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11:46: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族地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族地區企業品牌營銷思考
摘要:企業品牌營銷是現代市場營銷的主流,也是當今市場競爭的著力點。“一帶一路”戰略是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為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企業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市場競爭、提升企業競爭力提供了大平臺。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企業品牌營銷意識較薄弱、品牌戰略有所欠缺,本文分析了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企業品牌營銷過程中問題的成因,針對性地提出建立企業品牌的必要性,指出提升企業競爭力、改變企業生存狀態的途徑之一是實施品牌戰略。
關鍵詞:品牌營銷;戰略;競爭力;西北;少數民族地區
一、前言
西北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稀少的少數民族大量聚集的地域。廣袤的西北擁有豐富的資源,豐富的資源還未實現相應的效益。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品牌暢行的世紀,各個國家都極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以品牌爭奪市場、以品牌贏天下、以品牌謀未來發展成為人們的共識。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其經濟發展、企業發展、品牌構建尚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況。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帶一路”戰略客觀上為西北發展經濟、提升企業競爭、發展企業品牌提供了機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如何面對機遇謀區域發展,創造西北少數民族自己的品牌,廣泛參與國際競爭是一個值得審慎思考的課題。
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企業
樹立品牌的必要性品牌是一個企業區別與其它企業的標志,表現于外有品牌名稱、品牌符號、品牌標記等元素,表現于內有企業價值觀、社會責任、文化內涵等。樹立企業品牌既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客觀必然,也是企業贏得廣大消費者青睞的途徑。(一)競爭的市場需要有競爭力的企業品牌。1.企業競爭力是企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一種綜合能力。從市場的角度看,企業的競爭力表現為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有效為社會提供產品及服務,并在市場交換中獲得期望的利益,達到其目的。企業的競爭力有三個層面的理解:其一,企業的產品有競爭力。產品無論是外觀的設計、造型,還是內在的功能、屬性、品質在同類產品中有著不可替代性;其二,企業的營銷管理要素組合科學。體現為企業的組織結構合理、運行機制健全流暢、企業人才儲備量充足、企業管理方法合理科學;其三,企業的核心實力突出。它表現為企業有系統的管理經營理念、有企業價值觀、企業文化、企業勇于創新的精神等。2.企業品牌是企業外化于形,內化于心的競爭力要素的集合。從市場營銷的角度看企業品牌,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是企業商品品牌;二是企業服務品牌。商品品牌的著力點在于為消費者提供清晰、可辨、標志明確的產品,使消費者在眾多競爭產品中一眼就可以辨別出該產品,這是企業品牌的外形表現,能夠提升企業品牌的知名度;企業服務品牌的著力點在于為顧客提供期望得到或超出期望的滿足感。它是一種顧客的心里感受,能讓顧客真切地感受到企業服務的誠心,是企業品牌的內在核心,提升著企業的美譽度。3.企業品牌和企業競爭力不可分割。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彼此區別。其一,企業競爭力是企業直面激烈競爭市場的基礎。競爭力強,企業品牌就堅挺,品牌影響力就廣泛,知曉企業品牌的消費者、社會公眾就多,輻射到企業品牌上,表現為消費者的追逐和狂熱;競爭力弱,企業品牌則默默無聞,品牌影響力有限,知曉企業品牌的消費者、社會公眾就少,企業品牌無生機,對企業品牌而言門可羅雀;其二,企業品牌對企業競爭力有反作用。企業品牌的名氣越大,傳播范圍越廣,消費者、社會公眾則越追逐,忠誠客戶也越多,企業產品的延伸和推廣付出的成本、費用則少,在競爭的市場中處于優勢地位,自然而然競爭力就強。企業競爭力和企業品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矛盾體,脫離了競爭力的企業品牌是一具虛殼,不會在市場存活太久;具備了競爭力的企業品牌不僅品牌名聲鵲起,而且生命力長久。(二)有競爭力的企業品牌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廣泛優勢。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逐漸趨向一體化的今天,企業在市場中打拼靠的是強有力的內在功夫,即企業競爭力。而企業競爭力的外在表現企業品牌則是人人能夠看得見,感受的到的眼前事物。1.企業品牌具有顯而易見的可視性。一是企業品牌標志,此信息易被消費者辨認和記憶,由一系列符號、圖案、色彩、字體等要素組成。每當品牌標志映入消費者眼簾,便會刺激消費者的視覺神經,若品牌標志是消費者所熟悉、青睞、喜愛、偏好的企業及產品,則容易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使其產生購買行為。這一可視性因素,助力消費者區別了企業及產品;二是企業品牌名稱,品牌中能夠用語言稱謂的部分,既有文字符號又能通過聽覺器官接受到文字的信息。品牌名稱常常在消費者中相互傳播,成為討論企業或產品的媒介,人們往往以品牌名稱指代產品。不管是品牌名稱還是品牌標志,顯現和視聽的結合促成了企業品牌的市場效果,消費者借此確認和選擇企業產品。2.競爭力強的企業品牌易被消費者優選。現在的市場,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越來越高。消費者以品牌論英雄、以品牌代滿足感。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企業品牌的競爭力強大。一方面,企業在生產、研發、科技、經營、銷售等環節中成本費用領先,產品處于領先地位或獨特性強;另一方面,企業品牌所營造的文化內涵、經營理念、企業精神、社會責任等價值觀,能夠引起消費者的共鳴、認同。
民族地區金融優惠政策
1實施優惠的金融政策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民族地區的金融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民族地區的金融業從無到有,發展速度較快。但由于民族地區落后的經濟條件,整體金融發展水平相對滯后于經濟發達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李景躍等在《商業研究》2008年第一期指出,民族地區金融發展滯后主要表現為金融生態環境脆弱,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較低。國家早在解放初期就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發展民族地區金融業的優惠政策以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并且各民族地區根據其不同的經濟特征相應的實行了適合自身經濟發展的優惠措施。這些金融方面的優惠政策主要體現在設立專項貸款,給予優惠利率,放寬貸款額度和還款期限等。
對少數民族專項貸款給予優惠利率。如1991年《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民族貿易縣貿易貸款實行優惠利率的通知》規定,對國家確定的421個民族貿易縣貿易貸款,在利率上實行優惠政策。民族貿易貸款年利率為5.76%。貸款行向企業按年利率的8.64%收息,對年利率5.76%與8.64%的2.88%利差按季返還企業。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貸款,適當放寬貸款條件。1993年的《城市開民智工作條例》規定,信貸部門對以少數民族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從事食品生產、加工、經營和飲食服務的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在貸款額度、還款期限、自由自己比例方面給予優惠。開發性貸款、扶貧貼息貸款和其他專項貼息貸款也適當的向民族地區傾斜。對民族地區開發當地資源的項目,在保證有效益、能還貸的前提下,貸款條件要適當放寬。
2實施金融優惠政策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
2.1促進農業的發展
金融業要把農牧民增收致富與拓展信貸效益信貸增長點緊密結合起來,借鑒東部地區靈活多樣的農業經營,經濟發展大戶承包經營、專業戶經營、公司加農戶、訂單農牧業、公司加農工和股份合作經營等多種農牧業經營方式,把粗放的農牧業經營方式改造成符合市場需求的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的現代農牧業。引導金融機構支持新農村建設,創新并推行了大額農貸、訂單農業貸款等“三農”信貸模式,組織扶貧貼息貸款工作,支持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十五”期間,累計發放民族優惠貸款約21億元。金融優惠政策的實行使農業資源的配置獲得較高的效率,避免經濟劇烈波動。并對農業經濟活動起宏觀調節作用,以及對農業經營者的行為選擇起著重要影響作用。
民族地區與漢族地區公民政治參與對比
由于受經濟文化基礎、政治文化、民族群體政治心理差異等因素的影響,民族地區與漢族地區公民的政治參與存在一定差距,成為漢族地區與民族地區公民政治參與差距的主要原因,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中,研究漢族地區與民族地區公民政治參與差距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漢族地區與民族地區公民政治參與差距表現
政治參與又稱參與政治,是指公民“或多或少以影響政府人員的選擇及(或)他們采取的行為直接目的而進行的合法活動。”[1]政治參與旨在影響政府決策的行為,目的指向是影響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我國漢族地區與民族地區公民政治參與差距存在具體表現在:
(一)漢族地區和民族地區公民政治生活認知態度不同
漢族地區人口分布集中、文化設施先進、信息傳播迅速的城市,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政治敏感,與民族地區公民相比,他們對國家和政府的依賴性也較大。特別是在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的職工,在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都與政府和公共政策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這一方面增強了他們的政治認同感,另一方面也促使他們對國家局勢和公共政策的變化表現出更多的關心。據對云南省昆明市宜良縣漢族居住的北大營村調查發現,有34.28%的被調查者對國家局勢和公共政策有較深的了解,61.2%的被調查者知道總書記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政策,這表明漢族地區公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較強。民族地區人口多數居住在分散、文化設施落后、交通和信息傳播都不便利的地區,活動范圍很小,封閉的、靜止的人口流動和人際交往使公民在價值觀念變革方面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以“家”為中心,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倫理關系強烈地制約著公民的生活和文化水準。由于缺少文化知識和外部信息的沖擊,農民對自身地位與周圍環境的聯系缺乏認知,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的參與程度較低,對政治活動也比較冷淡。很多公民基本上游離于國家政治生活之外,成為與政治參與關系不大的“地域民”,缺乏對國家的認識。以景頗族為例,到新中國成立初,“景頗族人民包括一些山官,歷來只知道土司管,國家觀念淡薄。”[2]即使是一些山官,也是“見識少,漢話傣話都不會說,只知道最大的官是土司。”[3]在對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古林箐鄉博甲村少數民族的調查中發現,有42.64%的被調查者不知道我國的國家主席,45.47%的被調查者不知道全國人大委員長是誰,62.58%的被調查者聽不出我國的國歌,表現出對現政權較低的認知度。
(二)漢族地區和民族地區公民政治參與形式不同
民族地區教育雙重效應
摘要:一般認為,教育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但實證分析表明,對一些民族地區而言,教育不僅不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反而從某種程度影響了其經濟的騰飛。因此,教育必須與地方經濟發展相銜接,要樹立大教育觀念,逐步提高民族地區農民的文化素質,擺脫低文化氛圍,更新觀念,樹立改革意識、競爭意識、創新和開拓意識;要大力發展民族職業技術教育,培養適應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專業人才。
關鍵詞:教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大教育
Abstract:Generallyspeaking,educationhaspromotingeffecton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npoverty-strickenareas,however,empiricalanalysisindicatesthateducationcannotonlyhavenopromotingeffectonlocaleconomicdevelopmentbutalsomayaffecteconomicdevelopmenttosomedegreeinsomeminoritynationalityareas.Thus,prehensiveeducationoutlookshouldbeestablishedtograduallyraiseculturalqualityofthepeasantsinminoritynationalityareas,togetridoflowculturalatmosphereandtorenewideas,toestablishreformidea,innovativeideaandexploitingidea.Minoritynationalityvocationaleducationshouldbelargelydevelopedandallkindsofprofessionaltalentsshouldbecultivatedinplanforeconomicdevelopmentinminoritynationalityareas.
Keywords:education;minoritynationalityarea;economicdevelopment;comprehensiveeducation
傳統的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發展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勞動力知識存量的多少、國民素質的高低,從而決定著經濟的發展水平和速度”,“我國西部地區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質資本的缺少,而在于人力資本的匱乏”。[1]的確,教育是經濟發展最為重要和積極的促進因素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同時也為經濟發展的歷程所證明。但是,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還有著另一種性質,即若不恰當處理二者的關系,教育有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并無促進作用。本文通過對寧夏固原市兩個典型回族社區——西吉縣單家集和涇源縣龐東村的調查和統計分析,對教育在貧困地區的改革與發展進行了新的闡釋,期望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一、單家集和龐東村基本情況
優化民族地區財政體制
一、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概況
(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設施落后,自我發展能力弱
據調查,云南、貴州、新疆等7個自治州和地區,有6個自治州和地區的財政自給率在20%以下,有的甚至不到10%,在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的2003年,云南省怒江州的固定資產投資為負增長。
(二)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事業發展嚴重滯后
以教育為例,截至2002年底的統計數字,西部地區372個未實現“兩基”的縣(市)中,少數民族聚屆縣占83%。云南有7個人口較少民族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3年,文旨率為15.4%
(三)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
民族地區旅游扶貧規劃編制思考
1貴州旅游扶貧的背景
貴州省是我國率先提出旅游扶貧的省份之一,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農民增收致富途徑,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為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的長期觀測點,其鄉村旅游及旅游扶貧工作,被稱為“貴州模式”[1]。
2貴州貞豐縣規劃案例介紹
2.1貴州貞豐民族文化旅游扶貧試驗區概況
貞豐民族文化旅游扶貧試驗區于2015年12月31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5]322號)批復成立,是全省首個民族文化旅游扶貧試驗區。位于黔西南州貞豐縣東北部,核心區以雙乳峰、三岔河和北盤江大峽谷為中心,共20km2。貞豐民族文化旅游扶貧試驗區的目標是以山地旅游為主導,大力整合旅游資源,緊密結合扶貧開發,推進民族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以健康養生、農業觀光、休閑度假、戶外運動、會議會展等領域為重點,大力打造文化旅游產品,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試驗區生態環境建設,促進旅游產業成為引領貞豐縣扶貧開發的主導產業。到2020年,發展成為國際知名、全國一流的山地文化旅游休閑養生勝地。
2.2貴州貞豐民族文化旅游扶貧試驗區總體實施規劃要點介紹
民族地區社區教育服務體系研究
摘要:構建多元普惠的廣西民族地區社區教育服務體系,對滿足民族地區居民教育需求及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為提升廣西民族地區社區教育服務水平,必須加快社區教育資源輸入服務體系、社區教育服務過程保障體系、社區教育服務品牌輸出網絡體系的建設。
關鍵詞:廣西;民族地區;社區教育服務體系
廣西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且區域發展不均衡。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廣西民族地區社區教育發展緩慢。在2000年,教育部就先后在全國設立81個社區教育實驗試點。同期,各社區教育實驗試點省份已制定地方發展社區教育具體方案。而直到2008年廣西開始真正意義地嘗試開展社區教育相關活動。經過近10年的發展,在南寧、北海、桂林、柳州、百色、來賓、防城港、貴港、龍勝各族自治縣等地設立社區教育試點并初步取得成效。廣西區內共有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等12個民族自治縣,然而只有1個自治縣列入試點,社區教育服務覆蓋面遠遠不足。構建多元普惠的民族地區社區教育服務體系對促進民族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廣西民族地區社區教育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社區教育內涵理解不透,服務意識淡薄。社區教育最初是在20世紀歐美一些國家興起的。我國社區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近40年的發展取得了豐碩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然而由于廣西民族地區經濟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因素,多數社區教育從業人員對社區教育理解僅停留在開展簡單不定期的公益便民活動層面,并未意識到社區教育對提高居民素質、提升生活質量、促進民族團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社區教育從業人員對社區教育理解的偏差,導致廣西民族地區社區教育服務意識淡薄。(二)民族地區社區教育服務功能定位不準確,民族特色不突出。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基本原則———堅持社區為根,特色發展。在推進民族地區社區教育發展的進程中應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路線。廣西各民族的語言、風俗、節慶、美食、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構成了豐富且獨特的社區教育資源。通過打造民族社區教育品牌,提升少數民族青少年的民族自信與認同感。通過社區教育,促使廣西各地少數民族地區的優秀文化走出大山,吸引更多的城鄉居民主動了解、學習、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因此,民族地區社區教育服務功能的定位重心應放在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資源。(三)民族地區社區教育服務保障機制薄弱,管理機制尚未健全。社區教育服務的發展與推進離不開強有力的保障機制以及科學完善的管理機制。廣西目前沒有成立省一級的社區教育指導委員會或社區教育指導中心,只有部分市成立了市一級的社區教育指導委員會(工作領導小組、社區大學),少部分縣(市、區)成立了社區學院,而社區教育指導委員會的缺失,使得廣西各地社區發展屬于松散的狀態。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涉及多個部門的工作,如教育、民政、財政、人社、城市管理等,目前教育部門作為牽頭機構,其職能有限,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困難重重。由此可見,管理機制不完善是制約社區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廣西民族地區社區教育服務體系的內涵及結構分析
少數民族地區社區健康管理探討
摘要:“健康中國”概念提出后,健康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貴州在繼脫貧攻堅后,更應關注人口的健康狀況。以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的城市社區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健康管理存在的問題,從健康管理、健康指導、心理輔導、運動指導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等方面,提出符合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健康管理模式。
關鍵詞:健康中國;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健康管理模式
一、引言
健康是每個公民應享有的基本權力。“健康中國”的概念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黨的中再次重申,2019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綱要是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全省有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等18個民族。2009年末,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39%。全省有3個民族自治州、11個民族自治縣,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國土面積9.7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5.5%。本文以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城市社區為研究對象,提出符合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健康管理模式。
二、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社區健康管理存在的問題
健康管理是指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其宗旨是調動個人及集體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1.居民對科學健康生活的理解有誤區。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都傳承于祖輩,貴州又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別是冬季濕冷,平均氣溫3℃~8℃,濕度在70%以上,飲食習慣偏重于多油多鹽多辣,以火鍋作為主要烹飪方式。這些生活方式對健康都是有影響的。居民的健康知識都是通過網絡、電視獲知的,也有從廣告、傳銷中得到的錯誤、偏激、片面的信息。2.居民的健康問題得不到及時解答。居民健康指標是反映居民在身體、精神和社會方面完全幸福狀態的指標體系,是人口素質指標體系之一。廣義的居民健康指標應包括居民健康、社會經濟和保健服務方面的指標。狹義的居民健康指標包括兒童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居民病傷狀況和居民的出生、死亡、平均預期壽命等指標。貴州近幾年經濟發展迅速,但是民生設施明顯不足,如教育、醫療等,社區的醫療還不完善,社區醫院并沒有普及,就算是配備了社區醫院,但其醫療能力還很欠缺。居民出現疾病只能求助于大醫院,而大醫院的病患多,醫療壓力大,因此看病難的問題就成了影響居民幸福感的一大因素。特別是現在人口老齡化情況嚴重,患有老年病、慢性病等身體狀況不佳的老年人得不到第一時間的照顧。3.居民的亞健康問題容易被忽視。中華中醫藥協會的《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指出,亞健康是指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處于亞健康狀態者,不能達到健康的標準,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減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癥狀,但又不符合現代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診斷標準。產生亞健康的主要原因是飲食不均衡、不科學運動、作息不規律、睡眠不足、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長期不良情緒等。亞健康主要表現為易疲勞、身體虛弱、情緒變化大等;生理功能不合理減退所導致的各種虛弱表現如脫發、早衰等。由于生活方式不健康、工作強度大、工作壓力大的人群越來越多,使得出現亞健康問題的人口也越來越多,失眠、甲減、肥胖、“三高”人群比例劇增且逐漸年輕化。貴州也不例外。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健康宣傳力度不足,人們的健康知識欠缺,當出現了亞健康問題時,多數人選擇忽視。4.居民的健身得不到科學的指導。科學的健身運動必須掌握適宜的運動強度、運動形式、運動時間,在科學的運動指導下進行體育鍛煉。2003年的“非典”、今年的肺炎疫情的暴發,使人民越來越意識到身體素質的重要性。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數據可知,2007年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是28.2%,2014年這一數據已上升到33.9%,預計到2020年后我國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將達到38%。從數據上來看,參加鍛煉的人口在增加,可是《2009-2014健身行業產值規模》表明,經常運動的人運動損傷率達到85%以上,不科學的體育鍛煉不但不能讓人得到健康的身體素質反而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傷害。而我國居民身體鍛煉過程除學校體育有專門的人員進行指導,絕大多數人的體育鍛煉是靠本體感受來進行的。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這種現象更為明顯,運動健身得不到科學的指導,給運動人口增加了運動傷病的風險,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的運動健身,如果沒有專門人員給予指導和監控,運動傷病甚至是猝死的風險將大大提高。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專業人才缺乏,居民求助于專業人員的意識淡薄,使得健身的危險性明顯提高。5.社會體育指導員沒有發揮作用。根據國家體育總局日前公布的數據,全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人數已超過250萬,貴州省也根據國家的總體要求,加強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體育專業的畢業生及體育協會的相關人員都要參加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總人數也在與日俱增。可是許多社會體育指員導在拿到證書以后,并沒有參加社會體育指導工作,各地市縣也并沒有積極地調動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積極性,體育工作得不到專業人員的指導,或者說是社會體育指導員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機制探討
摘要:近年來,貴州省遵義市道真縣在實施精準扶貧工作機制的過程中仍然存在扶貧基礎設施較差、扶貧資金審批流程不規范、群眾脫貧思路落后、鄉鎮扶貧機構權力下放不徹底等問題,抓好基礎扶貧、產業扶貧、智力扶貧、機制扶貧是實現當地全面脫貧目標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道真縣;精準扶貧;工作機制
遵義市道真縣2017年通過開創產業園區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農業、推動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等方式推動當地貧困群眾就業創業,農村“三留守”、基本生活保障、教育、就業等問題逐步得到有效解決,但是仍然存在扶貧基礎設施較差、產業發展資金缺口較大、群眾脫貧思路不清、鄉鎮扶貧機構不健全等問題。結合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建立相應的精準扶貧工作機制能幫助道真縣如期實現“減貧摘帽”。
1實施精準扶貧工作機制的現狀
遵義市道真縣地處貴州省北部,位于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度的傾斜坡上,土地貧瘠、民窮財弱,是典型的山區傳統農業貧困縣,2002年被國務院正式納入全國重點扶貧開發縣。地區總面積2157km2,轄10鎮4鄉83個村(居),總人口35萬人,①截至2016年底,該地洛龍、陽溪、三橋、舊城、棕坪、隆興、大磏7個鄉(鎮)已順利實現“減貧摘帽”②目標。
2實施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存在的問題
民族地區林業產業扶貧分析
近幾年來,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工作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增加,發展林業產業實現扶貧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林業產業實現扶貧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面對著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我們也需要認真總結民族地區發展林業實現扶貧的經驗。除此之外,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民族地區發展林業產業實現扶貧工作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清楚的發展林業產業實現扶貧的重要意義,采取有效的方案加強對民族地區發展林業產業實現扶貧的分析,以此來促進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
1.民族地區發展林業產業實現扶貧的意義
1.1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林業產業可以有效的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從而改善人民生產、生活的條件。眾所周知,少數民族地區一般是處于比較偏遠的山區,通常來說山區的地理環境較為復雜,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而樹木具有防風固土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林業產業可以有效的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美化環境。[1]1.2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林業產業實現扶貧可以有效的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進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林業產業實現扶貧工作的順利進行。這是因為相對于其他產業來說,林業產業的產業鏈比較長,經濟效益比較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增長,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1.3保障國土生態安全。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林業實現扶貧可以有效的保障我國國土的生態安全。具體來說,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林業是一條天然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維護生物多樣性,改善脆弱的生態狀況,加強國土的生態安全。1.4促進民族團結。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林業實現扶貧可以有效的促進民族的團結與穩定,可以有效的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狀況,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促進民族團結,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2.民族地區發展林業產業實現扶貧的措施
2.1加大資金的支持。眾所周知,資金的投入是民族地區發展林業產業實現扶貧的基礎,也是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林業產業推廣的保障。但是,目前我國對于民族地區發展林業產業實現扶貧的專項財政撥款較少,從而導致民族地區發展林業產業工作處于被動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族地區扶貧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國家要加大對民族地區發展林業產業的資金的投入。具體來說,首先,政府要充分重視民族地區發展林業產業實現扶貧工作,加大對其的財政支持,設立專項的資金投入;其次,還要鼓勵居民退耕還林,在保障家庭日常所需的情況下,將一部分的耕地用于林業生產,但是要給居民發放一定的補貼。最后,還要加強民族地區發展林業實現扶貧的宣傳力度,強化居民的發展林業實現扶貧的意識,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林業產業發展的工作中去。[2]22推廣林業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眾所周知,少數民族地區的科學技術水平相對而言比較落后,林業產業的成果見效也比較慢。因此,我們要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林業產業的科學技術培訓,大力推廣林業科學技術,積極引進先進的林業科學技術,提高林業產業的工作質量。因此,在鼓勵居民參與林業發展后,加強對林業產業的技術投入,可以幫助居民學習到更多的林業科學技術,提高林業產業的收益。2.3提高工作人的素質。專業的工作人員對于林業產業的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工作人員的素質主要是指專業技能和責任意識。因此,必須要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加強林業產業實現扶貧的專業隊伍建設。首先就要開設相關的林業培訓課程,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工作,幫助他們更加充分的掌握林業生產的技術要領,提高工作人員專業素質。其次,還要增強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進而能夠自覺加入林業產業的相關工作中;同時還要增強工作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工作嚴謹性,從而提高民族地區發展林業產業實現扶貧的效果。[3]2.4統一監督管理標準。在對民族地區發展林業實現扶貧的過程中,我們追求的是林業產業的質量。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林業的監督管理,并且以此來制定統一的標準。例如,我們可以設立專門的林業管理站,定期檢查林業的發展情況,對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引起的后果進行預測和估計,并且要采取有效詳細的措施,盡最大可能的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標。除此之外,還可以建立健全質量監管體系,制定一個監管標準,比如每畝地的樹木數量、定期進行除蟲操作等等,嚴格遵循相關的評估標準,統一工作標準,增強工作的規范性與嚴謹性。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