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等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8 16:40: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均等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探究
摘要:文章旨在為促進安徽省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提供數據分析、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從而改善安徽省城鄉之間醫療衛生服務分配不均的問題。文章通過對現階段相關數據分析,呈現安徽省城鄉醫療衛生服務不均等化現狀,并查閱《安徽省統計年鑒》,對相關數據進行泰爾指數的計算和比較,直觀地呈現安徽省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現狀。同時,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以合肥市作為代表,調查合肥市城鄉居民對于安徽省城鄉醫療衛生服務的認可程度,最后結合前文的分析結果,得出安徽省現階段城鄉醫療衛生服務不均等化較嚴重的結論,并提出促進安徽省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建議。
關鍵詞:醫療衛生;均等化;城鄉差異;泰爾指數
一、安徽省城鄉醫療衛生服務現狀
(一)安徽省醫療財政支出數量不合理。安徽省醫療財政支出嚴重不足。2015年,安徽省醫療衛生財政支出約為4801237萬元,占財政總支出的8.69%。到2016年,醫療衛生財政支出約為5022323萬元,占財政總支出的9.46%;同年,全國衛生財政支出占總支出的平均比重為7%。這一數據表明,安徽省醫療衛生財政支出是財政總支出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安徽省政府也非常重視城鄉居民的民生。然而,盡管近年來安徽省醫療衛生財政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不斷增加,支出比例仍然較小。目前,發達國家的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占GDP的比重約為6%~8%,發展中國家約為2%~6%,而安徽省2016年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僅約為全省GDP的2.08%,明顯比例較低。(二)安徽省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分配非均等化。2013年安徽省城市每千人口醫院和衛生院床位數為5.65張,是農村的2.24倍;2014年和2015年,不均等化現狀略有惡化,城鄉每千人口醫院和衛生院床位數的比值分別上漲到2.26倍和2.27倍。到2016年,情況有所好轉,比值下降到2.14。然而,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分配不均等化依然較為嚴重。2016年安徽省城市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是農村的2.01倍;2016年安徽省城市每千人口的注冊護士數是3.36,而農村卻只有1.13。除此之外,城鄉之間人員的技術水平、醫療設備的質量和先進程度也存在著不可忽略的差距。(三)安徽省城鄉居民健康水平非均等化。人民健康水平是衡量醫療衛生服務利用最終效果的有效工具,一般可以用人均期望壽命、新生嬰兒死亡率等指標來進行評價。根據《2015年安徽省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期望壽命為76.01歲,農村居民人均期望壽命為73.17歲;2014年城鎮居民死亡率為5.89%,農村居民死亡率為6.13%。由此可見,城鄉居民的健康狀況存在一定的差距。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缺乏獲得優質醫療衛生服務的經濟實力,醫療服務利用率也比較低,使得他們健康水平低于城市居民。
二、安徽省城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不均等程度測算
本文擬選取醫療保健支出和醫療衛生資源兩個指標進行測算。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是城鄉醫療服務均等化的基礎。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間的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是否公平,一般可以從醫療機構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數等方面加以比較。本文選取了2007年到2016年的城鄉居民醫療保健支出以及城鄉擁有的醫療機構的床位數與衛生技術人員數。從需求方對健康的消費支出水平和醫療資源的供給情況兩種行為來衡量醫療服務均等化程度。(一)安徽省城鄉間居民健康消費支出不均等性測算。泰爾指數經常作為衡量個人之間或者地區間收入差距(或者稱不平等度)的指標。本文中使用泰爾指數的公式T=Pu*ln+Pr*ln(1)來表示安徽省城鄉居民健康消費支出差距的泰爾指數。其中,Pu代表安徽省城市內人口數量占全省人口數的比重,Pr代表安徽省農村人口占全省人口數的比重。Xu和Xr分別代表安徽省城市和農村醫療衛生消費金額占全安徽省醫療衛生消費金額的比重。從表1可以看出,自2007年城鄉間居民健康消費差距的泰爾指數為11.89,到2016年的1.00,整體上下降了10.89,十年間安徽省城鄉間居民健康消費支出差距下降了91.61%。這說明安徽省在2007年到2016年間,安徽省農村和城市之間居民在健康消費支出差距上逐漸減小,城鄉間醫療衛生資源分配上有了穩定的發展,安徽省城鄉醫療衛生均等化程度的改善。但在安徽省城鄉間居民健康消費差距逐漸減小的情況下,差距依然存在。安徽省城鄉間醫療衛生服務仍然不均等,需要政策上的調控與支持。(二)安徽省城鄉間醫療衛生資源不均等性測算。從表2中泰爾指數的測算可知,安徽省城鄉醫療衛生資源配置非常不公平,主要是城鄉間醫院與衛生院床位數存在差距,以及注冊護士數量城鄉之間的差距。床位數的泰爾指數大于注冊護士的泰爾指數大于執業醫師的泰爾指數。從2008年到2016年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差距的泰爾指數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床位數的泰爾指數從2008年的36.52下降到2016年的21.14,下降了42%。注冊護士的泰爾系數從2008年的21.80下降到2016年的13.95,下降了36%。執業醫師的泰爾系數九年間從11.06下降到5.54,下降了50%。由此可見三項指標的泰爾系數下降幅度都比較大,其中執業醫師的泰爾系數下降幅度最大,但三項指標泰爾系數的絕對值依然很大,安徽省城鄉間醫療衛生服務的不均等性仍然存在,醫療衛生資源分配仍然不盡合理。城鄉間醫療衛生服務想要實現均等化,首先需要城鄉間醫療衛生資源在分布上沒有過高差距,而醫療衛生支出是一種關乎民生的剛性需求支出,其差距是衡量城鄉間醫療衛生服務均等性的重要體現。政府作為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方,而醫療衛生支出作為居民對醫療衛生需求的表現。近年來,安徽省城鄉居民醫療衛生消費的泰爾系數低于醫療資源供給三個指標的泰爾系數,說明城鄉居民在醫療衛生需求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小,但醫療衛生資源供給的城鄉差距依然較大,城鄉間醫療衛生服務的不均等性仍然存在。
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探討
1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現狀分析
1.1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進展及成績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力度加大,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首先,文化基礎設施布局趨于完善。至2013年底,我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12個,其中縣圖書館1632個;群眾文化機構44260個,其中鄉鎮綜合文化站34343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的建筑面積、資源總量、人均資源量均比上年增長,2013年免費開放的博物館2780個,占上報博物館數量的80.0%。其次,啟動國家級的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的目標實現1個國家中心、30個以上省級分中心和5000個以上縣、鄉、街道和社區基層網點的聯網,目前國家級、省級中心和基層網點的建設數量已經達到了該目標。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作為“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支撐的國家數字圖書館通過資源鏡像、虛擬網等手段,分批遴選了約165TB的資源面向全國共享,范圍覆蓋全國17個省,共享資源總量達到2385TB。《2012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白皮書數據顯示,“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已建設鄉鎮、街道、社區等各級站點28612個,重點向未成年人、老年人、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等群體提供服務。
1.2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存在的問題
我國基本公共文化設施和產品有了新增長,公共文化服務方式有了新變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由于我國長期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我國公共文化設施、財政投入、館藏資源的數量從總體來看東部多、西部少,城市多、農村少,對特殊群體的需求不夠重視,導致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2.1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及經費投入不均等
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探索
各個國家政府的基本職責都是提供公共服務,我國政府也有幾大基本職能,包括市場監管、經濟調節、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因此,要不斷地探索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路徑,從而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1以“為民服務”為行政理念
為了更好地履行職責,為人民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政府應轉變行政觀念,以“為民服務”為行政理念,并在工作中貫穿“民本位”的思想,一心一意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與此同時,還應轉變服務態度,為人民群眾提供更為滿意的服務,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不斷地提高和完善服務的供給水平。在公共組織中,管理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其素質會對政府的工作績效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不僅要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徹底解決公共服務均等化中存在的問題,還要強化教育和培訓管理者,不斷地提升管理者的綜合素質,增強其為人民服務的決心。
2轉變政府的職能
首先,強化公共服務以及社會管理是政府職能轉型的核心。針對我國公共服務供給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政府要加強同其他組織和部門的合作,積極鼓勵第三部門以及市場加入供給服務的行列。其次,加強供給主體之間的協調和溝通,明確他們的職責。與此同時,轉變政府的管理方式,在履行公共服務職責的時候要重視效果和效率,根據相關的原則對政府的機構設置進行調整,合理地界定政府的權責范圍,為創建服務型政府作實質性的努力。特別要將一些管理的技術手段充分地利用起來,減少行政的審批層次,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享受高效和便捷的公共服務。此外,加強政府機構的橫向和縱向聯系,使上下級部門能夠有效溝通和協作。最后,強化政府之間的協調以及合作,實現區域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地方之間形成合作能夠有效地提高政務的公務服務能力,優化資源配置,改善行政環境以及自然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從而降低行政成本,并在政府的合作模式下增強政府的效能。總而言之,政府之間建立合作關系,對地方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進程。[1]
3不斷完善公共財政制度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機制研究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是標準化和均等化的建成。均等化的落腳點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基本價值取向是在文化權益方面要實現社會公平,以標準化來促進均等化。如何使這項民生工作,文化惠民政策落地,結合鞍山實際情況制定和出臺鞍山市的相關意見和標準就顯得迫在眉睫了。
一、鞍山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
鞍山目前正處于為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準備階段,在實現均等化的路上。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地方,形成了許多具有鞍山特色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措施和手段。如以基層綜合文化站為陣地,打造了“三位一體”的立體式服務空間,實現了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全覆蓋;以品牌活動為引領,打造互動式的服務內容,實現了各個群體文化活動的全員參與;以“一卡通”為媒介,打造資源共建共享,實現資源利用效能最大化;打造“專職隊伍”、“協會隊伍”、“文化志愿者”三支專兼結合的特色群眾文藝隊伍,著力提高群眾文藝活動質量和水平。雖然有亮點,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亟需解決。
二、鞍山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缺乏文化設施的使用監管維護的長效機制
開放時間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沒有考慮群眾的可及性;開放宣傳的力度不足,利用率不高;文化設施后期維護經費不到位;部分文化站活動場所被擠占、挪作他用現象突出等一系列問題。
服務均等化視角下的公共體育論文
1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概念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政府為了保護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成員提供的數量大致相當、質量大致相近、可及性程度大致相同的各種基本公共服務,并由全體社會成員一視同仁地大致均等化分享的一種制度安排。由于這類基本公共服務是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權、發展權、勞動就業權、文化權、滿足人的基本尊嚴的需要,因此,基本公共服務是公民基本權利緊密相連的,與公民的居住地、職業、收入多寡等因素無關。即大致均等化地享用基本公共服務是每個公民的基本人權,大致均等化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則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全體公民享有體育公共服務無論在機會、標準上還是在結果上都均等。
2四川藏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現狀
體育公共服務是一種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是為了滿足公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的產物。它主要集中在有形的、基礎的、群眾性公共體育服務領域,文章主要是從體育公共服務中的資金供給、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公共體育教育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角度進行研究。四川藏區包括甘孜州藏族自治州18個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13個縣和涼山州木里1個縣,總面積24.97萬平方公里,約占四川省總面積的51.49%,總人口187萬,其中藏族人口124萬,是全國第二大藏區(康巴藏區)。其中甘孜藏區總面積約15.2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藏區的主體和核心地區。
2.1資金供給現狀
體育財政支出是實現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物質基礎。從四川藏區來看,體育公共服務的資金主要來自國家體育財政撥款,地方財政收入與社會資助資金占比均較少。如2009年大部分縣經濟發展水平如下:有15個縣的人均GDP為8146元;有8個縣的人均GDP只有6974元;有3個縣人均GDP達8470元。2010年四川藏區的經濟狀況為,四川省藏區實現生產總值270.68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4.83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3177元。從上面的數據情況可以看出,四川藏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國民生產總值低,人均純收入少,這都決定了來自該區域的財政收入相應也少,地方財政用與建設本區域的支出就很有限。
社會保險服務均等化路徑
摘要:社會保險服務作為保障市民生活、維護市民基本權益的重要途徑,在整個社會保險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簡要闡述了社會保險服務均等化的內涵,進而分別從信息化、標準化、統籌發展以及便民化服務四個方面分析如何有效推進社會保險服務均等化,旨在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險服務能力。
關鍵詞:社會保險服務均等化;社會保險標準化
社會保險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經濟保障,也是公共服務基礎,探討在推進社會保險服務均等化的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社會保險服務均等化的內涵
社會保險實際服務水平關乎民生、關乎社會公平正義,具有“兜底”的重要保障作用。社會保險服務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組成部分,能夠有效保障處于不同水平的參保人享有同等的機會和權利,切實享受政策和制度帶來的好處。在實現社會保險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消除不同地區之間的差距、進行信息整合、資源整合是其核心內容,配備專業的社保服務人員、管理人員是促使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均等化發揮實效的重要基礎,落實各項政策制度、加強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進行全流程評估監督是實現社會保險服務均等化的關鍵。
2推進社會保險服務均等化的對策
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措施
[摘要]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本措施。文章針對河北省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不均等問題,從政策層面和經濟層面進行原因分析,從而提出推進河北省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措施,以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關鍵詞]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河北省;推進措施
1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相關概念
1.1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各級政府在不同階段、按照不同標準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的、最終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1-2]其中“基本公共服務”是指公共醫療、義務教育、社會保障、公共安全、公共交通與設施、公共文化等。[2]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利于推動社會經濟的一體化,從而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1]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要協調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解決由于城鄉公共服務不均等化而造成的社會公平、公正等問題,保證城鄉互動發展之間的良性循環。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重要舉措。當然也是當今創造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一方面深化了服務型政府的服務理念;另一方面促進了“干預、控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最終實現服務型政府與社會關系的協調發展。1.2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公共文化體育等領域列出了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河北省在推進《規劃》中提出全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在城鄉的均等化。而如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特別是公共文化的均等化已經成為國家實踐與學者研究的重要內容。公共文化服務屬于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政府相關部門為主導和主體,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公共文化服務的總稱,并以此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務硬件和軟件的各種資源、服務等方面內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邊沁、庇古等提出了均等化的相關思想,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思想淵源和理論基礎,并以公共產品理論、財政分權理論為研究基礎進行財政均等化的相關研究,缺乏細分的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相關研究,但以上研究為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提供了指導。與國外學者相比,國內學者對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并且研究成果較缺乏,主要體現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相關概念和研究范疇、均等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分析、均等化實現的路徑和措施、財稅均等化問題、均等化的一些實證研究、均等化的評價指標體系,或者針對某一特定區域或者城市研究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等問題。[1-6]
2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存在差異的原因分析
2.1政策層面。第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相關法律的缺乏。當然由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涉及面廣、牽涉部門多,客觀上缺失很難有一部法律進行規范和管理。第二,涉及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廣泛。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部門涉及文化管理部門、醫療衛生部門、教育管理部門、社會保障部門、稅收等,需要多個部門的協調管理。同時,公共文化服務很難實現服務目標的具體化,因而很難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第三,國家未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支出納入國家財政預算管理體系。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務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上需求迫切,因而還未引起廣泛的關注;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務涉及面廣,很難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界定,因而進行管理或者服務受到限制,當然納入國家財政預算還任重而道遠。第四,歷史上二元城鄉發展模式的影響。我國一直以來實行城鄉二元分割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服務政策,客觀上造成了河北省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差異的存在。從本質上來看主要由我國長期以來的二元經濟社會發展模式造成。已經有很多政策在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也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但真正要實現均等化還需要一段時間。2.2經濟層面。第一,經濟發展總體落后,財力投入不均。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不斷增加,人民群眾越來越需要文化服務,而文化服務的供給和需求并不匹配,這也是當今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共性問題。由于河北省人均收入總體落后,財力投入嚴重不足,同時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資金明顯向市轄區傾斜,市轄區內的文化、體育、娛樂等設施的建設情況基本到位,并處于逐步提升改善的階段。而縣域地區雖然具有基本的管理單位服務和政策支持,但是與市轄區的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存在明顯的差異,并且城鄉之間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勢。[1]第二,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目標存在的差異,也是不均等化存在的原因。在城鎮突出表現為休閑場所、體育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等需求。而在鄉村對文化公共服務的需求并不迫切或者略顯薄弱,而公共服務需求則突出表現在道路硬化、公共交通、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等生活環境改善等方面。
淺談公民基本服務均等化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從基本公共服務概念與內涵、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的狀態和原因及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對策等四個方面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進行研究綜述,并指出現有研究的借鑒意義和不足。
關鍵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綜述
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論和實踐最早出現于西方發達國家,現已形成了以福利經濟學、公平正義論及公共財政理論為基礎的完整的理論體系。由于受政治制度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限制,國內學者對此問題的研究主要從近幾年才開始。雖然研究時間不長,但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研究
關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學者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代表性的觀點有:
1.基本公共服務內容的界定。朱玲(2004)主張基本公共服務應包括公共安全、生態保護、基礎教育、公共衛生服務等領域。劉尚希(2007)認為,從消費需求范疇來界定,與低層次消費需要有直接關聯的和人們的無差異消費需求即為基本公共服務。其中,“基本”不是絕對的,它會因時間、地點的變化而變化。丁元竹(2007)認為,應當把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公共服務界定在醫療衛生、義務教育、社會救濟、就業服務和養老保險;而且,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應當是基本公共服務中的“基本”。
新農合醫療制度均等化財政投入
從2003年開始,濟南市選取章丘市作為濟南市新農合的試點地區,并逐步推廣,至2011年,在全市構建起了政府財政補助加農民個人繳費,以縣(區)為統籌單位,主要解決農民大病就醫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與新農合制度全面推開之前相比,財政對于新農合的投入力度有了極大的提高,這也從濟南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醫療和保險實行政府相同財政補助的政策中體現出來。2011年,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政府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與新型農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的政府補助標準相同,體現制度設計者一開始就意識到醫療保險城鄉財政補助均等化的重要性。與之前老農保片面強調農民個人繳費,忽視政府責任的做法相比,無疑體現了政府財政體制加大向鄉村傾斜的趨勢。
但是,探究新農合的財政投入的公平性,我們不能僅從投入財力的單純數字增長以及城鄉財政補助標準均等化的角度,而應該從建國以來長期實行城鄉二元體制,長期強調以犧牲農村為代價發展城市而造成的對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和農民醫療保障的歷史欠賬的角度深入分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政府財政投入的實質公平性。
建國以來,特殊的國情,導致我國無法像西方國家那樣通過海外殖民實現資本原始積累,而不得不通過城鄉剪刀差的方式,通過統購統銷低價購買農民糧食,然后在向農民高價銷售工業品的方式,為我國工業發展積累資金。與此相對應,在政府的財政醫療投入上,也實行重城市輕鄉村的政策取向。城市醫療機構的建設和城市居民的醫療保障有國家承擔,而在農村地區,則主要由農民自己出資。顯然,這種長期重城市輕農村的做法是不符合公平理念的。
為了更直觀的分析,我們參考了濟南市2010年統計年鑒,并將濟南市及分區縣的衛生機構數,床位數,人均床位數等作為考量指標。根據年鑒,市區擁有各類衛生機構3088家,占全市的60.7,%,為平陰縣的12.7倍,濟陽縣的4.4倍,商河縣的11.3倍。而且在這些衛生機構中,濟南市區醫院數量占市區衛生機構的比例為5.7%,而平陰縣的這個數字為1.7%,濟陽縣為0.2%,商河縣為1.1%。市區擁有醫院178家,占全市醫院數量的90.8%,為平陰縣的44倍,濟陽縣的89倍,商河縣的59倍。市區擁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數量224家,占全市(252家)的89%,是平陰縣的37.3倍,濟陽縣的112倍,商河縣的56倍。市區擁有床位數(包括各類衛生機構)24098張,占全市的75.4%,為平陰縣的21.5倍,濟陽縣的21.7倍,商河縣的23.1倍。市區千人擁有床位數為6.92張,為平陰縣的2.3倍,濟陽縣的3.4倍,商河縣的4.1倍。市區每千人擁有醫生數為3.91人,為平陰縣的2.5倍。濟陽縣的2.9倍,商河縣的3.9倍。以上這些還只是從數量進行比較,而實際中,由于醫療設施的差距衛生人員的學歷水平和醫療水平而產生的居民享受的醫療服務質量的差異上沒有計算在內,如果把這些質的因素也換算成數字進行考量的話,實際差距將遠遠大于以上我們做得比較。
概括起來,濟南市區同下屬縣在醫療資源投入和分布的不公平行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醫療機構數量城鄉間嚴重不均衡,過多的醫療機構分布在了濟南市區,導致基層各縣的醫療機構數量不足,城鄉分配失衡。這直接導致了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實施過程中缺乏強有力的醫療支撐。這體現濟南市城鄉醫療設施在量上的不均衡.
基本公共服務如何實現均等化
自從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以來,如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便成為社會各界廣為關注的話題。之所以如此,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后出現的新特點有密切關聯。這些新特點是:一方面,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另一方面,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有所凸顯。通過市場化改革,我國的
財富增長很快。接下來需要考慮如何讓財富的支配和消費更加公平、公正。中央提出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實際上就是對如何更加公平、公正地支配財富和消費財富的具體探索。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
從世界范圍來看,財富的生產在某一時期實現快速增長并非難題,許多國家都曾有過階段性的經濟奇跡,而如何更加公平、公正地支配財富和消費財富,則是一個更難解決的問題。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就是使生產出來的財富惠及更多社會成員,在促進財富快速生產的同時,實現財富消費的公平和公正,以防范片面追求財富增長所導致的公共風險和危機。
從這個現實背景來看,我們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不是一項孤立的公共政策和純粹的福利行動,也不是一個化解社會矛盾的權宜之計,而是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明晰化和具體化。它表明,中國發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取向正在發生重大轉變:一是增長的基本取向由單一的效率至上轉向公平與效率并重,使物質財富的增長帶來更多的社會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二是發展的基本取向由片面的經濟增長轉向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使經濟的發展帶來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回歸發展的終極價值;三是小康生活的基本取向由主要追求物質指標轉變到以和諧為導向,使生活的殷實和富足帶來更大程度的社會和諧,提高國民幸福指數。由此看來,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僅是當前的一項重大公共政策,而且還承載著時代變遷的重大使命。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需要發展與改革的雙重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