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7 09:24: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脊髓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脊髓型頸椎病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SlimLoc頸前路鈦板系統在脊髓型頸椎病手術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對8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采用經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及SlimLoc鈦板系統內固定術。結果8例均獲隨訪,時間7個月~1年,平均8個月。術后癥狀明顯緩解,術后6個月植骨融合率達到100%,平均植骨融合時間為12周。無鋼板和螺釘松動及斷裂。結論脊髓型頸椎病采用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加用SlimLoc鈦板系統內固定,具有減壓徹底、植骨牢靠、顯著提高植骨融合率等優點,可獲得術后頸椎即刻穩定,操作簡便、安全,并發癥少。【關鍵詞】頸椎病;減壓;內固定術AnteriorCervicalDecompressionandFixatingwithSlimLocSystemfor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ZHAOPinyi,WUYingyong,ZHAOGangshengetal(DepartmentofOrthopaedics,YiwuCentralHospitalinZhejiang,Yiwu322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effectof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treatedwithdecompressionandSlimLocanteriorcervicalsystem.MethodsEightpatientswithCSMunderwentanteriordecompression,fusionandinternalfixationwithSlimLoc.ResultsAllFatientswerefollowedupfor7to12months(mean8months),Neurologicaldeficits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Astablebonyfusionaccordingtoradiologicalcriteriawasachievedinallcases6monthspostoperatively.Therewasnoimplantsbreakorloosening.ConclusionForpatientswithCSM,anteriordecompression,fusioninternalfixationwithSlimLocobtainimmediatestabilityofcervicalspineandahighrateofsuccessfulbonefusion.Theplatesystemcanaffordasafeandeffectiveanteriorcervicalstabilityforthefusionofbonegraft.SlimLocanteriorplateiseasytouse.Keywords:cervicalspondylotic;decompression;internalfixation頸椎前路鋼板國內自1996年開始報道應用于頸椎損傷以來[1],目前逐漸用于頸椎退變性疾患及頸椎椎體腫瘤等。由于頸椎前路帶鎖鋼板可為植骨提供有效固定,植骨融合率明顯提高。脊髓型頸椎病(cervi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是骨科常見病,頸椎前路帶鎖鋼板螺釘內固定技術近年來被廣泛地用于該疾病的治療,我院自2004年9月至2007年2月在頸椎前路手術中應用SlimLoc頸前路鈦板系統8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本組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齡41~71歲,平均58歲。患者均呈慢性發病,且進行性加重。病程1.5~7年,平均4年。病變累及1~3個節段。所有病例均經X線片、CT和MRI檢查。臨床上表現為進行性脊髓受損征象,以錐體束征為主,伴下肢乏力僵硬、行走不穩及胸腹束帶感等脊髓受壓癥狀。1.2內固定材料采用美國強生公司提供的頸前路SlimLoc鈦板系統。該鋼板是一種半剛性內固定系統,自身具有一前凸的弧度,適合大部分的解剖要求。長度為22~47mm,寬8mm,厚2mm,螺釘有固定螺釘和鎖定螺釘。SlimLoc鈦板系統備有自攻螺釘,不需要攻絲。自攻螺釘整個螺釘均標色,容易識別。1.3手術方法患者仰臥,采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肩下、頸后、頭下墊枕及頭圈,頭略后伸位(切勿過伸)。常規消毒、鋪巾,取頸前右側橫切口或胸鎖乳突肌內緣斜切口,沿血管鞘和內臟鞘之間進入達椎體前,雙側頸長肌內緣置1.5cm的定位針,C型臂X線機透視定位,顯露病變椎體,椎間盤及上下各一個節段的椎體。單間盤突出采用環鋸法切除間盤,相鄰兩間盤突出行椎體次全切除后,切除上、下間盤并對上、下椎體后緣潛式減壓,直到椎體后縱韌帶,若后縱韌帶增生或骨化則予以切除。常規取左側髂骨,修剪成合適大小髂骨塊,在臺下助手牽引頭部的同時,植入減壓后的骨缺損處。放置合適長度的SlimLoc鋼板,上端用2枚15mm配套螺絲釘固定于髂骨塊的上方椎體,下端用兩枚15mm配套螺絲釘固定于髂骨塊的下方椎體,C型臂X線透視鋼板螺釘位置確切,并選鋼板中間合適的螺釘孔用1枚13mm的螺釘將髂骨塊與鋼板固定。螺釘在鋼板內的方向必須正確:典型的螺釘置入角度橫向均內偏5°~10°,縱向為上方的螺釘頭向頭端及下方的螺釘頭向尾端置入分別為7.5°。術中行減壓暴露硬膜囊時常規地塞米松20mg靜脈滴注以減輕脊髓水腫。手術時間90~120min,出血量150~450mL,平均300mL左右。術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4~5d拆線。術后3d在頸托保護下離床活動,頸托保護3個月。術后6周及3個月復查X線片,了解植骨融合及內固定的穩定情況,需觀察脊髓減壓是否徹底或脊髓病變恢復情況者則行MRI檢查。2結果本組8例無術中并發癥,無圍手術期死亡病例,8例均獲隨訪,時間7個月~1年,平均8個月。術后癥狀明顯緩解,脊髓功能明顯恢復者占87.5%,術后6個月植骨融合率達到100%,平均植骨融合時間為12周。無鋼板和螺釘松動及斷裂現象發生。隨訪中無植骨塊滑脫移位或塌陷等。用日本矯形外科學評分標準[2],判定手術前后神經功能情況:改善率大于等于75%為優,5例;改善率50%~74%為良,1例;改善率20%~49%為好轉,1例;改善率0~19%為無變化,1例。手術有效率為87.5%。3討論CSM是骨科的常見病,診斷標準為:a)具有頸脊髓損害的臨床表現;b)X線片示頸椎退變,MRI證實骨贅壓迫脊髓;c)除外肌萎縮側索硬化、椎管內腫瘤及末梢神經炎等疾病。原則上脊髓型頸椎病一旦確診,應及時手術,以解除脊髓壓迫、保護和改善脊髓功能。由于致壓物大多來自于椎管前方,頸前路減壓是治療CSM最有效的方法。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術能有效地清除突向椎管前方的椎間盤和增生的骨贅,解除壓迫,并可同時植骨融合,緩解因椎體不穩定造成的神經根刺激癥狀。Smith和Robinson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采用頸椎前路減壓自體骨植骨融合的手術方式,70年代Cloward應用此種術式治療頸椎外傷。對于CSM,頸椎前路減壓及植骨融合術能有效地解除頸脊髓前方受壓,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頸椎前柱的穩定性。但也存在以下幾種常見并發癥:a)術后脊柱不穩定,從而引起植骨不融合;b)術后植骨塊脫出或塌陷;c)頸椎生理曲度畸形,主要表現為生理曲度變直或后凸畸形。據文獻報道,其并發癥的發生率在15%~25%。鑒于單純頸前路植骨融合術的諸多并發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頸椎內固定技術的發展與不斷完善,頸椎前路內固定廣泛應用于臨床,頸前路鋼板內固定具有即刻穩定和張力負荷作用,植骨塊固定牢靠,使融合節段內環境更有利于植骨融合,融合率可達96.1%~100%,并可使減壓更徹底,避免再次手術。袁文等[5]報告103例手術,其臨床優良率80%,植骨融合率97.7%(97/99)。本組融合率也達100%,與文獻報道相近。此外,鋼板有支撐功能,特別是當頸屈曲時,使恢復的頸椎間高度和生理弧度得以維持,避免因椎體塌陷造成繼發性神經損害。頸前路鋼板固定目前臨床上使用較廣泛的頸前路鋼板有兩大類:a)以AOOrozeo鋼板及Caspar鋼板為代表的雙皮質螺釘類型。b)以Morscher鋼板及Orion鋼板為代表的單皮質螺釘類型。單皮質螺釘鋼板系統有如下優點:a)鎖定螺釘使鋼板和固定螺釘為一體;b)避免單一螺釘的松脫;c)螺釘無須穿透后側骨皮質;d)螺釘可被鎖定于鋼板,從而減少了螺釘的松動和移位,同時又因螺釘無需穿過椎體后側皮質避免損傷脊髓[6]。目前,臨床上應用的單皮質螺釘種類很多。近年來,侯鐵勝等探討了Orion、Secuplate等單皮質螺釘在脊髓型頸椎病手術中的應用價值[7]。結果表明,這些單皮質螺釘具有操作簡單、可獲得良好療效,但也都存在不同的缺點。Orion鋼板較厚,術后有[1][2]部分病例出現食道刺激癥狀,鎖緊裝置為分體式,可影響其可靠性。Secuplate頸前路鋼板系統無固定植骨塊的螺釘,必須時需用粗絲線將植骨塊固定于鋼板上。SlimLoc鋼板屬頸前路鎖定鋼板系統,在設計上具有如下優點:a)SlimLoc鋼板是半剛性材質設計,與骨骼的彈性模量相接近,輕微骨吸收能達到部分加壓作用,有利于植骨融合;b)采用單皮質螺釘固定在頸椎體前方;c)該鋼板自身具有一前凸的弧度,適合大部分的解剖要求,無須預彎;d)SlimLoc有兩種類型的鉆孔導向器;e)SlimLoc鈦板系統允許不同的螺釘置入角度以滿足不同患者的解剖需要;f)SlimLoc鈦板系統備有自攻螺釘,不需要攻絲。本文結果表明采用頸前路擴大減壓植骨加SlimLoc頸前路鋼板固定可使頸椎術后即刻穩定,防止植骨塊移位,能保持頸椎間高度和生理弧度,植骨融合良好。同時鋼板寬度較窄,較適合國人。應用本系統手術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a)在多節段減壓時應將椎體大部分切除,切除上下兩個椎間盤,單節段減壓可只切除椎間盤,徹底去除致壓物,必須時行潛行減壓,但應保留上位椎體下面和下位椎體上面的軟骨終板下骨皮質,以免植骨塊向骨內下沉;b)嵌緊植骨塊,使其植入槽內后能達到嵌緊和牢靠的要求。如植骨塊上、下端未牢固接觸或接觸面太小,可影響骨塊的穩定性和植骨融合率;c)鋼板放置時應跨越整個椎體融合節段,盡可能采用最短的鋼板,避免影響到鄰近椎間盤的活動。正確選擇鈦鋼板長度,確保螺絲釘能置入椎體高度的1/2部位以上,以增強內固定的牢固性;d)安裝過程必須從上端未累及的椎體中點至鄰近下方未累及椎體的中點,這樣可以防止螺釘擰入椎間隙。應使鋼板和椎體獲得最大接觸,若有骨贅形成,用咬骨鉗去除,以達到最大的骨接觸面積。e)如螺絲釘尾部留得過多或角度不合適,在鎖緊自鎖系統時,常難以達到鎖緊的目的,此時不能強行鎖緊,以免損傷自鎖系統。應將螺釘進一步擰緊或調整其角度,以達到鎖緊目的。【參考文獻】[1]袁文,賈連順,戴力揚,等.AO純鈦帶鎖鋼板在頸椎前路固定的初步報告[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1996,6(4):161163.[2]OnoK,EbaraS,FujiT,etal.Myelopathyhand.Newclinicalsignsofcervicalcorddamage[J].JBoneJointSurg(Br),1987,69(2);215219.[3]TakahashiT,TominageT,WatabeN,etal.Useofporoushydroxyapatitegraftcontaining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forcervicalfusioninacaprinemodel[J].JNeurosurg,1999,90(2suppl):224230.[4]EmerySE.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diagnosisandtreatment[J].JAmAcadOrthopSurg,2001,9(6):376388.[5]袁文,賈連順,倪斌,等.頸椎帶鎖鋼板在單節段頸前路融合術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骨科雜志,2001,21(4):198200.[6]McCullenGM,GarfinSR.Spineupdate:cervicalspineinternalfixationusingscrewandscrewplateconstructs[J].Spine,2000,25(5):643652.[7]侯鐵勝,李明,趙杰,等.Secuplate頸前路鋼板系統在脊髓型頸椎病手術中的應用[J].中華骨科雜志,2002,22(3):138140.

查看全文

脊髓型頸椎病圍手術護理探討論文

1臨床資料

本組25例中,男20例,女5例,年齡37~68歲,平均年齡52歲;屬單個椎間盤摘除18例,2個椎間盤摘除7例,25例均取自身髂骨植入融合。術后無1例發生手術并發癥和護理并發癥。

2護理要點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損害表現,加上手術部位的特殊,害怕手術會影響說話、進食,術后效果不滿意及疼痛等,容易產生恐懼、焦慮、悲觀等心理反應,故要針對患者出現的心理反應進行護理:(1)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手術的必要性。(2)請脊髓型頸椎病治愈的患者現身說法,介紹手術期間無痛,術后疼痛持續時間及止痛方法,使患者有充分心理準備,配合治療。(3)說明情緒與疾病關系,良好的心理狀態會促進機體康復,否則相反。

2.1.2術前訓練頸椎前路術中要求患者仰臥,頸部處于略過伸位,同時為了暴露椎體,需較長時間將氣管拉向切口對側,術后又要求患者去枕平臥至少一周,因此,為適應術中及術后的變化,一般要求患者術前一周進行氣管推移訓練,術前3d去枕平臥和訓練床上大小便,以防術后發生尿潴留。

查看全文

放射性脊髓炎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章對腫瘤患者因接受放射線治療所引起的脊髓炎從中醫臨床角度進行了初步探討。從中醫痹證角度對病因病機進行了討論,把放射線對人體的損害稱為“毒濁”,提出了“髓痹”的新觀點,并對中醫治療進行了探索性的辨證論治,分為4個主要證型及3個亞型進行辨證論治。

關鍵詞:放射性脊髓炎;辨證論治

臨床放射性脊髓炎是腫瘤放射治療中的嚴重并發癥。筆者近年來在臨床上診治腫瘤病人因放療而導致脊髓炎出現肢體軟癱、麻木、疼痛等癥,積累了一定經驗。本文想從中醫系統診治該病的角度,進行初步探討,以期能拋磚引玉,得到同道的指正。

1概述

放射性脊髓炎是指腫瘤病人在放射性治療中,由于病人對放射線特別敏感,或腫瘤與脊髓鄰近,或放射劑量過度,以致脊髓受損所產生的炎性反應,是腫瘤放射治療中不可逆的嚴重并發癥,其發生率約為1%~3%[1],一般發生在放射治療后2~4個月,癥狀常在數周至幾個月自發性消退。臨床上放射性脊髓炎常分為短暫性、急性和慢性三大類:(1)短暫性放射性脊髓炎癥見:感覺異常如肢體麻木、刺痛、觸痛,燒灼感及頸肩部疼痛等,以及典型的低頭曲頸觸電樣體征(lhermitte’s征),即低頭時,出現從頸部沿著背部脊椎向下肢或四肢放射性的觸電感,頭復位時,癥狀消失;此型亦可作為慢性進行性放射性脊髓病的第一個征象出現;(2)急性放射性脊髓炎較為少見,其起病急,常在幾小時至幾天內發展為截癱,或四肢癱瘓,多表現為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特征,雙下肢肌張力增強,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伴損害平面以下深淺感覺減退;(3)慢性進行性放射性脊髓炎又稱為遲發橫斷性放射性脊髓炎,多為脊髓放射損傷的遠期反應,常出現一側或雙側下肢感覺障礙,以后逐漸進展出現運動障礙,脊髓半側或完全性橫斷性損害,癥見雙下肢無力、麻木、肌肉萎縮。

該病的發生與接收放射量的方式與多少,機體免疫狀態及病程長短等多因素有關。早期主要為脊髓充血、水腫、脫髓鞘以及神經細胞變性等改變,晚期主要為脊髓的壞死、液化、囊變,膠質細胞增生以及繼發性萎縮等改變。診斷上除具有相關放射性治療病史、癥狀、體征,目前核磁共振成像(MRI)是診斷放射性脊髓炎最為可靠的方法,其影像表現為T1、T2的信號延長。治療上主要以脫水,促進神經細胞恢復,改善微循環及血管活化劑,高壓氧治療,以及激素解除脊髓的水腫及抗炎作用,配合主動和被動功能鍛煉。

查看全文

脊髓損傷康復護理探討論文

【關鍵詞】脊髓損傷1概述脊髓損傷(spinalcordinjury,SCI)是一種嚴重的致殘性損傷,往往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癱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參與社會活動能力。脊髓損傷后,膀胱的神經支配中斷,生理機能喪失,容易發生尿潴留、膀胱輸尿管返流及尿路感染等并發癥,以致產生腎功能衰竭,嚴重者導致死亡。因此,恢復膀胱的生理機能,對于減少脊髓損傷患者泌尿系統并發癥,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神經源性膀胱護理治療的目標是:管理好泌尿系統,預防尿路感染,盡早建立自主性排尿規律,減少導尿次數或不需導尿,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2康復護理脊髓損傷后膀胱的護理和康復訓練,目的是使膀胱恢復貯存及排尿功能并具有良好的尿流動力學性能,即較好的順應性、較少的殘余尿量和較好的逼尿肌括約肌協同作用,以保證不對腎功能產生威脅[2]。脊髓損傷患者泌尿系統的康復過程可分為留置導尿、間歇導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三個階段[3]。2.1留置導尿脊髓休克期(約傷3~4周),無論任何部位脊髓損傷,排尿反射受到抑制,膀胱均表現為無張力狀態,必須予留導尿才能徹底排出尿液。這樣既可防止膀胱過度膨脹損傷膀胱壁內的神經節而延遲恢復,也利于觀察尿量變化。2~3周后,開始夾持導尿管,第3~4小時開放一次,以使膀胱得到充盈和排空訓練。導尿時,應嚴格遵守無菌原則。要注意保護膀胱括約肌,導尿管的號型不應超過14號,防止因導尿管過粗造成括約肌松弛而引起漏尿。導尿時,要使用無菌硅油潤滑尿管,避免尿道黏膜受損。保護引流管始終低于病人恥骨的水平,否則易引起尿液返流而造成感染。將床頭抬高20~30cm,可防止尿液逆流。定時翻身,防止尿液沉淀形成結石。翻身和轉移前,應正確處理引流袋,避免尿液返流至膀胱。勿使導尿管扭結受壓,保持引流通暢,及時傾倒引流袋,注意觀察尿量及尿液的顏色、性狀,注意尿液有無渾濁沉淀。尿道口每日清洗消毒2次,可用0.1%氯已定沖洗尿道口。引流袋每周更換1~2次,尿管每周更換1次,換管前應盡量排空尿液,以便拔管后尿道休息4~6h再行插管。對于是否需要常規的膀胱沖洗目前仍有爭議,筆者認為留置尿管期間首先應鼓勵患者多飲水,保證每日尿量2000~3000mL,達到生理性膀胱沖洗的目的。如果發現引流袋內尿液出現混濁、沉渣或結晶,此時應進行膀胱沖洗,可用0.2%呋喃西林硼酸或生理鹽水沖洗膀胱,每日兩次。2.2間歇導尿神經性膀胱經過一個階段導尿管引流后,膀胱肌力逐漸恢復,在留置導尿管期間,如有尿液自尿道口溢出,則提示膀胱可能有排尿的功能出現。此時,可采用間歇性導尿。間歇性導尿的作用在于膀胱功能的恢復。患者飲水量一般控制在每小時100~125mL,起先可每4~6h導尿1次,導尿時嚴格無菌操作,動作要輕柔,確保膀胱內尿液徹底排空后方可拔除導尿管,每次導尿時膀胱內尿量不能超過500mL。以后可根據膀胱功能的恢復程度,逐漸延長導尿間歇時間。間歇導尿期間,每兩周查尿常規及細菌計數,如果發現尿內膿細胞或白細胞計數大于10個/HPF,細胞計數超過10/mL時,應使用抗菌藥。2.3建立反射性膀胱SCI患者神經源性膀胱治療的最終目的是盡早建立自主性排尿節律,不施行或少施行導尿,免除隨身攜帶尿袋,盡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SCI患者泌尿系統康復過程中,膀胱的功能康復訓練占有重要地位[4]。2.3.1膀胱功能訓練的適應證和禁忌證Menon等[5]認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者才能進行膀胱訓練:a)患者膀胱容量和順應性能持續4h不導尿;b)尿液鏡檢WBC≤10個/HPF;c)無發熱;d)無持續菌尿出現。Perkash[6]認為,膀胱輸尿管返流、結石病及腎衰竭是膀胱再訓練的禁忌證。因此,在膀胱訓練前應對患者進行膀胱容量及殘余尿量測定,尿液鏡檢,評估患者膀胱排空能力及尿路感染情況。2.3.2膀胱訓練應根據脊髓損傷特點采用科學的膀胱訓練方法。根據脊髓損傷節段不同,Bors將神經源性膀胱分為兩種類型:a)骶髓以上損傷時,骶髓的排尿中樞失去高級中樞控制,最終形成反射性膀胱,排尿過程不受意識控制,且有一定殘余尿,稱為上運動神經元性膀胱。此型由于脊髓損傷位置較高,而低級排尿中樞保存完好,可于幫助患者進行膀胱訓練過程中耐心地在下腹部或下肢尋找扳機點,如輕輕敲打恥骨上區,牽拉陰毛,摩擦大腿內側,捏掐腹股溝等,尋找引起排尿動作的部位,利用皮膚膀胱反射作用,使尿液排出,減少殘余尿。b)骶髓或骶神經根受損傷時,由于排尿中樞或其傳出支受損而失去排尿反射,產生尿潴留,稱為下運動神經元性膀胱。此型由于脊髓損傷位置較低,腹肌的神經支配尚完整(胸神經支配),可鼓勵患者訓練腹肌力量,通過Valsalva法增加腹壓以排出尿液。患者取坐位,身體前傾放松腹部,屏氣呼吸,用力將腹壓傳到膀胱、直腸、骨盆底部,促使尿液排泄。膀胱的功能訓練方法較多,每位患者可采用兩種以上方法綜合訓練。值得注意的是,膀胱訓練前要接受尿流動力學檢查,以確認膀胱類型和安全的訓練方法,避免因訓練方法不當引起尿液返流造成腎積水。另外訓練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因膀胱壓力過高而引起的自主神經反射亢進的臨床表現,如突發性血壓升高、皮膚潮紅、出汗、頭痛等,以上情況如果出現應當迅速排空膀胱以緩解癥狀。3健康宣教脊髓損傷導致排尿障礙病人要建立反射性或自律性膀胱,護理時間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主要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a)提高患者對泌尿系統管理重要意義的認識;b)不同時期膀胱管理的方法;c)尿路感染的早期識別和預防;d)自我導尿技術與時機;e)幫助患者樹立泌尿系統終身管理的意識[7]。鼓勵患者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能達到最佳的排尿狀態。同時讓患者充分認識到膀胱功能障礙是可以控制的,也可讓療效顯著的患者談成功的體驗,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患者出院時,要給予相應的出院指導,每日會陰消毒兩次,便后及時清洗;除正常飲食外,每日攝水量保持約2000mL;根據醫囑使用輔助藥物預防并發癥;自我導尿注意保持清潔,有條件者最好用一次性導尿管;定期作尿常規檢查和細菌培養,有感染及時治療。4討論脊髓損傷后膀胱的護理和康復訓練在整個康復過程中占有重要作用。在脊髓休克期間開始即必須對膀胱施行正確的初始處理、進行恰當的膀胱康復和終生的神經學關注,這仍然是確保四肢癱和截癱患者享有幾乎正常的生活壽命和較高生活質量的關鍵[8]。越來越多的臨床觀察表明,對脊髓損傷患者實施及時正確的泌尿系統康復護理和膀胱訓練,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減少膀胱殘余尿,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最后通過全面康復,使患者殘留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利用,使患者得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參考文獻】[1]湯穎珍,賴華.脊髓損傷病人泌尿系統的康復護理[J].中國臨床醫藥雜志,2003,(107):1123511236.[2]劉智.神經源性膀胱的評價和對策[J].現代康復,2000,4(6):803804.[3]孫玉華,王洪濤.脊髓損傷后神經性膀胱的功能康復[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9):570571.[4]鄭艷紅,魯秀平.68例脊髓損傷后神經性膀胱的康復護理體會[J].醫學信息,2005,18(4):395396.[5]MenonEB,TanES.Bladdertraininginpatientswithspinakcordinjury[J].Urology,1992,40(5):425429.[6]PerkashI.Longtermurologicmanagementofthepatientswithspinalcordinjuyr[J].ClinNorthAm,1993,20(3):423424.[7]吳志文,劉雪梅.脊髓損傷患者的清潔間歇導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2):9193.[8]廖利民,李建軍.神經源性膀胱治療中值得重視的問題與未來展望[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7):601.

查看全文

整脊推拿治療頸髓壓迫癥論文

【摘要】目的:探索頸椎病頸間盤突出脊髓壓迫癥采用整脊推拿方法新的治療途徑。方法:38例頸椎病頸間盤突出脊髓壓迫癥經藥物、理療治療無明顯療效,采用整脊推拿治療并隨訪。結果:優:9例,23.6%;良:18例,47.4%;好轉:10例,26.3%;無效:1例,2.6%。總有效率:97.3%。結論:整脊推拿可以應用于脊髓型頸椎病頸髓壓迫癥,有臨床價值,注意存在醫源性損害。

【關鍵詞】整脊推拿;脊髓型頸椎病;頸髓壓迫癥

脊髓型頸椎病(CSM)與其他頸椎病相比臨床上有其特點:①頸部癥狀不突出經常造成誤診。②潛隱性、進行性發病,病程長,往往出現運動障礙或感覺障礙后才能轉科就診,以致延誤病情。③當出現頸髓壓迫癥后已經失去進行非手術治療機會[1]。④給患者帶來嚴重后果,一旦出現頸髓缺血改變后往往形成不可逆的病癥,致殘率極高。⑤經確診后,部分病人因懼怕手術及手術風險繼續延誤治療機會。

自1998年以來筆者采用整脊推拿治療脊髓型頸椎病38例,近期效果滿意,并對34例患者進行為期1~5年隨訪,平均2年4個月取得滿意療效。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查看全文

前路分節段減壓植骨融合術治療頸椎病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評價前路分節段減壓植骨融合術治療多節段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對40例連續3或4個節段病變的頸椎病患者采用分節段椎間隙減壓或配合單椎體次全切除減壓加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分析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3個月植骨融合率、3月時的JOA評分改善率、頸椎曲度的改變。結果患者手術時間平均為135min(80~240min),術中失血量平均為350mL(30~700mL)。術后3個月隨訪時JOA評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改善率(57.18±19.28)%;3個月植骨融合率為100%,所有患者的頸椎畸形矯正后曲度明顯恢復,有些恢復正常,無植骨塊延期融合、內置物下沉等并發癥發生。結論頸前路分節段減壓植骨融合術治療多節段頸椎病是較好的手術方式。【關鍵詞】多節段頸椎病;分節段減壓;植骨;融合ObservationoftheClinicalEffectsofSegmentalAnteriorCervicalDecompressionwithFusiononTreatingMultilevelCervicalMyelopathyXUMin,LIUBaoxin(DepartmentofSpinalSurgery,theThird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xiTCMCollege,Liuzhou545001,China)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clinicaleffectsofsegmentalanteriorcervicaldecompressionwithfusiononmultilevelcervicalmyelopathy.Methods40patientsofmultilevelcervicalmyelopathywith3or4consecutivesegmentswhoweretreatedwithanteriordecompressionandfusion.Theparametersincludingoperationtime,bloodloss,graftorimplantsfusionrateandimprovementofJOAscore3monthspostoperativelywerecollected.ResultsInourseries,theaveragetotaloperativetimewas135min(80~240min)andaveragebloodlosswas350mL(30~700mL).JOAscoresinallpatientswereimproved3monthsafteroperation.Therateofgraftbonefusionwas100%.Allpatients′kyphoticdeformitywascorrectedandsomerestorednormally.Nocomplicationssuchasdelayedgraftorimplantsfusionandgraftsubsidenceoccurred.ConclusionSegmentalanteriorcervicaldecompressionisarecommendabletechniqueformultilevelcervicalmyelopathy.Keywords:multilevelcervicalmyelopathy;segmentaldecompression;bonegraft;fusion多節段頸椎病是指在影像學上多個連續或不連續的頸椎節段存在椎體后緣的骨質增生、骨贅及椎間盤變性、突出等多種病理改變,造成對頸脊髓硬膜囊前方多個平面的壓迫,并有相應臨床表現的一類頸椎病[1],以脊髓型及混合型多見。目前,手術是治療這類頸椎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本文總結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11月采用前路分節段減壓植骨融合手術治療多節段頸椎病40例,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臨床資料本組共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48~76歲,平均為58.2歲,病史2~10年不等。其中病變節段于C3~4、C4~5、C5~6者19例,C4~5、C5~6及C6~7者16例,C3~4、C4~5、C5~6及C6~7者5例。其中脊髓型頸椎病26例,混合型14例。病例選擇的標準:a)臨床上診斷為脊髓型及混合型頸椎病,3個以上的節段不同程度受累,臨床表現主要為四肢麻木,雙手握力弱,雙下肢活動欠靈活,行走時有踩棉花感,跟腱反射活躍或亢進,病理征陽性及神經根的癥狀與體征。b)MRI示:頸椎多個節段椎間盤變性突出,C3~7脊髓多節段明顯受壓,脊髓橫斷面呈新月狀,前方有壓跡并可見黃韌帶增生肥厚褶皺內陷、后縱韌帶肥厚等。c)CT示:有后縱韌帶的部分骨化并伴椎管狹窄或椎體后緣骨質增生。1.2手術方法根據患者病情及影像學改變,全部行頸前路減壓植骨內固定術,主要手術方法有兩種:a)單個椎體次全切除加多節段椎間盤摘除椎管減壓植骨加鋼板內固定術,主要針對某一椎體后緣壓迫廣泛者。其中行C4椎體次全切除加C5~6椎間盤摘除減壓自體髂骨植骨頸前路鋼板固定者11例;行C5椎體次全切除加C6~7椎間盤摘除減壓自體髂骨植骨頸前路鋼板固定者6例;行C4椎體次全切除加C5~6、C6~7椎間盤摘除減壓自體髂骨植骨頸前路鋼板固定者1例;行C5椎體次全切除加C3~4及C6~7椎間盤節段減壓鈦網異體骨植骨前路鋼板固定者3例。b)多節段椎間盤摘除椎管減壓加植骨加鋼板內固定術,主要針對椎間隙水平壓迫,椎體后緣無明顯壓迫者。行C3~4、C4~5、C5~6或C4~5、C5~6、C6~7或C3~4、C4~5、C5~6、C6~7等多節段椎間盤摘除加擴大減壓植骨融合者共19例。手術過程:在氣管插管全麻下,患者取仰臥位,雙肩略墊高,頸部自然仰伸。取右側頸部胸鎖乳突肌前緣斜形切口,長度視病變范圍而定,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頸闊肌,鈍性分離頸深筋膜。沿血管神經鞘與內臟鞘之間進入,達椎體前方,用腦膜剪剪開頸前筋膜后暴露椎體前緣及頸椎間盤。插入克氏針,C型臂X線機透視下定位,在病變椎間盤處,用尖刀切開椎間盤組織,取除部分椎間盤,利用椎體撐開器撐開狹窄的椎間隙,將椎間盤全部切除,椎管前方達后縱韌帶,兩側達鉤椎關節,并將椎體邊緣的骨贅刮除。用同樣方法,將其他病變節段的椎間盤與椎體邊緣的骨贅全部切除。若行椎體次全切除,在切除椎體兩側椎間盤后,用撐開器撐開上下椎間隙,用磨鉆或咬骨鉗將椎體及后緣的致壓物逐步咬除,顯露出后縱韌帶,充分減壓。術后常規使用廣譜抗生素、利尿劑及糖皮質激素3~5d,并行霧化吸入3d。術后24h酌情拔除引流管,患者可在頸托保護下坐起或離床活動,術后1周內復查頸椎正側位X線片,患者術后頸部圍頸制動3個月左右。1.3療效評價1.3.1一般情況觀察觀察患者術后的一般情況,有無喉返神經、喉上神經損傷,記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1.3.2影像學觀察收集所有病例的術前頸椎正側位X線片,術后1周內及3、6、12個月復查頸椎正側位、側位伸屈X線片,觀察鈦網、鈦板有無移位、斷裂及植骨融合情況,并于術后3個月~2年行MRI檢查減壓情況,并測量患者術后側位X線片融合節段的Cobb′s角,了解頸椎的生理曲度。融合情況評價從頸椎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判斷,融合節段棘突間距變化小于2mm為融合。1.3.3神經功能評分按日本矯形外科學會(Japanorthopedicassoctation,JOA)評分法分別對術前及術后3個月時的神經功能進行評分。記錄患者術后6個月JOA評分改善率,改善率=(術后評分-術前評分)/(17分-術前評分)×100%。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2結果2.1一般情況本組患者手術時間平均為135min(80~240min),術中失血量平均為350mL(30~700mL)。患者隨訪時間為12~41個月,平均14.2個月。本組患者均無感染,切口均一期愈合,無喉返神經及喉上神經損傷及死亡。手術后脊髓損害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減輕,神經根性疼痛完全消失,優29例,良10例,可1例,總優良率97.5%,其中可1例手術后癥狀稍改善,但頸椎生理曲度恢復不良,3個月后再行后路減壓癥狀明顯改善,頸椎活動度均可以滿足日常生活需要。2.2影像學評價隨訪期間X線片示鈦板、鈦網無移位及松動。根據術后X線片隨訪,40例患者術后3個月植骨塊全部骨性融合,39例頸椎生理曲度恢復正常,頸椎穩定性好。1例頸椎輕度反張,臨床癥狀未完全緩解。其中,23例行MRI復查,示植骨塊融合好,椎管有效矢狀徑明顯擴大。融合節段Cobb′s角:術前(1.42±0.28)°,術后3個月(4.94±0.67)°,術后9個月(4.89±0.61)°,治療前與術后3個月、9個月的差別有顯著性差異(P<0.01),頸椎生理曲度恢復且維持良好。2.3神經功能評價神經功能評價按日本JOA評分法進行評分,術前評分6~12分,平均9.03分;術后3個月評分10~16分,平均13.65分,患者術前術后評分有顯著差異(P<0.01[1][2]),術后平均改善率(57.18±19.28)%。3討論對于多節段頸椎病的治療,若患者身體條件適宜,手術是其治療方法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其目的旨在徹底解除病變節段對脊髓的壓迫,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并重建頸椎序列的穩定性,最大限度地改善癥狀。目前,手術方式主要分前路和后路兩種,其選擇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致壓物來源及手術者的習慣。若致壓物來自前方,則宜行前路手術直接去除壓迫,若有明顯的黃韌帶肥厚內褶、后縱韌帶廣泛骨化,前路無法減壓者,則行后路手術,若前后路均有明顯壓迫,可行前后路聯合手術[2]。對于多節段頸椎病的前路手術方式,目前主要有椎體次全切除術與單間隙減壓術兩種。減壓部位的選擇要根據脊髓壓迫的程度,椎體平面壓迫重的進行椎體次全切除,間隙平面壓迫重進行椎間隙減壓。兩種減壓方式結合應用能夠取長補短,既能達到充分的減壓,又可減小長節段植骨鋼板固定后骨塊和內固定物移位的可能性,對于多節段頸椎病是一種理想的手術治療方法。前路分節段減壓術是綜合了兩種手術手術方式的優點而設計的手術方式,已成為目前治療多節段頸椎病的最為推崇的前路手術方式之一[3]。分節段減壓植骨融合術的注意事項:a)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MRI的出現,對多節段頸椎病的認識已經越來越深入。多節段頸椎病雖然存在多個平面的椎體、椎間盤、椎管及脊髓的病理改變,但是否均引起臨床癥狀,是否都需要手術減壓,尚沒有一致的認識。且頸椎椎管徑上寬下窄,不是每個椎間盤病變均引起脊髓受壓,臨床上多節段頸椎病大多也是1~2個椎間盤突出對脊髓壓迫最嚴重。因此,術前應對患者臨床表現與影像學表現進行充分的分析,確定需要減壓的節段[4]。b)仔細操作,徹底減壓,為脊髓與神經根的功能恢復創造條件。分節段減壓雖減小了創傷,但操作的視野不如長節段減壓的清晰,對術者的要求增高,需仔細操作防止脊髓與神經根的損傷。c)牢固的固定是術后頸椎穩定與植骨融合的保證。內置物及內固定物的放置應準確,防止因位置放置不當導致僅邊緣與椎體終板接觸,應力集中而突破終板發生下沉,內置物大小應合適,放置時要防止過于靠后,以免突入椎管造成脊髓壓迫。d)在減壓方式方面,應根據臨床與影像學表現,選擇節段性椎間盤摘除椎間隙入路減壓或配合單椎體次全切入路進行減壓。對椎體后方脊髓存在壓迫者應采取椎體次全切除術為佳,采用椎體次全切除術和椎間盤切除術聯合術式以能達到徹底和充分的減壓為目的[5]。本組40例影像學研究顯示,通過這種術式的減壓,脊髓矢狀徑均有顯著的恢復,達到了徹底減壓的目的。e)術中注意椎間隙高度的恢復,目前研究認為植骨融合術后椎體間隙高度的保持是確保頸椎前路減壓手術療效的關鍵要素。椎間植骨融合可使術后椎間隙高度長期保持,既保證了頸椎椎體的支柱作用,又可重新獲得頸椎的生理性前凸,使頭頸部的生物機械應力得以正常分散及傳導,既保護脊髓及脊神經根免受非生理性刺激或損傷,同時亦能明顯減緩臨近節段退變[6]。同時椎間隙高度恢復也可明顯降低植骨塊及內固定物松動、移位的可能,從而使頸前路減壓植骨內固定術的療效得以長期保持[7]。【參考文獻】[1]AshkenaziE,SmorgickY,RandN,etal.Anteriordecompressioncombinedwithcorpectomiesanddiscectomiesinthemanagementofmultilevelcervicalmyelopathy:ahybriddecompressionandfixationtechnique[J].JNeurosurgerySpine,2005,3(3):205209.[2]徐盛明,張濤,袁文.多節段頸椎病手術治療方法進展[J].國外醫學·骨科學分冊,2004,25(6):337338.[3]許衛兵,呂剛,賈連順,等.多節段頸椎病前路兩種手術方式探討[J].脊柱外科雜志,2005,3(3):170172.[4]羊明智,葉曉健,賈連順,等.選擇性減壓椎間融合器植骨治療老年多節段頸椎病[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3,11(15):10131016.[5]王雷,田紀偉,李家順,等.選擇性前路椎體次全切治療脊髓型頸椎病[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17):13541356.[6]SinghK,VaccaroAR,KimJ,etal.Enhancementofstabilityfollowinganteriorcervicalcorpectomy:abiomechanicalstudy[J].Spine,2004,29(8):845849.[7]BolestaMJ,RechtineGR2nd,ChrinAM.Oneandtwolevel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andfusion:theeffectofplatefixation[J].Spine,2002,2(3):197203.

查看全文

診斷頸椎病中比較影像學的應用論文

【摘要】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隨著影像學的發展,檢查方法不斷豐富,然而在這眾多方法中最佳的診斷依據卻不明顯。該文通過引入比較影像學來分析各型頸椎病影像檢查的優勢與特點,以利于臨床找出各型頸椎病的最佳影像診斷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優化選擇安全、準確、簡便的檢查方法,從而完善頸椎病的診療體系。

【關鍵詞】比較影像學神經根型頸椎病交感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

頸椎病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其中以神經根型、椎動脈型、脊髓型、交感型頸椎病癥狀較重。在診治過程中,如果僅靠問診和特殊檢查,而不做有針對性的影像學鑒別檢查,則不易明確診斷,加之臨床表現隨病程的進展而不同,給頸椎病的診斷帶來困難,有時甚至誤診[1]。因此一個有利于臨床對病情做出準確判斷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顯得十分必要。近幾年,一門新興醫學學科——比較影像學(comparingimaging,CI)應運而生。國內將其定義為依據醫學影像學各種成像方法的原理、價值與限度,規范在特定疾病的合理應用程序及信息的參照原則,最大限度地發揮醫學影像學優勢的一門分支學科[2]。由于比較影像學診斷疾病是采用最有效、最能獲取準確診斷價值的影像診斷方法,遵循了簡便、安全、實效的優選原則,符合臨床實際需要,故本文將具體分析診斷各型頸椎病影像學的最佳依據和方法,探討比較影像學在診斷上述四型頸椎病中的應用。

1神經根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在各型頸椎病發病中占首位,約占50%~60%。其病因是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性病理改變累及神經根為主,并出現與病變首發癥狀相一致的根性癥狀和體征[3]。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中絕大多數是單一神經根受到壓迫,只有0.2%的患者出現兩根神經根受累。對于各節段神經根發病率各家報道基本一致,C7神經根最常受累(43%~69%),然后分別是C6(18%~28%)、C8(6%~13%)和C5(2%~7%),C2~3,C3~4發生率最小[3,4]。椎間孔大小對椎間孔狹窄和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有決定性意義[5]。影像學上主要關注頸椎間盤改變,椎間孔入口以及骨贅。目前,用X線片進行診斷和判斷預后,多以游標卡尺、圓規等工具進行精確測量計算。如陳允震等[6]用改良頸椎斜位X線片測量法,以椎間孔矢狀徑a,同一椎體下緣斜位矢狀徑b,計算神經根管率a/b,發現動態頸神經根管矢狀徑率≤0.30時應考慮有頸神經根管狹窄;其陽性率可達86.52%,是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有效和敏感指標。CT相對于X線片可顯示不易發現的頸椎間盤突出、神經根以及椎管形態大小的變化,能獲得高質量的矢狀面、斜面、曲面等多層面重組像;可觀察椎管、椎間盤、脊髓與椎間孔的關系。尤其對椎間關節骨贅,椎體后緣軟骨結節及鈣化最好。喻忠等[4]研究表明,用螺旋CT進行三維CT重建來觀察雙側椎間孔大小,并利用三維測量軟件測量面積,發現椎間孔狹窄與神經根性癥狀之間有較好的對應關系(P>0.05),符合率為86.3%。MRI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是通過顯示側隱窩內神經根走行、根周的脂肪套袖、椎間孔的前后徑、上下關節突的形態與頸椎椎間盤膨出及突出情況判斷神經根是否受壓,出口孔處是否狹窄。據最新數據顯示,MRI發現神經根出口孔狹窄的敏感度、特異度和精確度分別為88.9%,99.1%和94.5%[7],而以椎體與椎弓根結合部椎管內板為起點,沿椎體后緣與椎板內緣分別劃直線,兩者形成的夾角度數作為評價側隱窩的數據,則能提高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準確性。

2椎動脈型頸椎病

查看全文

手術治療頸椎病損研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頸椎;手術;療效;安全性

【論文摘要】目的:進一步探討研究手術治療頸椎病損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對我科20年成功開展頸前路及頸后路手術424例進行臨床回顧性分析,統計手術方法、療效及相關并發癥。結果:平均隨訪三年零二個月,按“JOA”療效評定標準,總有效率81.3%,無效17.19%,死亡1.51%,有爭議5例,無醫療糾紛及醫療事故。結論:影像學的陽性表現與臨床癥狀體征的一致性是頸椎病損診斷和手術適應癥選擇的關鍵所在。在周全手術計劃,圍手術期充分準備后開展手術是安全可行的。

為進一步探討研究手術治療頸椎病損的安全性、可行性。本文對我科20年成功開展頸前后路手術424例治療效果進行臨床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本組424例,男性345例,女性79例,年齡12~82歲,平均59.2歲,外傷175例、頸椎病102例,腫瘤11例、結核7例、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119例。全組病例均有明顯的脊柱脊髓不同程度損傷的臨床癥狀體征和與之相一致X線、MRI、CT或椎管造影的陽性表現,有明確的頸前或頸后路手術指征,無禁忌癥。

2手術方法

查看全文

頸椎病損手術治療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頸椎;手術;療效;安全性

【論文摘要】目的:進一步探討研究手術治療頸椎病損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對我科20年成功開展頸前路及頸后路手術424例進行臨床回顧性分析,統計手術方法、療效及相關并發癥。結果:平均隨訪三年零二個月,按“JOA”療效評定標準,總有效率81.3%,無效17.19%,死亡1.51%,有爭議5例,無醫療糾紛及醫療事故。結論:影像學的陽性表現與臨床癥狀體征的一致性是頸椎病損診斷和手術適應癥選擇的關鍵所在。在周全手術計劃,圍手術期充分準備后開展手術是安全可行的。

為進一步探討研究手術治療頸椎病損的安全性、可行性。本文對我科20年成功開展頸前后路手術424例治療效果進行臨床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本組424例,男性345例,女性79例,年齡12~82歲,平均59.2歲,外傷175例、頸椎病102例,腫瘤11例、結核7例、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119例。全組病例均有明顯的脊柱脊髓不同程度損傷的臨床癥狀體征和與之相一致X線、MRI、CT或椎管造影的陽性表現,有明確的頸前或頸后路手術指征,無禁忌癥。

2手術方法

查看全文

下頸椎損傷手術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頸椎;損傷

Earlysurgicaltreatmentforlowercervicalspineinjuryin55cases

【Abstract】AIM:Tostudytheaim,suitabletimeandtechniquesofearlysurgicaltreatmentforlowercervicalspineinjure.METHODS:Fiftyfivecasesoflowercervicalspinefractureandfracturedislocationweretreatedwithearlysurgicaltherapy,amongwhom43casesweretreatedwithanteriordecompressionandillacautograft,and12casesweretreatedwithposteriordecompression.RESULTS:Threeofthesixcaseswithcompletespinalcordinjurydied.Fortynineofthe52caseswerefollowedupfor4-49months,averaging21months.Thereweredifferentdegreesofneurologicalrecoveryinthe41caseswithpartialspinalcordinjury.CONCLUSION:Surgicaltreatmentisusefultotheearlyreconstructionofstability.Suitabletimeandtechniquesofthesurgerydependonthepatientssituation.Theuseofinternalfixationafterdecompressionandbonegraftwillexpandtheclinicalapplicationofthesurgicaltreatment.

【Keywords】cervicalspine;injure;surgicaltreatment

【摘要】目的:探討下頸椎損傷早期手術治療的目的、時機和方法.方法:下頸椎骨折、脫位并有不同程度脊髓損傷患者55例,早期分別施行前、后路減壓固定手術.其中前路減壓43例,后路12例.行內固定17例.結果:脊髓完全損傷6例,死亡3例,隨訪3例神經功能無恢復.脊髓不完全損傷49例,隨訪46例,隨訪時間4~49(平均21)mo.神經功能不同程度恢復41例.結論:早期手術治療有利于及早恢復椎體穩定性.應根據具體傷情決定手術時機和方法,采用前或后路減壓均可起到良好療效.內固定的使用擴大了手術適應證.

【關鍵詞】頸椎;損傷;外科治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