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網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06:17: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聯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互聯網+”時代德育研究
摘要:“互聯網+”作為一項國家戰略,正促使我國各行各業發生著深刻的變革。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要抓住“互聯網+”時代的機遇,積極變革工作思路,以成功應對新時代的挑戰,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人才。職業學校要根據受教育者的特點,加強網絡德育的理論研究,豐富網絡德育的內容、創新網絡德育的方法、提高網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德育;職業學校
“互聯網+”的戰略計劃已經使我國的各行各業發生著深刻、深遠的變革,使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發生了變革,人們在網絡上停留的時間明顯加長。“互聯網+”時代也引起了教育領域的重大變革,各地紛紛創建“智慧校園”,建設教學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和效率。職業校學校的德育工作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積極變革,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把“雙刃劍”,成功應對“互聯網+”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一、職業學校網絡德育的現狀
我國互聯網技術發展迅猛,網絡德育的相關研究已經經歷了十多年的時間,從2001年開始到現在,相關研究的文章已經有近千篇,但是仔細分析,研究的層次總體還不高,許多研究也不規范,大多數研究的內容還集中在網絡德育的現象及互聯網時代給學生的德育帶來的道德困惑等領域。目前職業學校的網絡德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職校網絡德育的觀念滯后。2017年6月26日,貴州貴陽某中學在操場上公開砸學生手機。無獨有偶,2017年10月8日,河南南陽某中學在學校操場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手機銷毀大會,上百部從學生手中收來的手機先被扔到水桶中,再用鐵錘砸爛。工作中經常聽到有“要想讓孩子學壞,就給他一部手機”的言論。網絡的虛擬性、隱匿性、誘惑性和依賴性容易使得學生的學習受到影響,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負面影響,但這絕不能成為教育工作者粗暴野蠻、一刀切式地禁止學生使用手機的理由,出現這種集中銷毀學生手機的極端做法只能說相關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落后,教育方法單一,沒有注意到網絡的正面作用,許多教育工作者還用老眼光看新問題,他們視網絡如洪水,他們不但自己不利用網絡技術開展教育工作,也不允許學生接觸網絡。(二)職校網絡德育的資源不整。由于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大量的德育案例、德育信息、德育課件等資源實現了共建共享,但同時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首先,雖然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都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要高度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學生的“成人”教育放在首位,要“德育為先”。但由于德育工作是隱形的,是一項長期的“慢”工程,同時也是一項“良心”工程,在當今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在急功近利的社會浪潮中,學校的德育工作往往是“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德育工作沒有真正成為領導的“走心”工作,許多學校對學科資源庫建設投入較大,但很少有主管部門、學校建設德育資源庫,德育資源零星散落在各種網站上,德育資源沒有系統集中地開發,這給德育工作者在研究、使用的過程中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其次,由于對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高,使得德育資源的質量不高、許多德育資源是重復、低質的,這給經驗不足的德育工作者帶來不便。再次,德育資源的表現形式比較單一,目前網絡德育資源絕大部分是以文字、圖片、PPT等靜態形式出現的,集文字、聲音、圖像及動畫游戲于一體的動態德育資源極其匱乏。形式單調的德育資源無法適應當今追求個性化和創新性的中職學生的需求,也很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很難保證教育的效果。(三)職校德育隊伍支撐無力。網絡德育是傳統學校德育的延伸和補充,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網絡時代,德育工作者的網絡信息素養對網絡德育的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受到應試教育觀念及各種因素的影響,德育工作者存在著諸多問題,一是網絡意識淡薄,由于網絡德育與傳統德育相比對教師的專業要求更高,工作的難度更大,再加上部分德育工作者對網絡德育的重要意義理解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相當部分德育工作者對網絡德育有一定的抵觸情緒,他們消極地開展網絡德育。二是網絡能力不強,由于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如要嫻熟地利用網絡德育資源、開發網絡德育資源,需要德育工作者了解網絡知識、掌握網絡技術,提升信息技術素養。但是目前德育工作者中網絡素養參差不齊,部分老師對網絡技術掌握較少也不感興趣,這就導致在面臨網絡德育時力不從心,網絡德育的工作就沒有針對性、實效性。
二、職業學校網絡德育存在問題的歸因
互聯網當前形勢淺析
5月4日,當我到達美國時,Nasdaq高科技股(特別是網絡股)的反復震蕩,正使國內網絡界陷入全面的恐慌之中,國內“泡沫論者”風涌云起,媒體也似乎潘然而悟,馬上反擊一戈,“炮轟”互聯網,大力渲染“互聯網恐怖主義”,基本上篇篇表達的都是“網站死亡、倒閉”、“泡沫破滅”的恐怖氣氛。而僅僅一個月之前,這些媒體還在為互聯網煽風點火,極力鼓吹。如今轉向之快,實在令人驚詫。“泡沫論”、“投機論”、“燒錢論”、“騙錢論”、“務虛論”、“騙局論”、“陷阱論”等等紛紛出臺。而且許多網站也開始收緊腰包,從業者本身也開始發表一些自短志氣的話。一些投資者也儼然以權威的姿態發表全然不同的投資新理念,認為純互聯網公司已經窮途末路。先前在互聯網熱潮中的失意者們和反對者們更是格外幸災樂禍。
而當我踏上“泡沫”的大本營—美國時,讓我驚訝的是,他們對待股市下跌的形態居然如此平和。首先,媒體上的反泡沫者并沒有劇增,而多是冷靜、理性、從容的語氣分析產業的走向。在美國認為互聯網是泡沫的人5、6年前就有,而今Nasdaq股市大調整,互聯網泡沫論者并沒有象中國一樣劇增。
其次,美國的投資界并沒有因此全面退卻,他們認為目前的調整是合理的,但由于市場形勢,他們的確暫時放緩了投資力度。但是只要市場階段性調整完畢,大量積聚的資金還是會流向互聯網,因為除了互聯網,沒有任何領域可以容納如此眾多的資金,也不可能有其他領域會比互聯網更有潛力和活力。
第三,最讓我欣慰的是,美國投資者對中國的興趣并沒有因此下降。相反,美國市場的調整使他們更看好新興的中國市場。這一次,互聯網實驗室在國外不但達成了多項投資意向,而且達成了多項合資意向,大大超出意料之外。反觀國內人人自畏的狀況,形成鮮明的反差。
因此,實際上中國互聯網與美國互聯網的最重要差距,與其說是基礎設施或產業成熟度的差距,不如說是中國互聯網投資者(包括國內的投資者,以及主要由國內人士運作的國際資本)投資理念的巨大差距。這才是中國互聯網真正的危險所在,也是自己美國之行的最大收獲。
◎資本是產業的雙刃劍
淺析互聯網當前形勢
◎“泡沫大本營”鎮定從容
5月4日,當我到達美國時,Nasdaq高科技股(特別是網絡股)的反復震蕩,正使國內網絡界陷入全面的恐慌之中,國內“泡沫論者”風涌云起,媒體也似乎潘然而悟,馬上反擊一戈,“炮轟”互聯網,大力渲染“互聯網恐怖主義”,基本上篇篇表達的都是“網站死亡、倒閉”、“泡沫破滅”的恐怖氣氛。而僅僅一個月之前,這些媒體還在為互聯網煽風點火,極力鼓吹。如今轉向之快,實在令人驚詫。“泡沫論”、“投機論”、“燒錢論”、“騙錢論”、“務虛論”、“騙局論”、“陷阱論”等等紛紛出臺。而且許多網站也開始收緊腰包,從業者本身也開始發表一些自短志氣的話。一些投資者也儼然以權威的姿態發表全然不同的投資新理念,認為純互聯網公司已經窮途末路。先前在互聯網熱潮中的失意者們和反對者們更是格外幸災樂禍。
而當我踏上“泡沫”的大本營—美國時,讓我驚訝的是,他們對待股市下跌的形態居然如此平和。首先,媒體上的反泡沫者并沒有劇增,而多是冷靜、理性、從容的語氣分析產業的走向。在美國認為互聯網是泡沫的人5、6年前就有,而今Nasdaq股市大調整,互聯網泡沫論者并沒有象中國一樣劇增。
其次,美國的投資界并沒有因此全面退卻,他們認為目前的調整是合理的,但由于市場形勢,他們的確暫時放緩了投資力度。但是只要市場階段性調整完畢,大量積聚的資金還是會流向互聯網,因為除了互聯網,沒有任何領域可以容納如此眾多的資金,也不可能有其他領域會比互聯網更有潛力和活力。
第三,最讓我欣慰的是,美國投資者對中國的興趣并沒有因此下降。相反,美國市場的調整使他們更看好新興的中國市場。這一次,互聯網實驗室在國外不但達成了多項投資意向,而且達成了多項合資意向,大大超出意料之外。反觀國內人人自畏的狀況,形成鮮明的反差。
因此,實際上中國互聯網與美國互聯網的最重要差距,與其說是基礎設施或產業成熟度的差距,不如說是中國互聯網投資者(包括國內的投資者,以及主要由國內人士運作的國際資本)投資理念的巨大差距。這才是中國互聯網真正的危險所在,也是自己美國之行的最大收獲。
互聯網運營特征
構建ICT云計算服務模式
電信運營商在進入信息時代以后,必須有效定位成運算服務的提供商,同時運營商也有很重要的機會在這其中貢獻其對客戶需求的了解、對運營的了解,以及對各種資源的優化能力。
構建“設備+網絡+應用+專線+托管+維護”的ICT云計算服務模式。
IT與CT的融合是產業融合的主題,而互聯網層出不窮的新商業模式、個性化需求和新業務,使得通信行業“應接不暇”,通信的交換能力通過新技術還能“勉強維持”,但通信的控制能力和監控能力猶如“瞎子摸象”,對交換的內容一無所知,對信息的控制“無所適從”,管道不能體現出其應有的商業價值。因此,要在商業模式上重塑ICT,構建“設備+網絡+應用+專線+托管+維護”的ICT云計算服務模式,構筑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廣闊空間。
傳統的服務器托管通常是按月向用戶收取固定費用;而云計算服務是根據計算的時間、信息存儲量、計算量等向用戶收費。云計算帶來的新商業模式還處在實踐和探索之中,新商業模式猶如曙光,開始顯露生機。云管端的支撐要素——業務IT化、網絡IP化意味著運維體系發生巨大變化,基于網元的運維向基于業務的端到端運維轉變。運維合作模式逐步向網絡運營外包轉變,為此,運營商的運維平臺必須與設備商的運維平臺有效對接、聯合運作,雙方的運維能力都逐步向集中化、可視化發展。此外,在構建ICT云計算服務模式的同時,加快政企OA拓展,順勢帶動綜V、專線、網站建設等業務拓展,構筑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廣闊空間。
加快一卡通業務推廣
淺析互聯網之利弊
21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21世紀,是一個虛擬時代;21世紀,是一個網絡時代。
互聯網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進入到我們的生活,我們通過互聯網學習,工作,交流,獲取和傳遞信息。網絡的信息資源,從天文到地理,從城市到國際,從深水到太空,大千世界,包羅萬象,無奇不有。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瀏覽各國的新聞雜志,獲知國內外正在發生的時事要聞,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增廣見識,開闊眼界。在當代,都市人的生活節奏加快,很少有時間去各地親身游玩,放松自己。可是,在網絡里,有各種娛樂性的游戲消遣,可以欣賞幽默的動畫,flash,可以點播音樂,觀賞電影……從而在豐富的網絡中感受生活的豐富。
但是,Acoinhastwosides.很多學生出于對學習的厭倦,為了逃避他們認為“枯燥”的學習生活而選擇了“精彩”的網絡世界,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網絡信息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不良網站屢禁不止,不良信息泛濫,網絡資料往往是精華與糟粕共存。據統計,網上非學術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每天約有2萬張色情照片進入互聯網……
小學的時候我老爸就給我買了電腦,老爸從來不會怎樣強硬地制止我上網,只是有一定的時間規定:平時每天不可超過兩小時,假期每天不可超過四小時。他要我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會自己控制自己。那時,我學會了自控。經常會有人問我:你覺得上網的好處多還是壞處多?對上網的好與壞確實比較難說,也不能妄下結論,一言蔽之。我認為關鍵是看自己能不能克制自己,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凡事有度,無度則無序。比如學生上網聊天,能在網上交朋友,能與朋友談學習,談做人,談一些不愿與老師、家長談的一些問題。但是,如果一味地沉迷于網聊和網絡游戲,影響和耽誤學習,這就有違初衷,本末倒置了,這是極不可取的。若是接觸不良的色情,暴力等信息更是具有危害。在我的周圍也不乏這樣的例子:上高中時,某高三學生高考前一個月半夜爬墻出去上通宵網,結果學校給予留校察看處分;進入大學后,我寢室里的一位室友大學里除了睡覺幾乎就是上網,整天吃泡面,搞得面黃肌瘦,整日精神萎靡。而我是絕對不會這樣的,雖然偶爾我也會上網打打游戲,但從不會上癮,只作學習之余的調節。因為我相信自己的克制力,因為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
網絡是充滿陽光的精靈,還是黑暗中的幽靈?說它有益,是片面的;說它有害,也不是絕對的。網絡就像大海。在平靜的時候,人人都會贊嘆其美麗與神奇。但普希金曾這樣對大海說:“當你洶涌起來而無法控制時,大群的船只就會覆亡。”
所以,我認為我們都應該學會自控與自制,對外界能抵制誘惑,關鍵在于自己;同時呼吁:驅逐網絡垃圾,凈化網絡天空,還我們一片潔凈的網絡空間。
互聯網軟實力思索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其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越來越重大。無庸置疑,互聯網作為技術手段,是一個國家硬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互聯網加速和加強了文化、制度、價值觀、意識形態和信息的傳播和交流,在塑造國家形象,提高社會凝聚力,影響一國國民對另一國國民的好惡等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因此,互聯網能夠產生軟實力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同志在2007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體學習時就曾強調:“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互聯網在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強中國的軟實力”。學術界對互聯網中存在的軟實力已有涉及,吳瑛[1]、陳江寧[2]、李智[3]等主要是從媒體傳播的視角探討網絡媒體的軟實力功能。第七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也以“國家文化軟實力與網絡媒體新發展”為主題[4]。約瑟夫•奈近年來對互聯網中的軟實力保持了高度的關注,在其新作《權力的未來》(thefutureofpower)中,他重點闡述了信息網絡時代對權力性質的影響,提出了網絡權力(cyberpower)的概念并對網絡權力的軟硬方面分別進行了闡述[5]。此外,他還在紐約時報、CNN等媒體上發表多篇文章,談論互聯網對軟實力的影響。總的看來,上述研究還基本停留在現象的描述層面,對于互聯網為什么會產生軟實力,互聯網如何產生軟實力等基本理論問題還沒有系統論述,本文擬對此問題進行嘗試性探索,力圖探尋互聯網與軟實力的內在聯系。
一、軟實力的概念及其內涵
國家實力包括有形的物質性因素和無形的非物質性因素兩個方面。關于國家實力的非物質要素層面,學者早有論述[6]。但第一次明確提出軟實力(softpower)概念的則是美國著名國際問題學者約瑟夫•奈。在約瑟夫•奈看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應該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方面。所謂硬實力是指一個國家的資源、經濟、軍事和科技等有形實力。它是一種直接的指示性和命令式的權力方式,主要通過誘惑或威脅來實現;軟實力則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等非物質性因素產生的吸引力、影響力和同化力(co-optivepower)。這種吸引力、影響力和同化力能夠讓B國自覺自愿地跟隨A國或遵循A國所制定的行為標準或制度,按照A國的設想行事[7~9]。自1990年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概念以來,伴隨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軟實力及其理論受到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其在國際上的影響也不斷增加。用約瑟夫•奈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很高興看到這一概念進入公共話語,被美國國務卿、英國外交大臣、政治領袖、社論作家和全世界的學者廣泛使用。”[8]在中國國內,相當一部分學者從不同視角和層面論述軟實力問題。目前在中國知網上,輸入關鍵字“軟實力”和“軟權力”,有約4000篇相關文章。國內的國際問題學者對軟實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對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進行評介;二是開展軟實力的國別研究,尤其是挖掘中國的軟實力資源,為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建言獻策;三是進行軟實力的比較研究,探討不同國家之間軟實力的優劣勢。此外,在國內的軟實力研究中,還有一種把軟實力內涵泛化的趨向,提出所謂的某個城市的軟實力,某個企業的軟實力、某個高校的軟實力等,這與約瑟夫•奈所說的軟實力已經相去甚遠。秦亞青教授非常精煉地概括了軟實力的三個基本特征:“權力資源的非物質性、權力手段的非強制性以及權力受動者的自愿性。”[10]本文所探討的互聯網中的軟實力,主要關注的是國家層面的軟實力問題。
二、互聯網產生軟實力
自上個世紀計算機網絡誕生以來,伴隨計算機網絡在全球的擴展和普及,形成了整個世界互通互聯的全球互聯網絡。這種全球互通互聯的計算機網絡對人類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互動方式產生了日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一方通過網絡對另一方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甚至是行為方式施加影響,使對方從己所愿,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和重要的。正如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所說:“世界已經離開了依靠暴力與金錢控制的時代,未來世界政治的魔方,將控制在擁有信息強權的人手里,他們會使用手中掌握的網絡控制權、信息權,達到暴力與金錢無法征服的目的。”[11]因此,互聯網產生軟實力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問題是互聯網是如何產生軟實力的,其內在邏輯何在?不管我們如何去定義軟實力,它存在的一個前提是所有研究者都必須接受的,即認同。不管是把軟實力看成是吸引力、影響力和同化力,還是看作對內的凝聚力和對外的輻射力,都必須以認同為前提和基礎。沒有認同,這一切便無法發生。所謂認同,是指體認與模仿他人或團體之態度、行為,使其成為個人人格一部分的心理歷程。它是一個心理學名詞,一般根源于文化傳統和經驗事實并內在于意識結構之中,成為判斷的前提或不言自明的公理。從對象來分,認同可以分為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從認同的形式和來源來分,認同又可分為合法性認同、拒斥性認同和計劃性認同[12]。從國內來說,國家凝聚力提高的前提是該國國民對本國主流價值觀、國家主要行為、重要制度和政策的認同;從國際來說,要讓B國自覺自愿地跟隨A國或遵循A國所制定的行為標準或制度,按照A國的設想行事,必須要有B國對A國文化、價值觀、行為、制度和政策的認同。認同又是如何發生的呢?一般是主體先要接觸某種信息、思想、觀念,經過主體的體驗和過濾,從而達成認同。一個人或團體要對某種思想或觀念形成認同,首先必須要接觸這種思想或觀念,因此認同的首要前提是接觸。國家也是如此。日益普及的互聯網絡一個重要特征在于其交流的超時空性,便利了各種信息、思想和觀念的交流與傳播。正是互聯網絡為人們提供了接觸原先無法接觸的各種新信息、思想和觀念的無限機會,在打破人們舊有認同的同時,又為人們提供了建構各種新的認同的可能,催生了各種新的認同。正如紐曼兒•卡斯特在《網絡星河》中所說:“互聯網可以把利益和價值觀完全不同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人匯聚到一起。”[13]這就是互聯網絡的意義所在。除了提供接觸、塑造認同,為軟實力的產生創造可能之外,互聯網交流的平等、自由、開放特點也很好的切合了秦亞青教授所說的軟實力的非物質性、非強制性和受動者的自愿性的要求。首先,非物質性。雖然互聯網中的內容紛繁復雜,讓人眼花繚亂,但本質而言,互聯網上流動和傳播的是知識、信息、思想和觀念。這些顯然都具有非物質性特征,符合軟實力資源的特征要求。其次,非強制性。交流的平等、自由、開放既是互聯網的重要特點,也是其魅力所在。任何一個個人、團體或國家,在不違背基本網絡協議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自由信息(這是一種理想情況,現實中當然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等的制約),但并不能強制信息的接收者接受該信息及其背后的思想、價值等。當今世界,即使是在互聯網中處于絕對優勢的美國,也不能在互聯網上強制另一個國家接受其思想和價值觀。在2010年的中美谷歌事件中,美國也只是提出要么中國完全開放互聯網,要么谷歌退出中國。它無法做到強制中國接受它的要求[14]。最后,受動者的自愿性。在互聯網中,受動者的自愿性是與施動者的非強制性聯系在一起的,正是因為施動者不能強制受動者接受或不接受某一信息,使得受動者能夠自主選擇,因此,受動者接受某一信息就是出于自愿。
三、互聯網產生軟實力的三個維度
互聯網流量流向研討
隨著寬帶互聯網應用的普及,互聯網用戶數量在不斷增加,各個領域的應用也在逐步深入,網絡規模持續擴展,網絡流量高速增長。尤其是P2P技術產生以來,互聯網網絡流量激增,對網絡的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要合理、有效地疏導流量,必須對網絡流量進行科學、細致的分析,通過流量分析可以有效地總結出網內、網外流量比例,各區域用戶產生的流量大小,進而對用戶使用習慣、各類應用帶寬消耗情況等進行分析,從而可以對不同區域用戶使用習慣、網內資源建設方向等進行有效的指導。不僅要依據數據的目的地址去疏導流量,還要明晰流量的來源和成分,區分流量類型,以精確地計算成本,合理分配IP地址數量和流量占用帶寬,使流量管理更加規范。Netflow技術最早由Cisco公司研發,首先被用于網絡設備對數據交換進行加速,并可同步實現對高速轉發的IP數據流進行測量和統計。經過多年的技術演進,Netflow對流經網絡設備的IP數據流進行測量和統計的功能更加成熟,并成為當今互聯網領域公認的最主要的IP/MPLS流量分析、統計和計費行業標準。Netflow技術能對IP/MPLS網絡的通信流量進行詳細的行為模式分析和計量,并提供網絡運行的詳細統計數據。通過對某電信運營商的網絡進行改造,引入互聯網流量分析系統,以互聯網流量數據為分析對象,實現以下功能:(1)精確判斷流量歸屬地;(2)精確統計流量類型;(3)精確區分流量成分;(4)以天為單位,對某一天的流量及以天為周期單位的時間段產生的流量進行查詢。
1流量分析系統設計
由于Netflow僅能宏觀地對網絡流量進行分析和監控,無法滿足精細化管理的要求。鑒于此,需要建立網絡流量分析系統。首先在省級主干路中引入流控設備,對全省網絡流量進行控制。通過建立一臺Linux服務器(CMserver),在流控設備中將流量鏡像至此服務器的數據庫中,便可采集到全網的流量明細,進而通過存儲過程將各種需要分析的數據進行聚合成表,便可對全網流量進行實時監控分析。本系統包括4個功能模塊,分別是數據采集模塊、接口程序模塊、數據庫模塊、頁面呈現模塊。
1.1數據采集模塊
要實現對流量源和目的地的分析,首先要進行流量采集并存儲,采集的數據中要包含數據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數據包發送時間等信息。本系統采用NetflowV9版本進行數據采集,需要對Netflow協議、待采集的路由器端口和數據采集存儲服務器等進行配置。由于需要分析的路由器端口數據量很大,而且分析目的主要為各方向流量數據比例,綜合考慮數據處理量和數據準確性之后,將采集周期定為5分鐘,采樣比例定為1000:1,此時每5分鐘Netflow數據流約有30萬~40萬條,存儲Netflow數據流的文件大小約20~30MB。在采集數據的端口選擇方面,既要采集所有流量數據,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又要避免數據重復采集,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按照上述條件,選擇省級主干中路由器上行端口為流量采集端口,通過該端口既可以采集所有互聯網用戶訪問Internet的流量數據,又不會發生流量數據重復采集情況。為分析路由器端口的網絡流量數據,必須將從路由器中送出的Netflow數據收集并存儲,以便進一步的處理,所以需要配置Netflow采集存儲服務器。具體配置為2.4GHz四核CPU、2G內存,使用Linux系統,并安裝CiscoNetflowCollector(NFC)采集軟件。
1.2接口程序模塊
物聯網關鍵技術及計算機物聯網的應用
摘要:近年來,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促使物聯網技術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中,物聯網技術在各大領域中的應用對大眾生活方式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文首先對計算機物聯網的各項關鍵技術進行了淺要的分析,探討了各項關鍵技術在物聯網技術中所處的地位,并結合當下物聯網技術的實際應用情況分析了其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現狀以及對促進行業發展的意義。
關鍵詞:計算機物聯網;關鍵技術;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計算機物聯網技術在各大領域均發揮出了自身獨特的技術優勢,有效地促進了各行各業高質量發展,引領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同時,計算機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潛力巨大,對其進行開發應用的空間依舊很大。為拓展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思路,本文淺析了物聯網關鍵技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并分析了物聯網技術在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各大行業中的應用現狀。
一、計算機物聯網的關鍵技術分析
(一)射頻識別通信技術
作為計算機物聯網關鍵技術中最為基礎的一項,射頻識別通信技術能夠實現閱讀器與電子標簽進行非接觸式通信交互。與傳統的條碼掃描識別技術的工作原理相比,二者都建立在標簽識別的技術基礎上,而射頻識別技術則摒棄了傳統條碼掃描識別技術依賴光學接觸的缺點。射頻識別技術的核心部分由天線線圈、閱讀器和電子標簽組成,基于射頻信號這一通信媒介來完成相應的通信傳輸工作,能夠以電子標簽對不同物品進行標記管理。同時,射頻識別技術具備較高的抗干擾能力,因此其應用場景極為廣泛,能有效助推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落地。
物聯網數據挖掘研究
摘要:當前信息社會環境下,信息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其中物聯網是全新信息技術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實現智能化的核心技術。物聯網中的數據挖掘是物聯網技術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其價值體現在為物聯網應用數據大量增長下提供強力補充。當前基于海量數據的增加,物聯網數據挖掘正面臨著一定的挑戰,而云計算的出現為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向。該文以云計算、物聯網、數據挖掘技術特征與相互聯系為基礎,分析基于云計算平臺的物聯網數據挖掘。
關鍵詞:云計算平臺;物聯網;數據挖掘
物聯網是當前智能化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顯示,近幾年隨著科研事業的快速進展下,物聯網以及從一個概念存在逐漸融入到現實生活中。物聯網的出現實現了人們生活與工作的智能化,極大的改變的了生活與工作方式,提升了辦事效率。而物聯網的實現依靠中的技術的支持,其中數據挖掘技術便是其中一個重要支撐條件,數據挖掘實現了海量信息的獲取與挖掘,而這種信息能夠支撐物聯網在實際操作中的智能化實現。文中在云計算平臺的基礎上分析物聯網數據挖掘的相關研究,其中包括物聯網數據挖掘所面臨的挑戰、在云計算平臺中物聯網數據挖掘的相關技術以及實際應用。
1云計算與物聯網理論基礎
1)云計算理論云計算是一種依賴于互聯網技術,經由互聯網服務為用戶提供依據需求而明確服務的計算方式。而云計算命名的由來是由于整個服務資源的選自源互聯網內的數據,且互聯網多會應用云狀圖案對資源進行顯示,因此被稱之為與計算。云計算基于其應用技術的先進性具備了以下幾大特征:第一,規模大。云計算中的云所顯示的便是差大的規模,當前就谷歌云計算來看已經擁有了100多萬臺服務器,而其他較大型的搜索引擎也具備了數十萬臺服務器。第二,虛擬化。云計算能夠支持用戶在任意位置或任意終端進行服務器的登錄,所有操作在云空間進行運行,由此也便形成了虛擬性特征。第三,可靠性。云計算應用數據多副本絨促以及計算節點同構可互換等措施來確保服務的可靠性。第四,通用性。云計算不會針對特定的應用,在云支持下能夠創造出海量的應用。第五,可延伸性。云計算的超大規模能夠支持其進行動態的伸縮,由此滿足各類應用與用戶規模的增長需求[1]。2)物聯網理論物聯網屬于全新信息技術的主要構成部分,同時也是信息化時展的重要階段。物聯網實際上所指的是經由多種技術的應用實現物與物之間的連接,而這種連接形成了一個局域網絡,實現遠程與集中操控。物聯網雛形的出現可追溯到1990年,后期隨著各項理論與技術的不斷研發下,在近幾年已經能夠實現在現實生活中,且被廣泛的應用。其實際意義在于,經由各項技術將多種物品與互聯網進行連接,實現信息交換與通信,由此實現了物品的智能化,用戶可經由遠程終端進行操控,便捷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提升了各物品應用的安全性。與互聯網對比物聯網具備了以下幾大特征:一方面表現在物聯網應用到多種感知技術;第二方面表現在物聯網屬于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泛在網絡;第三方面表現在物聯網的核心價值是提供不限定任何場合與時間的應用場景與用戶的自由互換[2]。3)物聯網的建設物聯網在應用過程中需要多個行業的參與,且需要政府方面所提供的支持,物聯網具備多種優勢,可廣泛地應用在社會各個領域中,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技術建設始終是一大難題。就常規上來講,物聯網的建設需要經由以下幾個步驟:第一,對需要建設物聯網的物體屬性進行識別,包括靜態與動態的屬性,其中靜態屬性可直接進行存儲,而動態屬性則需要應用傳感器進行探測;第二,對識別完成后的物體屬性進行讀取,將讀取信息轉換為網絡識別數據;第三,將物體的信息經由網絡傳輸至信息處理中心,由處理中心實現物體與互聯網之間的通信[3]。
2數據挖掘技術界定與特征分析
物聯網技術分析及推進策略
摘要: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研究發現:廣州物聯網技術整體水平與深圳、北京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射頻識別領域的二類技術在全球具備較強優勢,組網領域的五類技術在全球具備優勢,傳感器領域的二類技術在全國具備優勢,廣東工業大學表現突出。本文從全球發明專利視角分析了廣州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態勢,總結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促進廣州物聯網技術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物聯網;技術分析;全球專利;廣州
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已將物聯網作為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物聯網的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提出,是指依托射頻識別技術和設備,按約定的通信協議與互聯網相結合,使物品信息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實現物品信息互聯而形成的網絡[1]。物聯網主要分為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及共性支撐層。感知層,即數據采集層,關鍵技術主要包括射頻識別、二維碼、傳感器、組網技術等,是物聯網的核心;網絡層,即數據傳輸層;應用層,則對感知層采集并通過網絡層傳輸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并作出正確的決策,實現智能化管理;共性支撐層,主要為以上3個層級實現物物互聯而服務[2]。
1廣州物聯網技術發展態勢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世界上每年發明創造成果的90%~95%體現在專利技術中,其中約70%最早體現在專利申請中[3]。因此,本文按照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共性支撐層4個層級及其關鍵技術將物聯網進行分解,結合已有文獻對物聯網專利的檢索情況,以關鍵詞和IPC主分類號結合的方式,使用IncoPat數據庫檢索物聯網技術專利,對全球發明專利進行分析,進而探究廣州物聯網技術發展態勢。
1.1廣州物聯網技術發展迅速,但與深圳、北京相比仍有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