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飾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7 12:35: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苗族服飾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苗族服飾文化創意產業研究
融水苗族服飾的源與流
唐末宋初,苗族先民陸續遷徙到廣西大苗山地區。融水苗族服飾在幾百年的傳承過程中,不斷發展和演變,既有其歷史性的繼承,又有其革新和創造,融入了各時代的氣息。融水苗族傳統服飾是在繼承宋代服飾文化積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直至清代服裝樣式的發展趨勢是由古樸轉向華美。在融水苗族服飾的演變過程中,男裝的變化明顯而快速,與男子外出接觸外界有很大關系。苗族的男裝從左衽變為漢族慣用的對襟盤扣,且融合中山裝四袋形制,可見民國時期漢族服飾文化對融水男裝影響之大。融水苗族的女裝從清代之后變化很少,這與女子較少接受教育有關,生活方式不變,使苗族女裝一直保留了古代的遺風。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西方文化的猛烈沖擊,中國傳統民間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融水苗族服飾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發生改變,服飾的商品化程度不斷增強,傳統服飾技藝的保護傳承面臨困境。但另一方面服飾以其與現代生活理念相吻合的文化交流、旅游休閑功能在新的生態環境下找到了新的發展模式,依托“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思路,融水苗族自治縣通過舉辦各種苗族的節會,不僅使服飾文化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而且使傳統苗族服飾向現代化方向發展。
融水苗族服飾文化創意產業
苗族服飾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設計師。約翰•加利亞諾在1999年的高級時裝會上就已經將苗族服飾與歐洲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圖1)。設計作品在色彩上強調深藍與白色的對比,以中國精美的傳統刺繡、鑲、滾工藝,結合苗族雙龍戲珠銀項圈,以及與西方拉夫領非常相像的褶皺紋銀項圈,西式露胸過膝的A型Bubble長裙,拿破侖時期毛絨的軍帽造型,加上模特手上多個銀戒指的呼應,勾勒出來自苗族服飾元素的典雅與高貴。2010比利時Europalia文化節的中國年主題,歐洲藝術家將苗族的刺繡和意大利的鑲珠(Perlage)工藝相結合,創作了雕塑———盛裝的苗族少女。雕塑中少女頭戴貴州六枝梭嘎長角苗的巨大頭飾,身穿銀衣和百鳥衣裙,彰顯出國外藝術家對苗族服飾綜合的了理解和創造。AlexanderMc-queen(亞歷山大•馬克奎恩)在2008春夏巴黎時裝周上,以苗族服飾的頭飾結合現代時裝設計,頭飾是圖11999年約翰•加利亞諾的設計作品(圖片來源Couturetheultimatefashion&beautyguideforwomenautumn/winter1998-99P361)完全的西江苗族服飾的頭飾,服裝款式略帶軍服嚴謹結構,面料的肌理和構成體現出服飾的厚重,這與苗族崇尚銀飾的重量感相呼應,體現出苗族服飾的文化魅力所在(圖2)。國內的設計師也吸取苗族服飾元素進行再創造的設計。如NE•TIGER2008年圖2亞歷山大•馬克奎恩2008春夏設計作品(圖片來源http://eladies.sina.com.cn/fa/2010/0212/1342970365.shtml)的高級定制華服系列中,靈感來自中國漢代的金縷玉衣與苗族“鳳鳥紋銀衣”的金屬銀片結合的高級女裝,彰顯中國華服的精華(圖3),苗族的銀飾的光澤在服裝中變成了金光閃閃,與中國紅的長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示出中華民族和諧統一的大好局面。郭培為宋祖英鳥巢音樂會設計的“苗族”服裝(圖4),表現宋祖英的民族情結;2009年1月3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歐洲婚紗服裝會上,林雪飛女士將苗族錫繡與禮服巧妙結合。由此可見,苗族服飾備受眾人喜愛,其身上有源源不斷的開發價值。圖32008NE•TIGER的華服設計作品融水苗族服飾反映了融水苗族人民獨特的民族信仰與民族審美情感,折射出民眾對幸福美好的憧憬向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反映出特定區域的文化特質和人文精神,所有凝聚在苗族服飾身上的文化要素,都可以轉化為創意產業的生產要素,通過藝術品、影視、動畫、甚至游戲軟件等載體表現出來。如苗族服飾的紋樣寓意、款型、制作工藝以及所承載的民間傳說、民族信仰、民族審美文化等等外在的和內在的東西,都可以結合起來進行開發。苗族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具有較強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優勢。融水苗族服飾的創意產業應該以個性化的時尚消費和體驗式消費為賣點,從創意—設計—作品—商品的創作、體驗和滿足過程。要在當地培養一大批創意產品消費者,使之逐漸從“窄眾”群體擴大到“平價式時尚”的大眾群體。1.苗族服飾的紋樣以及其他民藝品物中的民族傳統元素加以分解和重構將民族元素運用到各種實用生活用品如T恤、布藝裝飾、陶瓷、玻璃制品、燈具等設計制造中,采用現代時尚的設計手法,使民族文化元素與東西方藝術結合,來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同時可分為不同檔次的設計,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將苗族服飾的民族元素體現在具體實物中,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提高傳統制造業的文化附加值。在燈具的設計中,圖5將融水苗族刺繡的主體紋樣,結合現代激光的工藝手法,將傳統的苗族服飾紋樣融會于現代簡單幾何形燈具當中,幾何的柱體象征著融水苗族的圖騰柱,與燈具的燈光結合,透過苗族紋樣的鏤空,向外散發著民族神性的光芒。在服裝設計當中,以融水苗族服飾中亮布的制作為靈感,從亮布的染、洗、捶打和晾曬工藝鏈結合苗族傳統服飾紋樣中的龍紋,以及對融水苗族傳統的褲子結構的解構,和百褶裙工藝的運用等等,與2011年服裝流行款式結合,運用傳統的亮布制作出一系列現代服裝(圖6)。2.運用現代材料和工藝手法開發仿傳統類服飾產品在服飾創意產業中,開發融水旅游紀念服飾產品,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雖然苗族旅游資源豐富,但中外游客在各個景點都難以買到有價值的旅游紀念服飾產品,在考察了諸多苗族旅游景點,包括融水元寶山旅游區,其服飾紀念品大多存在做工粗糙、款式落后的缺點。因此,我們可以開發出風格獨特、造型優美、制作精巧的旅游紀念系列服飾產品。圖7融水苗族服飾再設計的紋樣提取(筆者設計)在融水,苗族服飾的使用者多半為村寨婦女或民族民間表演團體,除少數老年人習慣平時穿用外,其他人群穿著時間大多是過節、婚慶等活動,服飾使用率較低。其原因在于傳統的苗族服飾制作的手工制作費時費力,成本高,不適合大規模的商品生產,市場也就不可能擴大,即使是市場有需求也難以滿足。筆者認為,在商品化社會,如果完全把苗族服飾圖8融水苗族服飾設計后與設計前比較(筆者設計)視為商品來重新設計,改善服裝的服用性能,更人性化和規范化。以下為融水苗族服裝的仿傳統類設計案例:(1)服裝主體紋樣選擇典型化、標識化。在選擇有代表特征的服飾元素時,可從其刺繡和織錦紋樣入手,其特征元素之一為螃蟹花,此紋樣為融水地域苗族特色紋樣,此紋樣有花的造型,螃蟹的眼睛和八只腳的造型,采用此紋樣與蝴蝶紋結合成服飾圖案中的主體紋樣之一,圖案的擺放位置與百鳥衣刺繡裝飾位置一致。特征元素之二,則為織錦中的菱格紋,將其打散、重構,與漸變條形紋結合,作為服裝中主體紋樣之二,裝飾衣擺和袖口。(2)服裝工藝定位簡單化、時尚化。從融水苗族服飾的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刺繡遲早是會被機繡所代替的,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或者30年,或者50年。因此,筆者進行設計時主要以印染為主。在印染的基礎上,再進行手工釘珠裝飾,這更適合于批量生產,同時,為喜歡手工藝裝飾的愛好者提供DIY的基礎。(3)服裝面料定位高端化。從融水苗族服飾的歷史上看,被使用最廣泛的是苧麻、棉,這是服裝日常勞作使用所需要的,融水苗族服飾未來舞臺化、禮服化的發展趨勢,必然使服裝的面料發生巨大改變。作為禮服的定位,筆者認為緞面真絲更顯服裝的檔次。(4)服裝款式、色彩定位經典化。融水苗族服裝女裝款型在近百年時間內改變甚少,即便是在社會變革時期也保持款式的恒定,因此,在服飾的設計上必須保留其原有款式作為苗族“根”性文化的體現。色彩保持融水苗族服飾的主色調,色彩更趨于灰雅。色彩的鮮艷會使服飾的品位和檔次降低。融水的苗族屬于黑苗的一種,服裝的整體色彩偏暗是符合于他們長期以來的審美的,因此通過高品位色彩的重構服飾圖案,讓服飾既符合苗族尚“五色”衣的習俗,同時又彰顯服飾的優雅和品質。融水苗族服裝采用與他們原來亮布同色的真絲面料,緞面真絲其柔和的光澤,是符合苗族對布料外觀的需求的。在服裝上采用了他們非常熟悉的民族圖案———螃蟹花,作為圖案的重點,與他們織錦中的菱格紋結合。這兩種紋樣都是融水最具特色的紋樣,都是苗族人最喜歡的紋飾,因此紋樣在保留特征后進行重構。3.將民藝物品進行圖案化與符號化處理,開發服飾旅游紀念產品融水最有特色的民藝物品就是“芒篙”的面具,這種面具流傳在融水的安陲、安太、香粉的坡會上。“芒篙”是一種人物造型,是苗族崇拜的娛樂神。“芒篙”的形象是真人扮演,其扮演者是寨老商議推選出來的有威信、人品正直、樂于助人、身體健壯的苗族男性青壯年擔當。“芒篙”的著裝為全身扎滿芒草或松枝、杉枝,包得嚴嚴實實,臉上戴面具,面具用杉木或其他木料制作,手腳以稻草灰或鍋灰涂成黑色。如果說“芒篙”面具圖案化是提供一個民族文化抽取和組合的過程,那么“芒篙”面具的符號化則是將這種文化提升到一個簡潔、概括的過程,符號化會讓“芒篙”面具更加概念化和市場化。圖9旅游紀念品T恤設計(筆者設計)將“芒篙”的面具收集分析進行圖案化處理。“芒篙”的面具有幾大特點:一是鼻子大,不論是公“芒篙”還是母芒篙,鼻子大是一大共同的特色,二是“芒篙”面具比較兇狠,神秘色彩濃重,三是“芒篙”面具都喜歡有一些簡潔粗獷的紋樣裝飾線條,色彩鮮艷,醒目。依據“芒篙”的文化內涵,和苗族的信仰文化,對自然界各種事物的崇拜,進行紋樣的抽象組合搭配,體現出融水苗族本土的文化特征。“芒篙”面具帶有強烈的神秘感,讓人對它浮想聯翩,故對面具的標志設計則是把“芒篙”面具面部去掉,這與老子的哲學“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生于無”不謀而合。“無”則代表可以想象一切,因此面具的空白、空靈表達了人們心目中的種種想象。文字部分是“芒篙”的字體,字體以方形為基本型,與面具呼應,文字主要在“篙”字上做文章。“篙”字是竹字頭,而筆者的設計是“高”字加了個牛角。牛是農耕文化的象征,牛是苗族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牛角代表著融水苗族的勤勞勇敢,是苗族努力上進、發憤圖強的精神的象征。“芒篙”面具的標志和抽象紋樣可運用在融水的旅游服飾紀念品上。
總而言之,苗族服飾既要保護,保護的意義更趨于保護苗族服飾的原生態,即應盡量避免當代文化潮流因素去干擾原生態,使其在相對自生自為的環境中保持相對獨立的生活方式、文化價值和藝術形態,從而形成其自身的文化主體;同時又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這樣不僅可以促進中外人士對融水苗族文化的認知,而且也能增加融水民族地區文化生態的活力,使苗族服飾文化更富于現代性,進一步推動旅游經濟的發展。
本文作者:尹紅工作單位:廣西民族學院
苗族服飾盤瓠崇拜及歷史淵源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其歷史悠久,人口眾多,文化燦爛。全世界有苗族人口1200余萬,其中我國有894萬(2000年),主要分布于貴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國外的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撾、泰國、緬甸、美國等國家。苗族先民遠古時期曾在我國的黃河流域的部分地區和長江中下游生息、繁衍,因屢次戰敗而不斷被迫向南遷徙,在遷徙的過程中,其支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為便于支系的識別,不同地域、不同經濟條件的苗族,有著不同種類的服裝款式。因地理上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從而形成了各種苗族服飾交錯分布的特點。苗族服飾縱然有千差萬別,但都一脈相承地共同反映著苗族的歷史和文化。苗族雖然沒有自己的文字以記錄歷史,但卻通過服飾的精湛工藝、絢麗色彩、繁多款式以及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內涵在某種程度上傳承本民族的歷史,使服飾成為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被譽為“穿在身上的史書”的苗族服飾圖案最能體現民族的文化特征[1]。于是,苗族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就體現在苗族的服飾藝術之中。文化,包含“思想、意識、觀念等等。思想意識中最重要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價值觀念,一是思維方式。”[2]74“斯大林指出,一個民族一定要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共同的語言及表現共同心理的共同文化,才成其為一個民族。”[2]10那么,表現苗族共同心理的共同文化就是苗族文化。苗族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就體現在苗族文化之中,也就體現在苗族服飾之中。苗族文化為苗族所必需,是因為它有民族認同的巨大價值。苗族服飾體現的就是一種民族認同,洋溢在五彩斑斕的服飾紋樣之中的就是苗族文化。
一、苗族服飾的發展
苗族服飾的形成、分布及其演變,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遠古到現代,種類款式紛繁復雜,但卻共同反映著民族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特點。最初,苗族先民利用自然草木或獵獲的獸皮作為服裝的材料來制作服飾,如:草衣、獸皮衣等,少數苗族地區仍在使用。后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苗族服飾逐漸采用棉、絲作為主要材料,并將刺繡、紡織、纈染、銀飾等工藝裝飾于服裝,使苗族服飾愈發精美絕倫。“一山之隔,習俗殊異”,不同款式的苗族服飾源于不同的自然地理居住環境。居住在高山上的苗族村寨、居住在水邊的苗族村寨和居住在深山里的苗族村寨,其服飾衣料質地、款式結構、花飾風格就迥然不同。高原上的草木花果,森林中的鳥獸蟲魚等自然元素均被苗族人民鐫刻在精美的服飾上,體現了不同自然環境和歷史社會環境中苗族人民不同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苗族服飾作為苗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標志,在一定范圍內凝聚了民族的感情,保存了民族的文化,傳承了民族的歷史。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由于對服飾不同的實際需要和苗族傳統習俗規定,苗族服飾不僅各支系存在差異,就是同一支系中的成人、孩童、男裝、女裝、婚前、婚后,其服飾都不盡相同。如今,苗族的服飾款式就多達200多種。
二、什么是“盤瓠”
(一)苗族服飾紋案中的盤瓠形象
在種類繁多且浩如煙海的苗族服飾之中,你會發現有許多“似狗非狗”或以“狗”為主要造型的動物圖案,這就是盤瓠形象圖案,這種圖案被廣泛地運用在苗族服飾藝術之中。如在貴州臺江等地的苗族服飾中有許多“狗”的形象,有的憨態可掬,有的怒目圓睜,有的重點繡一個碩大的狗頭形象,有的繡幾個狗的全身像,還有許多狗的變形形象,如人頭狗身、狗頭蛇身、龍頭狗身等等。這些眾多的盤瓠形象大量出現在苗族的服飾之上,尤其是出現在盛裝之上,其代表的意義就不尋常了。苗族婦女往往將某種崇拜意識轉化為象征意義的紋飾符號描繪在服飾之上,比如,苗族服飾上的龍紋、魚紋、鳥紋、牛紋、蝴蝶紋、楓香樹紋、盤瓠紋等,這些紋飾是否與苗族有著怎樣一種淵源關系?有待我們進一步的分析。
苗族服飾圖案紋樣藝術論文
摘要:苗族歷史悠久,聚居地域遼闊而復雜,苗錦苗繡服飾圖案藝術的發展體現了苗族婦女的價值認同以及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民族審美個性。不同的地域環境和支系形成了綺麗多變、紋飾繁富的多樣性風格。
關鍵詞:苗族服飾婦女價值紋樣藝術綺麗多姿民族審美
一、苗族服飾圖案紋樣藝術的人文背景
苗族服飾向來以綺麗多姿、紋飾繁富的特點為世人稱道。令人難以想象的是,苗族有些簡陋的吃住生活與他們織繡染裝服飾藝術的五彩繽紛、燦爛奪目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反差。在苗族服裝飾紋圖案精美絢麗多姿的背后,有些人家連床鋪被蓋尚不齊全,食物常年以酸湯菜為主的條件下,在服飾上從不含糊行事。從發生學的角度上來看,任何民間藝術品背后所蘊藏著的意涵、人文內涵及象征意義都與該民族或群體的生存、發展和思維方式休戚相關,特別是一些民族風俗習慣在民族和群體中一般來說是約定成俗、口傳心授的。
服飾織繡染裝藝術在苗族社會中能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千百年來得以經久不衰的繁榮和發展,一方面體現了這一約定成俗的民族風俗習慣;另一方面則體現了苗族婦女自身的價值觀,即能力的體現和審美的體現。這兩種價值觀的體現對其社會聲譽和擇偶、婚姻締結產生直接而重大的影響。苗族是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吃的、用的都基本上由家庭自己生產,婦女除參加農業勞動和家務勞動之外,紡織、刺繡或蠟染是她們一生的主要勞作。因此,紡織繡染在苗族中成為人們評價婦女能力高下的一個主要標準。美譽四方的婦女,必定是紡織繡染做得最好、心靈手巧的婦女,她們會受到人們的敬重和喜愛。反之,不善紡織繡染的婦女,會受到人們鄙視,給待婚姑娘在擇偶、婚姻上帶來不利甚至麻煩。顯然,這種受風俗制約的習慣勢力是苗裝服飾發展的主要條件。千變萬化、燦爛多樣的苗裝服飾紋樣表達了苗族婦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苗族人民熱愛民族本土文化生活的社會習俗和社會風尚,正因為這種民風民俗的提倡和地位的確立,才使苗裝苗繡得以世世代代不斷繼承和發展。而眾多的苗族聚集地及其不同的分支與不同的環境,又為服飾紋樣藝術的發展創造了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條件。
苗族現有人口700多萬,在我國56個民族中,人口列第五位。在中國版圖上,人們以苗族的地域分布狀況和語言特征,習慣將其劃分為東、中、西三大分支。這三大支中,各有若干宗支。其中中支中的黔東南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區的核心腹地,占苗族人口的1/4,有40多個支系。苗族的東支與中原漢族聚居區接近,漢族政治、經濟、文化對其影響較大,自明清以來,生活習俗逐漸漢化。西支苗族因歷史上頻繁遷徙,同一支系往往分割在不相連的地域,其村落多夾雜在其他民族之間。由于苗族聚居地的環境分布和不同支系分布的原因,便形成了支系眾多的服飾工藝爭奇斗艷、圖案紋樣繁雜的現象。
民族服飾纖維藝術語言淺析
作者:徐雯單位: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
中國現代纖維藝術正在蓬勃發展,藝術家們以各種創作理念、主題素材、技巧手段造就了現代纖維藝術不拘一格、不斷出新的視覺形態,使中國現代纖維藝術從材料到手法、從色彩到造型、從平面到立體,從靜態到動態,呈現出豐富多彩、變化萬千的絢麗景觀。然而,當我們欣然于已取得的成就時,不應忽視那些一直為現代纖維藝術發展提供滋養的傳統藝術,也不應忽視那些存續于現實生活、可為現代纖維藝術的推進提供有益經驗的“生活形態的纖維藝術”。本文所要探討的苗族服飾的種種裝飾表現正是現實生活中纖維藝術的另一種存在形式,是現代時空條件下生活形態的纖維藝術,這同樣是一個精彩絕倫的世界。這里,我們僅以苗族服飾為切入點,從他們“生活形態的纖維藝術”中發掘可以燭照、啟益當代纖維藝術實踐的纖維藝術語言。
一、重復疊加
每當我們欣賞苗族節日盛裝的時候,都會有一種特別的震撼和感動。展現在眼前的,不僅僅是華麗的裝束,而根本地是凝聚著這個民族悠久歷史、深厚文化和高超技藝的纖維藝術作品。姑且不說那燦爛的色彩、美麗的紋飾、深長的寓意和別致的款型,單言其工藝制作的精致或材料質感的講究,就足以讓人折服。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纖維藝術中常見的重復疊加的表現。苗族服飾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材料質感的厚重。分析起來,這種厚重感的產生,一定程度地歸因于苗族服飾所采用的粗棉布、亮布或“斗紋布”(一種帶暗紋的布料)等基本面料。這些被普遍使用的面料,其質地本身就有溫厚沉穩的特點。然而,產生這種厚重感的另一個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苗族服飾上那些大面積的厚厚的裝飾。這些體現厚重感的裝飾寄托著苗人的情感與理想,是他們以華美厚實為審美風尚的藝術創造結果。苗族婦女在布料再加工、緣邊處理、針線使用方面很善于使用重復疊加的技巧。她們調動各種手段制造重重疊疊的層次感,比如用各色布條、繩帶制作的一道道鑲邊,好像是許多層面料的厚厚壘積;(圖1)比如用無數的三角形碎布折疊縫制的層層堆繡,如同密集鱗片鋪就的堅厚鎧甲;(圖2)比如細密得不見底布的纏繡,酷似給面料平添了一層厚絨;比如凹凸變換、挖補拼縫的布貼繡,感覺有數層布料疊加……這些集合密致、鋪排綿延的裝飾,使整個服飾的表面形態因肌理的豐富、元素的反復而形成一種特別的視覺效果,以致觀者在還未看清圖案具體形象之前,就被那先聲奪人的層層疊疊的“布藝”所打動。苗族服飾上的這種“重復疊加”處理,是立足于纖維材料的巧妙技藝,它對作為苗族審美觀念的“厚重感”淋漓盡致的表現,充分顯示了纖維藝術語言的表現性。它在苗族服飾上的發揮不僅成就了苗族服飾藝術的獨特魅力,也向我們生動地提示了一種具有很強表現力的纖維語言形式。
二、細致精巧
苗族服飾不僅具有厚重感,而且極具精致感。苗族婦女很善于用精湛的刺繡工藝來處理服裝裝飾,塑造服飾形象。她們在布料表面穿針引線,靠積絲累線構成裝飾圖案,一絲不茍地對待每個細微之處,以高度講究的細節來強化其服飾的精致。黔東南臺江苗族女裝的袖片上總是布滿各類題材的刺繡裝飾,其圖案形象常常通過各種繡法加以表現,比如采用浮雕式的“破線繡”來表現圖案中的主要形象,使之個個光潔鮮亮,飽滿醒目,充滿動感,此外,她們還常在其外緣用“纏絲繡”鑲一條白邊,使之更顯跳躍也更加精細。(圖3)對于作為陪襯的輔紋、底紋,即那些細碎的幾何紋、緊湊的渦旋紋以及密集的邊緣飾紋等,則多采用較為平整的數紗繡或鎖繡手法來加以處理。這些強化形象主次對比、動靜互襯、張弛變化、疏密之別的細節處理,賦予圖案形象以細致精巧之美,它增進了刺繡裝飾特有的一種韻味,使服裝因為它們的存在而特別耐看耐品。
苗族紋飾藝術形態研討
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sSecret)是全球最著名的、性感內衣品牌之一。其產品種類包括了眾多女性生活用品以及相關書籍。維多利亞的秘密的服飾設計充分的詮釋了紋飾美學,她優雅,熱情,挑逗的在伸展臺上影響著全球三十億女性人口的“內在裝飾美學”,2005年開創性地與電視、網絡等媒體合作,在美國國內推出電視時尚內衣秀并定于每年舉辦一次,使得“維多利亞的秘密”內衣裝飾的形態得到最大程度的藝術擴展。每一年此品牌的梯臺展示都在挑戰人類創造紋飾以及姿態美的想象力極限,時尚內衣秀一年又一年從各個方向詮釋了裝飾形態美所能體現出來的可能。在Victoria''''sSecretFashionShow上,內衣似乎早已經超出了其本身功能上的意義,而構筑出眾多并且宏大瑰麗的紋飾圖形及形態藝術的童話意境元素。像維多利亞的秘密,此類國際性服裝大型企業要在產品風格上不斷推誠出新,不斷地在全球商業市場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需要的就是圖形圖案及形態的創新思維。不斷從興新藝術潮流中吸取創意養分是一個途徑,從民族藝術精髓中吸取養分也是相當有效見長的方法。國際范疇的服飾品牌在創意思維上與處在地球上另一端的族群的服飾裝飾手法上居然有高度的相似性,令人震驚。可見藝術創作所產生的美觀,是人類共有的感受。
紋飾之美具有秩序的的美感,也就是排列相對有序,裝飾性強,統一之中又有變化。我國苗族少數民族之所以擁有如此絢麗多姿,又如此引人注目的藝術文化,很大程度上起決于苗族人民擁有大量豐富多彩的紋飾造型。在苗族人的衣裳、配飾、銀飾、以及背兒帶、被面等使用的裝飾圖案畫面常常都呈現各種不同的裝飾紋樣形態。在苗族裝飾文化中,很容易見到結構上相同而因紋飾不同、裝飾部位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的紋飾服飾款式的例證。苗族人民在創作他們喜愛的紋飾方面充分體現了他們自由思維的空間和細微的寫實技巧。維多利亞的秘密發展到現在,擁有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內衣展示對稱美效果,如果再加上從濃郁的民族藝術元素風中提取出來的經典紋飾,相信可以將內衣展示的裝飾美加以多層面提升。
蝴蝶的紋飾對稱蝴蝶,簡稱蝶。《本草綱目蛺蝶》:“蝶美于須,蛾美于眉,故又名蝴蝶;俗謂須為胡也。”它們從白堊紀起隨著作為食物的顯花植物而演進,是昆蟲演進中最后一類生物。蝴蝶一般色彩鮮艷,翅膀和身體有各種花斑。對稱是苗族紋飾遵守的一條美學原則,也是人類不同民族裝飾紋樣構圖普通遵循的原則。格羅塞說:“身體大的對稱形式,使他不能不做對稱的裝飾。”在苗族服飾中蝴蝶對稱的圖案一經臨摹成型并在傳承中漸漸遠離實物,覺醒到蝴蝶對稱的美感,然后傳承、發展和完善它,并大量的運用。蝴蝶對稱紋樣是苗族使用最廣,也是最主要的紋飾之一。維多利亞的秘密舞臺秀就是運用蝴蝶形態圖案臨摹數量最大的。2011年的維多利亞的秘密內衣秀第一場AgeofElegance復古風潮的古典芭蕾主題,就充分發掘了蝴蝶的精致對稱典雅之風。在苗族紋飾中,蝴蝶對稱的圖案部分使用在衣服的褲腿、袖邊、腰帶、衣肩等部位進行挑花或者刺繡,2006年的維多利亞的秘密舞臺秀展出了大部分價值不菲的“夢幻蝴蝶文胸”,像維多利亞的秘密品牌這樣極富裝飾意味的的設計方向是完全可以借鑒苗族豐富的蝴蝶圖案的多角度多部位的裝飾手法的。另外以苗族蝴蝶媽媽為主題的不同造型:人面人身蝶翅造型;人面、頭戴銀冠、蝶身蝶翅:長有長長羽尾的造型;人面人首,人手人足,背后長雙翅如天使一般的造型;蝶身鳥足造型等等。維多利亞的秘密內衣秀上,模特穿戴的巨型天使翅膀,以及其他不同造型、不同裝飾大小的蝴蝶姿態的造型即使已經非常多彩,但與苗族豐富的蝴蝶造型形態相比,都還差苗族千變萬化的獨特蝴蝶裝飾造型一籌了。
裝飾的節奏人類文明所使用的紋飾可以由深而淺,形狀可以由大而小等漸層的韻律,形成了線條、色彩等具規則性重復的反復的韻律,以及衣物上的飄帶等飄垂的韻律,都是設計上常用的手法。節奏同樣是在苗族的紋飾中隨處可見并廣泛被運用的另一美學原則。法國人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一書中認為:“節奏的本質形象,是某一個特別單位的有規律的重復;無論一種聲音,一種動作,以及現在所說的一種圖形,都是的,然而節奏的單位并不一定要嚴格意義的一個單位;就是幾種元素合起來,也可以稱他為單位,只要一個單位的作用的都可以算在內。”維多利亞的秘密品牌的內衣舞臺展示在節奏語言的運用上非常看重,內衣裝飾上的韻律時常強調規律的反復,而表現出柔和的女性獨有的動感。而在苗族的紋飾中,不論是刺繡、挑花、蠟染和織錦等各種技法完成的畫面,都是若干紋飾母題單位甚至若干紋樣元素的重復出現,裙擺上牽手的舞人,衣背上連續不斷的的旋渦紋、幾何紋、銀簪上的駿馬紋圖等等。從頭飾、裙飾還有衣飾,圍腰甚至鞋履,完全形成了一個仿佛永不停息的運動過程,傳達出強烈的節奏快感。總之不管是在美國星光閃耀的內衣展示臺上,還是中國西南邊陲鄉村苗族村寨里,人類共同感受的紋飾的魅力、節奏快感更多的是體現在由風格劃一的著裝個體組合成非組織的統一,猶如不同音調的音符,旋律委婉悅動,極富強烈感染力。
靈活的構圖苗族的紋飾在構圖上虛幻與具象、規矩與自由、寫意與寫實、通常都是交織在一起的。苗族紋飾的虛幻意境是深深植根于他們的精神文化之中的。苗族先民創造的紋飾想象力豐富,在時間、空間以及物象的攝取上自由奔放,完全不受常規思維的約束,一切都是服務于他們心目中的“美”與“好看”。而縱觀維多利亞的秘密服飾的裝飾造型上,構圖技法上的靈活也顯而易見。構圖技法上有比興技法、精神互滲法、環形透視技法、X光透視技法和工藝造型技法等等。所展示的空間也是二維與三維空間交錯出現,甚至于在2008年的維多利亞的秘密的時裝展演出這一年,時裝秀場地轉到邁阿密的楓丹白露酒店舉行,不同于以往的T字型t臺,維秘第一次采用了一邊式“超長天橋”,加上極具表現力的舞臺多維效果,此次演出出現獨特的四維空間展示。維多利亞的秘密展示沒有像運動會那樣超大場面的恢弘,更多是通過紋飾和造型講述關于瑰麗、輕巧、圓滑線條的流動性。
紋飾的造型藝術是民族藝術的根本所在,不管是在維多利亞的秘密品牌內衣展示上,還是苗族群眾的生活服飾中。雖然所體現出的樣式和展示的舞臺各有不同甚至區別很大,但他們的創作源泉都來自于對自身生活的熱愛,對美麗生活的藝術發掘和提煉,包括對紋飾技法表現的鉆研,對制作技巧的推敲。無論是從社會的橫斷剖面還是從歷史的縱向發展來看,人類的紋飾是并且一直都是人類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追求內衣紋飾形態的氛圍造就了盛極一時的維多利亞的秘密品牌的服飾裝飾文化。而中國古樸厚實、鮮明凝重的保持了數千年的民族紋飾,卻可窺見現代國際紋飾創新的影子或者流行款式的信息。這說明人類具有共同的審美,是可以達到及其的相似性和雷同性。人類藝術文明只有相互不斷的學習與交流,才能共同啟發對方的創意。
歌唱情感心理特點論文
摘要:聲樂藝術的情感,是歌唱家在自己心里喚起曾經體驗的情感,并使這種情感通過歌聲表達出來,同時使觀眾也體會到這種情感。藝術表現的目的就是傳達思想、表達情感。無論哪一門藝術都是運用各種手段,來表現社會、時代和人的情感的。
關鍵詞:情感選擇情感理解情感基調
一、歌唱情感的心理特點
情感是人類許多心理現象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是基本的心理過程。《樂記》記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所動,物使之然也。”這里的“心”就是“感受”,而這種感受又是受“物”即外在事物的影響。情感是對客觀世界內部感受的反映,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隨著各種各樣的態度不斷出現喜怒哀樂的體驗,所有這一切構成人類豐富的情感世界。歌唱藝術是歌唱家把情感呈現給觀眾,使情感轉化為聽得到、看得見的藝術形式,歌唱家是運用聲音把比較抽象的藝術情感轉化為人們可感知的東西。
1.歌唱情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歌唱情感來源于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也就是說情感的產生受外部世界的影響。老一輩聲樂教育家周小燕先生在談到她演唱《長城謠》時說:“我們國家在日本侵略者的奴役下,人民遭受著苦難,這激發了我高度的愛國主義熱情。”這首原為電影《關山萬里》的插曲,后因“八一三”抗戰爆發,影片停拍,但插曲卻因為周小燕的演唱而流傳至今。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周小燕的演唱之所以質樸自然、感情真切,與她在生活中的體驗是分不開的。所以我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盡量多體會人間的各種情感,多接觸社會,豐富自己的閱歷和知識面。擁有積極開朗的心胸,我們才能感受和品味到喜悅、悲傷、思念、離別、豪放等情緒。試想,一個對生活麻木不仁,對“美”無動于衷的人,怎么能演唱好歌曲呢?正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理解,才能感受到一些優秀作品的真正內涵,并使歌唱情感與生活情感達到一致。
民族服飾美術元素與雙創能力提升策略
摘要: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飾,大多色彩艷麗、圖案簡單又不失和諧,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引導服裝設計專業學生提取有特色的民族服飾元素并應用于現代服裝設計,有助于傳承和發揚民族服飾文化。現今,服裝設計專業大多以學生順利畢業為教學目標,忽略了對全能性人才的培養,導致學生步入社會后不能適應崗位工作。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OBE)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培養全能型人才。文章分析了將OBE教育理念應用于民族服裝設計專業的必要性,闡述了民族服飾美術元素的提取方式,以期增強學生的雙創能力。
關鍵詞:民族服飾;元素提取;創新創業能力
隨著我國高校文化教育的迅速擴張,教學方式發生轉變,各大高校的管理體制和教學培養模式不斷深化改革和發展,技能培養在教學中越來越受重視[1]。目前,專業基礎課教學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顯著的問題,總體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嚴重影響了院校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因此,需要加強改革。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教育理念符合國內院校的教學價值觀和追求,可以將其直接融入專業基礎課教學。本研究針對高校民族服飾類課程教學現存的問題,在OBE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從民族服裝設計專業入手,通過民族服飾美術元素的提取來體現OBE理念的重要性,并增強學生的雙創能力,使其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1中國民族服飾元素在服裝設計專業教學中創新運用的意義
中國歷史悠久,各民族經過長時間的繁榮發展,民族服裝設計元素已經成為民族服飾文化的主要載體,表達了中華民族的生活情趣與思想感情[1]。將民族服裝設計元素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既能展現企業文化,又能體現中國的文化底蘊。因此,在課堂中運用OBE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通過完善的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使其學會提取民族服飾中的文化藝術元素,這種人才培養方式不僅能提高專業學生的就業率,還能提高學生的技術水平。
2民族服飾設計現狀與OBE教育理念的發展必然性
談論民族服裝刺繡藝術價值
一、民族服飾刺繡概念
牽針引線,縫韌游走,在織物上開出各自的花團錦簇來,為人們的生活平添無限的生趣,在堪稱刺繡王國的中國,刺繡不僅伴隨著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而且還從一種更為細致的角度展現了各個民族的內在氣質與生活智慧,成為歷久不衰的民族典范。所謂民族服飾刺繡,主要指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民間刺繡與某一個民族的傳統服飾相互結合的一種傳統手工藝術。不同民族因其不同的生存境遇、文化習俗等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藝術風貌。這不僅是一種古老的章服制度的生動顯現,更以其各具特色的裝飾形式傳遞著各個民族的文化信仰與族群崇拜。
二、民族服飾刺繡史概述
我國刺繡藝術可謂源遠流長,“絲”與“縫紉”的涌現使得刺繡藝術必然而然地成就了人類文明進程中的美麗蹤跡。無論是“衣畫而裳繡”的章服制度,還是“繡繢共職”的周代記載,都有力地證明了刺繡的“遠跡斑斑”。《周禮•考工記》則無疑明確了刺繡工藝的藝術地位,并肯定了其實用與審美相互結合的工藝追求。有史可循,商周時期“繪”“繡”并用,開創了早期的服裝刺繡工藝,在寶雞西周井姬墓中出土的“辮子股”繡殘片上可以找到那些更為確鑿的明證。秦漢時期,由于官方“織室”的介入,刺繡不僅成為服飾裝飾的重要手段,而且逐漸以圖文的不同、色彩的差異、做工的粗細來標識官職大小與身份高低,技法上亦突飛猛進,堪稱飛躍。唐宋時期,男耕女織的生活方式以及封建社會的文化禮教,為服飾刺繡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拓展空間。“女紅”美德的樹立,技術上的精益求精,以及雄厚的社會物質基礎,使官繡、民繡皆大繁榮。明清是我國民族服飾刺繡的巔峰時期,堪稱服飾刺繡發展的黃金時代。“絲繡作”“尚衣局”“御馬監”“工局”等官設機構的直接參與不僅促成了“江南三大織造”南京、蘇州、杭州的刺繡典范,還引發了以地域特色成名的“蘇、蜀、粵、湘”四大名繡等,至此民族服飾刺繡以其古樸、典雅、莊重、大方飲譽海內外。此后刺繡又經歷了民國的淡化期、新中國的萌動期以致當前的國粹般的推崇備至,無不顯現出民族刺繡藝術的魅力。漢族作為中國的主體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歷史,成為民族服飾刺繡的代表之一,這不僅呈現出漢民族的刺繡藝術特色,同時顯現著其他少數民族的某些影響。在少數民族服飾刺繡中,苗族是一個典型代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苗族服飾堪稱“穿在身上的百科全書”,其花紋、飾物等形式的追求與精神意義的關聯達到了一種內在的必然。總體上來說,苗族服飾刺繡依然秉持著中國民間的傳統工藝技法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苗族服飾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從中不僅可以看出戰爭、遷徙等重大歷史,還可以看到宗教、習俗、田園、城池等鄉土情節,諸多的銘記并非僅僅是一種紀念,也是一種對于未來的美好祈愿。
三、深厚的物質文化基礎
從我國服飾刺繡藝術的起源與發展來看,民族服飾刺繡之所以能夠達到形式與意味的高度統一,并獲取如此之高的世界聲譽,不僅僅是其歷史的古老、久遠甚至神秘使然,更為重要的是那千百年來沉淀下來的深厚的物質文化所積養起來的智慧與技藝,這自然也離不開各個民族的共同努力。
苗族鼓舞藝術特征及發展
一、湘西苗族鼓舞形成的文化歷史背景
苗鼓是苗家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據說遠古時代,苗族從黃河到西南群山大遷徒的路上,無論丟掉什么東西,都會保留著一面鼓……,苗家每逢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決策,一定會舉行一場盛大的“吃牛合鼓”儀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個系或部落。百面鼓齊響,象征著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湘西苗族人民長期生活在地勢險峻、貧瘠的山區,過著自耕而食、自織布衣的生活,文化知識和生產力水平低下。勞作之余的人們為了提高精神生活,才擊鼓作樂,逐漸形成了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苗族鼓舞”藝術。苗族鼓舞為自娛性群眾舞蹈,所以舞蹈動作大多都與生產勞動和巫術祭祀活動息息相關,如收割打谷、耕種插秧、綸麻織錦等。有些舞蹈動作則是通過模仿動物的動作和習性編創出來的,如黃牛擺尾、大鵬展翅、公雞啄米等動作。還有反映戰爭性動作的,如“雪花蓋頂”、“懶姑挑水”、“打四方”等。這些舞蹈動作都比較完整地保留了生活的原形和動態,既反映了苗族人民熱愛自然、生活的喜悅之情又體現了他們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鼓舞是苗族人民生產、生活勞動畫面的再現,它的形成、發展都與人民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1]隨著社會的發展,苗族同胞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鼓舞的作用再也不是驅逐猛獸或是召喚同胞作戰,然而苗家人卻依舊承繼并發揚了它團結民眾、凝聚人心的藝術魅力。苗家愛鼓,村村寨寨,苗鼓隨處可見,鼓聲處處可聞。苗家人從學說話時起,就學會了唱苗歌;從學走路時起,就學會了打苗鼓。苗家“無鼓不節,無鼓不慶”,并且“惜鼓如金、愛鼓如命、敬鼓如神”。以至世界各地,凡有苗胞集聚的地方,也都依舊保持著打苗鼓的習慣。湘西苗族鼓舞發展至今,其種類已經多達數十種,最為常見的主要有花鼓舞、猴兒鼓舞、女子單人鼓舞、男子單人鼓舞以及團圓鼓舞等。、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藝術特征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
苗族鼓舞種類繁多,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按照其表演的形式可以分為單、雙、四人鼓舞等,共有六六三十六套鼓路。表演時先將牛皮大鼓放置于木架之上,表演者手拿鼓槌,一個人在鼓的正面表演,一個人敲擊鼓邊伴奏。表演者的鼓點和伴奏者的敲邊節奏要做到完全和諧。苗族鼓舞在不同的表演形式中都有其相應的表演動作,主要分為:生產勞動、風俗習慣、模仿動物和武術拳類等四大類。生產勞動的動作如插秧、犁田、耕地、挖土、挑水等;風俗習慣的動作如洗衣、打粑粑、梳頭等;武術拳類的動作如背箭、舞擋、雪花蓋頂等;模仿動物的動作如獅子滾繡球、猴子撓癢、上樹、打包谷等,最后再由這些元素動作組成不同類型的套路。如“花鼓舞”動作有美女照鏡、梳頭、獅子流球、打粑粑等動作,在表演《踩鼓舞》中的“調年鼓舞”時,雙手自然地左右擺動,動作有做種地、紡線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花鼓舞和猴兒鼓舞。苗族花鼓一般由女子表演,表演時邊打邊跳,沉穩中透著靈氣,舞姿剛勁豪放、恣肆昂揚,鼓點振人心魂,讓人熱血沸騰!既是心聲的流露、情感的喧泄,又是苗家神韻之所在,苗家文化之精髓。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基本動作與步伐
少數民族文化在影視動畫的作用
一、少數民族文化在國產影視動畫中的發展回顧
回顧中國國產影視動畫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初,始于萬氏兄弟1925年制作的我國第一部動畫廣告《舒振東華文打字機》。之后,面對西方動畫的崛起,國產影視動畫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創作題材和創作手法,創作了如《鐵扇公主》《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經典動畫,這些動畫故事題材來源于中國古代神話、民間故事,創作手法借鑒了中國國畫、戲劇等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我國國產影視動畫在60年代至80年代初進入了輝煌時期,這一時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動畫,如《聰明的阿凡提》,取材于新疆維吾爾族文化,其角色、服飾、場景以維吾爾族元素為主,創作手法借鑒木偶戲,其特有的維吾爾族風俗、服裝色彩、歌舞深入人心;此外,還有由傣族故事改編的《孔雀公主》、白族故事改編的《蝴蝶泉》、哈尼族故事改編的《火童》等等。這些具備少數民族文化的影視動畫可以分為二種類型,一種是以民間故事為創作題材,如以壯族民間故事為創作主題的動畫《一幅僮錦》,充分展現了壯族人民的生活場景、民族服飾、民俗習慣。以白族民間故事為創作主題的動畫《蝴蝶泉》,講述白族姑娘與青年為救小鹿而與惡勢力斗爭而死的故事。第二種是以民間技藝或民間風俗節日為創作主題,如《苗王傳》以苗族蠟染藝術作為故事背景,動畫里的服飾、手飾、場景都是以苗族民族生活元素為主;以傣族潑水節為主題的動畫《潑水節傳說》是以民族節日潑水節為主線的故事,展現傣族人的風俗習慣。進入80年代之后,隨著歐美日等國的動畫大量進入我國影視動畫市場,我國具有少數民族題材的影視動畫逐漸減少。新世紀之初,特別是近幾年,我國國產影視動畫蓬勃發展,創作具有少數民族題材的影視動畫再次成為國產影視動畫創作人的共識,如2010年,云南省制作了少數民族題材動畫《彩云南》,展示云南多姿多彩的風景和民俗文化;2013年,貴州省推出以貴州17個世居少數民族為題材的動畫《貴州民族民間傳說系列動畫集》,展示了貴州少數民族的民俗、民間故事、民間技藝等文化。2017年,我國首部展現蒙古草原的3D動畫《草精靈》在內蒙古電視臺上映。同時,由廣西少數民族題材為主題的動畫片《銅鼓傳奇》也將于2017年底播出,該動畫是以銅鼓為題材,展示了銅鼓的發展歷程,精美的圖案和角色設計,動畫場景皆來自于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風景和民舍,民族特色濃郁。
二、少數民族文化與國產影視動畫發展的關系
《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對民間文學、民俗文化、民間音樂舞蹈戲曲、少數民族史詩的研究整理,對瀕危技藝、珍貴實物資料進行搶救性保護”,“支持少數民族電影事業發展”①。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針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出了更為詳細的規劃路線。我國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面對快速發展壯大的國產影視動畫產業,從少數民族文化中吸取“養分”創作影視動畫,發揚民族文化傳統,傳承中華文化精神是時代的要求。在我國目前有較大影響的影視動畫創作作品中,以貼近現實生活具有教化意義的題材為主,如《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影視動畫,《熊出沒》系列影視動畫等等,產生的范圍與影響較大且廣,針對少數民族文化與風俗為主題的影視動畫創作還較少,影響范圍仍不夠大。因此,將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民間故事、民俗文化、民間音樂舞蹈戲曲、少數民族史詩的進行研究整理,融入現代影視動畫創作中,不僅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為國產影視動畫創作提供更多“養料”,使文化的傳承更具有持續性。“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只有將民族文化融入影視動畫,才能讓世界認識中華文化,使國產影視動畫走出國門,走向世界。2017年5月,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在北京舉行,電影展展示了13個少數民族近20部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在電影節上,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組委會主席牛頌在接受文藝報采訪時談到:“民族文化大的自信,并不是文化“回歸”與“復舊”,更不是“他化”與“西化”,而是要通過大銀幕展示對本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即:明白傳統文化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面臨的抉擇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美好追求。對電影而言,是力求在光影中激活傳統文化的價值基因,把傳統文化的枝丫嫁接到現代中國的植株,讓傳統真正進入時代血脈”②。要讓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下去,與時代接軌,不僅僅只是“照搬”文化,更需要影視動畫創作者深入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的內涵,讓它完全融入影視動畫的故事設計、角色塑造、場景制作、服飾設計等方面。如何讓影視動畫創作者加深對少數民文化的理解與運用,教育是很好的途徑。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都開設了影視動畫專業,以適應不斷增長的動畫創作人才的需求,創作民族題材影視動畫需要培養大量具有創新精神和民族文化內涵的綜合應用型人才,可以利用高校影視動畫專業人才培養這一途徑,通過教學手段,實現影視動畫人才培養的目標。貴州少數民族眾多,具有得天獨厚的豐富的創作資源,地方高校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應肩負起培養適應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特別是少數民族影視動畫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不僅為地方高校影視動畫專業開辟新的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也為國產影視動畫的發展作出貢獻。
三、少數民族元素在影視動畫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貴州省具有悠久、燦爛的文化遺產,有原生態民族習俗、民族工藝、文化傳說、民族服飾、民族工藝美術、民族節慶等文化資源;利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優化改革影視動畫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在影視動畫專業教學中,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到影視動畫專業教學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識,而且將少數民族文化與現代設計結合,給予少數民族文化新的藝術生命力,培養新世紀影視動畫專業人才。傳統的影視動畫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往往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去學習,學生往往缺乏創造力與設計意識;利用少數民族豐富的文化資源,要求學生從少數民族文化中去尋找創作題材與創作靈感,發掘設計元素,將少數民族文化整合到基礎課程訓練中,讓學生從抽象的自然生活中體驗少數民族文化所表達的語言符號,將抽象的事物變為設計元素。課題研究以影視動畫專業的基礎課程《構成基礎》為例,讓學生對收集整理的少數民族題材的故事、圖案、技藝進行提煉,將民間故事、圖案、色彩、形狀解構、重構,與構成訓練主題結合,將完整獨立的造型直接抽象出來作為設計構成的元素,加強作品的創意性與民族性,通過教學改革,學生不再拘泥于死板的構成基礎課程訓練,而是具有趣味性和內涵性地將少數民族民族元素融入構成基礎訓練,既鍛煉了學生的設計思維能力,又使教學過程具有持續性,并取得了較好的經驗總結果和研究成果。(一)角色設計。在影視動畫創作中,角色是其靈魂,可以說是動畫的“主演”,一部成功的動畫與其角色塑造有著緊密的關系,成功的角色塑造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個角色代表了一種文化。例如,我們從“米老鼠”“唐老鴨”角色就想到美國迪斯士尼文化,從“千尋”這個角色就可以想到日本的澡堂文化,從“阿凡提”就可想到維吾爾族歌舞文化。我們以實際案例來分析如何在動畫創作中,利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創作動畫中的角色,要從角色的形象上入手,如造型、動作和言語,要“形似”更要“神似”。如壯族題材動畫《一幅僮錦》運用服飾突顯民族特色和角色個性。在勒惹這個角色設計上,運用典型的黑白對比,加上色彩鮮艷紅色的披肩來體現壯族特色,這是“形似”。正面角色勒惹,外形設計以成年壯族男子為原型,輪廓鮮明的臉部結構,高大結實的身材,結合故事情節,塑造了一個勇敢、正直、善良的人物形象,這是“神似”;而反面人物勒墨和勒厄在服飾上以深灰色為主,搭配線條,突顯角色的虛偽,懶惰和貪婪。母親妲旦的角色是根據典型的壯族婦女原型來設計,如輪廓較鮮明的五觀,突出的顴骨,以深藍青或黑色為主的服飾,頭巾等等。在實踐研究中,以“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創作動畫角色或場景”為主題進行構成訓練,有的取材貴州苗族服飾上的圖案“蝴蝶”,“蝴蝶媽媽”是苗族人共同的祖先,角色設計以苗族人為原型,角色為一位苗族姑娘,角色服裝衣襟上有蝴蝶圖案,體現有蝴蝶媽媽的庇佑,萬事順意,色彩運用苗族服飾傳統的紅、白、黑、黃、藍五種顏色,這是苗族文化中獨特的民族顏色,通過解構圖形與動畫角色設計要求結合訓練。有的以傣族少女為角色設計原型,角色服飾淡雅,利用傣族少女的特點,角色留長發,束于頭頂,頭飾以梳子或鮮花作為裝飾,或包頭巾,身著白色或天藍色衣裳,傣族人崇尚“孔雀”,認其為祖先,角色人物設計以傣族人的服飾習慣和風俗文化為創作資源。在影視動畫專業教學中,以構成基礎課程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讓學生更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對今天創作少數民族題材的影視動畫人才的培養有重要現實意義。(二)故事設計。將少數民族民間故事作為動畫故事創作題材是常見的反映民族特色的創作手法,例如在動畫《一幅僮錦》里,故事圍繞著壯族民間流傳的故事來展開敘述。實踐研究中,構成訓練要求學生以少數民族故事作為動畫原畫的構成基礎訓練,學生以簡潔的構成繪圖方式將要創作的故事表現出來,學生在實踐構成訓練中取材瑤族傳統節日“牛節”,牛在瑤族地區主要用于農業生產,牛的勤勞與踏實使人們產生愛牛,敬牛的習俗,從而形成了牛節。瑤族民間傳說每年夏歷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所以,人們將這一天作為牛節,牛節這一天禁用牛一天,不能對牛高聲吆喝,更不能用鞭、棍打牛,祭祀牛神,祈求牛無災無難。故事設計可以根據這個民間故事情節進行編排,并將角色設計、服飾設計、場景設計綜合融合到故事中,加入現代元素,如故事設計時可以加入現代生活中的語言或者場景中加入少量的現代元素,使故事既有民族性又有現代性,既有內涵又能被現代人接受。(三)場景設計。影視動畫場景也是最能體現民族性的特點,場景是“主角”表演的舞臺,影視動畫的語言是由一個個鏡頭組成的,必須要有相對應的“主角”們生活的環境,即場景,場景不僅要交待動畫的故事發生的地點,時間,以及突出民族特色的地理特點,同時也不是單獨存在的,必須與故事主題,角色結合在一起,具民族特色的場景、故事、角色構成了整部動畫的靈魂。少數民族文化要想在影視動畫中得到體現,這三者缺一不可。在國產動畫《熊出沒》里,場景設計充分體現了地域特色,如主要場景是在東北森林,木頭房子,房子門頭的辣椒,玉米,木材都有東北特色,在冬日樂翻天系列,白白的雪,房子門窗上的窗花,房子外面的用木頭圍起的院子,以及房屋結構全部按照東北普通民居設計;在飲食上,也是根據地方特色來設計的餃子,玉米,饅頭等。實踐研究中,場景設計可取材于少數民族民俗或少數民族生活實景,學生設計訓練取材來源于苗族民俗節日,苗族節日較多,十分隆重,苗族人民善于歌舞,歌舞的形式豐富多彩,苗族舞蹈、鼓舞,蘆笙舞令人嘆為觀止,設計訓練將刺繡、挑花、舞蹈等苗族傳統技藝結合在一起,舞蹈動作以具象的人物形式表現出來,展現苗族的文化與信仰,苗族人歷來崇拜自然、祭祀祖先,牯藏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節日時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祀先人,祭祀時請朋友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作品設計中通過平面構圖將這一主要場景表現出來,如牛頭可設計在畫面上方展現莊嚴,人物舞蹈可以多種形式出現,圍繞篝火,牛頭進行載歌載舞,人物的舞蹈設計要體現出人們歡快,表現出苗族人民的和睦,團結,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