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05:32: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荷花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荷花淀語文教案
教學目的:
1.了解孫犁的創作風格和創作成就。
2.體會文章景物描寫、人物對話的特色及其對展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主題的作用。
3.領略冀中抗日根據地人民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精神。
第一教時
教學重點:
荷花淀教材分析論文
[內容]
教材分析
一、主題
主題思想是文藝作品通過描繪現實生活和塑造藝術形象所揭示出來的問題,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人教版《自學輔導》書指出,《荷花淀》“表現了根據地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我們認為這個主題太籠統、不確切。主題常通過題材、情節或人物等表現出來。分析和發掘主題必須從具體作品入手。就《荷花淀》而言,情節始終圍繞婦女展開。全篇有八個人物,婦女就占五個;男人中的父親和小隊長僅為四處對話描寫,著墨極少。因此,作品主題的歸結應以婦女為中心,即“重在謳歌冀中根據地婦女識大體、愛祖國的高貴品質和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正如孫犁所言:婦女“使我衷心敬佩到五體投地的程度”,“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寫到她們。”至于讀者,“對這篇小說發生了喜愛的心”,那是因為他們看到“婦女們的抗日情緒也如此令人鼓舞”。
以婦女為中心總結主題思想,從文學鑒賞的角度講叫“緊扣作品”;另一方面,以婦女為中心,較之以男人為中心,主題更為深刻,更具時代性,更能使作品透露出一股清新,更能激動千萬名讀者,因為“全國婦女起來之日,就是中國革命勝利之時”。(語)
二、人物
荷花淀教學設計管理論文
[內容]
教材分析
一、主題
主題思想是文藝作品通過描繪現實生活和塑造藝術形象所揭示出來的問題,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人教版《自學輔導》書指出,《荷花淀》“表現了根據地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我們認為這個主題太籠統、不確切。主題常通過題材、情節或人物等表現出來。分析和發掘主題必須從具體作品入手。就《荷花淀》而言,情節始終圍繞婦女展開。全篇有八個人物,婦女就占五個;男人中的父親和小隊長僅為四處對話描寫,著墨極少。因此,作品主題的歸結應以婦女為中心,即“重在謳歌冀中根據地婦女識大體、愛祖國的高貴品質和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正如孫犁所言:婦女“使我衷心敬佩到五體投地的程度”,“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寫到她們。”至于讀者,“對這篇小說發生了喜愛的心”,那是因為他們看到“婦女們的抗日情緒也如此令人鼓舞”。
以婦女為中心總結主題思想,從文學鑒賞的角度講叫“緊扣作品”;另一方面,以婦女為中心,較之以男人為中心,主題更為深刻,更具時代性,更能使作品透露出一股清新,更能激動千萬名讀者,因為“全國婦女起來之日,就是中國革命勝利之時”。(語)
二、人物
語文映山紅管理論文
一、培養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是必要的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生提出的“初步具有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的要求是完全必要的。我對這個問題經歷了一個不斷認識的過程。起初,我注意到近年來文學鑒賞的內容開始進入高考試卷,并有逐漸增加份量的趨勢,覺得對學生有必要極早進行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寫作的訓練。后來,重讀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的一些問題》,覺得原來的單純為了應試的動機狹隘了。今天的中學生不但是明天的高度物質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同時也是兩個高度文明的享受者。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社會文明程度和人們知識水準的提高,同學們應當比他們的父輩更能體驗享受人類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而成為更加幸福的人。人類所創造的文學精品,則是人類財富的瑰寶之一。幫助學生獲得這些精神財富是語文老師應盡的職責。假如我們的學生高中畢業以后還沒有自己愛不釋手的書籍,他們的心靈深處還沒有留下自己所喜愛的詩行,沒有自己百讀不厭的小說、人物傳記、劇本、故事……很難說這樣的人是真正幸福的人。
基于這種認識,我堅持進行了一項“大面積提高學生文學評論寫作水平”的試驗。總書記在對海南省海南大學師生的一段講話正好證實了我這項試驗的選題是正確的。說:“一個人不管學什么專業,總得懂一點文學知識,有一點藝術素養,這對于豐富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很有好處。”(《中國青年報》1993年5月14日)
二、進行文學評論寫作訓練的具體操作
(一)由淺入深,逐步引導。
第一步,高一時,我選擇了《鴻門宴》這篇作品讓同學們進行評論。在疏通文字的基礎上,我對作品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講析,為同學們寫文學評論鋪路。通過講析,學生對該篇的故事和人物一般都能把握。這還不夠,在寫作前,我還進行了示范性的作文指導,有意讓同學們模仿。相當數量的同學一下子就跨過了文學鑒賞這道高高的門檻。
鍛煉學生對文學作品賞析能力
語文教材孕育著豐富的美育因素,尤其是大量的文學作品為語文教師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將學生帶入藝術的境界,學生就會心馳神往,興趣盎然,就自然會把語文學習當作一種藝術享受,欣賞書中的藝術美,在藝術欣賞中渴望創造美。那么,教師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呢?我認為,必須注意以下方面能力的培養。
一.從感知的角度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培養語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第一步。
1、讓學生多觀察、多發現在閱讀過程中,增加對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詞語、句子或段落”的要求。我在教《藤野先生》一文時,文中有描寫當時清國留學生的神態,“……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我要學生談談“標致”在文中的意思。通過引導和反復討論,學生最后明白,“標致”原本的意思是相貌、姿態美麗,是一個褒義詞,然而,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卻是褒義詞貶用,是用來諷刺清國留學生自鳴得意的丑態。這樣通過讓學生觀察,結合生活實感,找出感受最深的詞、句、段,從中感受到作品中的美丑、意蘊、情味等。
2、讓學生聽朗讀、增理解在授課中,語文教師把自己對原作的理解和感受,化作恰當的有聲語言,直接傳達給學生,讓他們的思緒伴隨著教師的朗讀一起翻動,結合生活感受來分析原作,深入體會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從中鍛煉培養他們對原文的理解感受能力。例如,我朗讀戲劇《雷雨》中周樸園與魯侍萍相認的片段,讀周樸園的話,用明顯蒼老的中音來讀,語氣冷落責問;讀魯侍萍的話,用低沉些的聲音讀出,語氣由平靜到怨恨憤激,效果很好。
二.從鑒賞的角度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鑒賞能力
藝術鑒賞是人們對作品的深入分析、把握,是提高審美能力活動的主要環節之一。每個學生都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對文藝作品有所分析,有所發現。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體會、發掘文學作品的美質,還可以從中獲得更大的審美愉悅,使審美能力得到進一步鍛煉、提高。
芻議中職語文新教材內容排版門徑
一、樹立中專語文教材新形象,親近學生
讓學生對教材總體有全新的感覺,沖破對語文教材的“刻板效應”,不再“畏懼”語文課,減少學生學習語文的壓力。教材采用模塊的結構編排即基礎模塊、職業模塊、拓展模塊三個層次呈現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滿足就業的“必須”“、夠用”和升學發展的不同需求。而在編排順序上考慮學生的實際,以增加趣味性、順序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接近學生的學習狀況及學習心理,喜歡并夠得著。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認為,人的動機受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所謂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地進行某種行為的主觀推測和判斷,比如學生對自己能否完成語文課程的主觀判斷。這種自我效能感“不僅影響著個體處理困難時所采用的行為方式,也影響著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緒體驗。”中職學生,過往經驗中太多失敗的打擊,過往的得到的評價也不好。因此很多學生自我效能感低,以致面對學習中的困難缺乏自信,擔心失敗而畏縮不前,不敢嘗試,在迷惘、緊張、擔憂中逃避學習。所以教材在著力維護體系完整的前提下,關注學生的“第一印象”,在第一單元的課文內容上花足功夫,做足文章,以趣味性求勝,力求開篇引人入勝,打開中職語文新學期的新局面。選文,保證文質兼美,不拘一格,以清風拂面,沁入心脾的文章抓住學生的興趣。
二、單元選文和口語訓練增加邏輯性
基礎模塊下冊第二單元按文體分為說明文單元,單元后的口語交際為“交談”,寫作部分是說明文?特征和順序及應用文?書信;第五單元為詩歌和記敘文混編的單元,單元后的口語交際為“復述”,寫作為應用文?啟事。按這種模式讓單元閱讀欣賞與口語交流,寫作訓練形成問題及內容的一致性,加強邏輯上的內在聯系,容易為學生學習和掌握。另外,大綱對寫作部分的要求:“語段寫作、篇章寫作、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掌握便條、單據、書信、啟事、通知、計劃等常用應用文的寫法”,明顯由易到難,教材的寫作安排應順應這一規律和順序,安排寫作內容即按記敘文·人物描寫、應用文·便條———記敘文·選材組材、應用文·單據———記敘文·寫景狀物、應用文·書信———記敘文·人物描寫應用文·啟事———記敘文·敘事———記敘文中穿插議論和抒情、應用文·通知———說明文·特征和順序、應用文·計劃———說明文·說明方法———議論文·論點與論據。遵循了寫作由易到難的規律,并讓單元寫作訓練素材和單元文體靠近。
三、教材的口語訓練增加層遞性,形成完整的訓練序列
按《大綱》要求,教材口語訓練部分“學會介紹、交談、復述、演講、即席發言、應聘等口語交際的方法和技能。”明顯按學生學習的規律安排的,遵循大綱要求,并新學期語文課堂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情況,教材的第一單元的口語交際材料改為自我介紹,口語練習為“開學伊始”新生“趣說自己”的主題班會,介紹自己。第二單元的口語交際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子使楚》及交往中的看人說話、看場合說話和看人說話;口語練習是營銷過程中遇到的情況。交際口語訓練《老太太換暖手器》;第三單元的選文有荷花淀,口語交際也安排《荷花淀》里的夫妻對話,加強對課文中人物對話的理解和品味;《沙家浜》里阿慶嫂智斗刁德一的一場戲則移到后面的相關單元,第四單元口語交際是電話交談。更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習規律。
激發高中語文教學方案探析
內容摘要:高中語文教學面臨尷尬的境地。本文擬從課堂教學入手,探討激活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能力結構特點,采用多種策略變學生不愿學,苦學為想學,愛學,樂學,主動學習
關鍵詞:課堂教學策略選擇教法處理教材特色課堂設計
時下,高中語文教學面臨一個較為尷尬的境地,“以高考為核心的考試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①”,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學科特點的原因,高考語文成績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語文學習在學生心理的地位堪憂。如何改變現狀,讓學生重新熱愛學這門學科,這是擺在當前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要解決它,需要從多方面努力。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激活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角度試作一些探索。
精心選擇教法,激活學習興趣。讓學生想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如是說。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所授教材內容特點,結合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采用適當的方式,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學生想學,甚至主動去學,從而收到極佳的課堂教學效益,。
1.巧置懸念,以疑激趣
針對學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課前或課中設置懸念,提出疑問,激發學生興趣味,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課堂教學定會活起來。高中語文小說教學《群英會蔣干中記》時,預習之后,設置懸念,是蔣干中記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產生爭論,不是蔣干,還會是誰呢?進入課文,學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說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即情節了,進而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語文形象思維管理論文
[內容]
我所教的實驗班的學生,普遍偏重理科,大多邏輯思維較強,而形象思維較弱。他們長于判斷、推理、證明,思考問題條理清楚,而不善意于描寫想像,不善于生動地塑造人物,形象地反映社會生活。對于一個思維能力健全的人來說,兩種思維應均衡協調地發展。這樣,如何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培養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便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猜讀續寫是開發和增強形象思維的有效方法之一。
猜讀就是閱讀語文課文的部分內容后,掩卷沉思,猜測、推斷其后的內容;續寫就是對猜讀的結果整理加工,形成文字,接續在閱讀部分的后面,使前后兩部分文字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篇新文章。
猜讀續寫活動的第一步是選擇合適的課文。選出的課文從文體上說可以是小說、戲劇,也可以是散文、就事論事的議論文;從內容上說應是學生熟悉的,而且有猜頭、有寫頭;從語言上說應是比較通俗、淺顯的。總之,所選的課文應和學生的認識和語言水平相接近。
例如,高二時,我選擇孫梨先生的《荷花淀》進行猜讀。《荷花淀》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冀中白洋淀的一個小故事。這個時期的歷史,學生一般比較熟悉,他們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過,但從電影、電視、小說、課堂及大人的口里了解到那個時期的不少情況,而且該小說語言樸素平實,適合作為猜讀續寫的原材料。
第二步是確定閱讀的文段(猜讀點即含在其中)。閱讀的文段一般在篇首,也可包括篇中,應能開啟后文,啟發學生的想像,激活學生的文思。
四字語停頓管理論文
成語“一衣帶水”源于《南史·陳后主紀》:“隋文帝謂仆射高炯曰:‘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拯之乎?’”“一衣帶水”的意思是以像一條衣帶那樣窄的水為喻,形容僅隔一條水,往來方便。根據意思可判斷,“一衣帶水”的停頓應讀為“一衣帶/水”,類似的如“打退堂鼓”應讀為“打/退堂鼓”,“瑕不掩瑜”應讀為“瑕/不掩瑜”。再如北京香山臥佛寺的大臥佛上的橫匾,有四字語“得大自在”,也應讀為“得/大自在”,意思是指大臥佛得到了極大的自由。如果讀為“得大/自在”,讓人聽來就莫名其妙了。
大部分四字語的停頓,根據其結構劃分,大多讀為“二二式”,聯合式的如“千言/萬語”、“龍飛/鳳舞”;支配式的如“別開/生面”、“顧全/大局”;陳述式的如“精衛/填海”、“枯木/逢春”;偏正式的如“龐然/大物”、“不速/之客”等等。如把“別開生面”讀為“別開生/面”,把“千言萬語”讀為“千言萬/語”等,就破壞了詞語的結構關系,聽起來意思也就含糊不清。
一方面,四字語中間的停頓不能破壞詞語的結構關系和意思的準確表達。另一方面,我們如果掌握了四字語中間停頓的奧秘,還可以在適當的時機,利用它作為論辯和應答的武器,反戈一擊。有一次在和對方談判時,對方極不耐煩地說了一句:“簡直是對牛彈琴!”隨機應變,也說了一句:“對!牛彈琴!”同一個四字語,只是由于中間的停頓不同,意思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由此聯想到現行高中語文課本第二冊《荷花淀》一文有這樣一句話:“冬天打冰夾魚的時候,她們一個個登在流星一樣的冰船上來回警戒。”這句話中“打冰夾魚”應如何理解,如何閱讀?最近聽一位市級優秀教師的《荷花淀》觀摩課,該教師將此四字語讀作“打冰/夾魚”,這是將它與“提水澆花、花錢買米”等看作是結構完全一致的連動式短語而造成的錯誤。正確的閱讀理解應為“打/冰夾魚”,該詞組為動賓短語。
何謂冰夾魚?在我國北方,漁民大都知道,冰夾魚是數九寒天頂貼于冰,處于半休眠狀態的魚。這種魚,一眼望去,像是被冰夾住了,實則沒有夾住,砸開冰來要趕緊用小網撈上來,這就叫做“打冰夾魚”。要知道,冰夾魚是數九寒天偶爾可以發現的,不是隨處可以找到的。因此白洋淀人打幾條冰夾魚,不會妨礙女游擊組冰船行駛。
可見四字語停頓很重要,否則會誤讀、誤解,從而影響讀者對作者文章的理解。
語文形象思維管理論文
我所教的實驗班的學生,普遍偏重理科,大多邏輯思維較強,而形象思維較弱。他們長于判斷、推理、證明,思考問題條理清楚,而不善意于描寫想像,不善于生動地塑造人物,形象地反映社會生活。對于一個思維能力健全的人來說,兩種思維應均衡協調地發展。這樣,如何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培養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便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猜讀續寫是開發和增強形象思維的有效方法之一。
猜讀就是閱讀語文課文的部分內容后,掩卷沉思,猜測、推斷其后的內容;續寫就是對猜讀的結果整理加工,形成文字,接續在閱讀部分的后面,使前后兩部分文字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篇新文章。
猜讀續寫活動的第一步是選擇合適的課文。選出的課文從文體上說可以是小說、戲劇,也可以是散文、就事論事的議論文;從內容上說應是學生熟悉的,而且有猜頭、有寫頭;從語言上說應是比較通俗、淺顯的。總之,所選的課文應和學生的認識和語言水平相接近。
例如,高二時,我選擇孫梨先生的《荷花淀》進行猜讀。《荷花淀》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冀中白洋淀的一個小故事。這個時期的歷史,學生一般比較熟悉,他們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過,但從電影、電視、小說、課堂及大人的口里了解到那個時期的不少情況,而且該小說語言樸素平實,適合作為猜讀續寫的原材料。
第二步是確定閱讀的文段(猜讀點即含在其中)。閱讀的文段一般在篇首,也可包括篇中,應能開啟后文,啟發學生的想像,激活學生的文思。
學習《荷花淀》時,我們確定該文第一節開頭到第16自然段(從“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到“水生說:‘今天縣委召集我們開會。假如敵人再在同口安上據點,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條線,淀里的斗爭形勢就變了,會上決定成立一個地區隊。我第一個舉手報了名’。”)為第一個閱讀段。第二節開頭到第23自然段,即從“女人們到底有些藕斷絲連。”到“快搖!”為第二閱讀段。這兩段都提出了矛盾和情節發展線索,為猜讀提供了充分的條件,為想像的展開準備了廣闊的天地。