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2 16:37: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糧價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糧價上漲原因
一、問題的提出。
2010年繼大蒜、綠豆等出現價格瘋漲之后,小麥、玉米、水稻這三大主糧價格也輪番上漲,2010年新糧開秤后,小麥收購價一舉突破兩元,隨后的早稻開秤價超過1.9元,而處于青黃不接的玉米收購價已升至2.01元。幾年來,我國主要糧食收購價一直穩定在每公斤1.4~1.7元之間。如果說“蒜你狠”、“豆你玩”等人造熱詞的流行表明人們對一定范圍內的農副產品的價格波動尚可容忍的話,那么關系國計民生的糧食價格的波動則加劇了國人通貨膨脹的擔心。那么,如何看待最近糧價上漲呢?本文就糧價的上漲原因進行簡要的分析。
二、糧價上漲原因。
1.糧食減產導致供給減少,供需不平衡。
一方面,我國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狀況未根本改變,頻繁的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正在不斷加深。由于去冬今春以來部分地區先后遭受嚴重干旱、大范圍洪澇災害的影響,導致我國夏糧6年來首次減產。國家統計局公告顯示,2010年全國夏糧總產量2462億斤,比去年減少8億斤,減少0.3%,雖然夏糧產量占我國全年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只有20%~25%,但減產信號對人們心里層面的影響卻不小。另一方面,長期以來,農產品的價值與價格長期背離,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土地、水、能源等大量的非可再生資源在價格上根本得不到體現,使得農民的收益極低,降低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經常出現摞荒現象,甚至部分地區集體摞荒,摞荒現象導致的糧食減產也是相當驚人的。
2.生產成本的剛性增長,導致價格上升。
糧價上漲因素芻議
一、問題的提出。
2010年繼大蒜、綠豆等出現價格瘋漲之后,小麥、玉米、水稻這三大主糧價格也輪番上漲,2010年新糧開秤后,小麥收購價一舉突破兩元,隨后的早稻開秤價超過1.9元,而處于青黃不接的玉米收購價已升至2.01元。幾年來,我國主要糧食收購價一直穩定在每公斤1.4~1.7元之間。如果說“蒜你狠”、“豆你玩”等人造熱詞的流行表明人們對一定范圍內的農副產品的價格波動尚可容忍的話,那么關系國計民生的糧食價格的波動則加劇了國人通貨膨脹的擔心。那么,如何看待最近糧價上漲呢?本文就糧價的上漲原因進行簡要的分析。
二、糧價上漲原因。
1.糧食減產導致供給減少,供需不平衡。
一方面,我國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狀況未根本改變,頻繁的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正在不斷加深。由于去冬今春以來部分地區先后遭受嚴重干旱、大范圍洪澇災害的影響,導致我國夏糧6年來首次減產。國家統計局公告顯示,2010年全國夏糧總產量2462億斤,比去年減少8億斤,減少0.3%,雖然夏糧產量占我國全年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只有20%~25%,但減產信號對人們心里層面的影響卻不小。另一方面,長期以來,農產品的價值與價格長期背離,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土地、水、能源等大量的非可再生資源在價格上根本得不到體現,使得農民的收益極低,降低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經常出現摞荒現象,甚至部分地區集體摞荒,摞荒現象導致的糧食減產也是相當驚人的。
2.生產成本的剛性增長,導致價格上升。
糧價漲跌現象調研報告
根據上級部門的統一布置和安排,我市價格成本調查隊組織直報縣于7月下旬對全市12個鄉鎮的18戶農調戶種植的111畝早秈稻生產成本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今年我市農調戶早秈稻生產總的情況是:產量略有下降,產值略增,總成本增加,凈利潤減少。
一、產量略有下降,市場糧價上漲,產值略增
18個調查戶種植面積共111畝較去年同期108.7畝增加2.3畝,增幅為2.12%;平均畝產量為373.90公斤/畝,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17.7公斤/畝,減幅為4.52%。減產原因是今年年初以來化肥價格高漲,農調戶調整了化肥品種,減少了化肥折純用量,化肥折純總用量為17.66公斤/畝,比去年同期減少4.68公斤/畝,減幅為20.95%。其中:尿素、碳銨、磷肥、氯化鉀、復合肥、混配肥每畝折純用量分別為5.24公斤、0.88公斤、1.23公斤、1.35公斤、8.96公斤、0公斤,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0.41公斤、-0.18公斤、-0.77公斤、-1.52公斤、-2.07公斤、-0.55公斤。
早秈稻上市后,市場收購價格高于去年和今年國家制定的最低收購價。調查戶收割后直接出售給上門收購個體糧食經營者,價格為85—88元/50公斤,國有糧食企業收購價格為92元/50公斤左右,均高于去年同期10—14元/50公斤。因此平均畝產值656.73元/畝,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4.28元/畝,增幅為12.75%。
二、早稻生產成本增加
調查數據顯示,總成本533.07元/畝,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96.72元/畝,增幅為22.17%。(一)生產成本454.48元/畝,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79.92元/畝,增幅為21.34%。較去年同期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化肥價格高漲。尿素、復合肥、鉀肥每50公斤零售價分別為120元、165元、190元,較去年同期分別上漲30元、70元、82元,漲幅分別為33.33%,73.68%,75.93%。化肥費每111.1元/畝,同比增長24.25元/畝,增幅為27.92%。二是機械作業費用高。翻耕土地60元/畝,比去年50元/畝增加10元/畝,漲幅為20%;收割每畝70—90元,比去年55-65元/畝提高27.27%—38.46%,機械作業費67.09元/畝,同比增長19.79元/畝,增幅為41.84%。三是人工費用上升。男勞力工價60元/天、女勞力工價50元/天左右,分別比去年男勞力工價50元/天、女勞力工價40元/天上升了20%、25%。平均用工數量8.48個/畝,比去年同期增加0.4個/畝,增幅為4.95%,人工成本187.19元/畝,同比增長68.1元/畝,增幅為59.9%。其他成本89.1元/畝。(二)土地成本78.51元/畝同比增長33.97元/畝,增幅為76.27%。土地成本增加的原因是糧價較大幅度的上漲,流轉地租金及自營地折租隨之上升。
糧食儲備和糧價思考
最近以來,新聞界對世界糧食價格飚漲和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很關注,一些媒體對我進行了采訪,在報刊和網上發表了不少關于我對糧食安全、糧食儲備和糧食價格的言論。其中,有的是從我在《糧油市場報》等報刊上發表的文章中斷章取義擇錄下來的,很不全面,引起讀者的誤解。有糧食工作者因為誤解還發表了批評文章。多年以來,我對媒體采訪一直持慎重、負責的態度。我在每次接受采訪時都誠懇地說明:本人只是一個農業糧食經濟研究者,發表文章、會議發言或記者采訪等都純屬個人研究和思考的一孔之見,不代表任何單位或機構。盡管我多次向記者朋友們說明這一點,但是網上少數文章仍把對我的采訪看作國家糧食局的意見,這是完全不符合實際的。讀者也會不言自明,一個普通研究人員不可能代表一個國家職能部門。為了對讀者負責,我把近期發表的主要新觀點和新看法簡要整理出來,以饗讀者。并借此文鄭重申明:我發表的言論和文章,都純屬個人研究和思考的心得,是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的拙見。僅此而已。
一、關于國家糧食儲備規模
中國的顯著特點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農村分散、運距遙遠。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應該樹立適度糧食儲備觀。它的主要內涵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糧食儲備既不可過量、“多多益善”,把財富變成“包袱”;另一方面是,糧食儲備又不可不足、“越少越好”,導致不能滿足需要。也就是說,糧食儲備規模和儲備結構應該保持適度。從我國國情出發,國家糧食儲備的安全線應該適當高于FAO提出的17—18%的糧食安全警戒線。具體說,我國糧食儲備的規模應維持在相當于當年全國糧食消費量25—30%的水平上?;谶@一理念,目前國家糧食儲備總量高于FAO提出的糧食安全警戒線是必要的。目前國家糧食儲備總量是充足的,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二、關于國家糧食儲備結構
從中國糧食產銷格局、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應對不可測事件出發,國家糧食儲備不僅需要數量充足,而且還需要結構合理。首先是品種結構。要以大米、小麥、玉米等三大谷物為主要儲備品種。此外,還需儲存適量的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以備應急之用。其次是布局結構。國家糧食儲備適當向糧食主產區傾斜是必要的。但是,從確保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人口的糧食安全出發,應該在糧食主銷區和糧食基本自給區安排足夠的國家糧食儲備。目前,國家應該適量增加稻谷的儲備量,糧食主銷區應該充實地方糧食儲備。
三、關于國家糧食儲備管理
從糧價上漲審視糧食安全
近一個時期國際糧價漲速過快引起全球廣泛關注。我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雖然較好地抑制了糧價過快上漲,但對國家糧食安全的隱憂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筆者認為,應審慎應對糧價上漲,才能從根本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糧價上漲并不可怕
受諸多因素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呈下降之勢。其根本原因在于,糧價低而糧食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種糧收益差。據我們調查,在湖南,*年,早稻生產成本達到了每擔68.3元,中稻生產成本每擔達到了64元,晚稻生產成本每擔在70元左右。在上市收購旺季,每擔利潤在14元左右,農民種一畝田利潤在100元左右,產量低的可能還要虧本。毋庸置疑,糧食生產直補政策推行之初,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但近些年糧食生產直補的功效已被農資漲價所淹沒,加上糧價過低,收益與勞動成本的不對稱,農民除滿足自我口糧需求外,不愿多種,現在種一季稻的農戶越來越多,拋荒現象有增無減。
糧食安全首要取決于農民提供糧食的商品量,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尤為重要,而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保持,最終要依靠種糧收益的持續增加來維護。應該說,糧價上漲對農民絕對是利好消息,把糧食價格放開,給糧食合理的市場價格,才是對農民最大的補貼。政府千方百計希望農民增收,而農民有了增收的機會,何不就勢讓農民得利呢?政府為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給予適當補貼,這一政策導向是正確的。因為,農業畢竟是基礎產業,現階段也是弱勢產業。筆者想說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采用的方式不同,激勵效果就會大不一樣。就算是給農民補貼,也不能簡單地按田畝數量補貼,而應該按提供糧食的商品量補貼才合理。
糧價適度上漲,對工作在城市里的高中收入群體的影響,其實微不足道。真正需要政府照顧的,是低收入群體。只要低收入群體生活水平不下降,糧食漲價就無傷大局。面對糧價上漲,政府最應該作為的是補貼低收入群體。政府不應該、也沒必要以犧牲農民的利益為代價,給高中收入者額外福利。那樣,看似公平,卻有違公平分配原則。
現代糧食安全概念,不光指糧食生產能力和流通能力,也包含糧食質量安全和消費者足夠的購買能力。在某種意義上,消費安全關系著人們的消費心理預期和社會穩定。在市場競爭中,一部分弱勢群體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是他們應有的權利,也是社會應盡的義務。公共財政理應為他們埋單。建立糧價關聯機制,隨著糧價波動,補貼水漲船高。這不僅可以解決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壓力,還能穩定他們的消費心理預期,避免搶購、囤積,更有利于糧價走勢平穩,確保糧食市場信號的真實性。
我國糧價研究論文
1.糧食價格的概念
我國的農產品價格體系經歷了一個由繁到簡的過程,在不同的背景下,曾出現過不同的價格概念,如統一的收購價格,統一的銷售價格,超購價格,國家定購價格,專儲收購價格,國內市場價格,議購議銷價格,批發價格,消費價格,國際市場價格,定購混合平均價格,零售混合平均價格以及最低保護價格等,使得對糧食價格問題的研究、分析和討論變得很復雜。
在我國的農產品價格體系中,主要的價格包括以下幾種:國家定購價格,國家議購價格,國內市場價格,市場收購價格,最低保護價格,批發價格和消費價格。第一,國家收購價格是與統一收購價格一脈相承的:1985年實行“雙軌制”以前是統購價格,1985年以后是定購價格。它是國家與農民簽訂的合同收購價格,合同定購的目的是保證定購糧食任務的完成,保證對城市居民,軍隊和大中專學生的口糧供應。第二,國家議購價格是指農民再完成國家定購任務以外,向國家交售農產品時的價格。由于我國糧食的國家定購價格一直比較低,為了鼓勵農民多交售糧食,國家以高于定購價的議購價格收購農民的合同外交售的糧食。第三,國內市場價格一般是指有形的城鄉農產品批發或零售市場的價格。在談到糧食的市場價格時,通常是以一些大中城市糧食市場的價格作為代表。第四,市場收購價格也稱為集市貿易價格,是糧食產地自由市場的價格,是農民出售糧食所獲得價格。該價格直接受市場供求影響,對農民的收入又很大影響。第五,最低保護價格是政府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規定收購糧食的最低價格,以此價格敞開收購糧食。當自由市場價格低于保護價格時,農民可以按照保護糧食價格全部賣給政府。第六,批發價格是反應從收購價格到零售階段的糧食流通,主要由糧食批發市場的供求形成,直接反應糧食流通流域的情況。第七,消費價格是市場價格的一種,指城鎮居民消費者所支付的價格,對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和生活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武拉平,2002)
本文中,研究的糧食價格為市場價格。以前引發的糧價與通貨膨脹關系討論,也主要是指市場糧價變動和通貨膨脹關系。在確定了市場糧價指標之后,還需要判定是利用哪一種市場糧價。市場糧價又可分為收購價格,批發價格,零售價格等不同種類。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和城市糧食交易規模越來越大,糧食批發,零售等流通環節的管理體制和政策經歷了市場化取向改革。然而,國家仍多方管理糧食市場,糧食流通市場化發育程度還比較低。在這一背景下,考慮到數據的時間連續性及經濟學含義以及CPI是零售物價指數,所以應當選取糧食零售價格與CPI匹配。
2.糧食價格波動的運行軌跡
第一階段(1978年~1984年)糧食價格在波動中上升。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任務,我國開始進行以價格改革為著力點的經濟體制改革。1979年,國務院決定從夏糧上市起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其中計劃內收購部分提價20%,超計劃收購部分在此基礎上再加價50%。當年中央掌握的六種糧食(小麥、稻谷、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每50公斤加權平均統購價格由10.64元提高到12.86元。由于超購加價糧食比重上升,當年全國糧食收購價格指數上升30.5%。在此后幾年中,陸續開放了農村糧食初級市場,允許農民在完成國家征購任務后,實行政府和農民間的議價交易;重新開放糧食集市貿易,以公社為單位,在完成國家征購、超購任務之后,允許社員個人上市出售余糧,價格隨行就市。由此糧食價格一改過去長期固定不變的僵局,開始呈現波動態勢。全國三種糧食(稻谷、小麥、玉米)1978年~1984年每50公斤平均收購價格為11.03元、12.96元、
糧食儲備和糧價新思考
最近以來,新聞界對世界糧食價格飚漲和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很關注,一些媒體對我進行了采訪,在報刊和網上發表了不少關于我對糧食安全、糧食儲備和糧食價格的言論。其中,有的是從我在《糧油市場報》等報刊上發表的文章中斷章取義擇錄下來的,很不全面,引起讀者的誤解。有糧食工作者因為誤解還發表了批評文章。多年以來,我對媒體采訪一直持慎重、負責的態度。我在每次接受采訪時都誠懇地說明:本人只是一個農業糧食經濟研究者,發表文章、會議發言或記者采訪等都純屬個人研究和思考的一孔之見,不代表任何單位或機構。盡管我多次向記者朋友們說明這一點,但是網上少數文章仍把對我的采訪看作國家糧食局的意見,這是完全不符合實際的。讀者也會不言自明,一個普通研究人員不可能代表一個國家職能部門。為了對讀者負責,我把近期發表的主要新觀點和新看法簡要整理出來,以饗讀者。并借此文鄭重申明:我發表的言論和文章,都純屬個人研究和思考的心得,是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的拙見。僅此而已。
一、關于國家糧食儲備規模
中國的顯著特點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農村分散、運距遙遠。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應該樹立適度糧食儲備觀。它的主要內涵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糧食儲備既不可過量、“多多益善”,把財富變成“包袱”;另一方面是,糧食儲備又不可不足、“越少越好”,導致不能滿足需要。也就是說,糧食儲備規模和儲備結構應該保持適度。從我國國情出發,國家糧食儲備的安全線應該適當高于FAO提出的17—18%的糧食安全警戒線。具體說,我國糧食儲備的規模應維持在相當于當年全國糧食消費量25—30%的水平上?;谶@一理念,目前國家糧食儲備總量高于FAO提出的糧食安全警戒線是必要的。目前國家糧食儲備總量是充足的,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二、關于國家糧食儲備結構
從中國糧食產銷格局、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應對不可測事件出發,國家糧食儲備不僅需要數量充足,而且還需要結構合理。首先是品種結構。要以大米、小麥、玉米等三大谷物為主要儲備品種。此外,還需儲存適量的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以備應急之用。其次是布局結構。國家糧食儲備適當向糧食主產區傾斜是必要的。但是,從確保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人口的糧食安全出發,應該在糧食主銷區和糧食基本自給區安排足夠的國家糧食儲備。目前,國家應該適量增加稻谷的儲備量,糧食主銷區應該充實地方糧食儲備。
三、關于國家糧食儲備管理
我國應對糧價狂漲的五大舉措
面對國際糧價飆漲的形勢,從全局的、長遠的、保障民生的高度出發,我國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切實采取以下五項應對舉措:
第一,夯實農業基礎,打造核心產區,增加糧食供給。生產是基礎,供給是保證,要把功夫下在加強基礎上?,F階段我國要吸取“重工輕農、重城輕鄉”的歷史經驗教訓,繼續堅定不移地把“三農”置于“重中之中”的戰略地位,持續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新鮮經驗證明,集中財力物力,建設現代農業基地,打造糧食核心產區,是增加糧食供給的有效途徑。與此同時,要合理充分開發、廣辟食物資源,增加豐富多彩的動物蛋白食品供給。2008年,新一屆政府進一步加大農業直接補貼力度,促進農業和糧食生產。這一舉措,應該全面貫徹落實下去,并向糧食主產區適當傾斜,切實做到這一條,我國就能夠在國際糧價狂漲風浪的考驗中立于不敗之地。
第二,健全市場體系,強化市場機制,創新交易形式。市場配置資源是基礎手段,創新交易形式是必要途徑。特別是要提升國家糧食交易中心和區域糧食批發市場的作用,使之兼有交易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復合功能。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在全國需要創新和普及兩種形式:一種是“三公”,即國家政策性糧食(例如國家托市收購糧和國家儲備糧等)必須采取公開拍賣、競價銷售的現代交易形式,以在市場競爭中形成公開、公平和公正交易。另一種是建立和普及城鄉一體的糧食等商品連鎖、配送、等現代業態形式。通過這種現代營銷網絡,對糧食等農產品實行“分購聯銷”,對工業品實行“聯購分銷”。如是,既可以大幅度提高營銷效率和節約交易成本,又可加強糧食等農產品市場的統一性、競爭性、靈活性、有序性和安全性。
第三,加強宏觀調控,確?!皟Φ眠M、調得出、用得上”。宏觀調控是現代市場經濟題中應有之意,即使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西方國家也常采用國家農產品干預措施。面對全球糧食價格持續暴漲,我國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強宏觀調控,是理所應當,勢在必須。當前,需要繼續堅持兩項措施:一項是充實國家糧食儲備。我國的糧食安全系數應該大于FAO提出的17%—18%的標準,需要提高到25%—30%的水平。通過擴大儲備規模、調整品種結構、合理安排布局,完全做到“儲得進、調得出,用得上”。另一項措施是,善于利用糧食外貿手段。糧食對外貿易必須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國內糧食供求平衡為原則,避免單純的貿易觀點。當前需要“控大放小”,即嚴格控制大米、小麥和玉米等三大谷物品種出口,完全放開小雜糧對外貿易。
第四,加強價格監管,構建“和諧價格”,保障民生安穩。加強市場價格監管是世界各國通用的必要手段。與千家萬戶息息相關的糧食價格,可以說是“民生價格”,更需要探索建立“和諧價格”關系,即既不可“谷賤傷農”,又不能“谷貴傷民”。迄今,除了豬肉、食用植物油價格上漲不正常之外,全國糧食價格上漲呈現溫和性、合理性、結構性與可控性特點。當前,在國際糧價飛漲傳導作用影響下,國內市場價格上漲的壓力增大,因此特別需要建立和實施嚴格的價格監管和漲價申報制度,嚴禁變相漲價、串通漲價和“價格聯盟”,以及適時采取價格臨時干預的各項措施,維護糧食市場的正常秩序。
第五,加強主流信息,掌控糧食主動,嚴防“糧食陷阱”。面對國際投機資本對市場糧價飚升推波助瀾的風浪,我國糧食企業必須高度警惕跨國糧食壟斷集團制造“糧食陷阱”,力戒上當受騙。近來,受美國次貸危機和美元貶值的影響,證券、債券等傳統投資產品的風險性加大,對投機資本的吸引力下降。部分國際投機資本便流向糧價飆漲的糧食市場進行投資炒作。投機資本慣用的伎倆是大幅度抬高和操縱糧食期價,推波助瀾造成市場假象,以從中牟利。目前,我國糧食期貨和糧食外貿在世界糧食市場上基本沒有話語權,包括現貨與期貨在內的信息不對稱,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國際糧食“大鱷”。面對這種新情況、新問題,我國信息機構和期貨業界必須加強信息分析和綜合研究,向國家和企業提供獨立的、準確的、及時的主流信息作為決策依據,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稱而跌入“糧食陷阱”,損害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產量論文:糧食產量與糧價波動思索
本文作者:余家鳳孔令成龔五堂工作單位:長江大學
實證研究
研究糧食產量與糧食價格的關系對于維護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弄清楚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檢驗兩者序列平穩性的基礎之上,擬采用協整檢驗、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等方法進行深入的探討。1.糧食產量和糧食價格的平穩性檢驗為了有效地消除由于序列的大幅波動而造成對估計結果有效性的影響,首先需要對糧食產量和糧食價格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通常運用ADF檢驗方法,結果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序列LS在有截距項、趨勢項,且滯后階數為3情況下的ADF檢驗統計量為-3.116410,大于其在5%顯著性水平條件下的臨界值-3.574244,因此不能拒絕序列LS有單位根,表明其是非平穩的。而其一階差分序列ΔLS在無截距項、無趨勢項,且滯后階數為5情況下的ADF檢驗統計量為-2.430093,小于其在5%顯著性水平條件下的臨界值-1.954414,因此拒絕二階差分序列ΔLS有單位根,表明其是平穩的。其他變量序列JG、ΔJG的分析類似。因此,可以得出序列LS和JG都是一階單整的。要想得出它們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還需要對它們進行協整檢驗。2.糧食產量和糧食價格的協整檢驗對于兩變量的協整關系進行檢驗,需要用到E-G檢驗方法,它是Engle和Granger提出的用兩步檢驗法檢驗兩變量是否為協整的一種較為切實可行的方法。它首先對兩個平穩的時間序列進行線性回歸,然后對得到的方程殘差的平穩性進行檢驗,以判斷兩變量之間是否協整。限于篇幅,以下直接給出LS對JG進行回歸后,其殘差序列E平穩性檢驗的結果。從表2可以看出,殘差序列E在無時間趨勢項、截距項和滯后項,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了存在單位根的假設,則殘差序列E是平穩的,表明糧食產量和糧食價格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3.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為克萊夫•格蘭杰所開創,用于分析經濟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為了弄清楚糧食產量和糧食價格之間的影響如何,或者更確切地說,它們之間的影響是單向的還是雙向的,就有必要對它們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見表4。在檢驗過程中,根據AIC和SC信息量最小的準則確定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為3。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水平下,糧食價格的變化會引起糧食產量較大的變化,而糧食產量的變化對糧食價格的影響卻不是很明顯。4.脈沖響應函數脈沖響應函數(IRF)用于衡量來自某個內生變量的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準差沖擊(稱之為“脈沖”)對VAR模型中所有內生變量的當前值和未來取值的影響。圖1至圖2是在上述糧食產量和糧食價格VAR模型的基礎上得到的脈沖響應路徑曲線。實線是相應的響應函數值,虛線表示正負兩倍的標準差偏離帶。縱軸表示的是脈沖響應函數的大小,橫軸表示的是脈沖響應函數的追蹤時期數。圖1糧食價格對糧食產量擾動的響應從圖1可以看出,糧食價格JG對來自糧食產量LS的擾動沒有立即做出響應,糧食價格在第1期的響應等于0,在第2期,糧食價格對糧食產量所做出的響應達到最大(大約為4.2)且為負向的。之后,在第4期,糧食價格的響應上升為0。在第4期到第6期,糧食價格對糧食產量擾動的響應緩慢增加且為正向,之后在第6期又變為負向的,直到第18期左右穩定地趨于0。圖2糧食產量對糧食價格擾動的響應從圖2可以看出,糧食產量LS對來自糧食價格JG的擾動沒有立即做出響應,糧食產量在第1期的響應等于0,在第3期,糧食產量對糧食價格所做出的響應達到最大(大約為0.02)且為正向的。在第3期之后,這種響應會緩慢下降。同時可以看出,前者對后者的這種擾動沖擊對糧食產量影響的持續時間比較長,直到20期(即20年)后,糧食產量的這種響應仍為0.006左右。5.方差分解方差分解和脈沖響應函數一樣,主要用來分析VAR模型中每個內生變量對它自身以及其他內生變量的擾動所做出的反應,從而進一步地了解VAR模型的動態特征。其主要思想是將VAR模型中每個外生變量預測誤差的方差按照其成因分解為與各個內生變量相關聯的組成部分,即分析每個新息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的貢獻程度,從而了解各新息對模型內生變量的相對重要性(結果見表4)。在表4中,糧食產量的波動在第1~3期受自身擾動的影響較為明顯,從第6期開始受自身擾動的影響穩定在82%左右,糧食價格對糧食產量的影響則在18%左右。同理,糧食價格的方差分解中,其受自身的影響在第1~2期尤為明顯,從第3期開始,糧食價格受自身擾動的影響穩定在87%左右,糧食產量對糧食價格的影響則在13%左右。因此,糧食價格變化對糧食產量變化的影響要大于糧食產量變化對糧食價格變化的影響,這與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和脈沖響應函數的分析結果是一致的。
結論與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得出的結論是:糧食產量和糧食價格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但是糧食產量對價格的彈性要大于糧食價格對產量的彈性,這符合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在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進一步完善的背景下,糧食產量的變化會帶來糧食價格的浮動,而糧食價格的變動又會引起糧食產量更大的波動。2011年,我國的糧食產量邁上了5500億公斤新臺階,達到了5712億公斤,開創了建國以來糧食產量第一次連續八年增產的局面,但與上年同期相比,糧食價格漲幅近10%,使二者成螺旋狀交替上升的格局已經形成并且日益強化。究其原因,既有生產資料等成本要素上漲的因素,也有國際傳導、投機炒作、通脹預期等的影響。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糧食的需求呈現剛性增長的態勢。故為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我國必須做到既穩定糧價,又實現糧食穩定增產。為此,筆者建議:第一,嚴控流動性,防止熱錢進入糧食流通領域而造成糧價波動。近年來我國貨幣超常規發行,為糧價上漲提供了必要條件。2009年,我國貨幣M1的供給量約以4倍增速較2008年增長了32.4%,成為2010年和2011年糧價過快上漲重要原因。貨幣供給雖然不是糧價上漲的充分條件,但是,其在短期內急劇增長往往會誘發糧價迅速飆升。因此,我國當前要密切關注流動性對糧價的影響,必要時,應采取像調控房地產價格的政策措施一樣,防止熱錢沖擊糧價。第二,合理引導糧價上漲,促使消費者在提高收入的同時承擔一部分上升的成本。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不斷向前推進,居民收入在提高的同時,其消費結構日益升級,對消費品尤其是農產品,不僅在數量、品種上,而且在質量、層次上,特別是在食品安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滿足這些要求,消費者必須支付一定的代價,那就是承擔糧價合理上漲的成本。如果總是人為地壓低糧價,必然會挫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從而造成重大的糧食安全問題。從目前城鄉居民收入的對比來看,城鎮大多數居民顯然具備了承擔糧食價格適度上漲的壓力,政府要做的是在合理放開糧價的同時,加大財政對城鎮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以消除糧食價格適度上升對其生活造成的壓力,從而將種糧收益逐步地返還給農民。第三,做好市場調控,保證糧食能賣上合理的價格,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在農業生產中,增產和增收要統籌考慮。既要將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到實處,也要做好市場調控。近些年來,國家采取各種措施,多次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使得糧食價格逐年穩步增長,進一步強化了與糧食相關的各利益者對糧價上漲的預期。基于此,一些糧食加工、經銷商為了謀取更大的利益,加強了投機炒作力度,在豐年時往往增加儲備,在糧食市場供求緊張時則人為地渲染這種緊張關系,導致某些糧食品種的價格過快上漲;另一方面,“谷賤傷農”的事也經常出現。糧價的波動,讓農民從增產中看不到增收的希望,直接影響他們次年種糧的熱情。一旦農民失去了種糧的熱情,即便是農業投入增加、科技到位、基礎設施改善,我們面對的仍可能會是土地撂荒、糧食減產,這將直接威脅國家的糧食安全。因此,要加強對糧食市場的調控,保證種糧農民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