多地少,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小規模農業生產;在經濟體制方面主要糧食流通實行政府控制、統一管理,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等生鮮產品實行自由流通。生鮮農產品的生產者很難與經銷商直接對接,批發市場便成了流通的主要渠道,形成了以日本為代表的“批發市場+農協+農戶”的東亞模式。作為農產品物流中最大的通道及樞紐,批發市場可以滿足買賣雙方擴大運銷規模和交易空間、節省交易成本的需求,是解決小規模農業生產和大市場、大流通之間矛盾的客觀場所。目前,東亞模式對于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流通環境來說,是非常適合的。但隨著大的農產品零售終端的形成以及互聯網的發展,這種模式也在逐步發生著轉變。東亞農產品流通模式如圖1所示:東亞模式特點。以日本為代表的東亞模式特點如下:(1)人多地少,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主體。人多地少是東亞模式的特性,從而生鮮農產品生產分散化、品種多樣化以及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農業生產成為該模式的重要特點。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等生鮮農產品實行自由流通,批發市場是農產品的主渠道。比如,在日本,果蔬類農產品經由批發市場的比率高達80%以上。(2)流通環節多,成本較高,但價格公正、公開。日本農產品流通渠道復雜,一般都要經過兩級或兩級以上批發渠道后,才能把農產品轉移到零售商手中,主要包括各類批發市場、供貨組織、中間批發商和零售組織等。東京的農產品流通過程表現為“生產者─上市團體─批發商─中間批發商─零售店─消費者”,盡管流通環節多,但農產品批發市場采用拍賣、投標、預售、樣品交易,形成的價格公開、公正。(3)農產品批發市場現代化程度高、功能齊全。一般包括商品分級整理、加工包裝、質量驗證、結算服務、委托購銷、儲運、信息提供、代辦保險等配套功能。(4)流通規范化、法制化、效率高。日本非常重視農產品流通法規建設,制定各種制度規范農產品流通。日本《批發市場法》(1971年修訂)規定禁止中間批發商從事一級批發業務,僅有少數批發商有資格接受產地上市組織等的委托從事一級批發業務,絕大多數農產品要經過多級批發市場的交易。日本《市場實施規則》規定到達批發市場的農產品必須當天立即上市,以全量出售為原則,禁止批發商拒絕農產品委托交易,禁止中間商或零售商直接采購農產品,禁止場內批發商同場外的團體或個人展開批發業務,保證了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高效率。北美模式的涵義。北美模式以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為主要代表。北美模式是主要以大型超市、連鎖零售商主導的農產品流通的直銷模式,也就是“超市+農場”的模式。形成該模式的原因是北美地區人少地多、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產地市場比較集中,產地批發市場與零售商的交易量占絕大多數。同時,北美經濟發達,大型零售連鎖終端較多。此外,北美國家高速公路網絡和現代化的運輸保鮮設施比較發達,從而促進了這種北美產地直銷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的形成。農產品直銷是生產者或生產者團體在產地將產品進行分級、包裝處理后,直接送進大型超市、連鎖零售店或配送中心的一種農產品流通短渠道模式。目前,大多數北美國家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短、環節少、效率高,農產品從生產地經由物流配送中心直接到零售商,流通速度快,成本低,從而提高了流通效率。從實施運行效果看,北美模式的代表美國擁有一個龐大、通暢、高效和專業化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如圖2所示。北美模式的特點。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模式特點如下:(1)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和設備發達。美國的交通運輸設施十分完備,公路、鐵路、水運四通八達,高速公路遍布城鄉,公路能夠直接通往鄉村的每家每戶。此外,通訊設施和網絡發達,儲運設備的機械化水平高。(2)擁有發達的農業信息流基礎。美國有85%的農民上網,農業電子商務占總電子商務的比率在各行業中列第5位。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農產品各市場主體了解市場行情、獲取價格變化信息的直接窗口。(3)農產品物流服務的社會化程度高。美國連接農產品供需的物流主體主要是農場主參加的銷售合作社、政府的農產品信貸公司、農商聯合體、產地市場或中央市場的批發商、零售商、商、加工商、儲運商和期貨投機商等。據統計,全美近1/3的農場主通過合作社出售谷物。各種行業協會為農民提供有力支持,代表農民與政府交涉,在農產品產銷中發揮著積極作用。(4)政府發揮積極的調控作用。農業部有10萬人分布于美國各地,農業統計系統對各農場每一塊耕地上所種植的作物品種、面積、長勢、產量都了如指掌,所獲取的信息經過匯總處理,由政府定期,指導農戶生產經營。西歐模式的涵義。西歐主要國家法國、荷蘭、德國、英國等,除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科學的生產運作和高度的產業化體系外,有效合理的農產品流通體制也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歐主要國家中,以法國和荷蘭工業最為發達。以荷蘭為例,荷蘭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荷蘭花卉也是荷蘭經濟的支柱產業。在荷蘭花卉業發展過程中,花卉拍賣市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荷蘭模式以拍賣方式作為批發市場農產品流通的重要形式,批發市場和直銷相結合,農業合作社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政府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即“合作社+農戶”模式。在荷蘭,農產品生產的機械化、規模化、專業化程度較高;運用先進的物流技術和現代化的物流裝備;通過發達的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系統,連接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生產商、種植主、批發商,使流通各環節緊密相聯,形成靈活、高效的農產品供應鏈;實行產銷一體化;建立統一、協調的農產品標準。這些是荷蘭模式成形的重要因素。西歐模式的特點。以荷蘭為代表的西歐模式特點如下:(1)先進的電子虛擬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通過網絡連接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生產商、種植主、批發商、零售商,形成農業供應鏈。荷蘭的花卉和園藝中心的電子信息訂貨系統已經建立,電子化農業產品交易市場面向全球的廣大客戶提供服務。(2)先進的農產品物流中心,成熟的冷凍行業。荷蘭的冷凍行業非常發達,具有現代化的制冷和冷凍技術設備,且工作效率高,充分保證高質量的農產品的運輸、儲存和配送服務。
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
農產品物流過程涉及生產、包裝、采購、儲運、流通加工、分銷、交易等活動,是一個系統工程。盡管近年來農產品物流運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國外發達經濟國家相比,目前中國的農產品流通方式和流通技術整體來說,還處于比較落后的階段,流通成本過高,高效的流通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中國國土遼闊,自然條件不同,各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也不同,造成了農村與農業發展的不平衡。目前,中國存在著多種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主要是“超市+農戶”、“加工企業+農戶”“、批發市場+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且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論階段。總體來說,我國農產品運作模式,無論是生產還是流通階段,都屬于傳統的模式,發展比較落后,難以適應現代化發展的要求。而現階段來說,我國農產品物流主要存在以下問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通過財政資金、金融機構投資、農民集體投資等融資途徑對農業基礎設施進行了大量的建設,而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由于底子薄、國土遼闊,且受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影響和農村生產力水平較低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中國的一些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流通設施少且簡陋,缺乏相應的倉儲、檢驗、保險、冷藏設施以及冷鏈設施系統,在車輛進場管理、農產品檢驗等方面比較落后,效率低下。特別是縣鄉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落后,沒有農產品專業交易市場,大部分鄉鎮集貿市場還是規模較小的集市市場,其中少數是簡陋大棚等設施,多數是露天交易,相當多的農產品交易市場仍然停留在提供場地、出租攤位、自由成交和收取管理費的初級市場經營管理階段。縣城超市少且規模小,營業額占商品零售額的份額較少,并且超市還沒有延伸到農村,一般鄉鎮只有一些小商品銷售門店,難以滿足農民買賣農副產品以及增收后對消費品日益增長的需要。由于農產品對物流運輸設備、儲存方法等都有較為嚴格的要求;農產品運輸需要大量針對農產品和農用物資特性的專業運輸工具,而我國農產品專用運輸工具極為缺乏,且冷鏈物流的硬件設施建設不足。中國冷鏈物流水平落后,發展和分布不均衡,無法為易腐農產品提供低溫保障,造成農產品大量的損耗,物流費用高,容易出現安全隱患。專業冷藏設備如冷凍庫的缺乏是導致中國冷藏物流落后的一個關鍵因素。在鐵路方面,冷藏車僅占總量的2%左右,且大多是陳舊的機械式速凍車皮,缺乏規范的、保溫的保鮮運輸車廂,運量還不到鐵路貨運總量的1%;在公路方面,現代化的冷藏卡車嚴重不足,中國冷藏車保溫汽車的占有率極低,僅為貨運汽車比例的0.3%,而發達國家中這一比重,在美國為1%,英國為2.6%,德國更是達到了3%。目前,中國生鮮農產品流通中還沒有廣泛采用現代物流技術,存在著不合理的包裝、運輸、儲存現象,致使生鮮農產品質量和鮮度不能得到可靠的保證。農產品物流技術落后,主要表現在:先進的糧食散裝技術得不到廣泛的應用,糧食散貨率比較低;農產品冷藏和保鮮技術水平較低,還沒有實現從田間采后預冷到消費者冰箱的全程冷鏈,適應不同農產品特性的寬溫度帶冷藏技術還沒有得到廣泛的運用;利用計算機等現代技術檢測糧溫、控制糧情變化的管理方式普及率較低;糧食質量檢測方式在許多糧食企業還比較落后;對農產品進行規范化、合理化包裝還需要進一步設計與開發;適應多品種、小批量、高頻率的農產品物流的配送技術還需要進一步推廣和應用。目前中國的農產品交易市場體系建設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遠不能滿足農產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的需要。中國地域遼闊,地區差異大,農產品種類繁多,這就需要對農產品市場進行全面規劃和合理布局。而目前,中國的農產品市場體系一方面存在資金不足、投資分散和使用不當等問題,另一方面存在著盲目發展、重復建設等問題。總體看,缺乏全國性、開放、規范、有序的大市場,具有價格形成機制的大型市場數量少、區域分布不均衡,且主要集中在農產品主產區,市場功能單一。當前中國農產品的交易方式較為單一,一般都是“選擇-講價-購買”很簡單的原始交易方式,達成長期合同交易的很少,拍賣的現代化交易方式運用更少。在農產品交易的過程中,結算主要采用傳統的現金收付。由于市場組織化程度低,交易分散,交易方式單一,缺乏公開的競價機制,市場價格不透明,中國農產品交易難以形成規模經濟。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農業的健康發展。近幾年來,國內頻繁發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如瘦肉精、注水豬肉、注水雞鴨、蔬菜農藥殘留等,引發公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關注,同時也為市場監管部門拉響了警報。這些事件暴露出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監管的缺位。由于中國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正處于探索中,許多制度尚不成熟,因而農產品流通的具體法律制度還未系統建立。首先,沒有對在渠道體系中處于中介位置的農村合作社、農業協會以及經紀人予以明確的法律定位與約束。其次,農產品市場、農產品交易規則缺失,迄今為止,中國還沒有頒布一部完整的農產品市場流通交易法。此外,農產品采摘缺少標準化、規范化的指導或監管;缺少中立性的產銷地農產品檢測機構和強制性的規定;缺少產銷地不合格的農產品的處理機制;缺少持續性的預防措施和財政預算。現行農產品的一些市場法規不完善,不便于操作和執行,造成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削弱了法規的有效性和嚴肅性。
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的思考和選擇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物流有很多先進的管理方法、流通技術和成熟的經驗,如何借鑒成功的經驗,構建有特色的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將是中國農產品流通發展必須面對的課題。通過本文對國內外的研究以及對中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的分析,筆者認為應該根據我國的國情構建符合現實需要的農產品運作模式。市場體系是市場經濟的載體、紐帶和渠道,農業向市場化發展必須充分發揮交易市場的作用。隨著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改革和發展,中國農產品流通已呈現較為活躍的狀態,目前已建立三級流通市場,即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零售農貿市場和超市、零售菜店。既有流通體系使得生鮮農產品能夠較快地聚集到產地批發市場,通過現場的直接交易,轉移到銷地批發市場,進入零售農貿市場或零售商店,面向普通消費者銷售。除此之外,隨著連鎖商業的發展,與廠區直接銜接的直達供應(銷售)方式也開始出現,加快了生鮮農產品的流通速度。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的典型模式如圖3所示[1]。從圖3可以看出,我國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中流通渠道較為復雜,一般通過兩級或兩級以上批發渠道后,才能把農產品轉移到零售商手中,這樣的模式不僅導致渠道環節過多,效率低下,而且存在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信息不透明、不易管理等問題。現階段,很多人提倡中國農產品物流應該多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推崇使用農產品供應鏈流程管理方法進行管理,但筆者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結構層次比較明顯,且農產品基本來自農業大省的農村產地,分布比較分散,廣大的中國農村,難以實現現代化經濟意義上的供應鏈管理模式。供應鏈的構建是通過大規模生產及巨大的市場需求帶動起來,從而促使農產品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各司其職,各自專注于自己的核心領域,實現專業化分工,逐步形成一條產業的供應鏈。而我國現階段的農產品領域依然屬于粗放型,采用農產品供應鏈流程管理的可行性較小,且操作難度大。原因主要有:首先,我國人多地少,且農村幅員遼闊;其次,農村的基礎建設還不夠完善,現代物流技術普及范圍有限;再次,我國農村現在依然還是小農經濟意識占據主體地位,這就使得農產品供應分散,難以集中化、大規模生產;我國農業金融體系不健全,農民集資難、投資風險大、資本回收周期長等問題較難解決;最后,農產品的流通組織化程度低,社會交易成本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不夠大,相關的法律法規問題不完善等問題依然較為突出。綜合以上觀點,我國農產品物流模式既需要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方法,同時也需要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發展適合現實需要的物流運作模式。農產品物流不僅僅是簡單的“超市+農戶”、“加工企業+農戶”、“批發市場+農戶”等幾種模式,應該拓展更先進的模式,比如“政府+農業合作社或農戶聯盟+企業”模式。因為農產品物流發展的目標就是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節約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損耗,從某種程度上規避市場風險,所以,要促使農產品物流健康發展,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為農業提供公共農業社會化服務系統,主要通過農業教育、農業科研和農業推廣等對農業給予支持;而農業合作社和農戶聯盟是為了實現規模化銷售,發揮“1+1>2”的效應,在商品交換的基礎上,以互助互利、社會獲益為宗旨;企業為農產品提供產后流通、產前生產資料供應等服務,同時可以為農業注入資金,促使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環節從農業生產過程中分化出來,發展成為獨立的新興涉農經濟部門。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國農產物流模式應發展成縱向一體化的運作模式,如圖4所示。
農產品品牌營銷對策探討
1農產品品牌營銷的意義
1.1農產品市場需求的新特點要求實施農產品品牌營銷
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食品方面要求也不再是僅僅是溫飽,不僅要安全、無污染,還要好吃,要有更好的品質。但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卻成為了中國人民心中的痛點,環境污染的加重及無良商家使得廣大消費者越來越不放心。人民的錢包鼓了,購買力也大大提高,同類的產品即使貴一些,消費者仍是會選擇品質好的貴一些的,因此,提高農產品品質,建立讓消費者放心的農產品品牌是大勢所需。農產品品牌營銷同樣可以促進農民增收,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備受困擾的問題,農民收入低,農民的平均勞動報酬處于各行業最低水平,雖然在持續增長,但增長速度低于城鎮收入的增長速度。過去農產品一味追求數量,不看重品質,卻造成了賣糧難,直接影響了農民的收入,一旦農產品品牌形成,農產品的附加值就會增加,農民的收入自然就能提高。種種現象表明農產品決不能一再的追求數量了,如今的市場明顯是需要品質高、環保好的農產品,需要讓廣大人民信任的農產品品牌。品牌是信譽的保障,是市場中競爭的核心優勢,更是培育和穩定消費群體的重要手段。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競爭壓力增加,外國的農產品品牌開始進駐中國,并取得了較大的銷售利潤,甚至有些已經成功打入我國有豐厚利潤高端農產品的市場,這不難看出品牌帶來的巨大商機和利潤,我國卻沒有有巨大優勢帶來附加值的農產品品牌。
1.2農產品市場供給的特點也要求實施農產品品牌營銷
從市場現狀分析,實現農產品品牌化市場營銷也是競爭下的必然趨勢。如今的市場競爭已經從產品層面轉變到品牌層面了,未來的市場也必然是品牌致勝的時代,農產品要想長久發展并占有一席之地,必然要向品牌化發展。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農產品沒有形成品牌化的原因是受到供應短缺的限制。在當時,產品不豐富,人們關心的僅僅是買到所需要的產品,不關心產地、營養,更不用說服務、理念等農產品附加價值了。而如今,交通、消費水平等的發展下人們的選擇范圍和選擇空間大大增加,甚至出現選擇過剩的問題,與之對應的消費者對于農產品的營養、環保等品質方面也更加注重了。在外表上有機蔬菜和無機蔬菜、優質大米和劣質大米……這種區別并不容易用肉眼看出來。形成品牌后,就是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自己的形象,形成自己的信譽,這樣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品牌就可以成為消費者選擇的依據。形成特色農產品品牌也是我國農產品走向國際的必經道路,在全球化的當下,我國農產品面臨的不僅僅是國內的壓力,我國農產品要想走出國門就必須要利用品牌的獨占性,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2促進中國農產品品牌營銷的對策
谷賤傷農研究農產品成本
1.把農產品由單一模式發展為多元模式由于我國消費水平的提高,我國農業不能再單一的生產普通的糧食產物,而要生產更多滿足現代人對健康的要求,發展綠色食品,發展有機食品,豐富農產品的特色,提高農產品的質量。2.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初級農產品基本沒有什么附加值或者附加值很低,把初級農產品進行加工后,使農產品更易于保存,更有市場競爭力。搞好農產品精細加工,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根據市場需要,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資源特色的市場容量大,競爭力強,對農業生產具有帶動作用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業。3.政府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在農產品增值稅上,政府應該再降低農產品的增值稅,使農產品在流轉環節付出更少的錢,還應該加大財政撥款力度,加大對農產品,農民的補貼力度。4.對農產品設置最低限價谷賤傷農,在一定程度上會很大的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例如這次山東菜農自殺事件,假設政府設置了農產品最低限價,不讓卷心菜以如此低的價格賣出,我想菜農也不會自殺。由于設置價格的最低限價,肯定會出現農產品的剩余,這個時候也需要出面對多余的農產品進行收購,以保護農戶的利益。
1.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多。一般來說,我國的農產品物流要經過生產者、經銷商、銷售地批發市場、銷售地農貿市場或者超市,最后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整個過程物流環節多,路程長,大大增加了物流成本。由于層層的加價,最后農產品到消費者手中,價格已經比最初農業生產者手中賣出來的翻了好幾倍。2.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致使農產品交易成本上升由于分散農戶通過經銷商進入交易市場。在此過程中,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分散、細小的經營方式不僅限制了農民的交易方式,也大大增加了農民的交易成本。其次,由于是分散經營,農民個體對經銷商的議價能力就弱,不能取得定價權。3.運輸成本高由于國際油價的持續上漲,高速公路收取過路費短期內不會減少,使運輸成本進一步增加。由于運輸成本的增加,直接推高了農產品的價格。
1.減少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建立農產品的綠色通道縮減農產品的流通環節,開設農產品綠色通道,可以有效地減少流通成本,達到降低農產品終端的銷售價格。我國現在農產品并不一定都在生產地進行出售,跨省、跨區域的銷售趨于日常化。基于這種情況,中央政府應該制定措施,降低跨省流通成本,對綠色通道進行定期檢查,逐步取締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一些不合理費用。2.大力建設基礎設施,降低運輸成本大力建設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基礎硬件設施,積極開發農產品保鮮的技術,努力開拓信息化建設,可以有效降低農產品在運輸途中的成本。3.積極開展網上交易通過網絡把區域性、分散性的農產品集中在一個平臺上進行交易,改變農產品在產地供過于求,在其他區域供不應求的局面,這樣不僅縮短了交易時間,還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流通了效率。
本文作者:馮驍楊工作單位:西南財經大學西部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